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1
关键词: 动物医学专业课 课程教学模式 综合能力 创新素质
研究型大学是20世纪世界教育和科技迅猛发展的结果,是高水平大学的集合体。大学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探究事物本质,而且要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团结协作,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自身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人。围绕这一目标,我们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系统模式。
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动物医学的科学素养。为此,我们必须要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以及教学管理现代化,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本科教育不是、也不可能给学生灌输所有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指定自学内容,指定有针对性的参考书和作业,提供参阅方法,提出自学要求,检查和讲评自学情况,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兴趣查阅资料,并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教师应坚持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它更强调动物知识和医学知识的综合性、过程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围绕讲授的重点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为主线,组织好知识的“生长点”和“连结点”,以探究方式展开教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心智结构,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深刻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病理与药理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密切联系等动物医学知识原理。
三、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建构而获得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适应不同学习特征的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医学数据,或呈现动物的病理标本、模型,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动物医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情境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动物医学的比较法是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医学本质进行分析鉴别、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它是研究动物医学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比较法能扩大学生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任何事物的特征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五、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互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生之间作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应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拓展学生的心理发展空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交往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能够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展开。
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合作的学习环境比竞争的学习环境更容易使人产生成功的体验,复杂问题要多人合作才能解决,科研成果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此外,小组成员各展所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真实客观地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调查的结果,并对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共享。
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那些与动物医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培养动物医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多层面、多角度地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动物医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世界的美好情感。
八、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动物医学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习的主动性。将信息化课程资源引入动物医学专业课堂,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起到积极作用。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着越来越多的动物医学的教育信息,如动物医学的图片、课件、药理和病理的研究资料、最新动物科学进展等,这些网络上的教育资源信息也应在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总之,在教学中要坚持客观性原则、严谨认真的原则,以及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教学程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把为学生提供自学、探索和发现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意识作为我们的教学宗旨,并将这一宗旨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2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46-03
动物遗传学,作为遗传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动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的规律、遗传改良的原理和方法。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家畜育种学的理论基础。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动物遗传学理论基础。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增设了本科教学的课程数量,同时压缩传统课程的课时数。就我校来说,动物遗传学课程现仅有60学时,其中包括15学时的实验课,但课程内容却在不断更新或增加,再加上遗传学基础理论抽象、逻辑性强,课程显得枯燥,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课程教学必然作出改革。这几年来,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不断地探索动物遗传学教学方式、手段及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工作,获得了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精选教材,革新教案
动物遗传学课程讲述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信息的传递与改变、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扩展、非孟德尔遗传、群体遗传学基础、动物基因组学及动物基因工程,涵括了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及基因工程等诸多方面的一般原理与方法,教学内容理论性强、信息面广、复杂抽象。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此门课程,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关键。市面上不同版本的动物遗传学教材较多,综合考虑本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和遗传学理论知识的最新发展情况,笔者所在的教研组选择由李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动物遗传学》作为课程教材,该书涵括了动物遗传教学内容,理论知识系统,前沿性强。
为使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动物遗传学知识,教师编写教案时力求突出教学重点,适度删减和调整教学内容,并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此外,课堂教学尽量使抽象理论知识和概念通俗化,理论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例如讲授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内容时,结合遗传疾病病例分析讲解;适时添加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对遗传学的最新发展、最新趋势有一定了解。革新教案,目的是增强动物遗传学课程的兴趣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教学内容系统性
遗传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动物遗传学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革新,从三大定律到核外遗传,从细胞到分子,从个体到群体,从质量性状到数量性状的遗传,课程教学内容多而复杂,抽象概念多,缺乏直观认识,学生理解困难。笔者所在的教研组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培养和本科教学的要求,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强调:突出内容的新颖性、前沿性,减少重复教学。例如三大定律、染色体部分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中已经有学习,大学课堂在教学该内容时进行适当简单复习即可;结合研究新成果,讲授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增强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从遗传物质的本质到遗传信息的传递、改变,再到基因的表达、调控,使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课程知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
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课堂情况,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成效。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在动物遗传学教学中,不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课前留置问题讨论,课堂提问,课后安排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章节教学完成后及时组织测试等;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潜力,添加直观图片或视频来解析抽象概念和知识点,例如视频展示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课程教学紧密联系动物生产过程中的遗传现象和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的应用成果等,拓展学生视野,使他们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
遗传学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生命学科之一,作为分支之一的动物遗传学也在不断更新。动物遗传学实验是学生验证遗传学理论和掌握遗传学实验技术手段的主要途径。因此,为适应本学科发展需要,在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革新实验项目、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以往动物遗传学实验普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陈旧、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模式单调,以教师主导、学生临摹为主要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存在的不足,笔者所在的教研室综合讨论并结合学科实际建设情况,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把原来耗时长、内容简单的果蝇的饲养、杂交和唾腺染色体观察等实验删除,新增DNA提取、PCR技术等分子遗传学实验内容和群体遗传学方面的“人类指纹图谱分析及遗传统计”。探索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通过查阅文献、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分析结果与作出总结等完整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的黑板板书,采用数码互动显微系统,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直观地讲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利用数码摄像头能直接在显示屏上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并能客观地保存效果理想的实验结果;通过互动网络,教师能及时监控和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有效地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制,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成绩是督促和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为了更好、更客观地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所在的教研组经过研究讨论,确定动物遗传学课程的综合考核办法: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 60%,平时成绩占40%(考勤占10%,课堂测试占10%,实验占20%)。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验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概念的掌握,以及对遗传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综合水平的考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动物遗传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其知识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增加。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需要,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与考核体系等多方面都需进行持续的改革与更新。此外,以学生为主导,以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成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物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概念,为其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及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聂庆华,刘满清,骆毅媛,张细权. 动物遗传学产学研结合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9(2):64-66.
[2] 张军霞,祁得林,杨葆春,胡明德. 动物遗传学教学改革探析[J].河南农业,2011(9):24-30.
[3] 张敏. 动物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4] 杨秀芹. 动物遗传学教学现状与建议[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1(6):174-175.
[5] 孙桂荣,王春秀,李春丽. 畜牧专业动物遗传学教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15):325-326.
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3
传统的物理课堂死水微澜,甚至静如止水,属于满堂问或者满堂灌式的教学。满堂灌式的教学是教师独掌话语权;满堂问虽能激起课堂的一丝丝涟漪,但和新课程精神的要求不相契合。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互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模式。
1.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发展的场所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育。课堂教育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物理课堂的动态教学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形态、情感世界和人文思想,使课堂成为一个富有诗意和创造的理想天堂。
从教师的角度看,首要的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其次是在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即时情况,恰当的调整教学目标,灵活的采取教学策略,巧妙的重组教学资源。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体现在教师的引导激励,在相互启发撞击下,产生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在学习内容上,表现为向同题、同类、相关的教材拓展,向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拓展;动态生成的最终标志,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流程中,情感得以丰富,思想得以提升,生命和生活的境界得到升华。
要形成动态教学,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底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上的精彩,源于教师丰富的知识积累;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源于教师深厚的文化积淀。站在高山之巅,才能指点江山。
要形成动态课堂,教师要富有激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教师情感的缺失,导致课堂枯糙乏味。丰富的情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化剂,教师要用饱满的情感去撞击学生的情感,这样课堂才会生机勃勃。生命在于活力,活力在于创造,创造需要智慧。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要机智、幽默的驾驭课堂,幽默是拉近师生距离的纽带,幽默使课堂充满活力。
2.动态教学,应该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
首先表现为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其次表现为师生、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关系是平等的。在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敞开心扉,交流体会、切磋论辩、共同提升思想。作为教师,不要总是想办法把学生纳人自己的轨道,而应该及时、灵活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用好生成性资源。
3.加强课堂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心理“正向”变化
教师利用好学生的心理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才能使学生有更好的心理状态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3.1课堂导入蓄意性。课堂导入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分析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蓄意”的采用一些有目的的导入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容易接受教师的导入和教学内容。如在学习一些学生有生活经验的科学概念和规律时,设置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导入。
3.2知识探究开放性。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一直去引导学生去探究,时间长了,学生的心理就会厌烦,不去探究了。在探究过程中放开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开放的探究环境,才能促进学生心理探索欲望的激发。
3.2.1放手让学生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积极的提问题,往往是深入探究的结果,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3.2.2放手让学生做。动手操作对于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的心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多的设计一些小实验,放手让学生做,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也能促进学生心理探究欲望。
3.2.3放手让学生说。学生的"说"是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重要途径。开放的教学要求学生思维开放,而"说"则是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具体显现。因此在课堂中"说"的权利应尽量还给学生。
3.3知识应用活动性。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完成了知识的探究,总结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后,学生的思维已有些疲劳,心理某些不安定成分又会发挥作用,这时应进行知识的应用。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学科,物理学知识的应用是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的积极性。
3.4深化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参与的培养人的大行动。都要有一个统一的观念,认识到教育不能只追求暂时的表面效果,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社会作用与价值。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只有注重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才能在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的科学人才。
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4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课程 研究生教学模式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37-01
1.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中的特点与重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动物学是新崛起的一门边缘学科,生命科学是它主要的研究对象,医学与生物学的结合是它的研究核心,生命科学在不断向前发展,实验动物学在其中起着必不可少的支撑与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实验动物学本身来说,它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自己学科的特点。现在大多数医学类的高等院校都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中设立了实验动物学这门医学类的课程,它在医学、生物学的教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它自身是一门独立学科。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水映了生物医学中研究水平的高低,这些年来在很多的分支领域人们都做了动物实验,也得到了一些很重要的结论,不少新发现都跟这些结论有密切关系。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实验动物学的内容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完善,如:动植物的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胚胎干细胞的有关研究等都跟实验动物学有密切关系,在人类疾病的研究中运用转基因技术制造有关的动物模型就达上千种,并且它们在生物医学的研究中应用广泛。实验动物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较高水平是做上面实验研究的前提条件,这也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研究生的教学系统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部分知识。
2.《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该学科被设立了没几年,还没有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教学大纲与教材,设立这门课程的各个高校分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大纲与教材,但在不少方面还处在摸索的初步阶段,如学时、深度的设计和考核内容、范围等还在不断地调整中被把握;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便如此,实验动物学在高等医学的教学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该课程的建设需要加大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扎实和加快该学科的发展步伐。在实验动物学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比较落后,课程内容上更新很缓慢,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和该课程的发展。所以在研究生的教学中教学的思想与观念迫切需要改革与提高。
实验动物学课程在研究生的教学中,不少学校不重视实验课程中的实践操作,老师讲解更多的是理论上的知识点和有关的习题,学生在实验课上也不认真操作、学习,还发生了不少逃课现象;老师的教学方法落后,让学生背那些实验器材的名称、实验过程中的步骤和现象中的重点内容,这种机械性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对该们课程提不起兴趣,还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整个实验课堂都是死气沉沉的;老师没有付出多少关注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思想,只是让学生对老师教的实验过程做多次操作,实验报告都是在实验前就准备好的,学生要照着上面的步骤做,使学生不能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另外,在实验动物学的多媒体教学中如PPT、视频、网络等教学手段在研究生教学中应用的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3.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实践
互动特点的教学方式,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沟通、对话,使老师和学生都发挥他们在课程上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整个教学课堂活跃起来,使老师与学生两方面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实验动物在生物学中的特征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把它们的特征如(大鼠、小鼠、兔子等)用一些真实性很强的彩色图片或者是清晰度很高的视频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它们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以便以后深入的学习。对研究生来说,他们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都比较丰富,身体和心理上都已经成熟,形象与逻辑两方面的大脑思维都较为发达,对于问题进行思考时广度、深度与敏锐程度都是非常好的,对于学习他们目的明确并且有较好的主动与自觉性,善于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在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的问题。这些都说明互动特点的教学方式很适合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
现代社会计算机的普及范围很广,在实验动物学改变教学方法的内容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提高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质量与效果,如果实验室演示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地话,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方式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实验的操作步骤,把数码类型的显微镜和多媒体连在一起给小动物做显微注射、手术等,对这些精细的实验操作进行演示,使实验过程既清晰又生动。实验动物学课程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多练,对实验的重点进行点拔,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指导等。实验中所有学生都要进行动手操作,老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指出实验中的错误操作给学生认真详细的讲解并纠正。此外在实验课外,要通过一些实验动物学的专题讲座、兴趣小组、科研类型的课题组等其他形式,让研究生多多参与不同实验内容的动物实验。在计算机网络的课堂上,要建立足够的实验动物学课程的课件,制作与常见疾病有关的动物模型与动物实验中的手术操作过程这两项活动的视频。
实验动物学这门学科不但具有基础性的特点,还跟多门学科有很大联系所以还有综合应用的特点,在其他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供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与更新。所以加大力度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情况,以便对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与调整。在研究生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对学生的科研课题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慰华,林双峰.研究生医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56-258
[2]赵丕文,刘启富.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验动物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971-972
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5
[关键词]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加之近来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发展趋势下,专业课时压缩,原有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此,本文就《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改传统以书本为主的教学方式为面向实践、面向社会、贴近生产的教学方式,把教学、科研、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夯实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目的是加快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简介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是畜牧、动物营养和宠物饲养方向的专业课程,也是全校公共选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容、特别重视实用性、多学科相互渗透和彼此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教学内容包括肉用动物、药用动物、毛皮动物、特禽、观赏动物、伴侣动物等,全面掌握中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方针、政策、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饲养管理先进技术、发展前景及对策;熟练掌握所授的特种经济动物所涉及的生物学特性、繁殖、育种、营养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及产品初加工等理论知识、原理和实践技能;了解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其前期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先进性,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掌握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新的养殖实用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知识的探度和广度,以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型人才。为此,在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利用本课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模式的基本内容
1.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前期性、实用性与先进性
为了适应 21 世纪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内容进行几方面的调整:结合南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特点,精选代表动物重点讲解,如肉用动物中选肉兔,药用动物中选梅花鹿和蛇,毛皮动物中选狐和水貂,特禽中选肉鸽和山鸡,观赏动物中选金鱼,伴侣动物中选宠物犬;编制了新的课程教学大纲、《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教案》和相应的讲义,注重新知识的引进,引进国内外新教材,探索国内外新进展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最优质的整合,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既系统地介绍了各代表特种经济动物的经济价值、生物学特性、营养、饲养管理、繁殖、疾病防治等基本内容,也将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方法与技术如犬瘟热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饲料配制软件、集约化现代养殖模式、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疫苗等及时地补充进去,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动态。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思维始于惊奇和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把各种生产实践与科研中的情况讲授出来,激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钻研。
(1)启发式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利用实践、提问式启发、讨论式、对比式启发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刻理解课程的内容,掌握学科规律,把握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发现学生的智慧火花,引导他们对一些问题更深入的理解。比如,讲肉兔的繁殖时可以联系到繁殖学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人工授精的操作原理和过程;讲到宠物犬、梅花鹿、狐等哺乳动物的鉴定、妊娠诊断、产后母子护理等时对比兔的相关内容,相似的内容和方法可快速带过。
(2)反问式教学
所谓反问式教学,就是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是每讲完一章内容安排一次,学生就本章内容结合相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向老师提问,老师现场讲解回答问题。若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允许其他学生回答,老师作总结。比较复杂的问题,可由学生先行共同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和深化,这种教学形式可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反问式教学的实践,发现它具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学生不再由老师提问被动回答问题,而是畅开思路去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创造新思维;二是由学生提问题,反馈了学习内容的难点和生产实际中存在的棘手问题,给老师施加了压力,有利于提高老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相长;三是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不常提问题的学生总是受到督促和鞭策,迫使他积极地思考并提出问题;四是通过老师解答,帮助学生处理一些知识点困惑或生产中的实际难题,使学生感觉本门课程学有所用,受益匪浅。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正确对待,认真思考,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课后要查资料或请教其他老师来解决,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运用现代化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中如何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增大信息量,这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与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大信息、全开放、多媒体、高效益”的改革目标模式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的。课堂信息量仅从传统模式中语言的描述得来很少,且专业课上的有些内容还是不能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完全理解。例如,难产母犬的人工助产方法,如果仅靠讲解,既显得枯燥无味,又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改革思路必须依靠电化教学手段得以实现。如品种形态特征、人工授精技术、人工辅助分娩手术、疾病的临床症状等复杂的静态描述通过录像片或多媒体变成简单几个图形或者动态过程,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的教学过程置于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本门课程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另外,要注意的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要避免课堂教学过程陷入机器与学生的对话,有的教学课件将讲义内容原本复制下来,大版的文字内容,教师讲授变成照本宣科,学生还来不及看完或记录重点就换成另一张课件了,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课堂黯然无味。对于传统手段,应重视在现代教学方法指导下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而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则既要重视充分发挥其优势,又要研究其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促进作用。教学方法的改革既要注意发挥现有各种手段的长处和优势,又要注意新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给教育带来的潜在影响。总之,多媒体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都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这个中心,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技能教育真正进入专业课堂。
4.建立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
建立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良性互动关系。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养殖业经济效益,利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机会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和热点问题,教学促进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同时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反过来,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教好《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的关键。很多教学内容并非是掌握好课本知识就能够讲好的,必须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来提高自己,有相关工作或动手操作经历才能将复杂的内容讲透,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
建立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科研能为教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与实践平台,通过查阅科研文献能使教师拓宽思路和视野,与时俱进,课堂教学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接轨。有些实验室操作的知识点,只有教师自己做过课堂上才能讲得生动,做到深入浅出。例如,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基因工程疫苗等教学内容,若没有相关的实验操作经验,讲起来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将云里雾里;对学生来说,通过实验能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样,教学工作也能促进科研,讲一门课和学一门课是截然不同的,讲完一门课后可使你理清思路,再加上在教学过程中,与同学们的交流又促使你发现新问题,这样也可为科研工作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由此可见,教学与科研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三、教学改革模式的初步应用效果
通过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的兴趣,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CAI 课件、录像、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光碟等的使用,使学生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课程学习的印象深刻,基本掌握了特种经济动物生物学特性、饲养管理方法、疾病防治技术中的主要内容,达到了教学要求,有效地对前期课程进行了整合,也为后续毕业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述改革思路初步应用于本科《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教学三学期,在校内引起良好的反应。
四、结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每一位专业课的任课教师都需要探索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不能“教条”,要求教师经常要学习、研究和参与实践,了解该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
以上教学方式的效果可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会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学生人数、教学硬件设施、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条件、课件质量,教师对课堂内容是否有生产或科研经验等的限制,并与不同地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有关。总地说来,如何把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不断改进、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周志平,戴起勋,赵玉涛.关于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8,2(2):79-82.
[2]高雪莲,高启杰.互动式教学模式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64-66.
[3]欧百钢,李发弟,贺建华.我国畜牧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1):1-5.
[4]刘榜,朱猛进,赵书红.家畜育种学课程改革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8(8):62-63.
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6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 分组 任务驱动程序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细心制作的能力,计算机真实地检验学生的程序是否做得出来而且有无错漏,这些要求使许多初学程序设计的学生有畏难情绪;传统的大班式教学从讲理论到上机编程验证程序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所做的程序达不到学习内容要求的结果,学生编程练习错漏多,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制作软件的创造能力得不到提升,为此我们上程序设计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则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学习取得进步。
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大多是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并作简单讲解后,由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完成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但这种教学法也有缺陷,主要是学生自学太多,总体学习效率较低,学生各自为证统一性差,而且没有改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问题,鉴于这些原因,我们可把“任务驱动”和“分组”两种教学法结合起来应用,教学效果会更好。
一、分组
1、分组前的工作
分组前要对全班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发现和培养学生中的学习带头人,这个过程往往要占去全部课程学习时间的1/3左右,在分组前的教学可用不分组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或讲解——上机——点评归纳的教学法,边教学边了解学生,同时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制作技能。
2、怎样分组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可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但分组数不宜超过5组,组数太多使每组人数太少不便于对学生作统一要求,教师兼顾太多组亦会顾此失彼;每个小组要确立一至二名学习带头人作为学习小组长,同时兼顾学生间的友情和合作,方便互相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适当搭配完成分组。
二、任务驱动下的分组学习
1、设置任务
教师精心设置任务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如果要学习的新知识点多,我们可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成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在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中会有许多练习题,任务驱动学习要求精选习题配合新知识点学习,而不是做大量习题的“题海战术”;如果已经把大多数的新知识点学完,我们就要设置综合程序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进行程序开发设计的能力。
对于同一章节的学习或同一部分内容所设置的任务,任务可准备多个,便于把任务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使用。
2、任务的分配
在分配任务到各个小组之前,教师应招集各个小组长进行研讨学习,小组长在教师的提点下提出自己学习并完成任务的思路,教师甚至可以让小组长先行去完成任务,使小组长能更好地带领全组同学完成任务。当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可以把任务分发到各个小组的学生中去,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确完成任务要用到的新知识点和任务要求所要达到的目的,使他们有的放矢去学习并完成任务。各个小组间的任务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任务相同,在学生学习完成同一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把各个小组完成任务的优劣进行对比讲评,在各个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使对全班学生的统一要求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各个小组的任务不同,可以使全班分小组学习应用不同的知识点,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交叉对比学习,最终使各个小组都能完成多个任务,全班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面,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3、任务的完成
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点进行程序设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因为教师在之前已经培训了各个小组长,他们在各个小组学生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其实由已经学会了的学生去教那些正在学习的学生会有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就是督促和鼓励学生去完成任务,当然,对于学生的典型问题教师可以分小组或在全班进行讲解,保证不会因为“卡壳”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
当各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到一定程度时,教师要及时调用学生的程序,在全班进行演示点评,造成班级中各个小组之间一种竞争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的态势,同时也是小组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学习并完成任务的过程,各个学生按任务要求所做的作品既有个人的创造性,又能达到任务要求的统一标准,学生作品的水平普遍比其它教学方法要高得多。
4、任务的总结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