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的特点

循环经济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传统经济 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 挑战 战略 措施

一、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在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机制方面

在传统经济中,直接影响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是市场机制,间接影响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以政府制定的影响厂商和消费者行为的公共政策行为,例如价格信号的调整和制定。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线索为物质的闭路循环的实现,基本原则为节能、减排和物质循环,范围为一定区域和行业,内容为资源配置和组织产品生产,目标位区域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是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内在逻辑,经济资源配置的手段以市场机制作为主要手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经济管理职能,政府方面的力度将会不断增大,甚至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发展的作用是主导性的。

2.在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目标方面

在传统经济中,以稀缺经济资源的消耗为基础的的陷阱增长模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从而使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者的浮力和效用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在此模式下的经济发展,利润是生产者的目标、效用是消费者的目标、税收是政府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经济增长是简单的、粗放的。在循环经济中,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工业生态系统是其发展目标,在增长方式上以质量型的价值增长代替了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并且对以较少的物质消费获得较大的经济增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以便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得到良好的实现。

综上所述,在循环经济中,从事经营活动的厂商所面临的战略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主要从存在于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资源配置机制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和目标之中的本质差别表现出来。因而,在循环经济中,所指定的区域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循环经济本质特征相适应,从而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有效地推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循环经济的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的问题分析

在资源配置机制方面、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经济发展的目标方面,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都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企业从事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战略环境将会在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受到全面的影响,因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将会面临众多不可知的问题。

1.为了使废弃物品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得到控制,我国制定和推行了循环经济法,并对公民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及再生产品的使用,能源、水源、材料的节约进行了引导和鼓励。对于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行为,公民有权进行举报;对于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公民有权进行了解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不仅使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不断得到提高,还有利于对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的循环经济文化进行构建。

2.在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后,法律将会直接制约企业导向的产品、所选择的生产工艺流程、排放和处理废物,并对循环经济统计制度进行建立健全,从而使资源消耗、废物的生产和综合利用的统计管理得到加强,同时,对主要的统计指标定期的公布向社会。此外,国家或者行业将会政策性支持那些与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相符合的企业公司,从而使制度成本有效的得到降低。为了使企业人力资源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得到提高,使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必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生产理念进行调整。

3.在实施循环经济的区域范围之内,将会逐步形成以物质闭路循环为线索的产业链,从而使产业中的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以上游企业所排除的废物为主要来源,企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将来自于一种新型的体现循环经济内在逻辑的产业结构中,从而使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在循环经济中,技术指导和服务的作用主要由行业协会来承担。在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进行范围的扩大。

4.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下,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内,关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将会逐步形成与完善,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技术改造与开发项目将会优先得到有关部门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时,陈旧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将会被淘汰,过时的技能将找不到用武之地。

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内战略环境的变化,意味着企业在制定战略层面的公司政策时需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制定出与企业经营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因此,在循环经济实施区域或行业内的企业,首先需要制定出与企业长期发展计划相吻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三、循环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探讨

从发展战略高度来看,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是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循环经济系统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框架一方面需要与企业经营环境的特点相适应,确保组织的发展战略与大力发展循环背景下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同时需要切实提高企业作为组织系统的战略执行力。影响企业战略实施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5个重要的变量:组织结构;工作任务设计;人员的甄选;薪酬系统;信息及信息系统的类型。在这5个变量中,人力资源管理对其中的3个变量负有直接责任:工作任务设计,人员的甄选、培训和开发,薪酬系统;同时还对组织结构、信息以及决策过程有直接影响。依据循环经济战略环境的特点,围绕影响战略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循环经济系统中的企业可以从公司层面、业务层面和职能层面制定如下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框架。

1.制定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企业原先的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的相对状况,因此,需要重新评价企业环境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并依据组织所具有的经济资源的新特点,制定出新的发展战略。

第一、为了与循环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为投资主体,通过区域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内具有专用性特征的人力资源的存量,提高实施区域内社会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企业引进专门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以在循环经济系统中获得竞争优势为目的,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循环经济型人力资本投资,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企业创新机制,鼓励提高企业资源循环和清洁生产方面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从事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准。

第三、及时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准,提高管理者驾驭循环经济的管理能力,完善组织员工关于循环经济的知识结构,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制定可以有效实施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

保持企业公司政策与环境特点的一致性是提高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构建畅通的循环经济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国家、行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条例,及时把握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动向,及时收集组织内外关于循环经济创新的最新信息,及时将组织内外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公司政策。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跟着战略走。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为实施特定的战略服务的,也就是说为适应新的战略环境,提高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运行效果,需要积极推进传统经济系统下的组织结构向循环经济系统下的组织结构转变,为执行循环经济系统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同时强化管理者在组织变革中的协调职能。

第一、与企业外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相适应,致力于循环经济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社会责任感、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创新精神。

第二、以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为导向,调整原有组织结构:设置以循环经济下企业经营和管理职能为中心的专职的管理或协调部门,其部门领导直接受总经理领导,有权管理和协调组织内外影响循环经济效果的个人或组织行为。

第三、组建以团队为单位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组织,鼓励和支持这些组织在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创新,并致力于及时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组织生产力。

3.细化企业循环经济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与绩效考评制度

企业是构成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位,一个复杂社会系统的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系统的实际运行效率与效益,因此,与循环经济型城市或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需要将循环经济型社会的评价指标转化为评价企业绩效的相关指标,并量化这些指标体系,从而构架一种新的评价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基本框架。

第一、构建与区域范围内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指标体系。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循环经济具有不同的指标体系,企业可以因地制宜构建与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内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公司政策以及评价企业营运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二、系统设计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在制定总的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之后,可以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逐层分解总的指标体系,并将各指标纳入原有的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评体系之中,通过构建系统的循环经济绩效考评指标,提高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4.以循环经济绩效考评体系为依据设计全面的薪酬制度

为了对企业内从事循环经济研究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激励,确保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进行,需要设计全面的企业循环经济薪酬制度,提高薪酬制度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协调和配置职能。

第一、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纳入到企业薪酬管理的目标之中,鼓励技术创新、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综合运用多种动力机制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与效益,包括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激励员工为提高循环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第二、建立与系统的绩效考评指标相对应的全面薪酬管理制度,通过“立体”的薪酬设计,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协调和配置人力资源的效果。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直接贡献的员工,可以通过同时提供内在和外在报酬的方式,多方位、多层次地提高企业员工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四、结论

作为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相比,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和行业范围内的战略发展环境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改变,所以,企业目前的发展战略要以与环境特征相适应的战略的构建作为重点。但是,在企业战略体系之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为了使企业持续竞争力得到提高,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促进,从而使和谐社会得到构建,必须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不断完善和系统化。由于实施企业循环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循环经济必须作为社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线,必须使战略制定的一致性、战略实施的协调性、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完整性得到保持,从而使战略的实施效果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J].管理世界,2005(7):1-4

[2] 韩玉堂: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J].经济从横,2008(10):122

[3] 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90

循环经济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财税政策;矿业循环经济;财政投入

一、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概况

2000年以来,除煤炭和铜矿外,国内主要矿产资源采矿综合回收率均没有显著变化。随着煤炭资源需求大幅提高,国内煤炭采矿综合回收率显著下降;铜矿井工开采综合回收率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国务院煤炭回采率专项检查报告显示,煤炭采矿综合回收率2001年为75.57%,2006年下降到46%;按原矿量加权平均计算,9种有色金属矿井开采回收率为93.17%,比2001年的89.75%提高了3.42个百分点。其中铜矿井工开采综合回收率由2001年的86.57%提高到2006年的91.43%,提高了近将近5个百分点。相关研究表明,如果金属矿山开采回收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中国就将增加数以千万吨的矿石量,相当于新建几十座矿山。

2.矿业循环经济

矿业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研究中不断延伸并发展出来的研究内容。对于矿业循环经济研究的本质和内涵,广义上来讲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在对主流循环经济的研究观点进行延伸的基础上,认为矿业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第二种观点认为,矿业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工业共生,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种观点则从社会人文角度对其阐述,认为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人,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不仅体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矿业效益,还体现了对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追求。

目前,矿业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主要以3R原则为基础进行构建,主要通过对经济、资源的消耗和重复利用率等来进行“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水平的评价。

二、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1.已实施的财税政策

我国目前现行的与矿业循环经济有关的税种有增值税、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等税种,这些税种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削减污染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来源,但是对污染环境行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控力度有限,也难以形成稳定的专门治理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收入来源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

2.缺乏一整套系统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

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现有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是零星的,其调节的范围和力度也还远远不够,间接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增值税的购买废旧物资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调整了现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业务有关增值税政策,取消了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凭废旧物资发票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规定。根据此规定,一部分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在购买废旧物资时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作为进行税额来抵扣,就会形成高征收低抵扣的情况,而且这类产品成本低、增值部分比重大,与其他非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相比,就要相对缴纳更高比例的税收,从而加重了利用废旧物资进行生产的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负担。

又如在资源税方面,单位税额过低,企业开采新资源成本低不能有效地保护国家资源及促进企业对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征收范围狭窄,没有将大部分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范围纳入。以企业的销售量或自用量为计税依据对企业已经开采而未销售或移送使用的不征税直接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无序开采。

3.税收优惠力度对发展循环经济而言很小

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力度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而言很小,以山西省的煤炭企业为例。山西省是煤炭大省,该省经济结构以资源和原材料为主,产业结构以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为主,如果发展循环经济得天独厚。据统计,2008年度,该省国税系统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节能节水项目以及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投资抵免税收优惠的企业,实际获得企业所得税税收减免6313.6万元,流转税方面,在上年国税系统共落实煤矸石发电、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墙体材料及利用电厂烟气进行脱硫生产的增值税减免优惠5.6亿元,但从最近两年的税收实际减免额来看,税收优惠力度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并不算大。一些科目设计过细、过窄,使得企业难以满足政策要求,进而因优惠有限而减少或取消了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投入。

三、发展促进我国矿业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的建议

1.加大对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

循环经济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建成后运行成本高、产出低、项目回收期长等特点,所以应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国家政策补贴,应包:国有煤矿安全欠账;国有煤矿生产系统补套工程;行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尚未移交地方前,企业替政府承担的社会负担;关闭破产及由于国家需要而在一定时期内保留的某些矿井的非经营性亏损的财政补贴对上述补贴内容要分门别类加以研究,分期分批加以解决。

2.设立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门税种,建立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

(1)我国税收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激励还是零星的,不系统的,调节的范围和力度还远远不够。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和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门税种。

(2)现行税制中为贯彻循环经济思想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比较单一,主要是减税和免税,思路、方式和手段上也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在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国际上通用的方式在我国基本没有。

循环经济的特点范文3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极大地影响着循环经济的进程,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实行循环经济是保障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分析了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2、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

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

3、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

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4、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

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瞽,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1、制度支撑

(1)计划和布局制度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

(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

(3)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

2、管理支撑

(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循环经济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模式比较

一、相关文献的综述

从2002年开始,国内出现大量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现在,循环经济不仅进入了决策层的视野,也成为国内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受到高度重视。这些研究主要是理论上的探讨,实践研究比较少,特别是专门针对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而已有的关于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1、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曲格平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马凯认为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以上是对一个经济现象的内部经济结构的系统化描述,认为循环经济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

2、把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层面上的一些具体做法定义为循环经济的模式

丁乐群等在《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及运行模式研究》中认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三种,即清洁生产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和循环经济总体模式。

任勇等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文中,主要论述了我国循环经济探索实践中的主要模式,包括江苏的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模式、山东的“点、线、面”和“八创建活动”模式、辽宁的“3+1”循环经济模式以及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等。

这些实际上只能定义为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只是微观上的具体做法。

发展模式是指在宏观层面上具有指导意义,在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经济的方法。本文所论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结合本国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在领域选择、制度完善和主体实施等方面所建立起来的适合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经济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法。

二、日本、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日本和德国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主要是为了适应本国固体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由于日本和德国的具体国情不同,二者在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1、路径的选择

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或消费型社会结构带来了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以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在具体发展路径上,日本和德国存在着差异。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是社会―企业(家庭),以“静脉产业”为切入点,以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为重点,以循环型社会为目标。静脉产业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重点,包括垃圾的收集、搬运、燃烧再资源化、填埋处理,以及再资源化到新产品的制作技术等。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是企业―社会,消费―生产,以“绿点系统”为载体,以物质流管理为核心,重在探索区域性的循环经济模式。绿点系统充分体现了“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它将企业组成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绿点公司(DSD)委托企业进行处理。

2、制度的构建

日本和德国都是以法律制度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通过法律制度的诱致性或强制性力量让经济活动当事人在比较成本和收益后,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制度构建的层次上,二者略有不同。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

德国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制度构建上,主要是制定具体领域的法规,对生活和生产的废弃物进行管理。其立法体系共三个层次:法律、条例和指南。

3、实施的动力

社会力的源泉有三:一是经济杠杆――资金;二是社会杠杆――权力,三是文化杠杆――精神。在动力机制上,日本主要依靠社会杠杆,而德国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

日本循环型社会的构建依赖于社会杠杆,主要表现为“控制和命令”的调整方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了各种法规。这些法规构成了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直接管制规范和间接调控规范,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权力杠杆。

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经济杠杆。德国人把可行性论证和投入产出分析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准。循环产业有市场、有利润,有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动力,有后续发展能力,这样,生产企业尽量让产品包装简化,使包装材料便于回收和循环再生,而不是把绿点标志的使用费转嫁给消费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虽然日本和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时采取了不同的模式,但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日本成功地建设成为循环型社会,而德国在废弃物处理上处于世界最高水平。日本和德国采取不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与各自的国情密切相关的。在领域的选择上,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的减量化就自然成为其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而德国作为发达国家,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方面已经世界领先,拥有先进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因此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了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领域选择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制度的构建上各具特色。在动力的选择上,日本和德国分别选择了政府和市场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是由二者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和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背景与日本和德国存在相似之处,但是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经济技术条件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领域的选择

我国的技术条件比德国落后,不可能像德国一样在废弃物的资源化上有很大的作为。因此,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中首先要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的使用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具体的领域上,鉴于我国逐步进入消费型社会,并且我国制造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静脉产业。

2、制度的构建

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先从整体上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统领循环经济的发展,再向具体领域推进,制定专项法规。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控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牵制――直接管制规范、利益驱动――间接调控规范和道德约束――自我约束规范。所以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上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经济政策、加强环境教育。

3、推进的动力

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可以说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三者缺一不可;而中介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企业和公众之间发展循环经济的桥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上,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推动主体,企业和家庭为实施、责任主体,通过中介组织,联结宏观和微观的主体,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实:日本发展循环经济主体责任论[J].现代日本经济,2007(3).

[2] 谢光华: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我国启示[J].江苏商论,2007(1).

[3] 娄勤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 周国梅、任勇:德国:循环经济从垃圾经济起步[J].绿叶,2005(9).

循环经济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工业园区;廊坊市

自从1992年9月廊坊市第一个开发区成立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成长,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廊坊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廊坊市有4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个经济园区、14个市级以上工贸小区、6个农业科技园区,其中有10个重点工业园区。目前入区企业达到了4100多家,完成投资873.28亿元,是全省园区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市。2006年,省级园区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52%,财政收入占37%,实际利用外资占99.7%,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廊坊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未来发展的支撑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我市园区优势,引导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可以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

生态工业园的主要特征是:①生态园区中各组成单元间相互利用废物作为生产原料,最终实现园区内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②生态工业园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柔性结构等特点,与传统工业园区的主要差别是园区内各企业之间进行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得到梯级利用,共享基础设施,并且有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

实践证明,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保障廊坊市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园区内企业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园区内企业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经济系统。

二、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目前廊坊市进入园区的工业企业达四千多家,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进而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就要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故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是廊坊市工业园区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排”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微观层次上的企业内部循环链+宏观层面上的企业间工业生态链。

1、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在宏观层次上,大力构建企业问工业生态链。努力使园区各种物流、能流、技术集成和信息流渠道以及基础设施为园区企业共享,企业间废物交换主要以贸易的形式实现,各项资源在企业间的循环形式呈多样化,既有双方互利循环、分解循环,也有上、下游产业的反馈循环,众多的循环关系构成各产业或企业之间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

三、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2、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3、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4、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5、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多元产业园区内由于产业类型多,有利于形成水循环利用链条、能

源梯级利用链条和各种物料的循环利用链条,将有力地推动各生产过程实现清洁化,促使整个园区不向体外排出废物。园区各种物流、能流、技术集成和信息流渠道以及基础设施为园区企业共享,企业间废物交换主要以贸易的形式实现。多元产业循环园区各项资源在企业间的循环形式呈多样化,既有双方互利循环、分解循环,也有上、下游产业的反馈循环,众多的循环关系构成各产业或企业之间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

四、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技术条件

1、以政策为基础,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良好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可以引导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规范化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适合我市市情的循环经济方面的政策,将有助于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了解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借鉴国内外发展循环成功的经验,制定或完善鼓励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等,充分体现市场手段和自愿性原则,并建立监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促进其发展的激励处罚机制。

2、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化布局和规划。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形态之一。工业生态学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产业链环的“废物”或副产品,变成了另一个产业链环中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共生系统”。生态工业园的设计和规划就要依据这种原理,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链与共生性。同时要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3、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利用指标、废弃物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循环经济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府“生态转型”;循环型企业;可持续消费观

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被提上日程。虽然这些年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循环经济,在一个更高层次的视角下探索其发展路径。

一、对循环经济的重新审视

(一)循环经济的社会功能

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扩大就业。首先,自然资源作为社会公共品,它的配置公平问题成为社会公平的突出问题。资源配置的公平不仅包括群体间、地区间、国家间的横向配置公平,还包括代际间的纵向公平。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的不公平问题。[1]其次,发展循环经济为促进社会就业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重要路径。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它要求对既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对现有的关联产业也提出了以实现生态效益为前提的重新排列组合的要求,对企业从投入到产出都提出了更高的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这些要求并不意味着限制的增多,而是催生了更多新型产业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为创业和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循环经济下的政府职能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三点,即引导、支持和规范。第一,政府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政府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提供贷款支持;政府通过绿色采购行为,引导全社会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为符合生态规律要求的模式;政府通过宣传和推广,引导全社会价值观、发展观实现转变。第二,政府的支持作用体现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支持。政府提供各种政策支持,通过财政、税收手段鼓励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实现资源节约和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可再生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政府作为制度供给者,通过在制度创新方面发挥直接承担者和主导者的作用来解决循环经济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三,政府的规范作用体现在:政府通过完善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行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并规范市场,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沃土,同时对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主体实施惩罚,以规范各方的行为。

(三)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循环经济在物质循环的表象下进行着价值循环,利润大于零依然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前提及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经济运行中价值链运动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价值投入—价值物化—价值实现”。价值链的伊始是价值投入阶段,即投入各种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第二个阶段是价值物化阶段,通过对投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将自然资源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将劳动力价值物化在新产品中;第三个阶段就是价值实现阶段。循环经济的价值运动过程同样也要经历这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个价值链运动的过程中,传统经济只追求价值的单一循环,而循环经济则以生态规律为基础,旨在实现价值循环和物质循环的统一。循环经济的物质循环过程是指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资源“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利用过程,从而达到资源节约、污染减少、生态保护的目的。

(四)循环经济下的文化诉求

文化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落后的文化则会抑制经济水平的提高甚至会强化它的落后状态。文化领域对人与自然关系探讨的不同结论,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天人合一”思想便是最好的体现。所谓“天人合一”,即人与大自然的合一。先贤智者的诸多作品(诸如《庄子》、《易经》、《孟子》等)中都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社会也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他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无论是生命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都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且将人类的道德关怀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发展循环经济,只有在全社会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在观念上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才能进一步正确指导实践,使循环经济真正发展起来,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循环经济与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自身具有整体性、循环性、再生性的特点,它通过“生产—消费—分解—再生”的循环过程以及自我调节机制,实现物质循环并使自身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传统经济只注重经济系统内的增长,大量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肆意地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导致生态系统的“生产—消费—分解—再生”循环运动链条断裂,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难以修复的破坏。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经济系统内部循环实现资源节约、废弃物减少,把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之内,从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生态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循环经济致力于实现更高层面的目标,即通过协调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在两个系统间建立起“生产—消费—分解—再生”的链条,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循环经济实质是一种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五维整合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

西方国家较早进行循环经济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以德国和日本最为典型,这两个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西方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都是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切入点,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且重视技术创新和进步。由于资源匮乏这一劣势,德国人非常重视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自1972年开始,德国相继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物质闭合循环与废弃物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对废弃物回收、资源循环利用等具体过程以及相应行为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第二,建立废弃物回收和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双元回收系统这一非政府组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分类和处理,建立起从企业到区域的物质循环管理模式。[2]日本通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来发展循环经济。所谓“静脉”产业,是指依靠资源再生利用而形成的产业。日本非常重视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其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自1997年开始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每个园区内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并且都有自己的主体循环链条;每个生态园区均承担当地环境保护事业的职能,通过承办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知识讲座、支持各项科研活动以及组织市民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发展园区所在城市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循环经济。对于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日本主要采取自治为主、国家和地方政府辅助管理的模式。我国循环经济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引入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本世纪初,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学界掀起了研究循环经济的热潮,发展循环经济也被提上了国家长期发展规划的日程。当然这个时期的循环经济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从2006年开始,我国大力推行循环经济试点,随着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全面展开,在辽宁、山东、江苏等多省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并逐渐发展壮大;同时,借鉴德国和日本的实践经验,重视提高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在多地建立了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在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虽然这些年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对循环经济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过于狭隘;第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相关权责尚未明确;第三,目前仍然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相关技术有待开发。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究其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我们将循环经济的发展只局限在经济领域内,而忽视了循环经济与其他系统的关系,忽视了循环经济实质上需要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五维整合的格局下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做出相应变革,应该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五维整合的视野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路径

(一)政府的“生态转型”

政府作为政治体系的核心,其职能的有效发挥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引导、支持、规范的作用,引导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循环经济所需政策制度支持、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才能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良性发展。那么,政府怎样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呢?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路径之一就是实现政府的“生态转型”。政府的“生态转型”,是指政府在开展工作时,要在生态优先的价值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生态管理,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统一。生态优先作为价值目标,是指政府应重视环境保护和保持生态平衡,在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发生冲突时,以不损害生态效益甚至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为前提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绿色采购行为和投资引导等对经济发展方向做出正确指引,通过财政税收手段、制度创新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生态管理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考虑生态环境代价,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即政府的绿色绩效评估体系),把资源环境成本和收益纳入这一核算体系,以弥补传统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GDP核算体系的不完善,强化政府在环境监管方面的应尽职责;同时,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行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市场和各方行为,从而实现经济稳态增长、社会持续进步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也有助于改变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避免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政绩,盲目地实现GDP增长而为此付出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二)发展循环型企业

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就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路径之二是发展循环型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应尽之责,同时也是为了顺应时展要求,避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的必然之举。企业必须将其经营目标由传统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统一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转换,企业就必须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型成为循环型企业。一方面,循环型企业重视减少资源投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这可以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以更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大的价值,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循环型企业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还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其工艺流程要符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律,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绿色产品”的循环。[3]发展循环型企业,就要求关联产业进行以实现生态效益为前提的新的排列组合,必须致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也与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相一致。在产品设计方面,循环型企业应尽量设计减少资源消耗或可回收利用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工艺;在成本—收益计算方面,应将环境成本和生态收益纳入核算体系,通过在成本中计入生态环境价值来计算产品的绿色价格,将生态约束内化为企业的成本约束;这种包含生态价值的成本计算,也就降低了进行生态监管的各种成本,进一步实现节约。

(三)转变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

消费既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又是经济活动的归宿。消费作为经济运行中与生产同等重要的核心环节,消费者的行为和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发展循环经济,消费领域也应做出相应转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之三就是转变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起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应当指出,当前盛行的“消费主义”与循环经济发展背道而驰。所谓“消费主义”,是一种将消费作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价值观,这种消费观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不节约、不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就应当摒弃盲目的消费主义,而代之以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进行绿色的、适度的消费,使消费不仅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不危及到后代人的发展。这种可持续的消费观的建立,也是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的生态伦理观的体现。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变革。发展循环经济,不应将目光只局限在经济领域,而应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整合统一的视野下来探究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通过政府“生态转型”、发展循环型企业以及转变消费观,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统一。

作者:吴迪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建珊.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