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范文1
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 从孩子角度分析问题。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孩子从心理和智力方面发展的都要更快一些,显著变化也会更大一些。这个时候,处于青少年期的他们,叛逆、多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尤其是走出约束了一天的课堂,此时的青少年学生更加想放纵自己,这也就使得随之而来的体育课成为了学生们一个发泄情绪的场所。在宽阔的操场上,体育老师的严厉反而压制不住学生的放纵情绪,再加上学生们的叛逆,体育教学便无法顺利进行,此时的“以毒攻毒”已经无法实现效应。
2. 从教师角度分析问题。(1)70后与80后的“老”教师。如果仔细算算,现在作为小学体育教师的应该都是70后与80后的年轻人,如此大的年代差异却避免不了产生相同的影响。作为70后与80后的一代“老”教师,他们的教学思想也许更加定固在“严厉”、“死板”、“为人师表”这些名词上,体育教学中缺少创新,还是遵循“跳大绳”、“踢毽子”、“跑长跑”这些老套路的教学方法,是无法禁锢住作为00后的这些青少年学生们的。
(2)80后与90后的“小”教师。再说到80后与90后的一代“小”老师,都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他们也是在青春旺季,作为与00后相差不大的同龄人来说,“一起疯狂”可能是小学体育课上看到的最多场景。青少年学生喜欢陪自己“玩”的老师,老师们自己也乐在其中,但是不免对于真正的体育教学大纲抛之脑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学生们的“嚣张气焰”,对学生们约束心智、养成军人般良好作风形成了一些阻碍。
3. 从家长角度分析问题。青少年时期健康发展,与家长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的家长眼里只有分数,有些时候,孩子不想上体育课,不喜欢体育课,这都需要家长从中进行教育,不能因为孩子不想上课,就帮助孩子写请假条,不喜欢体育课,就跟随着孩子的性子,任由孩子不喜欢,时间一长,孩子不仅会认为不喜欢体育课是对的,而且会对家长的威信产生质疑。
4. 从社会角度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具有叛逆思想和追求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应该与时俱进,一些老版本的教材或者老的教学思路应该进行变革,一味要求学生死板学习。学习老式东西,00后的青少年学生们是不易接受的。
二、逆反心理的解决方法
1. 从孩子角度解决。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在叛逆期和青春期的他们,心理和智力上发展都不是特别成熟,此时应多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循循善诱,用德育教导他们,用集体的力量和一些正面的案例来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和上进心。
2. 从教师角度解决。教师们一般都是师范类毕业,他们普遍懂得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叛逆感时期的学生,一定要“以柔克刚”,不能硬碰硬,在不断增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应加大与学生的沟通力度,多听学生所想,让学生在“怕”的同时“喜欢”你,在“喜欢”你的时候也不缺乏“畏惧”你,才能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3. 从家长角度解决。当孩子产生叛逆感,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产生排斥感时,作为家长,应该悉心教导,用德育多多与青少年孩子沟通,让他们知道排斥和叛逆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解老师、相信学校,多多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孩子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范文2
叛逆心理作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自然心理状态,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极易产生叛逆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各科教师均肩负着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任,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教学。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作探讨,并提出部分适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疏导学生 叛逆心理
初中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个性特点的重要时期,已初步拥有独立意识,但是思想情绪不够稳定,再加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叛逆心理。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教师应借助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及时的疏导,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作为展开教学的根本依据和主要参考,教师要想实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性,应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深度挖掘心理教育因素,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教育,逐步消除他们的叛逆心理。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编者在编排教材时以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等为着手点,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所以,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资源的优势,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例如,在《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升入初中第一次站在中学的大门前,面对这所陌生的校园时你会有哪些感觉?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现在,同样有一扇门向大家敞开着,大家想不想踏进这扇大门?顺利引出课文题目。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设计问题:作者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回答:文学之门。追问:为什么要打开文学之门?让他们初步懂得文学能够将人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且懂得人生真谛。以此,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好,对自己的内心产生震撼,对生活充满向往。
二、善于借助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一味的说教往往无法有效疏导叛逆心理,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引发他们的反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时,应给予他们充足的个人空间,使其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深度探究,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的各种道理,在无形中触动自己的内心,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发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疏导效果。
在这里,以《秋词》这首古诗教学为例,虽然是一首古诗篇幅短小,但是语句精湛,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古诗背后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引领学生这样思考:对于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着萧瑟凄凉的角色,花落树枯、天气寒冷,在古时许多文人墨客的诗中也是扮演着一个悲叹凄凉的角色;但是在本诗中,作者却写到“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在他与众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下文中“晴空”写出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独特的,它通过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学生在阅读和探究之后可深刻体会到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让自己的叛逆心理消失。
三、运用语文课外活动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外活动也是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后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教育范围。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将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合理延伸至课外活动中,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观看心理方面的影视作品;或者开展和心理疏导相关的演讲活动、辩论赛、讨论会等;也可私下对他们进行单独心理辅导。
比如,教师可通过举办演讲比赛的方式来疏导学生叛逆心理,在每周或每月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先设置好演讲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且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上台,通过比赛评比出表现较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在选择演讲主题环节,教师应选择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主题,诸如和平、奉献、关心、励志、感恩、智慧、奋斗等,能够挑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另外,演讲难度应逐步递增,由念稿至脱稿,在过渡至即兴演讲,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举办这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调整情绪,还能够为其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进而消除与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
【结 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语文教材资源挖掘心理教育因素,通过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式,从多个渠道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彩灵.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2)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范文3
【关键词】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优势 弊端 网络建设
一、探索网络心理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社会发展、教育革新的必然要求
“网络”以其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和使用的普及性,极大地迎合了青少年群体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网络技术本身以及具有网络互动特点的通讯、交流、娱乐方式,已然越来越多的介入青少年的生活,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形式下,如果心理教育工作者们只依靠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将大大落伍于社会发展,脱节于时代要求,甚至终将被时展所淘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益探索,和着时代律动的脉搏,抢滩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新阵地,开辟心理教育工作新途径。
(二)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迫切要求
互联网在当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全面介入,对新时期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正进行着全方位的重大影响。青少年在享用网络资讯的巨大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个可能戕害身心的强大诱惑和危险陷阱。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他们叛逆、独立、富于冒险精神但又缺乏理性思考、正确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他们极易迷失自己;再加上当代青少年心理承受水平低、抗挫折能力弱,于是,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障碍、问题行为,以及不成熟的网络心理造成的一个个事故甚至悲剧层出不穷、比比皆是。网络心理危机——严重困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又一大障碍,这是任何一个心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二、全面解析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网络心育的优势与弊端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至少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1)网络心理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心理教育过程,网络被视为心理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2)网络心理教育是开发、利用和再生网络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平台,是超越时空界限的“超级教室”;(3)网络心理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并利用网络资源、条件和方式予以矫正。网络心理教育既是信息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又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它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心理教育的现代内容,又是心理教育的新方式。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和操作困难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依托网络资源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即来自网络环境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求必须建立、构筑高品质的网络环境。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求拥有性能卓越、内容科学而贴近青少年心理需求的网络传播载体,辅导者和来访者也必须具备能够使用这一载体的认知水平和条件。网络,除了强大的功能优势,也有它客观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由此,依托网络而生的网络心育模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它本身的一些弊端。
1.在网络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中,网络交互的速度取决于双方录入的速度,这远比双方面对面的言语交流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2.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者和受辅者双方的信息交流除了言语通道外,还有非言语通道。非言语信息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这些非言语信息或伴随着言语行为出现、补充、修正言语内容;或独立地出现,传达了“言未能尽或”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信息。在目前网络心理咨询(辅导)中,上述非言语信息还不能为咨询双方所感知,而主要靠言语(图)来达到咨访双方的沟通。而大量对心理咨询(辅导)有价值的非言语信息都被屏蔽了。
3.由于目前技术上的局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使得互联网上侵害行为层出不穷,而电子邮件的泄密问题,收发对不上号的乱码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种互联网本身的安全隐患对网络心理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重视网络建设,不断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网站,携手共筑优质的网络心育平台
一方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确实在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知识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进行网络心理教育,不能没有专门的心理网站或心理专题主页。只有依托心理网站或主页这样一个基本的平台,心理教育工作者才可能有效的组织实施网络心理教育活动;否则,就如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离开了粉笔黑板、课本教参,完全失去了从事教育活动的工具和载体,搞起教育来岂非寸步难行!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可考虑在其网站上设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主页。在此基础上,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共同构筑起高品质的网络心育平台。
(二)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功能,整合网络资源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开发网络的各项功能,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心育工作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1.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线辅导与咨询、在线交流与讨论,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等多种形式的整体配合。2.重视应用网络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与辅导工作。3.开展家校联网工作,如为学生家庭提供必须的学生心理健康资料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正反面家教实例、家庭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等),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重视网络工作者素质的培训与提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来访者有一定的文化和技术,能通晓电脑操作的基本程序。而对于网络心理教育的主导者——从事这项工作的心育教师来说,其要求当更高——除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技术知识外,还需要初步的网站管理更新技术,以维护心理网站的正常运行;拥有基本的网络危机应变能力,能从容应对诸如遭遇病毒入侵、误拆“邮件炸弹”或“QQ炸弹”等突然事件;能解决常见计算机网络故障,如大到系统崩溃、网站瘫痪,小至辅导过程中突然“死机”等等。因此,通过专门培训与教师自主学习,提高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的网络文化科学知识和操作能力,是当务之急。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要突破传统工作模式的拘囿,求新、求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充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时效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工作模式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文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管理,200,7.
[2]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教学与管理,2002.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班主任 管理风格 心理健康
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其整体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无论是身心、性格或是人生观都受其影响。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整体领导者,其办事作风直接为学生共睹,管理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
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很多,从大方面来讲无外乎三点。家庭、学校、社会。众所周知,家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极为重大,不健康的家庭环境极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异常。例如,父母不和、管理粗暴、溺爱娇惯等等。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或者教育方式等等,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再者社会,诸如不健康的社会风气,例如近年来盛行的“非主流”思想,青少年社会阅历肤浅,没有社会经验,很容易迷失在一些错误的社会潮流之中。
二、班主任管理风格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班主任的管理风格是其个人对班级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和方式,较为常见的为严格型管理。其主要管理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必须服从,依靠严厉的处罚来对学生进行限制与管教。这样的管理方式初期或许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此以往学生便不再畏惧,并会产生叛逆思想与教师对抗,这种现象一旦发生很难截止,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坏的影响。再者是威信型,通过严厉与民主结合的方式来管制学生。在适当的事件中听取学生的意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善于同学生进行师生沟通,能理解学生更能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此种管理风格一旦成功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但若被某些差生利用民主方式,将很难再进行转变,后果是直接造成班级管理失调。上述两种方式为当前班主任管理方式中最为普遍的,各有利弊,但对班主任管理工作来说,这两种都不适合进行专一的使用。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有效方式,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分析,个人的意见是因材施教。根据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班主任的管理风格不是趋向大众化的,而是根据所管理学生的特点建立起来的。个人管理风格固然重要,但如果将班级特色与管理结合起来,想必表现出来的管理精神与风貌必将独具一格。而且由于针对性较强的原因,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极为有效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朝忠.对影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探讨[J].当代教育,2008(12).
[2]许博文.浅析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及对策[J].成才之路.2009(7).
作者简介:伍加旭,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中学,专职地理教师。曾先后担任初中、高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地理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工作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中以爱心博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曾多次荣获优秀班主任称号,获得了广大师生和众多家长的赞誉。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范文5
一、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原因
技校生是因为没有升入更高学府,而选择到要求低的技校就读,为的是学习一门技术。因此,技校生在校没有紧张的升学压力,他们大部分都是为了混张文凭,对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太高,一旦接触网络就很容易迷恋上。同时,技校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他们很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对社会问题较敏感偏激,但阅历尚浅,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容易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抒发自己的感情。另外,青少年遇到问题不愿意与家长、老师交流,网络更是为他们提供了逃避社会的平台,所以,青少年才会更加迷恋网络而难以自拔。
二、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危害
青少年迷恋网络,给其自身、家长和社会都带来严重影响。对青少年自身来说,整日沉迷于网络,不仅会危害自己的身体,而且会让自己的精神受到蛊惑。有的青少年为了打网络游戏而顾不得吃饭、睡觉,甚至几天几夜不离电脑屏幕,不惜毁坏自己的眼睛和神经。这样的情况,毁掉了很多幸福美满的家庭。同时,长期沉迷于网络的人,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中,整天想入非非,认不清社会现实。尤其是当学生对现实生活感觉不满足时,就容易对社会产生憎恨,自身脾气暴躁,沉默少言,不关心自身以外的任何事情。有时他们还容易受到网络上别有用心人的教唆,而做出违法犯罪的的事情。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误入歧途、自毁前程,对社会安定而言,更是隐患。总而言之,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不仅伤害自身,阻碍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辜负了父母老师多年的教育心血,同时让社会损失了栋梁之才,还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三、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措施
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不仅是家长、学校的职责,更是社会的重任,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技校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技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
首先,技校教师可以对技校生进行思想的指导,让他们明白网瘾的危害,懂得正确处理网络问题。其次,学校可开设网络课堂,让技校生明白电脑知识的用途,不沉浸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能正确地对待电脑的用途。
2.技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技校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控制技校生的上网行为。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监督,达到减少技校生上网次数的目的。同时,技校可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监督技校生的网瘾问题,促进技校生的健康成长。
3.对沉溺于网瘾的技校生,进行心理指导
沉迷于网络的技校生,大部分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可能是为了逃避社会现实,也可能是因为和父母有一定的代沟,还有的是不愿学习等。技校可以请相关的心理教师对技校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明白沉溺于网络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只会让自己更加堕落。针对他们的问题,指导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自己建议,帮他们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模式。
4.开展多种活动,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形成广泛爱好
有的技校生沉溺于网络,就是觉得生活单调没意思。因此,技校可以组织各种丰富的文化生活,让技校生明白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对技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5.组织技校生进行社会实践,让技校生多了解社会现实
技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而不是沉溺于网络的人。因此,技校可组织技校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工作的艰辛、现实的残酷,明白虚拟世界的可笑与不可靠。这样,才会让他们真正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可贵、现实的真正需求。没有知识就无法生存于社会,虚拟的网络只会让人更加空虚,更加无助,更加不安。因此,技校要多为技校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正确面对社会,努力打造自己的辉煌人生。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范文6
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与理性,现代教育与训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向于“以人为本”和注重强调人文关怀下的科学训练环境。
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应当是人性的教育,或是说人化的教育,只有在这种理性的管理教育与训练过程中,才能保证少年儿童的性格培养与训练成绩的同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调动队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保证训练的效果,兼顾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体现人性化教育正是充分做到了因材施教。
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实施人性化教育首先要充分把握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做到洞察秋毫,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以及不同喜好等等,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训练与管理。
1、兴趣广泛,易变性强,对运动训练缺乏长期性的心理准备
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与外界接触的广泛,其在心理成熟方面日趋加快。从4岁时,儿童的大脑的抑制过程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有可能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暂时性神经联系(条件反射),能较好地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和初步的判断,以自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因此许多的运动项目大多从5~6岁的孩子开始,但是这时的孩子们兴奋过程仍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儿童容易产生兴奋,尤其对新鲜事物(声、光、形、色、彩等的变化)激动与喧闹,保持长时间的单一动作或安静比较困难,可变性强,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较难适应某种单调的教学训练方式和方法,甚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恐惧心理,而影响了正常的训练发展过程,儿童学习和认识事物多从兴奋形式出观,以“玩”的心理接受,不可能建立长久的训练心理准备,也没有建立复杂的和为将来过长人生道路而做出任何的心理与思想准备,对未来的目标缺乏认识。
2、训练的强制性与少年儿童的叛逆性心理矛盾
随着少年儿童的年龄增长,其认知程度逐渐加深,开始有了较强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随之,为了应对外界强迫行为与意识,而逐渐产生一种反叛与抗拒心理,它表现在以抵抗,反对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与指令形式,采用被动保护自己,逃避外界的压力,从而达到维护个人尊严、面子的目的。这些心理特征体现在他们生气的时候摔东西、重重关门、用脚踢桌椅、背后骂人等一些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如果教练员不能及时注意与帮助运动员减轻这种心理压力,日积月累,会造成师生间对着干的行为,极大地影响和阻碍了教学训练效果,不利于运动员的长期发展。
3、对明星、偶像的盲目崇拜心理
追星是少年儿童时期特有的心理特征,少年儿童从心理或行动方面崇拜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尤其这些人成名后的万人簇拥与身后美丽的光环,这是少年儿童阶段心理固有的特点,也是儿童时期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的阶段,只是不同年代的儿童心理崇拜偶像与目标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转变,这种心理崇拜往往只会去看那些明星成功后的耀眼与头上的光环,却不去深究和分析在其成功道路上所付出的常人所难以承受的汗水与艰辛,如果能准确地把握好儿童的这种崇拜脉搏,就身边人、物说明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可把这种心理崇拜转化成刻苦训练的强大动力。
4、少年儿童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特点
少年儿童独立性较弱,个性化程度不强,没有构成明确的主观认识与意识形态,因此,其在受情感构件方面多受外界环境与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在一种富有亲情关怀下的孩子在其性格表现中多有亲情举动体现,而在一种暴力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则会朝着性格孤僻、怪异和畸形化的心态方面发展,因此,在采用大量高强度的训练过程中,可针对孩子们本年龄阶段性格的特点,适以呵护、关怀与情感培养,有利于培养出一种具有责任心强的情感意识形态,对孩子们的训练与长远发展有利。
三、强调人性化体现的优势所在
人性化体现脱离于一种僵硬的、刻板的与命令性的培养方式,更多的注重对孩子在训练、生活、学习中的亲情交流、关怀与帮助,使孩子们有种体贴入微的感觉,再通过思想交流使其充分认识到应该做与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会使强硬的命令和枯燥的训练过程变得更加人性化、情感化,有助于对孩子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与心理、性格构成方面带来良好的帮助。
1、通过亲情、友谊交融可以改变少年儿童的偏激认识,调整其在每天训练中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
常年的艰苦的运动训练,必然存在着枯燥、乏味与厌烦感,每天重复的练习,势必给孩子们带来一些重复的感觉,而亲切的关怀与交流,可增强孩子们在训练中的亲情感觉,而降低了受强制与被迫从事训练感觉,缓冲应激刺激,降低反感情绪,有助于训练效果达到最佳。
2、增强亲和力,容易形成心理目标崇拜,确定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练员既是学生的师长,同时也应当是他们心中的偶像,良好的师德风范,精湛的技术动作与辉煌的过去经历,很容易给孩子们带来崇拜与羡慕的感觉,因此教练员就此可以亲身的经历,或身边出色的队员形象,进行近距离的剖析分析,使孩子们充分认识到每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定有一些艰难的险阻,需要不懈地努力去克服,只要去努力拼搏与坚持不懈,就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拼搏。
3、提高亲情关爱程度,降低叛逆心理指数,确保少年儿童坚持训练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