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1

论文摘 要: 本文从体育教育的特点与方法这一角度出发,阐述了体育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心理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证明了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未来世界范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已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世纪的主题之一,高等教育正大刀阔斧地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方向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经过素质教育的人应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即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育不仅通过身体语言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技能技巧,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而且在德育、智育、心理、美学等方面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意义深远

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对其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完美人格。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体操、障碍跑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意志;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接力跑可以培养学生团结进取、勇敢拼搏的精神;健美操和艺术体操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体育课教学具有开放性、活动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特别是在游戏和竞赛中,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是勇敢顽强还是怯懦软弱,是谦虚谨慎还是专横跋扈,是沉着冷静还是毛手毛脚,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第一,是遵守规则还是投机取巧……这些特点正是体育课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课堂。因此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最直接的、具体的和最有说服力的,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近十几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战绩,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五星红旗多次在国际赛场上升起,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振奋、骄傲和自豪,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加强了民族团结,这也给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有规范的动作行为和标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个人的学习、学生间的交往、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对未来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具有很大意义,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教师除了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与教学要求,抓好常规教育外,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学中的举止行为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为人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2.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大脑功能、启发思维,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其独特的功效

智能的发展主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综合和批评性评论等方法来实现,这些都需要大脑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它还可以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对开发右脑起着重要作用。右脑是视知觉、空间感觉、求异思维等能力活动的中枢,因此体育活动可提高大脑的功能,使其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力。体育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知识面的有效手段。例如运用两种思维方法,即用已有的知识寻找解决自身疑问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体育课中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教学的优势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比较、学生与学生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分辨力,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有其他方法,如交流法、自我锻炼法、自我评价法对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很有成效。

3.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体育和音乐一样也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作用。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学、历史、哲学、音乐有密切关系。例如: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内涵丰富、风格各异、刚柔并济,并与音乐融为一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它不仅可以增进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素养和美的表现力,培养高雅的艺术气质。 转贴于

4.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性格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风险、挫折无处不在,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谁就能适应未来变幻莫测的竞争。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可表现为对体育知识的认识、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在体育锻炼中的意志支撑,个体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等方面的自信、自强、自制、乐观、豁达、团结协作、顽强果断等方面的品质,体育活动正是获得这些积极情感的效应场所。

4.1对性格的培养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有着特殊功效。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胆小、做事犹豫,你就可选择球类、接力跑和拔河比赛等集体项目,这些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协作的能力;反过来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使过于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人的弱点得到改善,从而逐步培养成活泼开朗、果断勇猛、合群的性格。

4.2对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体育活动竞赛中更容易培养学生乐观、顽强、勇敢的积极态度。例如:当获得一个技术上的成功时,当在比赛中努力拼搏获得胜利时,就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同时还伴随着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只要不畏艰难,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在逆境中奋起直追,则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将会得到一种虽败犹荣的体验,这将会使人忘记忧愁烦恼,开阔心胸。

4.3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而争强好胜又恰恰是青年在学生时期的鲜明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使学生的好胜心升华为进取心,并为培养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各种体育比赛、游戏和教学方法都有鲜明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地动员每个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

4.4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只有不畏艰难,努力进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体育教育在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控制,每前进一步,每提高一分一秒都必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与障碍,付出超常的意志和努力,而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磨炼不同的意志点,如中长跑可以磨炼练习者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体操运动有助于练习者克服懦弱、胆小,培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所以进行长期有目的的体育锻炼能有效锻炼青年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体育教育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体育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应努力在高校校园里营造一个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氛围,让体育教育的独特性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2

为了能够使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各种质量搞上来,而利用一些必要的管理形式及方法,使教育活动达到预期希望值的过程称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本文章通过研究、调查得证论述根据科学发展观为主导思想,改革教学管理形式,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内容和机制体制,深层更新,大力提高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对于我国而言现在正属于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阶段,也是进步的瓶颈期。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很难进行突破,怎样进行更合理的改革是接下来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治国的根本方针,如果把科学发展观运用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时其更加完美的融合让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效的提升我国人才质量。[1]对于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据的位置和指导思想,本文加以陈述。

一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基本规律就是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更好诠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基本的治国方针,其中反映了我国现处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整改的意见。对于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如果能将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融合进行整改,势必会对教学质量有着本质改变。以科学的指导方针作为改革的基础将会是高等教育管理上的一大新的创举。为了能够使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各种质量搞上来,而利用一些必要的管理形式及方法,使教育活动达到预期希望值的过程称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其中包含:专业建设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育质量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中心内容,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改革根本任务就是对于人才培养,以更好的完成创新教育及教学质量改革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方针进行的改革应从其包含的问题入手。

二对于教育教学宗旨的整改问题

对于教育教学管理来说,最难的问题就是管理,很简的两个字具体实施起来却有着很大的难度。面对高等院校的管理更是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人才,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依据正确、科学的方法,不能盲目的实施想要进行开展的工作。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而言这是唯一的路径,过程中需要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和升级改革内容。对于社会所需要高等学校人才的要求做到充分了解,随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整改,与其保持同步,是如何更好的进行彻底改革的科学依据,改革的步伐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开展。[2]

(一)不断增强关于学术的管理思维意识

对待专业的学术人才要重视对待,大力吸取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人才要采用特殊事件特殊处理。从而保证人才的聚集不流失,对其要设立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不能懒散消极。在高等院校中进行改革时一定要郑重强调教学管理工作将要发生改变的重要内容及改革过后应当如何具体实施才能逐渐提升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必要时应该聘请专业的管理技术人才对教育教学进行统一整顿、改革及管理。防止在改革过程中发生“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杜绝大力整改过后依旧是一场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面子”工程。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大办事力度,适当的施加改革压力,确保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顺利进行,保证对于日后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不断增强、开放管理意识

对于管理者来说应该做到被管理者能够自主的进行管理。要求被管理者的思想觉悟迅速提升,被管理者不能只依靠别人的管理,应该时刻自我监督及自我调整。全民性的进行管理,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管理工作,只要提出的理念符合教育教学管理理念都应该被采纳接受,只有开放了管理大家才能尽快的提高管理意识。我国的教育管理系统属于构成部分过多、职能机构不完善和管理人员过于饱和’,并不是单一的决定能够完成的,其本身就是一个应当是全透明的模式,对于被管理者应当能够清晰地了解所管理自己的体系属于什么样的、是什么样的人在进行着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全体都能进行参与。[3]

(三)不断增强民主管理意识

我国推行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应该推广应用到现代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在教学决定、教学计划、教学执行、教学检查等全程都存在民主化,执行民主决定,科学合理的进行搞笑的教学教育管理,逐渐完成民主与法治相融合。

(四)树立国际标准的管理思想

在针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整改问题上我们应当坚持本土的指导方针为根本,加入国际标准为辅助,修订出即属于中国独有的管理方法又能和国际管理方法接轨的标准体系,在完成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有符合我国的特色,整理出最具优势的管理模式。

(五)建立现代化管理意识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一定要有时代特色,依据以时代同步发展,不断更新改革内容,创新手段、保持优越性。

(六)树立科学发展管理思想

为了建立能够体现公正、公平的管理,要找到符合这一精神的方法是很艰难的,而可持续发展管理创造的就是拥有持续稳定的管理环境,从而完成能够高效率管理整改。[4]

三对于管理体系的修改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大力打造积极、自主独立又能够以学生和老师作为管理改革的核心地位,组建具有现实社会竞争力、激励的体制,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要求一定要体现管理的清晰度、具有的科学化、采取的全名参与等特点。将传统的管理模式改为弹性模式进行,将目标型定为基本的管理方式。采取的主转变应由民主化、导向化代替行政化、控制化,管理方法必须要以多种形势完成开展和注重网络的参与。[5]应该做到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对于教学提供高效的保障措施。高等院校应该尽快完成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决策、执行、监管和网络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建设内部完整、紧紧相连、整体合理得教育教学体系。加速完成决策系统,建设决策中心,修订年度工作计划标出工作重点,作好教育发展的规划。与此同步进行对教学的宏观指导工作、决策验证、查询指导作用。对待教学管理与保障机构中管理职能要清晰、工作明细要确立,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执行系统。修补教学工作中监控系统的不足,建立立体化的监控体系,严格要求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试评估等。在整套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一定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的配合与协作、互动与联系。应该建立严格却又能够灵活应用的教学管理制度,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为学生打造充足的发展空间,调动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作为老师要尽到主导主导者的义务,把传统的刚性模式转为弹性模式,更好的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对于主讲老师进行选择,在课堂采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以此增添学习上的兴趣,对待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修改,允许跨专业学习、学习感兴趣的科目、缩短学习年限、跨年级选课,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将课程进行分层次学习,学习的板块可由学生自行选择,给予学生可以选择想要学习的范围,对于学生放手管理制,让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将重点放在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上,对教学实行全方位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等。有效的调整教学工作。通过新改革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更好地巩固竞争及激励制度,充分激起老师和学生教育、学习的积极性。针对院校的改革进行制定目计划、建立目标,所有的教学都向培养高质量人才靠近,对于优秀的教育者和学生进行奖励和重点培训。[6]

四结语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的指导方针为一切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好的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一切工作的原动力。[7]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振兴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以科学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掌握当前现状经过认真分析,建立高等教育教学“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理念,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我国当前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为祖国培养更多出色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姜文,苏靓,崔庆玲.十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以2001-2010年数据库为样本的统计分析[J].高教探索,2011,4(11):159-160

[3]李素敏.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5,,4(30):134-135.

[4]刘素华,朝克.基于内蒙古支柱产业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网络财富教学前沿,2015,6(29):233-234.

[5]玲玲,高娃.内蒙古高等学校蒙古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3):333-334.

[6]朱苏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一般地方高校的发展路径[J].教育与经济,2016,18(3):284-285.

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3

摘要:语文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 重要性 地位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语文地位日渐没落,语文教学作用缺失

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管理、建设、服务、制造等具备高等职业技能的人才。随着社会上对具备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性、技术性的特点,高职院校纷纷加强了自身的专业教育和实践课程,却都忽视了语文教育这一基础性教育的作用。甚至有些学校认为专业课和实践课任务过重、而学习时间又不充足,以此为理由取消了语文课程,令其让位于其他课程。尽管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探索语文教育改革的道路,但是由于学校和社会的轻视,他们的积极性都受到了挫伤。同时,由于高职教育中语文教材并不统一,教材水平良莠不齐,很多教材的内容、结构都不符合高职教育的需要,缺乏能够被广泛认可的教材,这些更加重了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缺失状况。

2.高职学生语文功底薄弱,存在较为突出的学习心理问题

与本科、专科等高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学校在校生的文化素质水平都普遍较低,其语文功底薄弱。而且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学,与中学时代教育都是以老师教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够适应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产生了较为突出的学习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加剧了对高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制约。

二、语文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出台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在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中设置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也就是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之一。一方面,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语文功底和水平都普遍较为薄弱,对他们进行大学语文教育,提升其听说读写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倒可高职院校,任何专业学科都应如此。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且,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合作、创新等精神都离不开基本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它是任何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所无法替代的。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水平、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创新、想象和发散能力,并对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等高尚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育的这些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使他们受益终生。另外,高职学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之上,不需要再附加额外的内容。

三、如何为高职语文教学定位

1.准确定位语文教育的地位,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

首先,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教师必须准确定位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并要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教师需要明确终身学习的观念,以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满足学生学学习的需要。而且,教师应当尽可能的突出语文教育职业性的特点,在语文教育中教给学生具有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并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这一点是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既需要他们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准,又需要他们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发挥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包括学生家长都有着高职教育就是为了学习专业职能的片面认识,对语文教学不屑一顾。学校和教师必须引导他们修正这一片面观点,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2.教师要重新整合语文教材,准确定位课堂教学

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后。已经摆脱了此前学习过程中的“应试”压力。但是有调查显示。很多高职学校还沿用了中学或是一般高校的语文教育方式,没有意识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对象的需求。这样,在高职教育学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高职教育的语文教学既不能系统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又不能针对职业性特点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且,现在的高职教育往往过分依赖于课本,摆脱不了传统专业语文教材的影响,不适合高职教育职业性的要求。

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通识英语教育 五角星模式 中医药高等院校

一、通识教育在美国的发展

1909年,哈佛大学校长洛厄尔第一次对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进行了区分。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了题为《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的报告,指出美国高等教育首先要克服过分专门化的倾向。美国外语教学理事会、法语教师协会、德语教师协会、西班牙语和德语教师协会等部门就联合制定出美国21世纪 5 C's的外语学习标准。

二、通识教育在国内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著名学者李曼丽从性质、目的和内容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做出解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三、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困惑

对于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英语的认知达到与专业课的有效结合。在这点上,我们教育教学中往往是缺失的。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引入相关的中医、中药、针灸、推拿、营销、管理等方面的英文讲解,从而让学生以一种开放式的视角去重新熟悉自己的专业、审视自己的专业。但与此同时,这也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能力和知识上的要求。

四、"通识英语教育五角星模式"在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应用

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型有望解决目前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通识英语教育五角星模式"。

1.建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群,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在此部分中,主要是提出在教学方式和教材方面的改革设想。在教学方式上,针对高等中医药类院校的学科特点,英语教师在授课中要不断地补充医学、药学、管理学、营销学方面的英语词汇和相关英文资料。在教材上,要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突出人文特色。

2.逐步普及双语教学,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双语教学是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但对于高等中医药类院校的英语教改来说,一味地强调双语教学似乎显得空泛。在此部分的尝试中,力求对学科型、专业型的话题教学为论证重点。

3.分级教学营造氛围。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具体课程设计设想如下:在基础教学阶段时,主要面对学生开设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而在提高阶段,对于英语四级通过者来说,进行专业英语的视、听、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阶段将开设专业性英语、应用性英语、文化素质类英语等课程,力求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的较高要求。

4.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打造线上无缝交流平台。在这一理论模式设计中,通过搭建起来的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变得更为便捷,实现了动态的交互性语言学习目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资源共享、学习交流使得不同的个体和各样的资源、工具成为学习共同体。

5.创造浓厚的校园英语活动氛围。在此部分教学设计中,课下的英语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英语角将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地实践英语、锻炼口语的平台,西方文化周、文化月的活动可以通过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话剧大赛、电影台词大赛、微电影大赛等方式来进一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西方人文知识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

结语

世界的不断变小对专业化的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在就业市场不断左右着高校教学目的的今天,培养多元化、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成为现如今的首要教学任务。"通识英语教育五角星模式"的提出希望能结合并综合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达到真正的通识英语教育的目的。根据各个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不同,"通识英语教育五角星模式"在教育教学中所反映出来的侧重点也将会是不同的,但教学效果将会得到逐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黄坤锦.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发展 领导干部 执行力 内质要求 提升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8-03

执行力源于企业界,指组织及其成员贯彻执行决策层战略思路、决策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即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执行力可界定为执行任务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效果程度,但衡量执行力效果、体现执行力水平的关键标准是落实决策或完成任务的效果。高校领导干部是实施和发挥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职能的践行者,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和主管部门/领导决策、实现学校既定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高校能否科学发展,其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水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内众多高等教育工作者从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概念诠释、内涵分析、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等角度做了许多有益探讨和实践。但是,对于高等教育阶段性转变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带来的影响则鲜有涉及。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初期发展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阶段,各类高校因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相对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逐步改善,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应对高等教育这一阶段性转变,保质保量完成各高校旨在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学研究水平、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建设任务,就是当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所必须关注的核心要素。

一、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在大众化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初期,为应对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而办学空间和教学资源相对滞后的矛盾,高校发展模式主要以外延式发展为主。高校领导干部面对的主要是增加师资队伍数量、扩大学校教学和空间、改善教学基础等建设任务。例如师资引进,在这一时期,对于引进师资虽有学历、专业以及职称等要求,但考核人事部门或者院系领导的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是依据每年引进师资的数量;再如学科平台建设,学校及院系主要的工作重心皆放在平台的申报方面,而对平台的建设则缺乏相应的关注和规划。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建设任务虽内容千差万别,但无论属于哪种类别,一般都具有目标明确、可定量化的特点。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初期,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要求就是其能按照既定的定量化指标完成相应的刚性任务。

而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2012 年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叫停持续13 年的本专科生扩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该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以质量提升为标准的任务决不是简单的指标性地若干量化指标。以引进师资为例,这一阶段的师资引进决不能仅是单一考虑引进人员的数量或者学位、职称等显性指标,学校人事部门及院系更为重要的考量是需要仔细斟酌所引进人员的个人专长和校院招聘岗位的“契合度”,“契合度”是指引进人员的科研兴趣是否与校院学科特色匹配,其教学能力是否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个人是否具备与校院发展融合的团队协调能力等;相应地,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也不再是简单地以学科领域面上成果的数量(包括论文篇数、专利项数、成果数量等)累积为目标,而是在学科优势特色基础上,强调成果质量(如期刊的影响因子、成果级别、专利的工程转化等),旨在提升学科特色优势为目标。诸如此类要求虽可定性描述,但是显然是属于难以量化的隐性指标。也就是说,当前后大众化教育阶段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要求就是其能按照既定的定性化指标完成相应的柔性任务。

在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有了更多的办学自,高校自身怎么定位、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把专业和学科办出特色并形成优势等这些变化,使得高校领导干部所面对决策和任务的不再是具体的硬性指标,而是基于质量提升为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似的柔性指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能否及时适应这一要求变化并完成转变,无疑成为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能否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关键保障之一。

二、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发展对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内质要求

内涵式发展作为后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主要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质量保障之上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办学要克服同质化倾向,须根据各自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合理定位,走特色发展道路,应形成各自办学理念和风格,凸显各自的办学特色。教育主管部门今后将主要负责对高校办学进行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和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宏观”和“引导”意味着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也就是说,高校领导干部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必须提高主观能动性,要从之前刚性任务下的“要我做”转变为柔性任务下的“我要做”。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不是一个可定量化的简单目标。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不仅仅是每年毕业多少专业学生,而是要求高校每年输送多少具备某种特性的、适合国家及地方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结合高校自身历史渊源,各高校必须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抑或是兼具上述二者特性的“混合型人才”?这是一个定性化的目标。因此,切实执行落实好“我要做”,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要在明白“做什么”的基础上,围绕之拟定“怎么做”的具体措施和步骤,最终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宗旨。

高校领导干部要执行的任务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数字化的目标,也不一定具有一个可照搬、照套的模板。学科有学科的特点,专业有专业的不同,校院间、部门间、院系间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是一个有机结合、相互影响又相辅相成的综合系统。在高校内涵建设时期,高校领导干部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和规划中,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单一专业、学院、部门眼前发展一隅,执行工作时,要综合、全面、可持续。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力绝不仅是事发时冲锋在前的救火能力,其内在实质是指高校领导干部应具备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顶层设计能力”和深入领会决策内涵并化为己用的“基层实践能力”。

三、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在履行执行力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面对上述变化与要求,不少高校领导干部对执行力的认识尚未能与所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相适应,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其在履行执行力的水平上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可将影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指现行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考评激励措施、岗位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各级政府及校级层面的各项干部管理机制体制和政策措施;内因指高校领导干部自身对面对工作任务的认知以及具体履行执行力的状况。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作,同样,讨论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履行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割裂影响其执行力的内、外因素,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影响是二者相互交织的共同作用,难以分别讨论,本文从思想认识、履职践行和继续学习三方面,探讨当前阶段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距高校建设发展要求所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的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当前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模式的转型尚认识不清,未能深入领会当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的变化,设计、执行各项柔性任务时仍简单量化为显性指标来执行,在设计制订校院/学科/专业等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时忽视学科差别、特色和历史传承,缺乏针对性的引导,依旧循例简单以成果数量、级别等作为绩效考核,忽略成果与本学科领域的相关性和影响性。二是虽认识到变化,但思想上尚缺乏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上仍处于刚性任务下的“要我做”的状态。

(二)履职践行的问题。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在规划和执行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应注意工作任务长期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但受内外因素影响,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制定发展规划中注重“短频快”建设内容,忽视人才培养、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长效性、可持续性;具体工作中不是围绕特色优势夯实基础,而是涸泽而渔;不是继续提升,而是唯上是瞻。

(三)继续学习的问题。众所周知,国内高校领导干部多是从校内外师资队伍内具备一定学术能力、教学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员中选拔任用的,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都具备相当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有些还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在领导岗位上,他们还面临不少新问题。首先,他们所面对的领域不是本专业领域内的个人所熟悉的事物,专业虽可触类旁通,不过其中差别非一时所能领悟。其次,有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发展方向也难凭一己之力高屋建瓴。最后,此时的管理也非单纯科研项目的管理,其管理内容涵盖宽泛,既包括科学研究,还包括师资培养、人才引进、基础建设、合作交流,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高校领导干部有意识地自主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干部在培训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熏陶。而这是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继续学习中尚显薄弱的问题。

四、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思路

如何开展高校干部执行力的建设,国内高教工作者已做了许多探讨,本文不再累述。内涵式发展时期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既有相关专业学识的要求,也有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要求,各个方面的要求因学科、专业及校院自身特色难以一概而论。本文仅从当前阶段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距高校建设发展要求所存在三方面问题,从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思路上做相关探讨。

(一)实事求是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高校要避免同质化倾向,走特色发展道路,决不能背离本校发展的历史渊源、行业背景以及所处区域特点等实际。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施展如不能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基础,背离本校/院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历史传承、区位特点等因素,那么,基于此而进行的所谓顶层设计就有如无水之源,难以确保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而开展的基层实践则有如隔山打牛,难以落入实处。因此,必须将实事求是作为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原则基础。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践行之根本。面对内涵式发展时期的柔性任务目标,能否坚持群众路线仍应是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采取的工作方法。在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质量发展需要兼顾的任务目标所隐含的专业性、长期性、可持续性的要求,是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面临的困境。打破这一困境,高校领导干部需要对自身有清醒认识,个体能力再强,也有相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拟定学科、专业的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实施工作的计划及工作程序中,高校领导干部首先应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群策群力,明晰校/院发展目标;其次应虚心向基层师资学习,善于从他们的议论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最后还要通过基层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等问题。可以说,不能在执行力实施中贯彻和坚持群众路线,就难以提升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水平。

(三)战略视野的培养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开展继续学习的重中之重。强调内涵式发展,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以及服务社会与传承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持久工作,其成效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显现,这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展示的“顶层设计能力”和“基层实践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于高校而言,如果不能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作为一项长期建设工作,而期望领导干部执行力能一蹴而就地解决上述问题,重申报轻建设,那就如同将“焦头烂额者奉为上宾”,这对高校的发展无疑是有害的。在后大众化教育阶段,围绕人才培养核心,高校的很多建设工作需要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来观察成效,决不能以搞运动的方式来建设。因此,应当将高校领导干部战略视野的培养作为继续学习的重中之重。高校干部管理部门不仅应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在自主学习中注意这方面的历练修养,在干部再培训中,也应通过专题讲课研讨、调研学习交流等形式加强熏陶。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正确进行或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对于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提出了挑战。高校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学识深度及广度,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有一定的管理协调组织水平,那就很难针对学科/专业建设拟定具超前性、战略性的正确预判和防患于未然的举措。在施展执行力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仅是正确开展内涵建设工作的第一步,如能正确做出战略性的、科学的、可持续的设计和举措则是彰显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分水岭。总之,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如何夯实这个基础不能忽视当前高等教育已发展到后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现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领导干部需要从建设理念和战略思维作双重转变。对于该阶段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建设,高校应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石庆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处级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陶岩平,朱锡芳,徐建方.提升高校干部执行力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

[3]段志平.高校中层干部执行力的诠释与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王勤,张伟林,赵雷.如何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以高校为例[J].党政论坛,2011(15)

[5]史明艳.高校中层干部提升自身执行力的策略初探[J].学理论,2013(30)

[6]李琳,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特征[J].文教资料,2013(8)

[7]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2)

高等教育重要性范文6

1.高等教育的历史遗留问题对有几千年农耕历史的中国来说,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摆正观念,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中国人民,并未意识到教育对人们的重要意义,也缺少受教育的条件。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就远远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其教育实力更是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就使得中国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力气来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极其严峻的挑战,也是提高全面素质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中国全名素质的提高,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法。只有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育水平。

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质量监控问题事实上,一直以来高等教育都是作为精英教育来发展的。而随着中国教育的普及以及义务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也趋向于大众化,很大一部分参加高考的考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的殿堂,学习原本所谓的精英教育。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质量也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大主题。高校对学生数量上的扩展,也渐渐体现出教育质量的稳定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并不意味着对教育质量的放松,教育质量依旧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来源,只有保证了高校教学的质量,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为社会所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不能一味重视教育的普及,而忽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3.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忽视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与社会岗位缺职的问题,深刻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高校学生毕业后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滞怠的一个主要问题。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本科生所占比例颇大,占据了部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并且他们也面临着工资水平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专科生在学校中所学的内容大多是以理论为主,缺少技术实践,很难胜任社会提供的高级技工的岗位,这就导致了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就业是社会稳定的体现,大学生就业意味着社会岗位的欠缺,体现着社会的不稳定,是阻碍经济进步的主要表现之一。

4.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边缘化高等教育的考核标准是高考,这种考核方式讲究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在语数英等科目上花费了无数的力气来应对高考。然而,这种考核易使得学生重死记硬背,忽略思考的重要性,知识的持久性也远远不足。与此相对的,用人单位重视的是学生的实际能力,重视学生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就使得高等教育加强了学生的实用价值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本人的素质教育,从而导致素质教育的边缘化。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