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能力与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能力与培养范文1
【关键词】更新观念;创新能力;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322.8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75-02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化学教育的探究与改革势在必行。创新教育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下面就本人在具体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试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教师的工作不应只是把教科书以口述及板书的形式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出来,而应以教科书为题材,对其进行“再创作”,通过探索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亲身感知教师的创新品质及创新思维成果,亲身体验创新知识的魅力,从而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学习“氢氧化钙”的有关知识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学生情绪高涨,都举手抢着回答。又如在学习酸、碱的有关知识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白烟’的奇景,学生在感叹这一现象的同时,我顺水推舟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介绍“水污染知识时,我从学校附近河水污染严重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谁对这条河的污染负责?”“假如你是环保局局长,你将采用什么方法重点治理污染?”学生们显然很激动,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通过这种趣味性较浓的生活实例,利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调查等手段,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步骤和满堂灌的方法,把问题教学法、讲授法有机结合起来,既突出了重点,又扩展了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
二、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时应由知识的传授过程变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变“权威教学”为“民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与能力。如“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假如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一味地让学生死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故质量总和不变”,则学生得到的便是僵硬的“死知识”感到化学“枯燥无味”而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故对这节内容的教学,我分四步进行:(一)提出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物之间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让学生思考。(二)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三)收集证据:1、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和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质量不变。2、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让他们自行设计方案,我略加指导修改,再分组实施实验,观测并启示记录实验数据。有一组实验是这样的:取一小截蜡烛粘在一小块木板上,将小木板和蜡烛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砝码,使天平平衡;点燃蜡烛,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学生对上述实验思考后产生如下想法“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在师生充分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重新设计并圆满完成了此项实验。(四)通过自己动手、探究,学生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的结论。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探求知识,发现问题,培养创造能力。这样既了挥了学生的个体思维,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适应性学习变为创新性学习,逐步养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和态度,挖掘自身潜能,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去。
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知识的灌输需要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不同的知识结构特点,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质疑法。明代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好奇求新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一种健康心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基本的素质。在教学中,我努力不断地创设情境,设置疑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他们常常提出“为什么是这样?”“结果会怎样?”“下一步该怎么办?”等疑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饱满亢奋的状态,让他们紧张地思考,激烈地争论,带着迫切寻找结论的欲望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去,以激发好奇求新的创造动机。
(二)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能力即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形成。有了它,就可以自主地积累经验,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具备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于是,在教学时,我常常先组织好学习内容,再根据学生初学化学的特点,在方法上设计相应的学习指导语,如“请你试一试”,“阅读以下内容,并回答问题”,“请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入空格内”,“在下列实验中哪一步是必须做的?”“请与你的同桌就这个问题开展讨论,提出肯定或否定的理由”,“根据以上事实,请你小结”等,给出针对性的提示,鼓励他们发现问题,促使其深入思考,寻求答案,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的学习。
(三)逆向思维法。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对拓展他们的思路,克服思维的单一、僵化,方法的刻板等弊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学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我在锥形瓶内放一支小试管,然后把漏斗下端插入小试管中,提出问题:小试管有什么作用?利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如果没有小试管将会如何?学生会马上回答:生成的气体会从漏斗逸出。
(四)多向思维法。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开阔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此运用最佳方案。如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氨气易溶于水”的实验,由于实验所用方法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效果。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于水中,水会在试 管内上升,反映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形象、生动、效果明显。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分析总结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创新意识。
四、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师生间的平等讨论,多使用“请你探究”、“请想一想”、“还有补充吗?”、“我这样认为,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等之类征询、提示、鼓励的话语拉近师生距离,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联想,师生间互相讨论,相互鼓励,培养创新兴趣,创新热情和创新精神。
善学、善思,都是为了善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教学相长,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能力与培养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思维;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发现新关系,形成新组合,是大脑内部信息加工活动产生的新关系引起的质变。研究表明,通过创造性思维策略的训练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教师自身。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必须从教师入手,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这门特殊的课程而言,教师的作用更为突出。
那么,教师要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首先必须从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出发。如何提高呢?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考虑。
一、增强教学设计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每次授课就是一个设计。如何把内容巧妙地融入课程设计中,如何创意性地设计好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把教学内容高效地传递给学生,这些都是教学设计所要考虑的内容,好的教学设计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提高自身的课程设计能力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勤于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赢得了学生的兴趣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金钥匙。新颖巧妙、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作为新生的一代,想法很新奇,他们的兴趣并不一定和我们想像中的一样;如果不和学生深入交流是无法得到的,但这也恰恰是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需要关注的。甚至学生对某些名星的喜爱也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学生的兴趣点。例如,把制作一张既逼真又漂亮的自己与喜爱的明星合影作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图像处理,自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勤于动笔,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随身带着个笔记本,当看到非常棒的设计时(不管是生活中的设计如巧妙的杯子、花瓶,还是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就顺手把它记下来。养成随时随地记录的习惯,当记录身边的设计成为自然,自身的课堂设计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了。
3.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创造的兴趣。我们说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策略就是还原。先分析取出非本质的东西,找出系统的核心或关键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构造新系统或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创设情境就是重构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寻求多种多样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在教Word时,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份电子小报,然后告诉学生,这份小报里还存在一些不足,让学生充当一下老师,把小报改得更加完整和完美。这其实就是一个创设情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要根据情境对老师讲过的内容进行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通过类比,还原和联想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增强知识传播能力
创造源于渊博的知识。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必须以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为前提的。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很大部分是事实性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记忆,如计算机发展历史等。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不在升学考试科目之列,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和学生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这些知识更加难以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增强教师的知识传播能力。可从两方面入手:
1.广泛阅读,培养讲故事的能力
故事感并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阅读、练习来培养和提高。即使是读迷你故事也有帮助。多阅读并试着自己编故事,再将其延伸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如介绍图灵在计算机发明上的贡献时,不以“计算机科学之父”一句话了之,而编成一个关于图灵的科学故事,一个“神童”、“怪才”的故事。这样学生肯定不会把计算机科学之父与其他人混淆在一起。
2.善用比喻,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比喻往往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也要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和形象比喻。例如,学生在学习使用flash制作引导层动画时,总会犯下面两种错误:一是将引导线画在了被引导层,二是终止帧没有吸附在引导线上。这时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我去圆明园玩,特别急切地想到大水法前留张影,可遗憾的是找了一大圈也没找到,我想要是有个导游就好了。现在我就是舞台上那只小精灵,引导层是什么?是导游。引导线是什么?是行走路线。引导线是导游走的路线,所以应该放在引导层,并且只有我们跟着导游走才能找到大水法,所以起始帧和终止帧都必须吸附在引导线上。
三、增强综合能力
创造源于良好的知识组织与链接。所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身尤其教师的综合能力。因为拥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的教师更能在课程内容与各个学科之间找到更好的契合点,更能融会贯通,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创造性条件。且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课程本身各内容之间,本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都相互联系。所以,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尤其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归纳总结,融会贯通
用“知识爆炸”、“信息风暴”已经不能形容现代社会知识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领域,新的知识和软件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仅仅只“就事论事”,而要对知识进行相互的比较分析,实时归纳总结,举一反三。例如Word的许多操作与PPT、Frontpage的许多操作是类似的,而各种计算机程序语言也有许多的共性,这些知识往往能够迁移、类推的。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树立独立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的典范。
2.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整合其他学科知识,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合。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意义远不在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综合素质培养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应该追求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共享。信息技术课的内容、素材可以而且应该在其他学科中寻找,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也同样可以和其他学科共享。
四、增强共情能力(Empathy)融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感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融洽师生关系。尤其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与学生见面交流的机会相对更少,融洽师生关系更为重要。
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理解身边的人们行为的动机,善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照顾别人的感受,因而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功。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作一个感性的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心”去体会学生
要做一为感性的、具有良好共情能力的教师仅仅只是坚持“民主平等”还不够,得用“心”去体会学生。把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记在心间,而且付诸于行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体贴和关爱。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地为学生减轻负担。
2.要用 “情”去关心学生
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也很难成为良师益友。”感受学生的喜乐做一名情绪富足的教师,这种富足的情绪不是敷衍、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
五、寓教于乐
大量的证据显示,大笑、心情愉快和幽默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殊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对于其它课程有更大的弹性,教师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信息技术课堂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一个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课堂。从而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开展趣味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各种趣味性学习活动,是寓教于乐的最有效的方式。例如,在节日的时候,自己制作精美的贺卡;利用VB等简单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写简单容易实现的小游戏;在学习了网络信息搜索后,让学生登陆因特网进行某一主题的信息查询,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找到的信息最多最好等等。这些都能给学习带来无穷乐趣,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2.成立兴趣学习小组
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课题任务。学生可以和要好的朋友组成一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如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等),一起学习,建立小组的作品“百宝箱”。教师只是实时的提供知识、技术指导。
3.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平台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课程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差不多人手一台计算机或者两三个人一台,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运用计算机创造自己的东西。因此,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平台与环境,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
六、小结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管是对学生自身发展还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老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与能力,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各个方面的条件,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梅,李龙.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267):91-94.
2 靳瑞霞,徐久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6):36-37.
3 郑珠,侯友.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153~157.
创新思维能力与培养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就培养创新能力而言,其主要就是指学生在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让其在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条件下,逐渐形成发现知识、质疑知识、分析知识、内化知识的能力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在将来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性人才,同时还能让学生爱上生物、爱上学习.
一、遵循原则,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首先,启发性原则.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而言,启发性原则就是其精髓所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掌握新知识,就不能进行高效学习.但是,学生毕竟是课堂的主人,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知识一味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就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增强.为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合理的采用启发教学,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调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进而实现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其次,因材施教原则.朱熹曾经将孔子的教学经验总结为了这样一句话:“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由此可见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这一原则的运用,主要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从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出发,做到教学上的有的放矢,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实现提升.然后,主体性原则.就素质教育而言,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学生只有借助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才能真正的将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如果学生没有了主体性的话,就不能实现主体的发展.为此,教师就要积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有活力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教师还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使学生能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性
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性的培养,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探究发现法、启发法等先代化的教学方法.这类方法的本质就是给学生“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二,出示典型的生物问题,提出学习要求,交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教材的方法.当学生在熟悉了高中生物教材之后,教师就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以此来使原本陌生的知识变得时隐时现、使非本质的材料时有时无,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在学生的脑海中构成思维的疑团,同时还能有效地在学生构成疑团的同时,激发学生独立解开疑难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分析、研究、探究的过程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实现生物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讲解生物教材的绪论的部分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小孩子为什么能够长大?病毒是不是生物?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提问,来总结生物教学内容的基本特征,并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生物教学的课堂,使学生的创新有所提高.又例如在讲神经调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某个人在过马路的时候,看见一辆车正在向自己飞驰驶来,于是他立即躲开,这是神经调节起到的作用.那么,在人和高等生物的生活活动中,神经调节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的呢?学生根据这一例子进行思考,并通过多种手段对问题进行探究,进而逐步获得答案,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启发想象,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多向性
思维是多向的,而想象则是能激发多向性思维的关键所在.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就必须要极强对思维多向性的训练,而主要的训练手段则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启迪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具体而言,就是以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来做训练思维多向性的重要方式.例如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哪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使得学生最终得出较为全面的答案.又例如在巩固练习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极具开放性的题目,像是“吃猪脑就可以补人脑”这句话到底对不对?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调动和提升.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而言,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任务,因为它不仅是帮助学生实现创新思维多向性的关键所在,同时它还是使学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核心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生物教学中启发想象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实现创新思维的提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总而言之,在生物教学课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思维”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我们坚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作是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将定会迎来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苏峰.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创新思维能力与培养范文4
一、转变教学观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融合点,进而体现出教学活动的民主性,增强其实践性;首先,要营造民主、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即将讲授的知识为前提,通过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情趣得到陶冶,思绪得到启迪,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目前,新课改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应从过去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以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角色与职能的转变,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与学生观,不断发扬学生民主,尊重学业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与理解,通过创设情景,营造环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的否定,而要耐心地听取,积极的引导.使学生的创造力表现成为一种自主的活动.
教师通过导入提出问题后还要注意学生的反溃.教学中要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请学生献计献策,不断的改进教学.要学会赞赏每—位学生,让学生看出自己的点滴成功.对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的表现,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赞赏,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如模仿电视栏目“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要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中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讨论、辩论、演讲、编报、模仿游戏、主题班会,行为训练等活动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大的人格空间、思维空间,选择的空间和发展的空间.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不同,环境条件出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对教师所施加影响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关心信任每—位学生,适应不同层次的水平需要,给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机会.
二、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比如高中数学的函数部分,讲到供需函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造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站在消费者和供货商两个不同立场上思考,看两个函数有什么特点?受那些因素影响;又如何随着价格变动?如何达到两者平衡?学生通过亲身体会,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激发了学习兴趣.再遇到商品价格问题自然就会联想到数学或者供需函数问题.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深入思考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并亲自参与到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学生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四、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不要认为把知识教给学生就完事大吉,还要运用变式教学教会学生对数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分析和思考,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时兴趣和热情.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与培养范文5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旨在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在精神在于使受教育者在适当的教育引导下,成为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建设性的独立自主个体。提倡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
近年来,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从不同方面开展了主体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事实上,主体性教育在不同的情况下,由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势和要求不同,具体方法上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此,从实践层面提出实施主体性教育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
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于其主体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虽然我们都知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更多的是关注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性质、组织形式等本身的意义,而很少关注它们对学生而言是什么意义,即很少考虑学 生自己是如何看待、感受和评价这些东西与自己的关系的。如果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忽视、被排斥的,学生会把这些活动看作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给予相应的反应吗?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时关心学生的感受,并以学生的感受为依据,来选择教育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教育教学要求的表达方式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平时多关心学生,要经常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二、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留给学生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给学生思考和选择的余地,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关键。研究表明,不给学生思考提问的机会,会大大限制学生的思维。在与教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教师的顾虑,原来他们害怕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更怕学生提不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问题,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但是,思起于疑,没有疑问,何以谈得上思考呢?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上既要有预设,更要有生成,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大胆地提问,主动地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等主体性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尽量多地把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
把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保证。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微观的、过于战术性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过细,嚼得过烂,是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的。因此,要求教师教学的内容应由过去专而微观向宽而宏观转换,具体细节的内容应大大精简,而传播宏观、战略思想与观念的课程内容应该着力加以充实。各类课程要注意提炼基础性的内容,精讲、少讲。精讲就是要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对于派生性、细节性、应用性的内容,可以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辅导或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去解决;少讲就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适当缩短教师主体参与的时间,延长学生主体参与的时间。因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参与的机会就越少。极端的例子就是教师满堂灌,使得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降到最微弱的地步。合理的比例应该是教师的主体参与量少于学生的主体参与量,学生的被动参与量少于学生的主动参与量。对此,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充满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操作、学生的讨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如可通过真实场景的创设,让学生在表演、制作、辩论、演讲、实践等活动中展开学习,使学生产生主体角色和主体意识效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审美和道德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生活性、体验性、情境性等基本特征,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发展。
创新思维能力与培养范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创新性思维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04-01
一、引言
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忽视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的认识上具有片面性,影响了学生追求知识真谛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要改变以往中小学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全面发展人的理念为根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准。[1]根据上述的教育背景发展来看,本研究把创新思维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来,努力建构一种能够全面提高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只注重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课堂理念,创造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大环境,结合教学要素和教学方式方法,最终形成新的教学体系和目标,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能力方面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象上有一定作用,美术是通过人体视觉来传播的,通过视觉来生成意象,这些意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通过美术的意象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对客观事实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创造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我们通过美术教育的多变性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美术是一种符号的传播,总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在变化中追求美,追求美的规范性。[2]我们在小学美术教育上让学生尽可能的塑造自己的个性,通过创造形象和具体符号来体现所学到的知识。小学美术教育要通过创新能力来培养小学生情感教育和审美意识,小学美术教育具有基础性和非专业性,这一特点就决定小学美术的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和情感的融合,激发小学生的创新动机,以创新思维来创造出新鲜作品。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1.对小学美术教育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研究创新思维教学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用一种新的创新思维来唤醒小学生富有创造力的心灵,我们通过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来打破以往小学美术教育常规,小学生在开始作画的时候,往往是照着别人来画,没有体现自己的独立性。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能够增强小学生思维能力,画出自己的特色东西来,不仅是模仿其他人的作品。我们在给学生讲学和课外辅导时候,都要求学生尽量的拓张自己的创新思维。[3]我们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课件能够用生动的画面来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我们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要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所要学的绘画内容,并用来充分展示学生所要学习绘画的内容。把每一次绘画的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使学生头脑里能够有清晰的痕迹。我们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能够创造出来多种多样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2.构建师生互动的新型小学美术教育模式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由以往的灌输教学模式转变成师生共同学习的模型,美术教书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积极与别人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与别人共同创作的能力,完全的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师生互动学习为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小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和意识。[4]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侧底的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不再是参与者,而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者,教师是教学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所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师生平等的关系。[5]我们在讲授美术基础知识时候,要加强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能力是当前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更多的活力。
四、结语
美术教育是我们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对于塑造人的性格,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其他学科不可能替代的,我们美术教育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当前社会需要创新人才,因此,我们在研究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的同时,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建立起师生互助教学新模式。我们在研究中以开放式教育为主导,从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富有创造力的思维,完善自己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陈朝峰.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J].实验教学与装备.2002.4, 35-36
[2]王来阳.从“被动”转向“主动”[J].中国美术教育.2002.6, 9-12
[3]陈朝峰.儿童美术创作辅导的点滴体会[J].现代教育科学.2002.12.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