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的发展

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因素 措施 保护 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迅猛增长,迅速成为世界重要客源输出国,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国的地位,将来还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将强化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潜力投资地形象。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一、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五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及保护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旅游是一种产品,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生态环境领域,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是在198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得到公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和谐的发展道路。

“Globe’90”国际大会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认识旅游对环境和经济的理解,促进旅游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其核心是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三、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气象灾害(风蚀、水蚀、日照等)和生物灾害(鸟类、白蚁等)。旅游资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时超过自然力的破坏程度,甚至是毁灭性的。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设性破坏。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设中的“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选址、乱搭建),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南京市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在1995年对中山北路、中华路等主要道路拓宽的工程中,砍去了数百颗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国梧桐。

2、生产性破坏。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如享有三国古城美誉的湖北某风景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景区周围的工业生产使景区乌烟瘴气,工业污水破坏了水质,严重影响了景区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骄傲,已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国后,为兴建国际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设,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态,其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大打折扣。近年来,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4、游客本身的破坏。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资源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坏树木,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造成的资源破坏,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断踩压,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费、衣着方式等现代生活习惯,会同化边远地区的民俗风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个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国的法律,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是旅游资源的主人,即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由于长期实行的条块分隔的资源管理模式,几乎每一个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旅游资源拥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区,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分别归属建设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庙道观等则分属国家宗教协会管理。在一些乡村地区,风景资源及其所在的山体、水体、土地、森林等属于乡村所有。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村庄、乡镇自行上马,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出现了破坏风景资源的不良现象。转贴于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属不同的部门,甚至一个旅游区由几个部门管理,多头领导,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显得比较混乱。管理机构和人员调动的不稳定性,使旅游区的管理制度难以继续实施,旅游区资源的管理十分复杂,具体执行经营管理职责的企业也难有作为。如拥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区,从过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除了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与管理经营机构的变动、现有规划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关系。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技术保护为保障。随着我国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项目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政府与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严格保护旅游资源,技术保护因此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为此必须构建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创新机制在内的技术保护管理机制,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科学维修历史文物古迹,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技术手段跟踪测量,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3、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行政保护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对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有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资源保护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4、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规划保护为保障。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一般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园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风光为主要风景要素的旅游区。合理开发和规划,保护原始的、零度的风景应当成为这类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点正陷在高楼、违章建筑的重围中,整体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何使景点能突出“重围”,使周边环境更协调,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有专家指出:问题的出现首先是规划,应采取果断措施,对违法建筑该拆的就拆,该铲的就铲,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制定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5、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教育保护为保障。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或根本没有资源保护意识,是造成旅游资源人为破坏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类型受职业、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素质的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一样。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发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参与到资源管理中,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旅游教育,唤起他们保护资源、参与资源管理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可以减轻环保人员的工作压力,这种与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方式,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做到全民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共同维护,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参考文献】

[1] 卢丽蓉、金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 金丽娟: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导刊,2005(6).

[3] 刘又堂:旅游学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9.

[4] 刘爱玲: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6.

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2

针对旅游产业,就是在城市当中,旅游者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消费活动。城市旅游已经成为当代旅游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旅游功能要充分的开发。当今在很多城市建设当中,其主要任务就是将城市的旅游功能发挥出来,开发城市旅游。本文以家乡美丽衡阳为例,对衡阳城市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衡阳城市旅游发展的优势

(一)生态资源内涵丰富

衡阳背靠五岳名山之一的南岳衡山,于衡山之南,环抱湘江,因山南水北为阳,故称为衡阳。集山水州城于一体,衡阳结合了名山、名水、名城,偬烊坏纳态城市,是我国难得的生态福地。衡阳历史悠久,历史文化丰富,包括书院文化和名人文化以及抗战文化等,并遗留下来很多的文化遗存和历史纪念物和名人故居,例如:石鼓书院、蔡侯祠、蔡伦墓等等。这些历史遗存是对衡阳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有效的见证。衡阳市的宗教文化有回雁峰和雁峰寺以及岐山灵瑞寺等,更多寺庙集中在南岳衡山,具有十分深厚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儒家文化,是我国南方十分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布局完美,并存有各自的民族。

衡阳市属于少数民族散杂居住地,少数民族成分多达40个。每一个民族的风格都是不同的,其民俗文化也是多样的。衡阳的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主要有民间歌谣、民间舞蹈、地方戏剧等,地方的戏剧也是十分丰富的,有衡阳湘剧、衡州花鼓戏、祁剧等。在经营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衡阳逐渐发展出了特色旅游品牌文化,

(二)独特的趣味优势

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就是衡阳,衡阳目前存在九条高速公路和高铁线路,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衡阳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的地区,是交通要塞,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人工运河,衡阳的灵渠,可以联系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衡阳属于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构建衡阳良好的生态。

二、衡阳城市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要突出特色,将历史文化的风采进行展示

城市旅游开发的关键就是提高旅游的吸引力,主要就是视觉审美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每个城市都应该具备自身的特色,这些特色是旅游的生命之源,这样一来,才会提高吸引力,衡阳市在衡阳盆地的中部,跨湘江两岸,使山、水、城浑然一体,在衡阳市有很多的城郊名山,例如雁峰、石鼓山等。衡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具有山丰润很多水丰盈的佳境,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衡阳八景:雁峰烟雨、石鼓江山、朱陵后洞、花药春溪、岳屏雪霁、青草鱼家、东洲桃浪、西湖白莲。衡阳的书院很多,其中的石鼓书院在宋代被作为四大书院之一。衡阳的寺庙也很多,雁峰寺最负盛名。雁峰誉为南岳第一峰。到了衡阳,必去南岳第一峰,第一峰里藏着千年古刹雁峰寺,这样的古寺怎能不去拜访?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传说北雁南来,至此歇翅停飞,待来年春暖才回。故美丽的衡阳因此峰冠以“雁城”的雅称。

衡阳自古以来名人荟萃,古明家蔡伦,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这些都是雁城文化的脉搏。在开发衡阳城市旅游的时候,将衡阳这些山水文化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来,使游客可以感受到衡阳的历史文化。对于衡阳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山水景观,要加大力度进行恢复,要尽量进行重建和改建,使其可以一直发展下去。

(二)将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

无论是资源还是人文资源,衡阳都异常丰富,例如:湘军文化、抗战文化等。但是知道目前,还没有一些比较正式的包装,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产品。所以要对资源进行精心策划,使其变为更好的产品,例如衡阳的丰富的地下盐卤资源,盐卤不仅是良好的化工原料,还具有保健和医疗效果,可以被制作成旅游产品。衡阳市可以策划类似湘军大营等度假项目,提高衡阳旅游的产品层次,对于衡阳旅游产品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促进衡阳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投资力度,将设施进行有效的完善

开展城市旅游,需要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合,要形成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系统,对于一些基础设置建设也要不断得到加强,为人们日常的购物和休闲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衡阳对于交通运输等旅游接待能力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具有超前的发展眼光。针对衡阳目前的发展条件,就是其接待能力不够充足,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会出现有关房、车的紧缺情况,要将这种情况进行更有效的打破,就要将行业垄断进行打破,对于社会上各种有效的资本进行有效的集中,对旅游进行投资。衡阳市针对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建设旅游景观的意识,没有在生态景观上进行努力,今后衡阳市的发展方向,以城市的硬件建设为基础,使其形成一定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在城市内部形成一定的城市景观。

(四)创新营销思路,提高衡阳的知名度

利用有力的宣传促销,才可以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力地位。旅游整体形象得到公众的认可,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宣传的力度,因此要想将衡阳的知名度进行有效的扩大,就要加强对其的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有效的渠道,将资金进行筹集,增加促销的收入。

三、结语

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休闲旅游;资源整合;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形势下,青岛旅游产业的结构正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以山、海为代表的观光旅游资源已经开始老化,同时面向新一代80、90后旅游市场的以餐饮、酒吧、购物、演出等娱乐休闲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

西方某媒体曾经预言,到2015年前后,西方发达国家将率先进入“休闲时代”,到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会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实行5天工作制和黄金周节假日制度以来,与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产业支柱。

一、目前青岛旅游市场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产业规模扩大,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升级。从近几年青岛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旅游市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旅游发展增速快。从2002年到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从1794.9万人次增长到4330万人次,国际旅游人数从41.75万人次增长到1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50.51亿元增长到580亿元。

第二,国内旅游收入所占比例较大。从2002年至2010年,青岛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百分比虽然在2008年成下降趋势(受奥运会等相关政治因素的影响),但其比值一直大于82%,与国际收入相比优势明显;相比之下,从2002年至2009年,青岛国际旅游收入虽然绝对数量上几乎每年都有所增加(2003年受到非典的影响),2008年受到奥运会的影响,但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小,这些数据表明青岛旅游业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根据2009年的旅游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游客来青岛旅游的目的”中选择“观光游览”的游客占39.51%,23.54%的游客选择了“休闲度假游”。由此可见,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是青岛旅游业的两大主要业务。此外,以商务和探亲访友为主要目的的国内游客分别占了15.65%和9.92%。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青岛入境游客主要以日本和韩国为主,这些入境游客休闲需求大,消费水平高,能有效带动青岛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些客源地已经成为青岛旅游主要客源地之一。

二、地理区位及整体态势

从地质条件看,青岛地区兼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滨海等丰富的地貌类型,形成了千岩万壑、孤岭残丘、浅滩相间、滩涂海湾等一处处美景,为其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提供了基本保障。青岛海岸线长730.64公里,多曲折,由形态各异、特质不同的基岩钾角型海湾组成,较大的海湾约有35个,总面积1369.53平方公里。海水清澈,沙质细腻,沿海滩涂面积375.35平方公里,海滨浴场条件优越。海岛自然资源多种多样,植被丰富,观赏性强。

从气候特征上看,青岛四季分明,温度适中,与毗邻的其他城市相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户外活动的开发,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青岛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在众多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批旅游优秀城市,是中国著名旅游胜地之一,拥有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园林城市等一批国家级荣誉称号。

三、青岛休闲旅游资源开发

1、特色街巷,青岛的特色街巷有青岛啤酒街、市北特色商贸旅游区(台东、婚纱街等)、劈柴院、天幕城、青岛新天地等等,是以一定的主题文化为主的休闲购物娱乐场所。同时,特色街巷还是城市夜游系统中的一部分。

2、主题乐园,主题乐园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主体,以现代科技和文化手段为表现,以市场创新为导向的现代人工景区。青岛除现有的主题乐园资源之外,还有海上嘉年华项目的打造,计划构造以大型东方神话为主体的室内水上乐园。青岛欢动世界则是在中山公园原来游乐场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打造,建成适合于青少年和现代都市家庭的开放式主题乐园,与中山公园的观光游览活动相结合。

3、俱乐部,高尔夫运动是世界三大运动之一,运动本身亲近自然,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休闲活动方式。青岛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青岛国际高尔夫球场,由于与韩国的距离优势,因此主要客源国为韩国。

4、度假区,温泉度假是世界上发展较为成熟的休闲旅游方式之一,温泉度假具有养生和休闲功效,青岛温泉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位于即墨,在国内温泉资源中独占鳌头。

5、特色餐饮与纪念品,食是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的基本要素,是整个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青岛美食以海鲜为主,汇聚山东及省外各地特色小吃,游客可以参照青岛特色小吃名录一一品尝。

6、节事活动,节事旅游是指依托某一项或某一系列旅游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开放性与参与性强的各项活动。青岛节事活动进行研究,将其分为民俗风情类、物产资源类、会展商务类、文体赛事类四种类型。其中,以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影响力最大。

四、新形势下整合态势下的发展思维

青岛旅游产业的发展缺少整合、协调,导致旅游资源开发不科学、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因此,青岛旅游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有效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提升青岛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1、以观光为基础,观光与休闲旅游共同发展,青岛海滨观光旅游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初,青岛就已经奠定了东亚地区著名海滨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地位。以“蓝天、碧海、绿树、红砖”为主的传统旅游资源在以往青岛旅游发展的历程中一直是核心旅游资源。

2 、资源整合,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青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告别单一旅游资源开发的时期,转变成为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开发阶段。青岛应加大对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相关资源,有针对性的引入一些不受季节、昼夜影响的休闲旅游项目,解决青岛旅游冬季和夜晚冷的问题。

五、在休闲资源的导引下追求产品开发

旅游产品需求多元化发展,休闲度假已成为都市居民享受生活的休闲方式之一,居民由单一观光游逐渐过渡为选择复合的休闲度假游。因此,青岛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在传统观光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将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推陈出新。旅游产品创新是增强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休闲旅游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参与度。因此,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在这些方面有所创新。

2、全员参与,体验性扩张。体验性是休闲旅游产品不同于传统观光产品的特征之一。体验性可以增强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程度,旅游目的地应该加大对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增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理解与感知。

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59-02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张家口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将历史文化遗迹等同于旅游资源;将历史文化等同于文化旅游;缺少探寻历史印迹,体验风土人情的氛围;过度沉迷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旅游产业链延伸不足;开发者思路陈旧;旅游市场定位模糊;掠夺式开发问题严重;只重视对物质文化的保护开发忽视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对古建筑认识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足等,共计11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仔细剖析,提出以下战略。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与市场是相互协调相互弥补,政府在地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调动企业积极型和增强自我创新能力等具有微观作用。第一,编制规划。编制规划是政府调控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职能。编制规则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挖掘历史底蕴,寻找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第二,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第三,加强监管。首先,通过建立旅游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来增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其次,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二、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旅游资源

什么是旅游资源?简单的定义是很难将旅游资源说得透彻。其实,旅游资源既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有限是相对人均来说的,无限则是,只要对游客有吸引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万物均为旅游资源。传统的观点将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无限度地放大,从而使人们逐渐形成了“非资源不成事”的固定思维模式,陷入就“资源论资源”,就“旅游论旅游”的狭隘发展模式。因此,要树立“大旅游”意识,那就是重新认识旅游资源,“跳出旅游发展旅游”的观点,指出旅游资源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且既可以是具体的看得见的一些资源,也可能是无形的抽象的一些资源,只要是能把游客吸引到本地进行旅游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看作是旅游资源。

三、认清历史文化和文化旅游的本质特征

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开发挖掘,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文化和文化旅游二者之间的差异点。首先,历史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以时间来划分的过去的文化,它只能代表过去某一个时期的特定文化,而文化旅游的范围更广一些,它既可以包括过去传统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包括现代文化。其次,历史文化具有真实性这一内涵,是坚决不允许改变事实的,而文化旅游则可以进行创新发展。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在尊重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基础上对历史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形成新的文化旅游市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文化都可以发展文化旅游,因此在利用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依据旅游市场的原则,选择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历史文化进行适度的开发才能保证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历史文化遗迹

虽然历史文化资源不等同于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根植性、垄断性、承传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在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时,我们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基础上,以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心态来开发旅游业。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盲目地对一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开发,这种开发的后果就是毁掉了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待历史文化资源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避免凭空想象、随意捏造历史事件等情况的发生,要把握历史文化的内涵;第三,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时应对周边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历史文化资源提供历史氛围,才能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让游客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才能吸引游客并建立起自身的特色品牌,增强其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五、构建历史文化氛围,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在开发历史文化遗迹或景区的过程中,一定让游客能亲身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印迹,也就是说,要将“虚拟”的历史文化转变为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现实”文化,让游客能通过这些硬环境可以探寻古代历史文脉。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出现了一些误区,那就是模仿构建古代建筑,片面地认为只要这个地方建立这些模仿建筑,就可以成为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可是,恰恰没有注意到,模仿的永远是假的,假的建筑是缺少历史文化生命力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建了仿古一条街而最后都失败的原因。要想改变这一个现象,必须在这些模仿的建筑中要让游客能感受到当年的历史文化氛围,就像开封的仿宋一条街一样。建筑也是新建的,但是在这个景区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穿宋代衣服,同时在街道中,还原宋朝情景布置一些小商小贩,使游客仿佛置身于宋朝,能让游客亲身体验到其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这样的氛围构建比简单地模仿建筑更为重要。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时,构建历史文化氛围,增强游客的历史体验感,让游客体验历史真实感,实现历史和现实完美的融合。

六、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延伸产业链

打造特色是地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打造特色,树立品牌,提高区域知名度,扩大旅游市场影响力,提高区域综合效益。旅游品牌是建立在地方文脉的历史资源基础之上,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找出具有比较优势的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打造出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如涿鹿三祖文化、蔚县的民俗旅游等。加强对这些旅游品牌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包装宣传,提高旅游品牌在市场的知名度。旅游品牌是地方旅游业的吸引中心,通过对旅游品牌的前沿延伸、后延扩充和横向的联合,可以延伸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改变区域旅游增长点的单一局面,形成多点增长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牌性和关联度,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构建集“大旅游”系统,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品牌、大产业和大市场的发展态势,使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由门票经济过渡到综合经济,提升区域旅游形象。

七、构建未来世界文化遗产

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过度依靠“二老”为我们留下的遗产,既老天爷给我们留下的自然遗产,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当代人是否可以为后人创建一些遗产呢?我们是否可以凭借当代文化构建具有经典文化(包括建筑等物质文化也包括语言等精神文化等),为后人留下时代烙印。构建未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理念,为我们提供以下几点思路:第一,创造未来文化遗产应成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我们应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打造新的旅游目的地。第二,对待历史文化资源不是过度追求原汁原味,而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开发才是正道。特别是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利用历史文化某些表层上的一些东西,将其打造成轻松通俗、娱乐性、游戏性较强的旅游项目,这样做既不失去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同时又对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度,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首选。第三,对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过度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而应加强对非物质环境的保护和开发。第四,开发区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要深挖地方文化,打造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精品。第五,开发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必须高度认真负责,打造出具有时代脉络特征的旅游精品。

八、总结

通过对张家口几个县市的实地调研,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针。总之,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将虚拟的历史环境转变为现实的可体验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能切身体会到相关的历史文化氛围,构建“真实的历史舞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自己的品牌,提升旅游形象,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5

目前,黑龙江省中的几大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成熟期,甚至正在向衰退期过渡,这是因为有些资源型城市已经出现了资源枯竭的情况,这就会让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出现问题,如果这些资源型城市还是依靠传统产业进行发展,那就无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找到适合的替代产业再进行适合的转型,才能突出发展优势。因此,做好旅游产业对城市可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龙江省在资源型城市旅游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发展因素分析

(1)机遇与优势

先说存在的优势,首先,在黑龙江省中的众多资源型城市中有非常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对矿产的集中开发,能够很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比如,大庆市,以油田作为产业主导的企业一般有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为城市也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如果可以将城市中的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形成工业旅游;其次,因为资源型城市会集中性的进行矿产的开发,所以优秀人才比较丰富,为素质旅游提供了人员方面的保障。不仅如此,在鹤岗与鸡西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污染较重、经济前景也相对较差,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积极性较高;再次,想要开发旅游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位于我国北疆的黑龙江,就蕴含着无数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同时工业旅游资源也有不可被取代的优势,冶炼厂、采油区、天然煤场,这些都能引起游客的兴趣。不仅如此,文化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因为城市少数民族众多,多元性极强,这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基础。

再来说机遇,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开始更加追求于精神上的享受。这就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根据多方面的预测,我国在未来十年中,每年会以10%的速度成倍增长,并高于世界水平。像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这种资源丰富的地区,经过合理转型一定会在旅游业完成合理飞速发展;还有就是政府与政策的扶持,黑龙江省已经将旅游业的发展最为全省的先导产业,目标就是完成黑龙江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不仅如此,黑龙江省交通道路的进一步发达、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是旅游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在这些条件下,黑龙江省中对资源型城市旅游资源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2)威胁与劣势

在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发展中,城市产业结构不具备多样性,让旅游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就用鹤岗举例,每年的过度放牧就都会对产生不同程度的城市破坏,进而造成的永久性生态环境破坏也越来越多,这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然后是区位条件的不合理,黑龙江省地处最北端,和我国中心城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制约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地域的偏远就会流失很多的目标游客。除此之外,城市建立时间较短而没有形成深厚的文化背景、城市形象不佳、相对较差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造成城市旅游发展基础较差的主要原因。

而发展旅游业中,国内外早已经有很多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度假、商务、休闲等一体化的旅游模式,旅游区域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为发展带来不小的阻碍。

2.资源型城市旅游企业的发展意义

(1)对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

在黑龙江省的资源型城市中,支柱产业都是以资源型为主导,结构相对单一。而旅游业则是一个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的综合产业。对于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不仅可以将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加大,更能逐渐摆脱城市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让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找到旅游业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突破口,让城市能够顺利完成转型。

(2)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

资源型城市在最初被开发的时候,发展属于粗放式,目的就是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样的城市规划是相当不合理的。长期的发展会让生态环境被破坏,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无法完成。但是在进行旅游项目发展时这种情况就会被加以改善,开发旅游的基础是旅游资源,所以想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就必须创造更好的旅游环境,这就是对资源型城市中自然资源的一种保护。

二、黑龙江省中典型资源型城市旅游企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1.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对工业旅游认识不到位

在黑龙江的各个资源型城市中,有许多老工业区,但是因为对这些老工业区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在进行工业旅游开发时,对于工业区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造成了大量的闲置和浪费。其实发电厂、废弃矿坑都是可以成为工业旅游的重要资源,关键就是看企业能不能进行合理的利用。

2.缺乏整合的营销与开发

虽然在黑龙江中资源型城市都有较多的旅游资源,但是对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却稍有欠缺。比如铁力市与伊春市,这两个城市都有丰富的生态森林资源,。但是两个城市的景区却存在相似之处,这就会出现过度竞争的情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两种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二者之间也存在互补的地方,两个城市一个是以湖泊资源为主,一个是以山水资源为主,有着天然的优势,进行整合开发,一定会得到1+l>2的效果。

3.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

现在各地资源型城市政府的主导力度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各企业在开发旅游项目的时候都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抛去国家重点扶持的景区,剩下的都存在重复性强、项目小的特点,这样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经营规模,就不会出现好的经济效益。

三、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原则与目标

1.开发原则

关于黑龙江地区资源型城市在旅游项目发展中要遵守的原则有8个:(1)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突出特色的原则;(2)要将城市的规划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原则;(3)在产品开发中要注意产异化的原则;(4)联合开发、互补有无的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进行结构方面的优化原则;(7)对于可持续发展要继续实现的原则;(8)注重旅游城市形象以及旅游品牌的原则。

2.开发目标

在进行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时,要注重的不仅是城市结构的转变和经济的增长,还要进行城市对于形象的塑造,黑龙江省要一直要将生态保护作为一切行动的基础、关键在于发展,特色是关键,谨记这三点的同时,将其作为资源型城市旅游的发展目标。以省内的旅游资源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构建一个以度假为核心的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争取成为我国的旅游胜地之一。

四、黑龙江省中典型资源型城市旅游企业的发展对策

1.关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1)将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黑龙江的石油城市与四大煤炭城市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对较多的工业遗产与废弃矿井,但是对于利用也不能照单全收,要首先进行价值评估,不能盲目的进行破坏和开发,如果发现具有开发价值的工业遗产,必须做到物尽其用,适当的改造为自然博物馆或者风景区,如果有矿坑较深的设施,可以开发冒险活动等。

对这些工业遗产的开发,不仅要具备参与性、体验性和趣味性,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要让游客能够感受到工业制造的快乐和乐趣,体会其中的魅力。对于旅游矿区产品的开发时,要站在游客的角度,要想着游客想要得到什么。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开展“一日矿工”项目,让游客亲自体验,亲自感受。

(2)对旅游城市形象的重塑

想要将黑龙江省中资源城市的“工业城市”标签删除掉,最好的方法就是采取规避政策,对于一些关于工业特色较重的信息尽量不给游客做过深的渗透。除此之外,利用足以城市,进行结构和经济的调整,将战略高度调高也是资源型城市应该大力着手进行的。对于城市中污水横行、机器轰鸣的城市现象必须进行转变,加大对伊春等城市的森林生态的旅游形象大力加强。争取改善大众心中对资源型城市的不良印象。

(3)树立精品意识,丰富旅游产品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对于“娱、购、游、行、住、吃”一项都不能少,从中衍生的周边产品也会有较大的市场。但是这些资源或产品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失去特色的旅游产业就不具备任何生命力。比如在伊春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就要以观光旅游产品,进行合理的景区开发,形成合理的产品体系。其中要具备特色风情较重的观光旅游,还有以保护生态为目标的替代性旅游,开展农家乐等项目,让旅游的发展更具优势。

(4)联合营销,将旅游客源市场加以拓展

我国对老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政策已经出台,这就为黑龙江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对于这次机会务必要好好利用,积极实施营销战略。首先,要针对市场,依靠政府的扶持进行大力宣传;其次,对客源市场的科学划分,不同的市场环境要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最后就是进行各个渠道的整体促销,与媒体、报刊进行合作,进行旅游宣传片的播放,在网络上开发资源型城市的旅游相关网站,让人们了解各类项目等。

(5)开发利用其他旅游活动

可以在旅游中增加农业观光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以及节庆旅游等等。因为黑龙江自身具备多民族的特点,几十个少数民族汇聚一地,民主风情势必尽显。不仅如此,黑龙江作为农业经济的大声,黑土地文化也是一个特有文化,如果能够进行合理开发,比如,大庆农场、双鸭山农场等,进行一个合理的宣传后,势必成为游客周密度假的好地方。

2.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好,而在这发展中,也出现了一定的趋势,对于旅游活动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其变化表现为公务旅游呈下降趋势,个人旅游持续走高;高消费的旅游活动也来越高;景点观赏的游客越来越少,对于生态、科普、民族风情以及河流湖泊之类的旅游地吸引力逐渐增多;在国外,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已经成为黑龙江旅游发展的主要客源市场。

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黄石市

1 引言

我国目前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其中,资源已经枯竭或濒临枯竭的近40座,已占到全部资源型城市的1/3。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2008年3月17日,国家正式确定12个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湖北黄石市位列其中。“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历史上因丰富的煤、铁、铜等矿藏,成为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黄石市正逐渐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城市产业转型问题。为此,黄石市提出了建设“山水宜居城市”的旅游主题,把旅游业作为新型产业来培育,以促进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及推动城市转型。本文正是以此为契机深入分析黄石市将旅游业作为新型产业培育的潜在可行性,进而找到一条适合转型城市发展的新道路。

2 黄石市城市转型的必要性

2.1 经济发展现状

图1黄石市主要年份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结构

数据来源:黄石市2006年—2011年统计公报整理计算而来。

近年来,黄石市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地区生产总值(GDP)几乎每年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96亿元,但是从产业内部来看,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黄石市产业结构以生产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为主,发展特点主要表为: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关联度低的单体企业多,产业集群配套企业少。并且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各种伴生问题陆续涌现,加上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黄石市的经济发展正陷入困境。由图1可以得出黄石市三次产业比重失衡,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黄石市的经济转型,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刻不容缓的。

2.2 社会问题

由于矿产资源枯竭,一些企业关停,导致一系列民生问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城市建设压力加大等等。截止2008年,黄石市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2005年市内本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累计高达3.5亿元;据统计,全市实施城市道路改造和基本的配套设施改造所需资金高达300亿元以上,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健康发展,虽然近来来GDP仍在高速增长,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出民生问题正在日益加剧,形势十分严峻,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可能就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颗“肿瘤”,因此,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2.3 生态环境问题

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也给黄石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地质灾害严重、环境污染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0多处,工业尾砂库153座;据不完全统计,2003-2008年,黄石市塌陷面积59.1万平方米,地面沉降1.4万平方米,滑坡335.7万平方米,发生采空区塌陷的矿井有34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长期沿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黄石市也因此戴上了“光灰城市”的帽子。由此看出,不能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下去,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一定要考虑环境因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城市转型市必须的。

3 黄石市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分析

3.1 实践支持

纵观国内外,可以清晰的看到,枯竭型资源型城市大都经历了转型,或正在转型,或即将经历转型的时期。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其走向振兴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一些资源型城市选择将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的突破口,大力发展旅游业并转型成功。

国外的成功典范有德国的鲁尔区、日本的夕张市;国内的成功典范有河南省焦作市、东北老工业区、云南省个旧市、江西省德兴市、安徽省铜陵市等等。焦作是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在历史上一直以煤城著称,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 从1999年由于煤资源的枯竭才真正始受到关注, 但其发展速度却惊人的快。至2006年焦作旅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 绿色主题”的转变,业内人士将这种变化称为“焦作现象”。 国内外的类似的成功案例非常多,也各具特色,为黄石市城市转型发展旅游业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借鉴意义。黄石市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特色出发对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进行具体分析。

3.2 政府支持

近年来,黄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以创建中国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进一步发掘矿冶文化,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大文章,以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旅游功能。为此,黄石市明确了“矿冶文明古都,山水宜居城市”旅游主题。“十二五”期间,黄石市将科学规划和布局景区景点,精心设计旅游发展线路,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区域明显、山水互补、城乡互动的旅游格局,塑造“矿冶文化名城、生态山水黄石”的整体旅游形象。

3.3 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黄石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尤其是伴随着两届黄石市矿业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黄石市的旅游业得到快速的发展。2011年,接待旅游者982.9万人次,同比增长24.45%;旅游总收入达51.22亿元,同比增长26.1%,占GDP的6%,实现了黄石市旅游业的持续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黄石市无论旅游收入、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总收入在GDP的比重都有显著增加(见图2)。

从黄石市旅游产业弹性系数系数来看(见图3),黄石市2007-2010年的旅游业产业弹性系数都大于1,说明黄石市的旅游产业处于增长阶段,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活性和发展潜力。3.4 旅游资源

全市已有国家4A级风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4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生态旅游景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同时将重点建设和管理磁湖、西塞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仙岛湖4处旅游景区努力打造知名旅游品牌。

黄石市既有优美的山水风光景色,也有深厚底蕴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特色鲜明。黄石市有东方山、西塞山、飞云洞、磁湖、小雷山风景区、仙岛湖风景区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 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处古铜矿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黄石市国家矿山公园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3.5 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发展。

黄石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东北临长江,与黄冈市的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汉市,西南与咸宁市 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县接壤,是以公路港口功能为主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也是湖北东部水陆门户城市。便利的交通为游客的到来提供了方便,游客数量逐年增加。

黄石市不仅交通便利,而且还有完善的旅游产业基础服务体系。目前黄石地区拥有旅行社43家,其中国际社2家;旅游宾馆2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5家;旅游汽车客运公司4家,旅游汽车100辆,内湖游船100艘。2009年6月成立的“东楚美食联盟”拥有近40家加盟店,基本覆盖了黄石地区各类风味品牌名店。同时,旅游特色产品如黄石港饼、劲酒等都畅销国内外,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6 发展旅游业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