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能力提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能力提升范文1
教学引导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学引导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教学引导能力的提高是个反复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深入地学习、反思与行动,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知识、经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逐步取得进步。
(二)教学诊断能力
教学诊断能力指教师发现自身教学缺陷与学生学习障碍,设计出针对性改进方案的能力。教学诊断既是对教与学存在的现实问题的诊断,又是一种发展性的诊断,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诊断可分为教师的自我诊断与教师间的合作诊断。
(三)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面对的是发展中的、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而一些问题是无法通过向外界学习获得解决方案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不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学诊断能力是教学能力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教与学的诊断,并做出针对性改善,既可提高教学创新能力,也可提高教学引导能力。
二、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是教学知识、经验不断获得与积累,并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学知识经验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向外界学习获得,建立学习型组织可帮助教师在群体之中高效获得外界的知识经验。二是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提高教学诊断能力是获得教学知识经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教师需要进行终身学习、进修以充实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可帮助教师源源不断的获得珍贵的知识,可最优化推动教师群体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提高。学习型组织有五个要素:系统思考、建立共同的愿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要求教师从整体考虑问题,从学校、学生和自身考虑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为达到这种系统的思维,需要建立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自由、流畅交流的渠道。通过自由的交流、沟通,学习与了解彼此之间的教学知识与经验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建立共同愿景,使教师的目标一致,是实现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确立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塑造完整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把每个教师取得的成绩看成是教师群体取得的共同成绩,并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尤其是精神上的奖励,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教师实现自我超越是其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学校管理者应当为教师的发展创设条件、搭设平台。当然,教师能否实现自我超越关键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个教师只有超越自己,教学能力才能取得十足的进步。教师的心智模式越好对其教学能力的提高越有利。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过程必定是对事业执着追求的过程,精神的愉悦是这种追求的动力支撑。应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人文的精神关怀,培养每一位教师,在心智模式上对教师进行引导。
(二)提高教学诊断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具有积极开展教学诊断的态度,具备丰富的教学诊断理论,并且养成进行教学诊断的习惯,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唤醒教学诊断意识
当前认识到教学诊断重要性的只有专家和教学研究人员,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教学诊断意识。他们只看到自身教学的优点与长处,对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置之不理,使得进行教学诊断成为空谈。所以,为提高教学诊断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应具有谦虚的态度,认真对待实践中暴露出的自身教学缺陷,听取多方面意见,愿意同学生和自我展开对话,才能从中习得教学诊断的理论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富有责任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思考自己的教学问题。只有富有道德责任感的教师才会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教学对学生成长更有益,才会自觉诊断自己的教学。因此,教师只有长期坚持进行教学反思与诊断,才能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所感悟,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不断获得提高。
2.加强教学诊断的学科与理论建设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教学诊断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然而,目前我国关于教学诊断理论的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教学诊断学科尚未建立。一方面研究教学诊断理论的人员较少,另一方面很少有一线中小学教师反应教学诊断问题。所以,建议师范院校与一线教师展开合作,密切联合加强教学诊断的理论建设。教学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范院校应开设与教学诊断的相关课程,为“教学诊断学”的建立打好理论基础,使“教学诊断学”逐渐成为独立学科,使教学诊断学科从无到有,为丰富教学诊断理论创设条件。
3.培养教师学习教学诊断理论的习惯
教学能力提升范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师 教学能力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51.2;G64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92-02
一、前言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是指教学活动所表现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是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教学能力是个人智慧在高校教学实践活动中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最具效力的因素。当前,独立学院绝大部分教师存在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教学研究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缺乏及学科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陈旧等教学能力缺失问题。科研是提高教师基本素质和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从事科研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跟踪学科前沿,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握学科的知识体系,使教学更具先进性和科学性。
二、科研对提升教学能力的作用
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提高。二者有机结合是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的有力保证。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曾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实践也证明,在大学里,没有科研,就很难产生名师,教学水平也就很难提高;反之,有科研成果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评价均高于无科研成果的教师。因此,独立学院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娴熟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三、独立学院教师科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一)科研状况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国家非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我国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独立学院的发展突飞猛进相比,学校的科研水平明显落后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如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科研总体水平低,具体表现为教师承担的纵向课题数量少、级别低,论文水平低、科研成果有限。笔者调查发现,广西某独立学院自主招聘的专任教师约有300人,但2006-2012年全校教师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立项仅为9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为0项、市厅级项目39项、校级项目53项,横向项目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34篇(其中420篇为一般期刊论文),获得专利授权1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3项。另外,笔者连续多年跟踪调查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和结题公报发现,2012年以前,广西9所独立学院未有一所获得该基金立项资助,而2013年仅有2所学校获得资助,项目共3项。此外,笔者调查广立学院教师发现,有64.2%的被调查者从未参加或主持过任何级别的教学研究项目,62.3%的被调查者是不常写或几乎不写教改论文。这些说明,教师整体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较为有限是多数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独立学院教师的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二)科研主体
独立学院的教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母体学校的在职教师,二是独立学院自主招聘的教师,三是母体学校的离退休教师、其他高校在职教师或社会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高职称技术人才。从母体学校或社会行业来的教师,人事关系多不在学院,获得的科研成果属于人事所在单位;离退休老教师虽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和能力,但因年老和没有评职称的压力,较少从事科研工作。因此,独立学院获得科研成果主要依赖于自主招聘的教师。笔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广立学院自有教师中青年教师占70%以上,讲师及以下职称的教师占90%以上,博士约占2.0%,硕士约占60%,学士约占37%。可见,青年教师尤其是硕士和低职称者是独立学院科研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三)影响因素
影响独立学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归纳起来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多数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其科研经历、阅历和能力主要来源于在校学习和完成毕业论文时的积累。二是独立学院科研氛围不浓,教师自身参与科研与学术活动的欲望不强。三是独立学院缺少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青年教师到岗后缺乏老教师指导,不知如何开展科研活动。四是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实验室或科研平台建设滞后,教师缺乏必备的科研硬件条件。五是独立学院由于办学理念和经费有限的缘故,通常重教学轻科研,将有限的人、财、物力投入到教学方面,科研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扶助甚至被忽略。
三、提升科研能力的对策
(一)自我提升
独立学院教师可在既有科研条件下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一是根据专业基础,撰写专业研究综述或研究进展,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前沿知识、研究状况及热点问题,充实自身专业知识,丰富理论基础,同时为申报科研项目做理论研究准备。二是撰写高质量论文,投稿高水平学术期刊,借用期刊审稿专家指导论文写作。目前,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尤其是一级学报,均要经过编辑部专家、同专业专家2人以上及编委会专家审稿,审稿后给出具体评价及修改意见,根据意见修改、完善稿件,既可提高写作技能,又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三是积极寻求校外合作。一方面积极参加原就读学校老师、同学或校友的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科研机会和指导,增加科研经历;另一方面善于利用校外科研资源,组成课题团队,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借用校外科研平台实施科研活动,增强科研实践能力。四是将科研引入课程实验教学、课程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带领学生实施科研活动,增强科研项目实施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二)学校扶助
国家和地方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鼓励、支持、扶持民办教育,要求独立学院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独立学院进入了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争地位的时期。当前,独立学院可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定位规划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尤其是重点、特色或优质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建设,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必备的校内条件;着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组建技术与学术创新团队,增强科研的带动和辐射效应;适度安排科研业务专项经费,开展校级科研立项,资助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扶助教师科研能力成长;同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构建科研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三)政府扶持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与公办高等院校一样,独立学院兼具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创新四大职能。因此,各级政府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发展需求及对社会的贡献,许可独立学院成为相关项目依托注册单位,甚至在课题申报方面分类指导,指标划块,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帮助。
总之,独立学院的科研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极为有限,需要通过自我提升、学校扶助、政府扶持等途径加以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增加学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韦兰用,罗秋兰,黄秋和,韦娇艳,赵戊生.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缺失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2] 彭小平,郑建生.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2,(6).
[3] 韩邦兴,陈乃富,刘传芳,韦传宝,张莉.“以科研促教学”的几点探索与实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3).
教学能力提升范文3
(一)思想亟需转变,缺乏自我创新。小学语文是学生启蒙阶段最重要的学科教育之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知识点教学以及“满腹经纶”已经不符合当代教师的教学标准。一线教师要摒弃部分传统枯燥的教学设计,更不能依赖自己以往或者其他教师的课件进行整合。目前部分教师传统思想严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现代辅助技术不掌握等情况,以至于教学效果难以提升。教学能力提升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转变思想,通过创新使课堂充满情境和乐趣,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味灌输,而是主动参与、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过程,最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获取经验。
(二)教学反思不及时,培训指导机会欠缺。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当前一线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反思采取应付的态度,教学工作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学生是否都已了解、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得到改善、教学课堂氛围是否好转等都没有顾及,教师自我教学能力得不到反思与总结。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有意愿丰富课堂内容,但发现经过教学设计后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应对,迫于无奈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的灌输知识,究其原因缺乏科学专业的培训和教学指导,但目前地方学校培训力度不够,培训范围不广,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更谈不上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规划。
(三)缺少自主学习,科研意识淡薄。目前个别教师缺少自主学习,常常以多年的经验以及雄厚的知识储备自居,而且由于评价体系的制约,部分老师认为提高学生成绩是首要任务,科研方面与其他教师备课、评课便可以替代。也有部分教师有兴趣和志向做科研,但是目前地方小学能提供的科研平台太少。老师们应该主动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并总结,这样才能从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学校层面也应该尽可能的为一线老师提供科研平台以及创造科研条件。
(四)评价制度制约。目前我国地方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体制与国家提出的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不完全相符,虽然小学阶段并没有强制性的升学要求,但在某些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看重的仍然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而成绩会直接和职称评定、评优挂钩。教育管理者出发点是要提高教师甚至是学校整体的执教水平,但在操作中却走入过分注重分数的极端。一线教师面对这种评价制度只能将原本用于提升科研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时间用来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和试题讲解,这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式的确可以提高分数,但却与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背道而驰,导致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饱受诟病。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一)转变思想,培养自我创新意识。教师应将改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将学生的需求同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完美结合,丰富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能用微课堂甚至是网络技术补充教学内容,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上的内容更情境化的传递给学生,课下使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提供知识扩展,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授课方式可以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多样化,授课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另外定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知识竞赛,人文历史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能用分数来证明,还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二)加强教学反思,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教师应该对自己从备课阶段开始至教学结束后的全过程进行记录,每堂课后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课下询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问题,课后与教研组教师共同讨论分析,并不断反思和总结。另外针对目前偏重于理论指导的讲授式报告培训,学校层面应建立校本培训制度,针对老师“走不出去”的情况,将学校作为师资培训的主阵地,内部通过教师的教研活动交流进行培训,校外邀请其他学校名师进校园举办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使校本培训工作达到制度化、科学化、规模化。
(三)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科研能力。语文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学习,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去分析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同时教师也要重视科研工作,学校层面也要推出校内提升科研能力计划,鼓励引导教师自身树立科研意识,重视教学方式和授课技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典型教师的科研宣讲和培训,让其他教师感受到科研就存在与日常教学中,互相交流不断反思和研讨来提升科研能力。
教学能力提升范文4
计算教学时我们往往关注:如何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计算获得相关的计算技能,却忽视了超越具体的计算,从更一般的角度分析思考,认识不同运算之间的关系,并原有的知识之上进行抽象概括。计算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动脑思考,而不是动手计算,要把握好动手计算与动脑思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学生动手计算之前,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做,一味地算,一味地动手,就是不动脑,从而出现“盲目干”的现象。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简单地提倡动手计算,关注计算能力,而应更重视“活动的内化”。通过计算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学会思维,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教学习惯性地在低水平的技能训练上进行较大强度的训练,在高水平的技能发展上却不够关注,我们要努力做到高低适度。不管层次多高的数学学习都离不开做题,关键的是做怎样的题。决定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是做题的数量,而是题目的质量。衡量一个学生的收获不是题目做了多少,而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的题做得再多,也只是技能的短时熟练,而有的题做得不多,促进的却是思维的长期发展。
一、留足空间,积极思考
数学是学生自己通过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让学生思考起来,把自己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交换,收到的效果就会更佳。思考数学问题是很费时的,我们在课堂上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能够提供给学生思考,努力帮助学生更积极地思考,并逐步学会想得更合理、更深远、更清晰。只有通过自己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实现超越具体计算,分析、变化和比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感悟,不断进行优化。
“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往的教学总是聚焦在计算方法上:借助学具操作,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定位,虽然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但是缺乏思维含量。为了使学生从会计算到会思考,我决定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在完成题目的时候会出现时间先后的差异和计算方法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教学展开的资源。
学生在动手计算和独立思考后,主要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51-36=?(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9面例2)
1.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2.11-6=5 40-30=10 10+5=15(此法与列竖式
方法相同)
3.51-31=20 20-5=15 (把36拆成31和5)
4.51-30=21 21-6=15 (把36拆成30和6)
5.50-6=44 44-30+1=15 (相当于20以内退位减法
的破十法)
6.6-1=5 50-30=20 20-5=15
这种计算方法一时难以判断是不是巧合,于是就换了两个数试了几回,结果都是正确的,但其中的算理该如何解释?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时,这位学生对自己的算法给出了解释:6-1=5,是被减数个位的1比减数个位的6小5,第一步减掉了1个,接着减去30后还要减去刚才少减的5。学生的奇思妙想得到了肯定,全班都为之兴高采烈,这也是对学生的最佳鼓励和褒奖。
学生的差异就是一部鲜活的教材。以学生不同的算法为教学资源,并进行算法沟通和优化。首先要判断每一种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如果错了,找出错因并进行改正。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再看看别人怎么算?找找自己的算法和他人的算法有什么不同?这样不但能把自己的思维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且学会了理解别人的思路。在这么多种算法中,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往往是最容易理解的,但未必是最简捷的。此时,不必强制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沟通不同算法的联系,在明白不同算法的基础上理解书本上最优算法的算理。使学生既会书本上的算法,又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时学生既收获了学习的自信和自豪感,又能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二、精练细导,以练提思
练习题在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如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仅仅是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肯定会对优化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练习课同样也要承担起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任务,要从纯粹的解题走向思考感悟和经验积累。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练习题中的数学思维因素,放慢教学的脚步,放大数学思维的空间,让“小”习题闪耀出“大”思维的光芒。
例如: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P31练习七中的第9题:
9.计算下面各题,你能发现什么?
6÷1.5 1.2÷1.2 49.5÷1.1
6÷1 1.2÷1 49.5÷1
6÷0.5 1.2÷0.8 49.5÷0.45
通过计算、比较商与被除数的关系,学生会发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等于1的数,商等于被除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
当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等于1或小于1)的数时,商与被除数之间大小关系的规律后,我顺手把原来题目中的除号全都改成乘号。让学生不计算先说一说:计算的结果和第一个因数的关系比较有什么变化规律?这变化规律与刚才的除法规律一样吗?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计算验证,得出规律。到这里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接着问:为什么乘法和除法的规律会不一样呢?请你举例说明。一学生答道:6×0.5表示:6的一半是多少?答案肯定比6小。而6÷0.5表示:什么数的一半是6?这个数肯定比6大。经过这位同学的启发,又一学生抢答道:6×1.5表示:6的1.5倍是多少?一倍刚刚是6,一倍多的数肯定比6大。而6÷1.5恰恰相反,表示:什么数的1.5倍是6。这个数肯定比6要小。在练习商与被除数关系时顺带复习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关系,以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对于此类练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有的放矢。
数学思维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断积累。练习题的解决过程往往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过程,暗藏着数学思维开发的契机。有时只要一个小小的改变,一个小小的追问,创造机会敏锐地捕捉数学思维开发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实现隐性思维可视化,在练习巩固过程中锻炼推理能力。
三、变式练习,搅动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养成这样一种解题习惯,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算,关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求得结果,而不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我们应从源头出发,不仅要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还要了解学生的经验基础。从问题的预设开始,提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优化设计,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历程。
例如: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P17练习四中的第5题:
学生刚刚学习了小数乘法,已经熟练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一看到题目就迫不及待地动笔算起来,使探索解题的思考过程缩水了。当然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内化学生的认知。但是在巩固和内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傻练”,而应有所变化——从不同角度破除认知的僵硬模式,借助问题设计,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认知的抽象化和深刻化。为此,我把题目做了如下改变:
把水果的价格变成不确定,逼着学生思考:苹果和梨的总价最高为49.1元,香蕉每箱价格不能超过多少元,100元钱够了。如果香蕉每箱为29.8元,要想购买这四箱水果,苹果的价格只能是多少元?香蕉每箱的价格还有可能是多少元?要想用100元买下这四箱水果,苹果的价格有可能是多少?为什么大家很少考虑梨的价格呢?对问题做这样的改变,目的是打破学生一贯的思维模式,顺着问题设计展开教学,让教学的指向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进程合拍,引领学生一步步经历思维过程。学生思维的深入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通过对问题进行发掘,帮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展开有根有据的思考。
四、魅力共振,深思致远
教学的情境设置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意义,但这些外在的力量相较于数学自身内在的魅力会黯然失色。数学的理性美、智慧精神、至高无上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探索真知、渴求智慧、涵养心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要不断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否则它就会逐渐消失,探索与求知的欲望也会与之一道熄灭。于是我们要努力让自己保持对数学的新奇感,开发与学生共同分享的课程,以便与学生一起沉浸于智慧挑战、发现乐趣与数学美的享受中。
数学课堂既是问题不断产生的地方,又是问题不断消失的地方。让问题渗透贯穿教学每个过程,见缝插针,因“题”制宜,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习题中,感受数学魅力,逐渐形成认识的乐趣。例如: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P101的第一道练习题:这是对20以内所有的进位加法算式进行整理。
一出示表格我就问:你能把余下的算式填完吗?当学生完成后。师:你是怎么填的?生:我是竖着填,第一个加数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加数都增加1。师:你们觉得他说得对吗?当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增加1,和会怎么变?学生会顺利找出规律。师:如果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减少,和会怎么变?生: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减少几,和就会减少几,比如:7+8=15,7+7=14,7+6=13……生:增加也是一样的,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增加几,和就会增加几。得出: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几(减少几),和也会增加几(减少几)。接着利用规律练习,让学生在相互出题的过程中,利用规律计算,感受便捷。正在学生兴奋互算时,我问:有谁横着填吗?横着填有什么发现吗?生:横着填,和都是一样的。
师:为什么两个加数不一样,而和却一样呢?这两个加数是有什么联系?生:就像9+2=11,8+3=11第一个加数减少1,第二个加数增加1,而和不变。生:还有7+4=11,第一个加数减少2,第二个加数增加2,和不变,得出: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师:如果第一个加数增加1,第二个加数增加2,和还是不变吗?如果第一个加数减少1,第二个加数减少3,和会怎么变?生:变的。比如:……得出:一个加数增加(减少)a,另一个加数增加(减少)b,和就会增加(减少)(a+b)。师:如果一个加数增加a,而另一个加数减少b,和会怎么变?从而得出和的变化规律。
接着让学生找出两个相同数相加的式题,并说出得数。师:你只要知道几道题的得数就行了?生:我只要记住二十题就行,其他几题只是把加数的位置进行交换,和不变。可是有个学生大声叫道:我只要记住一道题就行了,其他各题根据和的变化规律,很快就能算出来。不信你们可以考考我……生:这方法真不错!不过我还发现:第一行的和都是单数,第二行的和都是双数。师:单数也叫奇数,双数也叫偶数。哪两个数相加和是奇数?哪两个数相加和是偶数?生:9+2,8+3,7+6……的和是奇数,9+3,8+4,7+7……的和是偶数。生:一个偶数加一个奇数的和是奇数,两个偶数的和,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生: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以上这些都是学生通过努力,对表格展开进攻所斩获的。学生在不断地思维撞击中,让数学显得可感、可操作、奇趣、亲切甚至引人入胜,在不停探究中发现一个个奇趣的规律,感受和体会数学之美,获得对数学的认同。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有时可能会很平常,很简单,如果它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出来,并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那么学生就会经历解决问题的那种,享受发现的喜悦,这样的经历会培养出对思考的爱好,并对思想和性格产生终身影响。
数学能让一部分人终身追随,不仅仅因为简单,而是有点难,数学因此而变得更有魅力。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思考——问题能解决又不能信手可得,学习有信心又需要再努力。使学生从此爱上了思考,努力地克服一个个难题,不断体验思考的快乐。
教学能力提升范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能力 提升策略
自从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想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长时间教学实践以后,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教师要学会认真研读教材内容
我们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基本围绕教材展开,所以教材是从事教学的根本和依据所在。如果脱离教材教学将会失去方向,更不用说教学能力的提升;所以这一点显得十分重要,是我们更好地开展教学的前提。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是这些变化的前提必须保证都是基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展开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发现个别教师的课堂感觉是非常有趣和热闹的,如果忽视教学目标,因为课堂本身的趣味性而让学生没能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那肯定是得不偿失的。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是最基本的责任所在,同时也要提升教学能力,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时刻紧扣教材中知识内容制定适合我们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教师要积极参加和接受专业培训
在平常工作过程中,经常有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有时也有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积极参加这样的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对于小学数学这一学科来说,我们接受一些专业的培训,如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精美的数学课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我们突破教学重难点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只有这样才更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教学魅力所在。
三、教师要灵活地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
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我们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的过程中,要学会根据不同教授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教授一年级学生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凑十的方法掌握。有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疑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如教授学生两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可以利用:36×4=?36×10=?为新课做铺垫和启蒙,引发学生的思考,接下来通过PPT展示例子:每盒油画棒是36支,那么14盒一共是多少支呢?这时学生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把14盒分成10盒和4盒,并且分别算出支数,再将10盒和4盒相加起来,从而得出一共的支数;就在这时,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从而进行对照和比较,并且设问教材中的算法过程和刚才的算法过程哪个更加简单一些呢?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书上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吗?通过这样比较分析和设问,可以让学生思维更活跃,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学校组织和开展教科研活动是提升教学能力的一种保障方式,方便了大家交流和探讨,所以我们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因为在教研活动过程中,大家讨论的问题往往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从而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服务,通常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有时会安排同轨班级的教师一起就某个方面的教学经验进行展示,这时我们从其他老师那里得到一定的启发,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教师要学会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我们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开展得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教学能力才能慢慢提高。我们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的过程中,要善于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要不断努力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在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会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内和课外各方面的工作;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总结教学经验,从各个角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且让这种教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得以运用。
总之,教师要学会善于从工作实际出发,多从学生实际考虑,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开始,灵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为着力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突出小学生的特点,让课堂既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又非常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在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学校教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反复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连根.从“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出发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姚利民.中外教育家有效教学思想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教学能力提升范文6
体,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共同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就案例教学的作用和意义、缺陷、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关系以及应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 提升能力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27
案例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既懂理论又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如何突破这一问题是每位德育课教师公认的难点。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我们教师应始终把握的方向,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探索创新型的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中职学校教师要针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有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问题摆出来让学生争论,尽量避免将问题结论直接捧给学生,给教学留下阴影。而案例教学法将生活情境所遭遇的问题通过真实的案例呈现,设计适当的案例问题,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单一的问题情境,通过点拨、启迪、暗示、归纳等途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能力和方法,同时对于有效地运用案例诠释理论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以及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案例教学法就成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案例教学的作用和意义、缺点以及应解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和广大同仁商榷。
一、案例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一)案例教学可以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个教学成功的教师,不在于自身的学富五车,不在于课堂的侃侃而谈,也不在于学生的亦步亦趋,而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学的过程不光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过程。案例教学正是这种方法最好的运用,它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质疑,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教学中,教师要求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通过经验的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可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还对学生起到一种鞭策激励的作用。由于案例为大家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而讨论中学生会提出不同见解,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甚至还会出现激烈的语言竞争,一两次讨论和解决问题出现失误还有情可原,多次不及他人,必然激发学生奋发进取、超越他人的动力,从而积极向上,勤奋学习。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引导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尤其是德育课知识,在课堂上泛泛而谈,犹如纸上谈兵,很难实现既定的教学效果和目标。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掌握了知识,自然为具备能力奠定了基础。但在当今科技革命,知识爆炸的年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重实效,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如果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教育自身的发展有着阻碍,更会对学生将来谋求职业有损无益。
(三)案例教学注重师生双边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懂与不懂直到最后的测试才见分晓的现状。在具体实施时,学生首先通过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自我消化,然后经过小组讨论,最后才能形成共同的学习结果,这样的学习是主动式学习,是能够领会到知识精髓的学习。通过自学和讨论捕捉理论知识,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经过教师的启发和指导,因材施教,补充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应该处理好的两层关系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请大家记住教育家沃德说过的话:“平庸的教师传授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在案例讨论中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吸引住学生就是教师最大的魅力。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兴趣,自然对教师所教的课产生了兴趣,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能够给予学生与教师讨论问题的胆量和机会,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二)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在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案例教学,也可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绝不能一概而论。同时教师也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使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能发光”的目标。
三、实施案例教学时应突出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案例教学中不要走过场、图形式。教师要充分驾驭课堂,引导讨论方向,要十分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案例教学费时费力,因而选材要精当,教学要适度,不办则已,办则一定成功。三是案例教学不能以讨论为借口完全脱离理论知识的学习,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四是案例教学应遵循相应的步骤:选取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案例,学生对案例的自我分析,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课堂讨论,教师和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之事实的总结,案例与学生自身实际的联系等等。
四、案例教学的缺陷
一是因为编制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时间做保障。同时,编写一个反映生活实际的案例,更需要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是每一位教师都适合案例教学的。二是案例法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可能还要突破课时的要求,往往需要两个以上的课时才能敲定,这样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郑韶诗.谈秘书学课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5-05-15.
[2]赵玉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11-01.
[3]汪岩.《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探究――教学案例[J].职业技术,2014-03-10.
[4]李雅娟,翟鹏.浅析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1-25.
作者简介:
牛更生(1968- ),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张掖市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23年,长期从事职业高中德育课教学工作,所承担的教学课题《职业中专分层次教学研究》于2010年3月结题。多篇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