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1

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是以洮河林业局冶力关林场的辖区范围为基础建立的。于2000年秋在辖区内的香子沟成立度假村,开始发展旅游产业, 2001年7月,批准成立洮河林业局冶力关省级森林公园。2002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甘肃省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公园面积7.94万公顷,其管辖范围包括冶力关林场的全部施业区。

冶力关森林公园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黄土高原过渡的褶皱地带,海拔2 100~4 100米,总面积7.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这里年均气温5.9℃,气候湿润,夏无酷暑,清爽宜人。林区东接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西连夏河县的美武草原,北与和政、康乐县毗邻,南壤临潭县羊沙乡、卓尼县恰盖乡,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独特。公园距省会兰州市160公里,交通便利,是休闲度假、娱乐避暑的好去处。

公园划分为东峡、冶海、香子沟、黑河、西峡五大景区,共有自然、人文景观270余处;有高等植物122科443属1 30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独叶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紫斑牡丹、桃儿七、红花绿绒等27种;有野生动物251种,其中鸟类151种、哺乳兽类66种、鱼类及两栖爬行类34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雪豹、林麝、梅花鹿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棕熊、黑熊、马鹿、鬣羚、石貂、蓝马鸡等10种。

森林公园成立五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架设高压输电线路13.6公里;小柏公路19.2公里建设已完成80%的工程量;建成了13.6亩水面的黄捻子人工湖,造型各异、富有特色的小木屋10座,亭阁18座,山门及值班室一处,36.5亩的“鹿鸣苑”一处,香子沟露天舞台一处,多功能厅一处;铺设木、石栈道1.2万余米;修建了香子沟、黄捻子、青崖沟、练珠桥宾馆,并已全部投入使用,投资控股经营莲花山大酒店;成立了“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接待中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已投入使用。

五年来洮河林业局多方筹措资金,投入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已累计投资15112.98万元。在洮河林业局的领导下,森林公园全体员工经过四年的努力,已有住宿床位800余张,日接待就餐1 000余人次的接待能力,安置职工100多人。景区内道路畅通,景观优美,安全舒适,服务周到,已基本形成食、宿、游、娱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体系,可以向游人提供休闲、度假、避暑、科考、探险等方面的服务。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2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英语课堂;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39-01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信息技术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在基础教育中被广泛的利用和开发,为当今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它冲动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改革的大潮推动下,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小学英语课堂,它让学生目观其行,耳闻其声,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使教学直观形象化,多元立体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的理论基础

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言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英语课堂中,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能加速学生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独立性、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实践中,通过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培养协作的精神。

1、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英语课堂教学

(1)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直观的语言环境。现代外语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全面协调发展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能力。我在教学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2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时,利用儿歌Spring has arrived来营造英语环境,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进行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y?并且能够积极交流。这时的语言是活生生的,接近生活的有声语言,色彩鲜艳的图像不仅能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视觉形象,而且在老师的操作下,能够反复呈现,加强外语刺激。同时,也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2)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情景,并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进行探讨、发现,在特定的情景中去理解事物本身。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PEP五年级下册My Birthday第三课时的教学中,序数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我设计制作了这样的一段动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二十位小朋友参加马拉松比赛,比赛结束后,小朋友们按名次排列,这样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序数词的用法,同时也使学生印象深刻。

2、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网络是近年来介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越来越受小学英语师生欢迎的一个新的教学因素,它给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也给小学英语课堂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特征。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游戏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彩游戏教学的方法能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寓学于乐,在乐中学习。在《My Birthday》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这一课时的十二个单词的发音又长又难记,而且容易混淆和发音不清楚。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十二生肖闹新春”的游戏,路上遭遇了十二个生肖为难的闯关游戏。先请学生帮助过语音关、句子关,还有对话关,最后取得了胜利的学生能得到礼物。闯关游戏的设计,使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一个个争先恐后的闯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的说单词、句子,学习的欲望得到激发和满足,并且主动出击,就连平时难得举手的同学,也大声读着单词、句子,兴趣十足。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3

一、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下试验教材的内容是联系实际、富有挑战性的,每册每章都蕴涵着大量的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的内容。如:(1)学生生活方面的数学问题(学生的身高、体重、脉搏、身体状况等问题)。(2)保护动物、收集废电池、丢弃塑料袋等环保问题。(3)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工资、销售盈亏、节能灯与白炽灯选购、移动电话的经济问题。(4)工农业效率问题。(5)田野灌溉、大堤加固等三农问题。(6)足球、篮球的净胜问题。

二、写好数学日记,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打电话,看电视,到商场买东西,节假日外出旅游购票、租车,家里煮饭洗菜时间的统筹规划都会用到数学。因此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这将是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的数学日记中,体现着他们与数学成长的过程。例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生日的那天,爸爸拿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很高兴地对我说:“小婷祝你生日快乐,但爸爸要问你一个问题,你能量出这个苹果的体积吗?”我一下子愣了,这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这样才能算出它的体积呢?我思考了片刻,爸爸看到我为难的样子,从房间拿出刻度的烧杯,笑着对我说:“你能用它试试吗?”我顿时明白了,通过烧杯量出苹果排开水的体积,而这个值就是苹果的体积。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

探究性学习生活动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不是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去探究生活中有趣而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活动过程。所以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观察、试验、猜测、发现、探究的冲动之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4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创新思维 基本途径

1.前言

当前,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学生对词汇量、发音、语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学习指导,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习惯,最终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英语、应用英语。

2.创新思维的概念释义

何谓“创新思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界定,这个概念的用语也不统一。心理学家多称为“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思维”,在心理学中常常结合思维品质及智力研究思维的创造性,并从各种创造活动中揭示创造思维的特征。笔者在结合前人的理论成果上,提出如下概括表述: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基础上,为解决某种问题,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突破旧的思维模式,通过选择重组,以新的思考方式,产生新设想并获得成功实施的思维系统①。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3.1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创新总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展起来的,提出问题和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提出问题和问题解决都包含创新,但创新无疑包含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创新总是在应对不同的困境或问题时产生的。如在七年级上册Unit 4 Food一文中,可以在开始部分设置这样的问题:“What is my favorite food?”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口语。

3.2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尊重学生,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精神,他就必须承担犯错的风险,有的同学会提出些“离奇古怪”的问题,这时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教师不应该认为这个学生“爱钻牛角尖”而不予理睬,更不应该认为这个学生“目无师长”故意跟自己过不去,而应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勤思善思,敢于标新立异,善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实践,使知识和科学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4 Wild animals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想象成一个动物园,这里有各种各种的小动物,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如:“What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at animal do you like least? ”并让学生知道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设置Discussion:If no animals in the world ,what is the world like? 让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

3.3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创新思维,而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以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朝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思维过程,与之相对的采用纵横对比方法、概括、归纳已学知识的异同和相互关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的思维方式叫做辐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②。一般认为,复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有了种特性: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流畅性有3种形式:观念流畅性、联结流畅性和表达流畅性。变通性也有3种形式:对信息进行重新分析、对意义进行修正和改变熟悉物体的用途。精致性表现为对复杂的发明创造思维提供多方面的细节补充和进行润色。这几方面的特性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创新的标志,但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发散阶段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创新的触发剂。

3.4挖掘学生主动深究和自主学习的潜力。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丝毫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得来的,在思维过程中,能够形成倾听、观察、发问、对比异同、评论等技能。英语中,一个句子可以转换成多种不同的句型,而其意思不变。如在七年级下册复习课中,给学生这样一个句子:“The problem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work out.”要求学生在不改变句意的前提下,用另外的句型表达,这样,学生就会写出如下新句型:(1) The problem is not easy enough for me to work out.

(2)The problem is so difficult that I can’t work it out..

(3)It is so difficult a problem that I can’t work it out.

(4)It is such a difficult problem that I can’t work it out.

还可以用多种不同句型表达比较、原因、目的、让步、时间、方式、建议、请求、倍数、意愿等,这样学生就能把语法句型学活。

4.结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习、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打破思维定势、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正确处理好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关系,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感染和带动学生,通过启发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自己寻找和发现思维的创新点,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注释:

①潘成喜.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1,(22):45-47.

②徐建兰.浅析初中英语教学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23-25.

参考文献:

[1]潘成喜.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1,(22):45-47.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5

【关 键 词】 情感教育;渗透;环境教育

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因为它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次,环境教育也是一种美育,可以让学生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从而让学生热爱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在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保持宁静、豁达、平和的心境,建立自然、和谐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巧妙渗透环境意识

(一)在现代文阅读分析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材中有用于阅读教学的说明性文章,如《旅鼠之谜》重在阐析科学道理,在学习此类文章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从而产生探索自然世界,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如教《黄河》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让他们知道黄河不仅是地理概念上的一条水系,也是文化观念上的一轴画卷,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可是,它如今却水质严重恶化,每年的污水排放量已超过300亿吨,并且还在逐年增长。这惊人的数字不得不激起一种强烈的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情感驱动力,由这种情感驱动借助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功能变成我们的意识、信心和决心,再化为具体的行动,其作用远远超过了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学生自己动手找到的资料,真实可靠、说服力强,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又丰富了知识。

(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代代吟诵,千古不衰。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1.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人笔下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之美,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描写“四季”,叶绍翁笔下的“春”清新活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杜甫笔下的“夏”抒情浪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刘禹锡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湖光秋月两相和,弹面无风镜未磨”;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句向人们展示出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还有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烟波浩渺的大海,奔腾不息的大江,那些名山秀水、小桥落叶、迷蒙烟雨、辽阔的草原,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鲜活的美景。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特点,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美丽的多媒体画面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

2. 古诗文对培养健康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如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表达出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看有香如故”,显示了坚定而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能充分体现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3. 把古诗文中的自然环境与现在的自然状况进行对照,增强学生紧迫感。当前空气的污染、河水的污染、森林的破坏等,使得人们对优美自然环境的接触日趋减少,人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躁了,心境变得狭隘了。学生通过对照思考后,他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变得凝重起来,教师巧妙的点化引领,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二、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提高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一)走出课堂,亲自体验观察

以课本中环境被毁造成的后果作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变废为宝”,通过对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再加工、再装饰,使之成为一件件形象可爱的“笔筒”“花篮”“小动物”等。与此同时,记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和实践感受,这样使学生在观察、记录中既培养了观察、动笔能力,又可美化环境、培养学生情操;既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

(二)利用电教媒体,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教媒体走进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语文课教学中,可利用幻灯、多媒体电脑等手段,向学生展示我国乃至全球令人担忧的环境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二十一世纪环保工作的前景,强化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因素,要善于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知识载体中去,要挖得准,不露痕迹,像“着物物不知”的春风,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教师应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参考文献】

[1] 吴志樵. 素质环境教育[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6

关键词 湿地 自然保护区 湿地公园 人类因子

中图分类号 Q-49

文献标识 E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区域,也称生态交错带,包含了湖泊、河流、沼泽、滩地、盐湖、盐沼以及海岸带区域的珊瑚滩、海草区、红树林和河口等。湿地在抵御与调节洪水、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然而人们对湿地作用的认识依然不足,全球范围内,湿地总面积仍在减少,湿地质量仍在下降。人类究竟怎样才能保护好湿地,或者说究竟怎样才能可持续性地利用这些湿地,这是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以往湿地生态保护过程中,科学家们都提倡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恢复区域环境。在严重受损的区域,也需遵循最小人为干扰原则,仅在最初实施恢复工程,并主要由系统自行恢复。这种生态保护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限制人为活动。其中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典型手段。而近几年中,生态学界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即人和自然不再是对立的因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我们的更高目标。在这个目标下,人应该是生态系统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承认人类是生态系统进化的主要驱动力。目前在中国蓬勃兴起的“湿地公园”正是这一理念的产物。

“人类因子”,意指人类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生态系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人类通过对自身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权衡,决定参与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途径”和“度”。下面试图通过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比较,并以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为例,阐述两种理念在湿地生态保护中的差异,并由此探讨人类因子在湿地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及其介入的途径。

1 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

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约有40%的自然湿地已被纳入了433处自然保护区而得到保护。湿地保护区成立后,其核心区和缓冲区将采取非常严格的封闭式管理,禁止从事经济生产活动,实验区原则上也只能选择性的开展参观旅游、动植物繁育等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活动。不难看出,这里的保护区要保护的就是纯自然对象,而且以努力排除人为干扰为主要措施。因此,可以说这里是拒绝“人类因子”的,更不可能发生与自然相关的经济活动。

湿地公园则是继自然保护区之后出现的一种更灵活的保护形式。湿地公园是指具有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功能。其建立的宗旨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相比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显然在很大程度上介入了“人类因子”。就设计目的而言,不仅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更是为了给人类以可以直接利用的休闲、旅游、教育空间。湿地公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一种公开合法的载体。这种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生态效应双赢的形式显然更容易让地方政府和百姓接受。通过生态旅游开发来保护和利用湿地已成为当今湿地保护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

2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位于太湖东侧湖畔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境内,地处镇湖、东渚和吴中区的光福三镇交界处。

2.1湿地动植物配置

鉴于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建设之前,其所在区域长期被用作淡水鱼、虾、蟹养殖塘,除狭窄的塘埂上保留有少量野生植被外,规划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当匮乏。因此,进行植被重建并引入适当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已是在所难免。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在动植物品种筛选方面,重点考虑了苏州农渔文化中涉及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品种。素有“姑苏水乡”美誉的苏州,孕育了大量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品种,是本湿地公园所要重点保护和展示的对象。如苏州的“水八鲜”,包括莼菜、菱、莲藕、芡实(俗称“鸡头米”)、茭白、慈菇、荸荠和水芹菜,每一样都曾经是水乡人家特有的菜肴,部分也还可作为孩子们餐间的点心。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们中能说全“水八鲜”为何物的已经不多了,能认识其植物形态并知道其生长环境的更是寥寥无几。太湖湿地公园的建立为抢救这些植物资源提供了空间与契机。设计方案中以生态展示区水域为主体,依据各物种适宜的水深梯度和水质要求,同时考虑一定的规模,以“水上菜园”的形式集中再现太湖“水八鲜”。

鉴于东太湖沿岸独特区域小气候和劳动人民的育种驯化,该地区拥有许多优良的林果、茶树种质资源,如东山的小红桔、西山的白果(银杏)、光福的杨梅、糖沙枇杷等,这正是人类文明的精髓。而由于区域工业化的迅速扩张,这些优质种源也将随着相应生产活动的终止而濒临消失。针对这一现象,太湖湿地公园设计者将不同果树品种或集中种植以形成特色果园,供游客和孩子们采摘;或零散安插在密林深处和池塘边,给探险的游客以惊喜,为这些“岸上”的经济物种提供了避难所。

位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之滨,公园中重点要保护和展示的动物资源是鱼类和鸟类。其中“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是太湖最具代表性的经济鱼类,但由于其对水质环境的特殊要求,预计不能在公园浅水水域中存活,因而只能在特制的展示厅里少量喂养。太湖中还有大量长江中下游典型鱼类,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鳜鱼、胭脂鱼、松江鲈鱼等,都值得在湿地公园中广泛投放。一方面保护了鱼类资源,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有利于系统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至于鸟类,规划中并不提倡直接引种大量人工驯养的鸟类,而是针对不同鸟类栖息、觅食和产卵繁殖的习惯,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以招引鸟类自然回归。如公园中将建设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多个小型滩洲裸地,意图招引苏州沿太湖地区久已消失的凤头鹧、野鸭等保护动物。

2.2湿地景观配置

在湿地景观配置中,依据保护对象和服务功能的不同要求,在核心区规划了湿地生态培育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展示区和湿地渔业体验区。除了在生态培育区和生态栖息地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而保护纯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外,在湿地展示区和渔业体验区,还设计了不少兼具江南水乡文化特色的湿地景观。这里仅选择其中部分进行介绍。

2.2.1珍珠养殖场

苏州是中国淡水珍珠的原产地和研发地,其渭塘镇更被誉为“中国珍珠之乡”。在湿地公园内养上一池育珠蚌,岸边倚水小筑里,娴熟的村姑就地展示着珍珠养殖加工的全套工艺。游客至此,不仅可以了解珍珠的来历,更能深刻体验人类向自然索取财富的智慧。

2.2.2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景点的设计不仅是传统桑蚕养殖过程的延伸,还是现代生态工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

三者有机结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在避免洼地水涝,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2.2.3原始渔业体验区

在太湖湿地公园中,除了不同时代渔具的展示外,部分工具也可以租给游客。在渔业体验区内,专门开辟一两片鱼塘供游客垂钓消遣,由于是在封闭系统中操作,对整个湿地公园中鱼群数量并无影响。偶尔有游客意图到区外开放水域体验一番,则需要对渔具种类和规格进行严格限定,同时还必须避开鱼类集中繁殖区和产卵孵化季,以保证鱼群数量的稳定。除此以外,凡以渔业为生的地方往往会盛行鱼祭。在太湖湿地公园的渔业体验区也专门设置了献头鱼祭台以重现这一典礼。游客还可以顺便参观鱼类知识园和鱼市街等。

2.3人类参与途径设置

在湿地公园中,参与湿地运转的人类远多于自然保护区,因此对人类参与途径的设计与管理就成了湿地环境能否真正得到保护的关键。在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规划中,除固定的公园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外,还对另两类人群的参与方式进行了明确限定,即游客和社区居民。

游客的参与方式可分成集中型和分散型。公园中各个大型景点,如瓜果采摘区、钓鱼台、观鸟塔、游船码头以及前面所提到的珍珠养殖塘、桑基鱼塘等是游客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些景点都散布在游览主干道的两侧,便于游客到达,沿途还附有说明文字,便于游客理解其中的自然知识。

另外,公园内还专门设置了分散型旅游路线,诸如密林探险、曲径通幽等。这里的游览路线多数为仅供一人通过的泥土小径,仅在石壁或木桩上进行简单的标记,作为安全性和方向提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游览小径上运用了大量桥的设计,从木栈道、石板桥到索桥甚至一个个用木柱串起来的简单桩桥,它们一方面可以激发游览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为动植物提供了迁徙的廊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生境破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