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1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77-01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农村小学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薄弱等条件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是空白。笔者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不足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且抑郁”的生活。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任性、依赖、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1.家庭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所至。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可是,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了不良心理现象。

2.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看电视或围在一桌子上打麻将,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聊天,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孩子的心灵呼声。父母给予孩子的主要是金钱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农村的孩子更是这样。3.学校教育片面化。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当今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条途径和方法进行:

(一)学校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2.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3.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4.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5.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6.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二)家庭教育

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有:(1)学习家教知识,端正指导思想。(2)时刻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习惯。(3)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学会交往。(4)加强家校联系。(5)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三)社区教育

整个社会区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向家长、学生宣传正面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尽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上是我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动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0.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障碍 预防

当今,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由于一些家庭成员外出工作,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在农村中。由于这些孩子长期远离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督促、关爱等,容易产生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一系列现象已十分普遍,并且逐渐变得严重起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项事关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为主,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这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急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以确保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一些家长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管教,而他们只顾打工挣钱,却忽视了孩子需要的关爱和教育。虽然家庭收入提高了,但家长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很少回家。而且家长自身变化很大,由于家庭环境比以前富裕了,他们也开始注重享受生活,也学会了吃喝享受。家长与孩子接触交流时间很少,渐渐地与孩子疏远了,孩子的教育被完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殊不知,这样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了。其实,作为教师,我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和做法,但不赞同。对于这件事,我静下心来深思,造成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层原因。

第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避风港,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孩子容易出现心理脆弱,性格懦弱、孤僻,没有安全感,不容易信任身边的人,与同学的交往存在障碍等。

第二,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祖辈对孩子过于宠爱,因此一些孩子不可避免地变得傲慢、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缺乏约束。

针对这些问题,我思考了一些应对策略,给家长和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家校合作,能做大限度地避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一、给家长的建议

建议一:制定策略,共同应对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不良的品质,想改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已经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比如孩子不爱写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在孩子身边督促几天,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喜欢撒谎,家长就经常和教师沟通,弄清孩子学习生活的真实状况,减少孩子撒谎的机会;对于孩子乱花钱的问题,家长则要适可而止,正确引导。

建议二:恰当指导,正确引导

学习虽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在孩子已经有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之后,我们作为家长还必须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减少孩子学习路途上的障碍,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不闻不问。我们应先扶后放,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这时期他们的思维逐渐独立,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也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他们自身可能没有思想准备,这时家长应该做好应对措施,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这一关。

二、给教师的建议

建议一: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因为缺乏家长的督促,所以一些留守儿童的成绩可能会落后,但是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给留守儿童贴上“差生”的标签。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建议二:倾注真情,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教师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就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建议三: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为及时了解、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良好的平台。

我深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家长一起,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3]杨红梅.提高心理辅导课活动有效性的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4

文/芦咏莉 董奇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地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根据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我们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5

论文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已经进入科教兴国时期的今天,小学生作为振兴民族和发展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弥补的,而且,它们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纪律和家庭的和睦,甚至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近几年时常发生的中小学生因病态心理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误,甚至导致了犯罪的现象,如果在小学期间,赶在小学生心理尚未定型时进行矫正和治疗,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被避免。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在一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渐渐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人员和设备之后却从未做过实际工作,也没有为学生解决过实际问题。

(2)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实际要求,由于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工作人员耐心与学生沟通并逐步引导,其中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配备的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标准,这不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许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后,却只是把它作为了应付差事的形式,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既不利于小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设立这些课程的最初目的。

(4)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以便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可以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机率。

三、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通过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小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大可能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所以心理咨询室应该定期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普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并据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对象时就及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剧表演、心理主题班会、赏析心理健康电影等等,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小学生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帮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由于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尚未定型,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模式

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时期,尤其是小学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对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必须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可以在内部开设家长学校,举行一些专业讲座,使家长能够利用有效手段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教育就完全由学校来完成,这样是十分危险的。而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既是给了家长与学校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能够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了解,在孩子的教育和家庭关系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校访和家访的模式。家访就不用说了,是一种实施已久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方便老师及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情况。校访,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到学校去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子女所在学校和任教老师的情况。这两种方式让学校和家庭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紧紧团结起来,并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另外,为了方便家校交流,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网络、通讯等方式,保持联系。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未来,所以,这一问题应该也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联合起来将它解决,为祖国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馨尹,蒋升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整合模式构建[j].科学咨询,2007,(6)

[2]课题组.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6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近年来,高校频繁报出恶性事件,让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纷纷指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同时,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集结家庭、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家庭的力量是其中股肱,如何实现家校联合,让家长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合;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5-02

家庭是影响个人心理特征的重要因素,家长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都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均推崇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大都选择离家较远的地方求学,地域因素使得家校联合的模式受到极大制约.初高中时代的家长会、家访等常见联合方式不能照搬于高校,除了因地域因素不便于开展外,大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也要求我们拓展出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新路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家长们也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当问及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时,很多家长均表现出迷茫,既觉得鞭长莫及,又觉得无从下手.高校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受到人力、资金等方面限制,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不能够具体深入.

1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误区一:成绩看分数,健康看身体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如此,家长也例外.中国家长在与老师对话中,提及子女近况时,经常会问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问“孩子最近快乐吗?”的家长几乎没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各种物质条件,孩子就能快乐,心理就能健康.“健康”对家长们而言仅仅指躯体方面.因此,在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恶性事件中,当事人家长面对媒体采访时均肯定地表示:“我的孩子心理很健康,没有什么异常”.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很多家长对此一无所知.

1.2 误区二:教育是学校的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学校的事

很多家长寄希望于学校,希望高校能将子女培养成“才”,但事实情况是,很多家长都没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顺利将孩子培养成“人”,又何以成“才”呢?家长既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教养方式不同,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明显差异.很多心理疾病的诱因都要追溯到6岁以前的生活经历,这也恰恰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不惜斥资替子女择校、选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完全托付给外界,殊不知家长这一重要教育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家庭因素往往是子女心理问题的根源,终身学习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子女需要受教育,家长同样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1.3 误区三:专断压制,不懂沟通疏导

有些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愿意参与到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但由于既不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又缺乏专业指导,往往因为不得法而事倍功半.如未经子女同意查看其日记,网络聊天记录,发现子女存在心理问题时,往往采取批评惩戒的方式来“堵”,不懂得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导”.这样做非但无益于维护子女心理健康,反而可能矫枉过正,使问题复杂化、严重化,让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对立起来,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加不利于子女心理问题的解决.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纷纷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通过新生普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除了专业教师外还包括专职辅导员以及各班选聘的心理委员.从师生比例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约为1:200,跟国外高校相比,人力资源显得尤其匮乏,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难以具体和深入的根本原因.短时期内迅速扩大专业师资队伍显然是不现实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需获得家庭、社会支持.

3 家校联合优势

从人力上看,家长如果能够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可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更高、覆盖面更广;从资源上看,家长对子女的了解及重视程度,能够让学校对学生个体情况把握更加细致准确,方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对问题学生进行必要的环境干预时,如果能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治疗效果也能有所提高.同时,学校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矫正错误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习得维护子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家、校、生积极互动,帮助家长与子女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便于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时,顺利获得家长支持.

4 家校联合模式实施路径

4.1 宣传动员

自新生进校伊始,学校方面就应尝试各种途径吸引并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如安排在新生入学时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内容可涉及终身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案例分析等.考虑到家长文化程度差异大,在内容安排上应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直观且感染力强的素材(如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恶性时间视频),呼吁家长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此外,考虑到少部分家长不会使用网络工具(QQ、微信、邮箱、浏览网页),可在动员讲座后,安排如何使用网络工具的教学内容.

4.2 建立联系

参照国外部分学校做法,建立家长委员会,方便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是千差万别,但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既方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也有利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通过这样的平台,在遇到共性问题时,先集思广益再取其精华,多搜集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方法,借鉴运用到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化理论为实践,也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启发.家长委员会的建立,自然须由学校牵头,先建立沟通平台,如以学院、年级、专业为单位成立QQ群,微信群,论坛等.先由辅导员或心理辅导教师担任组织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观察,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让群内成员民主选举委员会负责人.负责人成了家长和学校的枢纽,负责在群内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活动,并将家长的诉求反馈给学校,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此外,可建立校讯通平台,用短信方式通联简易快捷.

4.3 学习培训

目前,家长网络学校已经在一些省市悄然兴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仿效网校模式实现家校联合,利用网校这一媒介为家长提供学习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家长可通过网校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养,主动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由于网校运行需要大量人力、资金投入,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适当增减栏目,如将网校缩减为网页,仅开设新闻动态、学习资料(文字、视频)、互动论坛、专家在线等模块,方便家校联合.

4.4 资料搜集

通过心理普查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评估,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普遍做法.但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筛查出心理健康指标显示不健康的极少数,便于日后预防和诊治,但对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正常的学生而言并无作用.因此,普查时除运用量表测量外,还应尽可能地搜集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尤其是家庭背景.但不幸、复杂的家庭背景往往是一个人的隐私,甚至是自卑的根源,是很多人不愿意提及的.即便是在心理咨询中,也需咨询师与咨询者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后方能获得.如果让高校心理咨询师或是辅导员一对一通过访谈获得所有新生的家庭资料,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上来看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笔者建议可在新生入学考试时(一般只考查英语计算机两门)加试一门写作,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人生目标等.以考试形式搜集一是避免学生抄袭,二是考场气氛严肃,有利于学生端正态度认真陈述.若以课下作业形式进行搜集,这份资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所获资料尽可能真实,这门“考试”最好是突击进行,考前无须告诉学生考试科目或内容,需提醒学生此考核仅为考察科目,成绩不计入学分,真实描述即可.尽管如此仍不能保证所获信息百分百真实,还需日后逐步筛查.“阅卷”工作可交由辅导员承担,加深对所带学生的了解,方便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 家校联合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5.1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当代大学生既渴望独立自主,自尊心强,却又敏感脆弱,容易受伤.因此,家校联络既需要公开也需要保密,公开是为了表示尊重,保密则是为了保护尊严和隐私,这个度需家长学校共同把握.

5.2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平衡辅导员工作

家校联合中辅导员是关键枢纽,但不应是管理者或主力军.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精力有限,专业水平不高,仅能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者.家校联合模式的具体实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5.3 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

家校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动,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先统筹规划再具体实施.各部门之间明确职责协调运作,以确保这项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畅.家校互动推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1):44-46.

(2)陈国魁.家庭学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校园心理,2011,9(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