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运用,逐渐影响与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多媒体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方式,改善了传统线性结构与单一形态的艺术传播形式,改变了人们被动接收与欣赏传统艺术的方式。人们通过多媒体界面上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可以接收到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以及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使人们在获得内容信息的时候,感受到特殊的艺术审美。新的科学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出现,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与交流。
1 多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多媒体艺术的综合表现性,多媒体视觉艺术的构成元素包括文字、图片、符号等;多媒体听觉艺术的构成包括语音、音乐等;多媒体的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则是由视频、动画等构成的。多媒体艺术的综合性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等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艺术冲击力,使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张力。二是多媒体的韵律美感,这体现了多媒体运动节奏的控制,通过调节与控制运动的速度与节拍,获得节奏与韵律,从而产生美感。三是多媒体界面的视觉传达,多媒体界面使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用户则通过界面看到呈现出来的信息。
2 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不足之处。积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是视觉导向。人们往往在获取信息时,动态的信息资源往往比静态的信息资源更具有吸引力,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同时调动起来,通过主次分明的强调方式,将信息资源体现出来。在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中,动态的往往比静态的系统更具有说服力,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二是促进感知和记忆。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特性或者与众不同的图形元素,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促进感知与记忆。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将图形元素重怎么排列,然后对其中的一个作特性处理,如变大、缩小或者更换颜色等,可以增加图形元素的感知与记忆。三是强化视觉冲击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按照信息传播的需求作各种动态处理,如三维运动,可以使信息更生动、具有活力,从而体现出视觉冲击力的强化目的。四是有利于受众对信息的“过滤”。运用多媒体艺术的视觉传达设计将信息的重点进行突出体现,以此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信息的内容随着图形与文字的运动方式而呈现,达到信息的“过滤”。
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不足表现:一是被动点选中的不足,多媒体是大众自由选择浏览的过程,所以说多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过程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特征;二是版面局限的不足,多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具体页面,与书的页面一样,受到计算机显示器的限制,设计的空间小,无法与海报或是户外广告相比,这是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
3 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多媒体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的传达媒介,与传统的传播媒介大不相同,多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主要强调设计的重点,要求设计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交互性设计与信息设计的表现形式。
3.1 交互式设计环境下的艺术表现形式
交互式设计可以使用户更容易获得与使用信息,方便了用户对信息的控制。交互式可以延长信息的存储时间,增强对信息的理解与注意。交互式具有多种意义,交互式最低层次就是对数据的交换,在没有任何要求时,也就是简单地将数据进行转换,当交互式以信息为主时,需要知识的辅助,要求在数据转换时对数据进行解释。不同媒体对内容的表现程度与理解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对不同种类的图像、声音、音乐、视频等进行内容处理时,可以达到不同层次的表现与理解,这也是最高层次的交互。网络多媒体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不同,可以为用户提供可操作选项,允许用户进行创造。而交互式设计最大特点就是对具有可控性的结果,用户可以进行信息反馈,主要体现在游戏设计当中。交互式设计不仅可以给用户提供信息,还可以提供一种交流经验。
3.2 信息设计重组环境下的艺术表现形式
信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原始资料转化为信息。数据作为信息的记录符号,而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原始数据,例如发明成果、调查数据等,首先需要经过加工、组织,然后通过转换成信息才可以用于学习与交流。由此可见,信息的转换是良好交流的基础,而非原始数据。原始数据转换为信息,通过学习与交流转化为知识,最后进化为智慧。信息可以通过数据表达,知识则用信息体现,这就是知识、信息、数据的三者内在的联系。视觉传达成功与否依赖于良好的信息组织结构。所以,在基于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下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传达成功不仅关系着每一个页面内的信息内容,而是关系着各个页面之间信息的相互关系。在多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的复杂、艺术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信息的设计与转化过程。
3.3 多媒体多元信息工具下的艺术表现形式
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是一个具有多元化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中艺术发展成一种技能、知识与经验的结合,伴随着科学技术、艺术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从艺术设计表现形式来看,多媒体设计与其他设计相同,都需要面对许多的问题,例如现代与传统、机械与手动、整体与局部等,设计的过程也就是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通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为艺术开创了新的领域,增添了技术水平,改变了艺术的创作途径与交流过程。
4 总结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不断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单向性的视觉传达方式,增添了多媒体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性质,其目的就是影响消费者,让消费者也参与到信息的设计当中,改善信息的交流方式,使信息更加丰富化、与有效性。多媒体艺术的表现结合了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是未来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詹伟锋.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研究[J].艺术研究,2012,06(15):27-31.
[2] 孙伟.网络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2009,06(30):41-46.
[3] 袁恩培,严富华,魏琼.论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4):69-73.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 观察能力 整体观察 联系观察 本质观察
美术是视觉艺术。一切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形象、意境和思想内涵,无不都是在人的视觉作用下被接纳反馈。也就是,人们要真正感知、感受、体验、理解和表现物象,如果其首先没有认真主动“看”,没有视觉积极的能动作用,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所以对美术接受者来讲,培养训练和“发展视觉是最重要的事情”(塞尚)。
这里所说的“视觉”,是指人们为达到此目的而新发出的视觉器官功能及其与之相伴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这是良好的美术视觉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另外,我们所谈的绘画基础训练中具备“绘画视觉”,即所谓绘画的眼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绘画的眼睛实际上常是经后天培养与各自反复参与绘画实践活动(或受良好美术环境影响、熏陶)所形成的一种对绘画观察欣赏的能力,是对美术这一客体所产生的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因此,绘画视觉能力,是培养学生诸多美术能力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作为美术特色中学的美术教学,专业教师要努力创建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绘画基本能力,提高其整体美术素质,其中对其视觉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正确地“看”与“比较地看”,作为绘画基础训练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写生训练中忽视“看”,动手的频率高于观察,快于分析、认识理解后的整体感觉,是美术绘画基础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中外历代的绘画大师都非常重视“看”,如现代艺术的鼻祖塞尚就是长时间面对空白画布和画面上的“看”。因此,观察是美术写生中的第一要素。
在素描练习中,应当始终把培养观察能力,并使之趋于敏锐、准确和深刻放在首位,观察能力属于感觉能力的范畴,但是,感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能力的制约。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
要是提高观察能力,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用画家的眼光观察和分析自然界的一切可视形象,学会比较和鉴别,领会不同形象的特征,逐步加深对各种形象特征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养成这一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久而久之必将大有益处。
1 从整体出发观察
从整体出发是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核心。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形象均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受整体的制约,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看不出、画不准整体特征,局部特征即使再准确也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局部特征失调,也会影响整体形象,任何形象根本特征首先来自它的整体和全貌,局部特征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画好某一个局部是比较容易的,画好整体则比较困难。我们观察和刻画形象应当从难、从严要求。
为了养成从整体出发观察和刻画形象的习惯,在观察中我们不仅要看到某一个局部,同时也要看到更多的局部,并对各个局部进行比较和鉴别,从而把握和体现整体特征,在明确整体特征的前提下再回过头来观察局部,研究它在整体特征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并正确地加以刻画。
总之,要从整体出发观察和刻画局部,观察和刻画局部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整体。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画整体时要照顾局部,画局部时要多考虑整体,这是观察和刻画形象的原则,它反映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整体――局部――更完善的整体”,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这个公式来指导自己的观察和作画实践。
2 联系地观察
在一个整体形象中,局部与局部之间是相互依存,有其内在联系的,包括解剖关系、空间关系以后透视变化上的联系等等。在观察物象时,我们不仅要从整体出发进行观察,还要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观察。例如,在画头像的时候,不仅要观察其基本特征,还要进一步研究头、脸、五官在解剖上的内在联系,包括比例位置、高低起伏、前后空间、左右对称以及各器官形象特征的相互联结等等。这就是联系的观察方法,它是对从整体出发观察的补充和深化。
3 本质地观察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3
什么叫形象和形象性?“形象就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了。”“形象性是作家和艺术家从他们的思想立场和美学观点出发,通过形象思维来对于现实生活加以概括和集中,然后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生动.具体而又能唤起读者美感的生活向面。”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美术是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美术教学构成的全部,归为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形象性也是美术课的基本特征。艺术的形象性具有教育作用,“艺术的教育作用,不是艺术家在作品中裸的说教所能达到的,更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训……。它的教育作用,应当蕴含于形象之中。”鉴于美术是艺术,形象性是美术课的基本特征,形象又是构成美术课的核心,我认为形象性应该是美术课的德育原则。
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就非常注重挖掘美术课程中的德育因素,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上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如在《古代建筑艺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走访调查长沙古建筑,查阅中国古建筑资料、图片,了解到了许多自己所不知道的故事和知识,从内心里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古代文明的伟大。又如,通过欣赏民间玩具、木偶戏和皮影戏,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通过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用画笔表达生活的愿望。
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涵着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通过解析作品,能帮孩子养成正确的审美思情趣和价值取向。如在欣赏凡高作品《向日葵》的课上,有的学生就认为:凡高太傻了,为什么不迎合当时人们的要求画一些别的东西来换取富裕的生活呢?于是,带着不解和疑问,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站以及自己搜索到的网页,了解凡高充满狂热和痛苦的艺术人生,寻找他的性格、情感、喜怒哀乐在作品中的痕迹,学生慢慢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欣赏了。当时还有一位学生发现了一段配乐的凡高作品flash,并把它挂到了论坛上给大家观看,那一段影象非常的美,学生都安静地欣赏着,与大师的作品进行着对话和交流,真正理解了凡高坚持自己艺术追求的那种执着和不懈的伟大精神,受到精神的洗礼和熏陶。
情感性原则。什么是情感?“情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更不能够是盲目的。真正热烈的情感,来自明确的思想认识……因为感情的发出,不是无凭无故的,总是有思想伏在它的背后,作它活动的牵线人。”艺术的情感特征和艺术的形象是分不开的,离开了形象情感就失去了载体。“对艺术家来说,塑造形象与表达情感,实际上是一回事。”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情感的熔铸,有巨大的感染性,它能够调动欣赏者的情感,实现艺术的情感教育的目的。这种感染性,可否理解为情感性。艺术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所以情感性应该是美术课的德育原则。“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受到思想教育,但必须通过欣赏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不能引起欣赏者情感共鸣的作品,便无从发挥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凝聚在形象中的情感,一旦引发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随之将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摇撼着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鞑。
在美术教学中,往往发现有些教学内容本身不含情感因素。“在艺术的形式因素中,包含了大量的隐性情感因素,例如,线条的粗细曲直、色彩的明暗、构图的位置、媒介材料等等。他们直观上看不出代表情感的因素,但是这些形式因素是表达情感的语言符号。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激发起学生对形式因素的情感,使线条、色彩、构图等形式成为发掘情感的源泉,让学生从枯燥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到情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一根线条、一块色彩、一条树枝、一片花瓣,点、线、面等单一形式不会有情感可言,但是它们融入了艺术作品就具有了情感。艺术的形式是内容的显现,在教学中教师给教学内容赋予人的情感,那么形式中的情感因素就会显现出来了。例如在写生山水风景中,学生可能对山石、河流、树木没有什么情感可言,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眼前景象与个人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每一事物形式中都含着美的因素和情感。这些情感是我们赋予山水、河流、树木的,在这一点上艺术是最能够反映人的情感的。因此教师的任务应当努力去帮助学生发掘艺术中具体形式上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体验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等内在的情感,最终激起学生对艺术的情感。从而创造出富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来。”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 摄影特征 视觉美感 特征与技巧
摄影是艺术殿堂里重要的艺术门类,摄影师通过摄影作品表现思想和艺术观念。不论是以技术表现见长的作品,还是以创作意识为主的作品,都极大地丰富了当今异彩纷呈的摄影领域,然而,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们都处于较为浅薄的感性层面。如何将摄影技术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如何提高摄影作品的艺术品位,增强摄影艺术的魅力,应是我们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摄影最主要的特征是真实地记录现实,同时传达“美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我们一般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技术方面;二是艺术方面。这两个方面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是一名优秀摄影师所应兼备的。
一幅经典的照片就像一幅完美的艺术作品,具备众多潜在的美感因素。摄影师应该通晓构图、造型、色彩等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在繁杂的自然中条理出节奏和韵律,在无序中寻找出秩序和规律。下面简单介绍几点优秀摄影的特征与技巧。
一、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摄影师常常会对自然中美的构成形式或美妙的色彩感到新奇,为独特的风土民情及人文景观所陶醉,这是一种良好的艺术创作状态。当他们进入这种艺术状态时,就会在寻常的事物中发现美的特质,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美感。
二、掌握摄影艺术的特性
摄影具有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它具有及时捕捉瞬间并使之永久保存下来的能力。但在传达观察力和观察方式方面,人的眼睛与相机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会产生此类现象呢?因为人们的生活是动态的,而摄影则要将其固定下来,是静态的,这就决定了眼睛与相机对事物的反应有所区别。所以摄影需要控制,需要把握其特征,时而抓拍“有意味的瞬间”,时而摆拍永恒宁静的画面。确定你要表达的是什么,准确地传达出你的观察力,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三、正确的构图
摄影属于视觉艺术范畴,视觉艺术离不开构图学和图像学。通过运用构图法则,可以使一幅平庸的画面变得生动耐看,使其更富艺术感染力。构图与构图形式,就是画面要素位置的确定、骨架的安排、结构的交织。
摄影者在实际拍摄中常存在着构图的误区,总结起来如下:头部不宜与后面物体相重叠;头部背景不宜过于暗淡,这将产生层次过于单调之感。最好不要倾斜拍摄,因为倾斜构图会使画面产生不稳定的感觉,容易产生削头去尾的现象。
四、光线的分布
摄影缺少了光线就不是摄影,它是光与影的完美结合。光线是营造摄影影调的物质基础,没有光线,不但摄影将不存在,整个世界也将黯然失色。光线跟构图一样,都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程式,但可以追寻一定的规律。光线的应用实际也是对光线射入角度、光线性质、光线色温的一种选择。光线的分布大致可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等。
那么我们如何妥善运用原理来进行拍摄呢?当我们在具体拍摄实物时,需要有足够的光线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使太阳处于拍摄者的背后并有一定的偏移,形成顺光或侧光的角度,使前面的光线照亮被摄主体,轻微的角度则可以产生一些阴影来显示物体的质地。当然,偶尔采用逆光拍照也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五、色彩的华彩
色彩是彩色摄影中一笔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它直接刺激了人类的视觉感官;色彩是最能激发人们感情搏动的因子,是最富感情作用的催化剂。运用色彩时一定要注意色调的和谐与色彩的对比两个方面。色调即色彩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出色彩之间其微妙的冷暖变化,使画面产生优雅的色彩组合。色彩的对比就是冷暖的对比,当背景多以冷色为主时可稍加入些暖色调和一下,同样暖色为主的背景加些冷色则更具表现力。在正常情况下,画面中色彩面积决定整幅画面的色调。如果画面的对比色在互不降低纯度的情况下面积更为重要,以某一块色块为主就可以形成调子。
但在色彩世界里还有一个例外――黑白摄影。摄影家只使用黑与白的语言,但这独有的两种单色在缺失鲜艳色彩的情况下,并没有淡化所摄对象的思想内涵,反而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环境中所拍摄出的特定景物,更具感染力、震撼力。
六、艺术观念的确立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造型;看;意味的形式;性;命记忆
人类在掌握一定视觉表达能力之后就开始尝试塑造形象。从法国洞穴里的原始岩画,到半坡部落陶罐上的线条;从敦煌石窟里飞天的舞姿到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从毕加索纤细的公牛到徐悲鸿雄壮的奔马,无不闪烁着人类艺术创造的神圣光芒。因此,“造型”按照字面理解是指塑造、美化物体形象。
从词性看来,在视觉艺术层面的“造型”一词,带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属性,代表人类对视觉形态认知的结果和所具备的艺术创作能力。
一、“形”之辩:作为名词的“造型”
具体来说,谈论“造型”的名词属性,实际上就是探讨什么是“形”?(在这里,型与形字义相通)“形”是一个比较宽泛且模糊的概念,可以衍生出多个词义,比如形状、形象、形态、形式等等,可以做出多种解释,涉及到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如果仅就视觉意义来说,其实,“形”即是人类观察事物的结果,形的外观首先与人类的观看行为有着密切联系。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谈到视知觉时指出,“视觉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它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所谓‘观看’,就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形状,是被眼睛把握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①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设计1998年长野冬奥会节目册时,为了唤起人们对“冰和雪”的记忆,特地联系造纸商生产一种具有“冰一般”感觉的纸,然后以压印和烫透的印刷工艺使节目册的文字部分形成了冰的半透明效果。将冰雪的半透明特征移植到艺术创作中并形成独特的造型,这即是从观看到造型的结果。所以,名词属性的“造型”在语义上更接近于“形状”――由观看得到的事物特征。
二、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动词的“造型”
视觉的“高度选择性”表明――观看是有差别的。罗丹说过这样的话: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对于广告设计者而言,造型的第一步是训练独特的观察能力,使自己拥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也说明观察方法的改变使获得的形也发生变化。观看与塑造形体之间具有特殊联系。
由观看到塑造,涉及到“造型”的动词属性。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通过观察获得独特的形状需要训练,并且如何将观察结果塑造出来并传达给观者以美的感受,更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克莱夫・贝尔的艺术理论。
根据后印象派的艺术探索,尤其是塞尚新造型理论的基础上,克莱夫・贝尔提出了一种假说。他认为:“什么性质是圣索菲亚教堂、卡尔特修道院的窗子,墨西哥的雕塑,波斯的古碗,中国的地毯,帕多瓦的乔托的壁画,以及普桑、弗朗西斯卡和塞尚的作品共有的性质呢?看来,可做解释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②在他看来一切视觉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关键在于内在拥有“有意味的形式”,这样才能够激发人们的特殊感情,这种感情即是“审美感情”。并且,“审美感情”同时也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始终在追求的东西,是创作“有意味的形式”的必备因素。因此,“即感情和形式,实质上是同一的。”
克莱夫・贝尔的理论为“造型”作出进一步的界定,在视觉艺术中,造型不等于自然状态的形状,它的内在性质必须有特殊的。或者说造型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观看结果(即使是独特的观看),而是在寻找能够引发“审美感情”的特殊的形式组合。贝尔的理论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大。康定斯基在讨论“点、线、面”时实际上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延伸。他说:“但,这零里隐藏着‘人的’各种性质。我们观念中的零――几何学上的点――是最高度的简洁,即意味着最有节制的发言。……这样,存在于我们观念中的几何学上的点是沉默与发言的最高而且是唯一的结合。……从内在性的角度来看,点是最简洁的形态。……点和其周围的融合是最低限度的,当圆点还是完美无缺时,看上去就像是不存在似的。然而,点在其位置上毅然而然地表现自身,……”③而波丘尼给予对于未来主义至关重要的造型元素――“线”以如下评价:“一切无生命的物也在它的线条里表现倦惰或狂野,悲伤或愉悦。”④这些观点和理论都在补充和发展“有意味的形式”,都在试图描述造型与情感、与人性的内在联系。
不过,“有意味的形式”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一点贝尔也意识到,所以他称自己的观点为假说。但是我们不能否定“有意味的形式”带来的启示性,就视觉艺术而言,这一假说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后世的补充下逐步得到完善。比如李泽厚先生根据对我国考古发现研究,对“有意味的形式”作出有力的补充:“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为一般的形式感。”⑤这是在美学基础上解释“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原因,为形式与感情的循环找到出口。
三、物与灵:充满生命记忆的“造型”
在设计学领域也有类似的观点,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在《造型的诞生》一书中指出造型的诞生源于生命记忆。所谓生命记忆,“这就是以往从未间断过的生命活动所产生、并随着时间研磨成型的沉淀物。”⑥这段分析中还包含着灵性和基因遗传的因素。说明形式之所以能够激发感情,原因在于以往的内容、记忆、体验等形成审美积淀。这也恰恰是日本传统美学的精髓,即在使用中唤起物灵,物与人产生心灵上的沟通,从而达到最完美的互动状态。正如前面讲到,原研哉设计的“冰雪纸”其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冰雪的记忆,通过人体生命记忆的互动,完成设计者与观众的审美交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绝对伏特加推出了新广告――“ABSOLUT VODKA”,这是安迪沃霍尔以绝对伏特加的瓶身创作的一副油画。⑦这则广告在当时引起轰动,并由此引发大量的现代艺术家介入绝对伏特加的广告创作,使绝对伏特加成为举世瞩目的烈性酒品牌。实际上,那些知名的艺术家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人们将对艺术家及其艺术品的审美感情转移到品牌广告身上。绝对伏特加广告策略的成功就是借助审美积淀。而且不难发现,绝对伏特加正努力使其自身也变成“有意味的形式”。无论什么内容,绝对的平面广告中必须出现它那经典的透明酒瓶。透明酒瓶的造型设计来源自对古老药瓶样式的改良。(在瑞典,伏特加酒最早具有药用价值)融合了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透明酒瓶,成为绝对伏特加独特的标签并终将积淀为“有意味的形式”。
阿恩海姆说“……形状不仅是由当时刺激眼睛的东西决定的,眼前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获取的无数经验中发展出来的最新经验。”⑧本文没有采用“造形”,而用“造型”二字,旨在强调“造型”决不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或模仿。
参考文献:
[1] 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 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 刘悦笛.《视觉美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3] 康定斯基,立译.《文论与作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瓦尔特・赫斯,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杉浦康平.李建华, 杨晶译.《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注 释:
①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 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9~51页
② 克莱夫・贝尔:《视觉美学史》,刘悦笛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③康定斯基:《文论与作品》,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4~79页
④波丘尼:《欧洲现代画派画论》,瓦尔特・赫斯著,宗白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6页
⑤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24页
⑥ 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李建华 杨晶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著者序第2页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_____。
A.精神活动B.审美活动 C.艺术活动D.情感活动
2.在我国,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这一思想的是_____。
A.鲁迅B. C.D.王国维
3.哲学主要通过_____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
A.美学B.宗教 C.政治D.伦理学
4.诗剧《浮士德》是_____的代表作。
A.雨果B.歌德 C.狄德罗D.席勒
5.《蜀道难》是我国唐代诗人_____的名篇。
A.杜甫B.李白 C.白居易D.高适
6.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是_____的代表作品之一。
A.荒诞派B.魔幻现实主义 C.黑色幽默D.意识流
7.我国京剧的"四大名旦"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和_____。
A.白玉霜B.张君秋 C.梅葆玖D.尚小云
8.何占豪、陈钢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_____。
A.大提琴独奏曲B.小提琴协奏曲 C.二胡独奏曲D.交响曲
9.电影艺术诞生于_____。
A.1921年B.1895年 C.1905年D.1915年
10.《西斯延圣母》是画家_____的代表作之一。
A.达·芬奇B.拉斐尔 C.米开朗基罗D.欧里庇多斯
11.《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_____的代表作"。
A.马赫B.李斯特 C.约翰·施特劳斯D.贝多芬
12.电视剧《四世同堂》是根据_____的长篇小说改编的。
A.马金B.老舍 C.茅盾D.鲁迅
13.《霓裳羽衣舞》是_____代的宫延乐舞。
A.汉B.唐 C.宋D.元
14."三一律"是欧洲_____戏剧的创作法则。
A.文芯复兴B.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侦察,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法国18世纪评论家布封曾在他的《风格论》一书中提出_____的观点。
16.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_____方式、_____方式和_____方式。
17.艺术鉴赏的审美效,突出地表现为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18.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_____艺术、_____艺术和_____艺术。
19.艺术典型主要包括_____、_____。
20.广义戏剧包括话剧、戏曲、_____、_____等,狭义的戏剧主要指_____。
21.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_____、_____和_____。
22.王羲之是我国_____时期的大书法家。
23.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和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25.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
26.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7.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
28.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30.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A 4.B 5.B 6.C 7.D 8.B 9.B 10.B 11.C 12.B 13.B 14.B
二、填空题
15.风格即人
16.现场演出传播 展览性传播 大众传播
17.共鸣 净化 领悟
18.时间 空间 时空
19.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20.歌剧 舞剧 话剧
21.欧洲园林 阿拉伯园林 东方园林
22.东晋
23.间接性 广阔性 想像性
三、简答题
24.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
(1)形式的变幻。绘画是一种具有直观性的视觉艺术形式。在绘画中,一切精神性的内涵都需要通过变幻的形式来表现。
(2)瞬间的凝固。绘画艺术的语言是线条、色彩和形体块面,由它们构成的画面是凝固的静物形态。
(3)丰富的意味。绘画突出形象的蕴含,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25.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极大的不同。
(1)艺术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2)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26.(1)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更广阔的天地;艺术与科技、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促进了艺术观念、美学观念的变化。
(2)艺术对科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实体,都在不违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设计和造型,科学与艺术和谐、互补。
27.艺术批评是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艺术批评主要有四种功能:
①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
②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给予帮助;
③通过批评的展开,对艺术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④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28.(1)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
(2)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像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生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
(3)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像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四、论述题
29.答案要点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开三个层次:
(1)艺术语言。它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应该在创造活动中不断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创新。
(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
(3)艺术意蕴。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涵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和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的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30.答案要点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规律。
(1)艺术在它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2)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