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1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际婴儿研究协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婴幼儿心理的发展,尤其是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著有《高效能父母的 2 1个教子习惯》。

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非常神秘的能力。

现在很多父母会担心孩子学习知识,学习一些技能会破坏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那究竟什么样的活动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看起来很神秘,然而也不难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已知的信息,输出与众不同的信息。其中的过程包括:

信息的输入,包括信息输入的内容和方式。

信息的处理,即孩子作为主体,需要运用自己的方式把输入的信息在自己头脑里消化吸 收,重新整合,理解运用。

信息的输出,即孩子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输出。

如果我们这样理解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不会被一些论调,如“知识破坏想象力”“只要不干扰就能培养创造力”等所误导了。

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误解也主要产生在信息处理的 3 个环节里。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两个典型误区

误区 1:稀奇古怪的想法 = 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些父母只看信息的输出过程,一旦孩子有个什么稀奇古怪的想法,就认为他们有想象力。不错,学龄前儿童甚至学龄儿童因为思维方式和成人不一样,他们有时候会以成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输出信息,从而显得很有“想象力”。我们需要鼓励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让想象力持续发展的土壤。

误区 2:知道的越少就越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有很多父母认为向孩子输入信息就一定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认为孩子知道的越少就越有想象力。这种想法秉承的逻辑是:孩子比成人知道的少,孩子比成人有想象力,所以孩子知道的越少想象力就越好。这种论调既没有看到信息输入的过程,更忽视了孩子内部吸收信息的主体性和重要性。

学习才能不断给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源泉

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源泉,也就是不断输入的信息。这样,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会持续发展。所以,输入的信息并不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是信息输入的内容和方式必须要符合儿童发展的特点。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认字、读书、画画、做手工等都不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这样做能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科普书多数是写一些科学知识,都算事实,在很多成人看来事实就是事实,根本没有办法体现想象力。可是,有些孩子看了科普书,了解了一些科学知识,在自己的头脑里将这些信息理解、加工,并且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把这些信息输出,恰恰充分体现了想象力。比方说,不同的波有不同的波长,而且它们穿透不同材质的能力也不同。了解了这些信息,有的孩子就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个故事:

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源泉,也就是不断输入的信息。这样,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会持续发展。所以,输入的信息并不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是信息输入的内容和方式必须要符合儿童发展的特点。

这些波长不同的波参加一个比赛,看谁能穿过最多的材质。阿尔法波连一张纸都穿不过,很快被淘汰了;有些波像 x 光,能穿透很厚的铅板,x光最后赢了!

这个故事就是孩子吸收已知的知识并且经过自己的整合消化,最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是这么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这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体现。试想,如果没有任何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看过这些关于波长的科普书,怎么可能产生这样的作品?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拿什么体现呢?

因此,只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我们就不用特别担心学习会损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明白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就会尊重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比方说,0~2 岁的宝宝是通过感知和动作来探索和了解世界;学龄前的孩子是前运算阶段,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思考;学龄的孩子还是以具体思维为主,等等。如果每个阶段,父母和老师都能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来引导他们顺势学习,充分注重学习中孩子的主体性,那么,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适当的学习就并不矛盾了。

什么在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破坏,那到底什么在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其实对应我们理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两个过程,我们会发现 2 种情况下会存在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可能性。一是信息输入的方式和内容不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二是不允许孩子有输出信息的自由。

学习,没有尊重孩子的主体性

成人忽视了儿童发展的规律,用不恰当的方式去输入信息,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方说,学龄前儿童以动手、体验的方式来学习比较好,如果我们只用直接灌输的方式,就会破坏孩子理解和学习的方式。儿童的学习往往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如果我们剥夺了这样的过程,用一种不容置疑的方式去灌输,就会破坏儿童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向孩子输入他们理解能力尚未达到的内容,不仅仅让他们无法吸收和整合信息,也许会破坏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系列的方式,正是我们说的,输入的内容和方式不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同时还破坏了第二过程,儿童无法用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来加工、整合、吸收和消化信息。这种方式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不允许孩子自由表达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想象力;儿童画;教学质量;美育;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我们知道,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是人自身对感官到的客观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结合的过程中,而这种思维被分为重复性的和创造性的,前者的思维模式只是将已有的信息在脑海里重复运用,而后者则是将自身存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地加工和挑选,并且对其进行多次地组合,从而生成新的信息。所以,传统的儿童画教学模式只会让儿童形成一种重复性的思维,而这种“形准”的方式只会严重束缚儿童的思想,不利于儿童的想象力开发,同时也使儿童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老师在开展儿童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绘画的意境和乐趣,不要过多地追求绘画的模板和技巧,应当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观察和发现各种事物,大胆地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东西,这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儿童画的教学质量。

一、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在传统的儿童画教学模式下,老师更多的是让学生采取模仿的方式来学习绘画,甚至对于“不合心意”的作品,老师会直接横加指责,要让学生按照所教的技巧和方式来作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没办法完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们绘画的方式就是一个流程、一个步骤,对于绘画的审美没有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使儿童画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会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老师们务必要先改变自身的儿童画评价观,不能根据绘画与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来判定学生的作品是否有价值、有意义,而是要关注儿童作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从童心的角度来理解儿童、关爱儿童,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和创作,从而提高儿童画的教学水平。不过老师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务必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具体来说,儿童画教学的对象主要是5到10岁的儿童,其中5到6岁的儿童其绘画作品是比较简单的,而7到10岁的儿童其绘画作品是相对有水平的,因此老师应当对这两个年龄层的儿童进行区别评价,不能用低年龄层学生的标准来进行统一评价,也不能用高年龄层学生的标准来评价,这只会使低年龄层的儿童“吃太撑”,而高年龄层的学生“吃不饱”。 因此,老师在开发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务必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不管学生的作品如何,老师应当以一颗童心来欣赏和对待,真正地融入到教学的氛围中,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从而确保儿童画教学的质量。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树立了正确的评价观并不意味着儿童画教学的质量就能够得到提高,因为教学的效果主要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达成的,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翁”,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进行绘画创作的实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启发思想、激发想象力,并且提高了促进了美育的开展。要知道儿童画教学与成人画教学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一般来说,后者更加偏向于离职,他们重视各种色彩明暗、立体效果,甚至要实现各种点线面的科学布局等;而儿童画则主要重视孩子自身的感觉,他们可以自由快乐地涂画,在绘画中寻求乐趣。因此如果单纯地将成人画的方式应用于学生身上,那么这会极大地限制儿童的天性,使孩子失去一定的自由空间,更不用说想象力的培养了。

(一)保护童心,提升智力。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绘画的作品更多的是朴素的、直观的,而且他们的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在绘画时不会顾忌很多作画规则和要点,甚至是随意夸张。另外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程度是比较深的,他们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因此如果他们能够用绘画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世界描绘出来,那么此刻他们是充满愉悦和自信的。因此老师务必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保护孩子的童心,使其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大胆地将所想所思的内容表现出来,这种心态下的绘画作品是生动、有趣的。

很多人认为学习绘画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其实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因为绘画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开发孩子的右脑,使得孩子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够得到开发和利用。因此老师务必要重视儿童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

(二)适当命题,激发想象。要知道儿童画是表达学生想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老师在开展儿童画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和情感的表达状况,时刻关注学生的绘画情况,并且适当地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顾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具体来说,老师可以起一个命题“春天的足迹”,看到这个命题学生便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浮现春天的各种场景,有的学生画了一片绿色的草原,而有的学生则画了很多花儿,并且花儿附近有很多蝴蝶在飞舞等等,这种场景是孩子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因此老师可以多命题一些关于现实生活的题目,并且题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能够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和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童画的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传统儿童画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和社会的需要,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儿童画的教学质量,老师务必要树立和更新自己的评价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例如保护孩子的童心,不随意指责孩子;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对各种绘画命题进行创新和更改,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自由、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散自己的思维,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使得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挖掘和提升,从而提高了儿童画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红岩. 针对想象力培养的儿童画示范教学优化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王楠.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儿童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左立新. 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学前儿童 自制玩具 商品玩具

工业革命使玩具生产告别了手工作坊而进入了产业化时代,直到发展成为现代庞大的玩具制造业,市场已成为幼儿玩具的主要来源,与此伴随的是玩具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教育性,玩具承载着的教育意图、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习俗难以体现。这时,自制玩具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与商品玩具相比,自制玩具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幼儿通过自制,摆弄玩具,不仅可以了解生活,认识社会,而且能激发求知欲和动手动脑制造玩具的兴趣。

自制玩具具有及时性、针对性、灵活性、节能环保等特点,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动手能力,扩大幼儿的认识,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化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幼儿基本素质等方面,起着商品玩具所没有的独特作用。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想象最丰富、最离奇的时期,也是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想象力在未发展之前是一种自由的联想,以不受抑制的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比如,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拿着画笔画画,他其实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只是想到什么就画什么,不知道自己画画的重点在哪里。这时候,孩子虽然没有办法主导自己的想象,但是他们的“有意想象”已经开始发展。

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传统玩具难以实现的。自制玩具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巧妙地利用了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简易物品,集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使玩具作用于多种感官的特点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得以凸现。在玩具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自制玩具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材料的形状、用途的不固定和玩具玩法不受限制,所以启发性较大,联想范围较广,探索余地较宽,容易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这对于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有着极其独特的作用。比如,幼儿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如易拉罐、碎布头、纸箱、纸板、饮料瓶等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出软沙包、推拉车、风轮、小彩带、软棉花棍等,通过发散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来的玩具不仅满足了幼儿不同的游戏需要,引起其活动兴趣,而且使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自制玩具的主题,并主动修改玩具改变游戏玩法,创编出一些新玩法,以获得更好的游戏效果。幼儿从一个无意识的想象,通过亲自动手制作玩具,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活动中去的过程使得创造力初步萌芽,这个过程让幼儿把想象思维的心理过程推向行为支柱,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挖掘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培养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二、培养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

自制玩具是与商品玩具相对的一种玩具,是自己制作、非工业化生产而不用于商业流通的玩具,一般由成人为儿童制作或与儿童共同制作。其效能的发挥与实现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展示出来。在玩具制作中,幼儿对材料的选用,对工具的使用及对材料的加工制作都需双手去操作完成,从而促进幼儿手部肌肉、骨骼神经的发展,促使幼儿手与脑的协调配合,使幼儿变得心灵手巧,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首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通过长时间静坐听讲,观看成人演示的方式来学习。而是需要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与成人和伙伴的交往,通过摆弄,操作、观察,动手动脑来主动学习。在动手制作玩具的过程中感知物品的光滑和粗糙、软与硬、轻与重的特点,发展了幼儿手指的感知觉和小肌肉动作的灵敏性,满足了幼儿的动手愿望和探究兴趣。

其次,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他们的好奇心也会得到保持和发展。而且,幼儿在动手做事情的过程中,手的动作会在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这也是幼儿观察、注意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可以刺激脑的活动支配能力,促进观察、注意等能力的发展。动手做事不仅可以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而且是开发幼儿智力和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基础。要注重学前儿童的双手训练,训练幼儿运用折剪、粘贴、拼画、撕、切割等技法和使用各种工具来完成一件玩具,不仅发展了手的精细动作,同时促使幼儿探索和发现操作材料的多种玩法,他们有时候操作和讲述同步,边说边玩;有时候思维与游戏同步,边玩边想,活动中与同伴交流、合作,分享操作的经验。

总之,幼儿动手做玩具的过程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发展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三、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玩具是孩子的教科书。”玩具凝结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物化的、可操作的、具体形象的“概念框架”。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的个性化差异极大。自制玩具针对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提供“非专门玩具”,利用玩具的特殊教育功能引导幼儿的健康发展。

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不同幼儿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还可以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锻炼幼儿的专心、细心、耐心,以及与他人友好协作的良好素质,促进幼儿动作和眼手协调能力的发展,也引起了幼儿积极、快乐的情绪,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幼儿的性格。当幼儿动手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实物时,他们就会获得动手的快乐,满足当“大人”的愿望,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也会珍惜自己的东西,这种能力和品德培养的双奏效的活动,增强了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时应有的适应能力。

四、自制玩具能有效地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节能环保

废旧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幼儿自制玩具时具有取材方便、选材丰富的优势,并且响应了“绿色环保”的号召,比如废旧的纸盒,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成小汽车、床、沙发等;废旧的水彩笔,幼儿可以拼凑成城堡、花篮、小滚筒等。选材的多样性直接减少了对幼儿创造力的束缚,扩大了孩子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制作出适合自己的玩具并且能运用到游戏中。这样不仅减少了家长在玩具上的开支,而且让幼儿意识到节能环保的好处,并感受到制作玩具的成就感。

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自制玩具有着特殊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是符合儿童发展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对玩具应该做广义理解,它不只局限于街坊上所卖的供儿童玩的东西,凡是儿童可以玩的、看的、听的和接触的东西都可以做玩具。”这是自制玩具所必须贯穿和体现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许政涛.幼儿园玩具与游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雪梅.盘活孩子的右脑.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儿童绘画;思维训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26-01

儿童绘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训练:

一、加强观察力的训练

儿童观察事物持续的时间短,易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系统性差。因此,要通过一定的有目的的培训、训练儿童观察能力的教育,通过系统的教育,帮助儿童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以此为中心环节带动他们的感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想象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经常引导孩子去观察他们最熟悉、最喜爱的人或事;经常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孩子们观察;还时常提倡家长带他们去商场、医院、大自然中观察和体验,使儿童有兴趣去听、去看、去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还进一步加强了大脑表象储存量。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从谈起。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给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环境,让他们多想象、多参与。如在“造型与想象”单元教学中,我由各种有趣的故事导入教学,激发儿童想象的欲望继而适当提供基本的基础造型(如各种不同植物形态)并与他们共同探究其结合方式,变化规律。通过表现故事形象,启发儿童抓住造型特点进行变化创造,让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创造出有技巧、颇具美学效果、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体。训练儿童的想象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大量观察,让幼儿从小尽可能多地感知客观事物,并引导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事物形象;

(2)让幼儿多听故事,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孩子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

(3)丰富语言,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对提高想象力十分关键;

(4)绘画,幼儿期小孩子画画,有助于发展他的观察力,也有助于想象力的培训;

(5)多实践,常言说“实践出真知”,经常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支持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游戏,让他们适当看些电视和电影……这都有助于孩子积累经验,发挥想象能力。

二、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思考:不断的进行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就使得创造性思维逐渐向高水平发展,并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在绘画活动《去太空旅行》中,我允许儿童大胆想象,在此基础上或要求儿童以观看星星、月亮为创造画面或要求儿童以观看行星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儿童以造型各异的太空船为主画面。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儿童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充分得到提高,发散思维在儿童绘画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儿童单一的思维方式,培训了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创新意识,激励了儿童善于想象,敢于创造的精神,促进了儿童创造才能的发展。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想象力;情感体验;生活经验;认知程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27-02

一、生活经验是想象的基础

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想象的基础。儿童的思维不可能凭空想象,想象是跟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生活经验是创意的基础,它根植于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形象思维的积累,没有这个基础儿童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作品。因此教师需要安排学生进行持续的日常绘画练习。

1.深入生活,练习写生。笔者观察到孩子写生时仍旧会用简单的形式表达。这是因为存储在他记忆中的视觉表象,有些是模糊的。由于生活经验贫乏,脑海中积累的表象有限,这就制约着他们想象力的发展。

2.关注生活,画日记画。想象力不但取决于储存在脑海中的视觉表象,而且还取决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因此这两方面对想象的深刻性、新颖性和独特性有重要的影响。

二、激发儿童对想象对象的情感体验

课改中提到:“注重美术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儿童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感体验”是儿童在认识想象对象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并对经验带有感彩的回味、反刍、体味。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潜在的能力和兴趣。

1.优质图片的运用。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并与人的心理相协调,引起人们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审美感情。我们要充分利用优质图片直观的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图形——水波纹》一课时,只凭语言文字和插图,学生很难观察到自然界各种水波纹的形状美、色彩美。

2.简明概括的图表。对教学环节的开展按照不同的学情做出相应调整,复杂的、需要理清的问题,只要利用一张简单图表,然后再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便能一目了然。

三、加深儿童对想象对象的认知程度

“认知程度”指的是儿童对想象对象的认识和了解的程度。对想象对象的认知程度决定了想象的质量。对想象对象的认知程度越深厚,想象就越有质量。如何深化学生对想象对象的认知程度呢?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明白教材中想象对象的特点,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1.有效的指导的方法。教师理清教材的脉络之后,把课程进行提炼、整合、重构,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笔者在指导《可爱的猫咪》一课用有效的指导方法体现“观察想象,喜爱动物”的人文内容。教学活动如下:师:猫有怎样的生活习性?我们从哪些方面走进可爱的猫咪?(板书内容)步骤与方法:(1)了解习性;(2)观察分析;(3)概括形状;(4)动态神情。这样做的目的是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步骤,让学习内容变得有针对性、有目的性。

2.运用“最近发展区”搭好思维阶梯。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的区间,它是“教学的最佳期”。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顾及儿童的实际水平,忽略了“最近发展区”,即使教学手段再丰富、再直观、再生动,也难以挖掘出儿童潜在的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需要把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想象对象身上,并且跳出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以《可爱的猫咪》一课为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层层深入。

教师第一次活动:猫咪在生活中会做哪些事?生1:捉老鼠。生2:白天睡大觉。生3:玩线团。教师点评:问题过于笼统,思路停留在表面,想象无从下手。第二次活动:(1)猫咪会做哪些趣事?(2)猫咪干哪些坏事?(3)你会为猫咪做些什么事?生1:洗脸,玩线球。生2:偷吃鱼。生3:办个演唱会。教师点评:问题引导细致一些,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虽已能突破猫本身可能做的事情,可这样的回答还停留在现有经验层面上,想象似乎不太特别。第三次活动:说说猫咪做的趣事、坏事和你为它做的事。提示:你会做的事猫咪也会做;甚至你不会做的事,猫咪也会做。生1:老鼠爱上猫姐。生2:猫咪太阳浴。生3:猫狗的矛盾与他们之间的霹雳战。教师点评:从儿童的回答来看,问题的引导更具体、更到位。这样能使儿童“超越”自己的生活经验,转移到想象对象的身上。

在这个例子中,第三次教学实践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一问一答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回忆生活经验,然后转移到想象对象的身上,“超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3.有梯度的作业布置。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不同,就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想得一样精彩。为此教师应兼顾不同水平,给学生自由探索和表达空间。

具备了“有效的指导方法”、“搭建好思维阶梯”、“梯度的作业布置”,儿童对想象对象的认知程度会进一步加深,想象质量就有了保障,课堂就会变得高效。生活经验越宽广,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对想象对象的情感体验越深刻,想象就越富有情趣。对想象对象的认知程度越深厚,想象就越具质量。这三个因素成为儿童储备现有知识通向想象世界的桥梁。做一个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的教师,引领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在鼓励中建立自信,在赞扬中得到自尊,在游戏中孕育快乐,在快乐中生发想象,在想象中赢得创造!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98.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儿童画;创造力;想象力;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07-04

纯真无邪,稚拙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儿童画一直以来都很受人们的喜欢。当孩子到3-5岁时,会进入绘画敏感期。有的孩子会整天痴迷的拿起笔,在能看到的任何物体上去画画,纸上,墙上,地上,床单上……有的是信手涂鸦,有的是密密麻麻的各种图画,一边画一边嘴里不停的诉说。直到一张纸上全都画满了,还在上面画。其实,孩子是在进行一种心理的表达,一种情感的宣泄。同时,还流露出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个时候,面对一张张看似乱七八糟的不“像”的图形和看不懂的线条,家长该怎么办呢?是粗暴的阻止和批评,还是盲目的把孩子送到培训学校去学习所谓的“绘画技能”,好让他画的像老师的范画一样,让物体更像真实的事物,线条更规整,颜色更均匀,这样是否就是好的儿童画呢?

其实,这样做,只会抑制了孩子的绘画兴趣,扼杀了刚刚萌芽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力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美国的小学,中学水平在数学和科学测试成绩看,在世界上只排名29位,但由于美国教育界和学术界里富有挑战权威和竞争创新的气氛,注重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并具有主动性,其实际教育水平很高。近30年来,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人数中,美国科学家占了半数以上。这些,都得益于美国得天独厚的培育创造力的氛围。

而画画正是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儿童在绘画中,不受世俗的禁锢和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仅能锻炼观察力,而且能启发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让人惊喜的画面来。

一、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毕加索说:“我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羡慕的是儿童天然的直觉。

孩子是凭借直觉去画画的。他们的画面往往有着天赋的平衡感,体现出秩序协调之美。他们用色选择非常大胆,却往往很和谐。例如《冰激凌》(瑶瑶4岁)(图1)。他们用纯真无邪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却往往能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并加以夸张变形,构图大胆,线条率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可爱,充满了活灵活现的表达,更加有趣!例如《梦幻城堡》(栋栋5岁)(图2)。

瑶瑶是个小女孩,她画了一个蛋筒冰激凌,中间圆形的她说是西瓜,上面还摸了白色的奶油,右上方画了个草莓,特意添加上一个草莓茎,当发现右边画了很多东西左边不平衡的时候,她就拿笔随意的点了些点点,当发现这些点点很漂亮的时候,又换了一种颜色点。最后说,这些是装饰的小花。画面的平衡感立刻就出来了。背景涂色也很大胆,说两边是两座大山,中间是草地,树林。多么巨大的一只草莓冰激凌啊。呵呵,孩子的想象力实在太丰富了。

图2是一个小男孩的作品,他描绘了高耸如云的城堡,自己设计了尖尖的屋顶,下面还有楼梯,有地下室,上面有小人,有不同的房间。注意,画面的最上面还有一个空中走廊,上面还有彩虹形状的帽子。最后,画完了,他说我还要让天下雪,又画了很多白色的雪花,积雪。最左边的一个屋顶是白色的。他说这个屋顶已经被白雪盖住了。

这让人相信,人类是有天生的审美本能的。但如果不加以保护和发展。到了一定年龄这种对美的直觉就会慢慢退化了。

二、儿童画的特点

(一)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他们的生理发育等会导致儿童画出现非常明显的特点

如1-3岁:涂鸦期,孩子通过手的不同动作,感受笔在白纸上不同的轨迹和变化。这能带给他们发现的乐趣!这个时候还谈不上是画画,只是一种游戏。

3-5岁:象征期,随着语言的发展,对世界更多的认知。孩子开始慢慢想要用画来表达,来讲述不同的故事。表达他所感受到的事物和认知。

5-8岁:能把看到或者听到的事情或者故事组织成画面语言,表达出来。绘画能力加强,但仍然是画自己感兴趣,凭借对事物的印象来画,而不喜欢照着事物去画。

9岁以后,慢慢进入写实期,开始追求成人画的写实。对技巧的要求会变高。天赋的绘画直觉慢慢消退。这个时候如果技巧没有达到训练,慢慢的就会变的不喜欢画画了。

(二)儿童画还会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女孩感兴趣的主题会不一样,女孩比较喜欢兔子,公主,花草,等。男孩则会偏好汽车,飞机,坦克,等。他们也会呈现出明显的色彩偏好。比如女孩多喜欢粉色,紫色等柔美的色系。男孩则会喜欢蓝色,绿色等。

例如:《毛毛虫》(东宁女6岁)《毛毛虫》(海泉男6岁)

这是一节《毛毛虫》主题的课,这个小女孩喜欢粉色,喜欢花,于是画了一个在花上的毛毛虫,还给她戴了皇冠,毛毛虫左手拿着苹果,右手拿着宝葫芦。在画面的右下角还画了一大盘子的蓝莓。(图3)

这是一个小男孩的作品,上面画了一个双头毛毛虫。在一艘船上,出海了。发现远处有一艘坦克。于是船右边开动了发射炮弹的自动机器,坦克也发射了五彩的炮弹。呵呵,典型的男孩的风格。用色也会偏向于蓝色等冷色系。(图4)

(三)儿童画还会呈现主观性

比如有的孩子会把树干涂成七八种颜色组成的彩色树干。可以根据心情把太阳涂成蓝色的,或者画出方的。还会把能看到的或者认为重要的夸大,其他的部分直接忽略掉。比如3,4岁左右的孩子会画典型的头足人。只有一个大大的脑袋上有眼睛,嘴巴。但下面只有两个线做腿。身体,胳膊等直接被忽略掉。

还有的可能只画自己感受最强烈的一部分来代替整体。例如:《大鳄鱼吃小鱼》(悠悠 男孩 4岁)(图5)

悠悠说他要画一只大鳄鱼,我说画吧。而后他就画了一个大方形,中间画了锯齿状的东西,我说这是什么。他说“鳄鱼的牙齿啊”。还真生动,鳄鱼张口巨大的嘴巴。而后,他又在上面 添加了两个黑眼睛。最后,在鳄鱼的嘴巴上画了个小人,说是自己。(真够胆大的)而后,画了一个长线,下面一个钩子。自己把鳄鱼用钩子勾住了,它不能吃小鱼了。旁边我帮他画了一只小鱼,他学着画了一只大鱼。他说小鱼得救了,大鱼妈妈来感谢悠悠,所以微笑了。呵呵。真是太有意思了!儿童的构图很大胆,想法也会突破常规,最重要的会夸张,变形放大,其他不太重要的就一概忽略。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

三、儿童画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的画往往不拘于现实生活的规矩和束缚。他们更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而想象力正是发明创造的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一定要好好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哪怕很荒诞的奇思妙想也要多加鼓励。比如悠悠有一次画了一艘在水里航行的船,上面有帆,忽然突发灵感,在帆上面加了三个叶片,在船尾上加了一个翘起了的装置。说我这艘船是可以变成直升飞机的船,很有想象力。比如大宇(6岁)在创作《未来的地球》主题画的时候,就画了一个建在海底下通行的海底地铁,想象大胆。如果大人认为不可能或不现实,就加以批评,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个城堡建造在了弯弯的月亮上,月亮还围上了彩色的围巾,很有想象力。(图6)

四、儿童画是情感宣泄的渠道

儿童画是儿童心理最自然最真实的流露,当然是在给他们足够自由的环境去创造的时候,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情感。孩子小的时候还不会用文字去表达,语言也不能够足以讲述得清楚内心的感动或感受,那就会自然而然的拿起笔来画画。无论是高兴,还是伤心,失望,或者生气,都会从中得以抒发和表达。从而让孩子的情感得到正常的宣泄。同时,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画能够被别人了解,获得沟通和认同。比如有一次,一个4岁多的小女孩画披萨饼,还画了家人一起品尝。画了妈妈,自己。而后在旁边加了一个纯黑色的小人,看不出面貌来。问她这是谁啊?她说“这是爸爸,因为他总是很晚才回来,所以把他画成黑色的。”从画中会流露出孩子的真实想法,观察,体验,以及她渴望爸爸能够早点回来,陪伴她的心情。

童童可能是最近很想吃麦当劳,妈妈不让吃。于是他画了一只小刺猬,要去麦当劳,但门口有一个牌子(右下角),上面画中刺猬禁止入内。于是小刺猬伤心的流下眼泪。反应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和真实的想法。(图7)

五、怎样通过绘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一)培养观察力

让孩子去体验生活,观察大自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感动的,好玩的,有意思的事物或经历都可以用画笔记录下来。去旅游,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会给孩子带来新鲜感。从而激发他去认真观察,体验。当内心有了很深的感受的时候,流露于笔端的就会是非常鲜活的与众不同的画面。

《雪地轮胎》(图8)悠悠喜欢坐雪地轮胎,但他不满足只是坐在里面滑下来,于是又给轮胎下面加了两个小轱辘,中间加了一排操作按钮。另外,雪山的线条也是自己根据印象,随意的一笔勾勒而成的。很形象,很生动。

(二)创造自由的氛围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要贸然去评价孩子的画好与坏。在幼儿阶段,不要以像不像为标准。而要看孩子的画有没有真情实感的表达,有没有大胆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席勒说,“艺术是自由的女儿”。不要用技巧,写实等不现实的,超过孩子生理及心理年龄的要求去束缚他们。如果总是强调完美,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最后甚至失去了画画的兴趣。要重视孩子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而不单单是看一个结果。

(三)不要过多模仿,要鼓励创新

老师和家长也不要给过多的范画,即便是儿童简笔画。因为那是成人眼中的世界做出的概括,会限制孩子的思路。那样,孩子就会认为老师和家长的才是正确的,标准答案。就会去模仿,懒于动脑。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观察力和感受力。也就画不出生动的充满童趣的画了。所以老师和家长最重要的是做积极的引导,做鼓励者。

(四)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一定要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通过故事,音乐,动画,游戏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综合参与,和孩子很好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加深他们对事物的感受。从而打开想象的窗户,不断的滋生更多新奇美妙的想法。同时,还可以增加综合材料的应用,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探索心理的欲望。让他们去感受不同的材料和组合,去大胆尝试和创新。

(五)重视孩子情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