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计算;知识迁移

前言: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学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小学生而言,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十分旺盛,认知与思考能力也在不断地完善与成熟。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数学课堂中对小学生学习进行科学地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联想,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想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之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一、简述知识迁移理论

所谓知识迁移指的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新技能和知识方面的影响,使其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是知识迁移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什么知识都能迁移,它们之间还必须存在互相间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能够迁移的知识必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相似性。即,知识间要具有相似性,对象虽然不同,但其结构大体一致,比如在小学数学中整数、小学以及分数的运算中,其知识结构就大体一致,就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第二,学生理解知识的水平。在这个层面中要把握住两个状态。其一,学生在迁移旧知寻求新知时,必须要深刻理解旧知识,牢牢把握住旧知识的核心;其二,新旧知识相互的影响。在知识迁移时,新旧知识间是相对性,也是双向传播的,所以学生在获得新知时会加强对旧知识的认识,还能将以前还不十分清楚的知识弄明白。第三,应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是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也是学习知识的基本动机,应用知识也是知识迁移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将理论层面提升到应用层面的高级迁移。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办法

1、强化学科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要实现知识的迁移,就必须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概念和原则,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在基本概念以及定理、推论等方面的理解,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旧知识去深刻地理解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具备的旧知识能不能满足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如果不能,那么老师就必须要给学生适当地补充知识,以加强学生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了概念和应用原则之后,才可能真正做到知识的迁移。

2、强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努力搭建迁移通道

众多的教育家都认为所谓知识迁移就是人们的已有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所以说,原有的知识是知识迁移的根本,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就根本无法进行知识的迁移。在知识迁移过程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是其核心,所以,要做到有效地知识迁移就必须要准确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所以,老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时,既要高度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善于引导和指导学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温习与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能够在新旧知识间找出其联系点。因此,笔者认为,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实施“抓训练攻难点,以类比促迁移”这种办法,引导学生做到由此及彼,以旧学新,将难点突破,从而掌握新知,最后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强化合理训练,提高迁移能力

在所有教学活动中,老师教学的障碍就在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这也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的、重要的任务。老师要突破课堂上的重难点,笔者认为,老师首先必须要明确本堂课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其次,老师在课堂上还必须要采取正确的、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再其次,老师在课堂上还必须要认真落实精讲精原的原则,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使新旧知识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中融会贯通。

4、强化知识的同化调整过程,提升迁移水平

学生的认识结构在其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拓展与深化。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遇到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时,老师就需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实施改组,与新知识相联系,找出之间的联系点,从而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例如,老师在实施“节日广场”这节的教学时,学生在乘法口诀方面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十以内的乘法基本都能够利用乘法口诀得到结果,所以老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一遍乘法口诀,随后将节日广场投影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其中的数学规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老师可采取提问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乘法口诀,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老师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同化与调整,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也促进其知识迁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5、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方面的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

抽象概括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能否学好数学具有重大影响,也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十分有利,笔者认为,学生所具有抽象概括能力越强,那么他的知识迁移能力也会越高,当然其掌握和理解新知识也就更加的容易。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时,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一些相关的形象具体的事物,以提高其感性方面的认识,因为较强的感性认识是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

6、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使知识迁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理的探究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实施的新课标教学中,探究情境是其中最具亮点的闪光点。探究情境对学生将抽象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是十分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以探究情境作为学习的载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更加容易寻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操作的实际能力,进一步拓展其思维,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理解和认识所学的知识,最终也达成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客观能力目的。所以,笔者认为,老师在设计探究情境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还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既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其重点,知识迁移能力也是数学思维的表现形式。数学知识本身与人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这也给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供了大大的便利。笔者倡导,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广大同仁还需为小学数学教学继续努力,创新出更多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好策略、好途径,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者单位:咸阳巿渭城区道南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志民.链接生活素材感悟数学魅力[J].教学与管理,2009

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2

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课堂;英语教学;希赛可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01-05

一、相关研究

智能手机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功能,比如与传统普通台式机可以媲美的计算能力,基于语音和文本的即时通信功能,拍照、录像、播放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功能,上网功能等等;而在价格上则越来越低、易于接受。所以,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6.20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90.1%,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从职业上而言,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最大的群体,占比25.2%。从年龄上看,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最大,比例为29.9%。”[1]。20岁以上的学生,绝大部分应该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了。在国外,2012年Tindell & Bohlander 统计,95%的大学生每天带手机上课[2]。

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后,其实就是拥有了一台功能不菲的计算机,或者说可以取代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计算机了[3]。与早期的台式机不同,手机便于携带,可以随着学生进入课堂,也可以在课后使用。手机与笔记本、平板电脑相似,都是一种移动设备。这些移动设备在教育上的应用,就是移动学习。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已经有很多研究。Wu, Wu, Chen, Kao, & Lin (2012)采用元分析的方法[4],系统分析了2003年到2010年的关于移动学习的164个研究,发现它们大部分都关注学习效果以及系统设计,调查问卷和实验方法是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机和其它个人设备是移动学习中最主要使用的设备。

这些研究中有些介绍了如何应用手机的做法,比如教师通过手机文字短信(SMS)或者多媒体彩信(MMS)、podcast等方式向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和内容[5];学生通过手机的上网功能访问老师指定的网站和教学资源,完成作业、测试、反馈、讨论、维基等特定的课程活动[6];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手机的录音、拍照、录像等多媒体功能记录过程性内容,并上传给老师或者同伴予以评价[7]。大量研究也表明,移动设备在课堂的应用能够对课堂学习产生正面影响,比如,提高课堂参与程度[8],增强学生主动性[9]。

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未涉及到智能手机在传统课堂的应用与常规考试成绩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将聚焦到如何将智能手机应用到大学课堂教学上,及其对学生常规考试成绩的影响。

二、教学系统设计

希赛可系统CSIEC (Computer Simulation i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一个智能的、个性化、基于互联网的英语学习系统[10]。我们之前基于该系统的研究证明[11],来自中国四所不同类型中学的实验班学生在机房的多媒体微机上使用它学习英语,经过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学习,成绩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那些使用传统方法学习的对照班的学生。我们用响应性的HTML 5技术改进希赛可系统后[12],学生可以用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通过无线网络访问它,简便易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被全国多所大学所采用。参与我们研究的某所大学的一年级本科生也使用了该套教材的第四册。它包括8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新的单词和短语,全书共有 348个单词和短语。针对这个教学要求,我们在希赛可系统中为每个单元设计了两种类型的练习:填字游戏,根据发音拼写单词并选择英语和汉语词义。

第一项活动是填字游戏,如图1所示。与传统的静止的填字游戏不同,每个学生所看到的填字游戏矩阵里面的单词内容是不同的,或者说是个性化的。当填写完行和列中的内容并点击按钮“Check crossword”提交后,服务器会检查答案的正确性并反馈给用户。考虑到手机屏幕较小,我们将填字游戏的行和列的最大字符数限制在10以内,以尽量保障学生不用翻屏就能看到填字游戏的全部内容。

第二项活动是“听音写词选意”,就是根据一个单词或者词组的发音,拼写单词,选择其汉语和英语意义,这些意义解释都来自课本后的词汇汇总。课本中有些词汇只有汉语解释,没有英语解释,则题目中也只有汉语意义的选择。尽管一个单元中所要求的词汇总量是确定的,这种听语音写词选意类型的题目总量对所有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但是在做测验的时候,每个人看到的题目顺序是不同的,每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也不相同,所以这种测试也是个性化。图2是某个单元词汇“听音写词选意”活动的一个界面。其中第一个单词既有汉语意思又有英语意思的选择,第二个单词则只有汉语意思的选择。

学生做完题目并提交答案后,即刻就看到成绩和做题的详细记录。图3是某个学生做题后看到的反馈结果,它显示出该生做这个测验用了33分钟51秒,答题正确率为91.40%,并且获得一个内容为“Super star!”加5个大拇指的奖励性评价。左上角还显示每道题目的正确性:绿色为全对,橘黄色为部分正确,红色为全错。而每一道题目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正确答案也都显示出来了。

三、研究设计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假设教师指导下的大学教室中的智能手机课程整合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正面影响。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设计一个大学生参与的准试验,因为通常情况下他们是允许带手机到教室的。从2014年2月到5月,北京一所大学的两个班参加了该实验。每个班都有98名一年级学生,由同一位英语教师授课,使用教材相同,都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教学内容和进度、考试内容和方法完全相同。上课教室也相同,学生手机可以通过校园无线网上网。

在前一个学期(2014年1月份)的期末考试中,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 50.1 和 53.2, 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 P=0.006

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调查了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以及能否上网的情况,发现90%以上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并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上网。所以,我们为每个学生开设了希赛可系统的账号,基本上都是每人的姓名,简便好记。对于没有手机或者不能用手机上网的学生,我们则为其免费提供一个7寸的平板电脑,使之可以借助平板电脑和无线局域网访问课程系统。

从2014年2月26日第一次上课到2014年5月28日最后一节课,实验班上课的设计是:教师先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在最后10-20分钟,让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登录希赛可系统并参与本单元相关的教学活动:填字游戏和听音填词选意。当然如果课上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外可以接着使用系统。教师可以把学生参与单元活动的统计结果通过教师机投影到教室前方的大屏幕上。

对照班学生也分配了登录希赛可系统的账号,但是不能参与单元活动;只能参与词汇前测和后测。教师要求他们平时也要加强词汇记忆和应用。词汇前测和后测是希赛可系统内的测试,内容相同,都包括50道听音写词选意题目,它们是从8个单元的题库中随机选择出来的。在2014年2月底的第一次课上,老师请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参加了前测,在5月底的最后一次课上,又请两个班的学生参加了后测。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强制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这些词汇前测、后测和平时的单元活动,也不将参与情况与期末考评挂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这次准实验研究。

四、实验结果

1.常规考试表现

为了比较两个班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业表现,我们收集了学生在常规英语考试中的成绩,包括实验前的考试、实验结束后的期末考试以及期中考试的成绩。这些考试的平均成绩,以及比较两者差异的T检验的p值都列于表1内。实验前于1月份举行的上学期期末考试可以看作前测,实验结束后的6月底初进行的期末考试可以看作后测。这些考试内容是由大学公共英语教研室统一命题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

前测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低2.98,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 P=0.0080.05,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应用智能手机参与交互性的课程过程,缩小了对照班在常规考试中的差异,这种差异从前测的统计显著性缩小到后测的不显著。

2.词汇测试成绩

表2列出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词汇前测和后测中的平均成绩,以及两个班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 P,以及每次测试的参与人数。前测中,实验班27个参加者平均成绩是34.4,而对照班52名参加者的平均成绩是 41.2;两者差异6.9,统计意义上不显著(p=0.110>0.05),可以认为在词汇前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是相等的。后测中,实验班80名参加者的平均成绩是65.6,而对照班55名参加者的平均成绩是66.7,两个班的差异1.1,统计意义上更加不显著(p=0.791>0.05)。可见,实验班通过参与智能手机支持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缩小了与对照班词汇测试的成绩差异,并且参加人数也增加了将近2倍。

同时,因为前测和后测内容相同,同一个班的前后测成绩对比是有意义的。实验班的后测平均成绩比前测高出31.2分,而对照班的后测成绩比前测高出25.5分。

为了解学生使用系统的成效,很有必要仔细考察两个班中都参加了前测和后测的那些学生的表现。我们发现实验班的27名同学和对照班的41名同学参加了前后两次测验。表3列出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词汇前测和后测中的平均成绩,以及两个班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 P。前测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低了6.2,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p=0.167>0.05,统计意义上不显著;后测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的平均成绩高出2.7,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p=0.644>0.05,统计意义上不显著。从纵向比较来看,实验班后测平均成绩比前测高出35.8,而对照班仅高出26.9。成对数据T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班各自的后测成绩都显著高于前测成绩。

五、结论和讨论

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词汇训练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和教室内的无线网络访问这个系统,并参与其中的课堂活动。我们在一所大学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运用这套系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准实验研究:实验班(98人)的每次课程结束前的10-20分钟,教师请学生自愿使用这套系统进行词汇练习;而对照班(98人)不使用这套系统;除此之外,两个班的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等完全一致。在实验进行之前,实验班在英语考试中的平均成绩显著低于对照班;一个学期之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在词汇测试中的成绩差异也有了显著减少。另外,自愿参与这项实验的学生也有了增多。这项实证研究的数据表明,在大学课堂上合理、适当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并改善其学业表现。

本研究过程收集的考试成绩数据证明了大学生在课上使用智能手机参与教学活动对以成绩为代表的学业表现的正面影响。这种正面影响的产生原因是智能手机作为客户端和希赛可系统作为服务器支持的及时反馈功能。实验班学生通过手机在课上和课外参加各种与课程词汇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并能得到及时反馈,从而更加熟悉词汇的发音、拼写、含义和用法。而因为词汇是英语学习四种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基石,实验班词汇成绩的显著提高促进了普通考试成绩的改善。

教学中的一种最为复杂的学术活动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和沉默学生的表达声音。本研究尝试激励全体学生借助智能手机的输入功能参与课程活动,并在自己的屏幕上即可看到反馈和成绩,也能在老师的演示下比较自己与其他同学的表现。从统计数据上看,实验班参加后测的学生数量明显多于参加前测的学生数量,利用智能手机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交互目的基本上达到了。与实验班学生相同,对照班学生也可以带手机等移动设备到教室内,但是不参加基于希赛可系统的单元活动,所以没有实验班学生那样的参与度,在词汇测试中的表现不如实验班,进一步导致在常规考试中的成绩改善程度也不如实验班的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cn/i/2016-01-22/doc-ifxnuvxh5088776.shtml,2016-1-22.

[2]Stockwell, G. Using mobile phones for vocabulary activities: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the platform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10, 14(2): 95-110.

[3]Tindell, D. R., & Bohlander, R. W. The use and abuse of cell phones and text messaging in the classroom: a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J]. College Teaching, 2012, 60(1): 1-9.

[4]Wu, W., etc. Review of Trends from Mobile Learning Studies: A Meta-Analysis. Computers & Education [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 59(2): 817-827.

[5]Kim, H. Effects of SMS Text Messaging on Vocabulary Learning [J]. Multimedia-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1, 14(2): 159-180.

[6]Hwang, W-Y., Chen, C-Y., & Chen, H. Facilitating EFL writ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familiar situated contexts with mobile devices [A]. Proceedings of 10th World 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Contextual Learning [C].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23.

[7]姜强,赵蔚,王朋娇.碎片化学习视域下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认知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1): 37-42.

[8]Munoz-Organero, M., Munoz-Merino, J. P., Kloos, D. C. Sending Learning Pills to Mobile Devices in Class to Enhanc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Motivation in Network Services Configuration Cours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2012, 55(1): 83-87.

[9]Uluyol, C., Agca, K. R. Integrating Mobile Multimedia into Textbooks: 2D Barcodes [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 4(59): 1192-1198.

[10]贾积有,克劳斯・迈因策尔.运用自然语言人机交互技术创造英语对话语境[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87-91.

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3

关键词:军事技能课程;改革;军事技能素质;应用能力

实现指挥员军事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部队院校技能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本文就围绕培养提高学员的军事技能素质和应用能力作用,系统改革技能课教学等问题谈几点看法。

第一,转变观念,改革技能学科的教学内容,建立与素质教育和世界新军革相适应的技能学科体系。军事技能学科的内容改革,应着眼于信息化战争特点和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本着区分层次、提高起点、突出重点、军文渗透、指战结合的原则,按照“新、精、通、会”的思想构建内容体系。“新”就是充实新理论、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新训练。“精”就是精选内容,精选方法,把理论讲精、把技能练精。“通”就通晓各种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战术运用和军兵种知识,把原理学通、用法弄通、训法搞通。“会”就是会讲、会做、会教、会应用、会组织训练。

首先,军事专业技能学科如战术、轻武器射击、军兵种知识与技能等学科都应按照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要求,以打牢技能基础为重点,以提高专业素质为目标,以战术应用为目的,加强新理论、新知识教学,强化技能基础,把专业技能练精、练活、练实,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在内容上区分层次,提高起点。在训练时间的划分上,应加大应用训练的比重,科学划定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和新战术应用的时间比例。在内容的编排上,应以理论、技术、应用三者相互服务、相互依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技术操作熟练和技能综合能力的提高,合理编排内容,达到内容优化组合、时间分配合理、课目衔接紧密,效益明显提高的目的。

其次,科学编排技能学科的配当流程,按照互为基础,相互衔接,利于应用的原则,编定各技能学科的配当关系,构建比较科学的技能学科体系。编制教学流程应按人才培养方案所明确的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来编排课目,只有按照技能训练规律和运用原则,制定教学流程,才能保证训练质量和效益。

第二,遵循军事技能教学规律,改革训练方法和手段,打牢素质基础,提高应用能力。军事技能教学与训练,同其他事物一样,都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只有按照教学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实施教学和训练,才能实现训练目标。那么军事技能的形成过程和规律是什么,如何依据技能形成规律,确定科学的方法,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掌握军事技能形成过程,按照规律搞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益,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制定明确的训练指标,包括时间、标准和措施等;练习速度与准确度并重,掌握基本要领后,逐步提高速度,使动作的准确度和敏捷性同时定型;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包括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表象训练,让受训者回忆训练中的每一个动作,越清楚越好,表象训练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技能水平;练习错误的纠正方法。可采取语言暗示、正误交替对比等方法进行纠正。

其次,加大训练的难度强度,强化技能应用训练,为战术运用奠定基础。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不但要求指挥员必须具有过硬的军事技能,还必须有较强的应用能力,使军事技能与作战指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较强战斗力,和较高指挥素质。因此,军事技能教学,必须着眼信息化战争,从难从严训练,提高训练标准,加大训练难度、强度,创设与实战近似的训练条件和环境,让学员在复杂、艰难、恶劣的环境下强化技能的熟练运用。

一是采取达标升级分层次教学,加快训练节奏,缩短基础动作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益。二是开展比武竞赛,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训练效果。三是开展军事技能心理训练,增加干扰条件,让学员在不良环境中发挥技能水平。四是加大训练的难度强度,把基本技能训练与军事体育、战术动作、军兵种知识运用等结合起来,建立各种技能学科分训联考机制,共同检验学员各项军事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让学员在高强度运动和复杂条件下发挥技能,为战术应用创造条件。五是开展技能比武和尖子培训活动,争当神、神炮手、技术能手,提高军事技能水平,培养技能尖子人才。

第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改革技能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军事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军事技能考核主要由两部组成:军事技能学科的基础理论,以文字笔试方式进行;技术和动作按照总参制定的军事训练成绩评定标准进行。其中动作和技术考核占主体部分。作为检验军事技能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标准,必须包括四项基本内容:一是能够检验掌握军事技能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标准,可通过理论考试来完成。二是能够检验军事技能熟练程度的标准,可按照军事训练成绩评定标准或根据指挥素质标准,制定高于评定标准的指标来考核、评价。三是能够检验运用各种军事技能完成规定动作的标准,这种考核标准,主要是评价学员综合运用军事技能的能力和素质,这种评价标准才能充分、全面地衡量出学员的素质水平的技能应用能力。四是能够检验组织技能训练能力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评价学员技能科目组训能力的标准。

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近年来,不论在学术界还是产业界,人工智能都成了最热门的技术,研究者和创业者纷纷看好人工智能的前景。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方向一个很重要的分支,随着IBM研发的Waston打败人类选手,自动问答技术重新成为最热门的研究方向。目前,很多高校和研究院所在硕士阶段开设了相关课程,比如清华大学的计算语言学课程、北京大学的计算语言学及语义计算与知识检索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和命名实体识别与信息抽取课程。东北大学自然语言处理(NLP)实验室自1980年成立至今,在自然语言处理方向做了很多细致深入的研究工作。为了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尽早接触和了解NLP这个方向,开阔学术视野,东北大学从2006年开始在本科阶段开设文本智能处理技术选修课程。该课程是本科生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入门课程,主要涉及如何让计算机理解人类语言并进行进一步处理。课程内容涵盖自然语言处理学科的基本理论,以讲解最具挑战的问答系统为主轴,介绍文本处理的主要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处理自然语言的基本理论,了解文本智能处理的常用模型和算法,初步具备从事该领域相关工作的能力。

专业选修课是必修课的重要补充,该部分教学环节的创新与突破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关键[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每年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对该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近10年的不断摸索,在收集整理学生建议以及分析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学校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

1 增加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好奇心

由于本门课程是选修课,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怀着不同目的:有的是了解和喜欢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有的仅仅为了获得学分,有的持观望态度,先上着看看。因此,如何在课程的开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是很重要的事情[2]。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非常重视第一次课的教学及效果。在第一次课上,教师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互联网应用与课程内容挂钩,比如百度后台的搜索技术、淘宝购物时的自动推荐技术、Google和搜狗拼音输入法、门户网站的新闻自动分类、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等,让学生们对将要学习的技术有直观的了解。同时,挑选有趣味性的、简单易理解的、与课程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比如用百度的“百度更懂中文”引导学生对中文分词的认识和兴趣,用电影《超能陆战队》中大白的行动及对话引出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自动问答系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们思考:制造一个这样的机器人需要哪些技术?是否能够实现?如果你设计制造一个类似的机器人,你会怎样设计?在2015年,笔者对144名选课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该结果也用来支撑2015年自然语言处理青年学者研讨会上Panel的主题讨论。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自己欠缺哪些知识。在后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更有针对性,学生也知道具体的知识点和技术的实用性,做到目标清晰明确,学习热情高涨。

另外,教师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紧跟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发展方向、研究热点以及应用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课程的教学课件每年都会更新。这样,学生不会觉得学到的东西是过时的、无用的,间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方法

2.1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实践

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侧重做,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3]。课程团队结合教学内容,认真设计了每次课的讲授内容,以设计与实现面向医疗领域的自动问答系统为目标,结合知识点将庞大的系统分解为能够在一周左右完成的小任务。在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算法选择、系统实现和系统测试等各个环节上加强指导。

1)加强技术储备。

为了更好地实施做中学,笔者给学生增加了Linux操作系统实验平台的讲解与指导,让学生接触不同操作系统下设计系统的不同点以及各系统的优缺点;增加了Python脚本语言的讲解与实验,该语言因其庞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库而成为本方向最热门的编程语言之一;在实验平台以及编程技术储备准备好之后,给学生提供目前较好的问答系统开源工具DeepQA;通过演示与课后自行操作,让学生了解问答系统各个模块执行的结果,对该新技术有直观的了解,进而思考设计自己的问答系统。

2)提倡团队协作。

由于问答系统很庞大,一个学生在10周左右很难完成全部内容。另一方面,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采取团队形式来布置任务。在具体的系统实现过程中,要求3~5人组成一个小组完成所有的系统开发内容。

3)改进指导方式。

在课堂上主要讲解文本智能处理技术的来源方法,并分析问题;课下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以及QQ群等方式,做到随时沟通和指导。由于任课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在QQ群里大家可以看到其他学生的问题与解答,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

2.2 “学中做”的教学方法实践

学中做主要以讲授为主,以做为辅[4]。理论知识算法以示例形式展示给学生。比如讲解分词技术时,提前准备一段文字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和对母语的本能认识,完成对文字的分词,然后将人工分词的过程总结成算法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会查看学生的思路,总结人工分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常,学生在手工分词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分词的粒度怎么把握、机器怎么区分词的边界等。带着这些问题,教师会从基于词典的最大匹配分词讲起,直到将分词问题转换为序列标注问题,采用条件随机场来解决分词问题。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讲解最新的理论知识。通过这种“学中做”教学方法,学生从问题出发,自觉寻求相应理论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课程团队还将理论知识与研究领域热点方向和热门应用相结合,既传授了先进的理论知识,又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做到学有所用。

3 素质评价,重过程轻结果的考核方式

选修课的考核通常采用考试、写大论文等方式。针对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式,笔者弃用了传统的考核办法,通过多元化的素质评价方式给学生打分。

1)日常课堂表现。

日常课堂表现是学生学好功课的基础。因此,对学生每次课程的课堂表现进行打分,包括对问题思考的方法、过程、结果,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2)系统完成情况。

学生设计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完成情况,一般来说可以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深度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根据系统实现的功能、每部分模块的性能、选用算法的复杂度、程序实现的完整性、解决方法的创新性等方面打分。

3)文档的规范性。

撰写系统设计文档以及说明文档,对于设计实现一套完整的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系统总结环节,教师会教授学生一些撰写文档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解决问题,同时善于撰写符合科学规范的文档。因此,在总结阶段,教师对学生撰写系统文档的完整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打分。

4)系统演讲能力。

演讲能力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生缺乏的能力,也是科技研发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本课程要求每组学生准备5~10分钟的系统设计与总结演讲。教学团队从演讲内容的取舍到幻灯片的制作方面进行指导,对学生制作的演讲稿进行把关,通过后才允许学生上台演讲。在最后一次课上,每组都要进行演讲并回答台下教师和学生的提问。任课教师根据演讲的流畅性、合理性以及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打分。

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5

一 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于一问。”可见,“疑”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生疑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生疑、质疑。

1.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大多不敢提出疑问。为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有疑而不敢问的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当学生鼓足勇气提出问题时,哪怕是极其幼稚的,教师也应热情地赞扬他战胜自我的勇气。假如教师用欣喜的语气评价:“这位同学提的问题真有水平,不错!”或“这位同学思维敏捷,这么快就发现了这一问题,真棒!”学生得到肯定,心情自然愉悦。其他同学感受到老师对这一同学的赞赏,感受到老师热情的鼓励,心理自然没有负担,自然也就跃跃欲试。这样,他们就敢踊跃地说出自己发现的问题了。

2.指点质疑技巧,使学生善于质疑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因此学生的质疑能力自然有所不同,有部分学生质疑时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甚至有些质疑是在钻牛角尖。因此,我们就必须指点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技巧,给学生一双会“疑”的“慧眼”,使学生善于质疑。

第一,从文章标题处质疑。标题一般都是文章主旨性内容的高度浓缩,概括、凝练,或暗示主题,或点明对象,或渲染气氛,或交代背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针对标题质疑,也就抓住了阅读的关键。

第二,从关键语句处质疑。要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就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质疑。如一些推动情节的句子、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主旨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语句。如《孔乙己》中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就是关键语句,抓住这一句子质疑、释疑,也就了解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社会地位,从而找到分析这个人物的钥匙。

第三,从文章前后“矛盾”处质疑。有些课文的语句看似前后矛盾。实则是作者匠心独具,大多蕴含深意。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破解其弦外之音,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如《孔乙己》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相矛盾的,学习时就可这样质疑:“作者将‘大约’和‘的确’两词并用,有何用意?”如果联系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其遭遇,可能还会生出另一些疑问来,如: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大约”“的确”死了的依据各是什么?这样,抓住这一“矛盾”处质疑,就能加深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理解。

第四,从文章多次反复处进行质疑。作者使用一些手法是为了加强一定的表达效果,多次反复处正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而有意为之,需要仔细品味。比如《安塞腰鼓》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一句,“容不得”一词的反复出现,正是为了突显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气势磅礴,如山崩地裂压顶而来,使天地万物变得渺小。引导学生质疑理解这一反复处,有助于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 教师要大力发展学生的释疑能力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须知,引导学生质疑只是手段,释疑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我们既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更要大力发展学生的释疑能力。

1.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既不可置之不理,更不可包办。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妨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尝试自行解决或运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2.引导学生协作攻关,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搜集起来,择取几个具有讨论价值的重点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讨论。这样,在小组合作探究时,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交流和相互启发,甚至辩论,从多方面入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倡导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68-02

高职课程的能力目标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摆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并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在教学中真正建立起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现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这些知识通过自我教育和内化,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所完成的只是教化,而要让学生的思想判断和选择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真正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必须突出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将正确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升华为自觉的行动,形成比较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三)符合高职生认知规律。根据“05”新课程方案的教材要求,全国所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普通高校的教材都是同一版本,但由于高职学院的生源质量相对比普通高校生源质量低,他们不可能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高职学生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这反映了学生更趋于现实,更注重自身的发展问题,学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期望很高。与此相适应,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加强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应用为重点,围绕能力培养进行,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明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并凸显能力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及其他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应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或称德育目标)。教师应在充分把握课程体系内在逻辑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及不同教学单元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调查本课程面向专业职业岗位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目标的提炼,准确把握和设计课程的能力目标。在教学中坚持以知识为依托,以素质培养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并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加强课程自身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变革教学方法,以互动教学取代传统的宣讲式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交流与协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辩论、专题研讨、小组交流等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及师生间的互动,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维,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获取知识,创新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展示学习成就,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发内心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这是一种展示、观摩、学习、借鉴的创新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实践的过程。通过积极推行启发式、研讨式、专题讲座式教学方法,进行“学、问、答、讲”的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能力不能传授,只能训练。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化实践性教学是关键。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应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及体系,而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拼凑。思想政治课教师按照课程要求,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个性特点、道德认知水平以及专业特点,设计和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编定实践教学大纲及具体实施方案。高职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有效方式:一是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行为分析、演讲辩论、角色互换等方式为主的课堂实践教学;二是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辅以自愿者活动、公益劳动、勤工助学、职业训练等更加灵活多样、自主性更强的实践形式;三是以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入学教育、社团活动、暑期实践、道德文明实践、人际关系实践等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四是以专业实习实训为依托,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资源统筹整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五是结合学生的就业展开与择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这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如何不断创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一项重要课题。

(四)建立课程成绩的综合评估体系,突出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核方式,改笔试评估为多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考核需要运用多种评估模式,增强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例如,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考核因素,通过平时考察、作品评估、解决问题、论文、发明物、研究报告等项目的评估,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多采用判断、辨析、材料分析等题型,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现场测试等多种考核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将社会考核要求和评价引进课程质量考核,与相关院系配合,把学生日常遵守行为规范的情况量化计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成绩等,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全面。

三、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准确把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优势。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要求,高职理论课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但并非对课本内容进行简单地删减整合。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以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理论修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必须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层面上,对于高职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缺乏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深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就难以达到以真理的震撼力量去教育和引导学生、给学生以耐人寻味的启迪。而学生只有真正从理性上接受了,才有可能牢固树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因此,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以知识教育为依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深层次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在内容上可以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但在理论深度上不能一概减轻,该精的地方一定要精,该深的地方一定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