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1
关键词:和文化;企业管理;探究;作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得发展,各类文化涌向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更好地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各国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企业必须在适应市场环境走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思想文化精髓,古为今用,构建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一、中国“和文化”概述
1.“和”字的分析
我们从观察“和”这个字体结构来进行分析,它是由“禾”和“口”组成,根据中国文字的象征意义来讲“禾”字所象征的是禾苗,也就是粮食的意思,而粮食恰恰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口”则表示人体器官的一部分,人需要用“口”来吃饭,这象征着人的需求。物质与需求二者统一就形成了“和”字。
2.“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历史中关于“和文化”的阐述
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和”这个字最早是出现于甲骨文之中,和的概念还较为单一。随后在《易经》和《尚书》两部著作中,分别对“和”字进行了阐述,《易经》中所谓的“和”是指和谐、和善之意。而《尚书》中的“和”则是指对社会以及人际关系所发生的矛盾冲突的处理和解决。到了春秋时期,在《国语・郑语》中关于“和”是这样表达的:“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同时国语・郑语》还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它的含义是指阴阳相互调和而万物才能够生长,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由此可见“和”中还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等哲学理论。而纵观中国古代史,对于“和文化”最为推崇的要属我国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他将“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在论语中曾有这样的表述“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孔子关于“和文化”的理解,他认为治国治家,处理事情,甚至在礼仪制度方面,都要以和为价值标准。并且孔子还尤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既承认了事物的差异性,也表明通过和而不同的事物,可以通过互补,来达到统一与和谐。在中国古代史中,关于“和文化”的阐述不仅仅这些,在此,我就不一一进行阐述了。
(2)当今时代对“和文化”的理解
我国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多年来一直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国内外多次进行关于中国“和文化”:的演讲,并针对中国的“和文化”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通过他对“和文化”的理解和阐述,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而被誉为“国宝级”的文学大师季羡林新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更是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的解释,他认为“天人合一”的命题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最高,最完整的体现。尤其是他在《21世纪文化瞻望---“天人合一”新解》中,对于“和文化”更是做出了创新的解释,获得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关注和推崇。同时,自党的十以来,就多次在会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总书记向全中国、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人民传播着“和谐和平”的价值理念。总而言之,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而言,它一直都是一个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国家,这种“和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中华人民的思想之中,融入到每个中华子民的血脉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最好的诠释。
二、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由领导者倡导,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的,逐渐而形成的完整的价值体系,如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而企业文化的实施对象与体现者是人,人是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许多的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没有掌握到最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但是他们却获得成功,使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这是因为他们在用人上有独到之处,并且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形成了员工认可并愿意去遵守的和谐同意的企业文化。由此可见“和文化”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中必须要借鉴和考虑的文化因素。因此在企业中充分利用好中国传统“和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将企业人员人员凝聚到一起,促进企业的健康良好成长。
三、中国传统“和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明白企业的每个员工不单单是为了“赚钱谋生”而工作,他们更是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企业开拓者。因此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管理氛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员工的心理诉求,协调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让企业的人际关系和谐,员工能够在企业工作的舒心、顺心,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企业领导者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建立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尽量减少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有效的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能够让每个员工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和认可,同时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会觉得自己不是被强迫性的管制性的去工作,而是自己在企业氛围的影响下主动努力的去进行工作。两者的工作状态不同,所产生的工作结果也一定是不同的,后者基于自己主观愿望去进行工作的状态一定会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工作效率更高,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如果想要发展和壮大公司,就要走入到员工队伍中去,了解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于员工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定期对员工进行思想培训,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的精神。同时,还要将中国传统“和文化”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员工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无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根据对很多员工工作现状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员工在企业不愿意再继续进行工作的原因不是企业的薪酬福利不具有竞争性,而是企业的人际关系复杂,经常有矛盾和冲突出现,员工的内心诉求得不到有效的排解,长此以往,就不愿意再继续这份工作,“跳槽”的行为随之就发生了。员工不断离职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容易造成企业“人心浮动”,影响工作效率,还为企业增加了人力资本,企业需要重新招聘员工,并进行岗位培训。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员工构建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2.团结协力,打造高效的企业发展团队
中国俗语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心齐,泰山移”,这些俗语都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将中国传统“和文化”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有利于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从而构建出高效的企业发展团队。在一个企业中,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作用绝对不可以忽略,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信念,是推动一个企业发展的精神灵魂。如果企业员工具有团队精神,他们就能够将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联合,从而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还能够使员工具有集体观念,当一件事情发生时,首先考虑到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其次才是自己的利益。同时,当员工的团队精神比较强烈,他们自觉地就会爱岗敬业,为企业尽心尽职,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员工之间相互协作,互帮互助,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有力于企业打造高效的企业发展团队。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对于当今的每个人来说“淘宝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东西,而随着“淘宝网”的迅速发展,马云的名字我们已经不再陌生。正是这个初中英语老师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而这个集团的建立绝对离不开团队协作。马云曾说:“我们当初几个人创业,都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的,全部的资金加在一起,勉强的成立了阿里巴巴。为了能够做好“淘宝网”,我们几个人费劲心血,拼劲所有。由此可见,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这种团队协作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有力体现。”
3.和而不同,尊重人才的差异性
孔子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既承认了事物的差异性,也表明通过和而不同的事物,可以通过互补,来达到统一与和谐。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这样对这句话进行理解,企业中人才众多,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又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管理起来相对就比较困难,这个时候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能够珍视不同类型的人才,并能够善于应用各类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有的员工热情、表达能力强,开拓性强,就可以让其做业务销售人员。而有的员工细心、沉稳,就可以让其做内勤岗位。总而言之,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者既要将他们“和”的一面培养和挖掘出来,如企业员工要具有共同的企业价值理念,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等,还要将其“和而不同”的一面运用好。如根据员工不同的性格特点将员工任命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只有充分的运用好中国传统“和文化”,才能够使企业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企业的发展也会愈来愈好。
四、结论
总而言之,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和文化”对与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今社会,更是在党的十上着重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领导者必须将中国传统“和文化”运用其中,以此来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t晨.中国传统“和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6:154.
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2
就课程性质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因而,本土性与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显著特征。就课程目标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唤醒和引导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说自然科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社会科学课程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则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就课程的知识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常常通过量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保障。因为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有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保障。就课程结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层次性、拓展性。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一门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组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功能,主要侧重于高职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都有较明确的课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授的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和积极作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所谓伦理,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如何做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高职学生“做人”的自觉意识,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文学欣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因为文学是通过文学形象陶冶人的情感的,所以,文学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中华美学”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拓展课程。本门课程是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研究美,重在通过美育塑造学生的人格。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理性力量,使学生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离不开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使他们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悦,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美育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还给他们以理性力量。美育之可贵不仅在于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体现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广泛性。美育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的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存在之中,让他们获得情感与理智的满足,从而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就课程类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适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具有个性化、隐喻性和多质性。如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理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出人文知识的个性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最忌“灌输”和“绝对化”,应采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真诚、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移情、理解和对话中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或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会指向课程。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与一定的学科、实践相联系的育人媒体,它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①“所谓隐性课程即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和学校领导的风格以及与学校文化系统相通的社会文化等”。②隐性课程的资源皆隐含于学校文化之中。这些资源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关键在于用心去体验和情感投入,效果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整体课程的两个部分,但从逻辑学意义说,它们在内涵上是不相容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课程整体。首先,二者并非是主从关系,而是相互对立、相对独立的两个课程领域。其对立性是指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次,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转换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显性课程中潜含着隐性课程的成分,隐性课程强化着显性课程的效果;再次,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只有当二者相互认同、彼此支持时,才能共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概念,是指广义上的课程概念,其包括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起构成一个全面、正确、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由核心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隐性课程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柔性课程等构成。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形式,就是指常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即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形式,即在教学计划中以课程科目形式出现的课程编制方案。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以主干课程为纲,辅之以相关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制所限等原因,笔者认为,可设置一门核心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侧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设置“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选修拓展课。二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形式,即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结构形式无固定的模式,所谓课外活动、讲座、参观、学校环境等都属于这种形式。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规范高职学生的举止行为、价值观念、精神世界。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而这种实际活动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由一门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构成。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笔者建议将课程命名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十六讲”,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精神的讲解,侧重领悟中国传统思想,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独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高职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开阔思维。文学欣赏课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的过程。因此,“文学欣赏”的教学内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学欣赏方面的理论知识,重在作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享受、体验中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教学内容或教材的选取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选择古典诗歌,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诗性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诗性智慧表现为感情的凝聚、直觉想象和境界的升华等方面。因此,要从人文精神出发拓展诗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诗性的无处不在,并把它最终落实到做人的基点上。因此,我们呼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从人文思维的角度,借助于“诗性的智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其次,选择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没有结局的残篇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想象空间。
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3
引言
随着现代化工业水平的飞速提升,工业设计受到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广泛关注,但总的来说,我国的工业水平多受到经济、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水平多部分还处于模仿发达国家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始重视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并且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此后的20年里,我国的工业设计开发流程和教育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工业设计水平也在不断突破,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设计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状态,大多数工业设计的风格都无法得到世界市场的认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较发达国家短,工业设计的基础不够扎实。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工业设计跻身到世界潮流中,必须分析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工业设计思想,借鉴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经验,采用先进的工业设计理念在工业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工业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衍化,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能有效的反映出中华本文由收集整理民族的特质和风貌,是我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艺术形式和观念形态的综合表现,是由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和祖先共同创造的,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征,其发展历史悠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是非常悠久的,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体现,向人们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智慧和思想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看到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时,我们都能想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传统文化却被保存并流传下来,在物质和思想放面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使得现代工业设计在材料、颜色和形态方面都有可借鉴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其基本内容如下:
1.动植物类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许多工业印刷艺术品中多运用到动植物类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动物类的麒麟、龙、凤、大熊猫等,和植物类的梅、兰、竹、菊、松、牡丹等在工业印刷中应用广泛,使得工业产品的美观性更强,在体现工业产品个性化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品位。
2.乐器类中国传统文化。像古筝、笛子、二胡、古琴、琵琶、萧等乐器都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乐器,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可以借鉴此类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使得工业产品的经典特性更突出。
3.器物类中国传统文化。器物类的陶器、玉器、中国结、古玩、鼻烟壶等,通过其外形和色泽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时代文明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们只会的结晶。
4.民间艺术和工艺类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知名度最高的民间艺术品和工艺品包括剪纸、刺绣、泥人、皮影、风筝等,武术是一种经典的民间艺术,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千年不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5.思想文化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文化类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思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文化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中,是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就是告诉人们相处的时候应该自然和睦,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也应用到该思想,形成了最实用的绿色设计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工业设计的内在联系
1.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流传。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工艺设计者在进行现代工业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工业设计中,这些现代化的产品才能得到国际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就是造物艺术和技术的有效结合,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实现现代工业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2.民族文化符号与工业设计的关系。中国象征民族文化符号的就是民间艺术,民族艺术对于工业设计中的民族符号表达具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常见的民族文化富豪有图腾、吉祥等。像那些图案内容丰富的纹饰,都具有一定的寓意,并且大多是吉祥的寓意,这是中华民的一种特殊文化偏爱。梅、兰、竹、四类植物常被用作工业图式,寓意君子良好的品质,其实人们应该修身养性、淡泊明志。此外,龙、凤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等常设计元素常备用到家具、灯饰中,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艺术色彩,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大量使用,能够有效增强工业产品的时尚感。中国传统纹饰通常具有色彩古典高雅的特点,其中国传统风味十分浓厚。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如果仅仅使用表面化和符号化的中国传统元素,就不能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无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完全体现出来,使得现代化的工业产品缺乏内涵和灵魂。此外,民族文化符号不仅仅应用在产品的外观上面,应该贯穿到工业产品的整个生产制造流程当中,使得消费者在使用工业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
3.周易、儒家思想、到家思想、佛文化等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在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中,周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文化的应用都十分广泛,周易中主要阐述的是“简就是繁,就是丰富”的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大多强调“简”的神韵,在其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反对过分强调外在的修饰。例如我国的明式家具大多简洁素雅,极具艺术感染力,其造型语言丰富多彩极具动感和韵律,其塑造的基本形态可以充分体现出古朴、温婉、大方的风采。对现代工业设计具有深远影响的苏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文化等,儒家思想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工业产品的整体外观,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将产品的外观和文化内涵融合起来,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4.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工业设计中的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能使得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形态更美观,有效实现人机和谐和人际和谐的目标,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工业设计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例如民族符号和工业产品纹饰形态的关系,华硕这个计算机品牌就是将“云门舞之竹梦”的设计理念充分的引用到其中的一款机型中,在该产品的工业设计中融入竹的特点,使得产品更具中国风情,深受文化爱好者的爱好。总的来说,华硕这个品牌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入到其中,最终实现华硕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从古至今,中国人都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优质工业产品设计不仅有效体现展品和人的和谐,还能通过工业生产实现社会环境的和谐,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使得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更能理解自然会人类的融合,实现构建和谐共生社会环境的目标。例如现代化的餐桌和配套椅子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企业根据就餐人的身高、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出高矮尺寸兼顾的桌椅,让人们在就餐的时候感到舒适和关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都喜欢正圆形的餐桌,正圆形的寓意就是“团团圆圆”,这充分迎合了众人的心理特点。人们能在使用现代化的工业产品的过程中,能深刻的体会到中也设计中表现的人文关怀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中广泛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使得工业产品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受到国际认可,还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流传和发扬,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公共艺术设计 现状 融合应用
艺术设计的问世,是人化与物化的高度融合,它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使人类文明摆脱了黑暗,走向了光明。通过调查,任何好的艺术设计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因此公共艺术设计必须要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够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风格、满足国民审美需求的作品,同时还能够向世界各国展示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目前我国公共艺术设计的观念、思维受到西方设计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导致设计者不能够注意到传统文化,不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公共艺术设计中,使设计出的作品失去了民族特性,更使作品缺乏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此,在下文中,笔者将浅探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融合应用。
1 传统文化与公共艺术设计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髓,更是价值观的表现。而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西方国家,是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产物。可见,传统文化是公共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从表面来看,传统文化制约着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创新,但实质上,传统文化能够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使整个作品富有意义与价值。艺术设计不能够否定传统文化,而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创新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拥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才拥有设计魅力,而艺术设计也要不断吸收西方国家新进的设计理念与思想。
概括来讲,公共艺术设计必须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又高于传统文化,在设计过程中要把握传统文化与创新借鉴,使两者之间能平衡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2 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
通过调查分析,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融合,确实能够赋予公共艺术设计生命力,使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必须要恰到好处,不能够给人生硬的感觉,否则会使得其反,同时还要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1)公共艺术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三大特性:整体性、辩证性以及因果循环性。一般较为注重事物内部的辩证统一关系,更为注重综合与归纳。公共艺术设计中要顾全大局,把握平衡,才能够使公共艺术设计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避免公共艺术设计失去意义。
(2)公共艺术设计需要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文化底蕴,就要注重文化符号的运用,因为文化符号具有非常强的民族象征意义和传承性与生命力。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将其运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能够使人们的内心情感得到宣泄,增强公共艺术设计的舒适感,更能够体现现代生活的古朴典雅。
(3)公共艺术设计要融合传统文化的陈设艺术。我国的陈设艺术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能成功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主要原因就是它蕴含两大品质:庄严典雅的气度和潇洒飘逸的气韵。无论何种设计都是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因此必须要注重人性化。公共艺术设计必须要结合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换言之就是要融合传统文化,但是不能够照搬,而是要继承与创新。
3 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艺术设计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也就是说好的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念。公共艺术设计要想有可能成为经典,就必须要具有民族文化。
(1)传统材质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当前,人们生活压力非常大,生活节奏快,因此公共艺术设计中,要注重传统材质的运用。将传统材质运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倡导的绿色生活的理念,还能够给予人们返璞归真的感觉,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运用传统材质制作具有现代设计理念与思想的公共艺术设计,能够赋予公共艺术设计时代感,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传统文化的精神得到发扬与传承,使整个设计具有文化底蕴。
(2)传统图形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传统图形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象征,留给后代无限的想象之美,同时它还具有时代意义和当代的设计观念。传统图形是我国人民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具有非常强的民族文化,通过传统图形的运用,可以赋予公共艺术设计无限的想象空间,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能够停下脚步,歇一歇,更能够使公共艺术设计具有象征性,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我国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我国5000年发展的精髓,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因此公共艺术设计中要融合传统文化,且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为公共艺术设计注入生命力,使设计具有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标志设计;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J21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70-02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拥有饱满丰富的视觉符号设计元素,给予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无穷的灵感和来源。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文明社会,在经济和文化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文明时期,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状态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包括对自我的审美意识和视觉所及之处设计需求的提升。而标志设计不只是一个小的图形符号,它是集一个企业的内涵文化、社会形象、精神和传递企业发展目标为一体的缩影。在中国标识设计中较为突出、被大众熟知且朗朗上口的形态莫过于那些具有典型中国传统符号,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印记的标志了,例如中国古汉字的运用、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运用、中国古铜钱及印章的运用等。本文将从以上几方面来进行阐述,通过运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元素方法设计的标志做如下几点简单的分析:
一、中国古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的古文字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伟大的创作之一,它的造型、含义和谐音都可以作为标志设计设计源泉,它经历了几个时期的风格演变: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行书和草书。同时,中国汉字代表着中华文化最为核心的灵魂特点,在造型、神韵、读音、意境、形态、含义方面都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如图1)
由中国文豪鲁迅先生设计的北京大学的校徽整体外形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态,外形是一个完整的圆形徽章,简洁明了的白色内置造型给人时尚现代的感觉。北京大学的简称“北大”两个字为中国古汉字篆体自上而下排列而成,上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的两个侧面简化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半站立的人像,寓意为一个人肩负两个人,形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背负着开启民族智慧的重任”的想象。于此同时,“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的组合形式还有“脊梁”的比喻意义。鲁迅先生通过“北大”两个中文字为原型,在篆体的基础上设计成一具形象的脊梁骨,由此预示着北京大学历届莘莘学子都能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和主心骨。
二、中国传统图形纹样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图形纹样历史悠久,各种植物、花卉、动物、人物造型层出不穷,其中以传统吉祥纹样最为突出,吉祥图案不仅在生活用品中应用广泛,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设计等中被引用的形式和密度是最不可忽视的。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主体设计之一――标志设计也同样汲取吉祥纹样中的精髓部分,无论是造型、寓意、谐音还是题材都经常被其所应用,设计师们用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综合了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向大众传达着独具特色的视觉信息。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一的吉祥图案中“古钱”、“方胜”、“云纹”、“如意”、“莲花”、“盘长”等图腾形式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其中,能让大众见而不忘的中国联通的标志就在“盘长”造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而来的。中国联通的司标是由一种迂回往复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盘长”演变而来,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现代网络通信处处顺畅。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六个圆形有都预示着中国联通的吉祥美好之意,而标志中的十个镂空部分则有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美好愿望。无论从对称讲,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洋溢着古朴温韵的祥和的气息。(如图2)
俏江南的标志,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国粹形式――京剧脸谱的造型。标志的形态选自于川剧变脸人物刘宗敏,他是李自成手下的一名大将军,是招财进宝的象征,同时寓意驱魔辟邪,刘宗敏脸谱的寓意符合俏江南饮食业对标志设计的内涵和外延,设计大师通过对脸谱的再创作成就了其公司的LOGO形态。
脸谱有着固定的颜色和图案,俏江南LOGO中脸谱是经过再创造后设计而成,正中间眉心处由一个黄色“人”字构成,表示俏江南以人为本的业界良心,寓情于理的人本管理思想,眼睛的上面部分像一只乌龟爬行的形态,乌龟有万年寿之称,象征着俏江南饮食企业万年长青,员工平安健康。眼睛上面的角两侧到额头的是传统图案――“如意”纹样,预示着俏江南饮食业的吉祥如意,下巴和嘴的白色部分像一个古钱中的金元宝,让整个标志看起来更加饱满生动,也意味着俏江南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如图3)
三、中国铜钱形态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铜钱的形态在大众的意识里直观的反应应该数银行了,引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银行的标志,它不仅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且要求体现中国特色。靳埭强先生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设计的基本形,古钱形态经提炼简化,使用的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为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国的“中”字形状,象征着天方地圆,给人的感觉是识别性强、通俗易懂,同时寓意深刻,颇具中国味。再者是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整个形态以铜钱为基本出发点,以一个隐形的方孔圆币为设计对象,体现出金融业的行业特点,标志的中间部分是经过变形设计的“工”字,中间断开,更加突出“工”字,表达出了深层含义。标志的两边对称,虽断欲合,依靠对中国汉字的习惯思维自动补齐,设计手法的巧妙应用,突显了标志图形的语言表达力,中国汉字与中国铜钱形态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现代设计的时尚气息。(如图4、5)
四、中国印章形态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当前中国印章形态在国内外平面设计中、各个行业中日益受到重视和应用,如:2008年中国奥运会标志的设计,标志的整体外形“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汉字北京的“京”和印章组合而成,主体部分为大红底色的白色汉字“京”的肖形印,篆体的“京”字形状酷似汉字中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又像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正所谓形神合一,完美的传承了古印章形态和现代标志的结合。(如图6)
其次,是中国旅游日标志,它的创意灵感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的造型及中国传统的印鉴艺术形态。甲骨文“旅”字的变形设计与方形的印鉴外轮廓相结合,为“中国旅游日”注入了更多更鲜明的中国色彩,社会文明在传统文化和时尚元素的结合中不断进步。变形的“旅”字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兴高采烈的旅游情景:在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旅客正手牵手背靠背、秩序井然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如图7)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元素渗透在当下的设计作品中便是永远的时尚,积极宣扬传统文化图形元素,并将图形元素符号融入平面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标志虽小,却凝聚了大智慧,它寄托了个人的设计能力,也承载了一个企业的理念和方向。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标志充斥着整个社会,传递着很多重要的信息,在这种优秀标志设计的案例不断涌现,不仅需要我们要时刻准确地分析r展动态,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对沉淀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传统的文化瑰宝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获取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图形元素的精髓。
参考文献:
[1]段岩涛.传统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6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过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听见清脆稚嫩的童音呤颂着这些古老的字句,往往让你比知道今夕何夕;然后有听悠扬的骊歌穿越时刻而来,从一张张天地初开的小嘴里,蜿转地飘出,在你我的耳边久久环绕,悦耳怡神,沁人心脾。
然后便安慰了。
飞速的现代社会要求我们的孩子掌握太多的技术和能力。从很小很小开始,我们的孩子就被要求学习太多的东西;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准,更多的语言能力,良好的艺术素养,自如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沟通和交通工具的能力……
其实,或者作为大人的我们都忽略了,我们的孩子也跟曾经年幼的我们一样,期望知道,为什么我所归属的民族叫做中华民族?它为什么值得我为之骄傲?它到底有些什么样精彩辉煌的思想文化艺术在通过我的血脉传承?
是的,我们渴望一片民族文化的土壤,让我们深深地,深深地扎下我们生命的根。――是的,我们,昨天的我和你,今天,我们的孩子们。
所以,我们需要国学启蒙。
儿童国学启蒙ABC
A 什么是儿童国学启蒙?
国学,是对比“洋学”而言的,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之中的学术典籍与学术思想,它以儒学为主体,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国学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对我们周围的许多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被认为直接促成了这些国家思想文化体系的形成。
儿童国学启蒙,是指选取国学中与时俱在的精华部分,对儿童进行国学的浸透与熏陶。国学启蒙的发起者认为,儿童尤如一张白纸,处于生命中吸纳力与记颂力最强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人文教育,将形成其一生为人处事的底色。因此,儿童国学启蒙是十分必要的。
B 儿童国学启蒙之内容
通常意义上的儿童国学启蒙丛书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增广贤文》、《弟子归》、《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不仅是唱诗读经,还包括中医药学的启蒙教育,被称作人文艺术教育根基的“琴棋书画”,还包括学习拉家常传统的戏曲艺术,学习传统的剪纸、刺绣、风筝制作等传统手艺的传承。
C 儿童国学启蒙的现状
直到今天,儿童国学启蒙教育,政府并没有以必修课的形式制定下来,它甚至远未成为儿童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国学典籍的内容不到5%),儿童国学启蒙一直是“群众办学”,上演的是“民间演义”。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可资借鉴的教学计划,一切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中。一般的国学兴趣班都设有经典诵读和唱诗的内容,还有一些兴趣班兼上一些“国艺课”,教孩子学习书法、戏曲欣赏、剪纸、做经络操。与此同时,儿童国学启蒙也十分关注“国学氛围”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例如相当部分国学班都租赁古建筑开设授课学堂,有“传统服装日”活动,教师和学生都穿传统意义上的“汉服”来到课堂,所放背景音乐,都是传统名曲如《苏武牧羊》、《十面埋伏》、《花好月圆》等,课堂布置不用现代教室的布局,而用近乎于传统私塾的布局。学生有“开蒙仪式”,由教师在额上点朱砂,逢年过节还向孔子塑像恭敬行礼……大部分国学启蒙的实践者都认为,国学启蒙不是机械地记背典籍,而是一种整体文化氛围的熏陶。
参与儿童国学启蒙的学童,年龄在两岁半到七八岁不等,国学兴趣班的筹办者也承认,当孩子升入小学中高年级之后,随着功课的加重,国学启蒙的渗透将变得越来越艰难,“因为国学对孩子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东西,而且它的内容,也很少纳入应试的体系。”令人惊讶的是,坚持让孩子接受国学启蒙的家长,多数拥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位,并有相当一部分拥有海外留学的背景。“曾经置身于另一个文化体系的中国人,更痛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才会有意识地带领自家的孩子去寻找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国学启蒙的筹办者们,也有相当一部分有短期留学的背景。
国学启蒙困惑七问
Q 目前国学馆都教孩子哪些内容?
A 目前国学馆的课程主要是儒家经典著作的讲读,初级班主要以《弟子归》、《三字经》、《千字文》、《孝经》为主;高一些的会加入《论语》、《笠翁对韵》、《孟子》、《大学》等。当然,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兴趣,国学馆通常还会安排一些特色课程,例如古诗新唱、书法、礼仪等一些既能够体现中国国艺精粹,又能让孩子真正参与的课程。
Q 典籍中有很多文言文,生僻字,这会不会让孩子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
A 超过孩子领会能力的词句,老师通常是一带而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孩子通过感受节奏韵律,加强对古诗文的喜爱和记忆。比方老师在讲《三字经》时,只讲些大家公认正确的、没有争议的典故的故事就可以,孩子很有兴趣,而保有他们学的兴趣,目标就达成了一半。
Q 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包罗万象,单以儒学典籍为教育的主体,会不会失之偏颇?
A 总要有所侧重,儒学中提倡的比如孝、信、义等,是我们现代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补上这一课对孩子的为人处事最具影响,所以先学这一课很重要。孩子长大后有了判断力,再去学别的学说,也容易找到共鸣点――学习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
Q 儿童国学启蒙,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A 有的人认为儿童国学启蒙也是一种“速成教育”,恨不得孩子学过之后也能考个什么级,有个什么证书。抱有这样的目的的人,我们劝他把孩子领回去。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现在诵读、记忆,就如同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等他长大,自然会生根发芽。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未来的悟性与自律,国学班只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他而已。
Q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A 老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简单的角度讲,就是带领学生诵读经典,用标准的发音把经典读诵出来,帮助孩子通过节奏韵律记忆经典。从较高要求的角度讲,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载体,老师除了要引导孩子学习外,还要懂得小朋友的心理,处处以身作则,正所谓师严而后道尊,身教一定重于言教,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Q 有些对传统文化有研究的家长,把孩
子关在家里学国学,您对此怎么看?
A 学国学,是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么小的孩子,我们不是培养他们当学问家或国学大师,一个与同伴接触的、开放式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关门教学”并不可取,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对他保有对国学的兴趣不利。
Q 那么对于想在家中自学的孩子,您有哪些建议呢?
A 对于在家自学经典的孩子,能坚持下来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如果家长对此也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孩子共同学习当然会对孩子有一定帮助。而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找来几个“志同道合”的同龄孩子组建家庭学习小组,也来个易子而教,效果一定不错。
对话陪读妈妈:最切身的经验与答案
我们选取了三个妈妈来做访谈,访谈的问题都是四个:
A:怎么想到把孩子送到国学馆来的?
B:对国学中糟粕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担心过吗?
C:学习后孩子有什么变化?
D:陪读妈妈的一句话体会。
样本一:妈妈陈非 33岁 硕士,孩子,男,5岁8个月
A:孩子非常调皮,从他三岁半我就想到,应该让他懂一些规矩,规范他的行为。一直没找到太好的办法,后来无意中在书店发现《弟子规》一书,一看里边的内容,虽然有一部分过时了,但多数的东西都非常好。比如,做人首先是孝顺自己的父母,具体到每个细节怎么做,都有讲述,而且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启蒙教育。我曾尝试自己教,但机械的背诵很快让孩子厌倦了,在家学没有国学馆里的互动氛围,比较单调,后来我就把孩子送来了。
B:有些不符合时代的内容,老师和家长会自动屏蔽掉,这倒不用担心。
C:明显感觉孩子比以前守规矩、懂道理。比方从吃独食,到什么东西都要让父母吃大份,我生了病,他也懂得嘘寒问暖。
D:现在的社会孝顺的意识比较淡薄,这将是一个大问题。能从经典中学到百分之十的孝与爱,我们这个社会就有希望。
样本二:妈妈李淑群 37岁 博士,孩子,女,5岁
A:现代社会中,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强调个人利益,强调个性张扬,结果是很多人成功了,但缺乏幸福感。所以才想到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谦和心态,只有把心态放低,人才能感受到幸福。国学经典中有很多教人怎样放低心态的东西。
B:不管怎样教育孩子,我只是希望她不要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
C:变化谈不上,一星期也就学两小时,我倒是希望她长大后,能在潜意识里涌起儿时的某种记忆,影响到他今后待人处事的态度。
D:中国的国学类似于中药,属于长效的、潜移默化的东西。我希望它对孩子性格前期的熏陶能让她更像中国人,有自己的根。
样本三:妈妈吴琴 39岁,大专,孩子,女,6岁半
A:现在的孩子净是些小皇帝,无法无天。一定要学规矩,有了规矩道理才听得进去。为什么现在当父母的普遍喊累?就是长幼次序、礼貌规矩没有做好,学国学就是让小孩意识到规矩很重要,有规矩才成方圆。
B:有违现代人观念的故事老师不会讲的,老师会挑精华部分讲,这倒不用担心。
C:变化是有的,不过也不要指望规矩一讲就通了,就记住了,就能用,孩子的特点就是边学边忘,好在诵读过的东西捡起来也容易,帮他温习一遍,有些好习惯又回到了身上。
D:现在有些别的国家的孩子都知道中国的孔子,但中国孩子却不知道,这是我们的失职。不要让孩子出了国,让别的国家的小孩告诉他,自己国家的经典是什么,圣人是谁,会被别人笑的,因为这是“忘本”。
国学学习链接:去哪儿学?
方式一:课堂学习 你身边的国学课堂
北京地区:
孔庙国子监成贤国学馆
招收年龄:4岁~12岁
上课时间:每周六。上午班9:00~1:00下午班14:00~16:00,家长学堂同时进行。
课程安排:两节主课:经典诵读、古诗新唱;一节国艺课,有书法、剪纸、经络健身操等。
特色课程:家长课堂,配合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中华文化常识普及等。
学习费用:3000~4000元年(待定)。
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
招收年龄:3岁~13岁
上课时间:每周六、日。上午班9:00~10:40下午班14:30~16:00,
课程安排:适合低龄儿童的启蒙班以《三字经》《千宇文》为主,家长可陪读。提高班有《论语》课堂、《孟子》课堂,孩子可自由选择。
特色课程:善行课,交流一周所做的好事
学习费用:800元学期。
其他地区:几乎每一个中型以上的城市都有专门的国学启蒙机构.我们在此仅挑选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国学班作为推荐。
江西九江市晓波国学启蒙馆特色:培训期3年,教师义务讲授.不收取学费。
上海菊斋私塾国学启蒙
特色:儿童课程包括幼儿国学和少年国学;成人课程包括古琴和茶道以及女性养修课程
武汉童学馆
特色:着统一的汉服学童装,课程丰富,蒙童礼仪课、水墨动画课和民间游戏课等等。
海南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特色:家长、孩子分开授课,时间自由。
方式二:家中学习 国学自助DIY
书籍、音像制品:家庭课堂的学习材料主要就是国学经典丛书和相关的影音制品.相比专业学习机构的内容安排可能稍显单一,但挑选范围和类别也更加自由.学习起来随性了不少。
《儿童经典诵读・大字注音版》
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
《国乐经典・古韵新声》经典民乐欣赏
北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编辑。
《儿童熟读古诗300首》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华美德》(一百集动画片《中华美德》的图文本)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特色网站:
儿童国学汉培(Happyl 5)宝宝会所
http:省略
童学馆官方网站
http:省略
国学启蒙网
http:省略
专家综述:国学启蒙,父母可遵循的几大原则
2007年,国学启蒙教育被知识阶层视为“寻根教育”,很多有着高学历及留学经历的父母有意识地把下一代送去国学馆,让孩子们点朱砂,拜孔子,诵经典,唱唐诗,着汉服,操古琴,学书法,听京剧,画花脸,糊风筝,剪窗花……学个不亦乐乎,也玩个不亦乐乎,在这其中,也出现过一些偏差和功利化的误区,鉴于此,儿童启蒙专家们给父母出了如下一些建议:
国学教育不是“跟风教育”,不必要求孩子完整地记诵。不必要求他认得每个生僻字。诵读经典就是给予孩子一种美好的语境与语感。
国学经典中的一些篇章在大学语文中还会出现,孩子还小,理解力有限,因此不必强求记诵。有时,徜徉在那种美妙的
语境与语感中,孩子就会得到极大的启发与愉悦,等他大了之后,重读这些典籍,会有“回到外婆家”的亲切感,他在文化传承上的寻根之旅,自然有了收获。保有孩子的兴致是十分重要的,一旦需要阐述经典,就学一学电视上的于丹吧――她阐述论语,是对着成年观众,尚且用古今中外的故事来串连,何况我们面对的是3到7岁的孩子。
不能把国学启蒙“狭义化”,国学启蒙不仅仅是记诵经典,它还包括对一应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艺术家们,在谈到传统艺术的衰落时无不痛心发问我们可以扶持一协让国宝级的艺人授徒,给演出宏大的背景,在电视上普及这种艺术,把所有的演员养起来……但是,观众在哪里?事实上,一切传统艺术,包括皮影、京剧、古琴、剪纸、昆曲等等,要振兴,要传承,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喜欢它,对之情有独钟,如此,文化艺术的根,才强壮、健旺起来。因此国学的相当部分,是让孩子们懂得欣赏这些民族性的艺术,有“心神相通”的领会能力,这才是传统艺术活在民间,而不是被做成博物馆中的标本的首要条件。在日本,有文化有修养的家庭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能剧”的欣赏能力,让孩子练习书法,教孩子怎样穿隆重的和服……家长认为学习这些东西,可以非常流畅地表述一个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而我们的孩子,既不穿汉服,也不会欣赏京剧;既不会写毛笔字,也不会欣赏天桥杂技……这里面的差距,当然与升学无关,却根深蒂固地影响了孩子的未来的幸福感与自得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
在孩子幼时,国学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孩子稍大,国学教育才演变成探究性学习,有了孩子个人的兴趣和方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过早地替孩子定方向,反而会泯灭其兴致。
孩子幼时,国学教育可以相当地“游戏化”,也就是要让孩子边玩边学,不要让他感觉在强制性地学一些距他的生活很远的、无用的东西。要让孩子手舞之足蹈之,全身心地参与进来。在台湾,唐诗宋词都是拿来唱的,一面唱一面还鼓励孩子摇摆身体,加上舞蹈般的动作,每个孩子都兴奋不已;一开始让孩子唱京剧,小孩都没兴趣,老师让每个孩子都勾上半张“花脸”,好么,课堂之热烈堪比嘉年华化妆游行,孩子们也很快爱上了京戏;台湾的孩子连打太极拳,也配上诗经唱诵,你别说,还真是与身体的韵律配合得很好,因此经典怎么学,也是有方法的,要尽可能从孩子的心理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