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的条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嫁接的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嫁接的条件范文1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问题域”约束

理论就是对“问题域”的一种应答。“问题域”指提问的范围、问题之间的内在的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的者路易·阿尔都塞,将其称之为“问题框架”,它指由一系列问题结合起来构成的特定的问题结构或问题体系。阿尔都塞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双重的或双层的结构。第一层是表面的文字结构,即“可见的话语”,表现为概念、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等。第二层是深层的、潜藏在无意识层次中的语言结构。他把潜藏在“文本”深处的结构称之为“问题框架”。“正是问题框架的概念在思想内部揭示了由该思想的各个论题组成的一个客观的内在联系体系,也就是决定该思想对问题作何答复的问题体系。”(注: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中译本,第47页。)认为脱离“文本”的“问题框架”,从字面行文来对原著和思想进行阅读和理解,极易造成误断和歪曲。

经济理论只是用来说明和解释某一“问题”的简单或理想化的“模型”。不同的经济理论也就构成对“问题域”的“应答域”。提出问题的“方式”、“角度”和“问题本身”,就引导理论研究到何处寻找问题的解,它主观上指示了求解的方向,预设了“应答域”的范围。所以必须梳理价值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层结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就构成其特定的“问题域”或“问题框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或悖论的发现,事实上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起点。正确的问题是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桥梁”,是实现理论革命的关键。

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论概念的歧义性,导致价值论的混乱和不彻底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价值论方面存在的逻辑矛盾和显示出的演进方向,就成为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者和继承者——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论既定的约束条件,并决定劳动价值论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的选择。

亚当·斯密认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劳动和商品交换中所购买的或支配的劳动,在量上看作是相等的,不变的。以“劳动的价值永远不会变动”为前提得出了劳动决定价值和收入决定价值二元价值论。马克思在批判“马尔萨斯片面发展了斯密价值论错误”时,明确指出:把“劳动量和劳动的价值这两个用语等同起来”,“纯粹是同义反复”,“直接同工资相交换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能力,正是这个混淆造成了谬误”,“但决不能从上述反复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的劳动量等于工资中或者说构成工资的货币或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也不能说,工资的价值等于代表(同工资相交换的)劳动的产品的价值,……因此,代表所能买到劳动的价值所包含的劳动的那些商品价值和用来购买或支配这一定劳动量的那些商品的价值,是不大相同的。”(注:《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第18-19页。)斯密有时把商品的价值量归结为劳动时间,主张“客观价值论”;也有时把形成价值的劳动看作劳动者对“安乐、自由与幸福”的牺牲,而不是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7页。)这样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主观主义的解释。斯密价值论多元性是造成价值论在不同的方向发展的根源。

李嘉图混淆了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之间的交换与资本与劳动(力)本身商品的交换的区别,价值论从商品之间交换向劳动力商品转移时,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例外和反常。“因为他(李嘉图)始终是以在资本家和工人间分配的成品为前提,却不去考查导致这一分配的中介过程——交换。”(注:《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第8页。)“李嘉图对表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和表现在交换价值上的劳动没有加以应有的区别。……李嘉图那里,到处都把表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同表现交换价值的劳动混淆起来。”(注:《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第149页。  )其他经济学家,混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价值与其独立形式货币的区别,价值量与价值实体的区别,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马克思把价值理论逻辑上的矛盾或认识上的错误的根源,同时指向了“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特殊形式——劳动力价值的关系问题”,从深层次上洞见到: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混乱、不彻底、庸俗化等都与无法正确把握“商品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这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相关。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问题相互依托、相互参照,成为同一问题两个方面,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在结构。因此,马克思从商品价值的共性和劳动力商品价值个性的辩证统一中,建立了劳动价值一元论,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一场革命。只有从这一特定结构出发,才能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概念约束

价值概念的多义性和使用中的混乱,直接影响了价值理论的相互沟通,成为深入研究价值理论的最大障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首先要清除对价值概念的误解,明确价值概念的内涵,设定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第一、价值是社会关系范畴,而不是物自身的不变的“实体”范畴或“属性”范畴。马克思明确反对把价值看作是绝对东西,看作物的属性的作法。把“价值变成某种绝对的东西,变成‘物的属性’,而不是把它看作仅仅看成某种相对的东西,看成物和社会劳动的关系,看成物和以私人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劳动的关系,在这种社会劳动中,物不是作为独立的东西,而只是作为社会生产的表现被规定的。”(注:《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第140页。  )马克思强调价值是不同于使用价值的另一种相对的社会存在,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说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社会中,如何实现“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的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简单地说,  就是揭示在什么利益关系或生产关系条件下才能使私人劳动变成社会劳动,而这与个人具体劳动的特点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价值是社会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或私人劳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环节而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移。用来自己消费的劳动,无法社会化的具体劳动或使用价值都不是价值。劳动交换和劳动社会化是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强调“商品作为价值是社会的量,因而和他们作为‘物’的‘属性’是绝对不同的。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代表人们在其生产活动中的关系。价值确实包含交换,但是这种交换是人们之间物的交换;这种交换同物本身是绝对无关的。……‘价值’的概念的确是以产品的‘交换’为前提的。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是劳动的交换以及每个人的劳动对其他人的劳动的依存性的一定形式,是社会劳动或者说社会生产的一定方式。…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自然科学家发现,鼻烟和油画由于什么自然属性而彼此按照一定比例成为‘等价物’。”(注:《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第139页。)

第三、价值是衡量社会劳动的尺度,只是财富的一种形式,而不是财富本身。配弟在《租税论》中也讲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自然物品本身固有的和人类劳动创造的所有使用价值的总和,价值只是衡量社会劳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随着人类必要劳动耗费的减少,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而变得没有意义,终久要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的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又说:“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200页。)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价值作为财富的一种暂时的历史的形式,并不是对所有使用价值的衡量,只是对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劳动耗费的比较和核算。商品交换的双方要计较各自为生产商品花费了多少劳动,计算和比较二者是否相等,是否可以相互补偿,如果可以,就成交。吃亏的事是谁也不愿意干的。这里加以计较和要求补偿的劳动耗费就是价值。

第四、价值既是一种矛盾关系,又是解决矛盾的中介手段。商品生产中包含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价值产生的内在根源。商品在物物交换过程遇到的困难是这些矛盾的直观表现。一般等价物的形成,即价值从观念形式发展到独立的货币形式,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中介和手段。人们在进行劳动耗费的计算和补偿时,抽象掉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的特点,把它们一律当作人类一般劳动的消耗,即同质的抽象劳动的消耗。简单地说,价值就是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的人类劳动,这种劳动耗费由于要计算和补偿,所以被当成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一种理论抽象,事实上它是商品生产者不同生产条件下竞争的产物。不同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条件在事实上是永远不会相同的,并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同一商品劳动耗费的不同,表明生产条件、技术条件、劳动经验和劳动强度的不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生产者在生产之前是不能预见和预期的。生产者只能千方百计降低个别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在商品交换中不亏本或盈利。

第五、劳动力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特殊形式,与商品价值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脱离劳动力价值论这一特殊形式,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利润的实质,无法解释剩余价值对于价值规律的反常或背离。“李嘉图实际上却没有阐明,按价值规律(按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进行的商品交换中,如何产生了资本和活劳动之间的、一定量的积累劳动和一定量的直接劳动之间的不平等交换,也就是没有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因为在李嘉图那里资本是直接和劳动相交换,而不是和劳动能力相交换)。”(注:《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第7页。)只有理解了劳动力的价值问题,  才能深刻理解使用价值与价值区别对于科学理解商品价值的重大意义,才能摆脱使用价值对于价值的各种“纠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要说明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把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相区分,才能把劳动力商品中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和价值区分开来。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前提。可见劳动力的价值问题才是马克思批判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三、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方向性约束

近一段时期,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不断深入,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有见地和有新意的观点。但也出现了一些忽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身“容纳”限度,把逻辑性矛盾的或马克思明确反对的观点,通过“拼凑”和“嫁接”等外科手术的形式,实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融合”或新“发展”,客观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带来混乱,造成混淆视听的不良影响。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原有理论的条件性和约束性,要在原有的理论空间中,探索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不能从相反的方向使劳动价值论走向庸俗和倒退。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商品交换的理论,不能作为财富分配的惟一的理论依据。因为物质财富分配的具体方式有不同的制约条件。比如财富的分配除了生产条件的决定作用,还有非经济的因素如政治权力、社会暴力、道德理念、宗教思想等起着十分重要作用,这些超经济的权力可能凌驾于经济之上成为分配的有形的“指挥棒”,进而掩盖经济活动的本质。马克思虽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但他并没有以此作为分配的根据。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用以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的经济关系的,并不意味着只有参与价值的创造,才有参与分配的权利。要把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区分开来。马克思认为利润、利息、地租是资本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根据是对资本、土地等要素的经济所有权,体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平等的地位,并不是因为创造了价值。所以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联系起来,认为按劳分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是一种理论误解。因为马克思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商品生产消亡,价值不再作为衡量劳动的尺度,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的实物分配,不再存在价值分配。可见,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论它只能说明商品交换中的劳动耗费问题,在非商品的未来社会已失去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也失去其自身存在的理论意义。因此,马克思从来没有用劳动价值论来说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即使社会主义国家事实上存在商品经济和价值关系,也应把价值的生产与价值的分配区分开来。至于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允许和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因为劳动价值论是实现劳动社会化的一种最有利生产方式,不是生产方式内容的全部,只适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历史条件。

第二、资本、土地以及机器设备等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价值的概念。如果把“价值等同于物质财富或使用价值”,这里毫无疑问,自然资源、自然工具、人造工具都是人在劳动中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辅助条件,是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强调“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源泉。并指出“自然界”也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虽然这些物化劳动可以商品化,但他们本身不是价值,不是价值的实体,更不是价值的源泉。因为它们都是“实体”性要素,是作为“物”的绝对不变的属性而存在。不反映商品交换者的相对的社会关系。它们只是作为社会生产条件的重要因素,使社会生产条件不断进步。它们是社会生产条件本身,而不是这种社会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这些物化劳动作为影响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性因素,凸现了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和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存在的竞争关系。对这些物化劳动的不同占有和使用权,反映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生产地位、生产条件等历史现状。另外须澄清的概念是“劳动”和“创造”,“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创造财富”这两句话中“劳动”和“创造”的涵义是不同的。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语义框架内,劳动创造价值指劳动在商品生产中进行了劳动的耗费即消耗的体力、脑力的支出,为了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以价值形式进行比较或给以补偿,这里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创造”是一般劳动的“凝结”,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劳动创造财富,是说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对某些物体进行改造,改变它们的原有状态,造出某种适合人的某种需要的新使用价值,这里的“劳动”指具体劳动,“创造”是改变物理状态。“物化劳动”(资本、土地、机器设备等)只是作为具体劳动的形式或条件,在改变劳动对象原有状态过程中起作用。“物化劳动”实现商品化也要进行一般劳动的“抽象”,放弃在具体劳动中的一切“外观”和“重要性”。人们只所以会产生物化劳动能创造价值的误解,主要由于生产条件不同,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结果按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为同一尺度,带来了盈利,用较少的劳动支配了较多的劳动,形成劳动创造的财富在社会的不平等、不均匀占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正是为了揭示和批判这种经济关系的局限性。不能把批判“对象”偷换成批判“工具”,使“工具”丧失它的批判功能和批判使命。

第三、科技、知识、信息等脑力劳动要素、劳动产品及脑力劳动本身创造价值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创造和增进财富的决定性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巨大的无形资源,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科技、知识、信息这些作为社会的生产条件与资本、土地、机器设备等“硬件”相比,是社会生产条件的“软件”,它们决定了商品生产者脑力耗费的强度,也是衡量、比较平均的、正常社会生产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它是社会生产条件本身,而不是在这种生产状况下的社会生产关系。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建立在以下几个前提假设之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研究商品生产的社会生产条件问题,而是把“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相同的劳动强度”作为商品交换价值论的既定的前提条件,而这个前提又是商品生产者充分自由竞争的基础。也就是说,不管生产商品的社会生产条件的具体特点如何,只要社会是充分自由竞争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就存在一个相对确定的趋势。马克思说过,没有充分的自由竞争,没有劳动者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自由流动,劳动就只能是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就是一种虚构,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就没有任何科学性。另外一个前提就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以我们发展劳动价值论只能在对劳动价值论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劳动价值论向哪些方面发展不是我们主观任意选择的。研究在公有制和市场长期的非充分竞争状态条件下,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生产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的社会化;在社会意识形态克服商品拜物教的危害,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这才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应坚持的正确方向和选择。

【参考文献】

[1]何炼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2)。

嫁接的条件范文2

关键词: 蹲踞式跳远 教学评价 终结性评价

有效的教学是在评价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对教与学具有诊断、激励、调控、监督和导向的功能。对教学评价功能的认识和应用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评价方法最合适、最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评价方法,很少涉及学生对评价方法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以及由此引起学习过程的改变。

蹲踞式跳远的终结性评价是一种鉴定性评价,一般不涉及教学的活动过程,而着重对教学的结果进行鉴定和等级划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以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认识和应用终结性评价。让学生知道蹲踞式跳远的成绩由技评成绩、进步成绩和测试成绩三部分组成,通过解释这三部分评价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并愿意为此而付出努力,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

1.蹲踞式跳远终结性评价的组成部分

1.1技评成绩得分(40%)

通常我们对蹲踞式跳远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是单一的,采用丈量远度和查表得出成绩,并没有技评部分。主要是认识上的原因,蹲踞式跳远的远度主要是由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决定的,认为技术动作掌握不好怎么会跳得远,因此丈量远度和查表得出的成绩中隐性包含了技评成绩。

一方面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是不客观、不全面的。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也就是要求有教学目标就应该有评价,蹲踞式跳远的教学目标中肯定包含技能和体能两个独立的目标,应分别给予评价。丈量远度和查表得出的成绩主要体现得是体能情况,对技能目标达成情况体现得不充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横向比较说明问题,例如:一个身体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没有经过练习可能比一个身体综合素质差经过刻苦练习且熟练掌握技术动作的学生跳得更远,你能说前者的技术掌握比后者好吗。这是对后者学习结果不客观、不全面的评价。

另一方面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身体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满情绪,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并没有通过努力就能取得比一般学生更好的成绩,就会有优越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部分身体综合素质差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暴自弃情绪,在练习过程中就会预感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在考核时可能不会取得满意的成绩,因而失去掌握技术动作的动力。

针对这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必须把技评成绩单独列出来,主要体现的是技能目标达成情况。具体做法是学生在进行蹲踞式跳远考核时,丈量、登记成绩由学生负责,教师专门负责技评成绩(百分制),然后按40%计入总成绩。

身体综合素质好的学生虽然跳得远,测试成绩好,但不认真不努力,技评成绩就会差,综合起来总成绩不一定好。身体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会从中看到希望,虽然跳得不远,测试成绩差,但通过努力,技评成绩可能得高分,综合起来也能得到满意的成绩。它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目标的技能部分,按照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方法和教师的要求去练习。

1.2测试成绩得分(30%)

蹲踞式跳远测试的丈量方法我们普遍采用竞技体育的丈量方法,这种方法不完全适合体育教学。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评价的区别。运动训练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在运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竞技运动追求是胜负,注重选拔功能[2]。它和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教育思想及对被教育者的要求都不同,因此我们的评价不能照搬竞技运动训练的方法。

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学习蹲踞式跳远的技术。虽然蹲踞式跳远的技术难点是踏跳动作的准确性,但对初中学生来讲,不必过多强调这个难点的突破,以免影响其他技术的掌握[3]。在练习和测试中要做到步点准确非常困难,它要求每一次助跑的步幅非常稳定,初中学生普遍缺乏这个能力。如果学生为了追求踏板准确,就会经常出现我们所说的“倒步子”现象,影响助跑速度和起跳动作。

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和测试中采用放低要求的丈量方法,在助跑道上设置一个约1米宽的起跳区替代原来的起跳板,学生只要在起跳区起跳就不犯规,把从起跳脚的最前点与落地脚最近点的实际距离作为测试成绩,而不是从起跳线或起跳线的延长线到沙坑中留下的最近痕迹的垂直距离,测试时由一名学生专门负责看起跳脚的最前点。

采用这种丈量方法方法后,学生在练习和测试中不但助跑能发挥可控制的最高速度,而且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后续的起跳和腾空技术动作上,充分发挥和提高蹲踞式跳远的水平。

1.3进步成绩得分(30%)

跟自身比,不断战胜、超越自我,使学生个体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进步,这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工作成效的标准[4]。原来的单一评价方法没有体现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是一种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有助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有效地维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和自信[5]。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把进步成绩(进步成绩=单元教学结束测试成绩-单元教学前测试成绩)单独列出来(百分制),然后按30%计入总成绩。进步成绩评分见附表1。

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学习,有利于调动身体综合素质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自卑心理;身体综合素质好的学生也有紧迫感。最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高了自身的学习水平。

最后把技评成绩得分、测试成绩得分和进步成绩得分三项相加就是学生的蹲踞式跳远的最终成绩。如何登记蹲踞式跳远的最终成绩见附表2。

2.注意事项

2.1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和单一评价相比,并不是每一个学生的得分都会提高,特别是跳远特长生的成绩会出现下降。

2.2单元教学前测试成绩要在学生知道终结性评价方法前进行,否则学生会故意跳不远,造成进步成绩不真实。

2.3其余教学目标的评价可以在学期的平时表现里体现。

2.4四三三的成绩比例和进步成绩评分表只是我的初步观点,还需经实践和调查后调整得更科学合理。

总之,采用这种评价方式的目的是使评价更科学、客观、公正,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群.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8:42.

[2]刘永辉.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异同研究[J].广西教育,2005(Z4):89.

[3]李艳群.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8:44.

嫁接的条件范文3

一、经济运行调节的丰富内涵

(一)运行调节的诞生

我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伴随计划经济、计划指导下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几个大的阶段,其称谓、内容不断演化。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通过“生产调度”集中、配置资源,保障和平衡生产,最大限度地提供有效供给,应对“物质的严重短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为减少干预,探索改用了比较含糊的“经济运行”方式,该放弃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也过早放弃了,交了不少学费;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成熟后,又由“经济运行”回归到“经济运行调节”。这一变迁过程,特别是“运行调节”概念的诞生,既体现了政府调控方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也证明了不论什么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二)运行调节的意义

普遍认为,现代社会调节经济的有两只手,一只是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一直是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立足于经济人假设,围绕价值规律而作用,自由化特点明显,推崇通过竞争提高效率,但也往往因为过度竞争、盲目竞争损失效率。而政府调控看得见的手,以社会效益为中心,指向性明确,计划特征明显,有可能暂时或局部损失效率,但有利于经济稳定,避免大的损失。因此,即使是所谓完全市场经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也没有放弃过这只看得见的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好政府调控作用意义尤为重大。而经济运行调节就是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三)运行调节的范围

经济运行调节的对象是“经济”,而不仅仅是工业经济或工业生产,更不仅仅是煤电油气运的要素保障,应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财政、金融、进出口各个领域,一产、二产、三产各个产业,即期运行、长远发展各个阶段,中央、地方各个层次等等。否则就是局部的、片面的、不完整的运行调节。

(四)运行调节的内容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该放的坚决放开,不要让省长、市长、县长都去干厂长的活,想厂长的事,说厂长的话,当厂长的保姆。但必须把不该放、不能放的切实抓住,以维护经济全局的持续、稳定、协调、健康,这就是经济运行调节。但经济运行调节也应该抓大事、抓关键、抓灵魂。一是调节速度,即把国民经济发展控制在合理、合适、和谐、可持续的范围内,不能过低,不能过高,不能过热,不能过冷。二是调节节奏,避免因各种原因造成经济飘忽不定或大起大落,以维持经济运行的长期相对稳定,与社会及人民群众的心理预期、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三是调节方向,避免出现因市场作用引发的产业盲目发展、产品过度竞争、投资畸形集聚等不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问题。

(五)运行调节的力度

所谓“调节”,简单理解就是“调整”和“节制”。是对既成事实或趋势的强制性矫正和控制。需要有足够大的工作力度,足够强的执行能力,足够高的行政权威,以做到令行禁止。有人调侃经济运行调节“没有抢、没有炮,只有一把冲锋号”。有把号总比没有强,因为号可以传令,但仅仅有“号”还无法保证“令”的实施。客观要求是既要有号,能够用正确的导向引导经济运行,更要有带有强制性的政策、手段,以实实在在地调节运行。但是,运行调节必须把握好一个度,该下猛药时要下猛药,不能犹豫不决,贻误时机;该用文火时要用文火,循序渐进,避免把良药烧糊,变成毒药。急刹车、硬着陆、一刀切等,都不是科学的运行调节。

(六)运行调节的入口

运行调节的要义在于,调根本而不是调皮毛、调现象。比如突然出现的生产要素供应形势变化,实际上反映的是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如果看到供应紧张就组织多生产,富余了就组织限产,那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调度,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运行调节。调根本大体有三个入口:一是重大经济政策。如重大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进出口政策、产业政策的制定、调整、完善。这是把握和调节经济运行速度、节奏、方向的根本和前提。二是投资方向与准入。因为即期投资力度、方向、质量,决定未来经济运行速度、节奏、方向、质量。要想下一代健康,这一代必须优生优育。三是存量的优化调整。围绕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对现有市场资源实施优化配置,促进优胜劣汰,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水平。

(七)运行调节的火候

经济运行调节,是国家意志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凌驾于市场机制之上或者独立于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之外的强制。凡事都有两面性,运行调节也会有它的副作用,必须把握好时机和火候,把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把副作用压缩到最低。第一,该出手时才出手。要沉着、冷静、稳妥,看不清时不急于出手。对于经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仔细观察、深刻分析,不能草率动用调节手段。比如,目前煤炭市场出现了所谓的“供大于求”,但不应马上做出压缩产量的运行调节。因为这是生产增长、进口增加、需求不足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现象”,而生产要素“紧平衡、强约束”的本质特征没有改变。第二,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目前能源、资源基本上由央企或集中产地控制,垄断的程度较高,不同行业、领域、地区为经济利益而博弈的问题客观存在。经济运行调节必须统筹兼顾,兼听而不偏信,不能被局部呼声乱了方寸。第三,要认真权衡利弊。运行调节,对社会资源实施强制性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动摇现有利益分配规则,与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有运行调节行为的正面收益,必须大大高于其带来的负面效果。否则,宁可放弃运行调节。

嫁接的条件范文4

关键词;建筑施工 造价调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造价在一个项目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工程项目的盈利与否、利润多少都与工程造价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建设项目前期方案的设计、方案的确定、建设工程造价的合理与有效控制都是工程建设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控制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实际是需我们合理的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将拥有的资源最大化实现,取得最大的投资回报效益的一个过程。

二、目前施工成本造价的现状

我国的工程一直存在着造价控制膨胀的现象,导致了工期时间加长,工程造价越来越高,又因建筑工程材料损耗多、人工消耗大、施工机械多,施工地点不固定,施工周期长,占用资 金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施工过程中状况百出,而这些过程对项目造价、项目质量、项目进度、项目安全之间又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建筑施工成本造价调控的管理措施

作为工程造价基础的项目决策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实施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那么如何在项目施工中将造价得以最有效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而下面这幅图是目前很多公司工程造价控制的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参考如下:

那么针对目前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存在较为普遍的失控现象,我通过对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失控原因的分析,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应采取的措施,为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提供一些借鉴,具体如下:

1、项目方案选择

项目方案选择阶段是项目造价控制的基础。在项目决策方案时,各项技术经济决策都会对工程造价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工程地点选择、工艺流程的确定、设备材料的采购等等,这些都对工程造价产生直接影响。据网上统计,项目工程建设方案通过多方的对比,并进行不断优化修改后确定,最终可节约投资70%左右。所以,此需要方案设计人员梳理经济意识,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工艺程序,减少项目造价成本。

2、施工过程控制

在收到中标通知书后,施工单位需详细合理地做好工程实施计划,可根据施工情况划分施工阶段,避免工作过分集中,并且有目的性的减少高峰期的工作量,减少临时材料、机械的消耗,保证工程实施能够按计划进行。同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力求提高施工机械利用率,这样可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施工进度。关于施工方法需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成熟的施工方法,采用简单的工序提高经济效益的施工技术,这样在节约工程时间外,也达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3、工程材料费控制

材料费用是整个项目成本中的主要内容。由于材料本身的规格品种繁杂,并且施工过程中变化范围较大,所以控制好材料的支出,就等于掌握了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权。在采购材料时需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价格便宜,这样能够保证成本,同时对于周转材料进行合理的使用,有些材料如脚手架可通过延长周转使用次数达到降低摊销费用的目的。

4、加强合同管理

项目施工合同是整个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只有在保证合同造价的合理科学合法性,才能减少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在维护双发彼此的利益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项目造价。当然,对建设单位提出的个别“霸王条款”,施工单位可坚决提出质疑,征求修改,确保在将来出来合同变更或者索赔时,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

在合同签订后,要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会议需及时做好会议纪要,完整保存在施工过程中补充的合同条款相关文件,同时需相关管理人员建立档案,加强对资料保管的重视度。

5、加强工程变更控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常会出现工程量、工程进度、材料设备等变化而导致工程费用发生改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合理控制这些工程变更。在变更中需注意工程师的认可权应合理限制,同时工程变更不能超过合同规定的工程范围,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6、提高索赔意识

索赔是法律赋予甲方的正当权利,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同时还能提高乙方履约的自觉性,如果做好索赔工作还能带动施工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结语

以上是关于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措施的几个方面探讨的,对于整个造价管理这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远非上述几方面就能够囊括的,这还需在以后的工作中通过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从而为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工作提供更为全面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洪斌. 对企业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探讨,天津冶金出版社,2010;

嫁接的条件范文5

平凡女孩蝶变

2015年7月的一天,温州市一户普通家庭里,一场“辩论”正激烈地进行着。大女儿吴琼明确地表示:“让几个妹妹全部休学,跟着我去练习‘学习记忆法’!”父母面面相觑,虽然大女儿在国际记忆比赛中获得了佳绩,但是让孩子们都休学,这也太过分了。

吴琼1991年出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做小生意,加之有三个妹妹需要照顾,她很早就学会独立,显得成熟与好强。因为父母疏于管教,吴琼学业很差,被同学讥笑为“学渣”。

有一次上课时,吴琼忘记带文具盒,想向同桌借一支碳素笔。同桌不客气地说:“你借碳素笔有什么用?你从来不写笔记,考试都是排在后几名,还是给我省一支笔吧!”轻蔑的语气,让吴琼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她气恼地说:“你有什么可神气的,我将来一定超过你!”

吴琼奋起直追,进入高中后,她成为年级“学霸”。2010年8月,她考入中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吴琼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清理草坪、清扫楼道、搬运邮件。她发现,这些微薄的薪水不仅无法解决生活费,还让她的学习成绩滑落。

一天晚上,躺在床上的吴琼听见室友们议论,得知一些同学因为学业优秀每年可以得到数万元的奖学金,吴琼一下子开了窍:“我也想拿到奖学金,努努力,用四五个月就能得到。”室友们哈哈大笑:“凭着你现在的成绩,到你毕业的时候也别想沾奖学金的边!”吴琼在心里暗暗为自己打气:“我就是要做到,一定让你们刮目相看!”

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各门学科都有质的飞跃呢?一个偶然机会,吴琼接触到快速记忆法,通过不断摸索与操作,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记忆形式。那段时间,吴琼常常泡在图书馆里。到年底,她所有学科达到最优秀级别,顺利获得了学校的一等奖学金。接下来的两年里,她又荣获“校级三好学生”与“校友奖学金”等多个奖项,后被保送至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经济专业攻读研究生。

2014年年初,吴琼在参加学校的一次公益讲座时,听到“世界记忆大师”这一新鲜词汇,了解到这一荣誉称号是总部设在英国的“世界记忆运动委员会”颁发的,其创始人是“世界记忆之父”托尼布詹。记忆大师分为三个级别,最高级别的“世界记忆大师”,具备常人无法想象的超常记忆力。“世界脑力锦标赛”已经成功举办了22届,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脑力运动赛事。

吴琼报名参加了记忆特训营。通过一个月的封闭训练,吴琼出征23届世界脑力锦标赛。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她的状态出奇地好,先是顺利通过了城市赛、国内赛,又在最后的总决赛上以300秒时间记住300个无序数字、30分钟记住4000个二进制数字的卓越表现,一举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

吴琼在“家庭辩论会”上充满了底气,她对妈妈和妹妹们说:“握住了记忆的钥匙,就会开启各扇知识的大门。把时间用在学习记忆上面,看似耽搁了学业,但这是为了以后的飞跃……”

全家“特训”

吴琼共有4个妹妹:大妹与二妹刚考入上海的大学,功课很紧;三妹与四妹是高中生,处于高考冲刺阶段。全家人置疑吴琼的提议,她只好耐心地解释:“二妹欣欣是个左撇子,在姊妹们中,她脑子最聪明,快速记忆法对她根本不是问题;三妹欣慰与四妹楚楚虽然学习天赋差一点儿,但是自觉能力很强,如果掌握了快速记忆法,日后也多了一项特长。快速记忆法对提高学习效率是保底,对三妹与四妹来说,这也是名牌高校的敲门砖――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简章中就明确写着,有记忆特长的学生是招收的重点对象。”

吴琼提醒爸妈:“为妹妹们长远打算,应该让她们学习记忆法,这会在她们的人生成功的托盘中,添加最重的一枚砝码。”最终,她的“疯狂”提议,得到了全家人的通过。

2015年8月,吴琼为三个妹妹请了三个月长假,让她们跟随自己到武汉,学习记忆法。为了在生活上照顾孩子们,吴琼的妈妈与奶奶也一同前往。大妹由于课业的原因实在难以抽身,没能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

“亲情团”驻扎在光谷社区里,租住了只有10平方米的小房子。奶奶与妈妈住上下两层的双人床,吴琼则与妹妹们打地铺。一家老少为了共同的目标,不言甘苦。

依照记忆大师的培训程序,吴琼开始对家人培训。她是这个“特训营”独一无二的权威,齐耳的短发,干练的衬衫,一副高级教官的模样。她将一天的时间细化到每一分钟,连晚上全家人躺在被窝里睡觉时也要演练一些记忆上的“娱乐课程”……

有一次,吴琼在对三个妹妹进行训练时,在一旁淘米择菜的妈妈与奶奶也津津有味地听着。吴琼停下手里的演示笔:“要不你们也加入进来,一齐冲击大赛吧?”妈妈思忖一番后,摇了摇头:“行军作战,后勤保障最重要,要是你们的营养跟不上,所有的努力就付之东流了。”

奶奶却大感兴趣:“我这个从未念过书的老太婆,也能跟着学习吗?”吴琼笑了:“那当然,记忆法没有那么神秘,关键是掌握其中的要领。”奶奶点了点头:“那我就在做饭的时候,顺便学一点儿吧。”

由于文化基础极低,奶奶只能选择数字与图案的课程。吴琼发现,尽管奶奶是“大龄学员”,但是脑力并不差。有一次,她随手拿起自己的手机,指着上面的号码说:“硬记是不行的,35你要想象成‘帆布’,67则要记为‘油漆’,四个数字连起来,脑子里的景象应该是在帆布上刷了一遍油漆。”没想到,奶奶一下子开了窍:“原来两个数字组合一起,就变成生活里的一件东西,记忆就是在脑子里形成一幅画。”

触类旁通,奶奶在记图案上表现不俗,比如:将少一角的圆形,记为咬了一口的馍馍;缺一块的正方形,记为乡下用破的方桌。短短一个星期,她就从一分钟只能记三两个图形,进步为记住三十余个。她自己都吓了一跳:“我一大把年纪了,竟然也这么厉害啊……”

集体登顶,亲情成就

2015年10月,吴琼着手加强几个妹妹的脑力协调能力,因为记忆力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还包括注意力、快速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要想把海量的信息想象成视觉形象,吴琼着实费了一番脑筋。在记忆扑克牌时,二妹欣欣总是不得要领。经过一番筛选,吴琼发现二妹对“红桃7”与“方块9”这两个“记忆桩子”制作不合理,于是将“红桃7”转化为“红拐棍”,将“方块9”转化为“地砖”。当两张牌碰到一起时,就变成了一个小故事:一支红拐棍狠狠地戳在地砖上。

三妹欣慰对记忆图案较为拿手,可是碰到生涩的文字就常卡住。一天中午,吴琼说了一句“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可欣慰怎么也记不住。吴琼抬头看到妈妈正在厨房里做鱿鱼,灵机一动,抽取重点词“让国”和“有虞”,让三妹图象化为“热锅”和“鱿鱼”,连接起来就是:用热锅去炒鱿鱼。三妹在笑声中,牢牢地将这句文言文记住了。

小妹最不擅长的就是对人名、头像的记忆,而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中,除了记忆二进制数字、随机词汇之外,人名和头像是重点内容。为了让小妹避免出现看着“脸熟”却说不出姓氏来的情况,吴琼要求小妹每次看到A4纸上的脸谱时,要在不超过两秒的时间里找出其五官特点,然后在脑海中将这一特点漫画化。对于难记的人名,吴琼为小妹精心准备了一套“记忆密码”,即对于那些国外常用的人名,用有规则的相应数字一一对应……

2015年12月3日,经过4个月的精心准备,吴琼率领家人在中国赛中胜出,5位家庭成员都进入了中国战队,与世界24个国家、近300名选手共同角逐“世界记忆大师”称号。

12月18日,世界脑力锦标赛在成都世博中心正式打响,吴琼的三个妹妹发挥既稳定又出色,在“抽象图形”“二进制数字”“人名与头像”与“听记数字”的比赛环节中,一路遥遥领先。特别是单项赛,三妹在1个小时内,迅速记下了1100个数字;小妹只用了40分钟便记下10副扑克牌的顺序。最终,三个妹妹都荣获“世界记忆大师”的称号。

嫁接的条件范文6

关键词:运行时间,输水管水力计算,水泵扬程计算,水泵选型,比较分析

Abstract: the Kowloon area in central yunnan province is a city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 of one of the three major area, because the northwest high, low terrain southeast, planning area water supply differ 63 m, 2.5 km2 area municipal water supply network can't direct water supply, must be up to high pressure pool, again by pool water supply high gravity. Water supply for 25000 m3 / d scale. This article has adjust volume of the secondary pump station running time of water pipe diameter, water pump head calculation, water pump type selection of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el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for the future similar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Keywords: running time, delivery pipe hydraulic calculation and water pump head calculation, the water pump selec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V6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南省三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而九龙片区是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三大片区之一,规划总面积7.04km2,规划期末(2020年)人口容量为3.5万人。由于园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规划供水范围高程1634~1697m,高差63m,市政供水管网无法对整个片区进行直接供水,经实测和计算,需二次加压供水的面积约2.5km2。由于九龙片区目前正进行大面积开发建设,而较高片区无自来水的供给,给片区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制约。市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九龙片区的供水问题,为此提出九龙片区的二次加压供水工程。经过对片区的调查和供水量计算,片区供水量为2.5万m3/d。为利用云南的山地优势,节约成本,降低电耗,经充分分析论证,采用高位水池(4000m3)调蓄重力供水,因此二次加压工程的流程为:市政管网水二次加压泵站进水调节池(取水池)二次加压泵站输水管高位水池园区用户。

因有高位水池4000 m3容积的进行调节供水,故二次加压泵站可不需全天运行,应对泵站水泵运行时间进行科学的理论测算,以达到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因为二次泵站运行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水泵的流量大小设计、输水管道的管径大小确定、水泵的扬程计算、水泵运行电耗高低、输水管道工程投资等。因此,有调节容积的二次加压泵站的运行时间长短的确定对泵站的运行至关重要,是整个设计的关键,需认真计算比较分析。

2.比较分析

本二次泵站加压提升水量近期为12000m3/d,远期为25000m3/d。设计运行时间按24h,22h,20h,16h,12h五种情况进行计算分析。

(1)各运行时间对应的水泵流量

为达到某一提升水量规模,运行时间直接决定水泵的设计流量,表1为设计运行时间下所对应的水泵流量。

表1 各运行时间对应的水泵流量表

(2)各运行时间对应的输水管水力计算

管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工程的输水管的投资和水泵的扬程高低,影响水泵站的运行成本,这也和泵站的运行时间确定息息相关。设计采用球磨铸铁管,管径以DN500和DN600两种管径进行计算比较,各种运行时间输水工况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在四种运行时间工况下,DN600管径管道流速偏小,建设投资偏高,而水泵选型时与采用DN500管径所需水泵扬程相差不大,因此选择DN500管道在流速和管道损失数据上更合理。

(3)各运行时间对应的扬程计算

根据已经确定二次加压泵站、高位水池的位置和高程(二次加压泵站高程1648m,高位水池高程1722m),以及输水管道的走向,得出已知条件:二次加压泵站和高位水池高差74m,管道长度1930m。据泵站布置,吸水管长度8.8m,吸水停泵水位与泵轴高差1.4m,泵轴与高位水池最高水位高差74.9m。

表2 各运行时间对应的输水管水力计算

注:局部水头损失按沿程水头损失的12%计。

根据《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教材《水泵及水泵站》,本泵站水泵设计扬程计算为:

H=H1+H2+h1+h2+h3(m)

H—水泵扬程(m);

H1—取水池最低水位(停泵水位)与水泵基准面的几何高度(m);

H2—水泵基准面与高位水池最高水位的几何高度(m);

h1—吸水管路的总水头损失(m);

h2—输水管路的总水头损失(m);

h3—出水富裕水头(m);

说明:

①H1:可理解为水泵最大吸水高度,其值不得大于水泵的真空吸上高度,一般取0.9Hs,在高海拔地区应根据当地海拔高度进行核算修正。本工程为1.4m。

②H2:考虑高位水池最高水位时,水泵运行的最高扬程。本工程为74.9m。

③h1:吸水管路的沿程水头和局部水头损失之和。管道越长,管件或阀门等越多,水头损失越大。本工程取0.3m。

④h2:输水管路沿程水头和局部水头损失之和。管道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经济流速(最佳管径)和减少管道弯头(水头损失计算结果见表2)。

⑤h3:出水富裕水头,不宜过大,一般取1~2m。本工程取1m。

根据以上已知条件,经相应计算公式,得各运行时间对应的水泵最大设计扬程,如表3所示。

表3 各运行时间对应的水泵最大设计扬程(管径为DN500)

(4)各运行时间对应的水泵选型表

根据上述水泵水量计算、扬程计算,进行水泵选型比较,如表4所示。

(5)结果比较分析

通过以上的计算数据和表格,泵站在运行时间为20-24 h,水泵的流量为500~625m3/h•台,流量变化小;同时,输水管道的流速较合理(近期0.71~0.85m/s,远期1.42~1.77 m/s),水头损失也小(近期3.09~4.32m,远期12.38~17.81m);电耗较小(特别是近期运行20h/d电耗最小,4000kw•h/d,远期运行22h/d电耗8800kw•h/d),且运行水泵的规格型号一致。

如果运行时间为12~16h,流量变化大,水泵的流量为750~1050m3/h•台;输水管道的流速较大(远期达2.21~2.95m/s),水头损失也小(远期达27.85~4946m)。电耗高(如近期运行12h/d电耗为5400kw•h/d,远期运行12h/d电耗17040kw•h/d),且运行水泵的规格型号不一致。

表4 水泵选型比较表

因此,为便于加压泵站在运行中的管理、设备维护检修、控制等,近远期运行水泵的规格型号宜统一。根据表4水泵选型的比较表结果,在运行时间为20-24 h时水泵型号近远期是相同的,电耗低,经济合理。运行时间12~20h,水泵流量变幅较大,管道水头损失增加很快,水泵扬程增幅大,电机功率要求很大,电耗增加很多(近期相比,每天运行12h要比运行20h多耗电1400 kw•h,远期每天运行12h要比运行22h多耗电8240kw•h,几乎一倍),不经济,不节能,不环保,同时泵站的变配电也越复杂,工程投资会增加更多。

3.结论

通过计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次泵站运行时间合理选择,是整个设计的关键,需认真多方案计算,比较分析。运行时间将直接影响到泵运行管理、电耗高低、工程投资等。本设计表明,二级加压泵站的设计运行时间在20~24h是经济合理的。水泵流量变化小,输水管道管径合理,水头损失小,扬程变化小,易于水泵选型,节能降耗,建成后的运营管理也方便。

参考资料:

[1] 北京市政设计总院主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3册—城镇给水》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