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障儿童;数学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59-02
智障儿童对事物的注意范围较为狭窄,对同一知识点的兴趣和关注度持续时间不长,注意力容易分散,对知识的理解难于用口头表达。这些特点对于教学的推进有很大的难处,而对于具有一定抽象度的数学教学来说,如何采取更为科学的教学手段与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学习方法,培养与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是一件事关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事项。现依托于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已经取得较大反响,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引入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化解为浅显易懂的直观具体问题,这将发挥着极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一、以信息技术的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思维能力低下、接受能力弱的智障学生来说,采取传统普通的板书教学,显然很难架起良好而顺畅的教学桥梁,难以促使他们保持强劲而持续的关注力,自然也难以激发他们深厚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具体事例,可以将文字、图形、图片、声音、视频与动画等多类教学元素聚集在一起,并融为一体,为智障儿童展现出耳目一新的画面,或优美动听的音乐,或生成有趣的视频动画,可以促使智障儿童以听觉、视觉、肌肉感觉乃至其他触觉在全方位的刺激,以强大的吸引力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提升他们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层次与水平,从而焕发出更加强劲的学习动力,最终获得更加优质的数学素养。
例如,引领学生进行“4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处理完成的课件,呈现出3只小鸟在小树上飞来飞去的动画场景,并带领大家一起数多少只小鸟,并提问动画中一共有几只小鸟,当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3”只之后,点击电脑鼠标,让一只色彩不同于此前的3只的鲜艳小鸟徐徐飞入画面,然后久留于其中,接着配合着电脑播放的悦耳音乐对孩子们提问:“小朋友,大家都看到了吧,又有一只小鸟飞进来了,那现在画面上有几只小鸟呢?”显然,此时孩子们的注意力被悦耳的声音和色彩鲜艳而各异的小鸟所吸引,从而将精力集中于课堂教学,并投以专心致志的听讲之中,沉睡的思维也得以激活,将被动式学习模式转入到主动式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与自觉性。并通过展现一面迎风飘扬的国旗,让他们更好地掌握4的字形,同时配合顺口溜“4像国旗空中飘”来帮助记忆,由此,这样不仅促使学生较快地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信息技术的鲜活性引入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应用的知识,同时又是高度浓缩的抽象知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生活情趣,增强时代感,促使教学与日常生活建立起更加形象、生动而具体的联系桥梁。而对于智力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孩子来说,通过信息技术引入生活化素材,可以促使他们的思维和记忆得到更好地唤醒,让他们体验和感悟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帮助他们正确剥离数学知识,感受生活化的数学魅力,让数学问题展现得更加逼真和鲜活,从而更加有效地促使他们的数学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例如:在引领智障儿童进行“方程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处理过的多媒体,创设非常鲜活的生活化情境,比如,周末小明同妈妈来到超市进行购物,在画面上呈现出鲜活的超市售货架,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孩子们喜爱玩的小玩具,并呈现出一些简明的标价。接着,示意小明手中只有1张100元的钞票,然后引导孩子们挑选画面中的几种商品,尝试着不同组合,分别可以采购到多少数量。进而引导他们建立关系式。或者利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几类商品,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引领他们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从而为他们学习“关系等式”这一新知获得切入点,搭建通俗易懂的理解桥梁,唤起多元数学认知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的启迪力提升思维能力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的思维方式,促使数学知识的逻辑推理得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有效降低知识的抽象度。这对于思维发展较为滞后的智障儿童来说,显然更加有利于促进他们以直观的感知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产生思维启迪,渐进于对抽象数理的感悟和认识。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过程中,可以引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课件,比如:在画面中展现出1只可爱的小鸡,接着又有2只小鸡跳跃着进入到画面,此时,引导学生问“1只小鸡加1只小鸡,是几只小鸡呀?”,显然,他们很快便可以得到1+1=2直观而具体的认知;接着变换画面,在水中游动着2只小鸭,接着又游入2只小鸭,引领孩子们认知“2+2=4”。继而,出示4只小马在草地上跑,接着又跑来者4只小马,不断地引入难度更高的问题,在不断启迪中,提升他们的思维力,在不知不觉中愉悦地消化和吸收了新知识。
综上,智障儿童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大多停留在较为形象而具体的思维阶段,综合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独立性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批判性都较为缺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直观、简洁、形象而生动的优势,促使在智障儿童的数学教学中,多种感官得以更加有效地激发与调动,生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孩子们的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杜亲窦.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提高智障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普教,2013,(11).
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2
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其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素质,提升其综合素质,这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对小学阶段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推进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也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立足点,培养其数学创新意识,简化思考程序,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作为教师也要积极营造环境,形成“想学、爱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一、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在小学数学教学尤为明显。小学生因年龄较小,生理心理特点也决定了其对外界世界充满好奇,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对一切问题充满好奇,不停地问这问那。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充分保持并合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看似简单甚至荒诞的问题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鼓励这些求异思维的存在,甚至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因为正是这些好奇性的存在,才会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得出万有引力,鲁班也因被草叶划破手而发明锯子,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孩子们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以钟表知识学习为例,孩子们会问为什么会有三个指针中只有一个在动呢?其他两个不动的指针有用么,是不是可以不要呢?有些好奇意识比较强的学生甚至会在回家后将钟表拆下来看个究竟。对于学生提出的“奇怪”问题,既不能一语回绝,打击其探索积极性,也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断送其探索空间,而应加以合理引导,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转变角色定位,鼓励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得益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新课改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也要积极调整优化教学策略,改变既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任务,树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在创新型教学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要积极转变身份,由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既定问题,也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加以思考,鼓励不同观点的存在,鼓励他们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以简单的10以内的连加运算为例:对于1+2+3=6,学生既可以考虑1+2+3=(1+2)+3=3+3=6,也可以考虑1+2+3=1+(2+3)=1+5=6,还可以考虑1+2+3=1+2+1+2=(1+2)×2=3×2=6等,在备课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充分考虑具体案例的各种解法,开启培养每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优化教学方式,营造创新环境
新课改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尤为关键,创新教学方法也更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我们可以充分使用启发式、设疑式等教学方式,以加法运算中的交换律学习为例,常常有学生会问:“老师,加法可以使用交换律,减法能用吗?”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首选,应对这位同学的积极主动探索精神报以赞许,对于交换律在减法运算中是否和加法运算中是否能使用,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希望同学们自己举例验证。这时候也会有同学惊喜的“发现”,交换律在减法运算中也能使用,因为6-3-2=(6-3)-2-(6-2)-3=1,对于这一偏差也无需急于纠正,而应鼓励学生继续验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很多学生立即发现6-3-2并不等于3-6-2,说明交换律在减法中是不能适用的,通过问题引导以及错误纠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四、探索教学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我发现,这一过程的理解也最为深刻,容易形成对课本内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结合具体问题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小学也是孩子们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动手实践活动也更能促进其手、眼、脑等器官的同步发展、协调使用,培养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联系生活实践,通过具体实验活动的体验或者临近生活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操作能力,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为例,之所以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我们可以通过纸片剪出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接等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继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体验创新乐趣,引发新一轮的创新冲动。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目标安排以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习题,编制具有发散性、新颖性以及独立性的自编习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发展求异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具有极大工作责任感,极强的工作热情,更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乐群.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3,(10):56.
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3
【关键词】微课 小学数学 逻辑 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思维能力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学习中,如果教师可以时常的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是相当有帮助的。本文主要针对微课的情况之下,数字仿真情景的引导中,数学课堂实现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该模式的优势之处。
一、微课下数学课堂的资源建构
建构微课资源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设定教学课程的大纲和教材,选取这之间与逻辑思维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微课的课程设计。比如我们针对小学六年级“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个部分进行微课资源的设计[1]。
微课资源结构如图1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课程资源主要由“知识框架、学习任务单元、Flash微课件、逻辑能力联系”这几个部分组成。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体,辅助以教师的点播,目的是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整个微课件的Flash模块趣味性强,寓教于乐,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着小动画,整节课下来也不会枯燥。
微课资源的课程建构主要采用Dreamweaver和Flash技术,主页面和欢迎页面主要采用Dreamweaver制作,主要包括知识地图和学习任务的链接,微课件的内容也是采用Flash技术完成的[2]。
二、微课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
主要采取的是对照式的实验方式。我们在学习阶段,首先需要对逻辑思维的训练的样本进行分析,将学生平均分成两个组,每个小组30人。然后,按照步骤对两个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一)实验组的训练过程
在上课之前,我们给予实验组装有微课资源的笔记本电脑。然后学生打开电脑,找到微课资源,进入主页面。于是页面出现了四个模块,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下面,老师给学生进行微课资源的使用讲解,微课资源的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超链接,只要学生点击链接,便可以进入学习的页面。
上课时间到了,老师下达了学习的任务,同学们两人一组,开始进行学习。无需讨论,个人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记录下自己不理解的或者有疑问的,在微课结束之后在进行讨论,或者请老师解答。所有的同学都学习完成了之后,对于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统一的点播。整个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分发测试卷,学生独立完成,并且回收该试卷。
(二)对照组的训练过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本方式进行学习,除了与实验组使用多媒体设备不同之外,其余的都一样。课后也是及时进行测试,回收试卷。
三、结果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测试包括解题的思路与解题的过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50分,相加起来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
(一)成绩对比
如表2:
显而易见,实验组的成绩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二)答题时间对比
基于试卷的难易程度,我们将答题的时间规定为40分钟。实验组大部分学生都早于规定的时间完成试卷,平均成绩为24分钟。对照组个别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并没有完成任务。显然,实验组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三)成绩提高的幅度
在授课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均没有明显的提高的趋势,授课完成之后,实验组总成绩2436分,对照组2199分,实验组提高了838分,而对照组只提高了579分。这明显说明多媒体授课比微课更加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的幅度更大。
(四)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根据上表显示的结果,前测中学生的成绩普遍较为低下,两组同学的成绩大部分都在60分之下;60分―70分的同学分布情况也较为不理想。后测之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大部分同学都在70分―80分之间,60分之下的同学数量为0。我们可以从表中看出,经过授课之后,两组同学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结束语
根据上文的情况来看,微课资源的“知识地图”、“学习任务单元”,使得学生的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过程清晰完整,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较为合适的[3]。
数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是一个循序渐渐的、持续的过程。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乔燕,杨威.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4:36-38.
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4
关键词:思维训练;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99-01
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过程,是在人脑中进行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运动,是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和加工。实践证明,人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培养起来的,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用培养训练学生思维,帮助其更好发展,也是广大教学工作者亟待面对思考的问题。从小学生自身的角度看,这一阶段正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其抽象思维能力,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为其后天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展初步探讨。
一、丰富数学表象
表象是形象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开展联想和想象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更加直观的形象来反应现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作为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有效数学活动的开展也要着力帮助学生们建立丰富、鲜活的表象[1]。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信息主要是语言信息,但是小学生往往因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很难理解这些语言,导致对课本、课程的接收程度较低,整个教学的效果也事倍功半,而视觉表象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一下子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拓展其思维想象能力,帮助其吸收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对于小学数学课程中表象的展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加强直观演示,如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小棒,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具,在使用中常常由老师握在手里,告诉学生自己手里有几根以及如何加减等等,其实很多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对此,可以稍作变化,将一根铁丝固定在黑板的两端,再将这些小棒捆绑在铁丝上,让学生亲自参与数一数小棒的数量,亲眼观察小棒的变化过程,也更加具体生动,继而教学效果也更加事半功倍。再如动手实践,以“长方体的认识为例”,让学生拿起橡皮摸一摸光滑的部分,称之为“面”;摸一摸面与面相交的线,称之为“棱”;再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称之为“顶点”,借助具体实践过程增强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感官认识。此外,还可以借助课外实践活动,多媒体工具的演绎等,深化孩子们对数学表象的认识。
二、引导数学联想
如果说表象的获得,是整个思维的起点,那么联想能力的培养则是形成新思维成果的必备条件。所谓联想,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其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之间所具有的千丝万缕联系。联想的实质是对表象的再加工,通常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联想主要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和相反联想三种[2]。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上,对于联想主要有“相等到不等”、“已知到未知”、“运动到静止”以及“数到形”等等。以数形结合教学为例,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数与形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也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是贯穿于数学发展长河中的一条主线。两者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数”产生于对“行”的计算,又借助“行”得以记录,对“行”相互关系的比较和度量,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数”的发展。以平面图形与数的关系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好二维空间的形象,能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数与形、面与线的关系,对于问题:“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面积会扩大几倍?”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推算,那么孩子们只能获得数的变化情况,如果把数与形的变化结合起来,整个问题也会更加一目了然,学生们获得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记忆也更加长久。
三、发展数学想象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也是建立在具体、直观的基础上,这也与其思维特点有关,如果只是开展一些基础性的教学活动,那么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质的飞跃[3],如果引导孩子们重组生活中的一些表象,开展一些积极地想象活动,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表象,不仅有助于学生表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其整体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表现形式上,想象主要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对于再造想象主要是指把数学语言表示的空间形式在图像上或者头脑中复现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依靠创设情境来再造想象,以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例,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下,所有的鸡都飞在空中,地上多出来的脚不就是兔子的脚吗?这样就可以得到兔子的数量,继而也就可以算出鸡的数量。对于发展想象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更多的鼓励孩子们进行积极思考,通过诸如一题多解的训练过程提升其思维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张 觉.磨砺学生的思维――关于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13(04):61-62
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5
关键词:中职教学;数学函数;探究能力;培养
所谓中职学生,大都是在初中毕业之后进入中职学校从而进行各种专业技能的学习,他们将在中职学校慢慢完善与树立他们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不断通过思考来处理事情,分析问题。而中职学校开展的数学函数课程就是为了让他们在思维方式成长与改变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与思考能力,让学生们最后可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中职学校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自身素质偏低
中职学生之所以来到中职学校,基本上是因为缺乏学习基础,缺乏对于整体知识体系的掌握,尤其是对于学习的热情不高,所以可能难以理解上课时讲解的内容,尤其是重点知识点和难点的理解不够彻底。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基本都是中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需要学生对理论点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因为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所以不论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还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都是一个难点问题[1]。
2.部分中职学校教学条件受限
由于政策的影响,我国近些年来一直在提倡中职教育改革,要求学校培养学生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由于部分学校的教育环境不够好,教学工具和设施不够先进甚至是缺少,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在教授过程中的进程与结果。
3.教学方法死板
一些中职学校在教授数学函数的过程中,不能与时俱进,只是单纯的要求学生学习解题的能力,照本宣科,将知识点生搬硬套的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抹杀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过程,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根本没有达到提高学生们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极不利于将来的发展。
4.数学函数教学中过于理论化
一些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只知道死记硬背,并没有对公式和定理进行充分的理解,由于这些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会极大的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到种植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数学函数方面的成绩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只是不断地阐述理论,并没有发挥出给学生们以应有的指导作用,更加没有学生们在接受知识时的形成过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和成绩不理想的时候,通常对学生们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只是单纯的刷题与背诵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和练习的过程过于单一的理论化和模式化,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出现,进而不利于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思维逻辑的提升和未来的自主发展[2]。
二、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
1.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反转课堂”
在教育过程中,自主学习方式我们也称之为“反转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在“反转课堂”过程中学生作为主题的,需要根据教师的导引进行学习,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们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们独立思考探究的题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反转课堂”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事先设计好“反转课堂”导入部分,当学生们被教学所吸引,就会很快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可以接受这种导入和吸引的过程,接下来可以自主的学习知识,对于学习数学函数就不会有太大的抗拒心理,从而一步一步领悟到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当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应该受到老师适当的引导,不会使学生过于依赖老师,也会提高他们的自主积极性[3]。
2.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只有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不应对学习有排斥抗拒的态度,应平和心态,认真学习,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同时对于老师来说,应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可以对于学生的成绩没有太高的要求,将关注点从成绩转向到学生们对于数学函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上去,使之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中职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能够更好地发展打下铺垫。
3.针对中职学生学习情况,逐渐培养
中职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一般来说较弱,但并不代表这些学生不愿意学习。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基础,学习效率低下,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全面,因此在学习中不会有特别出色的表现。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从函数的定义、内涵、图形、图形性质以及应用不断由浅入深的引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稳步提升,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体验数学函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4]。这就是数学国王华罗庚老先生提出的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想法。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不久的学习以后,一定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使这些中职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上取得进步,在进入社会之后也可以通过改变后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就是在中职学校的数学教育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帮助中职学生以后更好的发展。因此,老师们要运用教育资源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出更好的中职学生,达成这个阶段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织卿.浅谈如何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3)
[2]李明,方蜀敏.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J].考试周刊,2017(86):126
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6
【关键字】高中数学;培养;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中国创造却形只影单。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制造,却很少有人在意中国创造,或许在其他国家或民族眼中,中国是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广大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十分必要。数学和逻辑学一样,是一门以思维为主的学科,而创新往往来自于人们思维上的灵感与顿悟,数学中思维的火花常常会爆发出创新的星光。数学思维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想象能力等多种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以外,还要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些方法如何运用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数学思维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在高中数学中,遇到证明题时,我们很多时候从正面来思考这个问题会束手无策。但是,如果我们从结果出发,看看要得到这个结果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结果来推导原因,这样题目就显得容易多了。从结果来探寻原因,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摆脱了常规思维,并且又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实,逆向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形式的循规蹈矩,并且又在传统思维形式上有所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丧失思维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在传统方法指引下,学生只会成天到晚地按照教师、教材说的去做,这样他们的思维和思想就会接近僵化,毫无创新可言。所以,教师教会学生使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创新。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要使学生明白以下问题:第一,教材和教师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只要觉得自己的思路正确,可以大胆发言质疑。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自信。第二,相信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止一个,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殊途同归的。第三,让学生相信,很多题的答案不止一个,要看与提出自己不同的答案和见解。其实,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自信能力,只有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自信时,学生才会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思想被发现。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本身就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学科,在前面笔者已经提到过,很多思维上的创新和进步,都是在原有思维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教师要学习已有的科学思维方法,并用它来指导学生创新。数学中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逻辑思维的发挥。比如,解析几何题中如何层层推进去寻求最终的答案,这需要运用逻辑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演绎。合情推理,归纳推理、类比、命题的逆否、充要条件等,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思考一遍。可见,高中数学当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运用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逻辑思维,明白并学会论证的条理性,改变学生思维混乱、条理不清的状况。当学生学会了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思维具有了条理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就更近了一步。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曾经有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家长指着路边的铁环,问自己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这像什么,孩子回答这是字母O,并且回答说这是幼儿园老师教的,这位家长当即将这为幼儿园教师告上了法庭,原因就是这位教师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并且以胜诉告终。可见美国家长有多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间的一切,推动着科学发展,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因斯坦这句话解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想象能力却是无限的,并且,通过想象力的发挥,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丰富的想象力比一定的知识更重要。观察力是积累知识的前提,记忆力是巩固知识的基础,思维力是获得新知识的途径,想象力则是人们进一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提出的一些奇特想法,教师不要置之不理,或是给与打击。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并且在教学中还要需找大面积激发学生充分想象的方法,并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多想象,多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和观点。
四、教会学生联系知识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