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范文1
2020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在举国之力抗击疫情的同时,自己选择迎接新的挑战,决定跳出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寻求“国土空间规划”新的挑战,也是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成长。
1、新目标
回顾自己职业经历,基本是在为北京规划事业贡献着绵薄之力,参与或负责的北京项目类型较为丰富,但却深知北京规划项目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与此同时全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这是一个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和丰富专业技能的机会,我们这一代规划行业的新生,错过了规划行业的黄金时期,希望自己在新的时代,抓住这个新的机会。
2、新环境
2020年11月加入清水这个大家庭,短短两三个月左右,虽然工作地点在中社科,但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有专业、有激情、有温暖的团队,我希望可以融入这个团队,与大家一起努力。
3、新工作
从传统的城乡规划转变到国土空间规划,还有很多需要适应和学习。在这段时间中,主要参与鸡西市和临沧市国土空间规划项目。
鸡西项目主要负责鸡西市城市体检工作,在自资部新规程要求下,开展体检工作。其中包含指标体系建立、指标收集、体检报告编制和体检图纸绘制等工作,在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整体完成较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阶段性工作成果,但体检报告内容仍有提高的余地,下一步工作中继续积极优化调整。
临沧项目参与了部分调研和驻场工作,主要负责部分双评估和市域现状梳理工作。由于项目时间紧迫,主要负责的前期现状梳理工作,相对较为粗犷,下一步工作需要针对市域现状情况,进行系统性整理分析,理清逻辑关系,研判现状问题。
4、新体会
如愿以偿的置身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在此期间感触颇深,主要体现在对国土空间规划认知和规划行业感受。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最大的感受用一个词语表达就是“复杂”,由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包容了多学科和多领域,在工作中就容易折射出规划基础知识的不扎实、规划相关知识面的狭窄等问题。个人观点是虽然不能“面面精通”,但要“面面俱到”,所以在国土空间编制过程中,仍需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知识,这才是行业中立足之本。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范文2
关键词: 国土资源; 规划;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1、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众多,所以我们国家对资源合理利用的要求更高,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是国土资源相关部门应该做好的事情。可能很多人认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开发天然矿产会影响到自然环境,影响生态发展,这是很片面的意见。对国土进行合理规划管理,对人类生存环境是有益的,加强对国土资源合理利用的调整和改善,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2、目前国土资源规范管理的情况
国有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及水、油、煤、金属矿物等一切自然资源都属国有,国有土地利用的开发权和所有权,开发和利用以及治理和保护等规范管理,国有土地与其他资源相互协调规则,居住用地,建设开发用地,资源开采用地的指标,管理和保护等方面均有相关规定。但分布在各部门各个地区,较为不同。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诸如我国国土资源开发规划"建设"合理利用的规划管理手段。对于国有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有效实施,标志着我国国有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发国有土地的资源进行实施和管理有许多自身的特点,涉及多方面关系,因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使我国国有土地资源发展走入正轨。
3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法规不完善由于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很落后;加之国家对国土规划重视不足,相关人员和机构涣散,很难对我国国土资源开展科学、有效的、完备的统筹规划,当然也不能对规划体系的层次和法律效能进行科学恰当的界定。尽管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土规划编制办法》和《国家国土纲要》等规范,只是针对国土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和初步规定。较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过时,面对政府职能部门间用地冲突协调、跨区域建设协调、农业发展瓶颈、国土保护和新兴产业扩大用地需求的问题显得无能为力。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对完备的国土规划法律规范,严重制约我国国土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
3.2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体系落后由于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很难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老旧的规划管理理念很难实施和开展工作,很难适应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依法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事件的力度不足;国土资源市场化的配置比例偏低;违法用地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关执法监察的力度不足;规划管理技术和措施落后,严重制约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有序进行。3.3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的强制力不足,致使后续规划管理困难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土资源的瓶颈约束日益严重,空间开发和规划布局无序日益突出。城市、城镇的不断发展和扩展,大量吞噬国土资源,使现有发展空间凸显不足。国家相关规划职能部门没有对国土资源全局的、统筹的规划和监控,致使城市化肆意扩张,盲目、无序占有农业耕地和破坏区域环境。由于缺乏约束力和监管制度,直接导致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协调性差,实施力度差,规划混乱,权责不分,很难开展科学的、统筹的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工作。加之法律等硬件措施的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强有地的强制性力量作为后盾,很难科学的、详细的实施国土资源规划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一些国家宏观长远的发展规划得不到重视和实施,致使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持续、不健康,综合资源利用率得不到明显的改善。
4国土资源的科学规划管理的建议
4.1积极完善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国土资源最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载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地位,受到法律的保护,并拥有强制执行力,从而确保我国国土资源的统筹规划管理,达到最优化的效能。逐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土地、矿产、海洋、环境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法律体法规;科学统筹研究制定我国的《国土规划法》和《海域使用法》;逐步修订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等国土资源相关的法律,逐步形成系统性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确定国土资源的强制力和权威,科学、完备制定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划要求,确保土地的使用、开发有法可依。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法律约束经验,加强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执行力度和充分体现法律强制约束力,并组建国土资源规划和实施团队,尽可能的贯彻和落实国家级的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4.2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要突出重点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以提升国土资源的现实和潜在效用,以提升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主。逐步推进我国政策和统筹城乡规划的发展、优化区域发展空间,统筹安排,逐步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并将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权力赋予每一个公民,强化国土规划的执行力度,并将国土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向民众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监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明确开发战略,科学分区,明确目标和方案,以点带面,统筹空间、规模、结构和环境的协调,促进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和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和协调发展。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国土资源规划的主管机关,积极履行对国土资源的管控职能,统筹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各项国土资源专项规划,并随时将国土资源规划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中,提升国土资源规划的综合利用效益,并开展时序性监管、空间布局等重要规划着力点建设,提升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地位,努力为促进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共同责任机制和综合管理模式提供基础性指导。
5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有效运行
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是国家长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的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运行机制,使得国土资源的规划有效运行。各地区和各部门应该充分协调配合,创造合理的运行环境,保障国土资源规划目标能够完全实现。规范性的制度也是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实现的有力保障。
在空间规划体系中,国土资源规划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的高层次规划,主要用于指导其它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的制订和实施,具有宏观性、原则性和综合性,这种特点决定了国土资源规划的实施运行具有很强的协调性。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国土资源规划在实施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进行多部门的协调,这是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之处,也是与目前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等规划实施的区别最大之处。因此,在设计规划实施运行机制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土资源规划的协调机制。建立最有效的协调机制关键在于建立系统化的空间规划体系,统一的综合性空间规划应成为基层空间开发建设的共同行动纲领。各层次的空间规划分工明晰,各级规划都在上一级规划指导下编制,形成一个连续性的规划体系。
6结语
目前,我国还需明确国土资源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国土资源规划必须基于国家层面上,站在战略规划的高度上,统一的调度和规划,从长远的布局出发,细致入微的分析至各个层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过多部门色彩,难以做到面面俱到,甚至于有时看起来好似没有地位,工作也不易协调,这仅是部分阶段性的产物,并不影响我们未来对于此类问题的决策和影响,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规划式的管理将运用至各个方面,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范文3
1.“新常态”倒逼城镇发展方式转变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诸多城市问题,如:建设用地使用的粗放低效、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矛盾增多、地方政府性债务加大引发金融风险加剧等等。目前,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5.1%,同时,的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84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已近30%,邻近土地开发临界值。土地、环境资源瓶颈,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城市发展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空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将从传统的拓展增量,向充分整合资源、有效盘活存量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尽快开展“多规合一”,实现资源的梳理盘活、科学统筹、集约利用。
2.规划空间冲突严重,项目落地难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于编制审批部门、技术标准和规划期限的差异,存在很多矛盾。体现在:一方面,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城镇增长边界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边界存在很多差异;另一方面,考虑到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部分区域建设用地边界相对分散,建设用地的集聚集约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文化片区、南部新城等,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的是城镇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不少图斑是耕地。迫切需要通过“多规合一”,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布局。
3.主城区管理主体多元,规划统筹协调难
我市主城区的建成区面积达到97.6平方公里,总体呈“内居外工”的格局。但涉及多个行政管辖主体,仅三环路范围内就存在市级层面、虞山镇政府、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服装城管委会等多个主体,三环路涉及高新区管委会、高新园管委会、虞山镇、古里镇、尚湖镇的管辖范围,部分区域界限不清或者责权交叉。由于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造成城市建设发展在整体性、协调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不同利益主体间既有协同又有矛盾,开发建设更多的是立足自身需要和诉求,规划部门难以实现有效的管控和协调,需要通过“多规合一”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责任边界和管控规则。
二、工作的可行性
(一)规划基础
1.“美丽”战略规划奠定“多规合一”工作的战略引领
2014年11月我市开始组织“美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美丽”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对于凝聚全市各部门、各阶层的共识,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愿景和定位奠定基础。战略规划所构建的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空间结构和布局奠定了“多规合一”的空间基准。“美丽”战略规划做为城市顶层规划,是全市各部门开展“多规合一”工作的共同基础和基准,是“多规合一“工作的战略引领。
2.各类规划基础较好,为规划整合提供扎实的工作基础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1年3月由市人民政府实施,十三五规划于2014年8月已经启动,目前正在前期的课题研究当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2010年8月通过省政府批准,由于城市发展需求,即将准备下一轮的修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于2010年底编制完成,2011年6月由省政府正式批复。《市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于2012年编制完成,并于2013年获市政府批复。同时,2012-2013年间,我市编制完成综合交通、社会事业、环境卫生、市政综合管线等一系列专业专项规划;并基本实现控规编制的全覆盖;各镇(板块)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综合整治村庄规划、村级工业用地整合规划正在全面推进,城乡空间规划体系较为完善,有利于市、镇、村三级规划空间统筹。充实了“多规合一”的工作基础。
(二)信息平台基础
“多规合一”工作成果的应用需要统一的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和业务协同平台。统一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构建需要较完善的规划、国土、测绘等信息化数据支撑,业务协同平台的构建则需要对规划、国土、发改、环保等部门的原有信息化审批系统进行系统改造。我市具备较好的规划数据基础和项目审批管理的信息化基础,国土、规划、发改、环保部门均拥有海量的规划数据、空间地理数据、行政审批数据。如:市规划局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运行,规划局的市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自2007年开始使用至今,已将近8年。经过不断更新补充,积累了大量信息化、规划数据成果,分别建立了综合地下管网数据库地形图数据库、正射影像图数据库、城区三维模型库、规划审批业务数据库、规划成果数据库等。这些成果数据如地形、影像、各类规划成果的CAD总图,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均可加载在一张图上,为“多规合一”的规划整合奠定了基础。同时规划局目前正在研究构建基于网站的规划一张图系统,为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和业务协同平台的打造打下了基础。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立了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形成了“智慧”建设总体规划和框架体系。智慧城市发展中心中建成了数据交换中心及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信用征信等五大基础信息库,建成了云计算中心和市民卡中心,实现了对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支撑环境。2015年“智慧”将突出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中心、支撑重大信息化应用为重点,建设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平台等,全面拓展已有重大项目的应用,规划启动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平台、可视综合平台等。在专业开发运营的同时,全力支撑各系统、各领域、各部门信息化平台的应用,突出信息惠民、信息消费方面的系统规划和推进。
(三)政策平台基础
由市和江苏省国土厅共同上报的《市“三优三保”行动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准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省国土厅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印发《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市“三优三保”行动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三优三保”行动即以“多规合一”为总要求,以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以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布局保护耕地;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护权益,最终实现促进土地空间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促进生态环境显著提升,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我市辛庄镇被列为该项工作的试点镇。全市“三优三保”行动是我市开展“多规合一”,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撑。同时,我市作为江苏省国土厅“多规合一”五个试点县(市、区)之一,在土地规划调整、空间资源管控和政策配套支持等方面也具备突破常规、开拓创新的可能和机会。另外,江苏省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在“多规合一”、“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也将有新的举措。
(四)成熟经验基础
我市邀请全程参与厦门以及多个城市“多规合一”工作的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作为开展“多规合一”工作的专业技术团队,负责整体框架的搭建和具体工作的实施,结合我市各部门、各专业单位的技术力量,联合开展各项工作,借鉴先进城市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基础,完成我市多规合一的“一张图”以及“多规合一”其他专业技术工作。同时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及其下属的信息中心在平台建设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也将为下一步的审批流程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三、工作内容
以“美丽”发展战略为引领,全面分析和统筹协调“四规”主要内容,形成“四个一”规划成果,即“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张表格、一套机制”。
其中:
1.“一张蓝图”是指统一的空间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即落实“美丽”提出的空间发展战略,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基础,协调住建、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规划,梳理各类规划差异矛盾,在一张底图上共同划定的各类控制线,形成无缝对接的“一张图”。
2.“一个平台”是指统一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即各部门具有统一的空间坐标体系和数据标准、统一的系统接口标准,形成全市共享的空间规划信息系统。依托这个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业务的协同办理。平台在纳入规划、国土、发改、环保的信息基础上,还要纳入林业、水利、交通、市政等部门的规划信息。各部门空间信息平台通过政务网络对接实现业务协同办理,做好各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改造,实现部门间信息的共享和审批信息实时联动。
3.“一张表格”是指依托业务协同平台,对建设审批流程进行再造,重构项目报审模式。从项目立项开始推行“一表式”审批,努力实现“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审批。通过“一张表格”,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限。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信息共享、并联审批、注重监管”的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新机制。
4.“一套机制”,是指一套保障“多规合一”应用的体制机制。包括完善建设项目生成机制,建立多部门生成策划项目的工作基础,为“一张表格”审批提速创造条件。完善规划控制线管控机制,通过制定政府规章等形式规范和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完善一张图和一个平台的运行机制,统筹专项规划编制审查模式,完善业务协同办理的监督、考核和监管机制等。
四、工作计划
作为厦门“多规合一”工作的承编单位,厦门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为更好地推进我市“多规合一”工作,计划“一张蓝图”由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三家联合共同完成项目。其中厦门院作为项目牵头单位,作为技术负责,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院为项目配合单位,作好技术配合。业务协同平台的打造、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等相关工作内容届时可视情况另行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具体计划如下:
(一)完成规划整合,形成全域空间管控一张蓝图(2015.4~2016.6)
加快“美丽”战略规划研究,统筹各项规划编制;2015年10月底完成工作底图制定,形成实时更新的城乡规划布局图和城乡生态廊道的划定。梳理各部门规划数据,统一规划编制规程,梳理差异图斑,实现“四规”有机协调;科学划定各类控制线,梳理项目清单,建立项目库,落实重要民生及基础设施项目,2016年6月底形成市域规划“一张蓝图”,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
(二)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和业务协同办理平台(2015.10~2017.6)
2015年10月份启动信息平台建设,到2017年上半年,涵盖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动态更新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成运行。以市规划局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建设“多规合一”的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拓展信息管理平台应用范围,将重大项目、土地资源、环境保护、交通等涉及空间要求的信息要素进行叠加,统一纳入信息管理平台,涵盖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动态更新等功能的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和业务协同办理平台初步建成运行。
(三)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再造审批流程(2016.7~2017.6)
2016年7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统一的综合信息平台为技术支撑,以“一张蓝图”为管理依据,创新管理方式,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办事环节,建立“宽进严管重罚”的项目审批制度,实现“一个窗口”受理,分阶段实行“一张表格”审批。
(四)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017.1~2017.6)
建立建设项目生成机制,完善建设项目审批、规划控制线和一张图运行机制,建立全程监督体系,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多规合一”运行。重点将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审批信息、运行情况纳入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多部门协同反馈机制,确保信息平台数据的及时更新。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范文4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7)01003904
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像一条巨龙,贯穿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长江是一条黄金水道,干线航道2 838公里,规划的干支流高等级航道1.2万公里,占全国的63%。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完整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成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长江经济带是一个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省市,地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2014年总人口5.84亿人,占全国的429%;地区生产总值28.47万亿元,占全国的416%。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以21%的国土面积,集聚了4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人口与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2014年,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新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2016年,在重庆召开会议,他在讲话中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而要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思路,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对尖锐的矛盾,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共抓大保护、齐建绿长廊的战略对策。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全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即在全国范围内,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建设区、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2010年,我国编制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各省也编制了省域范围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县为单元确定了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地区。主体功能区成为我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理念就是适合开发的地区应加快发展,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而不适合开发的地区应加强保护,减少人类活动,限制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但适合开发的面积仅有180万平方公里。同样,在长江流域也有大面积的不适合开发的地区,但在这些地区还居住着大量的人口。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三种类型的8个陆域重点生态功能区(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涉及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省(市)共146个县级行政区;陆域面积59.8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数量和面积的33.5%、15.5%;占长江经济带陆域总面积的29.2%。据国家林业局2012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为695.6万公顷,占全国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58.0%。其中,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达302.4万公顷,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达284万公顷,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也较为严重。因人地矛盾突出而加剧的毁林开垦、过度樵采、陡坡耕种、过度放牧等不合理活动,导致石漠化成为西南广大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中下游湖泊、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江湖关系紧张,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延长。如果不加区别地搞大开发,“全面开花,齐头并进”,“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将会带来新的生态灾难。
为此,必须划定生态红线,根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自然本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和稳定性等要求划定红线,实行严格管理,严格环境准入,严格自然生态空间征(占)用管理,有效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应当应依托自然本底、发展基础,按照沿江集聚发展、流域互动协作的思路,明确空间开发重点,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要素优化配置,促进沿海沿江沿边内陆联动、人口产业城镇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形成“一轴两翼、三群多点”(长江发展轴、沪蓉北翼、沪昆南翼,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实施城镇化战略,以市场手段吸纳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
生态功能区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生态屏障,但这一区域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据统计,2014年底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占8.9%,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仅占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4%;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为1 271元,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为6 056元,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同时,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正面临着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石漠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面积萎缩、地质灾害增加、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各类气象灾害增多等问题。减少生态功能区居住人口是保护生态、扶贫脱贫的根本途径。现在地方政府采取“异地搬迁”,涉及人数多,工程量大,需要巨额资金,既不可能搬得太多,也不可能搬得太远,更不可能实现根本脱贫致富的目标。根本的途径是通过城镇化,让他们用两条腿,走出深山,走入城市,进入城市群,进入区域性中心城市,根本改变自己及全家的命运,有效保护生态。根据我们的研究,长江经济带内共有125个地级以上城市,长江经济带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还有很大的人口吸纳能力。在三大城市群外有56个地级城市,担负着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任。通过完善功能,集聚产业,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生态脆弱区的劳动者就能在城市找到工作,把全家带进城,各地政府应为他们举家进城创造条件。
三、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
构建自上而下,相互协调,彼此支撑的空间规划系统,区域规划应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和引领,省市县空间规划应以区域规划为基础和依据。市县空间规划应实现“多规合一”,就是将国土管理部门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建设部门编制的城乡体系规划、环保部门编制的环保规划、交通部门编制的交通体系规划合并为一个规划,确定城镇建设空间、农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的边界,确定生态保护红线。
确定城镇建设空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市和城镇人口均会不同程度增加,但应遵循集约用地的原则,根据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客观趋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和城镇规模。城市或城镇规模不能由所在市县自行确定,而应由上一级规划来确定。如由本级政府确定城市规模,有的县规划的县城人口规模让全县的人都住进去也住不满。如规定人均(包括农村人口)建设面积150平方米,据此可确定县城的面积、城镇的面积、农村的面积。据此,可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
确定农业生产空间。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除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规划调整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对于一般农业生产区,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必须贯彻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且必须经相应法律程序研究论证。对于农村生活空间,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合理利用农村宅基地。针对农村地区空心化严重、农村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的实际,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适度压缩农村建设面积。农村居民点内适度增加公共空间和生态空间,压缩居住空间。对弃而不用的宅基地可采取自愿原则恢复为耕地,可在地票市场上拍卖。
确定生态保护空间。主要指主要承担生态系统维护功能的地域,包括水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化和自然遗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地质灾害防治区、特殊地貌区及其他规划划定的区域。生态保护区分为禁止建设区和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空间的管控要求是:严格控制一切与保护要求无关的建设活动,逐步清除禁建区范围内影响生态保护的建(构)筑物。其中有生产活动的生态经济区,严格控制产业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当发展林下经济、旅游、休闲养老等生态经济产业。
四、工业进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长江经济带产业规模较大、集聚度较高,沿江聚集了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但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较突出,水环境安全隐患较多,少数地区重金属污染较重。中上游地区尚处于以要素和投资驱动为主的阶段,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环境、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应按照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向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应加大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省市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重点保障园区的用地需求;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优先支持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提高园区对产业的吸引力。
长江中上游地区应大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以开发区、产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支持下游地区到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中上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切实防止出现污染转移和环境风险聚集。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防止发展重点雷同、产业结构趋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注重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中小城市的园区建设,要依托现有城市基础,适当进行功能分区,实现功能共享。
五、促进流域上下游生态环境共治,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外部性,加强保护对全流域都有好处,但自身不会获得与保护成本同等收益甚至没有任何收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更是如此,上游加强环保,下游获得收益。污染物排放监督困难,污水排放很快就无影无踪,大气更是如此。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虽然可以做到精确监测,但要做到监测到户不容易,有效的做法是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是将保护地区与发展地区联系起来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共同发展共担成本的制度设计。生态保护补偿包括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纵向补偿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保护生态的转移支付,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地区的补偿,对发展权受损的补偿和对生态保护投入的补偿,以及生态服务价值的补偿。要充分考虑生态区森林保护面积、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等因素,制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保护成本、损失评估等量化指标和绩效考评体系,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横向补偿的原则是“谁受益,谁补偿”,但受益者是谁,补偿给谁,补偿多少,补偿给政府还是补偿给居民?完全确定这些是相当困难的。长江经济带横跨11个省市,需要深入探索建立长江干流上中下游地区、支流上中下游、相邻省市、关联产业、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等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一是流域内11个省市按照财力水平出资,建立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池,并按照生态地位重要性和生态保护成本等因素进行分配,可选取水环境质量、森林生态质量、水资源作为评价要素,实现由生态消费地区对生态贡献地区的补偿。二是选择长江主要支流上下游环境目标清晰、利益关系清楚、合作意愿强烈的小流域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三是探索从企业募集生态环保资金,如从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权利交易中提取补偿基金,并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池。积极探索市场交易补偿,如鼓励企业之间进行限额交易排污权等。
参考文献: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15.L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前期研究\[R\].
刘通,等.2016.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研究\[R\].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2016年重点课题中间报告.
刘洋,毕军.2015.生态补偿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发展,15(1):1520.
刘政磐.2014.论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J\].环境保护(12):4041.
卢洪友,祁毓.2014.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与激励约束机制重构\[J\].环境保护(12):3436.
彭智敏.2016.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J\].决策与信息(4):3840.
肖金成,黄征学.2015.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战略思路研究\[J\].江淮论坛(1):510.
肖金成,欧阳慧,等.2013.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杨雪杰.2016.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加速生态文明建设――访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J\].环境保护(5):3023.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范文5
一是功能层面。国土空间开发,要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陆海、区域、城乡发展,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国土整治,控制开发强度,优化空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区域层面。要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推进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对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具有综合性、基础性、战略性和约束性作用,应以重点开发促面上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在发展,实施点轴集聚式开发,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扶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差距;推进交通通讯、供水供气、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城乡层面。要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优化发展和重点培育城市群,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镇吸纳人口能力,解决三个“约一个亿”人口问题;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协调发展。
四是产业层面。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基础产业发展;推进各类园区的集中、集聚和集约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粮食主产区建设力度,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
五是陆海层面。要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沿海地区人口集聚和经济规模要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统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保护海岸线资源,做到分段明确、相对集中、互不影响。港口建设和涉海工业发展要集约利用海岸线和近岸海域。开发以保护海洋生态为前提,以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统筹海岛保护、开发与建设。保护河口湿地,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y,构建协同共治、良性互动的陆海开发格局。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建立并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划定“生存线”、“生态线”、“发展线”和“保障线”,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对涉及国家粮食、能源、生态和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实行开发总量控制、配额管理制度,完善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制度,确保安全供应和永续利用;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开发补偿制度,严格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追究制度。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范文6
(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资源管控
2020年4月7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项目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中标单位为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标金额为748万元。截至目前,该项工作进展如下:
1.“双评价”工作
规划编制技术单位于2020年8月底完成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2.专题研究工作
县“1+2+8”的专题体系。“1”是指开发利用现状评估专题;“2”是指形成“双评价”“双评估”;“8”是指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公服与基础设施等8个专题。目前,编制技术单位已经完成现状评估、双评价、双评估等7个专题,其余专题也基本形成框架。
3.“三线”划定工作
(1)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省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函》要求,严格按照应划尽划,科学合理、总量不减少的原则,根据自然保护地的范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957.54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58.85%,主导生态系统功能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
(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5700公顷,耕地保有量7126.67公顷,三调现状耕地9220.51公顷。全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702.25公顷。
(3)城镇开发边界线:以《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初稿)为基础,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国土开发强度等要求综合确定县城镇开发边界。县共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5.42平方公里。根据《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初稿),划定县城城镇开发边界9.74平方公里,其中现状城镇用地3.92平方公里。除中心城区外,初步划定其余5个建制镇城镇开发边界5.68平方公里,其中现状城镇用地0.61平方公里。
4.城镇化发展
未来,我县将以镇、贾洛镇等6个建制镇为重点中心镇,形成辐射全域的城镇体系。构建“一主一副 四支撑九节点”的城镇体系格局。到2035年,全县常住人口达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3万人。完成2035年城镇化率50%的目标。
5.交通与产业规划
我县依托在建的久马高速、规划的中的成格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构建形成“一横二纵 四向联络”的立体交通体系,助力县全域旅游、商贸、智慧物流、现代农牧业、清洁能源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二)强化控规编制工作
为加快我县城镇化发展步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完成县南岸新区滨河路12号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麦尔玛公安武警联勤联训基地选址论证;县南岸新区干部周转房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南岸新区部分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漫泽塘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县南岸新区I-08-06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南岸新区H-03-08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镇LNG气化站地块选址论证;县各莫乡加油站地块选址论证。
(三)全方位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工程项目服务工作。
4月23日,我局完成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办理工作,并开始正式办理证书。截至10月12日,我局共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9本;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207本;乡村规划许可证33本;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7本。
(四)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依法查处违章建筑违法行为。目前,强拆1处位于中波台南侧,青年公园东侧违规构筑物;镇二村未批先建北岸滨河绿地附属设施处置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为进一步规范我县土地及土地交易市管理和依法依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制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善用。要汲取先进理念,强化专业储备,改善能力不足、专业局限的状况,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