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方案范文1
关键词:现代医学科技档案 管理方式 创新
医学科技档案作为医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其信息进行有效利用能够促进我国医学研究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临床工作与医学科研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已(以及)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1]。因此在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为基础,积极开展科技档案的整理收集、存储与使用等工作,创新管理方式,促进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实现现代医学的长远发展。
一、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特征分析
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系列性强。相较于其他的学科而言,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采用特定的专题,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完整性和系列性研究。这样会保证科技文件资料的成套化和完整化,使档案资料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以及分明的层次,从而进行系列化使用。二是专业性强。对于现代医学而言,具有广泛的交叉领域以及繁多的学科门类,因此在对医学科研课题进行分配时,应以不同专业门类加以分配。如在基础医学的研究中,可从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划分,分为药理、病理和生化等专业;而在临床医学的研究中,可分为儿科、妇科、外科和内科等科目。医学科研活动的开展需以专业科目为基础,细化科目分类,对医学科研内容的专业性具有较强的要求,因此使得医学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三是连续性强。医学科研从立项到结题等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并且其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连续性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学科技档案的连续性强。四是保密性强。医学科研成果是医学档案记录的重要对象,其具有知识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2]。如(果)临床文献与资料、医学报告等档案资料具有特殊的价值,必须要以国家保密法为依据,对其进行保密等级设置,从而使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有效发挥其最大化的使用价值。
二、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路径
1.强化档案意识
在对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应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使其能够明确认知到档案的利用价值,并对档案的管理和保存工作加以重视。档案管理部门应对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加以更新,并积极开发档案资源,建立相应的网站和数据库,为档案利用者的查阅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应积极向外宣传档案室的馆藏信息,有效吸引档案利用者,让档案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有效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
2.加大档案室基础建设的力度
在对档案室进行建设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对档案室环境加以优化。只有保证档案室环境的整洁与安静,才能使档案利用者对相关信息和资料加以专注研究,同时在恰当的地方提供复印与打印等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二是对现有科技加以充分利用。对于现代医学科技档案而言,其发展趋势为资源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因此应将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从而缩短档案信息查询时间,为档案利用者提供简便的服务。此外,建立档案资源网,利用网络远程检索对档案室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对馆藏资源储量进行增加。目前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医疗实践的应用,因此档案室应对资源共享加以重视,积极引进先进的档案资料,便于研究人员的使用。四是科学合理分类档案。档案室应对各种档案内容加以了解,并对其进行多角度分类,确保用户能够快速准确检索[3]。在对医学科技档案进行分类时,可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差异性,建立具有全面功能的检索系统,这样便于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进行准确定位,节省查阅时间,促进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提高。
3.健全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健全作为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能够充分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健全管理体制时,必须要以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档案服务机制进行完善,有效丰富档案服务的方法与手段,保证档案服务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目前我国档案室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加工、借阅和查询等,其服务功能过于简便和单一。基于这种现状,必须要在档案利用服务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从而便于利用和查询档案信息,有效吸引更多的医务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促进档案服务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提升。
4.完善档案编研体系
要想促进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必须要对档案的编研工作加以重视,不断健全和完善档案编研体系[4]。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迎来了信息时代,这使得医学科技档案编研工作面临着新要求与新问题。因此医学档案管理者必须要从医学研究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档案的价值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挖掘,保证编研研究课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有效指导医学实践和医学科研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系列性、专业性、连续性以及保密性,因此在创新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时,必须要强化档案意识,加大档案室基础建设的力度,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档案编研体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水平,有效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医学科技档案利用可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档案管理的方式,促进现代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丁莹,罗昕.创新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94-396.
科技创新的方案范文2
学校为了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全省性的科技创新竞赛,往往采取搞突击的形式,在竞赛前几个月,由教务处、团委或相关二级学院牵头,临时组建学生参赛队伍,利用放假或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以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任务,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学生经过方案设计、前期准备、零件制作、部件组装、作品调试、后期改进等一系列研制过程,需要付出大量智力、心力和体力,在短时间内要研制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品,谈何容易,因此,学生通常赛前连续加班,甚至通宵达旦赶时间、赶进度,弄得疲惫不堪。赛事过后刀枪入库,偃旗休兵,再也无人问津,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积累的过程。
功利性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在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从而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但由于受到就业的压力和社会上错误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全国或省级比赛,能够收到“一次得奖,终身受益”的效果,总想在短期内就能取得大赛的奖项和荣誉,从而作为毕业后就业的资本和筹码,以此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青睐,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为了急于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甚至走“捷径”,抄袭他人设计方案,仿制他人创新作品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学生之间各自设防,相互保密,缺乏合作与交流,严重偏离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为了锻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方向。
科技创新活动的改革举措
实践是创新之源,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3]。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要有新突破、新亮点、新成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开拓创新,重点做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等工作。
1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要增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学校通过加强大学生科技社团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软硬件环境氛围的影响作用,吸引广大学生加入科技社团[4]。要做到发挥学生科技创新骨干分子的作用与重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群众性相结合,组建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入会者必须遵守《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章程》,提交入会申请书,并填写“会员登记表”,申请者在通过面试后,经批准即成为协会会员。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科技创新基地的学术性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紧密契合各类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竞赛开展各项组织、管理和训练工作。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创新能力[5]。其主要内容有:(1)以提高广大学生的科技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氛围为基础,广泛开展学术专题讲座[6]。引入不同的学术思想,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举办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推广和演示,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提高影响力,扩大参与面。(3)举办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节,以科技竞赛、科技交流、科技展示、科技实践为主要形式,融专业性、知识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7],营造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4)编制科技创新方案,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协办全校性的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工程训练竞赛等学科竞赛。(5)协助做好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宣传、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会员信息数据库,对会员成长的轨迹进行追踪和记录,并形成档案。(6)挖掘和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潜力和才能的学生,将他们优先推荐到竞赛训练班,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竞赛的赛前集训,使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学生科技创新协会通过涵盖课程教学、讲座互动、项目设计、应用实践、学科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环节,建立起深厚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扩大受益面,使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成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一支生力军。
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虽属第二课堂,却与第一课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确并稳定一批具有较高科研学术水平与工作热情的专业技术指导教师至关重要[8]。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仅仅依靠个别教师的孤军作战显然不行,需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集体的聪明才智,铸造团队精神。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持[9]。首先,在工程训练中心内部,培养和选拔一批业务能力精、创新意识强、技术经验丰富、具有敬业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建立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组,学生科技创新的每一个项目由指定教师具体负责,承担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的日常指导工作;其次,根据学科竞赛的需要,在全校范围内,招聘一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热衷于科技创新和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切实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按项目核定教学工作当量,并进行业绩考核;再次,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大胆地吸收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10]。指导教师团队定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相聚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引领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攀登新的高度。需要技术攻关时,发挥团队优势,凝聚团队力量,集聚团队智慧,共同破解难题,形成合力共克难关,力争在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有新的突破,取得好成绩。
3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最好是将学生放在充满创新的环境中去实践[11]。因此,具有一个布局合理、氛围浓厚、设施完备、环境适宜的科技创新基地是确保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必备的基础条件,应切实加强硬件、环境、制度等方面的建设。
3.1硬件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的建设和投入力度,整合原有的科技活动资源,完善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平台。按照“必需、适用、便利”的原则,在机械创新训练室配备小型的车床、铣床、钻床等加工设备,配置工作台及常用的工具、刀具、夹具和量具。电子创新训练室配备计算机、电路板制版系统和各类电子实验装置以及示波器、万用表等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
3.2环境建设
根据安全的有关要求,在各训练(实验)室墙上布置“安全操作规程”、“紧急疏散图”等安全标志和宣传展板,配置必备的消防器材和通风降温设施,摆放一些绿色环保植物,室内保持采光充分、整洁美观,营造一个和谐、开放、互动的良好环境。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在这里交流知识,切磋技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开发与研制,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第二课堂。
3.3制度建设
为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工程训练中心制定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学生科技创新组织与实施办法”、“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经费申请与管理办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管理办法”、“学生科技创新优秀作品(项目)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训练室、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学生提交“科技创新活动申请表”经工程训练中心批准后,可随时进入相应的训练(实验)室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完成后,应提交结题报告、经费使用报告等,工程训练中心组织专家组对作品进行验收,并签署验收结论,验收评定等级为及格以上的项目,可计学生科技创新学分,优良项目可参加年度课外科技项目评奖。
结束语
科技创新的方案范文3
机械工程类专业,应该将创新教育与实践教育列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制订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将理论、实践教学与
科技创新紧密相连,增设了批判性思维、最优化方法、科技创新思维等课程;将原来侧重理论的、彼此独立的多个课程设计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训,从而使实践教学系统化、模块化;并坚持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原则,增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及部分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从而使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此为旨建立科学、完善的机械类创新
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鼓励教师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敢于创新,灌输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教育思想,形成师生教学相长、积极探索、共谋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根据机械类专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要求,优化创新实验班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面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具体表现为:①加强基础:通过思想政治、
数理、人文素质、计算机和外语等通识课程的学习,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此外,在创新班培养方案中增设了批判性思维、科技创新思维、数学建模、计算方法、最优化方法等课程,为创新班学生
将来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基础。②拓宽口径:基础课与专业课程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知识于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下
,适当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从而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发现和思考问题直至最终解决问题。③重视实践:在培养方案中将原有专业基础平台上侧重理论的彼此独立的课程设
计改为能将理论和实践较好结合的各种实训项目,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④培养创新:注重学生科技创新、科技写作、语言表达、人文素质、工程意识、道德修养
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撰写立项说明书、设计及制造作品、答辩等环节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表达能力、考虑问题的周到性、逻辑严密性等,提高创新实验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完善课程体系是
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重点,将通识教育、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使新的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机械创新实验班的实践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能够获得较系统的机械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参加各种大学生竞赛,进一步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培养创新班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综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通过创新思维进行机械设计和工艺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要求创新班学生
必须参加国家、省、学校举办的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I-TAT”大赛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
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参赛,并参加相应的创新团队:“无碳”创新团队、“机电控制”创新团队、“晟远新动力”创新团队、“自动化机械”创新团队。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项交流活动,积极开展课外
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着力培养学生以协同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务实作风与科学态度为基础的综合素质。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项目的
组织、申报、设计、制作、现场参赛等环节,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
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往届毕业生经历表明,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毕业后在知名企业中工作的机率很高,并且在工作中的表现优异、发展前景甚好。
五、引进竞争机制,实行选拔与淘汰,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我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入学考试,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欲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建立适当的淘汰机制。由于学校及学院的优质资源
有限,应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入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创新实验班;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严格把关,对学业成绩差、业务能力低、创新意识薄弱的学生,将取消其继续在创新实验班学习的资格。要始终
让学生有一种危机意识,以此来激发大学生进取的斗志,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总成绩位于全院第一名,在2014年还获得大连市先进班集体、校优良学风
标兵班的称号。学生学会了使用线切割、钻床、铣床等设备,其创新意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在2013和2014年的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共六项,2014年辽
宁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三等奖各两项,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获省一等奖一项,大多数同学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班级获奖人数达到60%以上,提高了学院竞赛
项目的获奖等级和数量。此外,有3名同学因学业成绩不及格而退出创新实验班,给其他同学敲响了警钟。本学期全班同学积极设计并制作了多个作品,准备参加2014年国家和辽宁省组织的其他赛事。培
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创新教育全面落实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教学环节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融会贯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创新的方案范文4
笔者从辅导老师的角度,谈谈对该项比赛规则和作品要求的看法,以期共同提高。
一、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的相同之处
1.都要求比赛项目具有“三性”,即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要求选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有创新。科学性指项目选题与成果有科学技术意义,与现有的技术相符合、不矛盾。实用性是指选题应有生活需求或科技发展需求。
2.都要求比赛项目由参赛者自己选题、设计及研究,不能抄袭和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项目可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二、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的不同之处
1.选题范围不同。青少年科技创意比赛的选题范围仅限于自然科学,不能在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选题。
2.选题要有前瞻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申报的项目是现阶段能实现、已经实现的,而青少年科技创意比赛的项目是现阶段实现不了而未来某个时间能实现,或现阶段能实现但参赛者无法制作出实物的,后者重在“创意”。
辅导老师指导学生选题时,一定要有前瞻性,不应仅对现有物进行一些微创新、小改造,而应在满足“三性”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放远视界。
3.青少年科技创意比赛项目不要求有实物,可通过文字、图片等对项目进行描述和说明。
4.项目要求的参赛人员不同。今年青少年科技创意比赛新的规程要求是个人项目,而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单个作品的参赛人员可以是1人至3人。
5.青少年科技创意比赛项目不要求有查新报告。
三、青少年科技创意比赛的准备
1.申报书需要提交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科技创意比赛申报书中“D申报作品”需提交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该项目规则进一步研究,笔者发现,科技创意比赛的申报书要求与专利说明书的要求有很多相似之处。
(1)所提出问题的描述与专利说明书中背景技术的一部分内容相似。
(2)所提出问题的背景综述和分析与专利说明书中的背景技术类似。
(3)设计模型/解决方案、思路与专利说明书中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内容、附图、实施方式类似。
2.研究步骤
下图是最简单的项目实施流程。
根据研究内容确定选题,再对选题进行检索,验证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若没有发现与自己的项目类似的,就可以画图;若有类似的,则需要再次构思,加入新的元素改进,之后再次检索,根据检索结果和自己的要求适时调整方案。
画图时先画一张总体图,再进一步完善思路、补充细节。图的各部分结构的大小比例应协调。为进一步说明创意,可根据需要画出重点部分的细节结构图,对图中的部件进行标注。标注可用文字,也可用数字(用数字时需要对数字的意义进一步说明)。
科技创新的方案范文5
关键词:创新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4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同时对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过去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导”作用过大,学生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禁锢,久而久之形成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1]。
为探索实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从2012级开始,大连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立机械创新实验班。实验班秉承“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实践为重、创新为魂”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体系和管理模式,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锐意创新、善于协作、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并以此为契机,提高机械学院参加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竞赛获奖的质量和数量。
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和实践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类专业,应该将创新教育与实践教育列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制订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将理论、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增设了批判性思维、最优化方法、科技创新思维等课程;将原来侧重理论的、彼此独立的多个课程设计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训,从而使实践教学系统化、模块化;并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原则,增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及部分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从而使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此为旨建立科学、完善的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
此外,鼓励教师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敢于创新,灌输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教育思想,形成师生教学相长、积极探索、共谋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根据机械类专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要求,优化创新实验班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面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具体表现为:①加强基础:通过思想政治、数理、人文素质、计算机和外语等通识课程的学习,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此外,在创新班培养方案中增设了批判性思维、科技创新思维、数学建模、计算方法、最优化方法等课程,为创新班学生将来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基础。②拓宽口径:基础课与专业课程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知识于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下,适当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从而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发现和思考问题直至最终解决问题。③重视实践:在培养方案中将原有专业基础平台上侧重理论的彼此独立的课程设计改为能将理论和实践较好结合的各种实训项目,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④培养创新:注重学生科技创新、科技写作、语言表达、人文素质、工程意识、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撰写立项说明书、设计及制造作品、答辩等环节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表达能力、考虑问题的周到性、逻辑严密性等,提高创新实验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重点,将通识教育、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使新的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3]。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机械创新实验班的实践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从应用的角度构建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其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能够获得较系统的机械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四、参加各种大学生竞赛,进一步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培养创新班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综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通过创新思维进行机械设计和工艺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要求创新班学生必须参加国家、省、学校举办的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ITAT”大赛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参赛,并参加相应的创新团队:“无碳”创新团队、“机电控制”创新团队、“晟远新动力”创新团队、“自动化机械”创新团队。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项交流活动,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着力培养学生以协同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务实作风与科学态度为基础的综合素质[4]。
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项目的组织、申报、设计、制作、现场参赛等环节,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往届毕业生经历表明,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毕业后在知名企业中工作的机率很高,并且在工作中的表现优异、发展前景甚好。
五、引进竞争机制,实行选拔与淘汰,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我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入学考试,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欲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建立适当的淘汰机制。由于学校及学院的优质资源有限,应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入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创新实验班;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严格把关,对学业成绩差、业务能力低、创新意识薄弱的学生,将取消其继续在创新实验班学习的资格。要始终让学生有一种危机意识,以此来激发大学生进取的斗志,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总成绩位于全院第一名,在2014年还获得大连市先进班集体、校优良学风标兵班的称号。学生学会了使用线切割、钻床、铣床等设备,其创新意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在2013和2014年的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共六项,2014年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三等奖各两项,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获省一等奖一项,大多数同学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班级获奖人数达到60%以上,提高了学院竞赛项目的获奖等级和数量。此外,有3名同学因学业成绩不及格而退出创新实验班,给其他同学敲响了警钟。本学期全班同学积极设计并制作了多个作品,准备参加2014年国家和辽宁省组织的其他赛事。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创新教育全面落实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教学环节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融会贯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机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勇于实践,为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程鹏,彭雁,王欢.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引发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9).
[2]刘春艳,曲尔光,钮王杰.机械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2011,(5).
科技创新的方案范文6
【关键词】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专利法
1.知识产权保护概述
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保护对象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的专利。
(1)发明专利:发明是对特定技术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案,包括产品发明、方法发听和改进发明(对已有产品、方法的改进万案)。
①产品发明:是指人们通过智力劳动创造出来的各种成品或产品。另外,物质发明,即用一定的方法所取得的两种或以上元素的新化合物的发明,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产品发明。
②方法发明。方法发明是指为制造产品或者解决某个技术课题而创造的操作方法、工艺流程。
③改进发明。改进发明是指人们对己有的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提出实质性革新的技术方案,是在保护原有的独特性条件下改善己知产品的性能,得到新颖性。
(2)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用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由此可见,实用新型首先必须是一种产品,在何方法(不论是否新颖实用)都不属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其次是这科产品必须具有一定的立体形状、构造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如液态产品、气态产品、糊状产品、粉末产品等不能作为实用新型申请专利。再次,这种技术方案能够在工业上实用,对于一些不能在产业活动中生产使用的发明创造,不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保护。
(3)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他们的组合所作出的反映美感的并适用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受《专利法》保护的外观设计首先必须是独立的产品。如果只是产品不可独立存在的某个一部分,就不能作为外观设计申请专利。
专利法保护的主体是发明人或设计人。我国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有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之分。对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归发明或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则是以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对于职务发明创造,申请并获得专利的权利属于单位,但专利权的所有或持有单位应当对发明人或设计人给予奖励。
2.国内外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世界上最早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是威尼斯共和国,15世纪,地处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共和国,商品审查和商品交换比较发达,科技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为了维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威尼斯共和国在1474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最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的“扬水灌溉机械”在1594年获得了专利权,保护期20年。
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同样表明,知识产权制度是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形成的。1978年后我国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空前活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入人心,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开始走向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形成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开始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对应,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计算机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都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2001年我国加入WTO,根据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要求,对我国相关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了修改、完善,实现了与国际规则的对接,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陆续加入了有关国际组织和公约,保护其他公约成员国的合法权益,加强了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在初级阶段就显示了面向世界、面向国际保护水平的高起点,并在执法方面也是积极主动、严肃公正的,形成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体系。
3.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互动关系
3.1科技创新的发展促使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
由于科技创新具有可传播性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就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给予相应的协调和保护。由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产生,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专利合作条约》等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知识产权制度得以不断的完善,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3.2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
科技创新是始于技术设想、终于商业上成功应用的过程。这一创新过程围绕着技术、工艺、设备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展开,通过参与这一过程的诸项函数的多次重新组合,使某项知识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并获得市场化的经济利益。
3.3科技创新拓宽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将专利保护范围几乎扩展到一切领域。
4.实施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进科技创新
4.1知识产权检索、检验制度
专利文献数量巨大、内容广博,据统计,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可以时间约60%,节省40%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因此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制度是贯穿于单位的整个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科研项目构思、立项、实施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检索和检验,以防盲目开发,重复研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项目立项前,可通过专利文献系统,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情报,可以开阔设计人员的视野,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密切跟踪国内外专利动态,保持研究的先进性;项目实施时利用专利文献对技术与经济进行预测,了解把握新技术的分布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制定技术竞争对策和科研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更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分享社会给予的丰厚回报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研究和跟踪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进行新一轮的创新。
4.2知识产权激励制度
科技人员是单位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提高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内容。2002年,最新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详尽地规定了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标准;一项发明质量的奖金最低不少于2000元,一项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的奖金最低不少于500元:被授予质量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实施发明创造专利后,每年应当从实施该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不低于2%,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不低于0.2%,作为报酬支付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或参照上述比例发给一次性报酬;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的,应当从许可使用费纳税后提取不低于10%作为报酬支付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该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发明人和设计人的应得的报酬,一定程度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