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范文1

1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网络构建特征

首先,在相关的数据以及文件的处理方面。在高校的运转的过程中,如果高校采用的处理数据以及文件的方式是传统的纸质办公方式,不仅仅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会经过诸多管理人员的手,还很容易出现很多的问题,也增多了非常多的工作量,最终使工作时间以及负担不断的增多。这样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仅仅会使人力资源造成非常大的破坏,还会使文件的内容以及思想出现不同程度的误差。但是网络办公自动化就能够为文件以及数据的处理进行统一,这样能够实现更加良好的原文件的效果,对文件的修改也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实现真正的权责分明,使得实际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得到了非常良好的保障。第二,在高校相关日常事务的实际处理方面。高校在对行政以及督办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实际消耗的人力以及物力的量相对比较大的,但是达到的工作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实施网络自动化办公,这样就能够对日常事务的管理得到良好的效果,真正的实现高校的良好发展。最后,在高校的决策管理方面。在高校的决策管理过程中,对于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的建设以及推动能够使原本工作负担得到一定的缓解,以这样的方式来保障高校相关人员能够做出相对比较科学以及完善的决策,为其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2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网络构建策略

2.1构建内部网络。计算机办公自动化主要包括的有处理以及科学合理的解决公文事务相关的工作,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工作的自动化高效的处理,就需要对内部网络办公系统的建设进行重视。相关的高校在实际的办公过程中,需要面对的行政事务以及人事关系工作是非常繁重的,同时还包括个人相关的事务,如果在内部网络进行建立之后,能够实现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量做出了全面的处理,可以对工作进行分类处理,这样能够为领导提供更加具有价值的信息,在内部网络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相关的事务进行综合的考虑,进而保障实际的工作效率。2.2构建分布。归档管理工作中最为基础的就是框架结构,对于框架结构的管理需要按照文件种类的不同进行框架结构的布局。首先,需要对客户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对于影响信息传递的影响因素进行消除,依据相关的分类对接受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然后,对框架结构进行构建,不仅仅需要保障信息的安全以及高效,还需要为数据库信息的能够实现高效的管理进行保障,以这样的方式来对管理工作进行落实。2.3完善网络结构。对网络结构进行完善的过程中,服务器的建立是需要被重视的,,为了有效的保障服务器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对每一个相关部件之间的通讯协议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主要对创建以及维护信息资源进行重视并强调。另一方面,网络结构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俩安装数据库所对应的客户端的接口,所以需要依据系统的标准来对服务器的框架设计进行构建,如果系统自身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充,在构件库阶段开发。2.4强化网路系统维护。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网络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自动化的发展,它能够使得实际的工作侠侣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黑客也在利用高端的技术来对高校内部的资料进行窃取,最为严重的可能导致高校的全部计算机瘫痪,这样就会使得高校出现非常大的损失,因此,为了使得计算机的运行以及信息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就需要对外部维护系统的构建进行重视。因为数据库不仅在文字、数据以及文件的信息方面进行存储滚利,还需要使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实现软件的保护目的。另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到软件的安全性以及实用性,不仅仅需要保障相关信息的准确还需要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维护。在对软件的操作过程中,如果没有对软件进行足够的了解,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隔离,静止对陌生恶意软件的使用,还应该对防火墙的设计进行加强,一旦电脑出现不正常的程序,在电脑运行前需要对电脑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以这样方式对程序的干扰进行消除,对防范工作进行更好的实施,杜绝信息的外漏以及系统的瘫痪等相关情况的出现。2.5提升人员信息素质。对于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来说,不管技术的先进与否,最基本的还是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支持以及实施。所以,为了实现管理以及监督工作的高效有力的实施,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重视起自身的相关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为高校的数据以及文件的安全问题提供有利的保障,保障高校的安全以及稳定的运行。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都是比较新颖的管理技术以及信息系统,这种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是相对较大的,所以,对于相关管理人员在管理以及维护工作落实方面就需要着重的开率,为了有效的保障高校运行的安全性以及自动性,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的实际操作都需要熟练,并且需要加强操作培养,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技能的提升。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会让学生的财产受到一定的损失。高职院校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网络,利用网络帮助自己进行学习,还能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完成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1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在预防学生网络成瘾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更新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

网络文化涉及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有利于更新高职院校的思想观念。在网络社会之中,高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世界的文化发展史,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在网络世界之中,高职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发表言论,和来自不同地域的人共同探讨时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但是,在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人,他们主要的目的就是散播各种谣言,混淆学生的判断力。高职学生毕竟没有很多的社会经验,会被他们的言论所影响,进而影响到班级里的同学。这时,如果高职院校能够适时地进行网络文化的教育,就能影响到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不被外界所干扰,同时还能聆听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声音,这样能够提升自身的水平。①

1.2 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主意识

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能够让高职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锻炼他们的能力。毕竟在预防网络成瘾的战斗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他们的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论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有端正的思想。在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说教,这样不但不会让学生了解网络成瘾的弊端,还会让他们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通过自主观点的表达,能够让学生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网络成瘾所带来的伤害,从而预防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

1.3 有利于保证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有沉迷网络的倾向,他们大多数都会对网络有依赖的心理,这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大学的生活中,网络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品”,离开了网络,他们就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生活。这样的网络成瘾会让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出现问题,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性情更加寡言,从而将自己封闭,不与外界进行交流。最终导致性格孤僻,没有集体观念感,在接触同学的过程中,没有同学情等。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帮助高职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地对网络成瘾进行预防,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通过让高职学生进行适当地运动,能够减缓他们对于网络的依赖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他们走出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通过与同学交流而变得更加外向,这些都依赖于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程。②

2 对于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在预防学生网络成瘾的作用的几点思考

网络文化的建设依赖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开展情况,只有将校园文化作为依托,才能体现出网络(下转第244页)(上接第235页)文化建设的力度。在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重点,通过将道德和行为方式的整合,将与网络相关的新型知识网络进行补充,从而避免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不断探寻新的发展机遇,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2.1 努力实践并着力打造“绿色校园网络”

高职院校要想预防网络成瘾问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高职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情况。只有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是了解更多的文化。因此在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努力实践并着力打造“绿色校园网络”,通过开办自己院校的网络,将更多优秀的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通过抵制不良信息,让学生了解网络这个传播知识的平台。网络文化建设要对各种聊天室的信息进行考察,通过筛选将不良信息进行删除,通过正面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也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不至于产生排斥情绪。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净化网络环境,这对于网络成瘾的高职学生而言,尤其重要。③

2.2 拥有一支适应网络文化建设的德育工作队伍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德育教育的教职工,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知晓一定的网络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事德育教育,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成瘾。拥有一支适应网络文化的德育工作队伍,才能够预防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要将网络和德育有机地进行结合,例如通过在网络上对校园文化进行宣传,将一些科研结果上传到网上,让网络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不仅仅是业余生活的缩影。在校园网上对一些带有正面能量的案例进行宣传,加大学生了解世界的力度,让他们的思想受到冲击。其次,通过网络的交流平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这样对于预防网络成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3 加强对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 辅导员 网络文化 角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四川调研时强调,各高校要把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摆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精心实施,抓出实效。同时当前网络信息爆炸和信息污染使教育环境复杂化,也给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新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大学生比例占到10.8%,学生仍然是网络用户的主体。以3G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娱乐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生活环境、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②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的一项关于大一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平日里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为3.2h,占用了白天学习生活1/4的时间。为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2 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2.1 学习者和推动者

贾德芳等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来源广泛,使得传统教育模式中辅导员在信息量的占有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局面被打破。③面对90后学生利用和掌握网络等新媒体技术比很多辅导员还要精通和熟练,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无法很好地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相适应等问题,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敢于争做信息时代的学习者和交流者。在事务性工作之外,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挤时间花时间给自己充电,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及时更新信息和知识,将新媒体技术用于实际工作开展。同时,辅导员要真正融入到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会利用这些新的媒介手段,在学生中去普及和助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平台,促进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2 整合者和监管者

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化以及区别于其他网络文化的创造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等特点。④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参与者,需要整合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以贴近和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根本,找到与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及教育引导工作的结合点,保证网络资源利用的有效化。其次,在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监督和新媒体的管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实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合力。

2.3 引导者和教育者

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表现为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性,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⑤借助新媒体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观念,跟上学生的步伐,掌握新媒体技术,以更加灵活及时有效的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开设优质的辅导员博客或主页,通过自己在网络文化中的躬行实践给学生树立榜样,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促使教育引导的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3 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工作思路

3.1 建立学生事务工作平台

面对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工作信息量大、内容繁杂等特点,网络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媒体形态,对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系统化和时效性起着积极作用。一是要对QQ群、飞信、微博、邮箱、微信平台、博客、专题网站等网络工作方式进行筛选和归类,明确不同的网络途径在日常事务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加强具体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使学生事务从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二是网络工作平台要体现师生共建,充分发挥班委、党员、辅导员助理等学生骨干力量在年级、班级网络平台中信息和工作开展中的助推作用,保证各类消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各项事务工作实施开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3.2 打造网络之家助推教育引导

在各种网络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辅导员――学生一对一谈话、主题教育、班团活动等教育引导的实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安排紧凑及辅导员有时在事务性工作中难以抽身的困难,借助相应的网络工作方式,开辟教育引导的新途径,打造充满关爱的网络之家。例如通过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党员之家、科创之家、留学之家等,给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营造严谨优秀的学风氛围;其次辅导员通过自己的博客或主页以及专题教育网站,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选择、大学规划等开设分享专栏,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3 借网络窗口展辅导员魅力风采

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对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个人魅力除体现在平日工作生活的一言一行外,也包括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学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博客或主页以图文并茂的活泼形式,成为展示个人魅力风采的重要窗口。辅导员要善于利用这一窗口,找准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引导的观念,跟上学生的步伐,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学习,熟练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技术;以贴近大学生的需求为本,加强辅导员博客或主页建设,结合图片、视频、文字记录学生的成长点滴和自身的成长感悟,精心设置版块,如温馨提示、日常事务、出国留学、随笔闲谈、视频分享、时事政治、你们的大学生活等,以丰富博客的内容和形式,提升辅导员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也是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随时代步伐,辅导员更要学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驾驭网络能力的新方法,创新工作开展模式,通过网络开辟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新途径,增强教育引导的实效性,为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氛围尽一份力量,还有更多的工作方式和途径值得探索和丰富。

注释

① 腾晓春,郭志宏.新时期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249-251.

② 屈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前言,2012(13):182-183.

③ 贾德芳,秦广久,李晓玮.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22.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范文4

教室环境对学生学习激情有很大的影响。优美的教室和实训环境能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减轻厌学情绪,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性情,激发学生热爱同学、热爱班级的感情,促进学生好学和热爱生活的热情。对教室和实训场地,全班全体师生都要积极筹划,用感情来谋划,以便挖掘其自然而然的育人功能,让教室和实训场所的一件一物都显示其灵性和美感。力求使教室的墙壁“会说话”,使教学设备“会微笑”,使学习场地跳入学生眼睛的每个东西都是灵动的,让一件一物在教室里时刻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温暖。为此,可以举办一些诗词歌舞比赛、美术作品和书法展览,设计柔美的学习园地、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等;在一切可以的地方,摆放一些花、草等,养一些鱼等,让教室环境生机盎然,活力四射,营造出笑语盈盈的文艺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力。

2精心装扮,策划“温馨如家”的寝室

技校学生年龄还比较小,他们在陌生的环境需要有“家”的感觉。寝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寝室中的每个成员身上所沉淀的地方文化和经历各异,个人生活习惯、爱好、个性等不同;但是他们在狭小的寝室要碰撞,要交融。如果交融和谐,相处和睦,就会对寝室的学生起到促进作用。整洁、明媚、有花、有草、有琴等温馨的寝室环境,给人以柔美的感觉,让人愉悦,能激发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既利于学生休息,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融合,使他们能更加团结互助,增进友谊,有利于良好和谐班级文化的形成,以点带面,放大正能量。

3提炼出班级精神符号,使之成为全班的一面旗帜

教育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正能量,因而要尽力挖掘和鼓励学生的特长,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信念和理想是人奋斗的前提,对技校班级而言,班级口号、信念等不仅能凸显班级特色,更能通过心理上的暗示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增强凝集力,最终形成班级的集体信念和精神斗志,像一面旗帜,指引班级前行。老师和班干部都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班级实情,针对学生的言行、班级人员构成环境、风气等,以老师指导,学生为主的方式,共同创建班级口号、班级信念、班徽、班歌等文化符号,使之形成精神符号,慢慢扎根于学生心中,要在工作中用心呵护,使它逐渐清晰并使人向往。这些精神符号,会无时无刻影响着他们;如同一首优美的歌,时时响于耳畔,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4树立理想信念,强化道德、法制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形成后,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信念;要坚持热爱劳动、奉献社会等道德文化建设。德育课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是实践性和范例性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能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自己的不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做一个品格高尚的学生。技校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心智不健全,行为容易反复,好习惯、好品质不易养成,因此,要强化法制文化建设教育,班级要建立一套严格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细化、完善,而且要反复宣传、教育,循序渐进,让法制观念深入学生脑海,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的习惯。可采用定时评比表彰、班级互动、互相鼓励等形式,鞭策学生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5正确引导新媒体文化,营造健康网络文化氛围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微时代;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9-0149-0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迈入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新阶段。高校作为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在进入微时代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如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利用网络文化促进和提高其文化内涵及层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比起普通人更快,接触方面更宽,信息来源更广泛。正确地运用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介,引导大学生健康高效地使用好、发挥好其作用,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简单地说,校园文化是培养师生能力的载体,是推进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制度文化是必须注重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须与社会环境相吻合,不能违背各项法律法规。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是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既可以是组织者,也可以是参与者。

二、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改变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可以使用QQ、微信、飞信等交流工具来传达文件及通知,十分方便和快捷。其次,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网络空间,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早干预,以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有序进行。同时,在新生入学时,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等,这样大家就可以很快熟悉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广大新生同学们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最后,可以通过网络构建家校合作新模式,了解家庭状况,但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学校网站、年级网站、家长QQ群、微信群等。通过这些平台,家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及管理。面对全国高校普遍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提升且质量却不能相对等的情况以及中国老龄化问题,各高校均面临着就业压力大的难题。然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在高科技时代、微时代应运而生地出现了淘宝、微商等网络商业经营模式。大学生可以在学习之余,经营自己的网店,即使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可以维持生活。随着经营模式的不断更新及经验的逐渐积累,使这部分微商逐渐成熟。同时,这个群体的不断扩大,也影响着市场经济,推进着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进步。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网络的普及给高校师生带来的不仅是方便快捷的资讯,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娱乐、消遣等服务平台,网络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健康,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否定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我们也不能对它所带来的弊端视而不见。“祸福相随,利弊相生”是事物的本质特点,网络当然也不例外。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平时的电视新闻中,我们经常会了解到近几年出现了很多青年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发明创造,有各种软件开发人才,也有在校大学生为各行各业网络服务的精英,这些网络高手创造了诸多的网络传奇,这也说明了网络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们在闲暇之余,有哪些知识是不会的、陌生的、想要钻研的,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开谜团。而网上的信息更加丰富和全面,信息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正迎合了广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2.网络文化对学生与外界交流沟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们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不仅可以校内、校外联络,更可以与世界对话,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增进文化的传播和了解,通过互联网,大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见到和接纳新的东西,网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个体与世界相通的空间和平台。3.网络的存在拓宽了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覆盖面近几年,团中央、各级团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平台,各高校也鼓励广大学生进行青年志愿者服务平台的注册,广大青年志愿者们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这也为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操练场”,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展现自己、认识自己。既锻炼了青年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进程。

(二)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1.青年学生在利用网络上易出现依赖性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脑已经普遍存在,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加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广大学生可以时时浏览各种网页。网络的普及使一些人沉迷于网络,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如低头族的出现。无论是逛街购物、上课、吃饭,我们在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低头族”的存在。在校园里,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比如课后习题,不会像以往那样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而是直接打开网页,搜索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为什么爱学习的学生少了,爱上网的人多了的原因。2.网络对学生心智水平和身体健康的影响众所周知,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是聊天和玩游戏或者看电影。这个过程就会占用大量的学生读书和学习的时间,甚至很多同学在老师布置的作业方面,也直接在网上查找,直接粘贴复制,改下自己的名字就上交了,也滋生了网上的论文、作业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青年学生的求知性和探索性。更有一些学生为了给游戏中的人物购买装备等花去了大量的资金,这些家长给的生活费一旦被占用,就会导致一些心智不佳,自制力差,世界观有偏差的学生产生逃避心理,为了逃避家长的指责和经济的亏空,他们铤而走险,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钱财,增加了学生犯罪的几率和校园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破坏了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状态萎靡,情绪低落、疲劳乏力等,近几年,出现了多起学生上网猝死的现象,网络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心智发展和身体健康。

四、如何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首先,我们要有理性的头脑,清晰的思维,正确分析网络上信息的真实性,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正确的信息为我所用。尤其是一些不良媒体经常报道的,没有得到科学认证、官方认证的新闻,一些传播负能量的相关链接,我们应予以杜绝;尤其是对那些危害国家和平统一和稳定的言论与活动,我们要坚决抵制,不仅自己不去查看,更不主动传播,以防止被一些不法组织和团体所利用。其次,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平台,引导大学生关注,及时将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平台上,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并通过互动平台板块,听取来自基层学生们的心声。通过网络平台,对广大学生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们,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健康微信平台”等形式,设立如“说说心里话”“我的心情我做主”“让不良情绪见鬼去吧”等平台,引导学生将自己存在的心理垃圾及时倾倒,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及时疏导,保证不会因学生心理问题而出现一切安全事故。最后,可以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并建立社团网站,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加入健康的、积极的团体组织,引导其正确的使用网络;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等。以最大限度增强每位学生心里的正能量,进而逐渐抵消负能量。高校各教育部门充分发挥网络的巨大作用,让网络教育与校园文化教育互相取长补短,最终形成良性的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完美的结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协调统一,校园处处在教育,教育时时在校园。

五、结语

校园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校园传统文化在与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吸收、融合其优秀成分,从而形成网络时代中新的校园文化格局与风貌。我们大学生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说人生如戏,但不能游戏人生,正所谓“网络盛风吹校园,万千学子笑开颜。网络甄别需谨慎,为我所用谱新篇。写罢全文心有思,望看文者得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04)

[2]吴唐风.浅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3013(7).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范文6

论文摘要:当前,网络文化的构建已经成为大学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大学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破题之道。本文在分析网络文化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大学网络文化的思路:重视大学网络文化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强化大学网络文化的服务性功能,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重视并善于利用技术,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信息技术爆发出人类社会变革力量的时代中,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处在剧烈社会变迁中的我国。面对当代文化发展态势,如何做好网络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者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是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主体人群,他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接纳和传承必然将标定一代人的整体文化高度。因此合理利用网络,提升青年群体的精神文明层次,构建优质先进的大学网络文化,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当是大学教育者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的课题。

大学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是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主体参与者,以网络为载体和平台,以数字化信息的为主体内容,以大学校园为聚合点,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内涵的文化。它是参与者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在通过网络进行的大学文化行为中形成的文化。同时,大学网络文化亦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价值需要通过网络得以传递和放大,要做好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必须要首先认清网络文化的特性。

网络文化的特性

从构成网络文化的几个基本要素:人、技术、经济、社会来看,其主要特性表现为如下几点。首先,网络文化具有大众性。网络上的活动者为数众多、身份迥异,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将自己融入或脱离于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参与中,任何人都具有通过合法的方式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权利,同时也具有通过合法方式传播信息的权利。网络文化的衍生依赖于无数的参与者,没有“人”的因素,“文化”自然无从谈起。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的无限性,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网络的参与者可以不再接受单一渠道的信息,而是获得更多更广的信息,并将从他人那里所获的信息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在网络文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网络行为,当某种公众思想和集体行为可以通过网络左右社会文化风潮时,网络文化就很可能衍生出了新变化。其次,网络文化具有技术性。从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 1.0到社会化网络盛行的Web2.0,时间只有10年。互联网自身的进化速度是惊人的,当今的社会化网络正是由不断成熟和创新的网络技术催生出的。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物质或精神文明快速进阶的时代,都会伴有相应的社会文化产生,而文化的传承,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在人类科技飞跃的年代中,科技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解决了人类的很多社会问题,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变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愈发紧密。网络文化产生于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也只有信息时代才能为网络文化的衍生提供物理基础和时空环境。再次,网络文化具有商业性。这一特性与前两个特性不可割裂,相生相伴。一方面,众多的参与者使网络文化具有商业价值的基础条件——信息消费者。同时,网络技术为商业活动的网络化提供了可行性;反之,新的商业理念的不断出现给予了网络技术应用不断进步的动力,而具有文化性质的商业活动,又吸引和聚合着网络文化参与者,特别是那些想通过网络文化实现商业目标的参与者。没有商业性质的网络文化,难有创新性的技术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公众参与的热情。最后,网络文化具有制度性。网络文化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与其身处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网络文化的衍生受制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制度;同时,只有合理的文化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网络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优质的网络文化在发展到一定广度和深度后,会对文化制度和社会环境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

从网络文化特性透视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

大学网络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具备网络文化的一般性质,同时又具有一定差异。最显著的是,大学网络文化被赋予了教育意义,需要实现的是学生思政教育、大学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以及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化和再造,其商业性被很大地削弱。构建优质的大学网络文化,实践者须立足于大学文化的本质,深刻理解网络文化的特性,在实践中紧跟时代和社会变化,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技术,不断优化制度,提高信息化校园的管理效能。以下几点思考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具有一定意义。

(一)重视大学网络文化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社会化网络是一个信息开放而繁杂的环境,各种现象、各种声音裹挟着不同的价值观,冲击着每一个网络参与者的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受其影响。就我国来说,每一代青年学子都有其特有的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60、70年代的大学生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0、90年代的大学生身处改革开放的初期,信仰知识改变命运,坚信集体的力量;而新世纪后的学生,更注重自我内心的感受和个性的释放,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社会价值伦理体系的多元使很多学生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面临的是多元文化环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海量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这些信息集知识性、政治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一定冲击。在外围文化和自身文化的碰撞中,学生的内心很容易产生冲突,迷失自我,失去对文化追求的正确导向。

在当前的网络文化环境下,居高临下式的单边性的信息传输已经不易令被教育者接收,要让思政教育起到切实的作用,教育者应当学会通过网络聆听并与被教育者深入对话,这样才能让网络信息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力量。大学生在同龄人中虽然文化水平比较高,但毕竟会在成长中遭遇很多困惑,如果这些困惑不能及时地向外倾诉,往往容易使学生在对待问题时产生偏激、错误的心态;而作为校园内利益相关者的一方,被教育者一定会有各种利益诉求,需要教育者及时准确的回应。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和非面谈性,学生通常都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观点,分享真实观点。因此,教育者应当借助网络,建立多种有效的沟通渠道,如博客、论坛、贴吧、QQ群、SNS社区等,由专门的教师团队辅以优秀的学生团队负责管理,定期查看学生在这些渠道中表达出的对校内活动和焦点事件的看法,关注学生心理变化,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惑,此类渠道最好能以辅导员老师为带头人,以班级、团学组织为单位。这种良好的网络沟通机制一旦形成,教育者就能及时地、深入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然后通过策略性的沟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的疑惑和诉求获得较为满意的反馈。学生的内心需求获得了满足,校园内的网络聚合力就会不断增加,优质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对于校园外部的网络渠道,教育者也应当高度重视,并由专人负责聆听学生声音并与之对话,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确保网络舆情危机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

(二)强化大学网络文化在校园中的服务性功能

“大学就是受教育者知识消费服务的提供方。为了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大学必须融合社会办学资源;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大学有义务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主要指提供优秀毕业生和科技服务。”这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普遍接受的理念。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认为,大学一直是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以回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宏观上,服务社会应当是大学文化及科研建设中始终坚持的理念;而微观上,通过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实现高校内部的服务,才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前提。高校内部的服务对象容易被简单地认为只有被教育者,其实不然,校内服务的主体应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可以既是服务的需求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教育者为被教育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从被教育者那里获得服务;教育者也应当注重在服务于被教育者的同时,鼓励和帮助被教育者自我服务。

高校网络文化构建的成功与否,关键之一是能否满足高校师生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对于高品质文化的需求,能否提供相应的学习生活服务和信息文化服务。传统的大学文化往往是在大学中提供一些固定的场所,师生在里面进行一定形式的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文化中,文化活动更多的可以在虚拟载体中进行,而且在时间上更为灵活,形式也可以更多样,这正是网络文化的优势所在。高校师生对文化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教师的文化需求往往是贴近于科研学术、行政管理、家庭生活、个人职涯发展等方面;而学生的文化需求更多偏重于交流学习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展示自我青春风采,参加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心理辅导、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 转贴于

要构建好大学网络文化,实践者应当坚持服务理念,努力为师生提供文化活动的网络平台,并提供服务功能。比如,数字图书馆、期刊数据库、读书类网站、学术类网站由于载入并集合了大量的科研动态、古今典籍、前沿观点等文化成果,为师生查阅学习资料提供了极大地便利;门户网站、综合信息网站、新闻网站、电子期刊满足了师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视频网站、网络电视台、社区网站、交互式网站、FTP等,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思想互动的网上家园;就业创业网站、心理咨询网站、勤工助学网站,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以服务功能满足主体参与者的文化需求,再通过上文中所述的主体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结合教育者自身的智慧,将不难在高校内发掘出更多潜在的文化需求,若能把握好需求的趋势并加以实现,必将因为内聚人心的文化引力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网络文化的繁荣。

(三)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重视并善于利用技术

现代高校在自身的运作和实现服务的过程中愈加依赖于信息技术,而数字化校园正是构建大学网络文化、改善信息服务的基础。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又随之迅速涌入人类社会。大学文化是要通过长久的积淀才能形成的,但网络文化的构建和活力的保持,也需要建设者在技术应用上跟得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不懂得尊重技术,不去持续学习新技术,不敢大胆尝试应用新技术,即便是大学文化有着很深的内涵,但由于技术应用的陈旧乏新,网络功能差强人意,不能给使用者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和文化体验,大学文化的网络载体一定会逐渐失去对主体参与者的吸引力。

对新技术的跟进和学习,应该交由专门的团队,最好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做,让学生和教师一起研究新技术,然后将新技术应用到校园网络中,为校园文化的构建提供更丰富的形式和更稳固的平台。比如,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应用愈加成熟,使用者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在国内,高校的应用似乎极少。高校能否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精准便捷的校内信息服务,以及优质网络文化的传播,是很值得探究的。对此,具有信息技术科研优势的理工科高校可以大胆尝试,在校园中应用前沿的、适用的、实用的物联网技术,若能更早地将新技术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中,就可以构建出更具特色的数字化大学文化。

(四)在大学网络文化构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大学的社会功能上讲,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普适性,但同时不应当过分追求普遍化、同质化,用过于固定的模式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否则将有悖于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发展,学生既是大学网络文化的营造者,又是大学网络文化的受益者,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要以学生为本,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大学网络文化的空间和融入大学网络文化的条件。

首要地,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要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大学之于学生,首先是“育人”。育人应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其个人道德品质往往会成为学生认知、接受并促进自身多方面素质提升的基础和导向。缺乏个性的学生群体势必缺乏创造力。大学网络文化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着学生个体独立性、个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进行,应以学生个体的能力培养为主旨,而不是完全按照教育者的意志组织实施。其次,教育者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必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予适当的引导,确保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会歪曲或走向极端。在引导的过程中,切不可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说教或是强制性的管理等旧有方法,而应该秉持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与学生有效地沟通,用人文关怀促使学生心灵健康成长,通过改革使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最后,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育者的行政管理干预。教育者通常情况下适当引导大学文化走向正确的方向,规范网络文化构建中学生的个体行为,激励学生主动投身于网络文化的建设中。教育者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学生社团,承担起部分大学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发挥被教育者在大学网络文化中的主体作用,将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成为现实,极大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朝夕可成。我们在构建优质大学文化的过程中,网络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革有时也会使传统的经验和方法陷入困境,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在实践中适时反思,不断找到适宜的路径。国内的大学为何鲜有国际级的名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为何难以创造出世界级的科技和人文成果,大学文化的弱势是关键因素之一。如何结合每所大学自身的定位和优势,以开放的心态、先进的理念、长远的目光,构建出既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又具有创新求异特色的大学文化,应当是我们大胆思考和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