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的核心范文1
在经济活动中,旅游一直作为一种产业存在着,它应同一般(其他)产业一样,生产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为达到此目的,旅游资源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品的依托,这就决定了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实际应用中,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这两个概念有时会被混用,有时却被视作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来进行定义。在笔者看来,这种“混用”并不完全是错误的,二者虽有区别,但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可以被等同看待的。
一、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旅游资源
保继刚在与楚义芳、彭华(1993)合著的《旅游地理学》一书中,提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这个概念强调的是被人类开发利用并直接运用于产生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
谢彦君(2015)在其所著的《基础旅游学》一书中,提出“旅游资源是指先于旅游而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对潜在旅游者所具有的休闲体验价值而可供旅游产业加以开发的潜在的财富形态”。这个概念强调的是还未被开发但是存在休闲体验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
笔者认为,由于旅游被定义为产业,旅游资源是必然被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因此选择从资源的经济价值出发,来界定旅游资源。
牛津字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六版?英语版,2000)中对“resource”的解释是“a supply of something that a country, an organization or a person has and can use, especially to increase their wealth: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s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翻译: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或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并且能被他们所利用的供应品,通过对矿物质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增加他们的财富。)解释中强调资源是可以被使用来增加财富的,换句话说,资源是被运用于经济活动中的,这一定义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内涵。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资源即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再次印证了资源的经济内涵。再者,资源一词本身就来源于经济范畴,所以离开了资源的经济价值来谈资源是毫无意义的。
同样地,对于旅游资源的概念来说,旅游资源来源于旅游业的发展,同一般资源一样,不能离开其经济价值来谈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包括了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当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时,旅游资源的吸引向性决定了这部分旅游资源是已被开发利用的事物和因素(笔者将这部分旅游资源看作是已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这恰巧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而还未被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资源(笔者将这部分旅游资源看作是还未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即处于未开发状态的旅游资源,虽然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处于未开发的状态,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并未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不能被划归为旅游产品中。
(二)旅游产品
谢彦君在其所著的《基础旅游学》一书中,提出“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休闲体验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笔者比较赞同这个定义,因为旅游产品除了包括带给旅游者愉悦的经历和感受它也是经过开发利用之后形成了旅游景点、设施和服务的总和。
人们通常所认识的产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即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而出现的。在市场营销学中,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整体的产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核心产品,指顾客购买某种产品时真正想要获得的利益;有形产品,指某种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的具体形态,这种形态表现为产品的式样、质量、品牌和包装等。它是核心产品得以实现的形式;无形产品,指顾客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和服务。其中,核心产品是最基本的一层,不管是任何产品需求都将会作为交换的前提。
同样地,旅游产品也应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为前提,通过交换使得交换双方获得各自的利益。而旅游产品就是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后形成的旅游景点、设施和服务,以及旅游者所获得的经历和感受,其经济价值表现为通过向旅游者销售获取收入。对于旅游产品来说,其核心产品就是旅游者所获得的一种旅游经历和感受,即旅游产品是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通过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获得旅游经历和感受,而不是获得旅游产品的所有者提供的旅游景点、设施和服务本身。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辨析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辨析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就变成了旅游产品。就旅游产品来说,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就旅游资源来说,得到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是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而未得到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是不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也可称为潜在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这部分旅游资源是已被开发利用的,并且为旅游经营者所利用来获取经济收益的;第二部分是不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这部分旅游资源是未被开发利用的,但并不代表它是不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只能说它的潜在经济价值由于未被开发利用所以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
同样地,旅游产品也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即旅游者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所获得的经历和感受,其经济价值可以通过直接向游客销售获得收入来体现;第二部分是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的叠加部分,即旅游资源经开发利用后形成的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和服务。这是旅游资源的具有现实经济意义的部分也是旅游产品中的实体部分。
(二)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的相互交集
旅游资源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 体育旅游 区域体育旅游空间结构 体育旅游资源 布局结构
随着当代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崇尚有利于身心健康发的生活方式。在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正在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我国体育旅游起步虽晚,但已形成一些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比如,一说到潜水就会让想起被誉为亚洲第一湾“潜水者的天堂”的海南亚龙湾;黑龙江的亚布力滑雪中心,已成为中国滑雪旅游的第一品牌;此外,云南的民俗体育旅游等产品都己经形独特的品牌优势。
一、体育旅游的概述
体育旅游的概念归纳为:为了非营利、非工作的理由离开居住地或工作地,从事旅游活动,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亲自参与体育活动、观赏体育比赛或参观体育运动设施等行为,这样的旅游方式可以称之为体育旅游。
二、旅游资源的地区分布
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是从旅游资源自身特质出发的,并没有体育旅游资源一类,只有体育健身运动场一类,远不能涵盖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资源应当是可供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包括一切具有旅游吸引潜力的体育事物和体育现象。根据这一定义,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种类齐全,各地体育旅游资源差异性明显,可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众多。
(一)构建分布有序的“点—轴”开发结构和优化区域体育旅游空间结构,是形成体育旅游网络发展模式,实现体育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体育旅游从开始阶段的以山脉、湖泊、海洋等自然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参与市场竞争,逐渐转变为注重体育旅游产品的独特文化内涵,开始发展滑雪、高尔夫、大型体育赛事观光等体育旅游产品。
(三)体育旅游需求的目的也不再是满足单纯的健身休闲,而是转为休闲度假、文化欣赏,并融合参与性、体验性于一体,对体育旅游消费环境注重其整体性、规范性和人文性。
(四)区域体育旅游的空间规划布局需要处理好区域内体育旅游业竞争与联合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时空顺序。
三、区域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及基本布局模式
(一)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结构的“核心—圈层”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模式是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提出的。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区域,往往由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边缘区域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核心一边缘”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系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联系。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存在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区域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经济水平、交通状况等因素都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山东省的青岛和烟台同为海滨城市,青岛的体育文化氛围就比烟台浓厚的多,有着足球城、田径城之称,而且青岛的经济状况明显强于烟台,因此,高尔夫、帆船等贵族运动的开发速度也明显快于烟台。
(二)区域体育旅游空间布局结构的基本模式—“点一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适用于体育旅游开局,在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点”就是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体育旅游产品所在地,轴线就是连接它们的通道。整个体育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演变也是由“点”到“轴”,再由“轴”到“网”的演化过程。在极化效应作用下,首先开始旅游“点”的集聚,当集聚程度不断加强,一些节点形成为区域体育旅游中心。体育旅游中心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扩散效应逐步加强,扩散的过程体现为周围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并沿着轴线形成重点体育旅游区和一些次一级的体育旅游中心和轴线,从而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进而形成区域体育旅游网络,带动整个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
中国地域范围辽阔,区域空间差异明显,体育旅游开发严重不平衡,通过采取点轴式、核心—边缘开发模式,依托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体育旅游产品的优先发展,使其成为体育旅游经济的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兴起;依托著名体育旅游产品组织旅游线路,构造体育旅游产业带,进而带动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业勤,郑向敏.国外体育旅游的内涵与类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2] 王德刚.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 刑亮.山东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及布局模式研究[D].2008.
[4] 张洪海,徐来祥,孙俊华.山东省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M].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2.
[5] 张亚林.旅游地域系统及其构成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5(2).
旅游资源的核心范文3
一、空间布局理论在旅游区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1.空间布局理论在旅游区划研究
郭来喜(1985)、孙大文与吴必虎(1990)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基于范围框架下的全国性旅游区划范围的旅游空间规划,杨冠雄(1985)进行的是行政区域地理范围视界下大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陈传康(1987)保继刚(2000)对省级行政区的旅游区划展开了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以现有旅游资源、交通设施与通达状况为基础,根据某旅游区上一级和次一级旅游规划的相关内容,依据相关原则确定整个区域的旅游开发主次及先后关系,来规划与协调旅游的总体空间结构。这类研究文献主要针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背景等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评价,从而对旅游区旅游业的规划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及支撑。
2.空间布局理论在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
跨入21世纪,随着我们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城市空间与规模的扩张,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成为旅游学术界的热点。李蕾蕾(1999)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就构建优化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可操作模式展开研究,卞显红(2003)对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秦学(2003)、陶伟(2002)针对具体城市个案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这类研究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为城市旅游优化空间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支持,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特别是传统与现代特色旅游城市的发展与创新极具学术价值。
3.旅游地空间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
旅游地(区域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在发展中出现交替转变,导致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出现变化或渐进的过程。许春晓(1995)以湖南省主要旅游资源为例,对旅游地空间布局与结构演化的进程和模式展开调查和分析,不仅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与实证研究,而且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的因素与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阐述了单一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演化进程的机制。另一些学者积极探索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结构演化的理论渊源,汪宇明(2002)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联系,通过构建模型阐释旅游地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演变机理;刘锋(2001)、赵亮(2009)借用“点――轴理论”论述了散点的、彼此隔离的、孤立的多个旅游地如何整合资源才能发展成为具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有机的相互关联共赢的旅游系统的过程。这些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旅游地空间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演化与发展规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尝试。
二、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布局与设计案例实证研究
1.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设计研究
张洪(2011)在梳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联系的视角,利用社会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构建引力模型,对安徽17个地市的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测定,进一步分析了各地市之间旅游经济的联系度,进行城市旅游中心性确定,认为城市旅游中心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之间并无内在必然联系,提出了“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旅游空间结构主要受地理、交通及其它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而具有“南强北弱”的态势,旅游空间布局与设计宜采用双核联动,构建四大旅游经济圈。沈惊宏(2015)和程晓丽(2013)均运用“点轴”理论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展开研究,前者研究了安徽皖北、皖南、皖中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差异,在顶层设计上要考虑旅游发展的轴线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后者研究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研究得出旅游区空间规划与开发要以核心示范区有机串联旅游区域的重要二级和三级旅游节点,形成特色旅游轴线,构建特色旅游区域,从而优化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业科学、快速发展。
2.水陆交通带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交通是城市的生命线,交通连接是城市之间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互惠发展或城市群体效应的至关因素,也是影响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陈浩(2011)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相应时段发展节点和交通建设指标,通过构建珠江三角区城市群体区域旅游业发展模型,研究城际水陆交通连接率、通达性、交通运载量的变化与城市群体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由单极格局转变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市的两极格局,再到城际轨道交通与水陆交通体系连接的完善发展为多格局的“点、线、面”区域旅游立体空间体系,使得区域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趋于平衡,旅游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有研究认为高铁沿线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催化剂”作用和“时空压缩”效应。汪德根(2016)选取“首位度”指标,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社会网格”分析法,研究了武广高铁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认为高铁有利于强化首位分布态势,对集聚性旅游空间结构发挥出有益的催化效应,同时得出,高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强化了核心区域旅游的极化作用,使得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核心区域旅游的扩散作用,有利于缩小边缘区域旅游差距,但是总体上武广高铁将导致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发展差异扩大化,建议湖北省在旅游空间设计与开发上注重加强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的连接,充分发挥核心区域旅游的扩散作用,促进旅游空间发展均衡化、最优化。
王录仓、杨志鹏等(2016)和刘丽娟(2008)分别考察了黄河流域的大夏河、洮河、湟水河景区旅游资源与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分析了景区旅游资源类型、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空间规划,认为现有旅游空间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限制了现有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与提升,研究指出要改变以往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各自为政的现象,积极加强区域旅游空间资源的整合,促进区域旅游资源之间的有机串联,形成规模效应。
三、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设计研究
1.体育旅游资源结构布局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至少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维度方面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资源要素的前后演变,空间维度方面主要表现为地理特征、旅游容量、交通连接、配套设施、相关产业、政策与规划等要素。李?W(2013)研究了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高尔夫旅游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同时受政府相关政策影响;在时间序列上,高尔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随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交通区位优势等因素呈由中心城区转向多区多中心发展的特征,中心城区聚集化,城郊区域逐渐密集,但是在场地的空间容量上呈现中心城区低于城郊区域,即高尔夫资源分布密度与空间容量成反比。丁蕾(2015)从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得出规模指数和优越度指数方面主城区明显大于城郊区域,主城区水体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与利用,水体连接度和通达性较好,但是南京市水体资源关联度不高,需要加强区域资源空间整合增强规模效应,提升综合竞争力。
许政红(2015)运用“点轴”理论、“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研究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等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组成的海峡西岸城市群体育旅游空间结构与发展,将优越的区位资源、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海洋、岛屿、港湾及沙滩、区域特色文化与风景名胜)、良好的交通设施、相关产业优势以及政策优势整合利用,多层次、多维度规划发展海峡西岸城市体育旅游。刘晓明(2013)借用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圈层布局模式和网格布局模式规划发展不同时期广东省体育旅游空间与旅游线路设计。轩大岭(2015)运用经济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河南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认为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政府政策与市场的切合度、加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旅游资源网络,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2.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开发研究
2.1体育旅游资源与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这类研究文献较多,如刘建中(2009)对四川省山区旅游资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制约山区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四川山区体育旅游发展策略。云学容(2008)将四川省主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一一分析,分布寻找对应的可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对充分利用四川现有旅游资源空间,发展体育旅游事业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2.2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是四川旅游的主要旅游吸引物。学者很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研究。钟灵波(2011)分析了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民族性、文化性、区域性、传统性、适应性、多样性、多元性及功能性等特征,提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体育旅游产品设计要突出其观赏性、参与性、健身性、休闲性、娱乐性、探险猎奇等多种旅游体验。韩勇(2006)等详细考察了凉山州彝族、藏族、苗族、布依族、回族、纳西族等众多少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指出要结合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地域与时节设计特色体育旅游活动产品,包括娱乐表演型、活动参与型、休闲健身型、运动训练型、主题节庆型,开发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用品。
2.3城市(城镇)建设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体育在城市建设中的独特功能越来越被学者和政府重视,体育是城市名片的观念成为共识。城镇及城市新区建设中,体育及体育旅游资源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胡用岗(2015)分析了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水域体育旅游资源、山地与空中体育旅游资源、冰雪与草地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况,指出要“以人为本”来优化配置新区体育旅游资源,建立立体多元的系统化的体育旅游运行机制。
四、结论与建议
1.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开发属于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政府相关决策部门要在政策、规划、组织、协调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改变以往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相互竞争打压的怪相,才能使资源配置科学优化,发挥出最佳效用。
2.学者、体育旅游的相关技术与职能部门、政府智囊团等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要做好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归类分析,通过运用旅游地理的相关理论、旅游建设规划理论、旅游产品策划、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体育旅游学的理论研究,探索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和科学设计方案。
3.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设计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相关旅游管理与服务要素、相关行业与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文化、区域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相融合,将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民俗活动、体育健身与休闲、赛事策划、会展表演等活动与体育旅游相衔接。
旅游资源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江西省;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
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古色和红色以及绿色旅游资源尤其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立足旅游资源特色和形象视角看江西,鲜明性凸显,其组成具体涵盖了红土地和绿生态以及古文化方面,江西旅游独特魅力被充分的彰显出来。随着“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区域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呈现上升趋势,不断出现众多的新兴旅游方式,而且还存在屡见不鲜的个性化旅游需求。因此,江西旅游应以自身资源优势为突破口,大力打造旅游精品路线,使旅游主题形象的鲜明性进一步增强,进而提升海内外广大游客的吸引力,这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唯一选择。
一、江西省旅游主题形象定位
依托红色摇篮,建设绿色家园与观光休闲度假胜地,是江西现有旅游主题形象,重新确定的这一主题形象是完善和创新现有旅游主题形象的表现,下面几点为具体原因:
1.拥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
江西具有较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内外也是具有最高质量的地方,对于江西旅游发展而言,红色旅游能够担当排头兵和顶梁柱的重担。此外,江西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省份相比,“摇篮”是差别的最为核心之处。因此,江西红色旅游资源特色运用“红色摇篮”进行概括,是最为恰当的,而且广大游客对这一旅游主题形象给予认可,延用下去必要性凸显。
2.拥有众多的绿色家园
从涵盖的内容来看,“生态家园”的广泛性远超出“绿色家园”,游客会产生不能停留在对青山绿水观赏的层面上,还要观赏其它原生态自然景观的感觉,另外,旅游活动还设置了森林浴和垂钓等,这些活动注重对现代旅游者需求的迎合,以参与式和体验式为切入点。基于此,能够增强游客“家园”的温馨,使游客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3.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江西历史文物古迹众多,人文底蕴深厚,能够把江西特色文化充分的体现出来,然而,相比于一些旅游发达地区,其人文旅游发展还相对滞后,亟待提高其知名度。因此,江西旅游未来开发应定位在注重江西文化特点的突出,以“人文胜境”的打造为核心,促进人文旅游的发展上。
二、江西省旅游资源整合与提升存在的瓶颈分析
江西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为此,应合理开发旅游产品,同时,视野也要进一步拓宽,注重把眼光放在发展上,对开发自身旅游资源过程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提升资源整合方面的不足,更是重中之重环节,以下方面为不足的具体表现:
1.旅游资源整合具有较低的利用效率,部分损毁严重
江西开发出的旅游线路能够具备丰富多彩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就当前江西实际开发出的旅游路线状况来看,简单地串联沿线景点为更多的状况,而且特色旅游产品系列性没有形成。同时相对松散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也成为各自为政开发各地旅游资源,匮乏整合力度的直接决定因素,出现没有很多旅游精品的结果,从而使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受到影响。例如,目前开发江西红色旅游资源,没有对游人开放的革命旧址等景点还有很多,旅游线路完善程度不足,恶性竞争在区域内部突出,其威胁和风险日渐明显。而江西有些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受一些人为因素影响,出现较低利用旅游资源的状况,损毁现象也存在,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
2.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匮乏,具有单一产品和较低的品位
目前,相关旅游部门和企业不具备创新开发旅游资源的理念,这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且旅游产品形成单一的结构和内容,仅仅局限于单纯观光游览。就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来看,存在雷同,单一形式。很少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的,往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走路等能够让游客参与的活动,在有些景点虽然已经开展,但观赏节目等较低层面为大部分状况,深层次发掘革命文化等不足。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上,较为简单粗放,开发品味层次较低为多数状况,在开发过程中亟待提高互补融合红色和人文两种旅游。目前还在探索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精品较高知名度和系统化还没有形成。
3.旅游资源整合的区域合作水平亟待提升
新的历史时期,区域间旅游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提升,如果能在区域间广泛合作上狠下功夫,充分的结合旅游资源和资金等方面优势,使互利双赢机制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之中,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集聚效应的提升,其意义的重要性凸显。江西受长期的行政区划等客观因素影响,协调和共享利益机制没有实现,协同发展省级区域旅游也没有实现,各自为政现象在各个地市规划布局旅游空间等方面存在,这是在开发旅游资源上,在某一地区范围内受到局限的直接导致因素,呈现出产业零散布局,很难发挥其整体优势。此外,针对周边省份著名旅游目的地等方面,江西旅游与其沟通和交流协同发展不到位,在新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开拓和建立上,还处于空白状态。
三、加速江西省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的发展时期下,江西省应努力突破自身在整合提升旅游资源上的瓶颈,并注重把载体确定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重打造红色等优势旅游资源,从而使江西旅游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以旅游产业大省的打造为目标,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江西旅游而积极的努力。
1.成立统一的旅游协调组织机构,科学做好旅游规划设计
就江西旅游资源来看,其分布状态比较零散,并由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基于此,建议成立旅游协调组织机构,实现统一管理,各地方旅游局积极参与其中,其它相关部门积极的发挥协同作用,而且科学设计规划旅游资源职责由该机构承担。具体体现在调研分析客源市场等方面。立足跨行政区等方面,实现了整合和深度开发提升省内旅游资源,真正使旅游者享受到各类特色生动的旅游资源。具体体现在:
(1)区域旅游规划注重统筹协调有序做好
统筹兼顾、有所侧重应贯穿于旅游规划过程中,需在综合考虑各地各类旅游资源下,实现有机结合开发点、线、面,旨在使旅游区域等形成特色,使区域旅游综合优势鲜明,以期促进旅游者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增强,为江西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奠定扎实基础。
(2)凸显特色精心设计旅游主题形象
江西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实质就是整合提升单体旅游资源主题形象,实现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统一的过程。因此,依托红色摇篮,努力打造生态家园,建设人文胜境旅游主题形象,有利于江西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充分的挖掘发展潜力,提升竞争优势。鉴于此,各景区应注重与实际为出发点,衍生单体旅游资源主题形象,以细微化与具体化以及特色化为着重点,这样将为旅游者全面认知江西旅游资源提供保障,也能够针对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增强旅游者认识上的明确和清晰及生动程度。
2.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品位
就发展区域旅游而言,正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状态,所以对于旅游线路质量和特色的突出,就是至关重要环节。因此,优化江西旅游资源成为当务之急,以“红色、绿色、古色”旅游品牌为针对对象,实现整合的高起点与高品位以及大手笔,围绕红色文化,在青山绿水之上,将人文历史纽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立足于整个区域总体规划旅游发展,以现有旅游资源布局为依据,为更好的满足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围绕旅游资源特色与活动主题的突出大做文章,对若干条旅游精品线路进行设计与打造,实现多功能组合本地区旅游资源,旨在使不同旅游者多样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在旅游业发展趋于成熟和完善下,旅游者个性需求呈现出日益变化局面,单纯简单组合观光游览旅游产品,对其不能满足的状况日益凸显,因此江西旅游业要对现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积极的改变,在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基础上,真正使共享和互补现有资源落实到实际之中,针对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不同层次,在规划安排上注重实现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使开发出的旅游产品,能够具备准确的定位,并能够把区域旅游形象的特色最大限度的被切实体现出来。
围绕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对江西整体旅游形象进行塑造和推广,从而使旅游系列产品真正能够把江西旅游资源优势集中展示,成为江西旅游产品竞争力提升的突破口。以江西旅游资源特色为核心,推动优势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为着重点,促进旅游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有机结合红色等方面旅游资源,使新形成的旅游格局贯穿,红绿相间和古今相映以及雅俗共赏特性。
3.深化区域旅游合作,走开放型旅游发展道路
以竞争为基础,相邻旅游目的地实现合作,就是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推动和实现为其实质内涵。通常,区域旅游合作的实施,是基于资源的相似性等方面实现的。江西具有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大部分地区被涵盖在其区域内,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非常发达的客源市场。因此,江西旅游应基于红色等旅游品牌的塑造,增强思路的开放性,促进省内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速度,同时,注重与周边省份强化联合互动,增强江西旅游大发展谋划视角的广阔性。为使这种合作和互动发展更加强大,立足丰富性和完整性以及系统性等方面,增强旅游产品和线路以及品牌的打造,从而增强其竞争力,依托开展合作等方式,把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建立起来,真正使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等落实到实际之中,通过资源互享等,实现利益互惠,推动江西旅游业地位和影响力全力提升。
四、结论
江西省委省政府以旅游资源优势为突破口,以建立旅游大省和强省为目标,通过实施重大决策,推进江西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红色摇篮为核心定位,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努力对生态家园进行建设,通过人文胜境旅游主题形象的营造,创新旅游发展战略,注重对优势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真正提升旅游产品品味,落实旅游品牌建设的完善,促进江西旅游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芳,赵晓丽.江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1(03).
旅游资源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都市型旅游业;都市文化旅游资源;上海
一、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1.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经过资源调查和评价,区位分析,市场猜测,确立规划方案进而动工实施,终极形成向游客开放的旅游产品的技术经济过程。张国洪在其著作《中国文化旅游》中提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对有关类型和层面的文化旅游吸引事象做出以经济目的为主的适合文化消费的生产、经营和治理活动。据此,笔者对于“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理解为,在都市文化旅游开发中,对有关类型和层面的文化旅游吸引事象做出以经济目的为主的适合文化消费的生产、经营和治理活动。
2.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参照国内外学者的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关于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笔者主张主要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2.1坚持分类开发原则
就是重新对上海市都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在资源开发中做到因类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2.2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垄断性与竞争性并存是旅游资源的一个特点。“独特性”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都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愈明显,其市场竞争性愈强,即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越大。
2.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任何旅游产品的价值都需要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所以,都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市场为导向,只有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发出适合当今消费心里的都市文化旅游产品,以实现都市文化旅游资源预期的开发价值。
2.4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原则
要按照中心提出的“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总原则,实行严格的都市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措施,进步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特别是都市文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都市文化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经济价值或利润和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平衡。鉴于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双重效应,要从源头上来约束开发商和旅游者的行为,使之共同分担维护都市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本钱,力求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从而达到保护都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目的。
2.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都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要考虑到旅游者的文化享受之外,更要考虑由旅游活动对都市文化资源本身以及资源所在地周边的市民所带来的影响。不仅要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精神文化社会需要,同时还要以不牺牲后代人的潜伏利益为代价。
3.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据统计,2007年,上海接待国外进境旅游者为665.59万人次,外汇收进47.3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9%和19.6%。国内旅游人数10210.23,旅游收进达1611.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4%和13.5%。
上海都市型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主要取决于其旅游业的配套发展和都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步性综合上风。张媛在《上海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以为,上海都市型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主要取决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客源市场和区域背景等四个方面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为上海都市型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预计2010年世博会举办期间将有超过7000万人次的中外游人进园。上海市政府无论是积极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是投巨资建设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等众多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所有这些,都为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历程
自1978年底以来,有三件大事对上海都市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即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上海就在其列)、1990年公布浦东开发和2002年申办世博会成功。根据上海市1986-2004年上海进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进统计数据显示,游客接待数目的增长曲线恰好与这三次重大事件发生的周期相吻合。
据此,张媛在《上海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将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1989年,开发重点是古文化遗址,为以后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1990-2001年,开发特点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进了一个快车道时期,留意旅游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规划的同一性题目,都市旅游业出现了一个高增长的态势;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在这里,笔者主张把第一阶段界定为:1984-1989年,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总结、扬弃和深化,注重资源的整合利用和系统配置。
二、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上海都市型旅游业发展的正效应分析
1.上海都市型旅游业的综合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如对发展和优化都市旅游的公共交通系统方面,近几年来,在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基础上,连续开设10余条旅游专线,基本上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在上海市进行观光游览活动的需要。如对城市市民休闲、娱乐和游憩活动空间的优化配置方面,上海现有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电影院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15000余家,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城市休闲、娱乐和游憩活动体系。如对都市旅游生态系统优化方面,从“九五”计划到今天,上海共投进资金近千亿的资金新增绿地面积数千公顷,已经建成沿虹桥路、新华路和淮海路一线的绿色景观道路,浦东陆家嘴中心绿地、世纪公园等一大批都市旅游绿色生态景观。
2.上海都市旅游资源的结构配置愈趋公道
旅游资源的配置是指旅游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发展需要,通过各种公道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在用时、用地与用途上实现一种公道搭配,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旅游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上海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定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以观光为主到如今的多元化综合指向,不仅体现了上海市都市型旅游业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上海经济发展与旅游事业发展日渐成熟的证实。
3.推动了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经营方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公道配置和利用不仅进步了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加快了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优化了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使得上海的都市文化旅游产品始终能够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需要,甚至创造需求,引
导需求。同时注重对都市旅游形象的推广和宣传,实施旅游品牌经营战略,从而大大提升了上海都市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有力地推动了上海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经营方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旅游资源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城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abstract】urban district is the center area of a city. and there are lo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district tourism resources. the article, whi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ection situations of tourism resources, tries to find the problems. the author takes it as a breach to do som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and to offer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district tourism resources.
【key words】urban district;tourism resources;tourism resources protection;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普遍意义上,旅游对一个城区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区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它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在现今中国许多城区大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单位要么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么是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挣扎。保护好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整个城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区的旅游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
1 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资源的原始状态关系密切,人文景观的保护不仅与资源的有形构成有关,更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这两种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的勘查所依照的标准应有所不同。
对于旅游资源保护中问题的发现是提升旅游资源保护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对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的分析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城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常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1 管理与目标的双重制约。
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必然要涉及到资源所在地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这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许多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可能分别划归建设部门、园林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对其保护责任互相推脱,出现保护过程中相互扯皮,开发后利益冲突,资源开发和保护后劲无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局部和短期利益的争夺显然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受计划经济影响,城区的旅游资源被文化、城建、林业、旅游等部门分割,缺少适应大旅游发展需要的顺畅的体制,缺少对区域旅游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宣传促销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门分割,许多城区非常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管理难度较大,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力度与发展要求产生了差距。
1.2 旅游资源文献资料有待加强保护。
旅游景点,特别是未开发或有待开发的景点(物),经常出现缺少相应的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没有得到科学的保护,以至造成许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的资料缺少或丢失。缺少全面的文献资料会给旅游资源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在笔者参与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便出现了此问题,没有原始资料,而由考察人员单纯进行实地调查,无法使旅游资源单体的性状描述十分完善,同时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科学性也有所偏离。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费太多精力与时间,无法完全达到高效、少时、详查的状态。
1.3 高层次的旅游开发和规划人才匮乏。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景点(区)在管理、运营技术环节和实践操作上缺乏专业性,究其根本,是缺乏专业性知识、缺乏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和开发产品的层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较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项目投资公司缺乏相应的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专业水平有限,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忽视对资源的保护措施。
1.4 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随区域偏僻度增大而递减。
旅游资源保存状况根据离城区中心的远近不同而表现出参差不齐。离城区中心越近的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的状况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区域(放在更大的地区内研究就是更偏远区域)的旅游资源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较为严重,其观赏价值、使用价值都相对来说比较低。
1.5 城市旅游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于光远),旅游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旅游企业在市场的运作角度而言,第一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经济必须注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必须开拓知识化管理之路。
城区旅游业发展是一种高文化含量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和速度对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历史文化氛围有较大依赖。城区在旅游业发展中,一方面应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应凝练出区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文脉”,从而使城市文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 未开发的许多旅游资源被挪为他用。
许多城区有待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普遍存在被挪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与工程保护措施的问题。城区中大量传统老建筑精品经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为活动缺乏保护意识,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坏和损毁,大量砖雕、石雕等艺术品亦逐渐破损或流失。
2 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旅游资源,特别是风景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在开发与利用全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护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同时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使保护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1 总体原则。
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应在“精心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开发与养护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边建设边开发滚动发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优先开发投资少、吸引人、见效快的景区景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事先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其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区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对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区内的工厂,在城市风景走廊和重要景观地带的有碍景观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应逐步拆迁或改造。
在规划开发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内,应保护区域内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保持旅游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士、填盖水域、砍伐树木,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积极整治,限期恢复。
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彩等,必须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旅游区内应控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2.2 分类分级保护。
为了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应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性质、功能及脆弱性,将城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2.2.1 分类保护。
2.2.1.1 人文类旅游资源。在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划及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提出的保护意见,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文化遗产与史迹保护区。
对这类资源的保护,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保护单体的安全和完整,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其保护的因素进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及无历史意义而为开发旅游业或其它经济用途而建的现代建筑与设施,可将责任下放到个人或单位,政府进行监督,既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又增加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
2.2.1.2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动植物景观。
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对资源与环境依法进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任何经营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内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不得进行恣意伐木、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旅游区内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活动的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
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项目活动及可视范围内,根据景观风貌保护的需要,划出一定范围作为旅游环境保护区。在休闲度假旅游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合理安排各种适宜的休闲度假项目,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进入。
2.2.1.3 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对目前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但明显地具有可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潜力的旅游资源,或已初步开发,但仍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应划出一定范围进行保护培育。对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重点要搞好资源的恢复、培育和保护,严禁对其不利的开发经营活动。
2.2.2 分级保护。
2.2.2.1 一级保护区(核心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指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绝对保护范围及自然保护区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小区)。
具体做法是在景点周围划出一定的小范围,防止旅游者损坏。这些景点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动、涂写、凿刻,管理部门应逐一登记建档,详细记录有关资料。划定保护对象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或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用明显的标志提示游人。
2.2.2.2 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指一级(核心)保护区外及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区、滨海路等的景观建设控制地带。
二级保护区划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区或是景点周围的环境不致被破坏以致与景区或景点不相协调。构景空间和审美度较好的空间也应划入二级保护区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得建造与景物无关的建筑,杜绝污染源的进入。
2.2.2.3 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指二级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景点及景物。如市区的游乐、购物、休闲景点。一般是旅游环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区,在景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体量过大或过高或足以造成不协调的建筑,注意环境绿化,保证大气、噪声不得超标,保证旅游者饮用水、食宿等环境的安全舒适。
分级保护的项目、相应的保护面积和范围及具体要求要按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旅游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及各县区和全市另行专门编制的旅游资源保护培育规划实施。
2.3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其它支持途径。
2.3.1 通过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来达到保护目的。
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是旅游资源保护的思想基础,这里包括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地方民众等群体的全方位旅游意识的增强。增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对管理者、经营者采用系统教育、培训的方式,对旅游者采用建立环境解说系统的方式,对地方民众采用环境科普的方式等。
环境是旅游资源生成的条件,旅游资源的保护依赖于环境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机会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正确的方式应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 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资源项目规划中应体现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②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通过管理影响和引导游客;
③ 提高技术监测的水平;
④ 加强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居民素质,达到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状态;
⑤ 加强宣传工作,倡导推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⑥ 推行绿色服务理念,减少旅游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2.3.2 加强法规建设。
景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旅游景观的保护和培育,要使各类景观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区。必要时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保护权限与责任。还应制定一系列有关资源与环境的具体保护办法和监测、监督举报、奖励与惩罚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部门、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和协调所辖区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3.3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特别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评价,使整个社会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提高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资源及其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提高人们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及知识水平和技能。
2.3.4 理顺管理体制。
要成立有权威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机构,由旅游、文化、环境、城建、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严加把关,对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
2.3.5 要增加对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培育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
应遵循“多一点传统,少一点创造,多一点复修,少一点重建”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就地或易地保护。如对有代表性的历史名宅古建,要逐个检查落实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项以确保其风貌的完整无缺和结构的安全。
对某些资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间资本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征收资源税、排污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旅游环境和保护作用。设立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金来源为: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作为启动资金;将部分城市建设配套费纳入专项保护基金;按营业收入总额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旅游资源保护附加费;旅游饭店的城市共建费金额转入专项保护基金等。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项基金的保管、审批和使用监督。
2.3.6 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旅游机构职能建设和人才培养。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活动,涉及众多企业和行业的经济活动。以功能布局和产品企划为平台,统筹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着眼于发展“大旅游”,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要协调好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适时推动各种节庆活动,造就市场轰动效应。
同时,要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做好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强化行业执法职能,依法治旅;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务、旅游商务网络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加强旅游宣传和旅游知识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识,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景区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强市民对游客的亲和力。
聘请旅游专家成立旅游发展专家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旅游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
3 结语
旅游资源的保护不排斥对其合理的利用。许多旅游资源由于成功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经验就是:立足保护,加强论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并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护。
旅游的经营需要好的环境,所以旅游的经营,客观来看会促进环境改善和保护。有了保护的加强会进一步推动旅游的经营,这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比如,从1999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始推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与划分标准》国家标准,倡导旅游景区在门票收入里拿出10%用于保护,其出发点正是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目标的一致性。
旅游的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最大的利益一致者。旅游的基础是环境,没有好环境就没有旅游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规范各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努力使其从一开始就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旅游的开发商,更大范围内可以说是社会大众,应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使旅游资源有形的实体在完整保存的基础上文化内涵得到更长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大连市史志办公室编.《大连市志城市建设志》[m],方志出版社,2004年
[2]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s]
[3]大连市旅游局、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中山区专题报告[r].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