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濒危动物的举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濒危动物的举措范文1
英语听说课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摘要:网络为英语的听说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平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为英语听说课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实现网络环境下英语听说课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能够使英语听说的教学的模式更开放,更灵活,更高效。而这类课型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 多媒体 听说课
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充分利用,使得现代英语听说课的信息量骤然加大,成为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当中浓墨重彩的一个部分。
严格来说,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并不存在听说课这类课型。在“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的旧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不可能拿出一堂课的时间来进行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只能利用教材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当中的听力练习,进行“放录音,对答案”式的应试型模式教学,听力材料的内容也相对陈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口语部分的操练更是少之又少,仅仅停留在机械的朗读或套用对话阶段;若课时不够,口语和听力部分常常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语法讲解和阅读练习。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读的是“哑巴英语”。完全违背了“Language is speech, not writing. A language is what its native speakers say, not what someone thinks they ought to say.”这一提法(William Moulton)。新教材的单元教学步骤设置十分明确的把热身WARMING UP听力 LISTENING和口语SPEAKING紧密的安排在了一起。这一举措有利于教师把这三个部分放在一节课内处理,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听说课。
热身部分的设计相当与一个LEAD IN(导入),它的形式多为任务型的活动,比如讨论,问答,填空等等,内容与这一单元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通过一些话题或是问题,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知识,预测并了解这一单元的主题。如新教材第22单元,A WORLD OF FUN,这一单元的热身部分为一些关于游乐场的问答题,如“HAVE YOU EVER TRIED BUNGEE JUMPING?”等,问题紧扣学生的经历,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推测出本单元的主题“FUN”。
听力部分通过截取真实语言材料,设计了多样的问题,如补全对话,口头转述等,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口语部分一改以往的模仿式编对话形式,主要是以提供topic,situation等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书本中提供的useful expressions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对话,讨论,采访乃至辩论等较高层次的口语训练。
设计这样一堂信息量大,语言形式多样,素材丰富,功能性较强的课,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语言教学设备不仅可以传输声音,还可以传输文字、图片甚至影像,兼有录音机、幻灯机、黑板、电视机、录像机的功能,为英语听说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而网络则为听说课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INTERNET查找有关信息,进行资料的整合。应该说,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的应用,对促进英语听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高一上学期,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中学,学习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在去年11月,我以高一上学期第10单元 THE WORLD AROUND US的warming up 为基础,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与英语听说课部分整合的尝试。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濒危动物的保护,warming up部分展示了三种濒危动物的图片,以及它们濒危原因的文字说明,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由于三种濒危动物是大熊猫,老虎和藏羚羊,学生比较熟悉,我便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查找其他濒危动物的资料,根据课本提供的问题进行powerpoint的课件制作,并汇报。在短短的20几分钟里,蓝耳翠鸟、滇金丝猴等一些珍贵动物的资料被一一展示,并辅以解释说明。在课件交流后,我们展开了“环境保护”这一话题讨论,因为有了之前直观的信息输入,同学们在后来的讨论阶段,发言非常到位。这次尝试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他们觉得warming up不再是简单的回答问题,走过场;而是通过自己动手查资料,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且在班级范围内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在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节奏快,信息量大的高中英语教学的前提下,我进行了多次的完整听说课整合的尝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我在公开周的创优课为例,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一下学期的第16单元scientists at work当中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是一堂典型的听说课。我在详细研究了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后,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第一步骤: 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包括,完成warming up部分问题的思考;完成listening部分的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课本speaking 部分中出现的内容进行主动而有效的预习,内容包括“computer, nuclear energy, space flight, cloning”。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向学生推荐一些网站,如corbis.com和google.com 等。“网络环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许汉,2004)。我鼓励学生上网查阅课本以外的内容,比如有的同学就以solar car为主题。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归纳出useful expressions,new words和可供交流的其它信息,做成简单的电子文档,由我链接到本课课件当中。
第二步骤:对Warming up部分的问题进行改造,使它们更具有可操作性。把四个问题糅合成两个,增加一个较简单的问题进行导入。将书本上的四幅图片进行扫描,并整合到课件当中。
第三步骤: Listening部分涉及的内容是实验室的注意事项,学生具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因此在预习过程当中困难较小。在备课过程中,我下载了一些有关实验室的图片,试验过程图片,药品的图片,将重点的短语作成幻灯片,在放录音的过程中依次出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听力的内容。课后有教师提建议,可上网下载实验室操作规程的录相,截取与听力材料有关部分,可以更直观的展示。
第四步骤: Speaking部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汇报,汇报形式不限。学生多以presentation和dialogue为主,通过多媒体展示他们上网查找并整合的文字图片或影音文件。鼓励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讨论这项新科技的优缺点等等,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职责就是组织引导和调动学生情绪,进行情感教育等。
课后我询问了听课老师的意见,他们的共同感觉便是: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多媒体整合后的英语课信息量非常大,不但完成了课内的教学内容,还拓展到了很多课外知识,学习了很多新鲜的词汇,实现了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在Speaking部分,这种资源共享的模式很可取,学生的讨论提问阶段就更是整堂课的了,充分显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也体现了学生能够并乐于利用英语进行交际这一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趋势。而Listening部分可以尝试直接在Internet上下载live的英语或美语的新闻,提供key words,设计问题。甚至可以在听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训练,比如陈述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不同观点的辩论等等。这种听说课听力部分和口语部分不再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相互糅合;教材更具时效性、趣味性;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会听,更要能讲。
但这类课型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网络资源无穷丰富,鼓励学生跳出课本,利用Internet进行自主学习,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拥有广博的课外知识,否则很容易露怯。如事先不了解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料,在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就无法对这场讨论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势必丧失“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
其次,教师必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多媒体课件的一些基本制作技能;能够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及时进行处理,不要因为一些简单的电脑故障,而使得整堂课陷入瘫痪状态。
第三,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导。不要因为使用了多媒体,而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质的飞跃,这已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但是,刻意地追求现代化,完全依赖课件,整堂课便只能成为了漂亮课件的展示课了。教师如果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学生也很可能失掉学习的兴趣。
第四,注意网络和多媒体使用的频率。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果一味的跟风,每堂课必到多媒体。既增加了老师备课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的吸收。比如讲评练习课,完全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进行讲授。我个人认为黑板和粉笔在这种课型上好过鼠标和键盘。它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加深印象。
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合理适时地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解决英语教学的视听等有关教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视听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听说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利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实现利用英语进行流畅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PowerPoint) 广州 许汉,2004
保护濒危动物的举措范文2
理想的有机产业发展地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气候温和、湿润,景色秀丽,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瓯玉盆”之美称。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北与西南、东南的通道和辐射川陕甘鄂的重要物资、信息集散地。全市辖10县1区,总面积2.7万km2,农村人口23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7.4%。
“5.12”汶川地震后,国家将汉中确定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陕南循环发展战略部署,汉中结合实际,提出了“强力推动循环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汉中”的战略思路。规划:经过5到10年的努力,把汉中建成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区,秦巴山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协调推进的示范引领区,陕甘川毗邻地区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陕西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汉文化和生态旅游度假区。
汉中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产品,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动物。所辖洋县有国家稀有动物保护区、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宁强有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有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汉中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生猪、中药材、有机绿茶、蔬菜和渔业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131.29万亩,已建成有机示范基地52个,有机认证企业81家,认证有机产品20大类96个品种120多个产品。造就了有机大米、有机黑米和有机西洋参等有机食品,“汉中仙毫”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朱鹮牌”有机黑米酒远销日本等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洋县通过认证的有机五彩米、红薯粉条、香菇、木耳等产品打入东南沿海市场。
洋县主打“朱鹮牌”
据了解,汉中有机产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有机农产品标准执行不统一,有机产品标准管理粗放,有机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有机农产品产业链短,农民积极性不高,有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有机产品品牌管理落后等,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汉中在解决这些难题的进程中使有机产业大有作为。
2011年,洋县就被国家认监委评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成为全国首批11个获评县之一。有机产业让这个曾经背负生态保护之累的县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功劳簿上,“朱鹮牌”系列有机食品名列前茅。
长期以来,洋县人民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朱鹮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洋县,朱鹮保护区面积达到30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严禁开发矿产化工企业等规定,导致山区农民致富难。
但为保护朱鹮而造就的优美生态环境,却为发展有机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为解决保护朱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和挑战,2005年10月,陕西省决咨委组织朱显谟、安芷生、山仑、李佩成四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出了《在洋县朱鹮保护区建立我省有机食品产业基地》的建议。
2007年3月,省发改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了《洋县朱鹮保护区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发展规划》,《规划》很快得到省上的批复。
根据2007年8月陕西省批准的《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到2015年,洋县朱鹮保护区的基础设施、环境监控和组织管理体系,力争实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综合配套。《规划》制定了详细的有机食品加工、检测体系建设等发展目标和布局,发展符合国家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的“菜、果、药、畜、米”五大产业基地100万亩,为农户和相关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2000元。
然而洋县要把有机产业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县政府立足实际,从政策支持入手,自2006年起,把有机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的主导产业。
2010年4月,洋县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基地”写进了国家质检总局与陕西省政府签订的《关于开展质量兴省建设西部强省合作备忘录》。同年10月,洋县政府与汉中市质监局签署的“质量兴县”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扶持洋县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的举措。2011年编制了《洋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
翻开《洋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记者看到,包括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食品加工园区建设、有机食品检测及支撑体系建设,以及有机食品“朱鹮牌”营销体系建设4个方面。实施过程,分为启动、建设、发展有机食品示范基地3个阶段。计划在5年内,打造有机粮油业、有机蔬菜业、有机特色林果业、有机中药材业、有机畜禽业、有机水产业、有机农产品加工业、有机农产品储运保鲜业、有机观光旅游业等九大产业。
2012年7月,国家认监委工作组专程来到洋县,与洋县政府签署了《关于认证认可联系点工作的合作备忘录》,通过对口帮扶、运用认证认可手段,进一步促进洋县的经济发展。
针对洋县有机产业存在的生产规模小、品牌杂、知名度低等问题,为了整合有机食品资源、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2012年6月,汉中朱鹮牌有机食品协会正式成立。
该协会共有会员104名,其中包含35家来自汉中各县区的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协会采取统一广告词、统一设计包装、统一推广宣传、统一参展营销的“四统一”方式,努力把“朱鹮牌”有机食品打造成为更具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汇力有机胚芽米——填补西北空白
2013年10月,一条年产3万吨的胚芽米生产线在汉中建成投产。该生产线年加工特色稻谷45000吨,生产胚芽米30000吨,带动周边8万亩水稻种植与销售,帮助农民增收。
据了解,这一项目填补了西北地区同类产品生产的空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经销商前来汉中订货,引起全国有机产业界的另眼关注。
胚芽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米?价值究竟几何?本刊记者采访了这个独具慧眼的项目负责人——汉中汇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有。
“我们把一粒普通大米和一粒胚芽米放在放大镜下,会看到普通大米边缘处有个缺口。这个缺口处就是大米胚芽脱落的地方,大米所具有的许多营养集中在胚芽里,胚芽重量约占大米的2.5%—3%,但却保留大米营养的80%。”张新有说。
胚芽位于糙米腹部的下端,胚芽和胚根是由一根极短的胚轴连接在一起,和胚乳的连结不牢固。所以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必须经过严格的加工才能保留米本有的营养,传统加工的过程容易造成营养流失。
如何才能保住这珍贵的胚芽呢?为解决这一难题,汇力公司经过多方考察,投资5800万元,从日本引进了胚芽米生产线。
张新有介绍:“胚芽米是米中极品,首先需要优质的稻谷。水稻有千百种,但适宜在加工中保护胚芽的并不多,我们选择硬度适中、条形优雅的稻谷作为谷源,不选择杂交水稻,所以得出高价购买用传统方法种植的水稻。”
米源从哪里来?汉中良好的生态条件是汇力公司发展有机胚芽米的基础。公司选择秦岭脚下的武乡镇和汉王镇作为种植基地。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土壤肥沃。
汉中市农科所原所长罗纪石介绍,汉中有长达7000年之久的种稻文明史,优质籼米晶莹剔透,食味柔软爽口,整精米率高,品质明显优于四川、重庆、湖北等稻米产区。
汇力公司为了有机种植,建成了从特色水稻良种繁育、种子加工,到集中育秧、示范种植、胚芽米加工、生物有机肥厂生产一条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统一按照有机生产的标准进行种植和管理。
“小”米粒做出大文章。汇力公司发动农民发展有机农业,不仅能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还能带动农民增收,使企业增效、地方经济增速,可以说是互利多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重。发展有机产业是一种趋势,也是我们公司未来之路。”张新有向记者介绍,近年来生产有机食品成为世界农业的热点,全世界大约有130个国家在进行有机食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我国属于有机产业发展滞后国家。有数据显示,现在国际有机产品销售量占食品总量的3%-5%,而我国只占0.1%左右,可见这个领域的提升空间很大。
“目前我们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胚芽米生产企业,现在还看不到经济效益,但在人们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的趋势下,我相信发展有机胚芽米是正确的方向,未来会有好的前景。”张新有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