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危机与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危机与改革

金融危机与改革范文1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会计改革; 公允价值会计

一、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期”主要指随着经济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并没有或者不可能完全解决固有的危机,世界各国的经济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金融机构认为公允价值是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虽然公允价值存在诸多缺陷,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全面科学地看待这一问题,使会计改革在持续深入的同时,走适合我国国情之路。本文以公允价值的改革为切入点,探讨后金融危机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会计改革的背景

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时期暴露了很多弊端与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各方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主张各不相同,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增强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有的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瘟疫”。支持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主要表现在,首先公允价值会计并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只是反映了这一危机的事实;其次由于公允价值会计能够及时给投资者传递关于市场的预警信号,从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损失,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应该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是市场波动造成公允价值的变化,而不是公允价值会计造成了市场的波动。而反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观点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许多金融衍生品的市价是借助极为复杂的估值模型来进行的,建模的风险会严重影响它的准确性;其次公允价值会计具有一定的顺周效应,在经济景气的时候创造经济泡沫,而在经济萧条时会进一步恶化经济系统,使之演变成资产黑洞;公允价值会计由于其反馈效应容易使金融机构过分关注其账面损失,当不知内部实情的投资者得知后,会因为恐慌做出抛售股票等行为,最终使资产价格不断创新低。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会计改革的方向

(一)总的改革方向

后金融危机时期会计改革(主要是指公允价值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向,首先是减少采用金融工具过程中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与繁琐性;其次是延长会计顺周效应;最后是提高财务信息的公信度与透明度。其中在延长会计顺周效应方向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比如改革现有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式,挖掘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取消会计已发生损失模型,给缺少流动资产的不良金融资产会计提供较为准确详细的资产指引,此外同意在主题业务模式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责任人在申报现有的金融资产时,需要进行再一次分级与分类,使申报主体获得更多的选择权,降低金融资产与负债在会计计量中可能出现的错配效应。在提高金融机构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与公信度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完善风险披露准则,加大对金融工具风险内容方面的披露,加强合并报表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强化有着特殊目的的并表管理,改进终止确认的标准,较大程度上提升证券化业务的终止确认标准。

(二)套期会计简化

在套期会计简化工作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淡化繁琐性规则的基础上,拟采用原则导向规范套期会计。具体的简化主要包括,套期项目如果一旦指定,就不能够撤销;不能够对特定项目进行部分套期,只能够进行全额套期;撤销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一百二十五的追溯式有效性测试;取消或者放宽组合套期类似项目的测试;不管预测中的交易是不是按照预期计划发生,现金流量套期损益再一次分类应当在套期一开始就载明且计入当期的损益,假如这些措施不能够降低套期会计的繁琐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就可能取消套期会计。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历来很头疼,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曾将这一问题列入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议事日程,他们甚至提出将所有的金融工具都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做法。因为这样做就不需要分类金融资产、不用减值测试金融资产、不用规范金融资产转移、不用拆分嵌入式衍生工具以及不用规定套期会计。

(三)基于缓解顺周效应的模型选择

1.已发生模型以及公允价值模型的不足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界对会计上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提出了质疑与抨击,其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这种模型内在逻辑不一致。这种模型要求用触发事件为确认减值的基础,当信用风险的变动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确认时,系统将会推迟信用损失的确认,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能产生“悬崖效应”;这种模型不仅和报告主体的定价决策方式不统一,同时也和报告主体的风险管理方式不统一;这种模型由于其仅当触发事件发生后才确认减值的特点,会导致不同的报告主体会依据不同的触发事件进行减值,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可比性;这种模型未能准确有效地反映金融资产的经济现实;此外这种模型在对什么时候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没有作详细的操作性说明。在缓解顺周效应方面,公允价值模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减值损失和金融资产的成本计量属性不统一,此外也会加大复杂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减值损失时,将会破坏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值计量以及收入确认之间的关联性;每一个采用公允价值的减值方法都会对减值触发事件进行具体详实的规定,这样会增加繁琐性;最后公允价值减值的方法会混淆单一计量类别中公允价值与摊余成本。

2.预期损失模型的适应性

在缓解顺周效应模型选择方面,预期损失模型与公允价值模型及经济周期模型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一模型由于仅确认已发生信用损失,而不确认预期信用损失,从一定方面来说打破了以往的传统。一般来说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具有以下优点,能够较好地反映金融资产的经济实质,缩小信用风险管理与信用损失会计处理间的距离;在减值测试中不需要触发事件可以使实务更一致,提高信息的可比性;利息收入确认有效地考虑到预期信用的损失,能够较好地反映报告主体在金融资产存续期间内所实现的经济效益;可以及时有效避免高估或者低估现象,大大缓解已发生损失模型条件下的“悬崖效应”。

四、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

(一)公允价值准则实施的灵活性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公允价值会计改革应当在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与全球市场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公允价值准则的实施首先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因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要走中国特色之路,同时还要适应全球金融发展的要求,因此灵活性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戴维・泰迪提出公允价值依旧是目前不可替代的资产价值计量的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反映资本状况,但与此同时也主张构建一个全球化的会计准则框架体系。

(二)有效发挥监督的功能

公允价值准则一方面要在核算上提供相关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发挥其监督的功能,应当强化监督公允价值的使用,扩大公允价值的获取渠道,进而构建服务于会计监督的预警机制。财政部门需要加强和物价及统计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依据政府部门所拥有的监督技术,管理好监管资源;有效使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收集同类产品相关生产销售信息,然后进行整理分析,将客观的准确的且有一定代表性的数据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依据。

(三)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标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标准是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只有采用国际会计标准及时有效地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才能够赢得投资者的信任,避免因为投资者因为不了解企业内部实情,在市场系统恶化的时候抛出股票而使企业市值出现猛烈震荡,此外也能够真正约束经营管理者。如果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够很好地为决策服务时,应当充分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或者与其他计量方式综合使用。

五、结语

金融危机暴露了公允价值会计的许多问题与漏洞,值得各界深思。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会计的改革与发展迫在眉睫,不仅要从会计系统性风险方面去评价现行的制度安排,还需要根据金融工具进行精确计量,预测所有可能的结果,尽可能地降低公允价值的繁琐性与会计准则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坚持公允计量及谨慎性等原则下,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内在的价值。相信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我国会计改革将会更好地适应与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6).

金融危机与改革范文2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8-0038-04

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并推动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先是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3 月31 日正式公布长达218 页的《监管改革蓝图》,提出了一系列监管改革建议,以减少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促使监管体系结构更加现代化。接着在近期举行的七国集团金融稳定论坛会议上,也提出了多项加强监管改革的措施。美国同时也在酝酿另外一份提案。综合来看,金融稳定和风险管理成为此次加强监管的核心内容。

一、美国财政部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

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公布的《监管改革蓝图》,采用减少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促使监管体系结构更加现代化的措施,加强对金融稳定、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经营行为等方面的监管。

(一)以授权和加强协调为近期措施

一是授予美联储更多知情权、审查权。授予美联储可以向所有借入应急流动资金的金融体系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和非商业银行)索取更多信息或进行实地审查的权利,评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以及有关活动对整体金融稳定的影响。

二是成立针对按揭中介机构的监管机构,即联邦按揭监管委员会(Mortgage Origination Com-mission,MOC),以制定按揭中介机构准入规则和按揭规则;分清联邦及州的按揭监管分工。

三是强化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PWG)的监管及金融政策协调机制。

(二)以监管机构的部分整合为中期措施

一是将货币监管局(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OCC)与储蓄机构监管局(Office of Thrift Supervision,OTS)合并,并在两年内将联邦储蓄机构监管规章转变为国民银行监管规章;二是重新划分对州立银行的监管,由联储局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同时监管改为一个机构统一监管;三是将对保险机构的监管升级,设立联邦保险监管机构,建立类似银行业的联邦和州双重注册制度,取代目前仅由州监管保险业的做法,并制定联邦保险监管规章;四是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合并;五是对支付结算系统进行监管,由联储局负责,并制定联邦监管规章。

(三)以监管机构的全面整合为远期措施

美国现有7家监管机构,分别是:货币监理署(OCC)、美国联邦储备体系(FED)、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储蓄机构监管署(OTS)、国家信用社管理局(NCUA)、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分别监管商业银行、储蓄机构、投资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等。方案建议将现有7 家的联邦监管机构整合为3家,分别负责金融稳定、金融风险和金融行为:一是保留并强化美国联邦储备局,在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加强监管。有权收集和披露适当的信息、与其它监管机构合作制定规则、对金融机构开展联合审查及采取必要的稳定金融市场的措施;二是设立新的审慎金融监管机构(Prudential Financial Regulator),负责金融风险。对受联邦担保的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健性进行监管(主要是现有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储蓄机构监管署OTS和国家信用社管理局NCUA 的职能),实施类似于对接受保存款机构的监管;三是设立新的商业营运监管机构(Business Conduct Regulator),负责商业行为监管,保障投资者和消费者权益(主要是现有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 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的主要职能及银行监管机构的一部分职能)。

上述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监管效率、维护金融稳定,以及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

二、G7金融稳定论坛提出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

G7金融稳定论坛于3月28-29日在罗马召开,并了“采取措施加强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的建议报告。建议采取的措施包括五项:强化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提高市场透明度和估值水平,改变评级机构的角色和作用,强化监管机构的风险反应能力,加强应对金融危机的安排。

(一)强化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

报告建议加强对BASEL II约束条款的执行,特别是对于证券化项目、表外业务及对OTC衍生品。报告建议BASEL II提高对于结构化信贷产品(如担保或抵押的资产证券化)、表外项目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银行的信贷头寸、证券公司的交易账户提出附加的资本要求;强化对表外流动性便利的资本要求;要求监管者评估和决定是否需要额外的资本要求;

鉴于流动性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BASEL委员会将于08年7月份流动性管理指引,包括流动性的识别与衡量、压力测试、监管者角色等方面。

监管者要监管银行和证券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的执行,并提高前瞻性,特别是对表外业务;BASEL委员会将进一步包括集团风险管理、加强压力测试、管理表外业务、证券化产品以及杠杆产品的指引。市场参与者必须立即行动以保证与场外衍生品有关的清算、内控和操作的基础设施的健全性。

(二)提高透明度和估值水平

鉴于危机期间的混乱和非透明性已经充分显示了与结构性产品及表外机构有关的可靠估值和有价值的风险揭示对市场信心的重要作用,因此,建议如下:

要求金融机构在风险暴露、估值、表外业务及涉及的法规方面,做更多的有意义的、持续的定量和定性的信息披露,以重塑市场信心。各有关方都应当参与这一进程。2009年BASEL II将财务披露的进一步指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需要尽快改革资产估值方法和信息披露标准,以正确反映因信贷危机导致流动性大减的资产价值以及它们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并与其他部门合作,推动标准的国际融合。BASEL委员会将指引以改善监管机构对银行估值过程的评价,并加强实施。

(三)改变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和作用

国际证券委员会将在2008年年中修订信用评级准则,信用评级机构需要根据上述修订尽快修订自己的评级流程,管理结构性产品评级中的利益冲突;将对结构性信贷产品的评级与传统债券的评级区别开来,增加信息披露;信用评级机构需要提高对基础数据质量、与基础数据提供有关的人员的尽职情况的审查标准。投资者需要重新考虑信用评级在他们投资行为中的作用,改变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或者退出该有关投资。监管机构应该检讨评级机构的角色,使他们的作用与促进投资者独立判断的出发点相一致,而不能诱导和替资者的独立判断。

(四)强化监管机构反应和处理机制

强调将监管和风险分析付诸行动;确保监管对象有足够的能力理解和管理有关的风险;定期与银行最高管理层直接接触;提高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和监管合作程度,2008年底将为主要国际性金融机构量身定做国际性监管团体;改善国际监管机构的政策制定工作。

(五)强化对金融体系危机的处理安排

一是中央银行须增强其运作架构。要在操作的频率和成熟性、可用工具等方面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以应对非正常情况。尽管如此,还是有可完善之处:

为应对对流动性日益增长的但又不确定的市场需求,货币政策操作应该能够做到在不大幅度降低隔夜利率的同时,迅速而灵活地向市场注入可观的流动性;政策框架应该包括具备频繁操作的能力,针对更广范围的抵押、更广范围的到期日和更广范围的对象,央行应该具备在需要时应用更多种类的工具的能力;为更好的应对危机,央行应当考虑建立应对摩擦性资金需求的调节机制,这比紧急性资金注入更容易为市场所接受;为应对外汇的流动性问题,央行应当考虑在内部建立互换机制,并考虑将抵押品扩展至跨国界和跨币种。

二是监管机构须强化危机处理的合作。历史经验多次表明,加强广泛的合作对提高危机处理效率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危机银行。

在国内,监管机构需要审查、加强处理的法律权限、明确各监管机构在处理危机银行中的职责;国际范围,监管机构应当加快在这方面的工作,将对危机银行的处理计划进行信息共享,将跨国问题进行分类,以决定如何解决发现的问题;监管机构应当在存款保险上确认一套国际性原则,以此检讨国内的存款保险安排,并强化所需要的安排;对于最大的跨国金融机构,最直接的监管者应与央行共同成立监管小组,以专门负责跨国性危机处理安排;监管机构应共享关于危机处理的国际经验和教训,并从中吸取危机处理的基本素材。

三、金融监管改革的特点与作用

(一)以风险的监测、监管和快速处理为核心

美国的监管改革报告和G7稳定报告都强调了加强事前监测监管、进行更透明的信息共享、强化反应和处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加强对BASEL II约束条款的执行,强化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并增加透明度和改变评级机构的作用,强化监管机构反应和处理机制,将监管切实付诸行动。

(二)对央行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改革的方案和G7稳定报告都突出了央行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强调了央行事前监测的角色和作用,并建议央行增强其运作架构,要在更高的目标、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频率上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成熟性和灵活性,以应对非正常情况,这些都对央行的架构、职能、操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具有积极的作用

美国的《监管改革蓝图》和G7稳定论坛的报告均对危机的处理起到了较及时的作用,前者更为直接,后者则更偏重于总结和指导。有利于缓解次贷危机的蔓延,促进监管体制的改革,有助央行在危机中的迅速反应和完善危机处理机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更严厉的监管提高了市场的成本和风险溢价,恶化投资环境;美元贬值和美元利率过低可能继续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等。尽管如此,监管改革的新动向还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示,就是要不断完善监管架构和监管方式,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四、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一)改变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

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发生危机的根源在于住房按揭贷款门槛的降低和监管缺位,也表明以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一方面是由于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使机构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只对机构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因此其自身无限扩张的行为就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例如国际金融协会早在2007年3月就已制定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强调银行的自我监管,但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并未具体落实,导致次贷危机时束手无策。因此,应改变过度依赖内部监管的理念,加强外部监管。

(二)辩证看待金融创新,改善金融创新监管

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金融创新不是万能的,有它固有的缺陷,如果落后的监管体制不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则易发生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的不利之处在于:

一是便利了风险的累积和扩大,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金融创新固有的杠杆性可以放大投资头寸,在发生风险时也就放大了风险;另一方面,从个体机构而言,金融创新具有转移风险的作用,但对于市场整体而言,风险并未消失,而是不断在累积,且由于个体的暂时无风险而刺激个体机构不断的向市场注入风险资产,客观上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的扩大,最终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谨慎对待金融创新在风险累积和扩大方面的负面作用。

二是金融创新的不透明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金融创新种类繁多,在基础产品之上经过多种组合、分解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品具有结构复杂、难以直接累加和计量的特点,因此难以准确计算风险暴露,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为风险潜伏埋下隐患。

因此,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需要不断改进监管体系、监管方式,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众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巴尼•弗兰克为首的议员正准备提交另一份改革方案,要求对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衍生品市场等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加强和改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在于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转移风险的特性导致了市场上次债规模的失控,因此,需要加强对创新产品的监管,提高结构信贷和证券化产品的资本充足率,以有效控制创新产品规模的非理性扩张,减弱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监管漏洞获利的刺激,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是增加金融创新的透明度,充分揭示衍生品的结构和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创新产品估值水平,正确反映创新产品的风险收益;

四是加强创新产品的市场监测与预警。针对金融创新的固有缺陷,需要加强对市场上金融创新产品、表外资产的监测预警。

(三)采取适当的综合监管措施,并加强跨国监管

一是需要适当的综合监管。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对监管机构的整合,实际上是向着混业监管、统一监管的模式发展。目前除英、德、日等14 国外,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已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实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综合监管。综合监管有利于消除监管空白,降低监管重叠,提高监管效率,因此,即使在分业经营的环境下,适当的综合监管和监管协调也是必需的,因此要进一步的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必要时,设立专门的监管和协调机构,加强跨行业监管,将以行业为导向的监管框架改变为以目标监管为导向,消除监管盲区,降低监管成本。

二是加强央行金融稳定的职能。从此次次贷危机的处理来看,发挥金融稳定的职能是加强综合监管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危机发生时,美联储的紧急救援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最有效的应急措施,而救援的对象已大大扩展。G7稳定论坛也提议大型银行需要被要求向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应急计划,以在必要时更好的缓解市场的流动性紧张状况。因此,央行金融稳定的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赋予央行金融稳定更广泛的事前监查职能,增强金融稳定服务金融市场的前瞻性。

三是需要加强跨国监管。从金融危机的发生来看,危机不会限于一隅,而往往是整体性的,当一个集团受到波及时,其下各分支及子公司决不会独善其身。因此,需加强跨国协调与监管,不仅要监管金融跨国集团在我国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还需要监管该公司的母公司或集团整体。这对于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法人机构的监管借鉴具有重要意义,设立法人机构并不能完全杜绝在境内的风险,因此不但要加强对境内法人机构的监管,还需要加强对其集团整体的监管,因此需要加强跨国监管。

参考文献:

[1]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Recommends :Actions to En-hance 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Resilienc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Press release,7/2008E.

[2]Paulson Financial Regulation Reform Plan Already Faces Discounting,Thomson Financial News, 4 April 2008,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10608

金融危机与改革范文3

一、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宋宏: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关注度更高。党的十报告关于金融问题有这样一段话:“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我对照了国家金融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感到这是一脉相承的,并且作了强调。我想请教您,我们如何认知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李杨:《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是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规划》回顾“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规划》提出了七大任务:完善金融调控;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深化改革,完善金融运行机制;扩大对外开放,互利共赢;强化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规划》还提出了六大目标:一是全面发展金融服务业。“十二五”时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二是金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三是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扩大、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四是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五是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型微型企业等领域的贷款增速超过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六是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业、期货市场、保险业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明显增强。外汇和国际收支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基本建立。

金融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而落实的关键在于应对实体经济领域的未来变化。实体经济领域的未来变化,决定了哪些改革和发展措施是应当做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绩效,要看其是否有助于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未来需要注意的五类实体经济现象

宋宏:是这样的。实体经济是金融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有关国家也高度重视“回归实体经济”。那么,实体经济的未来变化将会呈现出何样图景?

李杨:据我的观察研究,感到我们未来需要注意五类实体经济现象。这就是:(1)中国经济减速;(2)人口结构发生趋势性转折;(3)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4)全球经济危机长期化;(5)第三次工业革命。

我先谈第一个现象:中国经济减速。在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乃至经济危机前,世界曾经历长期增长的好时光,世界发生了一个30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增长总体平稳;另一方面,东亚国家出现跳跃性增长,拉美国家也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经济快速增长,非洲各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也开始缩小。促成这个发展的基本原因是:在全球化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只要制定了合适的政策框架,就有可能比发达经济体有着更快的增长潜力。因为,他们不必自己去开发而是从国外引进技术;可以轻易通过将农业中未充分就业的劳动力转移到以出口为导向的、使用进口技术的制造业,来全面提高生产率。

然而,全球结构性减速已经发生。可以认为,此次危机标志着全球增长奇迹的结束。分析新兴经济体经济减速的基本原因,主要是:未充分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终将耗竭,工资成本终会上升。制造业就业率达到峰值,经济增长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业部门的发展,而后者的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于制造业。随着新兴经济体越来越接近科技前沿,他们必须从依赖技术进口转向自主创新。但是这一转变绝非易事。

从中国观察分析,由于世界环境和国内原因,中国经济减速将是必须面对的现象。经济减速的主要金融后果将会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连续数十年不断增长的国民储蓄率可能下降,居民、企业和政府皆然。这将导致自然利率上升,从而要求更有效率地利用储蓄,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与储蓄率下降相一致,银行存款(特别是企业存款)增长率将下降,这将抬高银行的资金成本,增大流动性风险。与此对应,银行规模扩张的模式将至末路,整个金融业亦然.它们必须寻找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金融体系内的竞争因此将加剧。这种竞争不仅来自传统金融业,更来自各种创新型金融业态,如“影子银行体系”。二是资本回报率下降。直接引致的结果就是人民币汇率产生贬值压力。这将引致延续多年的资本流动格局发生变化。

宋宏:中国经济前30年的快速增长有一个“人口红利”因素,中国社科院有学者研究指出,这一“人口红利”正在递减甚至消失。如果是这样,对于未来经济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李杨:可以肯定地说,未来我们需要注意人口结构发生趋势性转折,这是需要注意的第二个现象。中国人口分类统计数据表明,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到2016年左右达到峰值,约为72.5%,随后便急剧下降;而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则迅速上升,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2009年之前还低于0.95,表明劳动力富余,但在2012年就达到1.1,劳动力供给呈现短缺,说明经济学理论中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人口结构变动的金融影响十分深远,直接效应就是储蓄率将趋向下降,与此同时,养老的压力不断增大,这迫切需要建立稳定且有效的跨期配置储蓄的机制。另一方面,发展固定收益产品的需求大大提高,对金融产品收益率的稳定性要求也会提高。与此对应,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将下降。总之,债券市场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宏:现在人们清晰了未来中国经济的战略基点是内需驱动,而城镇化是这一战略的支点。那么,城镇化的趋势将是怎样的呢?

李杨: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三个现象,即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城镇化将引导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3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但若考察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工业化迄今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城镇化只是由工业化“引致”的。必须看到,工业化先导,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优势,它避免了拉美地区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过度膨胀的诸种弊端。然而,就总体而言,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而城镇化则方兴未艾。目前,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城镇化引导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城镇化模式变化来说,比如流动人口的成分在发生变化,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们现在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的流动人口已经不满足于流动和打工挣钱,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向其就业的城市移民。农民工从“候鸟性流动”转变为“移民”,不仅继续要求制造业有稳定的发展,而且会对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社会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提出新的巨大的需求。

这种转变将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城镇消费型投资(住房、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等)迅速增长,使国内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二是刺激整个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逐步改变中国经济倚重于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三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将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四是居民教育水平的继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将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五是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将因农村居民的减少而缩小,同时,通过城镇化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扩展,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将缩小。

城镇化建设势必需要大规模的长期资金,并且投资的商业模式也会变化。同时,要求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予以配合,包括权益性资金供给必须加大规模,与此对应,债务性资金供给应相对减少,目标是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资本市场和运筹长期资金的机构将面临发展新机遇;市政债券应当适时推出;政策性金融应以新的形式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放开民营资本的准入。

宋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态势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无疑具有深刻影响。这次经济危机仍在持续,较之以往危机两三年即从衰退转向复苏的情况有极大不同。对此应该怎么认识?

李杨:这次危机短期内难以恢复,全球经济危机长期化,这是需要注意的第四个现象。此次全球经济危机,集中反映出发达经济体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和财政结构等各个层面存在严重扭曲。然而,迄今为止,造成危机的“旧患未除”:实体经济领域中过低的国民储蓄率,过高的消费和福利;金融领域中的过度的杠杆化;财政领域中过高的财政赤字率和政府债务率等等。除了造成危机的“旧患未除”,2007年以来各国和国际组织治理危机的调控措施又使得“新忧又至”:5年多来,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和国际组织均采用了大量非常规的刺激政策。这些政策或有短期阻止危机急剧下泻的作用,但客观上也有延缓经济恢复,损害经济长期发展基础的负作用。

显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新兴经济体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外需基本不可依赖,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全球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化,一方面迫使发达经济体致力于平衡其对外账户,另一方面促使中国之类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减少其对外需的依赖。拉动内需已成为保持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制造业转型已为当务之急。我国低附加值制造业的扩张已近极限,它们已不足以在中长期支撑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加快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提高其绿色化、精致化、信息化势所必然,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具核心意义。理顺利率、汇率等价格信号,正确引导社会投资和资源配置,是十分重要的条件。需要建立与世界共赢的对外开放框架,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快外汇市场发展,进一步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健全跨境资金监测分析体系,在信息监测及时有效、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我觉得应该慎言。我们应该坚持实需为主、先易后难、强化监测、风险可控原则,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稳步扩大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支持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逐步开展个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不断拓宽境外机构人民币资金运用渠道。稳步推动境内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继续推动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有关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国际储备。处理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节奏和先后顺序。

宋宏:这也意味着经济减速也将是一个长期化过程,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知和行动。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主动转型、主动改革才有出路。

李杨:是的。我接着简要说第五个现象,这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事实上,经济恢复期待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危机的持续深化显示,全球经济正进入长期结构调整时期,调整的实质是发动新的科技革命,并用之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必须跟上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这个调整过程,这与我们经济能不能持续发展性命攸关。调整是“创造性破坏”,产品过剩、物价相对平稳中剧烈波动、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经济效率降低、预算赤字恶化、金融泡沫化等现象同时并存,将会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

三、中国需要发展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

宋宏:基于您所分析的实体经济五个现象或者说趋势,中国未来金融改革发展如何适应,又如何作具体选择呢?

李杨: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服务于这个战略转型并能解决上述问题。其中关涉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究竟是重点发展中介机构为主(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还是重点发展市场为主(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

我们研究认为,中介为主的金融体系较难提供有力支持。中介机构长于处理标准化信息,因而,在经济结构相对稳定,在信息变动不剧烈的情况下,中介能获得规模收益递增的效益。金融中介生产信息但不公开销售信息,它们作为人代替居民做出投资决策(发放贷款)。因此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时,中介为主的金融体系很可能裹足不前。中介很难用来处理不确定性、创新和新的思想,难以支持高新科技的大规模产业化和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动。

然而,市场有其独特的长处。市场在收集和加总多样化的信息方面存在优势,它允许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就便于用来处理不确定性、创新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当一些独特的决策和对一些新技术的评估必须做出时,市场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当然,市场主导型也存在缺点。市场是非完全的,资产价格波动可能与资产的基础价值脱离关系。因此,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可能让投资者承担更大的风险。建立市场需要固定成本,只有达到临界点的最小规模才能弥补成本。因此,许多小市场难以存活。

两相比较,中国需要发展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市场为主的优势就是能够让所有的投资者在市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对不同意见的容忍,使得新技术往往是在市场主导国家首先得到发展和应用。这个结论同两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末期信息技术革命的特征事实是相符的。中国正处于高新科技产业化并通过这一过程来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更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应鼓励各类交易市场的发展。

金融危机与改革范文4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信用社,对策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一)金融危机概述

2007年,由美国次货危机引起的支付危机愈演愈烈,美国股市暴跌,众多大银行破产倒闭,造成投资者的恐慌,直至导致美国全国性的金融危机。随后金融动荡迅速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各国经济发展陷入泥潭难以自拨,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其影响持续到现在。

目前虽有迹象表明我国正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恢复,但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国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导致我国靠出口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严重的挑战,也增加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度。同时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民生的进一步改善、社会的长期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 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无国界障碍流动,反过来又增加了各国经济联系的联系和依赖性,使全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然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和广泛性。美国次贷危机后,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著名的雷曼兄弟等一系列的金融机构相继宣布破产或被政府接管,全球股市持续下跌,世界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严重减弱,最后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各经济主体都难以幸免。

2. 在此次的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论文,“次贷”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次贷危机也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贷是次级抵押贷款(Sub prime Market)的简称,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旨在为购房者提供融资便利让中低收入者可以购买起住房。这些次级贷款产品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信用风险。同时由于相关政策的改变如连续加息和房价下跌,使得大量的次级贷款者难以支付月供,造成违约增加。加上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将风险转移给整个资本市场,和这种金融创新产品推销范围的广泛性,所以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

3. [1]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市场运行中出现许多难以依靠本身解决的问题,加上市场对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必然需要有力的监管措施。在次贷危机暴发前,信用评级机构对于高风险性的金融产品如MBS、CDO等都给予了很高的信用评级中国。由于虚假的高信用评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间接造成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表面非理性的繁荣。在这过程中,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监管的监管缺位,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当市场参与者理性不足时,监管当局责无旁贷,应积极采取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否则越演越烈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作为传统传统农业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和直接的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场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合作更是难以置身事外,其业务经营及管理必然受到影响。

1. 客户资源流失,经营利润增长放慢

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渗透和蔓延到各领域,农村、农业、农民承受的市场风险和压力逐渐增加。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由于出口需求的缩减,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不理想,一方面影响相关农业企业的资本流动,另一方面导致农民收入减少,从而造成农信社客户资源的流失。受大背景环境的影响,预期收入和购买力的下降,对于农村的生产和农户的心理难免造成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农信社相关业务的开展。农信社的存款、贷款额增长率相较于之前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对于“以贷为本”, 缺少中间业务支撑的农村信用社,盈利问题将是最大的难题。同时由于受监管政策的影响,各农信社之间的竞争相互渗透异常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客户资源特别是优质客户资源的短缺。

2. 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农村信用社明确定位于三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地位已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地位,也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对农村金融业务的支持,如农业银行“惠农卡”的推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农贷产品的面市。加上民间借贷盛行,金融危机之下农信社的市场环境复杂性和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农村金融市场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农信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 金融创新压力加大

目前农信社提供的服务几乎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信贷种类偏少金融论文,金融创新也主要是以借鉴为主,创新性不足,同质化严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关系,之前的金融产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如受农户欢迎的小额农贷因市场的不景气形势,市场需求下降,导致深度推广难度增加。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虽然让如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消费类的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增大,但由于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农信社可作为之处有限。也有些农信社把部分资产投资于房地产行业,但房地产行业的不稳定性使农信社陷入困境之中。加上,农信社自身条件的限制,如金融创新观念不强、金融人才缺乏、金融工具创新能力有限等等都加剧了目前农信社金融创新的压力。

4.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阻力增加

由于历史积累和现实问题,农信社普遍存在着经营效益不佳、服务机制不健全、人才观念落后、电子信息化程度度等问题。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目标就在于解决历史积累上所留下的问题和改善农信社在经营管理体制。但当前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信社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不仅与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相距还很大,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农信社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但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于农信社的改革必然造成影响。在农信社面临各方面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增强实力,实现向现代化银行的转换,难度可想而知。

二、农村信用社应对金融危机对策分析

面对金融危机,农信社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化挑战为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解读金融危机深层问题,总结教训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灾难还有深刻的经验教训。我国农信社应深刻解读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这场危机中,不管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把握、政府的金融市场监管还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灵活运用,农信社有所作为的地方还很多。各国也纷纷总结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之谈,其中马来西亚央行行长泽提认为金融机构本身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农信社应努力增强自身的实力,夯实基础,加强内部治理和稳定性。同时,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各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上的管理漏洞,这也对农信社提出了建立和强化风险防范机制的要求。

(二)构建农村信用社营销体系,巩固市场地位

面对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的现状,农信社关键在于做好市场营销,提高广大农户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农信社应充分发挥其立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先天优势,做好市场细分,明确目标市场,注重于潜在市场的发掘和培训和客户资源的有效管理。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改进服务质量,以优质贴心服务取胜。加强营销人员队伍的建设,为市场营销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利用多种营销手段,形成整体的营销策略,真正起到维系客户、培育客户的忠诚度、抢占市场的作用。

(三)寻找市场突破口,实现金融创新

农信社对于原有的金融产品可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后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如原本的小额农贷投放一般以男性为主金融论文,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向农村妇女推广。积极寻找市场突破口,进行产品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对于富裕的农户可尝试消费型或住房类贷款的推销;对于因金融危机返乡的农民工,可鼓励支持其进行创业;[4]对于国家鼓励提倡的绿色环保型、科技实用型、区域特色型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着力解决所面临的贷款难问题。积极开发中间业务的创新工作,在做好原先业务,如工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信社根植于广大农村的优势,可逐步开展代收保险、水电费、民政补助款、等业务,急广大农民之所需以提升农信社金融服务影响力,获得良好口碑。同时可尝试电话银行、投资理财、金融咨询服务等新业务,以提供了更加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

(四)引入现代金融理念和机制,加快体制改革

金融危机对于农信社的体制改革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借此次金融危机的契机,农信社应挺住各方面压力,严格遵循国家和省市各级的政策要求,坚持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引入现代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的运作管理模式和观念,树立以效益为目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健全法人治理的企业结构,尽快完善运行机制适应市场要求,将农信社改革往实处和深处推进,以致力于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何五星.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漆晓霞.金融危机中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思考[J].审计与理财, 2009,(08).

[3].王芳.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影响探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 ,(08).

[4].谢志忠,游少萍,陈念东.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J].中国林业经济,2007 ,(1).

金融危机与改革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信用社;金融体制改革

一、金融危机对农信社发展的影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而金融危机必然波及到经济领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危机甚至衰退。金融行业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的变化都会影响企业,或者主动缩小产业规模,或者开辟新的市场类型。而以立足县域经济、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信用社,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方面所遇到的瓶颈和问题,自然会在金融危机的效应下被放大。

(一)“三农”大环境受挫

现代经济背景下,农村产业和农村经济已经成为一个亚经济环节,为现代城市经济供应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而对城市经济的依赖性愈发强烈,因而自身的链条式经营始终不得完善,产前、中、后的加工、服务、销售等渠道不畅通,粗放型农业仍占绝对主体地位。物价一旦上涨,农村产业的收益直线下降,农民的收入受到最直接的削减。金融危机造成的市场扭曲,必然引发农村金融市场的同向混乱,从而造成农信社需要面临更复杂和不确定性飙升的金融环境。

(二)信贷风险加大

金融危机首先造成的是企业倒闭和大量劳动力成本下降乃至失业,而最大的受害群体就是农民工。农民务工收入的减少,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的销售价格停滞甚至下降,经营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受挤压,甚至出现亏损,还款资金来源难以保障,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系列的风险可能叠加并转移到农信社,案件“双降”及贷款收回不容乐观,大要案可能重新抬头,不良资产可能增加。金融危机加速了信贷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一损俱损效应,从而造成了农信社信贷风险的逐层加大。

(三)农信社体制改革风险加大

体制改革是应对危机的核心环节。当前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信社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不仅与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相距还很大,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农信社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但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于农信社的改革必然造成影响。一些关系到农信社整体发展规划的诸如产权问题、经营管理与监督服务的统一问题等,都会在金融危机的放大效应下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控制。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革除与金融市场和金融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所有制、经营管理方式等,而金融危机加大了市场和产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改革的对象和标准也呈现出多变的趋势,从而改革的风险加大。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推进农信社体制改革

(一)改革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市场不稳定和风险加大,客观上为产权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农信社必须定位为股份制农村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应该端正经营方向,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新型运行机制。具体方面可以通过这些手段来实现:首先要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和经营宗旨,即立足县域经济,服务三农。鉴于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尤其是城市经济的波及,农信社必须承担对农村经济的扛鼎责任,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强大的资金吸纳手段。其次是改革人事制度,加大农村信用社全体干部职工的责任心,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主人。岗位责任制是激励农信人积极开展业务的制度动力。鉴于金融危机影响下,小额农业贷款整体上疲软的趋势,就要激励业务人员通过业务项目创新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市场并进行市场细分,创新多样化的农村信贷服务项目。再次,就是要全面提高农信社财务干部队伍的素质,建立新的良好的选用人员机制。最后,改善信用服务工具,创新金融产品,努力提高资金融通效益。鉴于金融危机下,农信社的客源流失严重,盈利能力减弱的现状,农信社就需要积极改善信用服务工具,创新金融产品,寻找市场突破口,适时推进结构调整和业务布局,并拓展业务融资渠道。

(二)开辟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是农信社开发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创新的组织载体,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场地。开辟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就是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县域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对农信社组织形式进行分类的、有针对性的改革。

1.组建股份制农业银行。这是针对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而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金融产品及其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如若仍旧沿用旧有的体制和服务方式来支撑当前的金融市场挖掘,显然是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的。因此要解决农信社体制与服务方式与当前层出不穷的金融市场新形势不适应的矛盾,就必须在农村信用社基本制度保留的基础上,成立体制最具活力、最符合金融产业发展规律、适宜市场经济发展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

金融危机与改革范文6

基于2008年美国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经济都在被之影响,进入经济发展的低谷时期,后金融危机指的是每个金融危机之后的这段全球经济恢复期。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极力的挽救国家的经济损失,在全球人民不懈的努力之下,经济下滑的局面已经停止了,虽然经济下滑的局面停止了,但是想要使全球经济再次恢复到经济增长的局面,确实非常困难的,想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局面,就必须再次投入大量的财力。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随之而来的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有很多,在那一年,全国的生产总值严重下降,并且以持续的有减无增的局面更加恶劣的发展着,就连平时发展比较稳定的出口产品,总额度也在快速的负增长。这样情况的出现,加剧了全国各个行业的挑战,使得我国的各大企业都在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二、我国各企业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管理情况

目前我国企业对经济管理的现状是比较粗犷的,基于自己“家大业大”不会去刻意的在意细节处理,这些情况都严重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资金的浪费、公司的能源消耗比较高等问题,长此以往,企业的浪费数额是不可预计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之下,我国所要面临的经济管理上的首要问题就是,将我国经济市场由社会主义市场转变为企业市场,这样才能将竞争的主体变为企业。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的企业经济管理条例以及市场经济管理条例,以此来让我国的经济更加快速的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的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遭受到了很严重的冲击,很多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很多都经营不下去,以致于倒闭,导致很多人失业等严重的问题。在这种局势下,只有不断地加强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改革,才能使更多的企业不被恶劣的大环境所淘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意义有两点。其一,在后金融时代到来的今天,全球的企业都在遭受着致命的打击,全球经济一再衰败,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从另一个层面看,企业的竞争更加强烈。这个时候,想要在后金融危机风暴下得以生存,企业就必须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创新出新的经济管理策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做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提升企业的营销情况,企业的营业额提升了,就能很大程度的减轻被后金融危机时代淘汰的危险;其二,相对于国外的企业员工来说,我国企业的员工自身就存在着很多相当多严重的问题,比如,人员没有很好的稳定性、对所在单位不是很认可、专业水平不高、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了解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时,员工的这种问题突出的更加明显,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在这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如何让企业能认清自己的问题,如何创新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如何更好的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都是如今企业所要面临的重点难题。

四、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措施

(一)创新经济管理理念。在后金融危机的今天,企业要有一个严谨的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只有有了新的管理理念,才会对接下来的经济管理加以创新,而在这种大环境之中,有了创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对企业在今后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领导者改变陈旧的管理理念,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开创新的经济管理形式,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的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企业在创新经济管理理念的同时还要注意,要增强新的管理理念中的危机意识,要从整体企业出发,制定能够掌控全局的管理模式,从而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二)创新经营管理策略。创新经营管理策略是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它是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核心。简单来说企业的经营策略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将品牌进行创新,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企业一定有自己的原创品牌,努力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也要将质量做到最好,有自己的突出优势,进而在市场上打出自己品牌的知名度,这样才能在市场中得到认可;其二是要与同行业企业进行结盟,两个做相同产品的企业,带着各自独有的先进技术,创造出更加优质的产品,强强联合,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异常残酷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大市场发展空间。两个企业在结盟后,获益平分,风险共同承担,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还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三)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企业技术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是在根本上解决企业所要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有工作人员技术过硬,才能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由此看来,企业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与优化,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现在大部分企业在后金融危机的情况之下,对员工采取降薪、裁员等一系列对员工不利的制度,这种做法只会加大员工不满的情绪,从而使公司越来越糟糕,只有加强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以最少的人力资源成本达到最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五、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后金融时代的到来,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企业竞争之间优胜劣汰,企业只有不断地加强完善自身的经济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中经济管理的问题,为的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总得以生存,不至于被后金融危机淘汰。基于此,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经济管理的理念、为新时期的到来制定新的经营方式、用人标准细化处理以及在产品上加以创新,从而有效的改善企业的现状,处理好产品在市场上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做好产品的质量和宣传,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促使企业能够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国英.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02).

[2]王珏.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1).

[3]邸刚.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6(10).

[4]袁柯楠.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6(14).

[5]李家克.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特区经济,2016(05).

[6]罗琳.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品牌(下半月),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