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机械化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机械化分析

农业机械化分析范文1

1.1变量选取

在投入指标方面,最初选择拖拉机数量以及耕、种型配套设备为投入指标,但考虑到拖拉机的用途较广,除了农业生产,还有运输或非农用途,不能准确的反映农业机械的生产情况,而耕、种型配套设备则只能用于农业生产,可以直观反映农业机械作业的情况,因此,最后投入指标确定为耕作型农业机械配套设备和种植型农业机械配套设备的生产率。在产出指标方面,本文选择机耕和机种的面积作为产出指标。

1.2数据来源

2000~2013年延边8个县市的耕作型农业机械配套设备和种植型农业机械配套设备和2000~2013年延边8个县市机械耕作面积和机械播种面积的数据来自延边州农机站,农业机械配套设备的生产率数据主要来自阿里巴巴销售网站和农机通网站所提供的各农业机械配套设备产品的生产率指标。

2实证分析结果

延边州各县市的农业机械化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综合来看,在2000年至2013年的14年中,延边州的农业机械化生产率保持增长,除敦化市为负增长外,其余县市均为正增长,其分解指标的情况如下:第一,延边州各县市的农业机械技术进步指数均正增长。200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来,延边州逐步加大对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使得延边州的农业机械保有量和总动力大幅增加。而且近年来由于农业机械大幅增加,已接近饱和,延边州目前更加重视农业机械质量的提升,对于效率低下的小型机械不再进行补贴,只对30马力(22kw)以上的拖拉机及相关配套设备进行补贴,这将促使延边州农业机械结构更加合理。第二,延边州各县市农业机械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仅有敦化市和安图县为负增长。其中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中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和安图县保持不变,其余均为正增长;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中敦化市、龙井市和安图县为负增长,其余为负增长。纯技术效率,指不考虑规模变化对效率的影响,效率的变化来源于管理方式、技术创新等技术层面的改变。延边州农业机械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46%增加到2013年的75%,延边州的农业机械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较快,能够更加有效的掌握农业机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规模效率变化指数方面有3个地区呈负增长,5个地区正增长,但是增长幅度都比较小。延边州的自然环境可以用“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来形象的比喻,山地较多平原较少是延边州的实情,部分耕地位于有坡度的山地。而且延边州也存在土地碎化的问题,自2009年发展专业农场以来,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尚需时日。山地多、土地碎化等因素制约着农业机械发挥规模化作业的优势,也将制约延边州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总结

农业机械化分析范文2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1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S修等农机化技术。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 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3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

2.1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2.2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农业机械化分析范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投资;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108-04

引言

在人类社会生产中,农业是对自然资源与环境依赖最大的产业部门,其可持续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农业要发展,投入是关键,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式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投入的使用效率,而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作为地处中国西南部的农业大省,云南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全省人口4 596.6万人,耕地面积4 2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亩左右,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农业发展空间大。因此选取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研究农业经济增长与投入要素的关系,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参考。

一、理论方法、模型设置、数据来源

(一)理论方法

国内外对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测算方法有很多种研究[1],本文主要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推广形式来测算农业机械化的贡献率[2],其模型为:

Y=A0ertx1β1x2β2…xnβn (1)

式中 Y—产值;A0— 基年的技术水平;r — 技术进步系数;xi— 各投入要素量(i=1,2,…,n);βi—投入要素xi的产出弹性系数(i=1,2,…,n)。对(1)式两边取对数,使之线性化,即得lnY=ln A0+rt+β1ln x1+β2ln x2+…+βnlnxn (2)。令C=lnA0+rt,则 lnY=C+β1ln x1+β2ln x2+…+βnln xn (3)

通过最小二乘法及多元线性回归法就可以确定参数。若设x1为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则β1lnx1就代表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出增长中所起的作业,β1为农业机械化弹性,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农业机械化要素投入量相对变化 1%时(假设其他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产值的变化幅度。

(二)模型设置

为了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模型选取云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Y(亿元)代表农业经济作为因变量,影响农业经济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土地、资金和科技等,因此,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X1(万千瓦)、农村投资额X2(亿元)作为因变量,根据以上因变量和自变量建立下面生产函数模型:lnY=C+β1lnX1+β2lnX2+μi,其中C、β1、β2为待估参数,μi为误差项。

(三)数据来源

为了增大样本容量,得到更为准确估计结果,根据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查阅云南省各年统计年鉴,选取1985—2010年的产业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投资额三类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观察数据特征

利用Eviews7.0得到lnY,lnX1,lnX2的走势图,在样本空间内,三者走势基本一致,基本保持同增。

(二)参数的估计及检验

本文使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7.0作为分析工具,对云南省1985—2010年的农业经济与各解释变量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EViews中建立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及结果(见下页表1):

根据回归结果可得,lnY=-1.17+ 1.42lnX1+1.17lnX2。参数估计的t值分别为-4.83、7.52、2.23,对应的P值为0.0001、0、0.0354,说明线性方程显著成立; R2值为0.983,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达到了98.3%;F检验的P值为0,说明显著度接近100%。然而,该模型的D-W值偏低,只有0.524,说明模型存在自相关问题。

同时,从残差图可以看出,残差波动较大,说明该模型还存在异方差问题。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修订。

(三)模型修正

通过以上分析,存在序列相关问题与异方差问题,使得建立的回归方程不够显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解决办法是加权最小二乘法。设加权W1=1/resid2(resid为残差),修订后的模型是:ln(y/w1)= C+β1ln(X1/W1)+β2ln(X2 /W1)。在Eviews中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重新建立回归方程。

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得出的回归结果如下:

由此得出的修订后模型为lnY=-1.169+1.45lnX1+0.155lnX2。说明云南省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机械化、农业资金投入之间存在较强的对数线性关系。

(四)模型的评价和分析

根据回归结果可得,lnY=-1.169+ 1.45lnX1+0.155lnX2。参数估计的t值分别为-4.83、7.52、2.23,对应的P值为0.0001、0、0.0354,说明该模型显著成立;R2值为0.999,说明模型与样本观测值拟合优度较高,达到了99.9%;F检验的P值为0,说明显著度接近100%。然而,修订后的模型 D-W值为1.62,说明修订后的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

三、各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一)机械化投入

β1=1.45,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农业机械化要素投入量相对变化1%时(假设其他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农业经济增加1.45%。模型结果表明,云南省机械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系数为正说明农业机械投入的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系数与和资金要素相比,农业机械投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

(二)资金投入

β2=0.155,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资金要素投入量相对变化1%时(假设其他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农业经济增加0.155%。模型结果表明,云南省农业产出对资金投入敏感程度低于机械动力,系数为正说明资金投入的增加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系数比较小说明其促进作用不显著。因此,单纯依靠资金投入来促进农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四、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

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由于受到山地地形的限制,机械化的推广具有一定难度,但是从模型结果来看,机械动力的投入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应立足现实条件,大力发展机械化运作,提高农业发展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二)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在农业调整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作用,并结合云南地理环境,研究与开发农机新技术,力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生产环节取得突破,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化分析范文4

1.1运用新制度,实现生产规模最大化

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以及规模化经营模式。我国地大物博,在农地流转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不一致的地域特点、土地资源条件以及目前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实际需要实施相应的土地流转模式以及规模化经营模式。开展多主体的土地流转模式以及规模化经营模式。农民家庭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并且也欢迎其他性质的经营主体的积极参与。促使能够有效的吸收资金或者是吸收技术雄厚的经营组织积极的参与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中去。与此同时,土地能够有效的实现农户跟农户之间的流转,不仅如此还可以实现农户跟经营组织之间的流转。采取分阶段的土地流转模式以及规模化经营模式。

1.2加强局部农业机械化发展

需要有效的强化区域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形成一个连接区域的信息通道,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机化管理服务、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以及农机创新服务,并且为他们时刻提供农机市场需求信息。省与省之间的合作,强化区域内的农机具制造能力以及开发能力,强化区域跟区域之间的合作,与此同时还要有效的强化省与省之间的合作。实现农机生产、科研方面以及协作作业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共同发挥自身的作用。最后是严格按照农业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不仅需要有效的强化国家级农机技术研发机构的资金投入额,还要有效的强化农机推广的力度以及研发的力度。不一致的区域,其农机的发展也不一致,这时候就需要有效的结合区域的实际特点来有效的推广适合区域农业生产的农机具类型,这样才可以促使区域农机协作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不仅需要严格的做好上述提供的几点,还需要有效的根据实际特点来制定适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线。

1.3运用政府扶持政策,确保农业发展有序开展

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应的农机法律法规建设力度,转变其发展的基本理念,各级政府需要强化对农业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视以及关注,分析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法规法律,转变其发展理念。各级政府能够适应通过电视的方法以及发放宣传册的方法来有效的提升农民的法制观念。进一步扩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2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分析范文5

关键词:影响分析;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5-0207-02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提升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就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业、创业和安家,产生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象。各个村庄仅剩下一些老年和儿童,难以满足农业种植的需求,致使大量的土地被抛荒。而中国拥有着世界最多的人口,要想养活这些人就需要大量的粮食。面对土地抛荒现象的不断加重,我国粮食安全方面的隐患也就日趋增加。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提高重视,有效的使用农机来代替传统的人工耕作模式,提高土地耕种率。

1 农业机械化在保障粮食安全中所起到的作用

(1)通过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引入机械化设备,能够大大的减少在生产环节当中很大的一部分浪费,并且对于粮食产量具有一个明显的增加作用,而传统的种植方法与其相比,则不具备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种植的特点。比如说,当春天播种的时候,使用机械设备播种能够对种植的行距、株距以及播种数做到一个良好的控制,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且对于种子的成活率以及发芽率也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保障,避免了在播种过程中种子的浪费。当秋季收粮的时候,通过收割机进行集中统一的收割脱粒,能够避免人工操作过程中的浪费,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2)加强农业的机械化种植,是对科学种植理念的有效实行,对于提高粮食的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对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得“科学种田”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成为了一种实际性比如说,使用灌溉机械,能够确保当发生干旱季节的时候,也能够提供给粮食充足的水分生长发育,满足其生长的需求。还有就是农作物秸秆还田处理技术的应用,不但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还为土地提供了一定的肥料,供给粮食生长所需,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通过这些机械技术的使用,为粮食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对于粮食的质量安全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3)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能够促进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于农民的分工分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能够减少人力的投入,解放了生产力,这对于如今我国正在面临的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的情况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剩余的劳动力还可以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创造剩余价值,增加自身的收入。加强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不仅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对于改变生产方式,解放生产力同样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4)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使用机械化设备,能够有效的实现产业化生产,对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具有提升的作用。除此之外,机械化种植是加快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生产的前提,更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关键环节,要想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集约化就必须借助高效农业机械的使用。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也会对产业链条的延伸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同样能够对农产品的附加值起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作用,增加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 我国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化可以消除粮食安全保障中的隐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业机械化。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总结和分析,找出制约因素,针对性解决,提升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速度。

2.1 由于收入有限,产生农机购买力不足的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逐渐重视三农问题,推行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了一个显著地提升。但是,其实际收入与城镇居民来比,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并且,通常所使用的农业机械都非常昂贵,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农民家庭的微薄收入对于此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只能使得这部分的农民望而却步。并且,最近几年,柴油等能源物资每天都在涨价,钢铁等原材料也是如此,增加了农机作业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以及制造成本,严重制约了农机的应用。

2.2 土地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受到限制

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对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一个很大的调动作用,为我国度过那段艰难的时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原有的土地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由于其零散的种植模式,难以集约化管理,对于农业机械的有效使用起到了极大的制约作用。同时,这种零散的种植方式也会增加种植成本,降低农民的实际收入。

2.3 农民素质偏低,难以适应高新种植技术

农业机械是一种高新技术产物,在对其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良好的掌握有关的操作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于新种植技术的要求难以满足,很难学会合理、有效的使用农业机械,增加了农业机械推广过程的阻力。与此同时,由于有的农民不能很好操作农机,导致很多的农业机械事故的发生,存在的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

2.4 农机质量较差,难以满足高效种植需求

当前的中国农机市场,不具备较高的集中程度,而且,发展也相对滞后,还没有产生一批具有超强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企业。投入到农业机械研制当中的财力、物理以及人力存在明显的不足问题。与此同时,还缺乏在牧业以及经济作物等机械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以及技术含量,这些都需要我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2.5 农机服务在投入上严重不足,服务质量缺乏保障

最近几年所推行的农技机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机的基层服务体系产生了影响,在客观层面上,不能够很好的落实与开展农机信息平台的搭建以及农机维修网点的增设等工作,难以满足农民在农机购买方面的具体要求。除此之外,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制约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

3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速度,保障粮食安全

3.1 在农机购买方面出台补贴政策,减少农民的购买成本,增强购买力

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推行过程中,不能够一成不变的执行,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理念来进行。对于那些重点发展的区域进行高额度的补贴;对那些重点推广的农机型号进行高额度的补贴;对于那些重点扶持的对象进行高额度的补贴。并且,还应该对燃油补贴政策进行不断的改革,进而降低农民在种植过程中的农机消耗成本。

3.2 采取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实施土地统一规模化管理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在这一过程当中,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用性强的政策,实现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科学化,加快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与此同时,还应该对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积极地培育,加大对农业公司、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农业大户的扶持力度,规范对其的管理,并且指导它们朝着更好更大的方向发展。

3.3 加强农民农机使用技术方面的培训

政府在农业机械化推进的过程中,要整合社会资源,科学优化,合理配置,积极努力,提供给农民充分的技能培训机会,为农民构建可以同外界进行交流的平台。只有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提高其文化水平,开阔其视野,才能够使得农业机械设备真正的发光发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4 建立科学的保护激励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农业发展过程的核心,在这一过程当中,有关部门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和对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环境。对于那些勇于创新,研发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农机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各个企业加入到对高新技术的研发行列当中来。

3.5 增加农机服务投入,提高农机服务质量

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化,能够广泛推动农业机械的使用,其为农机推广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机服务意识,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机维修网络与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农机综合服务的质量。

农业机械化分析范文6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从我国农村汲取了大量的青壮年资源。相对而言,留守在农村发展农业的人员逐渐呈现女性化以及老龄化的特点。而依据目前工业的发展速度来看,这种趋势很可能日益延续下去。农业生产要实现及时、按量完成,一方面可以从作业效率着手,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减少劳动强度以及劳动量,可见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机械生产与这2项发展要求达到了很好的契合。目前,传感器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农业水位的采集、粮食烘干湿度的在线测定以及温度控制等方面,而且安装在收割机上的传感器还可以精确计算出谷物的产量。目前,关于蔬菜嫁接的机器人已经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可见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将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2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现状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规和相应的扶持政策,补贴力度不断扩大,使农民购机和用机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农业工业体系已渗透到从科研开发到制造销售的各个层面,目前已实现农机产品多样化的特点。一些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也逐渐相互整合,形成集科研开发、产品以及零件生产到销售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发展体系。基于中国农业大国的背景,国际上一些大型农业机械的生产厂家也在中国农业市场中找到了商机,势必会引进一些先进的经验、技术,从而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整体质量[2]。

3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发展自动化的农机产品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实现这个过程却面临很多的困难。首先,我国一些自动化机械设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功能或者改善整体作业的性能,会对传统机械的结构进行较大规模地改动和重组,机械的复杂性随着功能的增加而呈现递进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机械的制造成本和修理难度。在技术方面,我国精准农业的实现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机械与GPS、传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整合还需要以各种硬件的标准化作为前提,而我国在这方面有待深入研究[3]。在市场需求方面,可用机械与农产品生产模式之间的配套性较差,而且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农业机械都是依靠国外进口,独立性相对较弱,对市场上流通的农机产品质量也缺乏保障。

4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改进措施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应该向节水节肥等精准控制的“节约型”方向发展,走绿色产业化的发展道路。随着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燃油价格不断提高,用户对于节能产品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节能和环保成为农户选择农机的2项标准。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实现节水节能并降低成本,以满足用户需求、市场走向以及自身发展,而不是对产品功能的富集,同时应该考虑自动化技术的实用性、农民的购买能力以及维修使用过程中的方便程度[4]。提高农机产品与高科技的兼容能力,可以在降低机手劳动强度与提高操作的舒适程度2个方面着手,加强控制系统涵盖的科技应用,例如内置按钮操作的设置、方向动力控制和驾驶室的优化设计等。农机操作人员只需要通过相关仪表器材就可以使用整个系统,并对生产、安全指数有明确的认识。将传统的机械与目前先进的GPS、GIS、机电液一体化以及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地整合在一起,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应用比较成功的是上海松江泖新农场试用基于GPS的智能播种、施肥以及旋耕机械设备[5]。消化、引进以及自主创新的结合是我国农机发展的新思路,应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