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范文1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纲要》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与学水平为目的,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同样适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进行有效评价。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评价进行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评价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从而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华山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参与、深刻体验和感悟,心理素质是否有所增强。实施形成性多元评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但形成性多元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过于笼统模糊。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和一般学科课程不同,它应该有自己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目前,新课程中尚没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评价标准,实践中也一直处于研讨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造成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例如,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务部门仍然沿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评价。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教学评价的内容

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行有效教学评价,必须突破以定性为主、固定单一的传统方式,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评价内容的侧重,注重并提倡过程的、发展的、多角度和多视野的评价手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分配各项权重,进行综合评估。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定的教学目标既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定教育思想的反映。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就是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否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宗旨,学生的所学所感是否能促进其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提升以及是否实现心理问题的矫治,而不是以达到对心理学系统知识的掌握为目标。一般而言,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评价,一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一致;二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三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现有水平,是否遵循了“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四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将知识界定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五要看该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不宜过多、过大,切忌泛泛地把“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作为一节课的目标,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课堂中可以训练、培养和评定的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小而实,越具体明确越便于操作,要力避课堂目标没有可操作性,或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和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改善、学生心灵获得成长为标准。即看学生是否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信息,扩展了视野,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是否了解了自身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学生是否有情感投入,获得了有益的情感体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有用的生活技能;学生是否有决心完成某种有意义行为的“行动意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主题明确,内容简洁、不复杂,一节课的教学只围绕一个主题有层次地开展活动。教学内容应体现出非预定性、非结构性、非学术性、非结论性的特点,应该以“问题”为逻辑,而不是以“学科”为逻辑。这里的“问题”不是指少数学生的心理疾病,而是全体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发展性问题。因此,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评价,一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同问题为重点;二要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三要紧扣活动课目标,循序渐进,按照年龄阶段设置内容。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它较少采用静态知识传授的方式,而更多是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必须坚持活动为主,注重体验和感受,学生通过体验,从而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能亲历“感受―分享―感悟”这一心理成长过程。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指标进行评价:

1.组织严密,注重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参与者有安全感、亲切感。

2.活动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学生对活动感兴趣,有自觉的活动感悟。

3.活动过程体现对培养学生阳光心态的有效引导。

4.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能充分满足活动的实施完成,激发学生兴趣。

5.活动过程体现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6.活动过程呈现心理感悟的环节,重视分享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看法。

7.教师恰当运用心理引导的技巧,启发学生的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

8.教师善于抓住活动进程中的发展心理感悟点,根据活动生成及时调整活动思路,展现教师灵活有效的指导艺术。

9.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0.面向全体,兼顾个别,能关注和调动自卑、内向的学生参与活动,做到人人都是主角。

(四)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我们应弱化其甄别功能,强化其发展功能,提倡形成性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张扬人性、促进发展的教育,对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不能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指标,而应以学生的心理是否得到成长,心性是否提高作为其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形成性多元评价体系指导下,一方面教学评价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另外一方面,要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1.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方法通常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质性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相比之下,量化的评价方法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反映的是学生发展的结果。质性评价方法颇多,如评语、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袋以及情境性测验,等等。具体来讲,质性评价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行:第一,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学会并掌握了自我调控、自我疏导、自我消解的方法和技巧。也就是说,多数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和应用当堂课的基本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学生能够利用课上的空白时间自省自己的思想、行为或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第三,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率、兴趣度以及问题回答的合理性、发散性较高,达成了当堂活动课的目标。第四,教师留有课外延伸和实际应用的实践训练项目,并有随时对活动目标进行反馈调控和巩固强化的措施。只有将质性评价方法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相结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2.情境评价。情境评价是针对书面考核成绩对评价学生心理成长状况的不足而提出的。情境性评价是指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活动场景,使其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对学生心理成长状况进行评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就是要“找到不仅允许表现这种行为的情境,而且实际上能够鼓励或唤起这种行为的境情”,学习效果在情境中评估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要求,它是一种既便于操作且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师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将所感悟到的方法用于实践,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优化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目前高校已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由建设阶段迈入优化阶段。那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优化?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专题学术会议交流、教师间讨论、师生访谈对话、查阅相关文献等多种形式探索后发现,尽管我国各高校的办学层次与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管理及生源等不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良莠不齐,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却是相通的,为此,本文仅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探讨如下。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由于我国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性质与教学目标把握尚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课程性质有专业化倾向。有的高校把心理健康课当作泛专业基础课,有的把课程目标定位在临床心理学或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课上,还有把授课对象当成医学院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待。二是偏离教学目标。一些高校违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本质要求与内在规律,没有把重点放在更多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的完善及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上,而是放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方向上,这样实际上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效果。没有意识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发展性教育,以发展与预防为主,防大于治,需要咨询与矫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2.教材内容重理论且更新缓慢

教学中发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内容多偏重理论。无论是本科院校统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是自编教材,普遍存在偏重理论倾向,专业性太强,学科化太浓,且缺少可读性与趣味性。二是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需求,内容偏陈旧,且针对性不够强。三是教学内容和其他课程有重叠现象。如思想政治课中所涉及的大学生心理适应、心理健康标准、恋爱等内容;再如,就业课中关于大学生人格气质和就业心理内容;还有其他专业课中也包含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等。尽管各个学科教材所涉及的心理学相关知识侧重点不同,但还是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

3.重视不够,安排欠合理,教法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集知识性、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性质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应该与其它一般学科有所不同。即既要求教学方法和形式应灵活多样,也要求必须进行行为训练及互动体验,才能达到其教学目标要求。调查发现,一方面,目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相当多的高校采用两周一次课,这种隔周上一次课的方式,不仅给学生直觉上造成学校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而且这种形式的确也导致因课次之间的时间偏长,使学习内容不连贯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多采取大班或合班授课方式,有的班级的授课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由于这种大班授课形式不利于学生的行为训练和师生互动体验开展,致使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只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这种授课形式只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的目的,无法通过行为训练及体验互动等形式渗入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却难以满足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情感体验、人格优化、心理韧性及构建积极应对方式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此外,该学科普遍存在学时不足,高校教师又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而面面俱到,导致授课内容的深度不够,还停留在心理教育的浅层次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大大折扣。

4.师资配备不足,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担任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师资配备而言,一方面,由于受限于高校办学条件,人员编制及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担任心理健康课的专、兼职老师与大学生的配比还没完全达标,一些民办高校则更为突出。以河南省为例,相关文件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职老师与学生的配比是:1︰5000,兼职配比标准是1︰500,但实际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并没有按实际要求进行配比,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好多来自民办高校其他学院部门的兼职,如有思想政治专业老师、专职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另一方面,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基础薄弱。由于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其理论功底较薄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够深入和系统,加之其原有的认知模式往往容易把一些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问题等,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二是不利于开展本学科教学研究。由于部分外聘的心理学健康教育课教师,分散于不同部门或外单位,既不便于组织与管理,又不便于开展学科的教学研究。三是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由于一部分心理学健康教育课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实践经验,不仅无法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而且授课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空泛,反过来又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5.考核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所涉及的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的独特性,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不仅需解决其理论知识学习效果,而且对实际技能考核评价也应有所体现。然而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依然是传统考核形式,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或40%,主要包括课程考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等;期末成绩占70%或60%,主要是以出卷书面考试或写结课论文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缺失学生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的相关技能与能力考核内容。在当代社会注重学生由知识向技能和能力转化的今天,如何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能力形成评价,也是有待改进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优化策略

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对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和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为前提。要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错误导向,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本质是一门普及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技能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课程,而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临床心理学或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课来对待,不能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解决心理问题的“病态”上。并要摈除学科化导向,应尽量减少过于专业化的理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其次,教学目标定位上,在原有基础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重点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与发展,以优化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2.改革并精选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科学、创新、实用与针对性

一是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自身特点,改革并精选教材内容,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并力求解决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弊端。二是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那些更贴合高校大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3.提高认识,合理安排,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要,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观,站在未来社会发展高度来认识和开展这一工作。具体做法上,一是改进办学条件,开展小班上课。利用小班上课这种教学环境,使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心理测验、行为训练、心理体验有机融为一体,实现大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安排教学进程不能只为排课方便,应重心放在便于学生学习上,逐步解决隔周上课的方式,提高知识的连贯性。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把握课程的全局,更要突出重点、要点、难点章节学习。三是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特点,应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得到收获和启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其次,应选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利用组织小组讨论、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主题演讲、团体训练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还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实施与达标的关键之一。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加大师资队伍配备力度。具体做法上,(1)应按照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的配置人数符合师生配比。(2)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配置合理。(3)严把教师准入关。如通过把控入编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的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新进教师试讲认定等相关硬性条件,列为担任该课教师的基础要求。同时,还应保证教师基本待遇,建设一支符合要求且又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为提高师资水平,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认真研究培训内容,缺什么培训什么,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在夯实教师的心理学专业基础,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等方面做好培训工作。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研室建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共同教学问题;开展学科示范课推广,进行经验交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从示范中得到提高;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讲稿、ppt课件的检查工作,确保教师教学文件的质量。四是保证教师心理咨询实践时间。每学期应妥善安排每位心理学科教师开展一定时间的心理咨询实践,利用心理咨询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5.建立科学有效学科考核体系

课程的考核应当能够反映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相关知识;在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因此课程考核须改变传统用考试分数评价教学效果的考核模式,坚持“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成能力,尝试将考核分成三块:一是注重平时教学表现,考核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主动性。二是案例分析与团体活动体验分享,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应用和在团体活动中个人能力和素质。三是课程知识考核,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在保留原来基本考核方式的前提下,增加相应的技能考核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拟定技能考核方案,制定实施方法。逐步实现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考核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卫丹,赵毅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教育,2016,(08):146-148.

[3]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03):31-42.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范文3

心理健康课对小学生心理机能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对其实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对影响心理健康课实效性的问题及实效性的提高策略进行分析,对教师团队建设、教材的完善、教学目标的制定等几方面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以期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思考

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对小学生个性、意志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更多重视,通过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下面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问题的实效性提高策略进行研究。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方面的问题分析

1.未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足够重视,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应试教育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教学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和走形式的情况,若过于追求形式多样化便会导致教学内涵及目的的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无法在教学课堂中获得更多收获。此外,教学方式的单一同样对其实效性产生影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学工作集中于学校,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所忽视,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社会及学生家庭之间的脱节、对立等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产生影响已经成为需要研究的重点。

2.师资短缺问题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及专业性,对教师活动组织、应变、专业知识等方面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但是实际教学工作中师资力量有所不足,教师大多由思想品德教师兼任,并且未能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教学实效性产生影响。

3.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需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进行明确,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更好的培养,但是实际教学工作中未能围绕心理学理论知识及“人际交往”“学会学习”等主题及目标进行教学,教学工作偏离教学重心,存在走形式的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效性产生不利作用。

4.教材方面的问题

教材可谓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工作的基础,但是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存在价值取向侧重学科知识、社会需求的情况,未能对学生主体地位产生更多尊重,并且其内容系统性及学科性较强,活动内容的操作性及可行性较差,编制过程中未能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方面的问题进行考虑,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对实效性的提升产生一定阻碍。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提高方法

1.对教学观念及模式进行调整

教学模式的创新可谓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先决条件,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效性进行提升,需要结合新时期课程改革工作要求对教学观念进行调整,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在相关部门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及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小学校方及教师能够被其带动对己身观念进行转变,进而更好的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产生更多重视。此外,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是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提升同样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教师需要使社会及家长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校方及教师的工作,需要依靠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配合支持。这样一来,教师便可以对学生校外及校内生活进行结合,使校方和家长之间建立更多沟通和联系,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借助家长会、家访、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教师能够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朝着综合化、生活化的方向转变,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支持下,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幅度提升。

2.对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工作进行完善

为了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提升,改善教学质量,需要对教师团队建设工作进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教师专业心理健康教学能力、教育观及活动组织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此校方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且对引进机制进行健全,使更多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前往学校任教。此外,需要对人才管理及培养机制进行健全,通过教育及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掌握更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将其应用至实际教学工作中。最后,需要对考核及评价机制进行健全,通过科学合理的多元化监督管理及考核方式对教师进行考评,在多元化考评内容的支持下,能够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热情、教学效果及师德等方面进行了解,并且借助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够对教师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为教师发展及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支持。

3.对教学目标及主题进行明确

教学目标及主题的明确,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为教学工作按部就班的开展提供更多保障。以“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为例,教师设计“七彩糖”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对学生间主动交流意识进行培养和提升,减少与其他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并且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将本班学生分成2组,为每组学生发放七彩糖,并且将写有词语的卡片发放给学生;然后教师对游戏规则进行说明,要求两组学生进行比赛,学生需要在本小组学生中找到和自己卡片词语连成短语或词组的学生,如每组共有18名学生时需要组成9个最佳词组或短语,两组学生中用时最短的一组获胜;最后,组成短语的两位学生为合作伙伴,彼此之间对自己喜欢的书籍、动画片或是游戏等进行分享和交流,并且分享七彩糖果:教师设置“七彩问题”,如红色问题:最喜欢的书籍是什么?学生与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流,之后共同品尝红色问题相对应的红色糖果。在活动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锻炼,能够消除和其他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有所增加。

4.对教材的编写工作进行完善

教材质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需要对教材设计及编写方面的工作产生更多重视,教师需要结合新时期特点及素质教育要求进行编写和设计,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充分尊重,并且对教材价值取向、内容失重、特色缺失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提高教材开放性、反思性、时代性、针对性及可读性,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5.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和丰富

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游戏等均为常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形式,而常见教学方法则由情景教学法、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法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使用,并且对多媒体手段进行更多的应用,通过图片、声音及视频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媒体对有趣的活动过程进行展示,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总结全文,新时期背景下小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途径增加,其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等方面更加复杂,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面的工作提高重视,从教材、教学模式观念、团队建设等几方面入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效性进行提升,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雪萍.探索有效的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小学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4):18-21.

[2]赵雪.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5,(27):113.

[3]陈维森.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教师,2014,(02):57-58.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中职校心理健康课 活动和体验 教学活动形式

如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使之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笔者认为,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进行,“重视活动设计,强调体验感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自身特质及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从现实出发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形式,以学生本人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必须实施体验式学习

在教育部《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中,“课程教学总体目标”要求要“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但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掌握知识,而在于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课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活动和亲身体验,才能在感悟中实现自我的心理发展。其实施过程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通过探究互动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自身特质决定了实施体验式学习的必然性。

二、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学对中职学生的意义

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教师最应该给予关注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常用形式,它的出现首先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期望,学生的积极情绪因此被激活,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最佳情绪背景,在放松的状态下,学生敢于尝试,敢于表现,敢于宣泄,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在互动中产生团体的凝聚力,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

另一方面,相当部分职校生,具备较强的尝试欲望和动手能力,这是他们的“强项”,活动的实践性、互动性正契合他们这一特长,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尝试,在各类体验活动中加快彼此的了解与沟通,找到创新的乐趣。

三、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活动形式的实践

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笔者在多年的中职校心理健康课教学实践中,力图以中职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借鉴研究成果,积极实践,尝试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取得了较好的辅导效果。在此抛砖引玉,介绍三种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活动形式。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通过让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特定的角色,将学生暂时置于他人的位置,通过对角色的模仿、想象、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职业情景剧”及“校园心理剧”作为角色扮演内容。

1.职业情景剧

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必须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角色扮演正是一类十分适合职校生的“特殊”活动。根据不同专业,通过学生分角色模拟操作与交往来展现活生生的职业活动情景,在主动参与中,让学生愉悦地接纳自己在职校学习的现实,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职业自我形象。

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我通常准备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过程中的背景材料和角色,让学生扮演某一职务的担任者,从而处理这一职务中的某些工作,以体验各种类型人物的心理,并在活动结束后让“演员”与“观众”都发表看法,全班一起讨论,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性总结,深化扮演效果的正效应。

“职业情景剧”角色扮演活动的心理价值就体现在“设计职业情景”及“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学生在分析、讨论、扮演、调整中了解不同职业角色的特征、责任和义务,体验不同角色的内涵活动,理解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2.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是通过戏剧表现的形式,将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交往中产生的困惑、烦恼、冲突等,融入心理学知识、技巧,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进行编排并表演的过程。学生在校园心理剧的编排、表演和观看中,能站在角色立场,体验角色处境和心情,宣泄和释放各种情感,缓解压力,感悟道理,获得一些化解心理困境的技巧和方法,并将这种能力和心理素质迁移运用于今后的人生道路上。

这两类角色活动在教学实践中都深受学生喜爱,其心理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进行表演时,学生要协商分配角色、互相化妆、共同准备道具、场景,要克服怕羞、胆怯、并克制自己大胆地扮演角色……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集体主义、自信心、表演欲望、积极的情感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心理游戏

中职教育是岗位技能教育,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是“动手能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进取,心态健康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中职学生的“团队精神”日益受到关注,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中职心理健康课程十分重要的任务。近年来,原来主要应用于成人人事培训的拓展训练逐步走入校园,以“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为主要目标的拓展游戏经过“改良”后被心理教师广泛应用,这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除了拓展游戏,各类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心理游戏也在心理课堂上出现。心理游戏的目的就是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从学生在面临挑战和危机时入手,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体验,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分享活动体验带来的各种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发与理性启迪,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的。

心理游戏是十分有效的一种将学生内心世界投射出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活动形式。教师若能深入研究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充分了解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性地设计能指导学生解决困惑的心理游戏,加以积极的引导,就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三)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拓展心理课堂教学空间,是促进中职学生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方式,主要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动手实践、社会服务等。

在教学“我的角色,我喜欢”这一课题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活动过程:先让学生“纸上谈兵”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理想职业是什么?你准备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心理素质,以尽快完成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再让学生深入职场访一访――学生分小组选择采访对象,到单位考察他们如何履行岗位职责,并根据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实施采访,如采访毕业多年的学姐,听她们讲述“当初是怎样完成从一个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的”“工作中有哪些快乐或烦恼的事,心情不好的时候是怎样处理的”等;然后让学生回到教室理一理――学生将采访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整理成文本或PPT的形式;最后是成果分享,交流感受,让学生以新的眼光来分析、审视自身,进一步思考自己与理想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之间的差距。

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悟与收获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课应顺应学生成长规律,真正坚持以活动为主,然而活动本身不是目的,活动后的“感悟、反思、迁移”才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心理健康课始于体验感悟,悟于探究、反思,终于迁移、运用。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担任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应当因材施教,灵活处理,并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反馈、专家评定等方式及时评估教学效果,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提炼值得借鉴的经验,使每一堂心理健康课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引导学生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心理健康教学大纲解读.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曹璇.体验式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6日第4版.

作者简介:陈美璇(1971~),女,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德育组组长,大学本科,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从事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范文5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有别于常规教学,必须是活动性质的,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激发相应的心理体验,获得有效的调整技能,在情绪唤醒状态下自觉,自主素质的优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结合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体会,浅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课的活动形式。

康德曾经说过:“人通过教育而成为人”。这说明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作为人的心理—社会活动,无论就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来说都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比较大的活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依靠某一种模式实现它的全部功能,因此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为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己经成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达成了共识,即开设专业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交往和情绪调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也有别于常规教学,必须是活动性质的,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激发相应的心理体验,获得有效的调整技能,在情绪唤醒状态下自觉,自主素质的优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但是有些职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直以来未引起重视,原因是近年来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恶劣,招生恶性循环,学校为了生存,注意力主要在招生和就业上,学生人学没有门槛,所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己经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对学校教学、学生就业、学生管理等多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很多学校并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为了表示对这方面的重视也开设心理指导课,设立心理咨询室,但是大多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更有些学校连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没有开设,就是一学期或一年搞了一两次讲座而已,然后就万事大吉,这样很难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方法去“教导”,也无法通过“教导”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引导”式活动,教育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活动化的特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取活泼丰富的活动形式。

1角色扮演,体会真情实感

角色扮演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角色扮演有别于文艺节目,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的目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以即兴表演为主,不必追求过多的修饰雕琢。如:“我来当老师”活动中,学生就有较深的体验,由于事先没有告诉她预设的课堂情景,只是让她上一节课,当她这个“老师“面对下面乱七八糟的课堂时她掩面哭泣冲出教室。她认为同学太不尊重她,让她太没面子。当老师告诉她,这些都是事先预设的情景时,她深有感触的说:做老师太不容易,以后我要认真听课。在全班的讨论中,同学们的认识都有提高,这个班以后的上课纪律大大改善。

2团体游戏,懂得学习经验

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团体。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处于一定的团体中,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实践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问题或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游戏对帮助青少年改变和成长有很大效能。

团体游戏是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的教育活动。如:“相亲相爱一家人”游戏活动,学生都能融人到游戏中,即获得了经验,也增强了与亲人的感情。安排团体游戏要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调控好活动的时间与节奏,并制定安全措施,以保证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效。在团体的协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3自我评述.学会不断反思

自我评述是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进行反思、陈述和评价的一种教学活动。有口头评述和书面评述两种基本形式。在组织自我评述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和隐私权,不能事先给学生定下调子和框框,更不能强行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述。

要求学生在总结中剖析自我,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最好是写成心理日记,记录自己的心理变化历程,引导他们学会评价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诸如分析:(1)对自己是否持肯定态度?是否能不自炫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2)对自己的潜力是否有明确的认识,并创造条件,发展潜能?(3)是否轻易为外界刺激所左右?是否能历经挫折困扰,而处变不惊,善谋能断?(4)是否脚踏实地而不沉酒于幻想之中,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5)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还可以是题目评估,如:(1)某个专题辅导对你最有帮助的是什么?(Z)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地方?(3)请说说你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4)请写下你的建议与期待,等等问题,帮助学生在评述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4讨论交流,学会坦诚相助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讨论一般采取分组或全班进行的形式;辩论则宜按照不同的观点来划分辩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非要求得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经过真诚参与而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5案例分析,强化健康意识

案例分析具有强烈的暗示、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产生心理强化效应,如正面案例促成学生“见贤思齐”,反面案例则能“以警效尤”。运用案例教学时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客观性、针对性,有一定的普遍性,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着重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揭示导致结果的心理和行为逻辑,不能简单化为讲故事,总结经验教训。如:乌市五家渠某职业学校3名男生为一条裤子打死同宿舍一名同学的案例。通过分析打人者自私、狭隘、自我中心的心理意识,使同学们反省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其警惕平时的心理状态,维护好自己的健康。

6技能训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训练学生掌握帮助消除焦虑症、强迫症的基本方法、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7量表测试,帮助自我认知

为了更准确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也为了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可以把量表测试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注意必须严格审评量表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引导学生自愿如实地填写量表;再次,不能把量表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唯一的、主要的标准;再次,对量表资料应有严格的保密措施,不能伤害学生的隐私权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生进行定期测量或特别测量与监护,问卷的结果对有效预防、教育及矫正都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心理健康测评(SGL-90 )能让被测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心理辅导老师更理性的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帮助,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心理现况 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215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备受关注的学生群体,正处于一个重要的人生成长阶段,生活学习上都会面临很多难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大学生全面发展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了高考的失利,需要在高职院校里重新找到自信,找到目标,很多学生在新的环境里不能积极地适应新环境,心理压力大,部分学生趋于消极状态,造成厌学情绪、敌对情绪严重。另外,学生正处于青年早期,正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生活学习上都会面临很多难题,需要自己积极勇敢地去面对,部分学生焦虑、困惑不安,但又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来疏导和释放自己的情绪,从困境中走出来。高职院校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况

许多高校开展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特别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最近这几年在新生班级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一些学校也作为了学生的选修课程开设。对于这门新兴的课程,许多学生存在误解,认为自己没有病,没必要去上这门课,旷课现象较严重。另外,授课内容过于讲授专业性和理论性,个别教师授课不生动,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普遍现象是学生在上课时会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

心理健康课程首先在课程教学的目标上还存在误区,部分教师在授课中重点放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忽略了高职学生主要心理方面的问题,没有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其次,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繁多,但很多教材质量、水平较低,没有什么教学价值,对教学和学生的帮助不大。基于现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更多的实践研究,需要探索适合当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模式。

3 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门课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较快适应大学生活。刚进入大学,很多同学远离父母亲人,到了新的环境,有失落感和孤独感,心理健康课程能帮助学生学会恰当地分析自我,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偏差,积极发展自己的优良品质,克服自己的弱点,树立自信心。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和谐相处。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通过帮助学生设置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确立大学各个阶段成长、成才的目标和任务,稳固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设定恰当的教学方法

4.1 因人制宜的设定适合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计划

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由于其本身培养目标的不同,其心理上既存在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同时又由于学业等不同而带来心理上的个性。高职大学生常常存在的学业迷茫,大学生生涯规划不清。

4.2 采用多种授课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正确的内容、切实的要求,还要有恰当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4.2.1 讨论法

对于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某些章节可以设计为讨论课,如大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这一章节,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讨论自己的恋爱观,然后由组长代表小组发表共同讨论后的观点,这种讨论形式不仅能激发同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的沟通,使同学们能真正融入到课堂中,使得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真实的恋爱观。最后由教师做点评,引导学生怎样培养健康的恋爱观。

4.2.2 情景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将心理咨询的案例隐去来访者信息,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共享。通过深入剖析情景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以人为镜反思和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促进自我的成长。

4.2.3 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项目可以引入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在团队项目中学会沟通、协作,以及锻炼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项目,并注重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与讨论,引导学生在体验后获得自我成长。

4.2.4 情景扮演

让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心理情景短剧来反映学生身边中发生的事。通过角色扮演唤起参与者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思考。它寓教于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成长。

4.2.5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咨询室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是心理健康课程不缺少的教育平台。首先,在心理辅导中心专职人员的指导下,发动朋辈心理成长辅导者的力量,建立健全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各个功能室的活动规则。同时,对朋辈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成为各功能室运转的主要执行者之一,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而自由的成长空间。

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课堂,使学生通过课堂了解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让我们带着真诚的关怀和爱心,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把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工作做到更细更好,为学生开辟一个美好的人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Z].

[2]黄娅玲.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J].教育学文摘,2011,(1).

[3]袁晶.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研究[J].教育学,2011,(7下半月A版).

[4]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