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科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科护理措施范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82-02
呼吸系统疾病大多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患者也会因此而意志消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受疾病特征的影响,常规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严重时在很短的时间内患者即可进入危险状态,威胁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良好的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疾病的治愈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及隐患、临床护理等方面问题做以总结。
1 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常伴活动后气促、胸闷,运动能力差、反应慢等特点,且多为中老年,日常活动中应防止发生意外,病房内地面要保持干燥;外出散步应有医护人员或家人陪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低脂、低胆固醇食物,戒烟、酒;气温骤变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每天用0.9%NaCI溶液含漱,常用清水洗鼻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发现患者精神萎靡、嗜睡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重视。
2 呼吸内科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护理
疾病缓解期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预防复发为主,采取措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鼓励其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增加有效通气量,鼓励患者戒烟、戒酒,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护理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加用解痉平喘药物,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应鼓励患者多咳嗽,多变动,定期翻身、拍背,呼吸一般以侧卧或半侧卧为宜;观察脉膊、血压、呼吸变化,尤其脉率与心律的变化及意识,准备好急救药、除颤器与起搏器以有效配合抢救;注意合并症如肺栓塞有末稍疼痛发生,观察药物副作用。积极开展积极有效的日常护理,降低肺炎、肺气肿、肿心病的发病率。
3 临床护理
3.1 药物治疗护理。氨茶碱是有效解痉止喘药物,但氨茶碱的治疗量和中毒量非常接近,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用药浓度、血药浓度;β2受体兴奋剂此类药物能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加气道黏膜纤毛的清除能力,促进排痰。多选用定量吸入气雾剂,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使用此类药期间应加强心率、心律的监测;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有效惯用药物,它有抗炎、抗过敏、松弛气道平滑肌、降低气道反应性等作用,应充分认识其作用及副作用。
医治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时,多主张雾化吸入或者静脉注射。为了保证药物及时、准确、安全的输入,应立即建立两个静脉通路,一条专用于特效药的输入,另一条用于一般药物的输入。在做静脉用药前必须了解患者用药史,如48h内有口服茶碱者,静脉使用茶碱应予避免或减量,且应监测其血药浓度。静脉注射时速度要缓慢,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抽搐等毒性反应。注射药物后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吸入制剂时要注意吸入方法和副作用。
3.2 氧疗及卧床护理。患者应取半卧位,这样腹部及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荷,膈肌下降可增加肺活量,减轻呼吸困难。为防止呼吸抑制,常使用于持续低流量给氧,流速为1~2L/min,氧浓度在24%~28%之间。持续低流量吸氧是尤其是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住院后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之一。给氧方式为鼻导管或鼻塞。氧疗过程中需调节流量时应先分离开鼻塞再调节流量,以免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停用时应先拔除鼻塞,再关闭氧气开关。氧气可缓解气急,增进食欲及睡眠,又可降低动脉及左心负荷,对此,患者常感舒服。给氧过程中,定期观察氧疗情况。一是观察患者缺氧状况是否改善;二是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并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防止鼻塞堵塞;三是定时检查氧流量,以保证正确的给氧量;四是随时添加湿化瓶中的蒸馏水。
3.3 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护理。在补充足够液体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时,吸痰前应用湿化液湿化气道,用生理盐水湿润吸痰管,吸痰后用1∶5000呋喃西林冲洗延长管,每次更换吸痰管,吸痰动作要轻柔,负压
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水肿、粘液腺分泌亢进、纤毛活动受阻,痰液排出不畅可引起或加重肺部感染,故排痰非常重要,使用一次性雾化器加药物连接瓶装氧进行药物雾化吸入,可舒张气道平滑肌,增加纤毛清除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调节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介质的释放,尽早纠正缺氧状况口,以稀释痰液和协助痰液排出鼓励有效咳痰。
4 心理护理
呼吸内科患者常伴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患者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症状,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焦虑、心情抑郁、脾气暴躁等。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为患者提供适合的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患者任何主诉不适都应给予关心,并及时处理;对反应迟钝、言语罗嗦的患者要耐心,不任意打断其话题;不要罔顾患者的神情,耐心恰当地结束谈话;在呼唤患者要时用尊称,切忌直呼其名或床号;平时进病房时注意主动和患者打招呼,嘘寒问暖,以消除其孤独和恐惧感,解除其心情抑郁,让患者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日常治疗护理期要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医护人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相应的专业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指导其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让其感受到关怀、理解及尊重。
5 总结
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过程,针对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因素,护理过程中,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善于与患者交流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同时重视恢复期的全面综合护理,加强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对防止疾病的复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内科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精神内科护理 措施分析 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24-01
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基础都有所提升,伴随着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安逸的生活,同时也带来疾病的困扰。由于人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医院的护理水平也提出了相应的需求,不光需要高水平的治疗方案,也需要全方位的护理措施,这样一来,对护理者的要求就更加严谨。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壮大,护理的模式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变得更加人性化和专业化。神经内科相对于其他科系护理难度系数更高,神经内的病人一般治疗时间长,大多数患者都会患有功能,所以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1 神经内科患者心理特点
1.1 焦躁
神经内科疾病成因相对复杂,有一些疾病甚至尚且缺乏治疗方案,为了更好的掌握患者的护理需求,必须时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将不良的心理因素从患者心理消除,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由于神经内科的确诊时间较长,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往往不能全然顾及患者的内心感受,使患者产生焦躁的心理。有些疾病是突发性的,患者在患病时可能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更容易紧张激动,加速病情的恶化。面对医护人员的反复检查而产生惧怕的心理,激烈的情绪波动致使患者不配合治疗,更有甚者会发生医疗纠纷。
1.2 惧怕
大多数患者对自身的病情都是缺乏了解的,这样很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患者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也是恐惧感产生的原因之一。加上病痛的折磨会让患者自知能力降低,因而感觉到孤独和抑郁,。
1.3 低迷
神经内科疾病病程较长,药物疗效没有特别显著,又容易反复发作,这将带给患者巨大的心理压力,患者对此会表现的情绪低迷,甚至不配合治疗。患者治疗信心的丧失,将直接导致病情的严重恶化,影响初期的治疗效果。
2 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神经内科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的甚至有智力障碍、走路不稳、偏瘫等疾病,要是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经验、耐心和责任心,就很容易造成患者跌倒。同时也存在一些患者认为自己有能力下床,私自下床后却因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而摔倒。
脑疾病很容易致使脑袋产生麻痹,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会进食困难、喝水容易呛水。要是进食方式不对或者速率过快很容易导致窒息。
还有一些老年患者会患有间歇性老年痴呆,对这一类型的患者要是护理不到位,就会有走失等问题出现。
神经内科所使用的药物大多都是具有渗透性的,这样渗透性的药物就会对心脑血管的刺激程度较大,再加上神经内科患者的年龄层次过大,所以产生静脉炎的频率是颇大的。
3 神经内科护理措施分析
3.1 护理质量的提高
根据调查显示,人们对护理的服务态度普遍较为看重。精神内科的疾病患者身体和内心同时忍受着巨大煎熬,有不少患者因为不能正视疾病,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焦虑、悲观等情绪。所以,在医护人员的护理过程中,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主动讲解病理,让患者以正确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病症。同时医护人员对待患者时要更加细心,多给患者正能量上的鼓舞。护理过程中的语言也要更加礼貌,让患者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3.2 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日常的护理当中,如病人询问自身病情医护人员无法准确解释,就会让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水平产生怀疑。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对自身进行充电,多学习专业上的知识,并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运用自身的知识,让患者安心治疗。
3.3 协调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
在日常护理当中,医护人员应该通过沟通来让患者放松心情。不同文化下,不同年龄的人说话语气是不同的,为了能够和患者更畅通的沟通,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倾听患者心理上的不安,抚慰患者焦躁的内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住院的过程中,患者们可能会更加关注病理等问题,所以医护人员在交流的时候应尽量围绕于此进行交流。
3.4 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会给患者营造更加良好的心情,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因此,在患者入院前,病房应该及时整理出来,让患者在进病房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以缓解患者的紧张之情,也会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并给患者带来心灵上的安抚。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给患者以安心、定心,让患者可以感性的去认识自己的疾病,主动的治疗,通过医护人员的个人行为,去影响、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治疗的时候更加轻松。面对越来越多的疾病产生,人们不要产生惧怕的心理,往往就是这种心理,才是最致命的的,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迟迟不肯面对自己的病,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更加会对家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良好的心态就是我们面对病魔的利刃。
参考文献
内科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神经内科;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00-01
神经内科是安全隐患存在的高危科室,收治的患者往往存在感觉、运动、意识、认知障碍或精神异常等特点,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差,任何细微的疏忽就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我院针对神经内科护理过程过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安全隐患
1.1疾病方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感觉障碍,病情重、变化快,安全隐患多。①跌倒。肢体的活动不方便是神经内科患者常见的现象,很容易因平衡失调而导致患者跌倒。特别对于老年患者,自理能力不强,行动比较迟缓,常出现抽搐等现象,多在晨起及午夜如厕下床时出现跌倒的现象;②走失。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认知、记忆力障碍或老年痴呆等症状,如看护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走失;③自伤、伤人。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精神异常,常不自主地做出自伤或伤人的事情。如抑郁型患者易出现自杀倾向,躁狂型患者易毁物打人,癫痫患者抽搐发作时易发生舌咬伤;④烫、冻伤。神经内科患者多存在感觉障碍,痛温觉不敏感。冬天使用热水袋时,常因未掌握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而易致烫伤或冻伤;⑤窒息。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吞咽困难,吞咽反射弱,进食易发生呛咳而导致窒息。咳嗽反射弱的患者因短时间内大量痰液积聚而导致窒息。鼻饲患者常因家属或护理人员鼻饲方法不正确而导致患者窒息,从而发生严重的后果。
1.2技术方面: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和新仪器的大量引进,护理工作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护理技术风险增加,易造成护理安全隐患。特别是部分刚进入医疗系统的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病情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估,未能及时向值班医师汇报,错失最佳救治时间。部分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缺乏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在照顾患者饮食和日常生活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3环境方面:神经内科患者普遍存在住院时间长,病情复杂等特点,患者常会对病房产生依赖感,若病房环境不舒适,如床位过多、活动空间狭小、地面湿滑、厕所无扶手、墙壁颜色单调、灯光亮度不合适、室外噪音大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从而加重病情,造成全隐患。
1.4管理方面:护理人员分配不合理,人员少,常出现一位护理人员同时照顾几位患者,不能保证患者的基本需要,特别是护理人员单独值班时,易出现因照顾不周全而来不及抢救的状况,造成安全隐患。部分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工作中缺乏责任感,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各项规章制度,不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给患者带来不信任感,在护理工作中造成安全隐患。
2防范措施
2.1评估安全隐患、确立高危人群: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情况,对病情复杂、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做好记录,重点观察。针对患者的病情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将易出现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家属,使他们能从正确的角度了解病情,积极地配合治疗。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提前做好应对方案,如易出现眩晕或者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醒来以后要等一会儿才能起床,起床后站立一会儿再行走,防止晕厥发生;对于意识障碍、精神异常、高龄老年人、痴呆等患者,要警惕出现跌倒、烫伤、走失等意外;对于轻度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半卧进食或者以半流食为主,少吃多餐;对于鼻饲的患者,进食前要洗干净痰液,身体半卧,确认胃管在胃内后方才可以进行鼻饲。定期对所有的患者进行安全评估,重新筛选高危险患者,做好针对性护理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2.2加强技能学习、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定期进行技术考核;对典型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讨论、交流、总结经验,拓展知识面;护理人员需熟悉了解神经内科患者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急的处理能力,当神经内科患者出现突发性事件时才能在镇定自若,沉着应对,提供有效的安全护理。
2.3创造优质环境、改善医患关系:给神经内科患者创造舒适而且安全的病房环境。如病房内尽可能地留出足够患者活动的空间;地板要防滑,同时需保持地面的干燥;洗漱间增设防滑垫;墙壁应尽可能避免单调的白色,换用柔和的壁纸;病房要远离喧闹的地方,给患者安静祥和的环境;通风设施完备;在病房、走廊等活动场所安装扶手;在病区设置警示牌和指示牌,避免意外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
2.4加强护理管理、减少医疗隐患:对护理人员进行分流管理,机动操作,力争做到一位护理人员全面照顾一位患者,保证患者的基本需要;特别是晚上突发事件高峰期,要避免护理人员单独值班;患者常因病住院长给得身体和经济上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情绪容易波动,对医院和医护人员产生排斥感,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身体的同时还要增进交流,缓解患者的情绪;护理人员做好健康教育,在做各种操作、医疗检查前与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及告知,必要时给予签字;及时了解整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对存在的疑问用温柔的语气给予耐心的解释,减少医患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讨论
随着社会的繁荣昌盛和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医疗安全成为患者选择就医的重要标准,同时也决定并影响着医院的长远发展和声誉。传统的护理工作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员分配不合理,对潜在的护理问题缺乏预见性,而护理安全和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导致护理工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内科护理措施范文4
1护理安全隐患
1.1疾病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神经内科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机能退化严重,多伴有偏瘫等,行走不稳,同时对于病床位置、高度等不习惯,易发生跌倒、坠床等危险;②癫痫患者在神经内科较为常见,其抽搐发作具有突然性,常因防护器具未佩戴而发生舌咬伤及骨折等[5];③神经内科脑部实质损伤患者易出现烦躁不安,恐惧及绝望等精神异常症状,攻击性增强,易发生无故伤人或自残等行为;④神经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变等可能导致呼吸肌受累[6],产生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等症状;⑤部分神经内科患者痛温觉功能障碍,如家属或护理人员未注意保温装置温度,易引起患者烫伤;⑥神经系统疾病也会导致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咳嗽反射丧失,引起误吸或呼吸道堵塞等,最终导致窒息发生[7,8]。
1.2设备技术因素
神经内科患者年龄较大,血管功能退化,长期静脉滴注刺激性较大神经内科药物较易发生静脉炎[9];同时近年来随着临床护理技术进步,许多新型设备引入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进行技术含量较高的护理措施,这显著增加工作压力,亦加大护理工作风险,导致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提高。
1.3环境因素
神经内科病房缺乏根据患者疾病特点而安装的相关防护装置,如病房走廊、浴室洗手间护栏等,患者如病情发作无法找到扶靠工具,而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10];同时地面清洁后,未注意是否有积水或过度潮湿等,患者因年龄及肌肉无力等因素,也易发生摔伤,跌倒等现象。
1.4人员因素
1.4.1护理人员因素
目前临床护理人员紧缺,且神经内科护理中基础与专科护理工作量均较大,现有护理人员工作繁重,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工作效率降低,易导致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发生[11-12];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慎独精神缺乏,不能定时巡视病房,发现病情变化不主动与临床医师沟通,以致延误病情,且护理过程中态度粗鲁,无法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同时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水平不高或者缺乏临床经验,这也是导致安全隐患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3];已有临床研究表明,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及工作经验与护理差错发生率密切相关[14]。新进护理人员因工作急需未进行充分培训即进入临床工作,因缺乏理论及实践积累,对于患者护理安全带来隐患。
1.4.2患者及家属因素
患者与家属对于疾病特点,康复护理重点及可能诱发疾病复发因素等缺乏必要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有效配合临床护理治疗工作,增加护理安全隐患发生风险;同时经济原因也易导致治疗护理中断,威胁患者安全。
2防范对策
2.1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制教育
医院应当定期组织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讲座,使护理人员清楚了解护理工作中权利及义务,在心中牢固树立“安全质量第一”,依法护理、预防为主等护理意识,在注重患者权益维护的同时,加强护理工作中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
2.2强化护理规章制度建设
严格制定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并完善检查奖惩制度。对于巡视,查对,交接班等重要临床护理制度应当严格贯彻,这对于保证护理安全,减少危险发生起到关键作用[15]:每天做好病房巡视工作,定时巡视病房,发现患者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早期诊断处理;加强“三查七对”工作,防止用药用量错误及相关治疗设备损坏或缺失。同应当每周召开一次护理安全讨论会,针对出现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改进及预防措施。
2.3努力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对于新近护士,应当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充分发挥高年资护理人员带教作用,以使他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临床护理基础知识及操作水平[16];对于新引入设备,需要邀请技术人员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定期考核,以保证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操作,避免在治疗抢救过程中发生意外。
2.4注重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预防床上坠落,神经内科病床两侧安置防护栏,对于烦躁不安、抽搐等症状严重患者可行必要肢体限制,病床距离地面高度低于50cm,同时加强对于患者及家属解释工作,避免误解;②神经内科跌倒高危人群是具有活动能力同时体弱老年患者,对于此类患者应当向其宣传“三个30”观念[17],即清醒后-坐起-站立-行走四个阶段间均稳定30s后再行下一阶段活动,加强病房巡视工作,积极主动给予搀扶,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行走步态改善、站立平衡等锻炼;③对于感觉障碍患者,应当主动向患者介绍局部热敷方法,热水袋等需将温度控制在50摄氏度以下,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同时定时翻动,改动位置,并多触摸热敷部皮肤,防止烫伤发生。
内科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消化内科;护理风险;风险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37-02
消化内科患者,具有疾病类型多样、传染性高、治疗和康复时间长、病情反复等特点,所以临床护理中所面临的危险因素较多,这些危险因素不但威胁着患者身体健康,也对护士的人身安全、医疗安全有着较大威胁[1]。面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可以通过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危害。为研究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护理风险,总结风险护理方法,我院在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引入了风险管理理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0例,女180例,年龄在12-45岁,平均(28.9±5.4)岁。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50例,对照组2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疾病类型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使用风险护理。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风险事件、医疗纠纷发生情况,以及护理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
风险护理措施:
①对实验组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知识培训,实施风险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技能及意识。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了解相关法律规范,熟练掌握应对各种突况的方法。护士长以个案为例,向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以减少医疗纠纷。改善护理服务态度,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临床护理宗旨,对病人实施人性化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我管理意识。
②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性格、经济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突出护理重点,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对于病情危重的病人,要进行重点护理。正确评估患者病情,首先是对危重患者进行评估,再对普通患者进行评估。强化、落实床头交接班制度,以及护士长查房制度。及时解决患者疑问,满足患者需求,对于病人的投诉,要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领导。
③建立风险管理小组。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明确并细化管理职责,进一步加大护理质量管理力度,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不断排查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制定风险防范方案及解决措施。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准确识别、衡量风险,通过应用风险管理手段,进行风险管理评价,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率,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
2 结 果
实施风险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比较,详见表1。由表1可知,实验组的医疗纠纷、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 论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①护士的专业知识匮乏,专业技能水平低下,应变能力差,在面对危急情况、疑难问题时,不知如何正确处理[2]。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例,护理人员不了解常用药物奥曲肽的作用机制、适应证、注意事项等,都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②操作流程不规范[3]。一些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护理操作,比如在巡房时,常会遗漏输液患者穿刺位置是否发生了外伸、肿胀现象。③护理制度不完善。完善的护理制度是实现安全护理的重要保障。若护理制度不完善或落实不彻底,都可能引发责任风险[4]。比如针对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制度若未被严格落实,在病人发生脱管时,就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延误抢救时机,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5]。④宣教工作不到位。一些护士由于医学知识或工作责任心缺乏,对健康宣教工作不重视,敷衍了事,使病人无法正确了解自己的病情、应当注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病人若发生意外,就很可能发生医患纠纷。因此,做好护理风险防范,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有着重大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从强化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制定护理计划和风险防范预案方面,对实验组患者实施了风险护理,实施后,实验组的医疗纠纷、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于春辉,刘运欣,曲红芳,等.消化内科护理的探讨与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2,20(12):162-162.
[2] 周颖.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107-108.
[3] 刘大琼.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临床护理管理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6):3246-3247.
内科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恶心;呕吐;消化内科;护理;满意度
恶心与呕吐是消化内科疾病的两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同时也是造成患者不适的两种主要症状。在临床消化内科的护理中,应给予患者恶心、呕吐的针对性护理,缓解患者的临床不适感,提高治疗预后。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探究针对于恶心、呕吐症状有效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在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8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根据其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4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15~73岁,平均(38.74±4.69)岁;消化性溃疡14例、急性肠炎12例、痢疾8例、胃炎6例、其它4例;学历:高中以下17例、高中以上27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5~71岁,平均(37.64±4.57)岁;消化性溃疡13例、急性肠炎11例、痢疾10例、胃炎6例、其它5例;学历:高中以下18例、高中以上26例。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症状,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环境护理及药物护理,均按照常规的消化内科护理流程、模式、方法进行护理。
1.2.2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针对于恶心、呕吐症状的护理,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在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情况时,向患者强调恶心、呕吐是消化内科疾病的正常症状,接受相应的治疗均可消除症状,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提高治疗信心;②健康教育:采用资料与面对面讲解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恶心、呕吐症状的出现原因及治疗方式;向患者说明治疗恶心、呕吐的常规用药及用法等,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③病情观察护理:观察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分析呕吐物质并做好相关的记录;观察患者心跳、呼吸、血压、脉搏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④环境护理:保持患者病房的良好通风,清洁空气,温度控制在26°C以上,患者呕吐后及时清理呕吐物并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定期更换、消毒患者的床上用品。⑤护理:在呕吐时指导患者采取侧身、弯腰的姿势,并在呕吐后指导患者清洁、消毒口腔;休息时采取侧卧位并靠近床沿,方便患者及时呕吐的同时避免呕吐物误吸。⑥饮食护理:患者在呕吐后,给予其适当的盐水饮用,清洁肠胃;饮食采用少量的方式,以易消化、清淡的流质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⑦用药护理:如为活动无耐力患者则给予其适量的止吐药;如患者为体液不足则给予患者体液补充,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如为进食困难患者则给予其营养液口服,保持患身体机能。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均由通一组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来进行。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呕吐发生次数、呕吐消失时间、恶心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对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3个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护理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9.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以 的形式表示呕吐次数等计量资料,t检验结果;以%的形式表示护理满意率等计数资料,χ2检验结果,P
2 结果
2.1症状消失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消失情况及住院时间,发现观察组患者呕吐次数、呕吐消失时间、恶心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对照组满意12例、基本满意24例、不满意8例,护理满意率为81.82%;观察组满意14例、基本满意28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率为95.45%。两组护理满意率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4)。
3 讨论
在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频繁的恶心、呕吐不仅会造成患者的紧张、恐惧,还会带来呕吐物误吸、肺炎等的威胁,影响患者的临床康复[1-2]。因此,在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护理中,除了要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之外,还有对于与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给予针对性护理、患者恶心、呕吐的不适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针对于出现恶心、呕吐消化症状的内科疾病患者,通常需要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环境、、饮食、用药护理及健康教育[3]。对性心理护理,针对于患者对于恶心、呕吐症状的紧张、焦虑,帮助患者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临床治疗;环境护理则以舒适、安全为主,及时清除呕吐物,避免细菌的滋生;饮食护理则以保护患者的肠胃粘膜,避免肠胃道不良反应为主;护理,指导患者争取的呕吐姿势,避免在呕吐过程中出现危险事件,同时也缓解患者呕吐时带来的不适感;药物护理,针对于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患者给予其相应的营养液、止吐药等的对症治疗,实现止吐的目的[4]。针对于恶心、呕吐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护理以止吐、改善患者肠胃道功能为目的给予其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的消除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缩短临床治疗时间,获取患者对临床护理的认同。开展消化内科疾病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的临床护理,有利于加强患者临床护理细节的控制,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呕吐次数(5.81±1.31)次、呕吐消失时间(3.23±1.15)d、恶心消失时间(4.02±1.08)d及住院时间(5.21±0.66)d均少于对照组的(7.43±1.24)次、(4.62±1.20)d、(5.34±1.15)d、(6.83±0.83)d,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恶心与呕吐患者开展消化内科护理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孟芳菲,李真.恶心与呕吐患者的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99-200.
[2]薛德威.综合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恶心呕吐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05):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