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品课程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品课程要求

精品课程要求范文1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48―03

一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现状

1 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割的部分

自2003年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0年3月,教育部已经公布精品课程2921门。[1]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导向,我国逐步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课程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是寻求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及在制定评估方案过程中的可资利用的资源。精品课程资源除了符合一般课程资源的定义外,同时还具有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共享和示范推广这个特点。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保证精品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基础。

2 精品课程申报和评审均对网络资源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及评审时都对网络资源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2]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对网络资源建设的要求也逐年提高,2010评审时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求课程网站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精品课程资源及时更新,每年的更新率要达到10%。

3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应该从建设逐步过渡到共享和应用上来。这就要求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追求效率、规模和利润,而要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网络资源包括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时效性,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把本学科课程最前沿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实现资源的动态发展。二是互动性,互动性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最大优势,精品课程要构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打破因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而造成的教学互动障碍,并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现课程教学的跨时空性,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共享性,精品课程借助于信息技术,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习者,并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共享。

二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广泛的共享,实现这个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必须优质,二是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共享。然而,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这个目标还远没有达到,主要问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网络技术方面

课程网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精品课程资源主要是依托精品课程网站来和共享的。然而,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仍是单门课程形成独立的课程网站,或者有些高校有统一的网络平台,但是存在不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差、开放平台技术实现难度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成为影响课程资源共享的主要技术障碍之一。

许多精品课程网站为评审而制作,缺乏有效持续的维护与更新,依托网站而实现共享的课程资源自然也就无法有效获取。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的课程资源网站地址,对2003到2008年所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链接访问[3],发现2003年度13.2%、2004年度15.1%、2005年度16.8%、2006年度21.8%、2007年年度17.4%、2008年度13.2%的精品课程网站访问失败。即使是能正常运行的课程,其资源的查看和下载也会受到诸多的限制。

课程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仍未完全解决。目前,教育部只针对精品课程的录像制定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没有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形式、格式做出具体的规范,开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并以各种不同的格式,导致不同精品课程平台、不同高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在客观上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大范围有效共享和交流。

2 资源建设方面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点来说,各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开发显性课程资源,如课程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教学录像等;但对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学生学习经验与体会、师生教学交流心得等一些重要的隐形课程资源却视而不见。[4]此外,课程网络资源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许多资源就是书本内容或者文字的搬家,忽视情境的创设,没有与内容相关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难以吸引使用者的学习兴趣。

从资源的交互性上来看,大部分精品课程都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输,忽视教学的交互性。精品课程项目仅仅是向社会提供了一批可以免费获取的优质资源,而没有为使用者提供相互交流、讨论和共享共建的支持系统。即便有些精品课程也设立有BBS论坛、在线答疑、QQ互动等,但它们仅仅用来信息如布置作业、习题等,缺乏教师和资源使用者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这不但使教师或课程开发者不易了解使用者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其他需求,而且也会打击使用者学习的积极性。

从课程资源更新情况看,多数精品课程资源在申报和评审时一次性形成,但在后续建设投入极少,更新率低。在课程的申报和评审阶段,各个高校都极为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而一旦评上精品课程,不但极少对资源进行更新,甚至有的课程还将其中某些原创性的课程资源卸载。刘川川等人对2006-2008年度的1571门精品课程的调查显示[5],2006年度56.98%、2007年度63.29%、2008年度70.61%的课程资源从未更新,从申报到调查时,经常更新和使用的课程只占该年度课程的10%左右,远远没有达到精品课程年度更新不得低于10%的明确要求。时效性不能够保证,优质性自然就大打折扣。

3 管理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以立项形式进行的,建设周期短,资金一次性投入,建成之后没有相应的检查与监督机制,导致许多课程缺乏维护,更缺乏继续建设的平台。而课程资源建设仅仅作为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的一部分,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现行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也存在缺陷。现有的指标虽然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丰富”“共享”“有效共享”等要求,但并无相应的检查制度或方案来评价和督促这一目标的实现,缺少约束和考评机制,不利于共享的实现。

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尚没有得到好的解决。许多精品课程资源都是教师们多年辛苦积累和研究的劳动成果,如果都上网实现共享,就会轻而易举被他人下载、使用,甚至据为己有,成果的产权得不到保护,极大打击了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的积极性。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精品课程被看作是学校的荣誉,各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争取和占有教学资源,强化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树立学校的形象,对课程资源宁肯重复建设也不愿与其它高校共享。许多课程往往将一些核心的、重要的课程资源保留起来,而只将部分价值不高的资源共享,导致资源只能实现部分共享,大大影响了共享的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建设还缺乏在不同高校、不同省市等更大范围内推进和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共享的机制。

三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1 以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为基础,加强推广和应用,为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对所有精品课程的统一管理和维护。构建专门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专用平台,集中管理和各年度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并提供各级精品课程资源的链接。如北京市教委专门构建了“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网”,不仅提供了与课程申报和建设有关的丰富资料,还提供了各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的列表及搜索功能,为学习者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课程资源网址如果发生变更要及时上报和更新,确保网站的连通。

网络技术为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但是缺乏保证教学资源自由交换的标准,妨碍了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与交流。由于教育部只是针对精品课程的录像制定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没有出台针对精品课程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的技术规范。因此必须统一精品课程资源信息的技术标准,标准包括课程网络资源的设计流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格式,并要求提供课程资源的搜索、导航、公告、讨论、访问统计等基本功能模块。

借鉴美国开放课件运动中引入学习支持系统的经验,建立我国精品课程资源应用互动支持系统,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提供课程论坛或者类似网络学习社区的讨论区,搭建起建设者、使用者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写作的桥梁,建立起“建设―应用―反馈―建设”的循环机制,保证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

2 以内容建设为核心,注重教学的交互性,为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构筑活力

要加强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不仅包括显性的课程资源如课程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源、教学录像等,还应该包括师生通过网络交流的各类心得体会或经验、学生基于网络学习的体会或经验、基于网络协同学习的体会或经验等隐性课程资源。通过开发学生协同学习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把教师和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等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共享;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协同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学习经验、探索经历和一些非预期的体验,不断充实到课程资源库中去,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此外,还可以借助Blog或知识可视化工具等信息技术,将优秀教师或优秀团队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人格等这些非数字化隐性课程资源显性化。

重视和加强课程资源的交互性。要从应用的角度考虑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建设不仅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要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教材建设等方面的互动,从多个方面了解使用者对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从而更好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及时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真正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是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并随着教学和科研的深入而不断更新。精品课程建设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最恰当的呈现方式最大程度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保持课程网络资源的时效性,为课程资源建设不断构筑活力。

3 以机制创新建设为动力,为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是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导和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更新。在职称评定、利益分配、精神激励等多方面鼓励广大教师投身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目前许多学校也都设立了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评优评奖优先考虑等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措施,但这些措施大多停留在精品课程申报层面,而对于获得精品课程称号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激励措施不足。学校可以设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基金、专门设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等方式,保证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评价机制的建立,在精品课程评选中,对共享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将资源建设及其应用情况纳入精品课程考评指标体系。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的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等,将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应用作为课程推荐申报及评审的重要依据,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主要参考,实行动态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助于监督课程不断加强资源建设,从政策上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授权机制,允许访问者在非商业条件下使用和传播网上课程资源。加强对课程资源版权的研究和探索,既能保证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保护,又能实现社会公众对资源的便捷获取。

以政府政策为导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高校间共同建设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建和共享。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提出: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同成立了“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中心”;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的西南地区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总之,要把共享和应用作为重要指标,并把技术支持、过程建设与和质量保障结合起来,才能使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产生内在的持续的动力,并有效推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EB/OL].

[2]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3]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EB/OL].

精品课程要求范文2

关键词:精品课程;档案工作;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任松芹(1974-),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教务处,馆员。(山东烟台26400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38-0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3~2010年,教育部已经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实施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从上到下,形成三级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严格的教学管理与优秀的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构成了精品课程档案。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档案多是纸质材料,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等整个过程,其材料主要以电子文件为主。[1]精品课程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在课程网站上与之有关的通知文件和课程共享资源,有效记录、保存精品课程档案,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1.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档案内涵相当广泛,有体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如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申报材料及批准、中期评估以及结题验收、总结等;有体现教学共性资料的,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听课情况记录、教学工作总结、重要教研活动记录、教材建设、考试大纲、试题库、学生成绩等;但更多的是教师个性化的资料,如典型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心得、教学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材料,以及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摘抄或剪辑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声像资料等。

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是为了了解哪些材料属于归档材料。精品课程在申报、评审、运行、验收整个过程中,其材料基本以电子文件为主。如申请书及其汇总表格直接通过网络报送电子版,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制作成网页形式,只需报送网址。产生的纸质归档材料主要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申报通知、正式公布年度精品课程函件以及学校签字盖章的精品课程申报表。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源和实体资料两种都要储存备份。

2.按项目建设过程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归档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运行、检查验收等全部过程。

申报阶段的材料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申报学校在申报平台上,登录‘精品课程工作网站’,录入本年度推荐的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课程网址等信息”。[2]

运行阶段的材料要求:“申报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上网内容,并要求“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2]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3]有形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效果及特色、学校政策支持及辐射等指标,也就是说每项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其相应的材料也应做变更并归档。以师资队伍为例,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工作发生变动,所在学院应及时填写变更决定,上交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并报送精品课程授予单位。无形资源是指蕴含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形资源正是这种无形资源应用于课程改革与实践产生的成果,如果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有所调整,其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可能发生一些改变。

检查验收阶段的材料要求:“对于2003至2009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高教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2]

二、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现状

1.档案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

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重视与否是关系到课程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申报阶段,由于时间紧,同时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申报材料的填报,材料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准备得比较完备,而对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精品课程档案的搜集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主,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为辅,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档案训练,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规律缺乏了解,忽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资源规范制度等教学档案基础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没有及时收集、归档,当需要查询和使用时,无处可找。档案管理部门基本上你交多少,我管多少,对课程档案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2.精品课程档案建设规范性、系统性不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档案建设也需从申报、评审、运行直至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但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建设周期,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文件中提出“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一些精品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档案建设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且由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其教学资源,其档案资源以电子文件为主,传递过程中或因计算机网络等产生技术问题,一些课程的网站建设处于随意状态。

目前,高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规范主要限于校级,精品课程档案基本上是教学院部上交多少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再移交多少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且教学院部的文件(档案)二级管理没有统一规范,各部门、各院部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本单位基础资料。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全部移交给学校,既给学校档案管理带来负担,也造成查阅不便;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移交学校时,由于从档案形成到归档时间过长,部分主要材料遗失,致使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精品课程档案的构建

1.强化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将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增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教师要注重收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并及时上交;稳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文件规定,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由申报学校存档。高校要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课程建设所在院部、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各司其责,按照工作流程,使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有序地进行。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课程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最大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材料整理、申报、汇总及归档,并将课程档案管理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所在院部不仅要加强前期申报阶段的材料整理,而且要强化后期建设的检查、督促;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通知文件,对精品课程档案建设定期检查和验收,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宣传,拟定精品课程归档范围,明确归档材料要求,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研,档案人员要充分挖掘精品课程档案内容,并能根据教学人员需求,将收集的文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经过科学归纳、筛选、整理和集中,由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向三次文献加工发展,形成系统、权威、深层次的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时效性。

3.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档案管理规范与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以每门课程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进行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内容上要保持连续性和成套性,教学过程和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考虑到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验收要求,则更应当注重过程材料的归档。重要批复文件作为事件的结果可以先行单独存档,[1]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重要的声像文件如课堂教学录像可以以光盘的形式备份,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部门都应留有备份。

4.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将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与课程自身结合起来,以网络为载体,建立一个以共享、开放和立体化为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网络向校内外师生提供课程共享资源。一是对课程档案的文字、图片、录像等材料及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教学系统平台运转,共同使用,把电子化归档和纸质材料归档保管相结合,提高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与效能。二是建立档案的实体资料库和网络资料库,实现实体资料库与网络资料库的双重储存。合理设计课程网络资料库的数据结构和界面,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环节和流程的特点,反映多形式教学档案资料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4]

5.增强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水平的检验。精品课程的实施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及其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就要求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目管理应和其他教学档案一样,按照教学类档案业务工作规范进行编目整理,有针对性地提炼加工课程档案信息,如可做成精品课程咨询服务和教学与研究档案库,放在学校档案室主页上,传递给教学人员和学生,拓宽服务领域。[5]及时为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促使档案资源实现最大程度共享。

参考文献:

[1]高永青.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归档范围及要求[J].档案与建设,2011,(5).

[2]教育部.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EB/OL].省略/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159.

[3]施晓秋.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精品课程要求范文3

精品课程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个高等学校纷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入实践。经济法作为法学基础课程,已经建立起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从精品课程的数量上看,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质量上看精品课程未必是“精品”。下面,就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

一、正确认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及目标

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的正确理解,是顺利进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精品课程的建设可能会背离初衷。何谓“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按照教育部的此项要求,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应当是将经济法建设成符合上述五个“一流”的课程。具体而言,“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是教师整体队伍的一流,而不是某一个教授是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不仅要求构成教师队伍的个体教师素质优异,还强调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包括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才能实现课程自然的新老交替、平稳过度从而保证精品课程的连续性。“一流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延续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一流教学方法”,是指为教学内容服务,以提高课程质量为宗旨,针对具体的教学环境采取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既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科学组合。“一流教材”强调采用“立体化”的形式,即以主、辅配套的纸介质教材为主体,配以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电子教材,形成一个教学包,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全方位传达和个性化巩固。“一流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既严格又充满人性化;既督促有序又鼓励有余;既鞭策过程又评价结果。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呢?许多学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是为“精品课程建设”而建设,把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实现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应当是把课程建设成为能够使得受教育者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终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由于各高校客观地存在层次差别,相应培养学生也存在层次差别,因此,我们应当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做多层次的划分,各个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建设

全国各高等院校及教师们都十分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机,是在于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为荣誉称号或不菲的课程建设经费?值得审思。在功力动机的驱动下极可能出现一旦评审通过,有的就忘记了课程建设的现象。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规定,申报单位要在5年内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和3年内实现全部授课录像上网。但实际情况是有的课程网站的相关资源诸如教学课件、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新闻、公告等显示的还是评审当年的时间,资源更新速度慢或者无更新。此外,就已经上网的部分教学资源也存在建设形式雷同,缺乏特色甚至相互抄袭的现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院校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不同追求(培养学生目标的差异)。

2.重形式,轻内容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从网上能找到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内容看,各申报单位均按照六个方面的内容来完成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形式而言,均符合教育部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但从内容上看,却未必符合“精品”的要求。如前所述,不同层次的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同,因此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应当符合现实需求而打造自身的特色。“精品”意味着突出各自的优势,“精品”是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精品,是别人没有的精品,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用的精品。但从各个院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具体内容看,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几乎趋于一致,缺乏特色、缺乏创新,不能体现学校之间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师之间的能力差别、亦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差别。这是目前经济法精品课程乃至所有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大误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往往本末倒置,仅仅注重形式,把网络和课件看成决定一切的因素,聘请专业人员设计网页、制作课件,外观很漂亮,但有的主讲教师甚至不会使用课件和网络。

3.重教师,轻学生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但在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教育观念未转变、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如前所述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学校综合实力评价、教师的考核相关,因此出现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以老师为对象,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怪象。从2003年精品课程启动到现在已经近9年时间,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精品课程。换言之,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知程度是比较低的。对精品课程是什么缺乏基本的理解与认知,甚至有的学生连“精品课程”的名称都没有听说过,遑论精品课程的功能与目的,等等。由于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和内涵的正确认知,导致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徒有其表。即使制作了网页和课件,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三、完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正确认知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评审、评价和监督机制

要改变“重评审、轻建设”的现象,首先应当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正确的认知。如前所述精品课程建设应当为提升学生能力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成为考核、评聘的条件。因此,需要调整现行精品课程评审、评价的指标体系。当前的评审、评价指标(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要素组成)偏重于精品课程产生的前提条件,这样的指标体现了精品课程的一般特征和共性要求,但也制约了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因此,应当将精品课程评审、评价指标体系,向偏重建设状况与应用效果的指标过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建设上来。此外,完备的监督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精品课程应建立年检、责任追究等监督制度。主管部门应对入选学校和课程开展年检。对于建设效果好、质量高的学校和课程给予奖励;对于建设效果差甚至没有实质性建设的课程予以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应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的建设经费。

2.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经济法精品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经济法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因此,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应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辅资料、个人测评、网络论坛等的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来制作和准备。同时应及时、快捷地将课程内容展现在课程网站上,并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调整和优化。发挥其示范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第二,改善经济法教学模式,推进特色课程教学。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就业的地域性和实际情况,形成教师课堂讲授、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的律师授课、校外教学实习和校内模拟实训等理论讲授和实践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课堂辩论和课堂讲演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辅之以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活跃学生思维。第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综合考评制度,全面客观考核学生学习能力。采用开闭卷结合、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通过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

3.注重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强调的是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应当注意的是切忌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盲目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教学团队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人数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过硬的教学团队,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无以为继。因此,既要强调精品课程负责人的带动效应,也要注重教学团队的相互协作、交流配合。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能持续发展,应当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要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以拓展学术视野、强化双语教学能力。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储备教学力量。

强调教师在课程目标实现中的主导性地位时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凸现主体又要体现主导,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前做好课程设计,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课程内容、讲授形式和授课环节。同时,监控教学过程,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信息和认识工具,开展教学互动,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在教学参与中思考、学习和认知。此外,应建立学生评教制度。组织学生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相关内容,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指标,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郝文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张仁兰.对高等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9).

精品课程要求范文4

Abstract: Guided by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we have developed and designed a website construction system for the excellent course of our college. The system is based on the .NET Framework and B/S architecture, supported by the Access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As an open platform, the style, form and function of the website can be customized freely and it is applicable to any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construction. The system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in Shijiazhuang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 Technical College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关键词: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设计

Key words: fine curriculum;website construction;system design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11-02

0 引言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掀起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热潮。据统计,2003~2010年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862门,共有746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由于精品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三层架构设计,精品课程建设被全国高校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的同时,形成了数万门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系统的课程建设,是优质课程资源,因此需要课程网站支撑,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10)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应提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内容。

1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设计

1.1 设计思想 精品课程网站作为一个精品课程展示平台,应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进行开发设计。同时作为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平台,其应适用于学院所有精品课程,网站的风格、样式、功能项等可以由教师自定义,可以通过文档方式、视频方式、三分屏方式等展示精品课程,满足精品课程的申报和网络教学的工作。

1.2 精品课程网站 精品课程网站采用的是.NET开发技术,基于.NET Framework 2.0框架,B/S架构。之所以采用.NET开发技术是因为其具有开发周期短、可调试性强、安全性较高、稳定性高、与IE浏览器完美兼容的优点。整个系统基于B/S构架,可以使用户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只要可以访问互联网,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访问、管理精品课程网站,而不用安装客户端。

网站整体页面设计风格采用流行的DIV+CSS模式,此模式的优势:缩减代码,提高页面浏览速度;结构清晰;支持各种浏览器,兼容性好;更好的扩展性。

为了将来进行省级、全国精品课程申报,精品课程网站应根据精品课程评审的主要指标及课程特色进行栏目设计,包括申报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工学结合、网上课堂等内容。网站具有动态更新功能,通过账号可以很便捷地信息、修改资源,而没有采用静态的或通过FTP上传更新资料的建设方式,这确保了该课程的精品课网站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并能随时体现最新教学、教改内容。

基于该系统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移动通信基础》网站截图见图1、图2,访问网址为:jpk2.sjzpc.省略/dxx/ydtxjc/index_1.aspx?courseid={2D2D3954-4B7E-41f8-8469-9DA3BD27CD9D}。

1.3 精品课程网站后台 精品课程网站后台是由课程平台和课程管理平台组成的一套强大的系统,能针对不同的精品课程进行不同的管理和设置,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对于教师自己的精品课程非常方便。

后台采用的是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具是Visual Studio 2005。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了Microsoft Jet Database Engine和图形用户界面两项特点,具有操作灵活、转移方便、运行环境简单的优点。

后台管理分为:后台登录、文档管理、作业系统、在线调查、人员管理、系统管理员管理、系统管理七个模块,具体描述见表1。后台只有教师和管理员可以登录。

2 小结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网上则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本文介绍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于2011年4月在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实际应用,系统运行期间,教师和学生反映良好。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也会不断通过网站来实现其网络化和集成化,通用精品课网站建设系统可以使课程教师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尝试中去,使精品课程建设真正体现教学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婷婷,邓广彪.通用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时代,2009(6).

精品课程要求范文5

关键词 教育资源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精品课程要求范文6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在总结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成绩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目前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动态化过程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围绕内容开展活动、务实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等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编辑整理本文。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

编辑整理本文。

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留下六大要素内容建设动态性“痕迹”。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中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缓慢呈“静态性”的原因所在。课程网站建设与更新可通过学科前沿动态、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