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1
关键词:城乡统筹;科技创新;需求
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日益受到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靠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来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富裕的目标;同时,从农民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民衣食住行的改善、农技知识和市场信息的获取等,都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持。因此,从统筹城乡发展对科技创新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不断促进科技创新和提高科技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求,从而大大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达到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2012年中央文件“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目前,科技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要求
党的十以来,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观越来越深入人心,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把科技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按照统筹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重视科技创新,增加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新兴产业、乡村社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需要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未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前进的必然方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能源缺乏、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这些难题。
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迫切需要科技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这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现实情况,这就需要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但是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需要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目前,人均耕地、淡水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越来越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加快农业的发展取得的成效逐渐减小。另外,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投入不仅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要克服资源日益缺乏对农业的限制,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其根本解决途径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和40%左右。因此,我们要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走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改善民生,迫切需要科技创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对农村科技发展的领域进行调整和拓展。农村科技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就农业论农业、就产业论产业的范畴。科技对农业发展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科技突出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还需要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形成自主创新的品牌,为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技术储备。同时,在统筹城乡社区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在村镇规划、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重要的基础。所以,改善民生,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把民生科技作为农村科技新的重要发展领域,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四、转移农村劳动力,迫切要求提高农村基层科技发展能力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且未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农民工主要还是参与仅需要体力的工作,他们的劳动效率不高且收入很低。在当前大量农民工进城的背景下,要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就业压力,就需要提高农村基层科技发展水平。首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提高农村基层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增加就业机会。其次,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农村科技,加快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环境,从而为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奠定环境基础。再次,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基层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农村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制度,加快先进技术在农村的应用,进而带动基层科技的快速发展;实施科技富民专项行动,采取合理的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加强基层的主体性,强化基层科技管理职能,为农村劳动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五、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
合理对工农、城乡科技要素进行配置,加速把科技要素导入农村是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城乡资源要素中科技要素是具有基础性、关键性、长效性的要素。坚持“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为城乡协调发展奠定基础,需要对城乡资源要素进行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这必然要进一步创新科技要素配置机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政策和措施,把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知识等引入农村一线。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通过科技进村入户等科技工作推进农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通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把握农村经济专业化、区域化、协同化的发展方向,培育一批农村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村企业,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带头人,才能够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六、健全现代农村发展运行机制,迫切需要加速科技体制创新
一方面,随着农村农业的发展,多元化、新型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稳步建设,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广大科研机构以及科技人员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使得农村科技创新效率大幅度提高,而在科技推广服务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为适应深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在科技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涌现、发展并壮大了一大批创新机制以及相关的创新企业,如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农村科技合作社、农技110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机制,这样的形式引导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深入到农村一线。要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就需要提高运行效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但这些都需要以完善农村科技体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为前提。
另一方面,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提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在新时代的要求下,科技体制逐步改革并得到合理的完善,加之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使农村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优化,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农科院研究,在对农业GDP增长的贡献中,每1元投入,教育、道路、通讯、灌溉、电力的回报分别为3.71元、2.12元、1.91元、1.88元、0.54元,科技的回报率则高达9.59元。在对粮食的生产能力的贡献中,每1元的投入,灌溉、教育、道路、通讯、电力的回报分别为5.56元、2.02元、1.95元、1.84元、1.37元,科技的回报则高达4.41元,仅次于灌溉。
图1 科技与其他资源要素回报率比较
可见,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强大动力和重要标志,对城乡统筹发展也发挥着核心和关键的作用,科技创新在新形势下具有巨大潜力。
在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通过科技促进“三化联动”(农业现代化、农村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顺利进行,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具体实践;鼓励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收入,充分发挥人这一创新要素的作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提高农村产业科技水平,促进民生科技的进步,加快生态科技发展,进而从整体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要求;将科技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使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发挥作用,兼顾科技支撑和科技引领,就是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创新工程,只有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才能不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德敏.重庆市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55-57.
[2] 肖万春.加快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城乡统筹的体
制创新[J].湖湘论坛,2009,(4):84-86.
[3] 谢雅丽,王晓光.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
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33):120-121.
[4] 张鸿.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四川省为
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7):447-450.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分析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就是坚持创新精神,依托高校,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地开展创新学习、创新研讨、创新实践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激发青少年创作的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学术氛围,具体内涵包括经济内涵、文化内涵、教育内涵、社会内涵。就经济内涵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产生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中,并产生经济利益,例如1999年在重庆举办的第六届“挑战杯”,仅协议转让金额就达到一亿人民币,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内涵会越发凸显出它的重要性。文化内涵,科技创新活动属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因此必然经历一个知识学习、提出想法、创新实践的过程。虽然大学生的学习有了自主性,科技创新需要遵循科学的一般规律,严格要求自己,符合学术活动规范,但因人而异也需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学生可以深入发掘自己的潜力,展现出自己的创新特质,这种展现方式具有丰富性。
高校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一个分支。这样的系统必然要求高校与国家的互动性、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的互动性。高校是社会的一份子,为社会输入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的科技创新必然切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易操作性。
高校科技创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增大社会的收益,因此此项活动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保持一致性。区域经济的发展源于理论和科技实践的创新,而高校就是创新的基地,它代表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和科技创新的人文修养,始终贯穿于当地经济创新中。当代经济的发展不竭动力在于创新,以及对劳动力和资金等的投入,高校一方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精尖的人才,也为当地的经济注入崭新的科技力量,这样就实现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一体化和联动化,带动了大学的学科建设,提高了大学的科研水平,同时也立足于本地促进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率低
当今大学校园中,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活动的选择余地日益宽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较差,学生参加活动的课题一般为老师的现有课题,按照老师原有的思维创作,影响了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另外,广大教师特别是文科学院教师关注热情不高,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2. 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缺乏
目前,在学校的日益重视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受资金、时间、比赛性质及科技创新活动短期不易出成果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研究课题大都浅尝辄止,缺乏有效的接力,最终导致研究浮于表面,难出精品。首先存在资金问题,学校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并未出整的资金奖励制度,许多学生鉴于自筹资金的困难,不得不只停留在兴趣层面。
3. 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储备不足
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能力及创新知识的储备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大学扩招后,生源学习水平下降,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科技创新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仅有兴趣,但缺乏学习专业技术的时间和能力,主动性也比较差。
三.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措施
高校中应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或创新项目课题,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的观念,同时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课题申报,项目申报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并创造条件,这也加强了学生们去创新探索的主动性。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在于创新,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其次,可以让学生在导师处寻求帮助的同时,积极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形成导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些项目,从而达到科技创新在高校中的实用价值。
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针对各个年级的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组队合作形式,让老生带领新生,导师带领学生,从而形成一个个团队。对于提高科技创新中的团队精神,分享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振德等.大学生科技创新障碍分析.高教论坛,2006.
[2]宋之帅.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产业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创新方式和路径都有明显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市场的变化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成为目前各行业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充分把握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方式和思路
互联网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创新驱动力,加速了创新的步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汇总和记录,解决了科学创新的知识支撑限制。互联网的存在使得人类多个世纪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得以系统储存,“互联网+”就是将这种静态的科学价值库储存的价值转化为生产力,将虚拟的知识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实现财富获得途径的升级。其次,利用互联网将科技同创意相结合,解决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3D打印等技术使得创意转化为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在互联网和创意产品的有机结合中,将奇思妙想通过工业手段实现。这为人们提供一个制造平台,只需要在电脑上利用制图软件将想法落实到图纸上,打印设备便能将这个想法变成一个实物。这为创新理念变为现实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有效的解决了创新技术驱动不足的问题,降低了自主创新的门槛,极大了丰富了创新的来源和可能性。再次,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传统流水线制作的同类化问题。“互联网+”奉行的是个性化和小规模制造,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同硬件平台实现空间上的结合,使得每一个创客都拥有了一个小型制造场,有效的解决了各项技术和发明结合的限制,缩短了产品从创意到客户手中的时间周期,解决了创新驱动中工程设备不足的问题,发展了集中创新的新模式。最后,解决了制度创新不足的问题。互联网能够释放出创新的潜力,其主要特点是门槛低、转化速度快、个性化定制容易实现,从而对创新者产生了强大的激励作用,因而能解决制度创新不足的问题,为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2.1重视大数据创新人才培养
为了在互联网背景下保证企业创新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依靠跨学科的众多领域的人才的共同合作,尤其是大数据分析人才。这类人才能够抓取有用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有价值的意见。为了保持该类科技人才的持续化发展,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倡导尊敬科技型人才;其次要完善基础生活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该类人才的流入和长期保持。最后要提高对大数据人才的待遇,为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2.2积极推行互联网创新模式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资源提供平台,引起广大创新人才的关注,吸引专业科研人员,发现和挖掘潜在的科技创新人才;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台金融和税收方面的创冲优惠,鼓励和倡导科研人员尝试利用互联网来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为了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推行,应该对关键数据资源共享、知识产权等项目进行预判分析,避免由此造成的失败给创新带来负面影响。
2.3完善互联网创新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有效的降低网络数据安全风险,加强对创新项目的保护,确保科技创新任务的顺利完成,国家应该尽快成立网络风险管理委员会,出台网络安全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成果版权的归属判定细则的完善。通过建立有效的、健全的科技创新和信息安全防护手段,规范网络行为,避免可能产生的创新知识产权的纠纷和经济纠纷,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2.4建立健全网络创新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对互联网和云服务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因而网络创新机制的建立变得迫在眉睫。首先,应该规范网络技术的准入制度,遏制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产权侵犯的不良行为;其次,引入招投标制度,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科技创新解决方案;再次,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定级;最后制定合理的奖惩计划,激励企业进行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完善网络创新机制,降低因知识产权纠纷造成的风险,保证创新任务的顺利完成。
3结束语
在我国鼓励创新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互联网以其优越的功能为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互联网通过连接硬件设施,降低创新的技术门槛,鼓励企业和个体自由深度的探索加快科技发展;通过互联网加企业的模式,壮大创新型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为企业进行互联网创新提供健全的利益保护制度,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以此解决我国当前科技创新缺乏动力来源的深层次矛盾,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兆安.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J].宏观经济管理,2015(04).
[2]张今杰,刘小飞.基于科技创新视角下的科技体制改革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5(02).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4
第一,老师要将教学方法多样化,不单一,不照本宣科。生物学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它隐藏着我们人类生命非常多的神奇现象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的过程中插播一些视频,或者结合一些生活实际能更加提起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和理解。第二,要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可以带学生到企业,标本馆参观实践或进行野外实习。第三,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多与学生进行沟通。现在的大学教方式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的疑问和问题无法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往往错失创新良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长期得不到满足,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了。老师必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发掘学生的奇思妙想,加以正确的引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课本上的知识无论学得再好,都是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具象化运用于实践,便无法进行科技创新。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一是要多举办关于科研创新的训练和活动,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创新训练,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要多开设一些设计类的课程,如实验方案设计,生产提纯设计等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配合上一些实地考察,让学生到发酵工厂、啤酒厂等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生产线是如何运行的,跳出课本的狭小认知,格物致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增强创新思维。三是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从生活需求中发掘创新的灵感,正所谓有需求才有创新,很多学生无法创新的原因往往来源于生活阅历不够,眼界不够开阔,很多创新发明往往只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要让创新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眼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的构建,要先有创新想法才能科技创新,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分关键。头脑风暴法和弋登技术是目前影响力较大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教学过过程中提出一个集体共同解决的问题,先不做出评价或给予答案以便于学生自行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学过程要遵循以下规则:(1)暂不做评价,留出空间让学生多思考;(2)鼓励学生思考,提出一些改进或补充的意见,抛砖引玉;(3)鼓励学生提出多种想法思考问题,多多益善;(4)追求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而弋登技术是一种与头脑风暴不同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技术,一般是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然后不断地缩小问题的范围,慢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终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2]再者要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学会和他人交流,多开设一些学术交流会,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观点,集思广益,有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考核方式中要体现创新思维。
考核方式可以不单单只是简单的笔试形式,可以笔试、面试、实验、设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考核题目可更多的是开放性题目,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让能真正让生物教学有所突破和发展。生物学作为一门正在突飞猛进的综合性前沿学科,需要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亟需不断地创新发现使其进一步地发展。而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的创新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培养其创新思维,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才能使生物学更好地进步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加快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
作者:沈鸿霖 王怡坤 石颖岚 郑思如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5
2012年,“天地图·南京”正式开通,南京人有了属于自己的“谷歌地图”。但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徐佳茗却发现,同学们常去的图书馆、博物馆仍然没有在图上标注。
在南京人自己的地图上,这些重要的坐标一个都不能少。带着这样的想法,徐佳茗和同学经过一番努力,完成了“天地图·南京(中学生版)”地图分类要素设计与实现研究。凭借这个项目,她一举夺得第二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江苏省人民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省长奖),而她本人也成功入选“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
这个看上去文静而内敛的女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
徐佳茗从小就喜欢摆弄各类 “装置”。上幼儿园时,家里有一盆花快要枯死了,她一心想把它救活。碰巧当时自己刚生了一场病,在医院输了一周的液才有所好转。既然输液能为人治病,那能不能给花治病呢?
徐佳茗先找来一个空洗发水瓶装满水,接着撒了点盐制成生理盐水,又找来一根长线,把线的一端伸入瓶中,另一端拴了一根针。住院时,护士曾告诉她,输液用的针头是空心的,这样药水才能流通。为此,徐佳茗特意问奶奶:“我们家的针是不是空心的?”奶奶得知徐佳茗的用意后,很肯定地说:“是的!”
受到鼓励的徐佳茗高兴地把“花朵输液器”挂在花盆上方,把针扎入花根部的泥土中。每天她都去看看它,果然,“输液瓶”中的水减少了,花根部的泥土也总是湿湿的,没多久,那盆花居然活了。
直到长大后徐佳茗才明白,自己的“发明”不可能救活那盆花:盐水对花没有太大作用,压实的细线也不会输液,而且家用的缝衣针不可能是空心的。
减少的水和花下湿润的泥土只是奶奶想让小孙女高兴,每天偷偷地把瓶子里的水倒一点到花盆中。
然而,这次“胜利”却给徐佳茗带来莫大的鼓舞,家人的呵护让她对发明创新的兴趣越来越浓。小学时,她在家中搭建了“防贼装置”、白蚁收集器等。但是随着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徐佳茗与科技创新渐行渐远,直到她迈入高中,情况才有所改变。
“高一刚开学,我们就接受了一项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听到这个消息,我为之一振。”徐佳茗说,“总算又有机会做小发明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徐佳茗积极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科技活动小组,每次组员聚在一起讨论时,她总是提问最多的。
2012年,属于南京人自己的“谷歌地图”——“天地图·南京”一经推出便备受关注。但细心的徐佳茗却发现了不少问题:一些自己比较关心的地方仍没有显示,很多符号根本看不懂。
如今很多软件都是个性化服务,为什么不能让电子地图也“懂你”,提供个性化服务呢?
徐佳茗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科技辅导老师,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徐佳茗带着组员开始了中学生版南京“天地图”的调查工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份包含24道问题的调查问卷新鲜出炉。随后,徐佳茗在学校六个年级和南京市第三中学的两个年级分别选取4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比。
通过数据整理,徐佳茗发现图书馆、博物馆及其他具有教育意义的场馆,如纪念馆等,都成了被调查对象优先选择的场所。带着这个结论,徐佳茗与另外两位同学对“天地图·南京”进行了相应的数据修改,并将自己的调查结果以“天地图·南京(中学生版)”的形式提交给江苏省规划部门。
这份极具实践创新价值的成果得到了规划部门的肯定。现在,基于此项研究成果搭建的“天地图·南京(中学生版)”测试网站已经开通,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虽然我是女生,但对科技创新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徐佳茗说,“为了更多地了解创意和小发明方面的知识,平时我会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如《国家地理》、《百科全书》,偶尔也会看一些纪录片,拓展思维。”
科技创新不仅给徐佳茗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也让她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我以前特别胆小,和别人在一起很不自在,去商场买东西都不敢和营业员说话,压根没想过自己会成为社会调查项目的组长。”徐佳茗说,“在问卷调查中,我努力劝说高三的学长们填一份很长的问卷;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我还向一位外国专家请教问题,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突破。”
对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6
关键词:创新 文化建设
当前,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同志曾强调,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鼓励自主探索,保护知识产权,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科研单位除了不断提升自身的“硬实力”(设备、经费、队伍、成果等)外,还应重视发挥“软实力”(理想、价值观、科学精神、文化氛围等)的作用,即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创新文化的内涵及要素
对于创新文化的定义,可从不同角度入手,整合角度,此角度主要从创新过程中创新物质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表征,盖含物质、精神、制度等。环境角度,有利于创新文化环境。价值角度,设立确定创新的价值观、促进创新。通过培养创新文化意识,依托原有平台,开展多形式、内容丰富的院所文化。从不同角度看,创新文化的内涵不同。但总体而言,这些定义中有一些共同点,主要有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和进步,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新热情,挖掘其创新潜能,以创新价值观指导创新行为。由此可以推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是崇尚创新、激励创新、保障创新的价值理念、行为习惯、规章制度与社会环境等的总和。
创新文化由环境条件(物质层面)、规章制度(制度层面)和价值理念(精神层面)三个层次构成。体现为形象建设、制度规范、价值凝练的有机融合与逐步提升,其核心是适应创新活动所需价值理念。
二、创新文化对于创新活动的影响
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活动的文化支撑、理念先导,对创新活动发挥着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功能、“造势”、约束等影响作用。
1.创新文化从精神层面上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创新文化的精神层面是一种意识形态,与创新理念息息相关。由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科学精神等要素组成。价值理念作为文化创新领域的内在推动力,发挥着先导性作用,在院所文化的发展中,这种创新意识逐渐影响改变着集体与个人的意识,牢记以身许国、敢为人先的原子能精神,使之朝着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2.创新文化从制度层面上为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创新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指人们为了满足各种创新活动需要而出台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是栽培创新文化的硬性手段,它让各项创新建设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了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创新活动呼唤开放、合作、互补、共生的创新机制,创新机制需要一个适应时代要有的体制支撑,唯有对原有体制去其糟粕,体制革新确立起一系列有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培育创新文化的政策环境,才能有助于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3.创新文化从物质层面上为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创新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指适宜的工作环境、科学的形象设计、主题鲜明的活动等。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创新性环境。有人列出这样的公式:创造性成果=创造性人才+创新性环境。只有改善工作环境,确立富有创新内涵的形象标识,营造轻松自由的工作氛围,才能激发工作在其中的人的创新热情,更好地开展创新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个研究院所的创新文化能够反映这个科研院所的独特气质,而“文化”就是一种习惯,因此创新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时间地积淀。
一是培育创新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创新精神是创新文化的精神层面,处在创新文化结构中最核心的层面,是支撑创新文化体系的灵魂。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首先要在职工中培育、树立敢于探索、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方面可开展爱院教育,增强职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一方面要发挥典型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展现典型人物所体现的科技报国的爱国精神或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或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等,使职工受到影响启发。
二是形成创新机制,为科技创新营造文化环境。在科研工作中,不容许失败,就是不容许创新,不容许成功。因此我们应建立容错机制、自由表达机制等,在体制、制度上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活动“空间”,构建科学思想自由表达、“百花齐放”的创新环境。比如,设立“创新奖励基金”,重点支持具有战略意义、面向未来的项目,有一些资源作支撑,鼓励大家创新。在鼓励创新思想自由表达方面,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促进创新想法的碰撞与迸发。
三是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科技创新打造综合优势。跨专业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有利于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这一点上,应借鉴国外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经验,比如美国公益性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一般是专管共用并收取一定费用。这样既提高了使用效率,又降低了科研成本。据此,我们也应强化跨学科之间的科研合作机制, 建立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
四是增强开放意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的思路是碰撞出来的,冥思苦想做不出创新,闭门造车更无法实现创新,因此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各国科研人员创造的知识,紧跟国际前沿,了解国际相关领域的科研动态,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