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教育;音乐教学;形象思维;培养方法

我们欲求不断有崭新的思想、设想、设计、构思产生,必需充分使用右脑。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记忆力、创造力五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力

人的想象力与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反比的。儿童的知识虽然不十分丰富,但他们的想象力却都非常发达。如果我们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就能使学生迅速吸收知识。教学内容,教学题材、教学形式要有趣味性,艺术性,游戏性,要选择那些既对儿童有吸引力,又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的内容和形式。想象中的不随意想象在人们生活中是常发生的。例如,在听音乐时,人们会不禁意地随着起伏的旋律想象到的一些画面。看到空中飘动的白云,也会根据自己当时的心境把它想象为追逐的雄鸡或者是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等形象。这种想象的特征,是在头脑中的映象产生,并不是由特殊的意向所引起的,因此,属于不随意想象;随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表示,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形象的过程。这种类型的想象是文艺欣赏、相互了解所必须的一种心理过程。例如,人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在作家高水平的笔法和艺术风格的熏陶下,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和自然景色被描写得栩栩如生,这些作品被不同水平的读者各自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再造出相应的形象。随意想象中的创造想象,则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而这种新形象的创造过程又必须运用积累起来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

二、通过音乐培养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比如我们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经常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了。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取自一首黑人民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 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己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抽象记忆,另一种是形象记忆,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如一 个高段的棋手能够不看棋盘与人对弈,实际上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棋盘的形象,一幅图胜似千方万语。音乐家的记忆一般都很强,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音乐促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育;形象思维;培养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23-01

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即使象音乐这样一门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

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记忆力、创造力四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 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很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比如我们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经常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了。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演奏是分不开的,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为深厚、强烈的情感活动。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象下雨的形象等等。

(二)积累约定成俗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三)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过去的观点是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否对发展形象思维有更大的好处呢?

(四)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象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己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抽象记忆,另一种是形象记忆,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音乐家的记忆一般都很强,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

(一)听记旋律。教师弹奏一般旋律,学生用模唱式唱名唱出。

(二)旋律听记填空。如56│54│(32)│1-│,教师弹奏括号中的音,由学生填写。

(三)记忆主题。大量地记忆各种主题,提高音乐的记忆力。

(四)默读乐谱,训练内心音乐感加强记忆。

(五)反复欣赏。为了保持记忆,在一个阶段之后,重复欣赏已学过的作品。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3

数学中记忆方法很多,这里列举几种:

一、逻辑记忆

所谓逻辑记忆,就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与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其本质和意义。它是数学记忆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记忆方法。例如: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公式繁多,若不注意有效的记忆方法,机械地背公式,不但记不住这些公式,而且即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硬记住了,也不能举一反三。如果用逻辑推导来记忆公式,就容易多了,只要记住sin(a+b)或cos(a+b)即可。其他公式与它的关系如下:sin(a-b)=sin[a+(-b)],cos(a+b)=sin[π/2-(a+b)]=sin[(π/2-a)-b],正弦除以余弦得正切,当a=b得倍角公式,倍角公式变形得半角公式,(a+b)与 (a-b)的同名函数相加减得积化和差公式,积化和差公式变形得和差化积公式。这种记忆步步有根据,有目标,简化了记忆内容并且不易出错。

二、口诀记忆

这种记忆方法其实也是逻辑记忆,就是把推理过程用口诀来进行总结,以便记忆。如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只要记住“竖变横不变,符号看象限”就可以记忆所有公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大大取小,小小取小,不大不小取中腰,大大、小小解空了”来反映四种不同情况解集的确定。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共同特点是“大于等于取两边,小于等于取中间”。这种方法抓住实质,简化记忆内容。

三、数形结合记忆法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二次曲线性质等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它是形象记忆中的一种,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联用,既直观、形象,又明确,易掌握。

四、归类记忆法

这种记忆也属于形象记忆中的一种,是把一些看来杂乱无章的知识或数据加以整理,进行分类,找出规律,便于记忆。比如,特殊角正余弦值可排成表(表略)进行记忆。二次曲线定义中动点到定点、定直线距离之比为e(也称离心率),它分别取小于1、大于1、等于1时代表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这样归类记忆后异同显而易见。如此的例子很多,归类记忆也是一种好方法。

五、由具体引申到一般的记忆方法

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例如:高等数学定积分定义,教学中从求曲边梯形面积问题入手,经过“分割、求和、取极限”的思维加工,再抽去其具体实际意义,求曲边梯形面积就转化为求变量f(x)在[a,b]上的定积分问题,从而得出定积分定义。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可编成顺口溜“化整为零无限分,以常代变得微分,积零为整微分和,和式极限定积分”。

数学记忆方法还不止以上几种,要学好数学,能灵活运用概念、公式、定理,仅靠了解记忆方法是很不够的。教学中,还应该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数学记忆应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引导学生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相结合。每个记忆对象(概念、定理、公式等)的含义、特征一定要搞明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一点很重要,它始终贯穿于数学学习,是数学记忆不同于机械记忆之处。

(2)引导学生回忆。在知识有所遗忘时,不忙于翻书查找,可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去推导,这样再记忆的内容会更牢固、永久。

(3)适时作综合性复结,运用概括、对比、归类等方法突出重点、难点,力求条理性强,少记、记精髓,通过适当练习巩固记忆。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4

今天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技进步更不能离开符合人类思维规律的高效思维和高效学习。只有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有创新,人类才能进步。

1997年美国的沃斯女士和新西兰的德莱顿先生合写了一本名为《学习的革命》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它改变了中国千万个家庭的教育观念;它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引领了第一次学习的革命;它告诉我们:学习是有方法的。这本书之所以能让众人产生共鸣,就是沃斯女士和德莱顿先生发现学习是有其自身规律可循的,遵循这个规律的学习就是高效的。

时隔14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人类思维与学习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就能实现高效思维与高效学习。思维模式和学习规律的回归,必将推动全社会的进步。

思维与高效思维

我们从人类思维过程和思维模式入手,解读了什么是思维和高效思维。

例如,我们在看小说时,文字是逻辑思维关注的资料,大脑是左脑分管逻辑思维,右脑分管形象思维。也就说,我们看小说时左脑在看着文字,而右脑在看着文字所描绘的故事情景。一旦入神,我们身边发生的所有的事情似乎都与我们无关,因为我们完全进入到故事情景当中去了。这时,我们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想象力极其丰富、理解能力很强、记忆力很好。当我们合上书时,书中主人公所说的精彩话语和主要的故事情节,我们都能复述出来,此时我们的学习能力就是最强的。而其本质是什么?是左右脑同时运用,也就是左右脑均衡。

左右脑均衡就是人类在学习时的最高效的思维模式。在左右均衡的过程中,把事物或信息转换成存在于脑海中的影像,是大脑的思维习惯,这个习惯与左右脑均衡都是人类大脑自身的思维规律。

左右脑均衡理论的内容:

一个人的左右脑是否均衡,是检验他(她)是否达到最高学习效率的标准。左右脑越均衡,学习效率越高,反之,越低。

延伸意义:

1.人类学习时的思维模式只能有一种,无论学习任何知识,都只能在符合人类思维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的。

2.高效的思维模式是高效学习的基础,也决定了它是学习时的必经之路。人类没有高效的思维模式,也不可能有创新思维,那就更没有了高效学习。

3.单纯开发左脑或右脑都是不科学的。

4.左右脑均衡的思维模式是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应该具有的思维能力,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就是最聪明的,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

5.形成左右脑均衡的思维模式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石。

现实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由于学习资料的改变而被强行改变思维模式的经历。

我们一、二年级学习时,书中还有图,三年级时突然减少了很多,四年级几乎没有了,都变成了数字、文字、字母等三大类学习资料,这三类资料都是左脑关注的,都是逻辑思维的资料。大多数人都被迫使用左脑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用逻辑思维学习的思维模式,直到成年阶段。只有少数人天生的转向左右脑均衡,而他们就是你们班里不怎么学习,但一考试就是考的很好的同学,成为班里的最聪明的学生,成人后成为工作中的佼佼者。当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们用两个脑袋在学习,而我们用一个脑袋在学习,差距太大了。

那么那些没有形成左右脑均衡使用的人能不能通过训练也能具有高效的思维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能:

通过记忆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达到。

高效的思维模式的拥有,是第二次学习革命的前提。

学习与高效学习

人类思维有规律可循,人类的学习呢?学习方法有规律吗?

人类在学习的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助于学习的方法,但是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问题,人类的学习规律到底有没有,高效的学习的方法到哪里去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到人类的学习过程中去找,看看在那些环节出现了问题,把问题找出来解决了,我们的学习就不会有问题了。

那么,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呢?

我们从思维模式作为切入点找到了学习过程。

即:学习过程=学+习+记+忆

解读:

学:就是输入的过程,它完全符合人类出生后的认知规律;

习:就是复习、练习的过程,它是记的前提;

记:就是把输入大脑中的知识,保存在脑海中的过程;

忆:就是把曾经保存在脑海中的知识,再提取出来的过程。就像银行中“存款”和“取款”。

那么,影响学习过程中四个环节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学:注意力是否集中,影响输入效果;

习:想象力是否丰富,影响复习的效果;

记:理解能力强不强,影响记的效果;

忆:在记忆的时候,是否放在一条明确的线索上,直接影响回忆的效果。

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等式:

学+习+记+忆=注意力+想象力+理解能力+记忆力

而注意力、想象力、理解能力和记忆力,恰恰是人类在学习时的最基本的能力,把它们加在一起,就有了另外的名字——学习能力。

即:注意力+想象力+理解能力+记忆力=学习能力

结论:学习能力决定学习成绩或学习效率。

什么时候学习能力最强?看小说,此时正是左右脑均衡的时候。

结论:左右脑是否均衡决定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强弱。

我们再从学习过程来看:

学习过程=学习+记忆=左脑+右脑

人类的学习模式应该是:

学习方法+记忆方法

=消化理解的方法+记忆方法

=高效的消化理解+高效记忆

=左脑+右脑

解读:

人类学习的模式就是: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把该记住的记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记忆的过程就是形成左右脑的过程,也就是看小说时把文字转换影像的过程,是把逻辑思维同时转换为形象思维的过程。记忆的本质就是形成左右脑均衡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

学习的过程恰恰是直接运用左右脑的过程。如果让左脑和右脑都达到最好,就可以实现高效学习。我们从图书馆的结构中得到启示,人类大脑的左脑结构就和图书馆一样,是一个网状的逻辑关系结构。右脑是一个广义的影像。

左右脑均衡就是把整体的广义的影像镶嵌到网状的逻辑关系结构中去,实现了左右脑均衡。

如果找到实现左脑、右脑结构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就能实现左脑、右脑的高效学习。

七年的研究,我们找到了实现左脑的网状结构和右脑的广义影像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了高效的消化理解。

高效学习的实质就是:高效的消化理解+高效的记忆技巧。

解读:

人类高效学习的规律就是运用高效思维模式,把所学习知识进行整体的消化理解,同时记住该记住的知识。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来说,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中枢,这五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动态的系统。因此,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培养。

一、地理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

由于中学地理教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方式较其它学科更为全面,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直接观察和实验观察,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式都会被经常运用。在地理学习的感知阶段就应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可以熟练基本技能,还能提高感知能力。培养观察力的重点是:

1、提高观察目的性。在观察以前,教师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程序,如观察地图应该先定方向,后查比例尺,再看图例,然后才能阅读其他内容。

2、注意全面观察。观察对象越复杂越难以形成整体观念,如观察普通地图时学生常从兴趣出发,有的注意地名,有的注意地形,有的注意交通线,却不善于通过全面观察综合区域的总体特征。教师要多加引导和示范,教给学生依次观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而概括区域特征的方法。

3、善于对比观察。有些地理事物仅凭概念是难以真正区别的,应用对比观察可以加强理解和应用,如对于五种地形类型,仅仅知识概念是没多大意义的,必须能够在实地加以区别。利用图像同时显示五种地形类型,进行特征的对照和比较,要比只观察一种地形更容易感知和理解。

4、坚持长期观察。许多地理现象的变化是异常缓慢的,如植物的变化、年气温及降水的变化等,只有通过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坚持长期观察,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本领,而且能锻炼其意志和品格。

5、加强野外观察。野外观察可以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使认识过程更为合理,观察也更为全面,还有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新课程里有很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来确认岩石,了解各种矿物特性的活动,通过这些野外活动,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全面发展。

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思维是理解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和巩固知识的重要心理条件。只有通过思维感性知识才能上升为理性知识。因此,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是发展智能的核心和重点。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重,辨证思维和创造思维都能够得到发展。因此:⑴充分运用地图:地图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图要素,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有利于抽象思维;⑵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辩证思维的核心是如何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教师应利用地理事实,充分说明人类既要生存又要发展,人口既要繁衍又要控制,资源既要利用又要节约,环境既要改造又要保护等辩证关系,使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发展;⑶提倡自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究创新:自主学习过程的设计,应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刻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培养求异思维、多端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使注意力在各种事物中集中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较多,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阶段都应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培养注意力时应注意:⑴适当扩大注意的范围,如观察"天山牧场"图片时,不但要注意羊群和草地,还应注意草地和林带的位置关系,才能理解高山草场的垂直分布;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来提高注意力,如褶被和断层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形态和成因,学生不好理解,若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和录像交替演示,可以既通过有意注意,又通过无意注意进行感知,同时不断引起兴趣,使注意力得以保持;⑶难易要适度,环境要安静,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四、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在地理学习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于大量的没有亲历过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根据图像显示和语言文字描述在头脑中构造出形象,这是感知的结果,也是思维的起点。对于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要进行加工改造,构造出新的形象,进而展开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的主要途径是:

1、加强形象感知。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能够大量阅读地理景观图片,丰富地理表像。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先建立表像再接触概念,如讲解“什么是山脉”时,不宜直接给出概念,应该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具体的山脉图片或录像,使其能够想象山脉的特征,然而再归纳定义。

2、根据图像综合出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景观图片综合出区域特征或景观特征。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学生列出有关特征的条目,如对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可根据地形图想象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可根据景观图想象出“雪原冻土、林海茫茫”。

3、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针对一些有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教师不急于下结论。如对“大陆漂移说”,可先说明大洋两侧同种动物的分布,再引导观察各大洲的轮廓,接着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各抒己见,然后介绍魏格纳的学说,鼓励学生继续研究。

五、记忆力的培养

最简单的例子是,能否记忆足够的地名,不但关系到地理知识的掌握,还直接影响着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认知阶段,都应培养和发展记忆力。除了加强理解记忆等意义记忆,还应注意:⑴重视机械记忆:对于大量的地名、特产和数据,还需要机械记忆,通过反复再现和比较,尤其储存在大脑中;⑵充分应用联想:经过理解的知识容易记忆,如记住“秦岭――淮沙”就可以联想出冬季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等;⑶强化对关键特征的记忆:区分主次,重点记忆关键知识,如地球的经线很多,但关键的几条是本初子午线、日界线、西经20°线和东经160°线。记住这几条经线,就抓住了经度位置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平.地理教学法系统新探[J].教育科学研究,1992(04)

2 林红梅.创造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Z2)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6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比如我们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经常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了。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

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取自一首黑人民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比如在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二泉映月》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中国作品,但也能使外国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日本着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时,就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断肠之感”。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象下雨的形象等等。

2.积累约定成俗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3.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过去的观点是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否对发展形象思维有更大的好处呢?

四、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己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