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范文1
《中关村》:中关村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北部地区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科技新区,这是一脉相承的。经过几年来的开发建设,“生态科技新区”的大轮廓是否已经清晰?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穆鹏:海淀北部地区原来是传统的农村地区,拥有“一山三水”,自然风光优美,紧邻著名的中关村地区,但由于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该地区长期落后于海淀的南部地区。自2004年海淀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生态型、田园式和现代化的城市新区”以来,该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2009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区委区政府调整了北部地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科技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单位的合力推进下,我们按照“三年基本、五年建成”的进度要求,着重从破解难题、做好顶层设计和加强调度、力促项目开工建设两个层面开展工作,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一座生态科技新区正在北京市区西北部崛起。具体来说,我们在村庄腾退、安置房建设、园区建设、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工作中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2年,全年实现开复工540万平方米,竣工8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62亿元,同比增长37%,成为拉动区域投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关村》:刚刚您提到了顶层设计。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它是持续发展的保障。如果顶层设计做不好,工作的开展就将是摸着石头过河。请问,北部新区开发建设顶层设计方面取得哪些突破?
穆鹏:没错。对于北部新区的开发建设来说,顶层设计的确非常重要,只有纲举才能目张。在顶层设计方面,2012年我们取得了以下成绩:一是在去年的10月17日北京市委常委会批准了北部新区整体开发方案。整体开发方案解决了现行土地开发成本按项目核算、不同地块项目开发成本相差较大,与招商要求统一供地价格相矛盾等问题;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了北部委内部机构及运行机制。为适应加快北部开发建设的需要,按照整合资源、有效衔接、提高效率、增强合力的原则,在北部委下分设北部开发建设指挥平台、生态绿心建设分指挥部和北部新农村建设分指挥部三个指挥平台,使北部开发建设的决策指挥体系、执行体系和运行机制更加符合北部开发实际;三是开展了翠湖科技园和永丰产业基地的城市设计。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生态科技新区”目标,在街区控规基础上,开展了翠湖科技园和永丰产业基地的城市设计,我们提出建设“职住平衡、24小时活力科技新城”的理念。
《中关村》:北部新区作为北京市和海淀区“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功能区之一,关键职能是实现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因此建设好科技园区,吸引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是重中之重。那么咱们在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穆鹏:为了促进高端产业在北部新区聚集发展,我们首先是加快推进园区土地一级开发,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基本条件。目前三大组团的土地一级开发取得新的进展,中关村软件园二期整体控规调整方案得到批复,一级开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翠湖科技园和永丰基地的一批项目已取得授权,正在办理其他前期手续及实施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其次是着力吸引有影响力的企业入园并加快二级项目建设。为实现高端高效、创新引领的产业发展定位,我们制订了入园标准,重点是吸引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入驻。目前已有联想、华为、用友、百度等600多家知名科技企业。用友、国核电力、中国船舶、甲骨文、软通动力等企业项目已实现竣工投产;亚信、佳讯飞鸿、北斗星通等一批企业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北部地标性建筑――中关村壹号正进行加紧施工,将为更多的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此外,我们还着力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也完成挂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北部地区聚集发展打下基础。落地企业多为新浪、百度、网易、腾讯、联想等行业龙头企业,对北部发展专精特新产业具有引领作用。
《中关村》: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紧邻科技资源富集的中关村科学城地区,相比建成区内,北部新区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但是,海淀北部原有62个行政村,要进行开发建设,势必会涉及大量的村庄腾退和农民安置,这是一项高难度工作。那么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又是如何推动此项工作的呢?
穆鹏:为解决好“三农”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北部农民,我们在规划中就确定了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典范地区”的目标。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思路,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范文2
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是社会财富创造的动力源。CarlotaPerez(2007)认为新技术早期崛起是个爆炸性增长时期,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而大量投资新技术领域,从而使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产生高度耦合过程,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1]。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巨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对经济体财富增长贡献的差距。Vasilescu和Popa(2011)认为银行和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2]。Curley(1960)指出银行系统有利于科技创新进而带动经济发展[3],王宏起与徐玉莲(2012)认为科技金融是由政府、金融机构、市场投资者等金融资源主体向从事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创新体,提供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制度安排,以实现科技创新链与金融资本链的有机结合[4]。在国内的研究者中,朱孝忠(2008)认为从资源互补性的角度看,企业技术创新高风险性的特点使银行贷款等融资形式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而风险投资却正好适应了这种特点,从而成为科技创新的首选融资形式[5]。风险投资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专业知识与经验,这些增值服务助推了企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同时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促使产品快速完成市场化过程,为企业可持续创新奠定基础。陈涤非(2002)指出科技为金融发展提供了知识准备和技术基础,金融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资本动力,金融与科技在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6]。总体上看,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首先是提供资金资助,以资金注入助推有潜力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由于无论是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金融机构只筛选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因此注入的资金越多企业创新活动越频繁,创新绩效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将吸引更多的科技金融支持。同时,樊洪等(2012)认为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到企业治理过程中,在企业的成长和具体管理方面为企业提供指导。此外,风险投资对机会的甄别过程,也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了商业信息,为企业从科技创新获得利润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7]。目前大部分研究专注于金融对科技创新影响上,聚焦于金融对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成长的研究较多,但专门对科技金融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专门针对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的科技金融支持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且缺乏深度。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推动,如何实现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既是一种前瞻性探索,又是为未来战略的落实提供有较强指导意义的实践方案。
二、京津冀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三地科技金融投入强度、投入结构存在较大差距
三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地方对科技金融投入水平的不同,同时与政府政策水平、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也密切相关。从R&D投入强度看,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创新中心,也是金融总部的聚集地,聚集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自2006年到2012年,科技金融投入强度一直位居三地首位;天津是北方创新高地,科技金融投入强度持续增长;而河北在产业结构、产业环境方面都比较落后,科技金融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都未超过1%的水平。从三地科技金融投入总额看,北京的科技金融投入主要以政府资金为主,占47%,天津、河北以企业资金为主,分别占77%和74%,北京的市场科技金融利用水平优于天津与河北,而天津与河北主要依赖于公共科技金融的支持。
(二)地方科技金融主体合作意识薄弱,合作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本身的高风险性———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道德风险,对融资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三地缺乏对社会闲散资金的吸纳,科技创新投资主体主要为政府与企业自身,民间资本较难进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制约了融资渠道。三地科技金融合作意识薄弱,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以本地需要设立了一些创业引导基金,但是金融政策多向本地倾斜,缺乏明确的支持三地科技创新合作目标。企业依靠自有资金进行科技创新研究也多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规避风险、最大化眼前利益为目标,对科研项目进行资助,三地企业之间缺乏科技创新合作的长远利益目标。从三地金融部门之间的联系看,三地金融部门之间联系松散,资源条块分割严重,并没有明确的合作引导机制,影响了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际操作。
(三)科技中心背后缺乏金融中心的支持,三地科技金融服务合作较少
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需要金融中心的服务。目前,从三地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看,除了中关村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外,天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中心的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形成,而河北省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形成条件,这为三地科技中心联合开展科技金融支持活动提出了难题。三地科技创新合作已经有所展开,但三地金融合作服务却很难跟上,区域金融辐射力度较小,技术溢出作为纽带促进区域资本要素流动的作用较小,同时金融辐射能力小,也难以带动知识、技术等内生增长要素的流动。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风险系数大,获得金融支持难度较大
目前,由于大中型企业能获得较多的公共研发资金支持,京津冀科技融资问题更集中地体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上,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困难是由于科技企业具有的高风险性,存活率较低,具有随时“夭折”的风险,但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具有超常规的成长率,一旦成功企业便会超常速生长。而外部困难主要是由于缺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服务体系。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面临风险系数更高,而京津冀三地科技型企业中,很大比例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灵活的科技创新方式赋予了企业独特的创新优势,是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中的一支独特力量。从京津冀三地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历史看,目前针对项目的风险投资普遍倾向于投资短、获取收益快的大项目,造成大项目投资“过剩”、小项目的前端投资“贫血”。从银行贷款对科技协同创新的支持看,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领域不了解,对中小企业前景缺乏信心,且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银行为规避风险,较少向中小企业提供银行贷款。
三、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问题的解决思路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规律看,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金融服务业将会对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结构起到重要作用。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要以分散科技创新的高风险,化解科技创新资金短板困境,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与商业化,作为科技金融设计的主要目标,为此,方案设计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京津冀科技金融一体化离不开顶层设计
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京津冀三地科技金融一体化发展格局需要顶层设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政府主导的科技金融投融资指导体系,将三地的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同步进行,同时降低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对接的风险,以金融服务配套科技创新工作。同时,要重点考虑将河北如何融入京津冀三地科技金融协同发展中去,实现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实体的目的,防止脱离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而进行盲目设计。
(二)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在顶层设计的安排下,京津冀科技金融协同发展要走出一条由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公共研发资金、金融资本与民间资金共同参与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鼓励金融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对三地科技协同创新提供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首先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进行金融支持以产生示范效应;继而推动三地金融机构产生基于科技协同创新的合作,全面开展对大中小企业科技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活动;最后达到优化京津冀科技金融生态结构,探索出三地科技金融合作发展模式的目的。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在以市场化配置为原则的前提下,监测科技金融的运行状况,提高地方科技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与干预水平,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三)实现科技—金融的匹配与互动,是京津冀科技金融发展的首要目标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是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区域创新要素流动,提高创新效率,实现三地创新能力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所需四大支撑条件:密集的知识资源、充足的资本资源、灵活的创新网络、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西方国家科技产业发展的规律看,科技—金融之间实现良性匹配互动,能使二者形成互相促进的效果。在得益于国家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如何以金融的协同发展吸引知识与技术,促进知识与技术的交流进而形成科技创新网络与金融网络的有效匹配与互动、以科技金融支持助推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实现科技金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科技金融支持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
(四)科技金融协同发展要有助于释放北京、天津技术溢出效应
科技金融协同发展要有助于三地科技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将科技创新与金融进行深度融合,有利于科技创新资源的对接与协作,缓解天津、河北科技金融短板与不足。尤其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三地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就是要为处于“天使”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通过金融的放大作用,实现创新的高回报特征,同时,以金融辐射力助推北京高新技术溢出,为京津冀三地创新能力的“均质化”创造条件,提高京津冀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使三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高地。
(五)科技金融协同发展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由于科技保险实践中配套服务不完善,保险机制设计不足,银行、保险、政府多方合作不足,增加了科技金融风险。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在科技与金融对接的过程中,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科技保险中都存在着风险。因此,推动京津冀科技金融的发展,不单单要求科技与金融之间形成正确匹配的关系,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和融资可获得性,京津冀科技协同发展更要注重金融风险防范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安全,防范风险过度累积以及政府承担风险过重的问题。
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方案设计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资金支持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三地企业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创新主体的核心作用。经过以上论证,认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方案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完善京津冀科技金融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证京津冀科技协同金融支持的首要保证,是满足科技型企业联合创新融资需求的必经之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框架下,以三地经济、科技与金融的协同发展思路,建立起明确的针对京津冀区域科技协同发展金融支持的相关法律规定、政府扶持机制,明确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与科技创新协同配套的总体构想;畅通风险投资进入与退出渠道,正确发挥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企业的刺激作用;明确三地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以项目融资、产权融资、股权转让、技术参股等技术产权交易品种的操作规定,明确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的收益及保障。以完善的科技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为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并为科技金融活动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导。
(二)构建三地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
三地科技金融协同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同时需要将科技金融协同工作落到实处。在实践上形成与相关法律、政策规定相配合的三地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完善风险投资运作机制,是保证法律、政策落实的首要条件。组建以各级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科技金融工作协调工作组,在中央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具体对三地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策略进行资源协调配置。通过职责明确、分工协作、部门联动的方式,驱动各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同时形成以银、证、保行业监管部门为主体的风险监管体系,对科技金融工作进行监控,以操作部门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三地科技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金融监管科技手段、监管培训、监管研发等金融服务业水平,降低科技金融市场的风险,促进三地科技金融协同发展。
(三)扩大公共研发资金总额,拓展银行服务网络
三地科技协同创新活动具有一般技术创新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一般政策性支持对解决科技创新发展前期资金匮乏具有明显成效,因此,要提高政府对三地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设立科技联合创新专项资金,鼓励三地间科技企业联合创新。通过京津冀银行的设立,着力推进三地科技协同创新服务,且利用京津冀银行在北京、天津、石家庄设立分支机构的便利性,以地方商业银行的先行先试功能,为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供更为便利化的融资服务。拓展地区性商业银行营业网络,根据科技协同创新网络配置商业银行服务网络,鼓励地方银行拓宽产品种类,设立专项科技资金贷款服务,为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例如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设立较为密集的服务网点,例如北京银行、天津银行、河北银行,应拓展在京津冀三地的营业服务网点,提高银行的业务量;减少在京津冀区间异地办理业务的手续,减少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障碍。此外,通过构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AI/VC/PE)为主的股权投融资链来提供金融支持,是解决京津冀科技中小型企业较为集中、在企业发展初始阶段融资困难、急需拓宽融资渠道问题的主要手段,在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的初期,要积极拓展投融资链,积极将这些融资方式纳入到体系建设中去。
(四)推动京津冀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打造京津冀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供透明、高效的网络金融信息平台,为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促进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对接。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逐步建立以创业投资机制为主导,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依托,旨在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银行贷款、融资担保、科技保险和上市辅导等各类金融服务的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制度化平台。服务平台主要设立于科技企业密集的高新园区,主要承担投融资服务、创新引导与催化、综合服务等功能,以“一站式、个性化、全流程”的方式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以实现在最短时间内缩短科技创新企业与资金之间的距离的作用。同时,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在发挥综合服务功能的同时,还能通过自身的集聚效应,带动科技与金融的一体化、协同化发展。
(五)推动科技企业的信用共同体融资互助联盟建设
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范文3
[关键词]科技条件平台;功能定位;体制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钟会超,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条件财务处处长,副研究员;陈盛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条件财务处会计师,广西南宁530012;韦永诚,广西药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广西南宁53000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4-0009-04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集成和优化科技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国家平台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实施步骤,我们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结合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突出自主创新,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共建、项目带动、共建共享”的平台建设工作思路,认真推进平台建设。
一、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1、成立自治区平台建设领导机构,加强平台“顶层设计”
为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工作,2005年成立了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科技的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担任,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教育厅作为领导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厅,负责日常协调工作。
根据国家《纲要》精神,结合广西实际,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自主创新的需求,认真做好广西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2006年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和教育厅联合颁布实施了《“十一五”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了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体,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装备精良,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机制健全的广西平台建设体系。突出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实验研究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资源、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等四大平台及重点内容。
2、建章立制,逐步规范平台建设的管理
近年来,自治区先后制定了《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广西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十一五”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和《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平台建设的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有序发展轨道,为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3、以平台建设试点项目为载体,推动资源共建共享
在推进平台建设过程中,围绕广西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对平台建设的需求,选择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资源,重点在研究实验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信息和实验动物资源等,以项目试点与示范研究为载体,加强部门联动,集成整合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共建共享。
4、加大投入,建立平台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
会同自治区财政厅设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经费,逐年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2004-2007年,共安排104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平台建设工作。2008年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部门预算中安排68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科技资源和科技文献等领域的资源共享建设,力争广西平台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成效
1、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资源整合及使用效果明显提高
1998年,由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累计投入资金1800万元,建立了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运行以来,对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整合科技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到2007年底,入网仪器达到419台(套),总价值2.7亿多元,其中单台(套)在50万元以上的仪器有154台(套),占入网仪器总数的40%以上,仪器开机率从入网前的30%提高到了50%以上。目前,入网大型仪器覆盖南宁、桂林、柳州、玉林、北海、梧州等区域,涉及食品药品安全、机械电器、环境保护、冶金矿业、橡胶、医学等自治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2007年,大仪网通过安排164.95万元专项资金,支持56个单位155个科研项目,完成检测项目5427项,样品2709个,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也集聚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目前,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已经泛珠三角区域和全国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链接。
2、广西实验动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以建立资源信息平台作为整合资源的基本手段,以加快标准化基础条件建设,提高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质量为切入点,建设实验动物资源信息和技术服务共享平台,安排了实验动物专项试点研究。通过试点项目研究,2005年“广西实验动物信息网(省略)”这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广西巴马小型猪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建设取得好的进展,2007年底,巴马小型猪存栏数200头,确保有一定数量的良种资源;广西食蟹猴实验动物科学研究与开发服务平台初步建立,促进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05-2007年广西共出口实验猴达到28000只,创汇超过450万美元,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
3、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科技文献资源建设采用“统一规划。统筹采购,规范加工,网上联动,联合建设、共同管理”的基本方式,围绕广西支柱、优势产业发展,抓好重点资源共建共享试点示范项目研究,现已经建成了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并投入运行,该网站服务器和存储器容量达到近20T,配备了最新的操作和管理系统,信息资源仅期刊论文就达到1800多万篇,可提供查询的中文文献和信息超过2000万篇;外文科技文献方面,链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50多个,可提供1万多种外文期刊文摘检索,满足国内外文需求的60%以上;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形成,2008年1月4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南宁服务站也已启动。
4、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在科技创新中起到积极作用
围绕产业科技创新,选择机械、医药、制糖、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领域,先后建设了25个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9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其中有4个
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承担并完成了大量的国家项目和自治区应用基础战略高技术以及攻关研究任务,其中,2007年承担研究项目814项,获科研经费8810万元,技术成果转让189项,为企业创经济效益24383万元,实现产业化项目5项,实现产值4.5亿元,3286篇,吸引人才179人。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科技创新中也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对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依托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平均为1600多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3%,平均每个中心完成新产品开发7项、新技术开发2项、新工艺及流程开发3项、新材料开发及应用2项,获得专利授权6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的45.1%),完成产品销售收入大约7亿多元,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2%。
5、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为县域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支撑
2004年至2006年,自治区共安排40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共投入建设经费1580万元。其中:安排科技经费379万元,建设农业示范基地面积5710亩,进行农业新品种示范112个,新技术示范93项,提供种苗种畜178万株(头、羽),培训农民42086人次,辐射带动应用面积139280亩,示范基地创造经济效益1176万元,认定为“自治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并挂牌18个。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之一,也是科技部2001年批准建设的第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园区建设在广西百色市右江河谷盆地。园区建设坚持“面向西部、面向东盟、面向‘三农’”的做法,发挥右江河谷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招商引资、引技术、引人才等工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园区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展示、科技交流、成果推广和示范的功能,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推广辐射源,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和区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园区将继续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推广应用,加快建设核心区1.2万亩,带动示范区6.5万亩,辐射面36万亩。
二、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几点启示
(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必须明确平台建设战略和功能定位
1、明确平台战略定位,把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定位在比较高的起点上
国家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属性明确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战略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与国家平台建设相衔接,又要结合广西实际,我们把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如下战略定位:立足于加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发展,为构建广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环境,面向国内外,构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平台;在建设水准上,努力建成国内先进适用、有地方特色和优势,能提供科技基础条件公共多元化服务,有效开展研究与开发,促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和物质保障。
2、明确平台建设功能定位,为各类科技条件平台构建框架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功能定位,要体现平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分工,即根据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资源禀赋、整合资源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等,把选择能充分利用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的科技资源集成和优化、研究与开发、服务产业或行业,作为自己发展导向的行为。对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功能定位是:国家科技平台的组成部分,广西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发展的引导者,科技交流的窗口,学科带头人和高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把广西各类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成为产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成果孵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与聚集创业、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运行管理机制创新的试验和示范基地,对广西科技、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有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广西区域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的力量。
(二)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建立稳定的平台建设投入机制,试点示范先行
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是国内外先进地区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的实践体会。根据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战略和功能定位,充分考虑到各主要部门、各行业和各重点领域对科技条件平台迫切需求,统筹兼顾,对各类平台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
2、夯实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实质内容,突出建设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涉及面宽,必须夯实建设的实质内容,突出重点。我们在资源建设方面,突出以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实验研究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和科学数据资源及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等四大平台为主要内容,以及其各类平台建设的主体(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功能、服务能力和共享环境三大要素;在建设布局方面,提出以南宁、柳州、桂林等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共享平台,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享平台建设;在资源共享的制度机制即软环境建设方面上,提出制定《广西各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暂行管理办法》《各类平台运行绩效考核评估办法》等,促进资源建设与开放共享。
3、建立稳定的平台建设投入机制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其惠及各方面,要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需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我们会同财政部门研究设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制订了《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资金来源,重点支出范围、管理和使用、经费管理职责、经费开支范围及监督管理与检查等具体规定,为平台建设提供了保障。
4、试点示范先行,推动资源整合与优化
面向广西经济发展,面向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需求,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分别选择具有影响和覆盖面宽的建设项目作为试点,启动了“广西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广西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研究”、“桂林地区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与科学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及试点示范研究”、“广西实验动物大小鼠资源整合、优化及利用研究”、“广西食蟹猴实验动物化服务体系研究”、“广西巴马小型猪实验动物化及质量控制地方标准研究”和“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项目”等,以项目带动和试点示范研究,为资源建设、整合、共享、优化提供了经验借鉴。
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范文4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指根据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优势特色产业特点,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培育、凝聚、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基础条件设施,建立产学研用工作机制,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具有综合性、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中介性、服务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特征的现代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1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原则
从地市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出发,密切结合国家、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规划和地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地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共享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优化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内外资源,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有效改善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区域科技进步、人才培养与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政府的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资源配置与资源共享、增量资源与存量资源、现行体制与制度创新等各种关系。
1.1 突出共享,制度先行
以共享为核心,对政府投资建设的平台根据需要实行分级分类开放,打破资源分散、部门分割和单位垄断的状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用高效、便捷、经济的多种服务方式和手段,为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提供开放和公平环境,让社会公众分享科技进步成果。
1.2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对研究开发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等科技平台的建设,各部门和单位应通力协作,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试点先行,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平台建设可采取新建、重组等方式,对目前没有而又必需的科技平台,依托在国内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和技术单位,以新建或联建方式加快组建。对目前已有的,在学科、技术和服务领域相近的科研开发和服务机构,采取重组的方式,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1.3 政府主导,多方共建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科技资源供给和配置中的相互关系,发挥政府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平台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明确政府与市场在平台建设中的功能与分工,政府要在政策制定、宏观布局、管理监督中发挥主要作用,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给予支持。平台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投入与企业投入相互衔接,实现金融、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
1.4 综合集成,优化配置
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在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充分整合现有科技资源,通过有效调控增量资源,激活存量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科技资源的整体配置。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要使已有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率,一方面使已有的基础条件、设备充分运转;另一方面,使各类资源、设备相互补充。资源整合需通过部门间协调,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逐步实现。在整合初级阶段,要注意以增量调动存量,激活已有资源。
2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和主要服务模式
2.1 服务运行机制
按照“创新理念、扩大规模、提升内涵、集成功能”的思路,有效整合地市科技资源,建设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适宜地市科技创新创业的配套环境。平台集技术转移、产业公共技术服务、科技孵化、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通过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重点建设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平台通过企业会员制方式,吸纳大量企业加入平台,成为会员。通过为会员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支持,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效益,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加入会员,并支付会员费用,以此可实现网络平台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和平台发展的互利双赢。
2.2 共享服务模式
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搭建,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设备、人才、成果及文献等科技资源,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过程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实现信息服务共享,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合作,有效规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降低创新创业成本,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提高社会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率,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存在的“缺技术、缺人才”的矛盾,增强产品研发后劲,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地市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升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从而达到统筹区域科技资源、整合利用共享、协作创新服务和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的目的。
3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措施保障
3.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强化政府对科技平台建设的宏观调控能力,成立平台建设 的协调、咨询机构,建立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机制
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平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办公室,负责对平台建设进行总体协调、统筹规划,做好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成立专家顾问组,参与建设项目的论证、咨询以及管理办法的拟定等。加强平台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监督管理,建立评估监测机构,确保平台的高效运行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及有效使用;建立评估监测信息分析系统,逐步形成平台评估监测信息网络,开展多元化的评估监测活动,实现社会监督。
3.2 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制度创新
针对不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特点,根据平台建设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现有的与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相关的法规、规章等,增加平台建设的总体性规定,明确政府对平台建设与管理的职责,增加科技资源共享利用等内容,注重平台建设的政策法规与其他政策法规的配套与衔接,解决其不适应平台建设的问题。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和管理规范的原则,健全保障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共享监管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3.3 建立健全评估监测体系,强化绩效评估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监督管理,建立评估监测机制和相应的保障系统,确保平台的高效运行。针对不同平台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平台建设的开放共享。完善和健全平台建设与运行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平台评价制度、建立评估监测信息系统与分析系统,逐步形成评估监测信息工作网络,提高社会公众享有使用平台资源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宣传和弘扬科技平台共建共享的理念。
3.4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具有正确导向的人才评价方法,实行专业岗位聘任制,由机构负责人根据平台建设和运行的需要,实行灵活的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建立科技平台专业技术支撑人员评价体系,吸引和稳定人才支撑队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将科技平台专业技术支撑人员的培养纳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范文5
摘要:在分析了行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基础上,对我校自动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建设过程进行了总结,基地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在OBE模式下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以项目为基础精心打造了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教学平台,并组织了实施,经过近二年的建设实践表明,基地建设促进了我校工程教育的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学平台;OBE;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80-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石化企业急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南方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类高校,培养石化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责无旁贷。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恶劣环境下长时间连续生产,控制技术和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石油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提高石油化工产品质量及效益的重要手段。石油化工行业把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作为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任务。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中国石化“十二五”及未来十年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急需培养一大批理论素养高、创新创造能力强、技术过硬、善于解决现场技术难题、具有较强技术集成和应用能力、能够进行技能创新和组织项目攻关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其中,针对现代石化企业生产集约化、自动化,尤其需要大量了解石化企业生产流程,能扎根献身石化事业,具有较强技术集成和应用能力、技术过硬、善于解决现场技术难题的具有强实践创新精神的电气与仪表自动化特色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自动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自动化系申报了学校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得了立项,基地经过近二年的建设,在资源整合、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科技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促进自动化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三、资源整合,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
基地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石油化工过程装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化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石油化工过程装备安全监测与控制工程研发中心、广东省教育厅石油化工工程教育中心、教育部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和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实验室,设备资产超过四千万元,资源优势明显,如何让这些硬件设备在人才培养上发挥其优势,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只有通过资源整合,构建相应的实验、实训及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让平台在人才培养上各司其职,才能真正发挥出基地的资源优势,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图1为基地三级平台建设思路,从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级实验教学平台;从实验平台中抽出分立元件或可拆装调试的设备构建第二级实训和工程教育平台,学生可以在设备上进行安装、调试、运行和故障分析与排除;从二级平台中选取可进行项目设置且能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设备,加上学科平台设备和教师个性发展所购置的设备组建第三级科技创新平台;按以上模式对基地的设备进行了归类,构建了自动化技术实训和工程教育的硬件系统,奠定了平台软件建设的基础。在平台硬件系统的支撑下,对平台软件进行了配置,在OBE模式下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匹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各个实践环节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矩阵的关系,结合以往的教学反,重新修订了各类实验和实训的教学大纲,围绕教学大纲要求修订了各个实践环节的指导书,围绕预期的学习产出,对各实践环节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实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效果最优,初步完成了平台软件系统的建设。
四、OBE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
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转变,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较大的变化,结合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相协调、多样性的需求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相匹配的原则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势在必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达到企业希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就得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出发,匹配相应的课程体系,按要求组织教学,通过课程评价反馈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达不到要求就得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得教学产出达到目标要求。图2为自动化系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思路图,根据思路图各专业组织教师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和问卷调查,了解课程设置是否满足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与在校生进行座谈,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产出要求,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分析与研究,完成了OBE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图2的双反馈结构中人才培养目标框和教学过程框是控制器,是可以进行整定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教学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一个教学周期后还将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五、以项目为基础,精心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基地拥有一大批诸如故障诊断、基于FCS的运动控制系统、基于组态王工控软件的过程控制系统和基于PLC的柔性罐装生产线等先进设备,利用基地的设备优势,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师科学研究和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基地已充分利用这些设备,以项目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具体实施过程为:(1)项目准备。自动化系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师二十多人,根据教师的个性发展,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学科平台设备和教师的个性平台设备,精心设计了二十几个工程项目,项目已有一定的前期基础和可操作性。(2)组建项目小组。自动化系年招生九个本科班和二个专科班,每年都有大量学生找老师申请加入一些专业学习小组,也有少数机电和化工类学生咨询如何多学一点自动化技术,通过选拔组织了部分优秀学生组建了项目小组,每个小组三到四人,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指导教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制订了项目实施计划。(3)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小组安排一到二名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布置任务,定期检查指导,定期交流沟通,基地对阶段性的计划进行检查督促,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交流。(4)示范推广。部分项目已按计划完成,部分项目还在实施过程中,计划在全部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逐步推广示范。
六、结束语
自动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了设备资源的整合,构建了三个实训和工程教育平台,精心打造了科技创新和实践平台,在OBE模式下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匹配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不断改进,经过近二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将继续根据基地建设思路,加快建设步伐,逐步推广示范。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范文6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中关村海淀园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也是中关村海淀园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2014年,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由北京市科委推动首都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携手共建,目前该院已成立18个协同创新中心、33家成果转化企业,累计启动科研项目134项,目前已有92个项目成果实现转化,以创新支撑创业的格局初步形成。
另外,在建立健全市场化基金体系方面,海淀区联合北京市科委,协同创新研究院共同设立12亿元的创新母基金,并围绕不同产业领域,协同创新母基金拟投资成立18只行业协同创新子基金,不仅吸引了广大投资人的投资热情,更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新模式注入了新动力。
同时,北京市科委推动首都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共建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其中,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完成32项重大产业化项目在京落地,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促成24个项目在京产业化,充分发挥航空材料研究院和中国航发的技术及市场平台优势,在海淀区打造石墨烯材料的跨行业产业集群。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各方着力推进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据悉,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创新创业生态已初步建立。其中,中科院成果转化(秦皇岛)基地已引进12家科研院所的19个项目入驻;中关村意谷(秦皇岛)创想空间开始运营,已入孵项目68家;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秦皇岛分园开业运营,已有10余家企业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