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安全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安全市场分析

信息安全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新生儿;安全隐患;预防性护理;应用研究

我院在分析了护理安全隐患基础上,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分娩的125例新生儿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74例,女51例,日龄在3~18d,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125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监护人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68例,男40例,女28例,平均日龄(10.4±2.1)d,胎龄6~42w,平均胎龄(38.9±0.5)w,其中足产儿63例,早产儿5例,分娩时体重(3.18±0.24)kg,无陪护病房新生儿12例,母婴同室新生儿56例,对照组57例,男34例,女23例,平均日龄(11.2±1.9)d,胎龄在37~41w,平均胎龄(39.6±0.6)w,其中足产儿55例,早产儿2例,分娩时体重(3.29±0.23)kg,无陪护病房新生儿8例,母婴同室新生儿49例,两组新生儿及其护理人员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安全隐患分析 分析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制定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具体安全风险因素包括:新生儿因素,新生儿无语言表达及自我保护能力,加上新生儿机体免疫力低下,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出生时伴有疾病患儿,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1];护理人员因素,责任心不强、操作技能差、防范意识不足、设施设备操作不熟练及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均会诱发安全事件,责任心和防范意识是预防安全事件、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只要护理人员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能有效预防安全事件发生[2]。

1.3护理方法 我院制定了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新生儿护理人员学习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操作技能、设施设备使用、护理文书书写及病房管理等,通过不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职业水平;加强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如消毒隔离、新生儿喂养等制度,对于母婴同时新生儿还应指导家属如何开展新生儿护理,教授家属如何喂奶、沐浴等,确保在以上基础护理过程中新生儿不受到伤害;加强院感护理,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的并发症[3],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隔离消毒制度,接触新生儿分泌物、排泄物等时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定期进行病房空间监测,必要时可进行空间消毒;护理人员减压疏导,有利于减少工作差错和安全事件发生。

1.3观察指标 新生儿护理过程常见的安全事件包括腕带遗失、床头坠落、感染、护患纠纷、红臀、发错药物等,护理质量观察指标包括技能操作、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及文书书写,根据观察指标优劣将其分为优、良、差三类,并对比两组所占比例;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能、护患沟通等,根据调查结果将护理满意情况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类,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医学软件SPSS16.0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当统计值P

2结果

2.1两组护理安全情况及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护理期间发生腕带遗失1例,院内感染1例,红臀1例,安全事件发生率为4.4%(3/68),对照组护理期间发生腕带遗失3例,感染1例,床头坠落1例,红臀2例,护患纠纷3例,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7.5%(10/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88.2%(60/68),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75.4%(43/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临床护理中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及护理缺陷,属于医疗机构中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新生儿病房多为无家属陪护病房,更衣、沐浴、进食等基础工作多由护理人员完成,因此新生儿护理工作量大、风险高、责任重大,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质量观察指标及护理满意率则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预防性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菲菲.新生儿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27(12):348-349.

信息安全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安全评价;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预防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02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国防科技行业对于国家秘密的保密要求进一步严格,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民用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商业秘密的进一步重视,近年来,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建设及改造项目数量逐步攀升,随着屏蔽机房以及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新技术应用的同时,势必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项目设计、施工等环节存在与国家相应标准、规范差距,在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安全验收评价现场勘查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安全问题,需要企业积极落实整改。本文重点从安全评价的角度对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对使用物质的危害特性进行分析,结合辨识与分析,列举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在安全评价中常见的问题,对照相应标准、规范,对常见问题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火灾

机房配套相关各种高低压变配电装置、电气设备、电器、照明设施、电缆、电气线路等,如果外部火源移近、过负荷、短路等,均有可能产生电气火花、电弧或者过热,可能发生电气火灾或引燃周围的可燃物质,造成火灾事故。

机房的电气线路、设备多而复杂,若违反规定安装使用电气设备,随意乱接临时线、计算机长时间工作、空调长期开启等,容易造成用电负荷超载,机内电路故障、元件过热等。机房内为了保持恒温、洁净环境有可能大量使用木材、胶合板及塑料等可燃易燃材料进行装修,还有设备安装后大量纸箱、塑料等包装、填充易燃材料未及时清理,一旦遇到明火、高温热源容易引起火灾。

2.触电

(1)用电设备触电

机房新增设备均为用电设备,在操作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引发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有:用电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或维修不良导致防触电装置失效,如设备无保护接地(零)或接地不规范,接线端子而无防护罩,电气线路、插头、插座等老化、绝缘层损坏、失效等原因造成触电事故。作业人员缺乏安全用电知识,如设备维修时未确认是否已切断电源,私接、乱拉临时用电线路等可造成触电事故。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如非电工人员或无证维修、接装电气装置,电工作业时违反电工安全操作规程,不按安全要求穿戴劳动防护用具等可造成触电危害。

(2)雷电

建筑物若防雷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接地电阻值不符合规范要求,则雷电过电压在雷电波及范围内会严重破坏建筑物及设备设施,并可能危及人身安全乃至有致命的危险。建筑物内导体遭受雷电感应时,金属部件之间会出现电位差,使人身遭受电击。雷电波沿输电线路、管道及电缆线路侵入建筑物时,电气设备可能因高冲击电压被击穿烧坏,还可能引起短路、反击而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机房信息系统等弱电系统遭受雷击电磁脉冲的干扰时,电源线路、信息线路等均会产生过电流或过电压,损坏电子设备,导致系统的瘫痪。

(3)静电

计算机网络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积累的静电,可产生静电放电火花,可使作业人员遭受静电放电的电击而引起坠落、摔倒等二次事故;或造成电子设备损坏,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3.容器爆炸

屏蔽机房或重要机房消防系统大多采用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需使用灭火剂气瓶,气瓶属于压力容器。气瓶使用时可能发生爆炸,主要原因有气瓶的材质或加工的缺陷导致气瓶爆炸;由于保管不善,气瓶瓶体受腐蚀破坏,造成机械性能降低、承载能力不足而导致气瓶爆炸,在七氟丙烷检修、检测过程,由于操作失误等原因,国内也有发生气瓶爆炸事故的相关报道。

4.中毒、窒息

消防系统使用的七氟丙烷遇高温时会产生毒性气体,气体灭火系统启动后,七氟丙烷气短时间内迅速充满整个机房,若气体灭火系统因系统故障、操作失误、火灾触发等原因启动时,机房内作业人员未及时撤离或发生火灾时抢险人员闯入且未佩戴呼吸器等防护用品,都有发生中毒、窒息的危险。

5.噪声

机房设备(大多为空调系统)运行时存在一定的噪声,在以上作业场所若无良好的降噪和防护措施,工作人员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有可能引发噪声职业危害。

二、物质危害特性分析

七氟丙烷(HFC-227ea、FM-200)是无色、无味、不导电、无二次污染的气体,具有清洁、低毒、电绝缘性好,灭火效率高的特点,其环保性能明显优于卤代烷,是目前为止研究开发比较成功的一种洁净气体灭火剂。七氟丙烷灭火是采用全淹没灭火设计,施放灭火时,以化学灭火方式为主。在设计浓度的范围无火情的状态下内对人体没有损害(标准一般是9%,七氟丙烷无毒性反应浓度:NOAEL浓度为9%)。当浓度达到10.5%(七氟丙烷有毒性反应浓度:LOAEL浓度为10.5%)以上时,不适的感觉就会出现,时间长了,还会有生命危险。火灾时,七氟丙烷在高温下分解产生的分解物主要是灭火剂中的氟,在有氢元素存在的情况下会产生具有辛辣气味的氟化氢(HF),即使其浓度很小,也会给人造成很大程度的不适和伤害。这种分解产物的多少取决于火势的大小和七氟丙烷接触到火或受热面的时间长短,若灭火剂浓度积累很快达到灭火浓度,那么火很快被扑灭,分解物也就很少,也会很大程度减少对人员的危害。

三、安全评价中常见问题及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结合上述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七氟丙烷灭火剂危害特性分析,并参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等标准、规范要求,列举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在安全评价中常见的问题,并对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1)建筑结构方面

在评价中,部分项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耐火等级低于二级,且装修采用易燃、可燃材料。根据标准要求,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当A级或B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位于其它建筑物内时,在主机房和其他部位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不低于2h的隔墙,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主机房的顶棚、壁板(包括夹芯材料)和隔断应为不燃烧体,且不得采用有机复合材料。

在屏蔽机房建设项目中,由于对屏蔽性能的技术要求,部分项目屏蔽门未向疏散方向开启,或者屏蔽门过重,门安装后发生变形,使作业人员在屏蔽室内手动开启屏蔽门非常困难,一旦发生事故,无法保证人员有效撤离。标准要求,机房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且应自动关闭,并应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机房内开启,对于设置屏蔽门的机房,定期对门状况进行检查,发生变形及时调整,并定期组织作业人员进行演练,确保熟练屏蔽门开启方式,对于特殊开启方式的应在门上张贴开启屏蔽门操作方法,确保应急逃生。

(2)防雷、防触电方面

根据资料显示,在各种灾害中,雷击对机房的危害最大,雷击造成的过电压会致计算机系统设备损坏甚至系统瘫痪。危害主要两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部分项目未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主要预防控制措施为:在电源系统设置按层层防护、分级泄流的原则设置3级电涌过电压保护器;在各种设备的信号线进线端口和信号线外引端口应设置信号电涌保护器;为防止雷电电磁脉冲,所有与建筑物组合在一起的大尺寸的金属件,包括走线架、机架、金属通信管道、金属门窗等,都应与接地系统相连,形成等电位连接。一般防雷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0Ω,电气接地电阻小于4Ω,当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时,接地电阻小于1Ω。对于防触电主要应对措施为设置漏电保护器及做好系统接地。

(3)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方面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应用带来两项新的危险有害因素,七氟丙烷气瓶的爆炸及作业场所中毒、窒息。

现场检查中,较常见的问题为采用管网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时,未同时设置两种火灾灭火探测器,火灾报警系统未与灭火系统联动,在消防控制室无相应信号控制面板,且无法对灭火系统的启动、停止进行控制。预防控制措施为:为防止误喷并及时采取措施,采用管网式洁净气体灭火系统和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主机房,应同时设置两种火灾灭火探测器,且火灾报警系统应与灭火系统联动;灭火系统控制器应在灭火设备动作之前,联动控制关闭机房内的风门、风阀,并应停止空调机和排风机、切断非消防电源等。

另一问题为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未经消防检测部门定期检测,国内关于七氟丙烷气瓶爆炸的案例很多,为确保系统灭火性能的可靠性及气瓶使用的安全性,机房设置的七氟丙烷灭火剂及设施应采用经消防检测部门检测合格的产品。

在机房预防中毒、窒息事故方面,通常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为设置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机房内未设置排风系统;二为未配置专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排风系统主要考虑到事故排风,即发生火灾灭火后排出七氟丙烷及分解产生的有毒的少量氟化氢,排风系统建议按规范设置并在机房防护区外设置手动控制开关,便于人员进入前事故排风。

对于设置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机房是否配置专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的问题,《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要求为宜,《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要求为应。根据标准要求,机房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8%,防护区实际应用的浓度不应大于灭火设计浓度的1.1倍,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8s。若为正常设计设置,防护区实际应用的浓度不会大于9%,即不超过七氟丙烷无毒性反应浓度9%,在这种浓度设计下及火情较小瞬时灭火不产生高温情况下,误喷或应急灭火时,机房内的七氟丙烷的浓度均不会高于9%,七氟丙烷不会因高温发生分解,原理上配置专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意义不大。但有时为确保灭火效果,可能超过标准要求设置灭火设计浓度,会导致机房浓度超过七氟丙烷有毒性反应浓度10.5%,同时,火情较大时,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释放控制火情后,应急抢运重要设备或储存装置时,进入机房内时,也应考虑七氟丙烷分解产生一定量氟化氢的危害,所以综合来看,配置专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技术预防控制措施。

(4)噪声预防控制措施方面

由于一般机房为无人值守,巡视值班,巡视人员接噪时间较短,一般噪声问题不是很突出。但在机房设计及设备采购时,仍应优先设计及选用低噪声设备,最大限度的降低噪声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信息安全市场分析范文3

四川省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胺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复律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心律平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P<0.05)。 结论 胺碘酮用于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

关键词 ] 胺碘酮;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045-02

快速型心律失常是心内科临床上需要进行紧急处理的常见疾病之一,多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导致患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而出现心力衰竭、低血压等[1-2]。快速性心律失常呈阵发性发作,具有致死率高、发病迅速及病情转变快的特点,且预后较差,是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上需给予紧急处理,而选择及时、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临床治疗的关键[3]。为探讨胺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复律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将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取得了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该院心内科就诊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龄为26~78岁,包括快速心房颤动28例,心房扑动1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3例及室性心动过速11例。原发病类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7例,高血压21例,风湿性心脏病13例,肺源性心脏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和心肌炎3例。均排除其他原因(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或酸碱失衡)引起的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异常及严重全身疾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具有药物过敏史者等。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心律平治疗,即心律平70 mg加入2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10~15 min,后以0.5~1.0 mg/min维持静滴,且于复律成功后继续给予心律平片150 mg/次,3次/d,口服;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即胺碘酮150 mg加入20 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推注10~15 min,若无效则可间隔15~30 min后重复静脉推注胺碘酮150 mg,之后以1.0 mg/min维持静滴,6h后调整为0.5 mg/min,且使24 h用药总剂量不超过2.0 g。复律成功后给予胺碘酮片,150 mg/次,3次/d,口服;两组均治疗1周,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标准为[4]: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动态心电图提示期前收缩消失或次数减少90%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动态心电图提示期前收缩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期前收缩次数减少﹤50%。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8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电解质及肝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其中对照组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血压降低1例,消化道症状2例及静脉炎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而观察组中出现血压降低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及消化道症状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P<0.05)。

3 讨论

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每搏输出量下降,心室舒张时间明显缩短,致使心率加快,可加重心肌损伤,引起心功能下降,使患者出现低血压或心力衰竭等现象,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治疗应及早使其转复为窦性心律或降低心室率,以避免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衰及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仍以药物复律为主要治疗方式[5]。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致心律失常作用并存,因此选择快速、有效且安全性高的药物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6]。

该研究采取胺碘酮治疗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取得了显著疗效,该组资料显示,胺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转复有效率显著优于心律平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明显改善,且动态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消失或次数减少;大量临床研究表明[7],胺碘酮作为一种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钾通道,具有非竞争性β受体阻滞作用,可阻滞心肌细胞膜钾通道,以有效延长心房、房室结及心室的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变化,防止心脏颤动现象,减慢心房、房室节及房室旁路的传导,可迅速控制患者快速心率失常时间,降低心律失常风险,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对多种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可直接作用于冠脉血管平滑肌,而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并降低主动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且无负性肌力作用,具有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的心律失常及难治性心律失常作用显著。胺碘酮首剂负荷剂量静脉注射联合静脉滴注支持可维持患者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静脉给药起效快,半衰期短,可用于急诊治疗以快速达到血药浓度,后给予口服制剂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较好的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且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压降低、窦性心动过缓,可能与胺碘酮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心脏做功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有关,通过减缓静脉注射速度后其心动过缓症状有所缓解,血压回升,分析可能与其药物的非竞争性阻断有关,因此应注意在胺碘酮注射时速度不宜过快,以避免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发生,且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观察,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通过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电解质紊乱或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研究结果与陈言智报道具有一致性[8]。

因此,胺碘酮用于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但该组研究所选临床资料较少,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以便进一步验证胺碘酮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参考文献]

[1] 吴志钢.乙胺碘呋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4):111-112.

[2] 杨彦平.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老年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09,49(1):32.

[3] 罗毅.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4):3354-3355.

[4] 杨斌.胺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31-32.

[5] 周华鸣,张瑞.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2):279-280.

[6] 张秀玲,王立民.胺碘酮治疗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3):39-40.

[7] 陈家军.胺碘酮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97.

信息安全市场分析范文4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领域的政府部门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宏观管理和履行服务职能。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战略环境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历史机遇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为关注,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世界农业信息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形成了从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农民使用计算机记帐,预知天气、指导种植和营销。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集成了气象情报系统、专家系统、市场流通系统等。农业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实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一切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城市信息化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信息港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宽带信息网络工程、*信息交互网工程、*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网工程(EDI)、*金卡与收款系统工程等都已建成。*农业信息化可以依托全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要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走向全国的服务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能力,都需要农业信息化的支撑。

(二)*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投入。郊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心城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目前*市郊不仅信息化人才的总量相对较少,而且层次分布也不平衡,特别是既懂农业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紧缺,如何吸引人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农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难度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推广普及有很大难度。

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在即将到来的世博会上,竞争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的创新上,从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要尽快建成。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国际趋势相吻合,与大都市目标相适应,与农业现代化相配套,要根据*市信息港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重点,努力构筑信息农业新高地,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贯彻实施“科技强农,信息先导”战略,坚持“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各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年,围绕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科学决策、农业电子政务等方面,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应用体系框架,以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方式加快建设进度,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任务

1、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创新农业服务功能为突破口,完善*农业网的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提高“*农科热线”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好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全国农民提供服务。

2、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档案农业信息系统应用范围,逐步实现地产农产品的全覆盖。研究各类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的评估体系,开发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系统,做到农民守信用,市民食放心。

3、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开发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加强对地产农产品的效益分析。开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智能分析系统,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4、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市统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开发并整合农业各类信息资源,建设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农业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探索网上信息服务与网下实体服务的融合机制,依托行业协会、科技推广部门、乡镇农业部门、行政村委会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

6、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从网上办事、政务公开着手,精心办好“*农委政务网”,加强政府与百姓的沟通。加快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施对传统业务流程的再造,促进政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7、推进信息技术的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要结合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信息员的普及培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行动方案

(一)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行动依据

1、*农业正在推进三大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提品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目前重点推进具有都市农业特点的农业功能创新。对内,强化生态功能;对外,强化服务功能;正在构筑物流、会展、科技、信息、农产品检测认证等五大服务平台。

2、市农委已创办了服务全国的信息平台。“*农业网”创办三年,今年进行了第6次改版,新版*农业网开设了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农业会展、农业标准化、放心农产品等栏目,重点增加国外农业政策、科技、教育、进出口统计与分析等信息,为中国农业与国际接轨服务。日前注册会员达9000多人。同时,建设了科技兴农、生物基因、城市森林、*种业等10多个专业网站。“*农科热线”由农业科技部门、推广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联手创办。通过电话咨询、专家坐堂、网上直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服务农民。自*年8月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到咨询电话7000多个,帮助全国农民排忧解难,深受欢迎。“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网络工程已启动,市农委、市教委、市信息委、市妇联、市农林局已联合发出《推进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通知》,市有关教育部门已开始远程教育的课件开发,郊区各区县已着手乡镇教学点的建设。

3、国际上农业信息技术已经由试用期进入应用期。而我国近几年网络发展迅速,各地农业网站已有2000多家。但农业信息应用和用户受益度还有较大差距。网上教学、网上购物都未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大多数农产品供应商只在网上简单信息,很少进行网上订货或网上交易。

目标

至*年,*农业网要建成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平台、网上会展平台和物流平台,并办好“*农业网英语版”,中文版让农民了解世界农业;英文版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业。“*农科热线”要扩大服务领域,既要办好人工服务的农民热线,又要办好为市民服务的语音信箱。“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要开发培育新型农民的教育资源,为全国农民服务。

行动

1、完善“*农业网”的服务功能。“*农业网”要配合*农业服务全国的物流、会展、科技、信息、检测认证五大服务平台建设,突出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重点办好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科热线、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农业会展、放心农产品七大主栏目。

2、精心办好“*农业网”英文版。“*农业网”英文版已于*年8月开通,重点推出农业领域投资环境、投资政策介绍,*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及其特色农产品推介;开发国际农产品供求平台、电子订单等业务流程。要不断完善英语网站功能,吸引海外农业企业了解中国农业,投资中国农业。

3、“*农科热线”完成服务平台升级。升级后“农科热线”在保持现有人工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为市民服务的养花、养鱼、养宠物等语音信箱,提高“热线”的智能化水平,为广大农民和市民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方便的服务。

4、建成“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采用卫星网络将10个区县的100多个乡镇和部分重点村联网,各远程教育收视点安装“智能卫星接收机顶盒用户终端设备”。*年网络基本建成,开展教学。同时,开发远程教学课件,重点为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

(二)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行动依据

1、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安全广受关注。特别是欧盟等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安全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技术指令,一方面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本国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设置技术壁垒。如荷兰、丹麦等国,农场的每一头奶牛自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信息档案”,事无巨细都有记录。而我国这方面还比较落后。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的要求,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市农委于*年开始探索建设档案农业信息系统。

2、*“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市畜牧办、市蔬菜办、市兽医卫生监督管理所及有关IT企业合作建设,并列为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目前,已开发了养猪场、蔬菜园艺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已有200多家规模猪场、30多家蔬菜园艺场成为应用单位。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光纤改造,24小时信息在线输入与查询,市外入境的畜禽产品运输车辆情况、货物情况、道口检查情况全记录在案,把好了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年7月初正式上网推出。阿强牌鲜鸡蛋是上网的第一个产品。市民根据购买的每盒鸡蛋中的“身份查询码”,就能上网追根溯源查到这盒鸡蛋的生产过程和各项质量指标,使消费者直接参与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年7月,在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档案农业信息系统”荣获“市优秀信息化应用项目”。

3、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创建信用经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应对WTO,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农业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经营的诚信度。*档案农业信息系统为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创造了一些基础条件。

目标

至*年,基本实现地产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市境道口外来禽畜产品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并建设预警系统;*品牌农产品实现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建成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评估体系和征信系统。

行动

1、推广和完善食用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各农业行业协会的管理,逐步将*的猪、禽、蛋、奶、菜、瓜果的产销全过程信息动态采集录入数据库,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广品牌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食用农产品产销的可追溯性。

2、完善“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在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稳定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建立外来畜禽产品安全的预警系统。同时,在市有关监管部门建成多媒体大屏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可控性。

3、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服务系统。整合农产品安全检测、监测和执法部门的信息资源,在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基础上,开发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包括诚信档案记录子系统、诚信综合评估子系统和企业诚信分类管理子系统。从而营造农业行业“重食品安全,守行业信用”的社会氛围。

(三)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根据农业部“金农工程”的实施要求,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以充分发挥中国加入WTO之后,政府提供信息和经济调控的作用。美国农业部已有一套健全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定时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要为全国服务,建设“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势在必行。

2、目前市农委已探索开发了农业数据仓库,有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系统、*农产品进出口数据、“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等。“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蔬菜、畜牧和水产3个子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与市蔬菜、畜牧、水产等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建设,实现计算机远程联网。*的蔬菜、畜牧、水产品生产、良种繁育、市场行情等经济信息数据可及时传输和查询。系统内已有3年多的“菜篮子”数据积累。*年度该系统推广至郊区各区县相关部门应用。

3、*农产品消费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又有口岸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很大。但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农产品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实时的健全的信息体系,对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利。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抓紧建设,为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目标

至*年,完成农产品数据集成、行情分析、信息系统的开发,建成主要出口农产品智能化的数据平台和分析平台,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行动

1、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定期采集海外农产品价格、全国主要省市农产品价格、华东六省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及相关信息,并及时。信息采集平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国外农业网站等多种渠道,建立起农业信息提供协作支持机制。

2、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在全市种植业生产基地建立1200个信息采集点,根据种植业生产茬口采集信息,开发建设农产品生产成本和绩效评估等经济运行数据库,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开发智能分析软件,对各类农产品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首期工程开发*主要出口蔬菜品种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的进口价预测、可能进口量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供求平衡及风险分析等。该系统还可以让用户选择数据源,应用分析预测技术,进行远程自助智能分析,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直接服务。要不断扩大出口农产品分析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完善系统功能,辅助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

(四)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集成,已普遍一体化地为农业系统管理服务。“*农业GIS应用系统”的建设是《关于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市信息办已将该项目列为*年全市GIS建设三大重点领域之一,是一项重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应用项目。

2、*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年刚刚起步。已研究了“*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框架。在市统一开发的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成了统一的开发环境,包括全市城市遥感栅格数据、全市“三线一区划”数字地图等,为农业GIS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3、*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应用水平和本市其他领域的应用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必须加快该系统的开发建设进度,提升*农业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

目标

至*年,建成森林、畜牧业、蔬菜、花卉、水产、土壤环境管理GIS应用系统,开发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农业各类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行动

1、*农业GIS应用系统专业子系统建设。一期工程以生态农业建设为突破口,完成三个子系统开发:一是林业分布现状和林业规划动态管理系统;二是畜牧生产分布现状和畜禽养殖业的分区布局(禁止养殖区、适度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动态管理系统;三是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监测系统。*年上半年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下半年启动蔬菜、花卉、水产管理GIS应用系统建设。同时,完成“GIS农业专业版本”的集成,以便与市其他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2、*农业GIS应用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研究。研究农业领域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如:信息分类编码的规范、空间数据总体框架结构的规范、数据分层与文件命名的规范、基础地理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专题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等,以促进农口各部门开发GIS应用系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提高农业GIS系统的建设水平。

3、建设*农业GIS应用专家系统。系统应用有深度,如畜牧系统中:移动GIS在畜牧业疫病防治中的应用、畜禽场与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畜牧业发展趋势分析、畜牧业发展规划GIS辅助决策技术等。林业系统中:规划动态管理子系统、病虫害监测子系统、防火预测分析子系统、森林景观分析与保护决策功能、遥感分析子系统、森林三维场景的模拟。农田污染控制系统中:*农田化肥农药的污染控制分析、*农田化肥农药污染控制评价分析模型库建立等。

(五)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

行动依据

1、为了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使信息化更加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农市发(*)11号]的精神,*年市农口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农委就着手创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年首批51家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挂牌。

2、*已初步建成了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市农委信息中心负责全市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区县农委信息中心负责本区县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指导和管理;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各负其责,做好本区域、本行业的基层信息服务。

3、郊区各区(县)在互联网上均建设了一个具有独立域名的农业网站,编写了本区县网站信息摘要简报“一刊”,定期发放给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民。

4、目前,因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还不健全,信息传播手段相对滞后,信息服务的内容还不丰富,信息服务的效果还不显著。

目标

至*年,建成郊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健全服务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效果,建成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100家以上。

行动

1、健全*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在巩固*年建设的51家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探索和丰富基层信息服务内容与服务手段,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年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数量扩大至100家,扩大农村信息“上网落地”服务的覆盖面。

2、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内容。各行业协会信息服务站做好本行业信息的采集、、传递工作,建立并负责本行业专业网站信息筹集与维护;组织本行业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行业管理。区县农委信息服务站要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员培训工作。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和镇级信息服务站要做好本区或本乡镇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和传递工作,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民。

3、村级信息服务站要建设村务公开信息系统和村务管理信息系统。“村务公开信息系统”提供查询村务规定、村干部分工、规划目标、办事指南、财务状况等方面信息服务。村民还可以自已输入意见和建议。“村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社务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村务管理制度查询系统、党群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子系统,促进村务管理信息化。设立村基层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栏,为本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4、推广网络调研模式,实现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网上网下联动问卷调查,开展各类教育既便捷又高效。通过调研,一方面了解基层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年3月,市农委信息中心与郊区10区县农业信息部门联合开展“沪郊农民需要什么样信息服务”的调查。年底将开展政策普及教育网络调研。今后每年根据农村需要开展农科知识普及等网络调研活动。

5、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档案管理模式。市农委信息中心已开发了服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基层信息服务站将本站的服务信息,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输入系统,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的服务档案,以促进各基层信息服务站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六)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

行动依据

1、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以及信息开放共享等,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来提升办事效率,提供广泛、全面、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高效的便民服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已建设了市政府各部门统一参与的“中国*”门户网站,转变政府职能,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

2、近年来,市农委根据市政府要求,从整合资源、健全制度着手,系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年7月开通了“*农委政务网”,突出网上办事和服务百姓的功能。开设了“沪郊概览”、“投资指南”、“为民服务”等栏目。建设了*农委系统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共有27项为民办事项目,已在网上运行的有10项,还有15项*年10月底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项目申报者、农业企业和农民可以在网上进行业务查询、申报、登记、表格(资料)下载等政府服务。同时,开发了“主任信箱”、“公众监督”、“投资热线”栏目,使政府与百姓网上面对面。为了网上办事正常运行,市农委专门发文,明确了工作制度,要求网上办事回复迅速,当日处理,隔日反馈。

3、为了提高机关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农口各政府部门加强了办公自动化应用。市农委机关局域网已开发了“中外农业信息”、“参阅资料”、“领导讲话”等15个信息栏目,开发了适应14个处室业务的117个业务流程。为了加强领导之间、处室之间的沟通,网上专门开发了“领导工作动态”和“处室工作动态”栏目,使机关工作互通有无,增强了整体合力。目前,有60%的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在线办公。

4、农口系统政府网上办事虽已起步,但由于要改变传统工作习惯,增加硬件投入,因此在推广应用上难度较大。再加上电子公章等技术问题,还不能实现所有流程网上行。要真正建设高效的电子政务任重道远。

目标

至*年,通过网络实现农口系统各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健全网上办事的运作机制,树立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良好形象。机关内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完成农口系统政务流程的信息化改造。

行动

1、推进基于公务网和机关局域网的办公业务应用。按照*市公务网建设的统一进度,认真完成农口系统公务网建设,建立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制约的统一平台。重组优化市农委等农口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完善已开发和运行的机关局域网系统,通过普及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配合农业部做好全国卫星指挥系统*联网工作,并认真开展信息服务和应用,切实提高农口系统各部门工作效率。

2、推进农委系统网上办事和服务的应用。要精心办好“*农委政务网”,完善网上办事功能,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市农委系统各单位、各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现有27项网上办事项目,*年底完成软件开发,通过培训要加快推进网上办事。要根据百姓需求,不断开发便民服务项目。要完善农口电子政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切实改变政府工作人员的传统工作习惯,以方便公众为前提,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做到政府工作好坏让百姓评价。

信息安全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烟草专卖;战略重点

一、提升品牌培育能力,进一步提升整体营销水平

1、建立起高效的市场监控体系。一是进一步规范信息采集工作,建立稳定、高效、高质的市场信息采集网络。二是建立信息收集分析系统,提高信息收集处理的速度,为分析信息、应用信息提供支持。三是建立以销量、单箱销售额、品牌规格、客户基础情况等内容为主的日常市场分析系统,完善客户经理日常分析制度,规范分析流程和分析标准。四是建立并完善品牌培育过程监测与诊断体系,设计品牌监测指标,对品牌进行持续的监测和分析,全面把握品牌的发展状况,为品牌培育、货源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2、深化协同营销工作。一是实行联合库存管理,以系统集成的思想管理卷烟供应链库存,使整个卷烟供应链同步运作,降低卷烟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水平,减少卷烟断货机率,提高工商企业市场响应速度,进一步促进工商企业和批零企业间的互动与合作,最终实现卷烟供应链各节点的共赢。二是完善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工商营销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努力实现工商营销信息的互通共享,在工商双方之间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三是建立工商评价激励机制。开展工商互评,增强协作性和协调性,兼顾工商双方的共同利益,使卷烟供应链的运作更加顺畅,实现工商企业共赢。

3、完善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现代营销模式。一是扩大网上订货系统的实施和应用范围。二是建立基于电子地图的图形化分析系统。使对零售客户的经营分析电子化、可视化,实施精确营销,为经营决策提供可视化依据。三是建立中高端消费者数据库。通过智能终端、网上订货功能的不断延伸,探索建立中高端消费者数据库,使企业更加准确了解中高端消费者的消费变化情况,制定更加准确的卷烟营销策略。四是建立品牌精准营销体系,提升培育品牌能力。通过信息平台搭建,提高重点培育品牌的能力和水平,对品牌经营进行精准营销。

4、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与管理水平。一是充分发挥零售商协会作用,提升零售商的经营自律工作水平,营造良好的零售环境。二是进一步细化客户分类,满足不同需求客户的不同要求,提高各类客户满意度。三是继续加强终端建设,促进整体形象的提升。以终端建设为中心,致力创新,积极探索零售终端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开展加盟终端、直营终端等工程的建设,实现以烟草企业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四是健全客户服务体系,实现客户服务品牌化,提升服务能力。

5、打造烟草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现代物流,构建现代供应链,以打造适应未来以下游需求为导向的现代物流体系。一是整合物流各环节工作,统筹考虑批零两个环节物流费用,努力实现全市卷烟物流费用最低。二是严格执行物流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准确跟踪分析物流费用的构成及支出情况,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化水平,有效降低物流费用。三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流程,强化管理创新,实现物流体系运行高效、费用合理。

二、加大专卖管理力度,完善联合执法机制

积极争取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执法部门对烟草市场整治工作的支持,完善和巩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机构组织协调,烟草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烟草专卖大执法格局。深入贯彻和落实法院、检察院、公安、烟草四部门联合打击涉烟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提高对涉烟犯罪分子的追刑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治安、刑警、技侦、交警、网监等多警种的配合力度,巩固和完善同工商管理部门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建立基层专卖管理所与公安派出所、工商管理所的协作机制,将联合执法机制延伸到底。加强与邮政、互联网管理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利用邮政物流渠道和互联网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的行为。

三、加强基础管理,进一步提升精细管理水平

1、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应用系统的集成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协同、资源共享的信息支撑服务体系。同时,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节约型企业。一是完善节能减排工作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家局和省局(公司)系统节能减排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制订各项能耗定额标准,并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业绩考核。二是加强节能减排宣传,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资源忧患意识、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全体员工的节约环保意识,宣传行业内外的节能新举措、新实效,为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一是健全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体系,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大在科技创新项目、科研设备和表彰奖励方面的经费投入,推动自主创新能力上水平。二是加强对外协作,合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充分发挥外部资源优势,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三是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的行业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培养企业员工创新意识,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宣传。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全员创新,形成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