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嫁接技术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苗木嫁接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苗木嫁接技术培训

苗木嫁接技术培训范文1

(一)猕猴桃示范园区建设。乡村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规模1600亩,现已整合农开、发改、扶贫、国土、畜牧、农业等项目资金1800万元,完成机耕道、园间操作道、冷藏库测设选址和土地测绘工作,成立了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园区猪场建设已动工,现已在示范园区开展技术培训2期次,培训200余人,发放资料2000余册。镇村、乡村猕猴桃标准园建设规模400亩,现已全面完成苗木定植、施肥等工作。镇村猕猴桃低改标准园建设规模1000亩,现已完成土地翻耕、苗木补植、立杆、施肥等工作。

(二)柑橘品改示范园区建设。镇社区柑橘品改精品示范园建设规模1000亩,现已完成春季施肥、第一次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乡村柑橘品改示范园建设规模1000亩,现已投入资金75万元,全面完成高接换种(主要嫁接湘蜜1号、大分四号),已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3次,开展技术培训2期次,培训橘农1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

(三)茶叶标准示范园区建设。镇村茶叶精品示范园建设规模500亩,现已完成2次施肥、苗木修剪、中耕除草等工作;镇村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规模1300亩,现已完成苗木补植、2次施肥、中耕除草等工作,已开展技术培训3期次,培训茶农3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00余份。

(四)优质稻标准示范园建设。乡镇优质稻标准示范园建设规模1万亩,现已投入资金190万元,全面完成育秧工作,插秧工作已经开始,已完成插秧面积2000亩,开展技术培训5期次,培训农民320人次;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新修0.3×0.3m渠道5200m,0.8×1m渠道450m,生产道路1025m。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猕猴桃示范园区建设。猕猴桃生态农业示范园按照规划逐步完成建设任务;猕猴桃标准园继续搞好园区施肥、中耕锄草等培管工作;猕猴桃低改标准园继续搞好棚架整理、田间培管、技术培训等工作。

(二)柑橘品改示范园区建设。柑橘品改精品示范园搞好第二次病虫统防统治及花果管理等工作;柑橘品改示范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肥料发放、田间培管等工作。

苗木嫁接技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核桃;栽培;对策;思南县

收稿日期:20120406

作者简介:梁江(1977—),男,苗族,贵州思南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S6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01803

1引言

核桃(Juglan sregia L.)经济价值很高,科学种植核桃对促进山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伴随思南县核桃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一些栽培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出现,如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分析核桃栽培存在的问题,提出核桃丰产栽培的对策与措施,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思南县核桃产业发展规划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07°52′~108°28′,北纬27°32′~28°10′,总面积2 230.5km2,总人口66.7万人(2009年末),其中城镇总人口23.74万人,农村总人口42.96万人。县境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的北部边缘,位于武陵山脉与大娄山山脉之间。受构造、岩性以及乌江水系控制,呈现出峰丛山地,缓丘谷地、河谷、石林等多种地貌形态。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年均降雨量1 154.3mm,年均气温17.8℃,无霜期290d。

为将核桃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加快全县脱贫步伐,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末,全县新建核桃产业基地16 6667hm2,其中高标准园地10 000.0hm2,四旁种植106 6667hm2。建成10个万亩以上核桃重点乡镇、20个千亩以上的核桃专业村。到2018年,挂果果园16 666.7hm2,年产量1.25万t,产值2.8亿元以上;到丰产期实现年产量6.25万t以上,产值14亿元以上。建成核桃良种苗木培育基地33.3hm2,核桃交易市场10个,培育核桃加工销售龙头企业2家,核桃专业合作社27家,逐步建立健全核桃产业化经营体系。

3存在的问题

3.1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经过调查,核桃产业发展存在政府重视,种植户被动的问题。2012年3月,思南县政府下发了《思南县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思南县2012年核桃产业化扶贫项目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核桃产业是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是加快全县脱贫步伐,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扶贫部门、林业部门以及各乡镇政府均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但由于过去银杏、速生杨等产业发展的失败,以及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个别工作人员和近55%的农户存在对于核桃产业的发展存在观望态度和消极情绪,45%左右的农户对于市场前景并不看好。因部分农民种植核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导致在核桃栽植、养护管理等环节存在“被动栽、轻管理或不管理”的现象。

3.2盲目追求新品种,苗木质量良莠不齐

对品种缺乏认识,认为发展核桃只要是新品种就行。没有选好主栽品种,未充分考虑和论证核桃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学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所栽植的地块地力、土壤结构相适应的问题。近几年,有的乡镇引进的核桃品种较多,各个品种的性状特点和适应性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品种杂,果实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品种果实质量次,销路受到影响,一些品种抗病能力弱,不适合本地栽培。另外,由于思南县没有规模性的核桃苗木生产基地,加之贵州各地均在大力发展核桃产业,苗木需求量大,供不应求,从而为一些不法的苗木供应商提供了可乘之机,苗木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出现实生苗的现象。

3.3科技推广不力,技术人才紧缺

近几年来,思南县加大了核桃丰产优质栽培科技推广力度,由于每年建设规模大,科技推广资金不足,示范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素质低且传统观念浓厚,导致科技推广的力度仍显薄弱;因为对于科技工作者以及技术人员的奖惩机制不健全,导致科技推广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核桃栽培的技术指导主要由林业局负责,各乡镇林业站具体组织实施,但乡镇林业站承担非本行业的工作(如包村、计划生育等)负担过重,精力不足。另外,有一定文化水平且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强的农民大多出外打工,因此,农村科技带头人以及技术人员紧缺。

3.4果园占地条件差,整地质量达不到要求

经调查,除四旁栽植外,核桃种植大多在山地、沟坎上,普遍存在土壤厚度薄,水源条件相对较差,加之整地方式、规格等达不到要求,不能满足核桃生长发育的需要。由于栽后几年仍然不整形修剪,疏于病虫防治,不能按其需求浇水施肥,完全是放任生长,这就导致了早实品种,生长缓慢,未能丰产树体就开始衰老枯死;而晚实品种,自然生长,只长树不结果,达不到丰产要求。经调查,40%左右的农户几乎没有开展核桃园施肥、灌溉及土壤管理,对病虫害的防治一般是在出现明显症状或已受到损失时才问诊寻药。套种农作物的核桃林虽然进行中耕除草,但主要是针对套种作物,深度限于地表,常造成下层土壤板结,根系上浮,难以向深层扩展。

3.5投入不足

产业发展需要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思南县标准化果园基地建设补助标准346元/667m2,其中,种苗、打坑、肥料、以短养长等196元,3年管护费150元。果粮(草)间作和四旁栽植补助标准135元/亩,其中,苗木、打坑、肥料、农药等费用50元,3年管护费75元,其他费用10元。所有项目补助,政府均以物化方式提供。经调查,思南县农村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收入,在家务农近80%以上的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劳动力较差,若他人完成,劳动成本平均为120元/d·人。加之,地方配套扶持、银行信贷辅助社会各方参与等措施不健全,农户积极自筹能力有限或积极性不高,与核桃丰产栽培的投入需求的差距较大。

3.6核桃产业化经营体系亟待健全

经调查分析,一是思南县核桃产业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程度不高,若以村为单位建立的专业合作组织较少,成立的专业合作组织松散,利益机制不健全,基本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二是现今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核桃产业链较短,主要依靠变卖果实,附加值低;三是产品销售网络不健全;四是没有形成特有品牌,市场认可程度低。

4对策与建议

4.1强化组织领导,提高认识

(1)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认真研究并制定核桃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年度规划和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强化对各部门、各乡镇督促检查,实行目标管理和行政问责,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2)加强部门联动,扶贫、发改、林业、工贸和招商、水利、财政、金融、交通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为加快核桃产业发展服务。

(3)加强宣传发动。采取开群众会、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座谈、大户出外参观取经、示范基地学习等形式,大力宣传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生态账、市场账、增收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掀起种植核桃的热潮。

4.2规范苗木生产,确保苗木安全

(1)认真开展优树普查和认定工作。全面摸清本县核桃资源的分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质核桃母树实行挂牌登记,建档立卡,同时做好申报认定工作。对经认定的优树要签订采穗采种协议,为苗木嫁接和采穗圃建设提供可靠的优质穗条和种子。

(2)抓好采穗圃建设,确定适合于本地栽培的主打品种。应抓紧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采穗圃基地,确保为本地苗木生产提供优质量足的穗条。

(3)加强对苗木质量和苗木生产环节的监管。严格执行苗木生产的《苗木质量检查合格证》、《苗木检疫合格证》和《标签》制度。要督促育苗生产企业必须到认定的优树或采穗圃基地采种采穗,并按生产技术流程嫁接和播种。育苗企业要建立苗木生产档案,做到种(穗)来源清楚、播种和嫁接清楚、苗木去向清楚。

(4)实行苗木质量保证金制度。要与育苗企业签订供苗合同,明确违约责任,缴纳质量保证金,避免无“果”而终。

4.3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培训计划需求,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力度。与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省林业学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寻求科技支撑。加强技术培训。通过办培训班、现场施教、田间指导,普及核桃生产的主要实用技术,强化对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的科学素养。稳定技术人才队伍。重点培养一批“核桃专业辅导员”和苗木嫁接能手。另外,应将林业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转移到重点抓核桃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4.4合理选择核桃用地,严格技术规范

4.4.1合理选择核桃用地

根据核桃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结合本县的气候、立地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重点选择海拔700m以上、25°以上坡耕地、长期未耕作的弃耕地、宜林荒山荒地、林中空地、已退耕的低产低效林地、土层厚度大于1m的石旮旯地,且交通方便、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阳坡背风面区域规划建设。

4.4.2栽植必须严格技术规范

严格按照无公害果园的要求和《贵州核桃栽培技术规范》建设核桃基地,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栽种。严格时间要求操作。在每年年底前完成打坑、施农家肥等准备工作,根据不同海拔适时移栽,原则上在每年4月底前完成移栽任务和补植补造工作。严格技术要求操作。整地实行带状或块状整地,带状整地严格按带宽2~3m,带间距5m的标准执行;块状整地规格为100×100cm。种植23株/667m2,其行距6m,株距5m;打坑规格为80cm×80cm×80cm;要按农家肥9 000kg/hm2或复合肥1 500kg/hm2施足底肥,并以本地优质核桃为主,按8∶1的比例适当配置受粉树。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果园要选择地形、土壤、水源综合条件较好的公路沿线区域。采取定人员、定任务、定指标、定措施、定时间、定质量的“六定”工作原则,实行行政和技术干部挂牌亮名,确保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4.4.3加强果园管护

(1)坚持建管并重,落实管理责任。切实搞好核桃幼龄期、初果期的管护,杜绝和防止重载轻管、只栽不管的现象发生。按照核桃规范栽培技术要求,指导群众搞好幼龄核桃树施肥、灌溉、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加快树体生长,培养丰产树体,为今后高产稳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严格兑现管护费。根据农户每年对果园(树)的管护情况,验收合格后方可兑现管护费;不合格的,督促农户重新管护,确保幼龄核桃园(树)管护率达到100%。

(2)加强土肥水管理。按照发展山地农业的模式,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立体种植、种养结合等方式,发展林下种草养羊、养鸡、中药材等。核桃园可间作豆类或薯类作物,成年核桃园要经常中耕除草,种植绿肥改良土壤;秋季进行深翻并施基肥,基肥以迟效性有机肥为主,且应尽早施入,以补充树体所需养分,促进花芽分化;花前花后应及时追施尿素等速效肥,确保开花坐果对养分的需要,发挥保花保果作用。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果园中使用的农药、化肥进入果园,从源头上把好核桃质量安全关。

(3)合理整形修剪。幼年期着重培养树形,应根据树体分枝特性确定适宜的树型。对直立性较强的品种,或在株行距较大、肥水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采用疏散分层形;对开张性强的品种,肥水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则采用自然开心形;密植情况下,可采用扇形整枝,及时处理背后枝与下垂枝,不断增加结果部位,防止树冠内膛空虚和结果部位外移。

(4)加强病虫害防治。由于气候变暖,农药使用过量,大多为外来引进品种,大面积纯林过多,生态平衡失调,容易形成病虫害。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应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运用“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提倡营林措施(如通过立体经营,营造混交林,减少大面积纯林等以提高生态自控能力),生物防治(培养利用天敌,以虫治虫等),物理防治(如黑光灯诱杀)等防治方法;加强测报网络建设,及时掌握病虫动态;化学防治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到适时用药,合理用药,规范用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农药,禁止在采收前2个月至采收期间使用农药。

4.5多渠道筹资,创新产业化扶贫利益联接机制

采取国家投资引导、地方配套扶持、银行信贷辅助、农户积极自筹、社会各方参与等措施,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投资保障机制。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把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治理、旅游开发、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项目与核桃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合力推进核桃产业快速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和投融资力度。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企业和人才参与核桃产业建设,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行政银企合作机制,不断增大核桃产业化扶贫在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总量。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充分体现贫困农户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机制调动广大林农的积极性,着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协会)承包大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核桃产业。

2012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4.6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核桃产业化经营体系

(1)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组织。以农民为主体,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多形式多途径兴办核桃专业合作社,提高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果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2)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延长核桃产业链,带动核桃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发展,实现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从而保证农户利益,提高其栽培管理的积极性与针对性。

(3)搞好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依托农村集镇建设初级核桃交易市场,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为主的运作模式建设区域性核桃专业化市场。采取委托销售、联营销售等形式,抓好产品销售网络建设。积极支持农民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从事核桃产品贮藏、运输、销售行业。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地为果农提供市场需求和价格行情,促进果品适时适价销售,争取优果优价。

(4)统一核桃品牌,利用各种有效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核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核桃品质优势,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办法,统一核桃品牌,并申报品牌专利权,完成产品的注册登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苗木嫁接技术培训范文3

关键词:干果经济林;栽培管护;规划

1 适宜栽培干果经济林的地方

核桃树的选址:核桃:核桃树属于多年生落叶乔木,树大根深,其经济寿命可达百年以上。需要土层深厚在1.5m以上,壤土、沙壤土,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渗水性良好。有机质含量高,pH值为6.5~7.5。

核桃是喜光性很强的植物,山坡地、丘陵地建园要选在阳坡和半阳坡的中下腹,坡度应是15°以下的缓坡地,以便于整修水平梯田,要营建防护林。利用平地建园,要注意背风向阳,地下水位不高,而且排水良好的地块。核桃在生长发育期间,需要大量的水分,园地附近必须有灌溉水源。核桃园也不能低洼积水,排水要通畅,所以核桃园的选地要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2 干果经济林发展路径

干果经济林集中连片的,面积在10hm2以上的,核桃苗木费可享受政府补贴。核桃苗木费以享受政府补帖和个人自筹的形式,由阳城县林业局统一调配苗木,适宜栽植核桃的地区即调配核桃苗木。

核桃:栽植株距4m,行距5m,每667m2栽植33株。苗木费每株15元,即每667m2苗木费495元。由县林业局争取国家造林补助资金200元/667m2,林地经济补助资金200元/667m2。即每株苗木享受政府补贴12元,种植户每株苗木仅需3元。

3 经济效益

阳城县近几年核桃良种发展迅速,10年间由0发展到1333余hm2。嫁接苗与实生苗所产果实价格差异也拉开了档次,实生核桃5~6元/kg,而嫁接良种核桃7.5~10元/kg,国际市场吨售价达6000~8000美元,是普通核桃价格的3~4倍,且供不应求。

综上所述,种植核桃的经济效益是大豆和玉米的8~10倍,效益非常可观的。可见干果经济林是结果早、效益长、后期投入少的干果树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和经济效益逐年会有所增加。其盛果期均在10年以后,受益期超过百年,一次投资终生受益,可称得上是“摇钱树”。 我县按现有规模计算,进入盛果期,可产核桃800万kg,年产值可达33亿元。可带动农户1万余户,每户年增加收入2.4万元;按现在发展速度,3年后即2013年,我县可发展干果经济林达3333余hm2,盛果期后年产果1600万kg,年产值达60多个亿,随着树龄的增长,产量也将逐年增加,国民经济产值更高,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林业产业。

4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核桃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使阳城县干果经济林基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借此机会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带来大量商机。充分利用了当地土壤、气候条件,通过企业和政府组织农民进行良种产业化生产,组建干果经济林基地,为广大农民提供质量更加优良,数量更加充足的优质苗木,而且有利于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广大农民贯彻执行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阳城县干果经济林产业化发展。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为改善当地的生态、气候等环境做出贡献。

5 技术服务

5.1 我县林业局负责调配苗木

阳城县国营林场从造林整地到栽植和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包成活率,包技术指导,包产品回收及销售。让广大种植户认识到栽培核桃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并且走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栽培核桃的后顾之忧。

5.2 经营管理能力及技术情况

阳城县林业局有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10余名,中级职称技术人员20余名,曾经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市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多年来主要以繁育干果经济林苗木为主,已有10年繁育核桃经验,我单位统一实施,科学栽植,科学管理,确保栽植成活率,并做好苗木栽后管理工作。做到统筹安排,合理搭配,形成科研――生产――经营――示范――服务一条龙的现代化管理。

苗木嫁接技术培训范文4

关键词:核桃;提质增效;技术;师宗县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02702

1师宗县核桃产业现状

师宗县具有较长的核桃栽培历史,核桃品种丰富,有本地细香核桃、紫瓤核桃,自2007年提出大力发展核桃项目以来[2],师宗县依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核桃,至2016年全县共发展核桃12.1万亩,由于产业发展过快,抚育管理投入资金少,管理技术滞后等,导致核桃普遍长势弱、品种良莠不齐,权势杂乱、病虫害严重,挂果率低、低效林面积多, 产业效益低,核桃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据师宗县2015年特色经济林核桃产量产值调查统计显示,核桃产量为163.2 t,产值244.8万元[1]。

2成因分析

师宗县核桃形成产业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栽培管理模式、产业发展规模、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很大一部分低产低效林,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发展。

2.1产业发展规模过快

自2007年师宗县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核桃产业的发展,每年发展省级核桃项目1.0~3.5万亩,至2015年全县共完成16万亩,保存面积为12.1万亩,产业的快速发展使规模变大,大规模化后的技术管理水平降低。

2.2抚育管理技术滞后

核桃产业发展中,重栽轻管现像普遍存在,林农按照传统的栽培管理方式,核桃栽植后任其自然生长,而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核桃抚育管理技术措施多处于盲区,相关技术培训少等,从而忽略了相应的抚育管理技术,加之抚育管理项目跟不上,缺乏专门的项目资金投入,致使产业发展中技术管理跟进服务滞后。

2.3品种杂,品质低

早期发展核桃产业时,当地没有建设好苗圃,本地乡土核桃中本身也是品种杂乱,优质品种分散在全县境内,影响对优质单株接穗的采集嫁接,在短期内无法培育出大量优良嫁接苗来满足核桃产业的发展,核桃苗木靠外地调入,核桃苗木市场上存在一些劣杂的品种,相关的技术人员也缺少对种苗品质的鉴定,造成核桃产业发展中品种杂乱,品质低。

2.4自然灾害影响

师宗县核桃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正是自然灾害严重的几年,先是雨雪冷冻灾害造成核桃幼树受冻,嫁接苗冻死,从嫁接口下抽生出实生苗,再到2010年的干旱,致使核桃幼树受灾严重,保存率大幅下降,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核桃产业显现出一个相对弱的增长态势。

3师宗县核桃提质增效的具体措施

3.1品种改良

针对品质差、结实率低、不结果的核桃树,采集本地采穗圃中优良接穗,于2月上旬至3月中下旬,对大树采用插皮接进行高接换优达到品种改良[3]。

3.2整形修剪

核桃树修剪在秋季落叶后至早春萌动前进行,最佳时期为12月前后,整形修剪是树体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合理地进行整形修剪,可以调整树体结构,使骨架牢固,枝条疏密得当,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早结果、早丰产,提高果实品质;修剪过程中应把握“因树修剪,随枝作形,有形不散,无形不乱”的修剪原则,合理进行整形修剪。

3.3土肥水管理

3.3.1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主要是耕翻土壤、促进土壤熟化、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病虫害,达到增强树势;忌核桃园荒芜,荒芜会使核桃园病虫害大量发生,生长势和产量下降[4],核桃园一般采用以耕代抚的方式合理林粮间作进行核桃园的土壤管理。

3.3.2肥水管理

施肥是保证核桃树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施肥除直接供给树体养分外,还可促进花芽分化,促进幼树提早结果,核桃可在每年春夏秋三季进行施肥:春季3月中下旬施肥1次、夏季施1~2次速效性氮肥,以秋季施基肥为重,秋季施肥量为全年施肥量的2/3,秋季结合除草进行秋季深翻施基肥,深度一般为20~30 cm,依据树龄大小采用环状、条状、穴状和放射状施肥方法进行;一般在果实采收至落叶前进行。施肥量可依据树龄,生长量确定,随着树木生长,可逐年增加施肥量,根据研究,每生产1 t核桃干果,需要从土壤中吸取氮14.65 kg、磷1.87 kg、钾4.7 kg、钙1.55 kg、镁0.93 kg,以上仅作为施肥参考;一般幼树每年秋季施用基肥,基肥以有机肥、农家肥为主,幼树每株施20~30 kg,初果期每株施50~100 kg,盛果期树100~200 kg[5]。

春季3~4月是云南早春干旱比较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核桃抽梢长叶期,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进行土壤灌溉。

3.4病虫害防治

核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遭受各种病虫害的危害,影响生长,造成树势衰弱,品质差、产量低,严重时造成树体死亡,加强对核桃病虫害防治是保障核桃正常生长,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危害核桃的病虫害因各生产区生态条件不同,其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在防治过程中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纵合防治”的方针,目前主要采用石硫合剂外加适量杀虫剂于11~12月M行树干涂白。

4提质增效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苗木嫁接技术培训范文5

关键词:种苗;油茶;质量管理

1我国油茶种苗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油茶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个省(市、区),其中湖南、江西、广西三省(区)占全国总面积的76.2%,面积约有300万hm2,油茶籽产量100万t/年左右,产茶油约26万t/年,产值约110亿元/年,为加强油茶种苗质量管理,近年来,国家林业局和各省林业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油茶产业健康发展。免费提供2009年初,国家林业局委托4个国家级种苗质检中心对全国种苗质量进行监督抽查,并明确要求重点检查油茶种苗质量;5月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油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全面负责油茶产业健康发展的监督和指导,7-8月由国家林业局相关领导带队组成5个检查组分别对南方10个油茶省区展开1次油茶种苗质量专项检查,有力促动了各省对油茶种苗质量的管理。与此同时,各省(区)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了本省油茶种苗质量管理办法,成立省油茶办。各地积极举办油茶嫁接和育苗生产等技术培训班或经验交流会,为提高油茶种苗质量出谋划策。

江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带性土壤以黄红壤为主,非常适合油茶生长。遂川县现有油茶林面积52860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1.5%,占国土面积的17.0%。主要分布在全县23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和1个林业公司,其中国有833.3hm2,集体100hm2,林农个人51926.7hm2,全县油茶面积1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9个,3.0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0个,大坑乡、泉江镇、禾源乡、堆子前镇、草林镇、左安镇、戴家埔乡等7个乡镇面积达5.0万亩以上。但由于油茶生长较慢,又采用粗放造林式的栽培管理方式,没有实施较规范的管理与适当的资金投入,造成产量低、效益差,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农民投入与生产积极性也不高。笔者根据多年的林业工作经验,分析了遂川县低产油茶林形成的原因,提出了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2油茶种苗质量存在问题

1)种苗质量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由于种苗管理机构不健全、人财力不足,监管不到位,导致有些个体户或企业受利益的驱动,在油茶良种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生产销售伪劣穗条和种苗,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秩序。

2)良种苗比例和质量偏低。加强生产管理是确保嫁接成活、成苗的关键。有些地方虽对苗圃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和现场指导,但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没有把握好关键的技术环节,如调控苗床温湿度、除萌除杂、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揭膜拆棚等管理没有及时到位,导致苗木成活、成苗率较低;嫁接没有成活而形成的实生苗没有清除,接穗上萌生的花芽没有及时抹除,导致良种苗比例不高,质量偏低。

3)盲目引种行为尚未杜绝。有些地方对油茶良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用未经确认品种来源的种苗盲目造林,个别地方甚至还存在用非良种实生苗造林的现象;一些良种选育基础薄弱、良种资源匮乏的地方,不考虑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不经过区域试验,不听取专家意见,盲目从外地调入穗条和种苗开展油茶种苗生产。

3加强油茶种苗质量管理措施

1)严格实行油茶种苗生产、经营市场准入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二十条、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林木良种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由生产、经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国家林业局《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审核油茶种苗生产、经营申请人的资格和条件,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油茶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和管理,从生产、经营的源头把好关,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经营。

2)着力推行监督油茶种苗“四定三清楚”。“四定”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根据国家林业局《油茶种苗质量管理规定》,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油茶发展规划和造林任务,对辖区内符合本规定的种苗生产单位择优确定油茶采穗圃和油茶良种嫁接苗生产点。由油茶种苗生产者和使用者签订生产供应合同,按照供需双方合同约定,实行定单生产。“三清楚”即品种清楚、种源清楚、苗木销售去向清楚,就是要做到每株苗木都能追根溯源,从源途和用途两个方面摸清油茶种苗来源和去向。

苗木嫁接技术培训范文6

关键词:陕西;林木良种基地;探析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06402

1引言

林木良种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选育和推广良种造林,是全面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从2000年开始,陕西省陆续建成核桃、油松、樟子松、黄连木、杜仲、珙桐、七叶树等林木良种基地6615hm2。然而,陕西省林木良种基地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规模与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困扰林木良种基地发展的因素较多。

2林木良种基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良种基地建设规模较小,生产能力有限。陕西省现有林木良种基地44处,从整体来看,规模小,基地建成后示范效果不明显。如汉滨区现有的油茶林大部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营造的,粗放式的经营管理,使得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长期以来,由于油茶优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不够,油茶芽苗砧嫁接等一些先进的种苗生产技术还未能广泛应用到生产中,导致油茶苗嫁接成活率不高,油茶良种苗产量受到一定限制,进而影响到茶叶的发展。

(2)良种基地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衔接性很强,需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资金的投入必须保持长期性。目前,除9个良种基地享受国家良种补贴外(每个基地年补贴约45万元),约80%的基地没有享受国家良种补贴政策。当时基地建设都是国家一次性投资,资金的集中投放方式与建设的长期性特点不相适应。大多林木良种基地缺乏长期维护经费,一些正常的科研、基地维护、种子生产工作难以正常有序开展,发展后劲不足。

(3)良种推广使用率较低。良种苗木与普通苗木相比是优质不优价,良种苗生产成本比普通苗木高,但在价格上优势不明显,由于良种生产本身投入较大,成本较高,除核桃等少数经济林品种外,大部分林木良种基地长期处于保本甚至亏本经营状态,良种苗繁育难以持续有效地进行。受市场及自身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多数苗圃很少采用良种育苗,特别是用于生态建设的良种苗,有价无市,良种推广率普遍低,良种化程度不高,重数量、轻品质,许多先进适用的林业科技成果未能很好地在种苗生产上加以转化、推广和应用。

(4)机制有待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陕西省发展的林木良种基地一部分布局在国有林场,林场虽属事业性质,但实行的是定额补贴企业化管理体制,事业费投入严重不足,良种基地只能维持现状,造成良种基地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大量外流或转行,又无能力外聘高级技术人才,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所需的技术力量不断削弱,加之建设单位本身体制问题决定其难以保障资金的持续性,这就严重影响到了基地安全和技术力量的培养。此外,由于良种基地专业技术性强,工作比较辛苦,生活条件较差,现有的技术人员多数都不愿意在良种基地工作,制约了良种基地的发展。

(5)经营管理措施比较粗放,病虫危害严重。一般以用材为主的良种基地大多建在山地,杂草杂灌及非目的树种的生长常常造成林内荫蔽,林内卫生状况变差,同时也与产种母树形成营养和光照竞争,阻碍花粉传播,使产种母树中下部枝梢光照不足,影响花芽分化,造成结实部位上移,结实量减少。杂草、杂灌的过分生长也给病虫害防治、施肥作业及采种工作带来困难。由于缺乏稳定的病虫害防治投入,大多良种基地病虫害防治处于无序化状态,虫口密度很难控制,易于反弹,往往引起良种产量的较大波动。

3良种基地可持续发展措施

(1)建立起适合林木良种基地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省财政、林业发展重点县地方财政,应根据全省和地方林木良种发展需要,设立林木良种基地发展专项资金,在现有林木良种基地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技术力量强、能有效带动全省种苗事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良种基地,作为重点良种基地,全面扩大现有良种基地的补贴范围,在资金上予以合理扶持,使基地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试验示范、技术协作等工作有序进

行,真正成为集引、选、育、繁于一身,生产经营和推广为一体的林木良种基地。

(2)进一步加强与教学科研单位的技术协作,提高林木良种的技术含量。全省林木良种基地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强化与教学科研单位的技术协作,本着“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从良种选育、繁育推广、优质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到开发利用等,进行一系列的合作研究,形成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并针对种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研究攻关,以期取得一批科研成果。略阳县杜仲良种基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仲研究课题组进行长期技术协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选育的秦仲1号、秦仲2号、秦仲3号、秦仲4号通过了陕西省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建设的杜仲原种采穗圃被中国杜仲研究会命名为“中国第一秦仲系列杜仲良种采穗圃”,组织编制了《略阳杜仲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准》(陕西省地方标准DB/T499―2010)和《杜仲标准综合体》(陕西省地方标准DB/T500―2010)。

(3)提升林木良种基地试验示范水平。宜君县核桃良种基地总结集成的“换良种、巧施肥、细间作、精修剪、防晚霜、有机化”核桃生产6项关键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全县已建成县、乡、村三级核桃示范园623个,面积0.37万hm2。其中500亩以上县级示范园6个,100亩以上乡级示范园88个,50亩以上村级示范园529个。由于地方政府重视,加之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带动,使全县核桃生产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经发展核桃2.56万hm2,挂果0.8万hm2(良种达0.67万hm2),产量达7000t,人均收入1080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占到山区农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核桃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4)强化林木良种基地的管理。良种基地要按照高标准、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基地的组织管理能力建设,明确权、责、利关系,健全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制度。使林木良种基地成为林木良种的重点生产基地、科研院所的研发基地、种质资源的保存基地、科研成果的推广示范基地。

(5)定期对林木良种基地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省级良种基地管理机构应针对基地发展现状,搞好基地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以满足基地发展需要。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林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这就要求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工作,提高良种基地的产出水平,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