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实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实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实例

循环经济实例范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电力行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电力工业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9亿千瓦,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目前电力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建设电力循环经济成为实现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电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的经济活动是由“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所构成的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是一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通过把资源最终变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循环经济模式,是由“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构成的循环流动的生产过程,是一种循环发展模式,其特点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因此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电力是能源生产和转换行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建设和生产运营中需要占用或消费包括土地、水资源、各种原材料等资源以及煤炭、石油、燃气等各类能源,根据能源转换种类的不同,还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污染物和废物的排放,占用环境容量。因此,电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具有基础性、关键性、长期性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我国电力行业建立了较系统的行业规范、标准和管理体系,通过技术升级、技术改造及节能降耗、达标创一流、清洁生产等与效益、资源、环境目标相结合的管理,在循环经济基础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做出了贡献。“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电源结构持续优化,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持续提高。但是,从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看,仍是任重而道远。

从电力行业的生产过程来看,其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合理地转换一次能源,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减少自身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及废物的产生,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废物资源化等;在输送过程中,如何提高输送效率,减少输送成本及占地,减轻电场、磁场的影响等;由于电力发、输、用瞬时完成的特点,电能的合理使用对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电力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措施

(一)优化电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污染

1、优化火电配置。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8.7%,石油占18.7%,天然气占3.8%,水电等占8.9%;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煤炭占76.7%,石油占10.4%,天然气占3.9%,水电等占9.0%。首先,要从源头上削减、降低能源结构污染,战略上就必须重点开发清洁能源,提高水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在电源中的比重;其次,要在立足于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的基础上,有计划、逐步地把规模小、效率低、煤耗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小火电机组关掉,有步骤地使火电大机组占有绝对优势。

2、加大水电开发力度。水资源是一种清洁、廉价、可再生的资源,水资源的这种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就已经决定了水电资源的开发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构筑绿色电源结构建设的主体。根据2009年国家发改委的全国水力资源最新复查成果,我国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及以上的河流共3,886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年电量为60,829亿千瓦时,平均功率为69,44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164万千瓦,年发电量24,740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40,180万千瓦,年发电量17,534亿千瓦时。截至目前,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突破2亿千瓦,水电装机总容量居世界第一,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22.22%。2009年发电量达5,545亿千瓦时。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及已建和在建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从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看,水力发电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与我国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和技术、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极不匹配。鉴于受化石能源储量的限制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水力发电必将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提高风力发电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风能资源属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开发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较小。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陆地50m高度风能储量约5亿千瓦,海上可开发和利用风能储量约7.5亿千瓦,共计12.5亿千瓦。《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显示,2009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1,38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全球每三台新安装的风电机组,就有一台在我国。全球风能理事会苏思樵预测,2010年底或2011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头号风电大国。我国的风能潜力巨大,到2020年的风电累计装机可以达到2.3亿千瓦,相当于13个三峡电站;总发电量可以达到4,649亿千瓦时,相当于取代200个火电厂。届时,风电将成为我国主要能源来源之一,总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15%左右,每年可减少4.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或者少消耗近1.5亿吨标准煤。可见,近年来各大电力集团都加大了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把发展风力发电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以项目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风能发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

4、加快核电发展速度。核电以其清洁、经济、安全的综合特性,被视为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截至2009年底,核电装机容量908万千瓦,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我国核电项目在建规模达2,192万千瓦,共20台机组,已成为世界上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2010年我国研究调整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沿海核电发展,并积极推进内陆核电项目。截至2009年,我国沿海地区已建成的核电站有6座,另外还有10座正在建设当中。随着内陆城市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内陆核电项目也将起步,湖南、湖北、江西等多个内陆省份都有发展核电的计划。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投入使用的核电装机容量将从目前的尚不足1,000万千瓦提高到7,500万千瓦。届时,核电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提高到5%左右,从而进一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

(二)企业层面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对传统污染防治方式的突破,是从源

头预防抓起,尽可能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和原材料转化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手段。在企业层面上推进清洁生产,也是国内外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燃煤发电站占全国发电装机的76%,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83%,燃煤电厂是我国电力结构的主体。而我国煤炭的硫分在0.2%~15%之间,多数为0.5%~3%,平均1.72%,工业锅炉用煤的平均硫分为2%。在我国煤炭年总产量中,低、中、高硫煤各占17%、58%和25%,虽然高硫煤只占全国煤产量的1/4左右,但高硫煤所造成的SO2污染却相当严重。目前,“十二五’燃煤电厂氮氧化物的相关排放标准正在制定中,而且“十二五’’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的减排力度将更加严格。

实施清洁生产,必须优先以燃煤发电站为对象,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推行清洁生产,抓好电力企业污染防治,控制和治NT业污染源。(1)要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以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为主要指标的电力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及实施办法、电力清洁生产审计指南等规范化、指导性文件,指导电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电力环保工作的开展;(2)选择污染严重的企业,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建设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工程,实现电厂冲灰水等废水的“零排放”;(3)大力推广和使用煤炭开发和利用中减少污染、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转化、燃烧和污染控制的新技术。例如,洁净煤发电技术,提高煤炭效率、减少粉尘及SO2和NO2等,有效地减少CO2的排放;(4)有必要形成清洁生产激励和约束机制,按照环境管理制度化的要求,制定发电排放的环保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电源发展的新机制;(5)严格控制新建电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新建燃煤电厂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老电厂分阶段建设脱硫设施。“十一五”期间现役燃煤电厂需新增脱硫能力355万吨,年,现役机组的脱硫规模需要新增0.76亿千瓦。

(三)行业层面以项目为载体构筑合理产业链条。循环经济强调的就是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不认为有“废物”,而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场内循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肯定有场内无法消耗的部分废料和副产品,必须组织场外的物质循环,建设行业性生态工业园区。对于燃煤发电厂,就要强调对热能的梯级利用、对副产品和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等。例如,可以构筑下述几方面的产业链条:(1)利用除尘脱硫的副产品脱硫石膏,用于水泥、其他建材制品、土壤改良等领域,或供应石膏板生产厂作原料;(2)电厂灰渣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粉煤灰可用于生产建材、建筑工程、筑路、充填矿井、煤矿塌陷区、改良土壤、生产复合肥料、灰场复土造地等,对于一些特殊粉煤灰,还可以冶炼铝硅合金或回收有用金属进行高附加值的利用等;(3)因地制宜发展劣质煤、煤矸石电厂。

(四)完善促进能源行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内外循环经济的推进历程表明,依法管理是实施循环经济的根本手段。电力行业推行循环经济也应充分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从战略层面上来说,应加快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从实施的原则上来说,应充分发挥现有的与循环经济有关的《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的作用,同时抓紧修改制定与发展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主要工作有:修改《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重点研究建立严格的节约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制定节约用水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制定节约原材料的法规;制定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定建筑节能的法规等。

三、结论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环境污染严重,控制SOz污染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储量有限,要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电力行业的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做法是:调整能源结构,尽量加大水能、风能、核能的开发;企业层面推进清洁生产;行业层面以项目为载体构筑合理的产业链条,同时借鉴国际上推进循环经济的经验,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完善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现有的《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的作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作者单位: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晓峰,李永红,毛玉如,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主要措施探讨,中国电力环境保护,2006.10,

循环经济实例范文2

“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中国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根本原因。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我国单位产值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等有色金属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我国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35,不足国外先进水平的1/2;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不仅造成效益低下,还带来了污染物高排放。单位GDP排放氮氧化物是日本的28倍,德国的16倍,美国的6倍;单位GDP排放二氧化硫是日本的60倍,德国的26倍,美国的6倍。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但GDP仅占世界的4%。单位GDP的环境成本居于世界前列,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没有抵消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总量的增加。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靠透支生态环境实现的。

我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3%~4%的森林资源,养活22%的世界人口,到2020年我国人口预计达到14.5~14.9亿,经济总量将达到35~36万亿,压力比现在还要大。如果延续传统发展模式,环境负荷将是2000年的3.6倍,仅二氧化硫排放量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1.6倍。我们的国土是难以承受的。中国的发展不会停止,也不能停止。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住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呢?从中国的资源环境看,发展循环经济有其必然性;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看,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循环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的粗放型经济的变革和挑战。传统经济是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特征,以人类征服自然为进步的标志,以支持当前发展和当代人经济和利益的最大化为特征,以高经济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的创造社会财富为目标,忽视生态环境的要求和限度,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线性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目标,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是一种与生态系统类似的多层次的网状闭环结构,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型的生产和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公共财富阶段的新技术经济模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的新的经济形态。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二是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三是对生产和生活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四是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的集中回放、处理、处置,扩大环保产业的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

从实践来看,循环经济通常可在3个层面展开:

企业层面: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选择清洁生产工艺,建立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管理系统,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实现最终排放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

区域层面: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间建立生态产业群落,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化的服务业内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循环经济实例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激励相容;利益共生

引言

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能够克服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垃圾废弃物的排放等。近些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类逐步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增长模式,应该将经济活动纳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下。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固然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为了取得发展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沉重压力,激化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1]。高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逐渐增加,从1995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363亿元[2]257;同时新的污染在旧的污染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迅速增加,如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生产和广泛应用中产生的硫酸盐、硝酸盐等污染物[2]261。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的生态危机,唤醒了我们的危机与警觉,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克服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性,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历史的统一,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必要的,唯有此才有可能践行“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

尽管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纷纷强调循环经济模式所能够带来的好处,比如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是不难发现,循环经济在中国的推进仍然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规定的生态型经济行为仍然难以有效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统一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仍尚未出台,地方政府继续热衷于GDP。循环经济在中国之所以距离成熟期尚远,是因为没有有效地解决激励相容问题。

一、以激励相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模式的演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若要实现因制度变迁所设定的绩效,就应当发挥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否则,冲突式的过程会影响绩效的可获得性。途径与方式的选择影响到问题的解决,能否实现把激励搞对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症结。循环经济作为时代中的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的思想,其推进应当遵循利益激励相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构建循环型社会。

(一)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为了降低经济发展的代价,以低代价谋得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循环经济模式固然是解决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方式,但是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发展,环境保护必须能够较传统的增长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否则就缺乏足够的动力促使各主体去践行循环经济模式。中国长期以来在分权体制下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就是GDP,如果让地方政府因为实践循环经济模式而看不到发展绩效的可获得性,就会让地方官员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应当改变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走出物质GDP,步入绿色GDP;改变经济发展的单一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以协调方式促进利益的相容性,激励地方政府主动地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建设性而非破坏性。

(二)处理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么是成本既定下的产量最大化,要么是产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化。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不可避免地涉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冲突,能够阻碍循环经济的践行。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使企业的成本显著增加,使得企业在有限的经营周期内减少了利润空间。如何创造出成本与利益的共生,是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特别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新建企业(增量企业)因为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而选择“管端预防”,门槛的抬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原有企业(存量企业)虽然因污染和废弃物处置的设立而选择“末端治理”,但是新建企业更高的运行成本,容易造成新旧企业利益分割的不平等,导致在完全利润导向的机制下,产生逆向选择,淘汰新企业[4]。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竞争显然是不利于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因此,必须权衡处理好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借助有效的财政制度来实现成本与利益的协调。

(三)协调好微观、中观和宏观主体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模式,消费者遵循绿色消费模式;中观层面的中间组织采取社会投资推进循环经济;宏观层面的政府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监管体制。目前虽然我们以战略性的角度强调了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但是企业寻找不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利润空间提升的贡献。不同层面主体的利益无法实现协调,利益的冲突必然成为了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限制因素。因此,实现利益的共生,让企业、居民、中间组织和政府形成共同的利益链条,可以减缓循环经济模式的限制因素而增加促进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时候,更加关注企业的即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居民的绿色消费与幸福指数,营造出类似于日本的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社会氛围。

(四)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以显著的正外部性影响到不同的区域。选择循环经济模式的地区固然享受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益处,但是该地区不得不付出更高的选择成本。而循环型社会的益处也能够被其他区域所享受到,利益和成本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合作。所以,应该从制度设计方面权衡处理好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尽管循环经济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不能因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剥夺了发展的平等性,目前看来,生态补偿机制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涉及与发达国家就循环经济问题谈判的时候,必须从全球性发展的义务承担角度,促使发达国家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排污权交易制度。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才能促使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进而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

二、结束语

人类能够做的并非是应当做的[5]。人类应当从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客观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寻求实践过程中的人化自然,正确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将社会本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毕竟“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也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6]。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把激励搞对,实现利益相容就是推进循环经济应当把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1.

[2]刘本炬.论实践生态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3.

[4]刘学敏,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深层障碍[J],经济纵横,2005,(7):15-17.

[5]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

循环经济实例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集约型经济、经济发展 、生态建设

一、循环经济理论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是在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到了90年代初,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理论联系起来,发展并拓宽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此后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便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

所谓循环经济,也称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它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逐步实现以最小的代价、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污染排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以及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1]。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异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它通过将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资源的短缺、枯竭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表1)

资料来源: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1)从经济发展战略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今天,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我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本身是一种集约型经济,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环境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是一种追求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循环经济实例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3日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具体就旅游业而言,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综合体现了科学发展我国旅游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而言。它要求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不断进行的循环和流动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简言之,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问题分析

(一)相应法规体系及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迅速,而旅游法规建设严重不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和现代旅游行业组织还没有建立,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管理机制。由于旅游经济管理涉及到旅游、财政、物价、公安、交通、文化、劳动和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具有综合性,要求必须通过政府牵头、部门联合行动,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任务不明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职权相对比较薄弱,职业素养高低不同,难以形成强大的旅游经济管理合力,也就难以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旅游经费投入侧重不合理。旅游产业囊括了吃、住、行、旅、购、娱六大要素。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财政相对困难,这就间接造成了对旅游设施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建全,导致天然优良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闲置。由于旅游服务设施只有少量投资,导致旅游服务和设施不配套与落后,这就造成了花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开发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实现有效的利用。旅游景区主要通道的道路周边绿化程度低,连接游览景区的道路和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落后,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薄弱,这些都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高效运作。

(三)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各种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活动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违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在资源开发之初不考虑环境和资源问题,在某个已经开发的资源遭到破坏后也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弥补,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完全破坏。这种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行为,更谈不上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了。为保护而保护的纯事后行为也经常发生,即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初完全没有考虑3R原则,当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时才意识到保护,后果是以资源的破坏和高额的治理费用为代价。

(四)旅游产品不精致、无特色。产品供需错位是现在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旅游景区的产品往往没有特色,沿用的是以往的主体和方案,不能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导致游客数量的逐渐减少,难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试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体验,但由于缺乏独特性设计、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客源随之慢慢萎缩。另外,旅游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行业的高失败率。

(五)景区超限量接待现象严重。可持续旅游的首要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因此,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的环境承载力,应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旅游产品和大众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凸现,旅游供给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许多旅游景区并没有对旅游区的承载能力进行科学的考查,特定的时期旅游景区人满为患,严重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不但导致旅游资源破坏和退化,而且还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恶化。

三、循环经济视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系统观创新。旅游业是一个综合集成式的复合系统,不仅涉及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及相关产业,还涉及旅游管理者、开发经营者、当地社区、当地居民、旅游者等的行为,也涉及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等自然与人文要素,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系统控制、系统优化的系统观。循环经济观要求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从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必须从大局出发整合好旅游资源,用品牌景区、景点带动周边的旅游景点发展。通过社会化投入和市场运作,实现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要对旅游发展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设想、设计,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经济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社区承载力、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等旅游承载力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要做到旅游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既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是旅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以免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实现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数量,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天然植被的局面。

(三)环境伦理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应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人以外其他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具有其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还有其系统价值,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实施旅游循环经济应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育环境的伦理情操,并将环境伦理运用于节约资源、生态恢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绿色消费、护育自然等之中。遵循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尽量开发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特别要根据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型来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四)生产观创新。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3R”原则要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节能生产、节约型生产、再生型生产、绿色生产等生产发展形式,树立起新的生产发展观。在旅游开发建设和产品设计过程中,在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置过程中,均要遵循生态系统平衡原理,按生物链发展要求,采用新的生产发展观来运行,以求经济、社会、生态的统筹和谐发展。在生产中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加快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14001的实施,以“绿色采购”、“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企业组织的发展方向,促进各类组织节能降耗、减轻污染、提高效益。

(五)消费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提倡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的物质消费,尽力做到消费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提倡合理、健康、有限量的消费行为,努力使旅游消费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完善“产、学、研、官、民”的合作体制、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等。“3R”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改善要求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体,鼓励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社区参与,促使全社会关注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宣传教育体系创新。宣传教育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公共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旅游循环经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才能使政府、企业和社区公众提高对规划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并将有关规定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各种文学艺术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加强舆论监督;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等基础知识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法制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旅游循环经济,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或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等,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等。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面对旅游业现存的种种弊端,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构建环境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旅游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增强国家旅游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2]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6.11.

循环经济实例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策建议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及特征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的五个特征观念: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以自然为基础,充分利用人类现有的科技,考虑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生产和生活新观念,新风气。四是新的生产观。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循环经济的两种发展模式

(1)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通过组织企业内各工艺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2)区域层面上的循环经济一工业园区模式。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问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

三、广西制糖产业的循环经济

(1)广西制糖产业的循环不经济。广西全区有糖厂95家,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制糖最多的省区,制糖量占全国的55%以上。境内企业长时间普遍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全区就有大大小小的制糖企业100多家,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技术落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的特点,而且制糖企业集中在秋冬枯水季节生产,对江河水环境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2)循环经济总体实施思想。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广西制糖业以经济合理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技术为支撑,大大提高了产业资源的利用率。整个行业形成了资源提取原料一制造产品一变成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中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原则。达到了制糖业产业内的最佳配置、物质循环流动、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了最低水平。(3)具体的制糖产业的生态链:一是甘蔗制糖,制糖过程中产生的非糖蜜可作为原料生产酒精,酒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废液用于生产复合肥。二是甘蔗一制糖,制糖过程中产生的蔗渣用于制浆造纸,制造纤维板,湿法造硬纸板,干法制碎粒板、绝缘板、中密度纤维板。三是甘蔗一制糖一废糖蜜制酒精、味精、低聚糖、酵母、柠檬酸、核苦酸、核酸等。四是甘蔗一制糖一滤泥一生产有机肥。五是甘蔗一蔗梢一制造高级饮料。链条中的各环节具体分工如下:甘蔗通过制糖系统生产出各种糖产品;酒精系统通过开发能源酒精、酵母精工艺,利用甘蔗制糖副产品废糖蜜生产出能源酒精和酵母精等产品;造纸系统利用甘蔗制糖的副产品蔗渣生产出高质量的生活用纸及文化用纸等产品;并且甘蔗制糖的副产品蔗糖替代部分燃煤,可以实现热电联产,供应生产所必需的电力和蒸汽,保障整个生产系统的动力供应。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1)循环经济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在其日常生产过程中,参与资源分配和使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完全是资源的竞争,其实作为单个企业并不可能对所有资源实施占有,从这一点来讲,产业链的形成,是协调企业资源尤其是废弃资源利用的最有效率的途径。(2)循环经济建设要加大科技的研究力度。循环经济建设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促进作用。要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