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1
论文关键词: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城镇;协调发展
0引言
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截止2003年底,全世界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共754处,分布在129个国家。中国已经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共29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文化和自然复合遗产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遗产21处。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各国都在寻找适合本国国情、当地文化教育、历史传统、经济条件的发展与保护模式。
我国是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大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化高速发展,不断探讨和完善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1黟县文化遗产分布特征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南山区的腹地,县域面积858km2,至2005年底总人口9.85万人,城镇化水平28.8%,县城人口lI98万人。早在公元前600多年(西周时期)皖南山区就已有人类居住,公元前222年(秦代)统一一中国(距今2200年前),就已设置黟县,是中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留下了乍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堪称“文物之乡”,1992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1.1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保持了完整的古村落原型,有精良的建筑艺术遗存,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风貌,有着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为人类研究乡土建筑、乡村建设史、地域历史、文化、艺术、经济提供r宝贵的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人世界遗产名录,并于2001年5月被中国政府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2月4日又被国家建设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科学技术部等六部公布为中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黟县正从安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2众多文化遗产同绕黟县县城分布,形成组群古村落空间结构
除了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地之外,伞县还有省级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在距县城10km范围内的4个古村落——南屏村、关麓村、屏山村和碧山村。这些古村落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有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
1.3名村古镇紧密相依,空间结构既独立义联系
在地域空间分布上,名村、古镇和县城,既独立义紧密联系,相距在1Okm左右。从面、点卜看,名村古镇之问协调发展,相互补充。西递、宏村古村落叉与西递镇、宏村镇紧密相依,功能上瓦相融合,既有相对独立的占村落部分,又有镇的管理服务功能。镇的发展对古村落的保护形成一定的压力,然而古村落的保护对城镇的礼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4名城名村依山傍水,显现桃源意境
皖南古村落的选址建设,枕高山面流水,特别注重对水的利用,这既符合村落建设中的基本生活条件,也是保护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需求。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居地,尊儒重教.注重文化设施建设,有祠堂、书院、牌坊、水口园林等,文化氛嗣浓郁。建筑风格和型制规整统一,建筑组合丰富多彩,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木结构为主,以砖墙围合的木构架建筑。名镇名村座落在234kmz的盆地里,镇村四面环山,漳河等水系自西向东贯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显现了桃源意境。
2黟县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面临拆建和破坏的压力,细化落实保护政策
古村落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仍居住着一定量的居民,保持着一定的社会生活。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传统建筑的使用功能有许多不满意,古民居面临着被拆毁和改造的压力,对遗产原貌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少数居民缺乏保护意识,新、改、扩建建筑或采用新材料、或采取现代风格、或改变原有结构;少数古民居改变用途,破墙开窗用作旅游商业用房。与传统风貌很不协调,破坏了古村落原有的风貌。保护好古村落文化遗产资源,必须进一步落实好古民居的新建和改扩建的保护规定,疏解和控制古村落新的建设。
2.2面临环境压力。内部环境整合与外部生态环境融合有待进一步强化
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来人口的环境压力和内部人口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古村落的文化价值不仅在其奉身,更重要的是它与自然环境的相结合,这就要求既要对占村落内部环境进行整治,保持原有风貌,又要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如古村落内部要注重对供电线路老化等各种管线的综合,注重防灾。
同时要注重对古村落大的环境背景进行保护,不断拓展旅游环境容量,注重外部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树木的砍伐造成的山体植被逐渐减少和水土流失。由于赖以生存的水溪游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逐年提高。古代村落的水系原形逐渐萎缩,对村落产生一定的影响。
2.3城镇、名村及一般古村落互相协调发展尚未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
城镇、名村和一般古村落协调发展框架尚未形成系统,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下,在有限的地域单元内。要维系原有的城、村人工环境与山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必须要注重环境容量的控制,明确保护与发展的对策。从宏观着眼,探索出一条适合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协调发展的模式。
2.4在经济发展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尚待进一步加快
2005年,黟县生产总值7.46亿元,人均内生产总值7200元。财政总收入6043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7:35:38。2005年全县共接待中外游客212.3万人次,直接收入7008万元,旅游总收入1.6亿元,经济发展呈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态势。如何将范围小、人口少的黟县发展成为经济强县,必须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结合黟县文化遗产资源大县的特点,进行理念创新,构架新的产业优化升级模式,实现经济总量的腾飞。
3黟县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利用对策
3.1坚持区域协同发展,融入大区域旅游网络系统,建成国内,至国际知名的文化及生态旅游胜地
安徽省委、省政府2001年提出了将“两山一湖”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两山一湖”地区是以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面积约1万km,黟县是皖南旅游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山一湖”旅游区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负盛名的旅游区之一,旅游资源集中、密度高、品位优。在这样的区域背景下,黟县应该紧紧围绕融人大区域旅游网络系统,构架以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皖南旅游区域二级旅游地系统,成为黄金旅游线上的主要亮点之一。
3.2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地为核心,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区,坚持整体性保护
整体性保护就是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地为核心,合理划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区,并划分不同等级、类型保护区,明确相应的保护管制措施和发展政策的要求。
为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首先确定总体保护地区,并根据保护的对象相应确定分级保护范围。提出不同的管制措施,达到满足管理刚性的要求。根据黟县历史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和县城总体规划划定的规划区范同,将黟县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相对集中的地区划定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区。并与县城总体规划一致,进行整体保护。这样管理法定主体明确。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又能从全县范围完整地保护好古村落和大量的名胜古迹,保护好黟县古城的历史文化圈。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区范嗣包括碧阳、西递、宏村、西武、碧山、龙江、泗溪7个乡,面积为374km2。其中古村落分布的盆地面积占234km(以山脊线为界划定)。在空间布局上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区的用地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县城建设区、村镇建设区、生态敏感区。针对各功能区特征.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3.3一持统筹城乡发展,妥善处理好古村落、历史街区保护与新区开发建设的关系
城镇建设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使文化遗产地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网络。处理好古村落、历史街保护和新区开发的关系。
黟县县城建设要注重加强县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体现生态环境观,坚持“精巧、雅致、生态、徽韵”的原则,突出黟县特色。
坚持集聚发展策略,将下一级城镇的旅游服务功能,成规模地集中在县城布置,以减少镇的开发强度和对古村落环境的破坏。同时,不断提升县城的服务功能和核心带动作用,提升县城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品质。对东南人口开阔的田园风光,严格控制建设,以维系桃花源所描述的豁然开朗的意境。占村落新增配套完善补充的生活功能区应在古村落建设控制区以外结合地形选择适当的地点建设。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2
引言:在我国古村落是指那些至今已有上百年以上历史的村寨聚落,这些村落在选址和布局方面,遵循堪舆学的理论,讲究择机而居,天人合一;在建筑与民居的营造方面,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地取材、节约耕地。近几年来,由于古村落独特的环境与氛围,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例如安徽西递、宏村,浙江兰溪的诸葛村,福建的客家土楼群等均称为热点旅游目的地。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是游客在一个特定的旅游地花费时间来游览参观所形成的体验活动。纵观目前国内古村落旅游发展状况,大多仍然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活动基本层面上,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生活在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的需求。
对于古村落旅游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已经有许多成果。多集中于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保护、运营管理、社会文化影响、真实性等方面。对于古村落产品开发虽也有较多涉足,但大多依然停留在如何挖掘古村落内在文化、如何展示古村落内在文化等方面,研究的对象也以皖南古村落、江西古村落、福建客家古村落等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古村落较多。
从体验视角对旅游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而从体验视角对于古村落旅游的研究目前还很少。吴文智、庄志民提出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的思路和系统框架 。孟明浩等提出通过再现、组合、移植、改造、提高等方法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主题体验。但其考虑的游客体验需求仅是基本层次的需求,没有深入考虑到游客体验更深层次的需求,也没有进行功能分区。如何站在古村落旅游者这一特殊游客群的体验视角深入剖析旅游产品,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旅游体验及6E模式
(一)国外学者对于旅游体验模式的研究
布斯汀(Boosting)是研究旅游体验的开先河者,他提出“虚假事件”论,指出现代人实际上生活在“虚幻”和“假象”之中,在他看来,旅游是一种时代的病症,旅游者实际旅行在大量的“虚假事件”中。继布斯汀之后,麦克奈尔(MacCannell)提出“真实性”,他坚决反对布斯汀的观点,认为旅游者是体现了对真实性追求。人类学家的特纳(turner)提出“远方中心论”,认为旅游者是心怀敬意地造访远方的吸引物。科恩(Cohen)则从现象学角度对旅游体验进行研究,其将旅游划分为5种体验模式:娱乐模式、转移模式、体验模式、实验模式、存在模式。
(二)国内学者对于旅游体验模式的研究
谢彦君率先在国内旅游理论研究中提出了旅游体验的命题,对于旅游体验类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抽象。邹统钎讨论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区分了旅游体验的5种类型,即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 。宋咏梅、孙根年认为体验旅游有5个等级类型,即消遣娱乐、逃逸放松、知识教育、审美猎奇和置身移情。陈才提出从认同的角度研究旅游体验,提出认同的四个层次:目的地认同、角色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
(三)古村落旅游体验6E模式
以上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体验模式研究对一般目的地的普通游客具有普适性,但古村落具有特殊旅游价值,在体验经济时代下,新的休闲消费观念发生转变,这些体验模式还不能全面涵盖古村落旅游者体验要素。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古村落的旅游体验的6E模式(见表1)。
表1 古村落旅游体验6E模式
体验类型 旅游动机 体验载体
探寻历史(explore) 感受历史,感受人文气息 民居建筑、蜡像馆、祠堂祭祀
娱乐休闲(entertainment) 休闲运动、放松身心、 餐饮购物、节目表演、酒吧客栈
逃避遁世(escape) 变换生活环境、调节身心 主题休闲场所、文化创意产业
社交生活(exchange) 增进亲情、友情、爱情 家庭寓所、商业会馆、私人空间
丰富生活(enrich) 丰富人生经历,自我实现 优质的服务,不一般的经历
体验人生(expirence) 体验生活,找寻生活意义 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空间
1.探寻历史(explore)
好奇是人类具有的一种基本内在驱动力 。人们渴望了解过去,渴望学习新的知识、渴望满足审美需求,而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大量建造技艺精湛、美学价值极高的民居建筑,有着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节庆活动,这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旅游者来说,既能满足他们的对历史的好奇心,又能增长他们的历史人文知识。
2.娱乐休闲(entertainment)
工作和休闲已然成为我们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两个主要部分,并且休闲越来越成为趋向成为社会主流。大多时候,当人们暂时从工作中脱身时,人们就会选择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来丰富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休闲活动对调节压力、维持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城市休闲场所大多很现代化、雷同、缺乏特色化,且一般都距离旅游者工作地点不远。古村落一般处于较为偏远地区,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使得其娱乐休闲场所极具特色,这为求娱乐、求放松、求解脱的城市休闲游憩者提供了一个异于平常的环境背景。
3.逃避遁世(escape)
对现代人而言,按部就班、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让人感到单调乏味,感情不顺、事业不利让人感到沮丧绝望,人们寻求逃避异化、调节身心。在陌生的旅游世界中,旅游者暂时扮演一种与现实身份完全不同的角色,以期融入新环境之中、寻找新鲜体验并获得精神解脱。古村落在环境氛围、建筑风格、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旅游者所居住的日常生活环境产生鲜明的对比,其远离都市、较为偏远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旅游者较远的旅游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心理感知,这正是旅游者逃避现实和追求新鲜感受的向往所在。
4.社交生活(exchange)
旅游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社交过程,旅游者之间的交流。通过旅游中的交流,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在旅游中,尤其是置身于新鲜陌生的环境中,人们一般会身心放松,表现出不同于平时的自我,此时的社交效果更好。古村落一般无论是建筑还是居民生活方式都与现代社会明显不同,身处于陌生的古村落,接触的是陌生的居民,陌生的游客及其他人,彷佛穿越历史回到古代,人们的社交需求会更为强烈。
5.丰富生活(enrich)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越来越注重去通过旅游丰富自己的生活,以期使自己更加幸福。吉尔伯特等人在对比分析经常度假者与非经常度假者时,发现度假者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非经常度假者。前往古村落旅游对于部分旅游者来说是一种理想层次的需要,他们追寻这种经历,以使得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生活更有意义。古村落由于其资源的稀缺性和历史的珍贵性能够为旅游者塑造明显不同于其他的旅游经历,丰富旅游者的生活,增强旅游者的幸福感。
6.体验人生(expirence)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物质上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人们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精神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日常生活枯燥乏味、昏昏庸庸,陷入迷茫之中。他们开始希望通过旅游,暂时生活在别处,以实现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于是他们走出自己的社会,到他人的生活中去,观察和体验他人的生活,以期寻找生活意义和人生意义。古村落里原居民保留了很多非常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而这些中的某些传统是超越时空的具有永恒意义的,对于迷茫的旅游者会有启发作用。
二、党家村旅游发展现状
党家村位于陕西韩城市北10公里的泌水河谷,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建筑村寨之一,被誉为“东方传统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村现有320多户人家,1 400余人。古村落保存完整,村寨相连,有古塔、暗道、古井、祠堂、哨门、看家楼、贞节碑等18处公用设施,125处古民居四合院,保存古巷道20多条。党家村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保护村、国际传统民居项目的重点考察对象、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一)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党家村村寨分为两部分,主村寨和上寨。目前仅开发了主村寨,上寨还处于保护待开发状态。主村寨之中也主要以北边的四合院建筑群作为主要旅游资源,南边四合院建筑群游客一般前往的较少。游客基本上是在导游带领下参观,少有的会在临街的农家乐吃饭消费,鲜有过夜游客,且党家村目前尚未有民俗表演、商业购物、娱乐等体验性产品。
总体看来,党家村虽然旅游开发时间早,发展时间长,但仍然停留在初级额以观光旅游为主的阶段;旅游资源利用不足,利用效率低下,未能充分挖掘其资源内涵;体验性产品几乎还是空白,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二)客源市场现状
目前由于党家村景区缺乏多层次体验性旅游产品,不能满足游客的体验性需求,使得游客缺乏停留较长时间的动机,基本上都是观光型。游客来源以西安地区为主,兼有其临近的晋南以及本地游客,呈现客源市场狭窄、近距离化的特点。游客停留时间很短,且基本上都是观光型。
(三)旅游设施现状
目前党家村的可进入性较差、标识系统不完善、缺乏人性化。前往党家村一般需要先到达韩城市区,然后坐公交或者出租到达党家村。前往的公交车并非旅游专线,其标志牌上也并未标明党家村。所乘公交只能到达村口,从村口到景区还需步行半小时左右。
党家村景区目前食宿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较差。景区内目前仅有农家乐,且仅提供一般性食宿,并无其他休闲娱乐设施和产品。农家乐日常营业能够提供食宿的仅五家,其他居民住所虽然也可提供食宿,但仅为黄金周小长假时期暂时营业。
四、基于6E体验模式的古村落旅游产品开发
(一)旅游产品和旅游功能分区
旅游景区的空间功能分区是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它不仅有利于旅游区的规划和开发,更有利可与今后旅游区建设和经营管理。通过功能对空间进行划分,可以以更好地协调旅游区的功能,并提升旅游区的综合功能。同时,从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多样性来看,单个旅游产品应该集中于满足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体验需求,这样才能更充分利用其资源,更有质量的满足游客体验需求,且相同或相似旅游产品聚集有利于产生集聚效应,增加游客可选择性,增强对游客吸引力。古村落旅游体验具有独特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因此在对其旅游产品开发中十分有必要进行旅游功能分区
(二)旅游产品开发
结合党家村的保护为基础,深入分析党家村的历史文化特征和目标市场游客体验需求,并依据游客活动参与程度和体验需求层次将体验要素划分为表层体验、中度体验和深度体验三个层次。表层体验:探寻、娱乐休闲。中层体验:逃避遁世、社交生活。深度体验:丰富生活、体验人生。结合体验的层次性和党家村的空间环境特征,应用6E模型实现党家村旅游体验功能分区和产品策划,将党家村依次划分为五个功能区(见图1)。
图1 党家村旅游功能分区
1.农家生活体验区:社交、娱乐休闲旅游产品
现代居民区F位于景区入口处,其地处于山坡之上,距离待开发居民区和已开发居民区都十分的近,其临近果园农田,可以开发农家果蔬采摘。可以将其改造为仿古建筑区域,开发农家乐、商业购物、步行街等。,将该区域打造为党家村乡村特色体验的集中地,通过特色农家乐打造、农业和农村景观塑造等,使游客充分体验党家村的乡村特色。
2.历史展示区:历史、丰富生活旅游产品
目前已经旅游开发的民居区域A和B是党家村旅游的核心区域,是党家村历史文化旅游最具特色的灵魂,。可将其打造为历史文化展示区域,以明清四合院为主题,展示历代党家村历史起源、发展、历代居民的生活状况;围绕名人故居和名人蜡像馆,展示名人的生平,发挥文化教育功能,围绕祠堂,开发祭拜祭祀活动,展示党家村传统家族历史文化。村内道路为石头路、居民院内为砖坯地面,可以开发赤脚游玩党家村;村内巷道极窄,沿巷道挂起灯笼,可以开发夜游党家村,为游客塑造梦幻般的感觉,塑造不一般的经历。
3.温馨休闲之巷:娱乐休闲区旅游产品
现代居民区E紧邻景区核心区域,虽目前为现代建筑,但其也深受党家村核心区域的文化气息感染。区内建筑布局基本和党家村相似,巷道交错,井然有序。可以将该区其改建为仿古建筑区,以精品餐馆、特色酒吧、古宅客栈为主,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形成酒吧一条街、客栈一条街、餐馆一条街。同时修建戏台,开发当地民俗节目表演。
4.守望之境沁阳堡:丰富生活和人生体验旅游产品
党家村本身地处韩城偏远农村地区,远离公路主干道,交通较为不便,可进入性较差,与外界联系较少。村子周边大部为果树种植区或农田,自然环境极佳。综合看来,其不失为一片净土。待开发民居区C实为一座城堡,为党家村的上寨,也叫泌阳堡,曾为党家村居民抵抗外匪的所用,城堡处于高地之上,筑设计周密,易守难攻,较为隔绝、幽静。且其已经列入国家级文物修复项目,将会复原其原本样貌。开发后该区域主要功能是提供原著居民生活体验区
5.古塔水岸风情区:社交、遁世体验旅游产品
将现代居民区D改造为仿古建筑区,一部分修建商业会所、私人庭院,高端住宿,一部分结合其文化特点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修建党家村4D展示文化长廊,修建禅吧、氧吧主题文化场所,打造党家村历史文化主题大讲堂,讲授其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该区东南角有相当面积的空地,可以在其兴建一个湖泊,湖上可以开发水幕电影,湖边修建亭台楼阁,营造小桥流水的氛围。开发后该区将形成民俗文化与古塔水岸相映衬的社交遁世体验区域。
三、结论与讨论
旅游者对古村落旅游体验需求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不同。本文深入剖析了古村落旅游体验要素,提出古村落旅游6E体验模式,即探寻历史、休闲娱乐、逃避遁世、社交生活、丰富生活、体验人生这六大要素。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和综合性在古村落旅游功能分区和旅游产品策划中具有重要应用,层次性保证不同区块之间的渐进性和秩序性、并针对不同体验需求服务于不同游客群,而综合性要求多种旅游产品结合、促进经济活力。
党家村旅游产品规划是结合体验的层次性、综合性,应用6E模式进行体验功能分区和产品策划的尝试性实践,并依据游客活动参与程度和体验需求层次将体验要素划分为表层体验、中度体验和深度体验三个层次。表层体验:探寻历史、娱乐休闲。中层体验:逃避遁世、社交生活。深度体验:丰富生活、体验人生。但合理的旅游功能区布局和产品配置还应综合考虑场地周边环境等要素。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3
一、关注传统节日文化
1.(湖南长沙卷)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广泛的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某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
(1)了解节日习俗
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会贴春联,吃团年饭……,请列举出元宵节的2个习俗。
(2)讲述节日故事
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故事或传说,例如端午节就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关,请分别写出有关与中秋节和七夕节(乞巧节)相关的故事或传说的名字。
(3)策划节日活动(2分)
班上将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果同学们推荐你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模仿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示例】项目:中秋诗词朗诵会
目的:增加古诗词的积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①项目:
②目的:
【解析】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深刻寓意。例1分别考查了与节日有关的习俗、故事传说和活动策划,与元宵节有关的习俗有吃汤圆(或元宵)、猜灯谜(或赏灯会)等;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故事,七夕节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活动项目的策划必须紧扣所选节日的文化内涵来切入,如元宵节这个节日可策划“元宵灯谜会”项目,其目的是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关注家乡美食文化
2.(浙江义乌卷)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菜肴,“吃”传达着国人的生存智慧,展现着国人的生活习俗,承载着国人的美好期望。我校九年级将开展以“舌尖上的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l)【猜一猜】请你仔细阅读下列三则谜语,任选两则写出谜底(家乡常见食品)。
①肚子鼓鼓小胖子,身上穿着黄缎子,满脸长着大麻子,老家是个火炉子。
②本来一大片,变成千条线,是线不缝衣,只在锅里见。
③两个瘦子一般长,扭在一起跳池塘,有人拿棒来救起,瘦子变成胖又黄。
①
②
③
(2)【夸一夸】一盘菜,一盆汤,一道点心……或朴素,或精致,鲜活着我们的生活。请你夸一夸你所喜欢的一种家乡美食(上面三则谜语的谜底除外),可以描写色香味,也可以说明制作过程。
(3)【品一品】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不仅有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有我们的心。细细品味,舌尖上有满满的希冀和祝福,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请参照示例,说一说家乡美食所蕴含的意义。
示例:月饼――圆圆的,甜甜的,寄寓着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甜美的希冀。
【解析】
中国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加风靡世界。例4从猜家乡食品、夸家乡美食、品美食意蕴等角度来引导考生了解家乡传统美食文化,主题既贴近考生生活形式又新颖活泼。第(l)小题要抓住“家乡常见食品”这一范围,并结合谜面对食品的描述来思考谜底,三则谜语分别是酥饼、面条、油条。第(2)小题要注意描写或说明的表达方式,描写的如“一小碗糖水煮杨梅果,那颗粒硕大的果实汁液溢出,连汤液都漫上一层红色,白糖酽在杨梅果的汤液里,酸酸甜甜,回味无穷。”说明的如:“首先用豆浆机磨出生豆浆,接着用纱布过滤,然后将豆浆用小锅隔水加热煮沸,慢慢地,豆浆表面就会结出一层皮,用手一揭,一张豆腐皮就做成了。”第(3)小题分析示例语句可知,应先点出美食的形色香味等,再描述其蕴含的意义,如“长寿面――细细长长,软而可口,祝福人们幸福绵长,健康长寿。”或“年糕――“糕”谐音“高”,祝福人们生活步步高。”再如“粽子――翠绿的粽叶,软糯的滋味,蕴含着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由衷的敬意。”
三、关注古村落文化
3.(福建漳州卷)九年(8)班开展以“古村落巡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走进古村落】
材料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古村落正在逐渐消失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近30年来全国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材料二:据统计,漳州现有行政村1650多个、自然村1万多个,大部分是古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今年3月,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入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至此,漳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增至4个,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漳州共有7处入选。
材料三:漳州的古村落面临着缺乏保护和过度开发的问题。这些古村落大都地处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很难进行有效的维护;有的古厝居民保护意识淡薄,随意拆掉古建筑盖新屋,破坏了古厝的整体风貌;农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也导致古村落出现无序建设的情况。
(1)请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写出两点即可)
①
②
【关注古村落】
(2)保留或拆除古村落的话题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点赞古村落】
(3)漳州古村落风景如画,数量众多,有塔下村、田螺坑村、和春村、山重村、湘桥村、庄上村……日前,漳州正着手编撰《漳州古村落》一书。请你仿照示例,推荐一处漳州古村落。
示例:云水谣村――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尽收眼底。
推荐: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4
古村落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传统农村文明的“DNA博物馆”。古村落活态景观的保护,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心灵归属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山东古村落分布及形成原因入手,对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古村落的活态景观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新农村 山东 古村落 活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TU-0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32-02
古村落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还有着优美的生态环境,山林植被丰富茂密,身在古村落中,人们能感受到独特的乡村自然风光,更能感怀历史的沧桑,使饱受城市喧嚣的心灵回归乡村的宁静。
1 山东古村落分布及形成原因
1.1 古村落的分布
古村落的概念界定有着这样的要求:村落中历史、乡土建筑及文物古迹,总量超过村庄总量建筑1/3,较可以体现历史传统风貌,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大部分古村落保持田园风光,以水净、地绿、天蓝,居民乐业、安居。记录了当时的山水文化、宗族文化、运河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存。古村落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农村,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当前山东的古村落分布,主要是在鲁中地区和胶东地区。鲁中地区的古村落,其代表是云明山村,位于鲁中腹地的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峨庄。受山区地形复杂的影响,人杰地灵,交通方便,有十分美丽壮观云雾缭绕景象,是青州、临朐、沂源、博山四地交界处,胶东地区的古村落,以高家庄子村为代表,高家庄子村是清代中晚期民居院落,北侧碧海金沙遥望,西侧松柏桐柳掩映,胡同纵横交错,同村落相映成趣,形成优美画卷。
1.2 古村落形成原因
第一,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影响主要指经济条件、民族习俗、社会生活方式决定历史过程中不断积累、创造、发展的环境特性。山东省是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形丘陵为主,四季分明。山东地形的特点是鲁中南山地为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中部突起。山东地区明显的山区地形为古村落的延续,形成了良好的地形基础,山地占总面积的36.62%,洼地占2.90%、平原占20.78%,丘陵占39.7%,因为地形复杂,差异明显,形成了山区重峦迭嶂,干峰凝翠的古村落美丽景观。第二,民风民俗。民风民俗主要指古村落建筑文化、工艺美术和民俗风情等要素。由于行政区域、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使得山东古村落乡土文化和充满优雅神韵的靓丽风景,影响到古村落的分布。例如,山东辛庄镇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注意整理和保护本土传统优秀文化,将传承历史作为丰富村庄文化底蕴、展示地域特色形象的重要抓手,通过挖掘、规划保护胶东唯一的滨海古村落集群文化,不断增强发展乡村旅游的软实力。第三,历史文物。山东古村落中的历史文物影响,使得古村落历史风貌保存完整,选址讲究、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装饰高雅、雕刻精美,保留了在古民居群中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2 古村落保护现状
山东一共有6.5万个行政村(8.6万个自然村)中,还有388个基本符合传统村落标准。
也就是说行政村个数的干分之六全部申请成功,也只占到干分之六。山东省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村庄数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全国共有1561个村庄被命名为传统村落,但山东省仅占了1%。2014年6月份,山东省按照市县推荐、专家审定、社会公示等程序,公布了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统一设置山东传统村落标志,实行挂牌保护。加强对鲁中山区、胶东半岛、京杭大运河沿线等传统村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保护。除入选全国传统村落外,还要加强省级古村落的保护。使得山东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先进省份相靠近。未来三年,投入超过100亿元,保护全省古村落,其中2014年将对260个古村落进行重点保护。严禁拆并中国传统村落。
3 新农村政策指导下古村落保护的问题
3.1 古村落保护修缮落后
“保护少,拆迁多”是当年古村落修缮保护中的主要问题。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而不仅仅是日益对旧建筑的拆迂,对新建筑的建设。古村落的拆迁使得自己的特色和历史底蕴丧失,砍树、填塘、新砌河道水泥等一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民的居住环境被破坏,损坏了古村落的原始特色。古村落的保护建筑多,年年有残损,年年需修缮,否则就难以做到保持古村落原汁原味。有些地方政府往往根本不遵从,崛起了多幢未经批准的违章建筑,古村落的历史风貌被破坏,古村落被整合、拆建、挪移,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使一些有文化价值的乡土建筑永久消失,成了“老照片”,例如,青岛的古村落雄崖所村现实需求与古村落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有的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的浪潮中拆迁殆尽,即使保护较好的古村落,也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现实要求我们要维护好培田的古村风貌,必须集合国家、村民、企业三方的力量。更加注意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与内涵。
3.2 过度的旅游开发
传统村落保护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但是古村落在利用本身特点进行开发旅游的同时,却出现了“过度开发”的问题。作为独特人文内涵与景观形态的结合体,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和追捧。过度商业化,正在逐渐侵蚀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民间资金利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我们呼吁和反对在民间资金利用上过度商业化。不少地方“东施效颦”,丢掉了原来的特色,这不是保护古村落的应有之义。事实证明古村落的魅力在于清静、从容,而非喧闹、嘈杂,过度商业化是古村的杀手。例如,朱家峪村位于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境内,1371年明洪武年间,朱氏进村,因系国姓,故名朱家峪。但是不久前,朱家峪村却因企业投资搞旅游、村民被集体迁出而在参评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时遭到专家质疑。因为六百余年来这里保存有大量自然、人文景观,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在作为电视剧《闯关东》的外景拍摄地出现了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失去了原来的古村落特色。
3.3 古村落人口外迁
古村落人口外迁,导致出现重要问题,使传统民俗遭受冲击而凸显危机。古村落老屋没有独立卫生间,缺少现代生活设施,房间阴暗潮湿,住起来很不舒适,人均居住面积也很小。在新农村建设之后,不少的古村落村民搬出了古村。在人离开的背景下,传统民俗丧失,没有了.人的保护,小桥拆毁、巷道损毁、池塘填埋,破坏古村落建筑群的原始风貌和民俗风情、文化生态环境的随处可见,文化符号、文化基因遗落。
4 古村落的活态景观保护
古村落的活态景观保护,在生态理论原则的基础上,要以一种良性可持续可发展的保护开发思想来指导村落保护,提供专家咨询,展开传统村落保护的试点,推广相关成功经验。通过与实际旅游、生活、生产结合,使古村落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并且融入现代生活,获得文化记忆的承载效果。古村落的活态景观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同生态理论共同建设的结果。村落的活态景观保护主要包括保护理念深入,活态景观保护管理体制建设和活态景观保护法规体系。
4.1 活态景观保护理念深入
不少古村落的村民和管理者对活态景观保护理念是知之甚少。尽管古村落的活态景观保护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但在理念还没有全面树立起来,亟待加入更多专业人员和历史文化爱好者。要将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理念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在组织、人员和资金上给予重点保证,对古村落保护进行申报,依照分布实施的原则,对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进行意义重大的宣传。―方面,争取举行古村落旅游文化节等各种大型庆典活动,优先宣传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理念。另外一方面,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理念认识;除此之外,不断完善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理念激励机制,扩大理念深入影响,创建古村落典型,并组织宣传和展示。
4.2 活态景观保护开发要平衡
活态景观保护管理体制建设中,一方面要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中加入古村落发展内容。
要梳理沉淀古村落文化遗产,同时发掘古村落文化,比如温厚向上、柔顺坚定的古村落精神,擦亮古村落文化品牌。然后要注意古村落平衡保护与发展,做好后续保护和利用工作,使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发展而服务。避免过度商业化,通过生态和文化的差异化竞争以此古村落的“根”和“魂”。另外―方面,对于开发中的多元投入机制进行探索。古村落开发中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市场筹资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新媒体与古村落保护的融合,为古村落的保护行为而提供的财政、技术、行政支持,探寻文化遗产多元旅游开发新思路,广泛吸收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探索多元旅游开发的新思路、新方法。
4.3 活态景观保护法规体系
法规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在古村落评估机制和保护立法方面。第一,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证评估机制中,非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应当按传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选择开展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传承;妥善保存有关实物和资料;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调查;依法开展展演展示、传播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公益性活动。第二,古村落的实施抢救性保护中,要加快立法。当前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且在全国也有普遍性。宏观层面上,出台《古村落保护和管理办法》,操作层面上,颁布《古村落居住和使用管理条例》等。还要编制保护性规划,迅速调整开发规划,促进古村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护法律保护建设。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5
关键词:古村落;游客体验;石塘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154-03
体验经济是一种以提供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服务为舞台,用商品做道具,通过感觉和记忆让消费者对某一事物留下深刻印象和特有记忆的经济类型。[1]旅游业作为体验经济时代的先锋,由于其核心理念与体验的本质相统一而天然成为体验产业,能够比其他行业更快进入体验经济时代。[2]近些年,个性化、体验化的旅游方式和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和关注,古村落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它所蕴含的体验性,而人们对于休闲古村落旅游青睐有加而又毁誉参半的原因也往往在于其体验性的欠缺。[3]现以广东最美古村落石塘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古村落本身具有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从游客体验角度探讨石塘村体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国内古村落体验旅游研究进展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古村落以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活态”的原生态风貌,成为体验旅游的理想之地和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主要从三个不同角度对古村落的体验旅游进行研究。一是从游客体验角度。吴文智、庄志民(2003)提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的系统框架;[4]张健华(2008)探讨了游客到乡村旅游的体验动机、体验类型以及体验管理等问题;[5]胡红梅(2010)从挖掘文化内涵、营造体验环境、设计体验活动项目和体验活动的整体和谐性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古村落体验旅游开发的建议。[6]二是从古村落体验旅游开发角度。孟明浩等人(2008)以浙江兰溪市诸葛村为例,探讨古村落体验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方法;[7]谭春霞(2009)根据诸葛八卦村的旅游资源特色,提出深度体验型的古村落旅游产品开发建议;[8]涂远芬(2011)从旅游者体验的角度,提出真正实现古村落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9]秦春林(2014)以广西灵川县江头村为例,分析了古村落体验旅游开发的意义、原则和建议。[10]三是从体验旅游项目设计角度。隋春花(2010)从旅游功能角度对客家古村落旅游体验项目进行设计;[11]赵承华(2011)提出采用娱乐型、逃避型、教育型、审美型等四种模式对乡村文化体验进行设计 ;[12]吴铜虎(2013)探讨挖掘温州古村落文化旅游的体验方式。[13]
二、石塘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建村历史悠久
石塘村位于广东省韶关仁化县城西南方20公里,占地面积80平方公里,目前人口有3 400多人。石塘村从明朝洪武年间开荒建房到现在已有640多年的历史,逐步形成塘下、楼下、竹园背、蔡屋、火冲、礼园、梨树下、高门槛、大园、早禾田、门前巷、三角街等12个阁。到清代咸丰年间已发展为千家村,成为仁化县最大的自然村。[14]石塘村共有古建筑133座,保存完好的有106座,传统民宅大都是青砖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房内梁架藻井的结构却带有浓郁的闽派风格,是周边范围内历史最悠久、古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村落。它的地理位置优越,周围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集古屋、古巷、古井、古寨、古风、古韵于一体。在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二)特色旅游资源多样
石塘村传统文化遗产丰富,特色旅游资源多样,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最具特色的历史物质遗产、红色文化深厚的古建筑“双峰寨”,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碉堡式建筑之一,是大革命时期震撼北江的双峰寨保卫战的发生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石塘村中历史街巷形成独特景观。以曾经最繁华的商业街“三角街”为主,巷道相连,纵横交错,外地人走进去就像进了迷宫很容易迷路,因此被当地人戏称为“祝家庄”。还有太平巷、司马第巷、长巷、门前巷等,这些街巷大都用鹅卵石铺成,风貌保存依然完好,相互之间连通,曲折复杂,呈现出与周边山水自然肌理和农田田垄相似的形态特征。第三,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唱了数百年的“月姐歌”,还有令整个石塘村飘香的堆花米酒及其传承150多年的酿造工艺等都独具特色。
(三)旅游发展前景良好
典型的石塘古民居呈正方形,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随处可见古屋老巷、陈风古韵,漫步古村让人仿佛来到一处被时间遗忘的隐世桃源。近些年,随着石塘村知名度不断提升,游客越来越多,以散客为主,一般可逗留三个小时左右。整个古村落中,除了双峰寨景点会适当收取门票作为建设与维护费,其他都是免费游玩。2011年,成立了仁化县石塘古村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几项工程陆续展开,如对双峰寨周围护城河淤泥的清洁处理和挡土墙的除险加固,石塘古村蝴蝶园广场在紧锣密鼓进展中,公司已与部分村民达成租赁协议,陆续对古村落进行美化、绿化等工程。石塘村的旅游开发主要围绕特色景点包括双峰寨、三角街、门前巷等进行,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参与性的古村民俗文化旅游线路。
三、石塘村体验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一)体验旅游所受关注度不高
近年来,石塘村旅游发展以保护和挖掘文化遗产、建设历史文化品牌为主要内容,努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努力把石塘村打造成为融自然风光、红色历史、人文景观、影视拍摄、民俗饮食为一体的旅游精品景点。[15]先后请多个大学的专家学者完成了《韶关仁化石塘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韶关市仁化石塘双峰寨勘察维修设计方案》《石塘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石塘古村落保护深化设计方案》和《石塘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方案。从这些调查资料可以了解,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石塘村的资源保护规划和文化旅游方面很重视,但是在对基于游客体验方面的旅游项目的设计不够关注,导致石塘村体验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满足不了游客更高的体验需求。进而使石塘村的旅游形象得不到更好的认可,影响到整体旅游推进。
(二)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调查发现石塘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周边可供游客消费的场所、让游客休憩游玩的娱乐设施和饭店都不多,零星有几家小卖部和酒庄,难以满足大多数游客的休闲需求,导致游客在此停留的时间相对短暂。石塘村青草盈盈,古韵悠悠,是一个让游客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地方,但古村落内部建筑潮湿阴冷,某些房间内堆满垃圾,有些道路卫生需要改善,看不到垃圾桶,部分街道长满杂草、青苔和蜘蛛网,呈现出一片荒废景象,难以给游客休闲放松的体验。
(三)体验旅游氛围不浓厚
石塘村的旅游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然而旅游开发缺乏创新意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没有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游客走马观花,缺少古村落的体验氛围。同时,石塘村当地居民缺乏对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很多的年轻人都已经离开本村外出打工,只有老一辈的人还居住在此,造成一些传统文化资源的逐渐消失,存在非物质文化传承难的问题。居民是古村落文化旅游的载体,当地居民对石塘村旅游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导致游客无法从当地居民的身上深刻体验和感悟古村落的文化魅力。
(四)体验旅游项目少而单调
石塘村的旅游开发与大多数的古村落开发相似,活动内容少而单调。到石塘村的游客基本上都是逛逛古街巷,参观双峰寨,看看蝴蝶园,到酒庄品尝堆花酒,欣赏周边的自然山水,听听导游讲解,参与性旅游项目较少,满足不了游客的体验需求。成熟的游客到古村落游玩是想寻找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体验不一样的怀旧生活,而石塘村独特的“月姐歌”、“堆花酒酿造技术”、“双峰寨”等文化内涵没有很好的呈现出来,游客无法感受其博大精深的古村文化,吸引力不足,回头率不高,整个旅游难以可持续发展。
四、石塘村体验旅游开发建议
(一)重视体验旅游发展,统筹整体规划建设
首先,当地的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对石塘村的体验旅游项目开发给予一定的重视,在当地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石塘村的体验旅游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做出整体项目实施的部署,避免与其他古村落开发的同质性。其次,积极引导各个旅游相关部门参与进来,例如可以与旅行社合作,结合石塘村特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风光来设计相关的旅游线路,通过体验旅游项目展示出石塘村特有的魅力,满足游客不一样的体验需求。最后,对于石塘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重视。一方面,对于原有的基础设施要懂得保护与维持整洁,适当请一些清洁工经常进行卫生打扫和维修。另一方面,在不破坏本村的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投资建设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例如建设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古村落旅馆、餐厅、购物、休闲场所等。
(二)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古村落旅游
如果说文化是古村落的灵魂,那么古村落的社区居民就是灵魂的载体,是他们的祖先把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然后通过他们把文化展示给广大游客欣赏与感受,村民本身也是古村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石塘村开发旅游要正确引导当地居民重视本村的体验旅游建设,并鼓励他们参与进来,使社区居民以古村落为荣,把保护开发古村落当作已任,在旅游发展中能够更积极地参与、支持旅游和保护古村落,把石塘村特有的文化内涵展示和传承下去。同时,挑选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居民进行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古村落讲解水平,带领游客游览与体验本村落的文化内涵。
(三)提炼文化主题,营造体验旅游氛围
石塘村文化内涵深厚,通过深入挖掘,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适当规划,打造特定的体验环境气氛,凸现石塘村特有的景观和文化意象,加深游客体验感受。例如石塘村的红色文化主题比较鲜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双峰寨,建议通过对双峰寨周边环境的维护、适当利用和主题烘托,投资建设可供旅游者消费感知的红色文化主题配套基础设施、餐厅和宾馆等,基础设施设计风格应与石塘村文化主题相匹配,尽量让其融为一体。最后,石塘村应该利用“广东最美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村落”等名衔,做好石塘村景区对外主题宣传工作,营造有特色的古村落旅游体验氛围,令旅游者“听了就想来,来了不想走”。
(四)充分挖掘文化内涵,设计体验旅游项目
从功能体验角度出发,结合石塘村的特色旅游资源,从四个角度设计体验项目。一是游览角度。在石塘村举行绚丽多彩的客家民间工艺品展览,或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重要又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先民的故事,把村落知名的人物事迹在明显的地方展出,设计一些让游客猜古建筑图案代表含义的有奖竞赛性质的项目等,不断增加游览的兴趣点。二是娱乐角度。目前,石塘村有两支月姐队,共有六十余人,“月姐歌”仪式表演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开坛”到八月十五“收坛”,一直持续十五天。表演期间晚上,大多数村里的妇女都会相约在“月姐歌堂”里一起唱歌、跳舞和做游戏。[16]策划石塘“月姐歌”大型歌唱表演的体验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到魅力文化“月姐歌”的对唱中,一起载歌载舞,体验“月姐歌”的深刻内涵。三是购物角度。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针对石塘村“堆花酒”和各种土特产进行设计,积极引导当地有酿造堆花酒和各种土特产的村民,在石塘村最繁华的三角街进行摆摊,展示各自的特色产品,让游客品尝、观赏与购买,恢复三角街往日的繁华,推动石塘村旅游整体发展。四是交通角度。尽量保持石塘村原有的鹅卵石小道,利用古色古香的街道将各个古居连接起来,合理保护利用村道和古桥,让游客领略古村落青砖古道的同时增强体验性。[11]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B,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23-140.
[2] 王 帆,赵振斌.基于游客体验的古村落旅游景观展示研究――以陕西党家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2009(9):71-78.
[3] 李国精.我国休闲乡村旅游中的体验性探究[J].农业经济,2015(10):101-102.
[4] 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2003(6):66-70.
[5] 张健华,陈秋华.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J].福建农林大学旅游学院,2008(1):175-177.
[6] 胡红梅.基于游客体验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102-104.
[7] 孟明浩,俞益武,张建国.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研究―以浙江兰溪市诸葛村为例[J].商业研究,2008(1):195-198.
[8] 谭春霞,顾敏艳.体验经济时代下诸葛八卦村古村落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8):767-769.
[9] 涂远芬.古村落体验旅游产品设计的策略初探[J].农业考古,2011(4):392-394.
[10] 秦春林.古村落体验旅游开发的思考――以广西灵川县江头村为例[J].广西农学报,2014(6):102-109.
[11] 隋春花.客家民居的旅游价值及其体验旅游项目设计[J].嘉应学院学报,2010(12):23-27.
[12] 赵承华.基于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1(1):116-118.
[13] 吴铜虎.古村落旅游与文化体验研究:以温州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2):66-70.
[14] 王群英.粤北仁化县石塘古村“月姐歌”的艺术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45-51.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6
关键词:古村落;分类保护与开发;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87-02
古村落作为一种鲜活的历史见证,具有稀缺性、脆弱性等特点,而且是一种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不当的保护措施和开发行为都有可能造成古村落发展的僵化,甚至伤害[1]。悠久的历史与辽阔的地域形成了不同气质的古村落[2],每个古村落都是一个聚落,表现出独特的聚居生活方式、空间特征和社会结构特征以及自己独有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古村落应该进行分类保护与开发[3]。本文基于此视角, 以山西省被列为名录的102处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省古村落分类保护与开发的一些对策。
一、山西省古村落分类保护与开发的依据
(一)古村落赋存环境不同
区位条件不同,如店头村周边目前已形成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景区,区位优势明显,环境良好,容易形成区域旅游协作格局[4];杏花村则适合名品产业开发模式;交通情况不同,如皇城村交通非常便利,从晋城、阳城出发都有直达公交,20分钟一趟,并且路边有为自驾准备的指示牌;而大古村的进入则很困难。古村落的形成历史环境不同,有的是由于晋商,而有的是由于军事防御(表1)。
表1 古村落形成的历史环境
(二)古村落表现价值不同
一些古村落的表现价值主要是名人所带来的历史价值,如河边村的阎锡山,皇城村的陈廷敬,西文兴村的柳宗元,大阳泉村的张穆,梁村的毛鸿瀚,梁坡底村的窦建德、王朝相;而一些是优美而特殊的装饰艺术带来的文化价值如丁村、良户村的木雕;阎景村的砖雕、木雕。
(三)古村落赋存现状不同
山西省有些古村落保护现状良好、有的保护现状一般、而有少量的处于濒危状态(表2)。
表2 山西省古村落保存现状
二、山西省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资金匮乏
虽然国发31号文件提出“加大财政金融扶持”,但是山西古村落众多,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文物保护、房屋修缮、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资金相对缺乏,致使许多文物古迹未得到合理保护,逐渐遭到废弃、被拆除或改为它用。
(二)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一是内容不全面,上至国家,下至山西都未出台专门针对古村落保护的科学规划和规范制度,造成实际工作难以有据可循;二是针对性不强,虽然出台了许多保护条例,但是大部分是纯理论,且大同小异;三是缺乏实施保障。
(三)数量庞大,难以全盘保护
山西省古村落数量众多,据初步估计,拥有的古村落不少于3500个,其中保护相对完整的有500个[5]。由于资金、人才等的有限,不能全盘保护,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如天井关村的建筑严重被破坏。
(四)山西省古村落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发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山西对于古村落的开发大部分只停留在旅游观光,缺乏决策者站在更高角度,指导景点的资源分配,造成景点特征趋同、恶性竞争激烈、游客量少[6]。如游客参观了皇城村,就不会选择同一模式的其它古村落。
二是各自开发,缺乏协作。山西古村落分布比较集中,如皇城村和郭峪村比邻而居。这是一种优势,但因为利益纠纷,古村落各自规划、开发,缺乏协作, 甚至相互争夺资源和客源, 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欠佳。山西大多古村落游客稀少,旅游收入低。此外由于传统生活习惯以及经营管理的初级化,基础设施、村落环境不容乐观[7]。如碛口古镇作为一个知名景区,都不具备旅游的六要素。
四是忽视社区居民利益。古村落原居民及生活习性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开发中,开发商、政府、社区三者的利益往往不能兼顾,造成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虽然政府提出由于房子不能随意变动,给予足够的资金补贴,但实际居民获得的不足以改善生活,而且休闲舒适的原生态生活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居民对古村落开发的态度由初期满腔热情的期待到抵触,甚至出现锁门不接待的现象。
三、山西省古村落分类保护与开发对策
(一)山西省古村落分类保护对策
整村保护。主要适用于整个古村落的空间形态遗存较为完整,遗存价值主要反映在聚落层面上的古村落(表3),是以面为单位进行展开的保护方法。
表3 适合整村保护模式的古村落
首先,根据资源的价值、类型,进行分级分类保护。核心保护区,要严格限制翻新与改建,保持“原汁原味”;建设控制区可以适当改造,但要严格限定建筑高度、风格。再次,在保护中,政府应给予行政监管[8]。如建立有效的监控制度,及时听取居民以及游客等社会各阶级的保护意见;制订乡规民约,提高保护和热爱建筑、文化的意识;建立古村落保护基金会,提取一定比例的门票收入用于保护。
单体保护。集散为整的保护形式。就是整合古村落元素,把散落在各个村落中有价值、具有地域特征的单体或构件搬迁过来,规划场地重新集中起来,整合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当然,此方式宜精不宜多,主要保护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或受到强大冲击的传统生活方式及民俗特色,并且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院落式保护方式。需确定遗存重点院落的价值与重要性,界定其范围,并且根据实际遗存状况与价值进行分级分类保护,进而提出具体保护措施。适用于仅存个别重点文物建筑且其他历史遗存基本缺失的古村落(表4)。
表4 适用于院落式保护方式的古村落
街区性保护方式。指内部划定比较有历史价值的重点地段与街区,再界定其范围,确定其历史价值,并拟定相关的措施与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的保护较为有价值的历史遗存。主要是针对古村落整体聚落不是特别完整,但内部遗存完整性较高的历史街区或重点的历史地段(表5)。
表5 适合街区性保护方式的古村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一,盘查与保护特色民俗文化。通过走访调查,搜集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尽资料,如形成原因、历史价值等。采用影像与文本同时记录,妥善分类保管。第二,重塑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乡村文化。如: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记录等形式再次呈现,或通过表演的形式唤起人们对古老文化的思考和追寻[9]。第三,传承民间工艺。如店头村的传统庙会、传统技艺、民间传说等特色旅游资源的传承可以依托网站传播,也可以依据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等,著书立作;还可通过政府鼓励民间工艺匠人积极传授,使民间技艺后继有人。
(二)山西省古村落分类开发对策
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主导是目前古村落开发的常规模式,采用此模式的古村落主要良户村、河边村、丁村、梁村、师家沟村、王家峪村、皇城村、西文兴村、夏门村、窦庄村、后沟村、上庄村、张壁村、郭峪村、王化沟村、闫景村、小河村、官沟村等。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如吸引企业参与、民间组织投资等;要重视居民的参与,让居民真正参与到决策、管理、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中[10],如居民自己制定管理制度以及利益分配原则,政府与企业可以适当给予建议;要重视营销,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采取精准的营销方式,如皇城村采取名人效应的方式。
生态农耕文化开发。基于生态理念,以古村落为背景,古村落景观为吸引物,并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11],是实施可持续旅游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与常规旅游开发模式在发展理念上有根本区别,适合于以下古村落(表6)。
表6 生态农耕文化开发模式的古村落
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园。适用于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特色产业古村落,可以将当地的名品产业作为特色,重点参与到开发中,主要适用于如杏花村、光村等古村落。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产业主题,如杏花村为汾酒产业文化园,而光村是澄泥砚产业园;形成“生产产业+展示产业+消费产业”三加模式,带来一定的消费人群,保证园区的活力,并且可以获得一定的盈利,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周边应该有预留土地,保证有足够空间扩大产业园的规模,满足游客的需要,适应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丹丹.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朱家峪村为例[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1-62.
[2]康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段村为例[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08:1-78.
[3]朱灶芳.婺源游山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1:1-87.
[4]庄东军.太原店头古村落旅游开发探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科学学报,2013-4(2):62-64.
[5]许海琴等.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1):106-109.
[6]钟家雨,柳思维.基于协同理论的湖南省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2-32(7):159-164.
[7]邵秀英.关于山西古村落及其旅游开发保护问题的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9(3):46-49.
[8]荣盼盼.太原市店头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探析[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1:1-146.
[9]高雅玲.福建土楼古村落景观保护研究――以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2:1-88.
[10]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2008-1(1):58-65.
[11]邓梅娥等.古村落开发模式――基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8,28(4):100-103.
收稿日期: 2015-1-14
作者简介: 杨利,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