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范文1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以能力本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教学目标、教材、教法、考评制度及师资队伍五个方面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能力本位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能力将成为支配和操纵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主导力量,人们只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其价值。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要以人为本,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教学为核心,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相应地,高职英语教学需要由学科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转变,按照能力本位要求,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内涵 

能力本位教育(cbe即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中的“能力”指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而不是指单一的“技能”。能力本位教育起源于美国的师范教育,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培训理念,是一种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是目前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初期,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传入中国,深受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并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中举足轻重的教学理论。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教育紧紧围绕使学生具备某种职业必须的能力而展开。在这一模式下,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让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的需求相一致,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这就直接呼应了市场的要求。 

二、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经过学习,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够用英语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英语教学就是重点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某一具体岗位为基础,够用为度。 

目前,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提高学生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单词、语法及句型练习,学生只是被动地做笔记,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少,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更得不到发挥。而能力本位教学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既重视语言基础,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英语交际活动,强调的是实用性与职业性。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英语教学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调整教学目标 

学生掌握“够用”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够灵活地应用。由于高职英语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必须把握好基础知识传授的“度”,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合理分配学时。其次,要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根据不同专业对英语应用能力不同需求,使教学有所侧重。理科和工科专业的学生,应重点培养其阅读及翻译能力。文科学生,应加强听说能力。 

高职英语课程目标的定位:首先传授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继续学习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应该确立“学以致用,突出技能训练”的指导思想,注重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侧重于实际岗位中专业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最终达到《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规定的英语教学目的。 

2.英语教材改革 

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版本很多,但教学内容没有鲜明的针对性,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渗透力不强,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英语教学要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就要把英语作为学生提高应用技术的工具,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中的高职英语教材必须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材内容来自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场景,语料时尚,新鲜有趣、富有时代气息。通过场景的复现与逼真的演练,横向拓展主题覆盖面,训练学生实际使用语言交流和处理涉外业务的能力。其次,教材的内容要与专业相结合,明确其专业、学科所需合理的英语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为了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学校可到有代表性的岗位,向处于第一线的优秀工人了解从事某一职业对英语的需求,并以此来选定教材或自编教材。 

3.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吸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他们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能力。英语教学主要是缺乏真实的语言场景,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巧设学习情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完成具体任务,进行角色表演。例如,我们在讲“applying for a job”一堂课时,就巧妙地利用了情景导入法,运用问题讨论的方式引入到课文的主题。然后给出求职面试时,要用到的基本句型,要求学生掌握。再呈现出一则贴近现实生活的招聘广告,要求学生把这则招聘广告编成对话登台表演,教师点评。另外,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促成成功的教与学的双边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每次上课前要求一两个值日生做一个简单的“daily report”值日生可以讲述生活中的趣事或者是笑话,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采取实物讲解法,即在模具实训场,针对各种模具或数控加工机床,由学生用英语讲解其构造、工作过程和操作过程。教师还可以用小组讨论、演讲、谜语竞猜、英语笑话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考评方法改革 

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它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传统的考试是单纯采取笔试的方式。通过一张试卷的卷面成绩,就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优劣,显然是不合理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下的考试手段应该是多种方式的综合,以准确考察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在参考的职业英语测试体系中,教师要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适量地加入实景再现的测试内容或手段。考评成绩=平时成绩+口语成绩+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完成作业的情况;口语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模拟现场和专业场所学生的反应能力、语言表达准确度以及表形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自编情景进行对话表演,例如日常生活中,医院、商场、车站、图书馆所发生的情景对话。比如制冷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场景:一次贸易展览会上,客户向冰箱的销售商咨询冰箱的情况。考核题目提前告知学生,学生有时间做准备。这样就可以实现考学结合,以考促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的英语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师资队伍优化组合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学院应注重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作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想要更好地驾驭这门课程,不仅要具备英语专业知识,而且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信念素质,即具有“技能+专业”的“双师型”素质特点。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去顶岗培训,熟悉相关岗位技能,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及操作程序。为了保证不同专业中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学院应将英语教师划分到不同的专业中去。这样有利于英语教师学习、钻研该专业知识,了解该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参与该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探索出结合专业的英语教学模式。 

四、小结 

运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来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教学模式,应该针对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作为指导思想,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高职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考评方法都要做相应的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效果。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以“双师型”素质为发展方向,不断地加强语言知识学习,提升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能力本位课程教学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期高职英语教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早春.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大众科技,2006,(7).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范文2

摘 要:目前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成长周期过长,大量的前期培训延迟了独立上岗的时间,而这部分的培训可以提前到就职前的院校阶段

>> 能力本位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体现 能力本位教育在铁路职工培训工作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应用 “能力本位培训(澳洲)CBT”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启示 高职体育教学中能力本位教育的应用 高校英语教学中能力本位教育的应用 学生本位在高中数学中的含义浅谈 俯卧位在ARDS中的应用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中的能力本位观分析 高职院校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的探讨 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探讨 浅析高职院校课程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革 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 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构建基于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监控体系 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模式对我国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启示 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高专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sub3245802.

[3]和震,吴万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分析[J].公会理论与实践,2002,16(5):86-88.

[4]傅松涛,张锦川.能力本位课程简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5:5-12.

[5]黄日强,许慧清.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0,27(5):56-58.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范文3

一、职业能力本位的开放教育学生评价概述

(一)职业能力本位学生质量评价的含义

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人才和教育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学术型人才,它所对应的是科学教育;工程类型的人才所对应的是工程教育;技能型人才所对应的是职业教育。因此高校培养人才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地区的发展,这样才能被行业所需要。在职业能力本位视角下,学生不仅仅需要较为专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能力结构需要从未来的职业岗位出发去确定。当前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非常突出,那么就是让学生拥有高层次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及实践性,这三者缺一不可。能力本位的提出是高等院校传统上以理论为本位的一种教学情况反思,目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对以前教学模式的突破,它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技能和态度结合在一起[1]。

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主要是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不仅仅有高尚的品格,还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在体力、智力以及能力上都能为社会所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中学生质量仅仅是组成评价的一个小部分,在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学习知识以后的实际操作能力,重点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展现[2]。

(二)职业能力本位学生评价的特点

1.针对性

针对性主要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以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的目标,但是这种评价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非常大,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出发去评价,不仅包含了上述内容,还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以此达到有效评价的目的,以免教师和学校都承担较大的心理负担[7]。

2.职业性

能力本位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需要显示出职业性所在,因为在职业能力本位的培养过程中,这是学生最为本质的特征表现,也包含了学生在思想道德、能力以及知识等方面的掌握效果,充分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符合学生和高校发展的实际,突破了以往学校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局限。

(三)职业能力本位学生评价的现实意义

1.职业能力本位为主的学业评价能够对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进行把握

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所得出的反馈结果,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补缺。与此同时,评价结果的反馈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反思,在学习中注重动手操作的能力[3]。

2.职业能力本位的评价方式也是对高校教学以及管理水平的考查

学生质量和就业能力成正比例关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在以后能够为社会所用,为国家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也能够清楚地看出一所学校的真实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讓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4]。

3.职业能力本位的教育能够看出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查,可以看到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找出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让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秉承的教育原则以及教学思路在新的角度上被检验,由此成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5]。

4.检查高等院校在职业人才教育方面目标的实现情况

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人才的培养目标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生产的需求,还要有服务意识,采用职业能力本位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检验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目标的实现情况[6]。

二、职业能力本位的开放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一)职业能力本位开放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

1.人才结构理论

在职业能力本位的开放教育评价体系中,以人才学基础为根本理论。我国的人才如果按照工作活动的过程以及目的进行划分,可以分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以及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在人才结构理论中,对学生和高校进行的评价需要仅仅围绕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方面,因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取得的评价结果不同,例如在职业院校中主要培养的是劳动职业能力的人才,学生需要在毕业之前胜任某种职业岗位,让自己的职业技能更加突出[9]。

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主要是对人的神经系统经过分析以后,提出了人的智力是一种多元化的结构体,并且人的每一种智力都具有不同的功能。那么以职业本位能力为基础的学生评价体系中,要对学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进行评价,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言语智力和数学智力。言语主要是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工作总结的书写以及日常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逻辑能力也被称为是学生的数学智力,表现为数学的运算和逻辑思考能力。

二是空间智力和学生的音乐智力。空间智力在职业本位的方面的表现是学生对工作环境的识别,对方向感的识别能力等等。音乐智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声音的辨别和对声音韵律的表达能力等等。

三是社交能力和身体运动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主要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身体是否能够支撑住工作所带来的压力,社交能力主要是人际交往过程中所达到的和谐程度。这些理论的存在都成为职业能力本位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10]。

(二)职业能力本位开放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开放教育对人才培养在职业能力上主要体现在为社会提供有效供给服务上,即以适应职业化社会分工的现实就业需求为导向,在职业本位开放教育培养工作中引导学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明确作为社会分工的一员理应顺应时展,在服务社会中提升和实现个人价值。因此,职业本位开放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首先明确社会服务的根本原则,在评价理念塑化中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和技巧为一体,并体现在具体教学效果上。只有坚持职业本位基于社会服务的教学原则,才能更好地将社会服务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作为教学效果效率评价的最终价值目标,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当然,在职业本位开放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上应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为终极导向,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价值导向的学生采取社会化、职业化的多种评价方式展开教学培养,进行综合性职业能力评价[8]。

1.思想道德指标

在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能力本位评价过程中,思想道德指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职业道德,即在工作过程中,人们需要秉持一定的信念和特殊的手段去维系自己的工作,拥有评价善恶的心理意识,以此指导自身的工作行为。这里的评价内容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政治觉悟、团结互助、热爱集体和诚实守信等等。

2.能力指标

能力指标主要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即投入到工作过程以后,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基本过程。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在工作中使用的工作方法,能否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等。方法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工作以后,是否可以再进行独立的学习,以此获取新的知识,其中也包含对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作目标的达成等。社会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交往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以及工作集体认识感和工作社会责任心等。

(三)职业能力本位的开放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

1.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确定评价的基本目标

评价活动的开始需要制定出详细的目标,如应对学生哪些方面开展评价等。这些评价开展的意义并且评价最后想要达到的效果,这是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始终需要遵循的标准和原则。以职业能力本位为标准对学生展开评价所遵循的目标和基础就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在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基本特点,并且以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本核心,达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目的[11]。

2.对学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解和熟悉

每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式不同,专业不同,所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同,因此,在具体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在学校的不同专业中展开,但是前文讲过,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所以在建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重点了解高校不同专业不同人才的培养标准,这是评价的基础。

3.对各个专业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研究

教学计划中涵盖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具体方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通过制定完善的计划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有更为出色的表现,让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能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视野;课程观;新能力本位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能力本位,淡化学科体系,是由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决定的。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要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是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而言的,也就是说,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职业教育,进行什么层次的教育才是高等教育,怎样对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能力本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课程实际目标偏离培养目标,影响了高职教育沿着自身轨迹发展。

一般意义上,高职的高,字面上有两点理解:一是“学历较高”,这里所强调的“较高”是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有较高的综合素养,通过专业选修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等课程体系和训练手段予以实现。另一方面有较高的学历;二是“能力较高”,就是强调以够用为原则,掌握应用理论,以熟练为目标,安排相关职业能力训练。但这样还不能揭示高职的本质。要揭示高职的本质,必须跳出职业教育看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如学术性大学、工程性大学、职业性大学。具体表现在指导思想和课程内涵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的指导思想是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培养的人才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对此没有明确要求。就课程内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依据选择、序化课程内容,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以学科知识系统化为依据选择、序化课程内容。在不同教育类型并存的形势下,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本质区别,那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可以互相取代,更进一步说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被普通高等教育所取代。事实证明,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回顾十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时代迈进,为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奠定了基础,更为解决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其次是高等级教育,是指它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等教育,即国际教育标准概念的第三级教育,是教育类型中的一个层次,如中专、大专、本科等,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分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本科与硕士层面的职业教育。这里,仅指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与中专层次的职业教育比较。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为教育功能和教育内容的不同。就教育功能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比中等职业教育高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综合、全面程度及其所显现的责任、价值功能,高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实质上反映了工作过程复杂程度的高低”。[1]就教育内容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比中等职业教育高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一般只需有能力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

在不同教育层次并存的形势下,如果混淆基于不同教育层次的不同教育功能,那么也会令高等职业教育面临被取代的境地。而事实证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层次之间具有依赖关系,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不同社会层次的需要。只有把握好层次定位,“使高等职业教育在系统结构上形成无法取代的教育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够发展。”

二、课程观

回顾我国职教改革的源动力,总体上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上位层面,由教育部推广的宏观指导微观的职业教育改革;二是下位层面,由各职业院校在教育部指导下自主进行的职教前沿的改革。而问题出的最多的往往在职教一线。一场改革必定有一个关键性因素,职教改革也不例外。职业教育改革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教学、管理、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师、学生等,这其中到底哪一个具有核心地位和关键属性?如果我们耐心进行梳理,会发现所有问题都指向课程二字。而以往进行的教改是对课程微观层面内容的设计与编排,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选取什么内容,如何序化这些内容成为制约职教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此,有必要提出课程观概念,基于什么样的课程观才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开发,才会有什么样的课程。

课程观是人们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教育学、课程论等方面的原理或主张,进而形成对于课程的基本观点或一般看法。课程观是课程开发与改革的基本理论。历史地看,对高职课程开发具有一定影响的课程观主要有下几种: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整合能力课程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一)现代课程观

泰勒于1949年发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地位。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对当时课程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围绕着4个中心问题运转——即“4W说”: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围绕这4个问题,泰勒是按照循序渐进的直线性程序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4个步骤或阶段: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构成了典型的现代主义泰勒线性课程设计模式的预定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控制性(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封闭性课程体系。泰勒原理作为科学主义思潮的主流,一直影响着各种新教学论流派的崛起与演变。根本上说是宏扬科学教育,振兴科学理性精神。但历史无情地对泰勒科学理性精神进行挑战:两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主义滥用科学技术实施的大屠杀、各种高精尖技术用于自然的过渡开发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核武器威胁着全人类,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人们的观念中出现了真实与虚拟的两个世界,人工智能向人类中心地位发出挑战。

(二)后现代课程观

20世纪下半叶,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在信息网络中,各种信息都有平等的对话机会。相对于现代表征“进步、技术、理性、效率、行动、成功,追求封闭性、确定性、中心性、普适性、控制性”,后现代表征为“混沌、消解、非理性、解放、交往、联系,追求开放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去中心、多元化”等等。

作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典型代表多尔针对泰勒线性课程设计模式在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提出了课程设计的“4R”标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多尔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静态的物,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形成的,是课程意义的创造者和主体。开放性是后现代框架的根本特点。这一开放的系统允许学生和教师在会谈和对话之中创造出比现有的封闭性课程结构所可能提供的更为复杂的学科秩序与结构,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自身;学习则成为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它将是开放的、灵活的,侧重过程而非成果。后现代课程观启示我们,课程是一种课程开发参与者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比较而言,泰勒课程观提供了一种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程序,多尔课程观提供了一种课程理念,给所有进行课程开发的人留有足够的开发空间。本人无意对泰勒代表的现代课程观与多尔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进行优劣比较,我认为二者都有其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本人试图寻找当代青年的人价值观与两种课程观的内在联系,试图发现两种课程观中的哪一种更能够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当代青年人的人生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主张在工作中享受生活。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性化”为标志的新时代,如果说20世纪的人权理念是保障人们的生存权,那么,21世纪人权理念已经进化为“有尊严的生存”。他们不想用劳动占满自己生命的空间,不执着追逐“铁饭碗”,自主创业或选择小时工、派遣工、短期工、兼职工等灵活就业方式正在成为青年大学毕业生们实现人生价值与梦想的全新选择。他们以非理性、解放、交往、联系,开放、多元化为价值取向。基于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教课程需要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青年人的需要呢?灵活就业方式,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启示我们职教人对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调整,除了满足市场经济中企业的需要,还要考虑个体对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自由选择权。

由于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因此课程开发理念需要重新确立,也就是我们要基于什么样的课程观才能开发出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课程。不难看出,当代中国青年人的思维观念受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很大,培养造就具有后现代思维的人为职业人才,需要借鉴后现代课程观指导课程开发,但由于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仅仅寄希望于后现代课程观很难解决中国各地职教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整合能力课程观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对能力本位的解读也越来越丰富,其中有一种主张开发综合能力的观点,占有一席之地。一个生物人只有经过职业教育才能成长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活生生的社会人。整合能力观将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结合起来,把能力看作课程在职业工作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注重学生在具体工作情境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它强调面向整个职业工作过程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各单项能力的系统整合,整合了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态度,特别是与专业不直接相关但对个体生涯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能力。整合能力观认为综合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就可以通过具体岗位成长为职业人。但整合能力课程观也有局限性,那就是它没有给出对于支撑各种能力的课程怎样融合的指导性意见,它在强调能力的一致性时,忽视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别,只讲结果,忽视能力形成的过程,因而有使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之嫌。

(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观

1.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职业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

2.在课程内容的排序上,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的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则强调有生命的“机体”(个体)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应与“机体”在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实现融合,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目前这一理论已经成为全国各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主流观点。但本人认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没有充分体现开放性,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引起误解,继续沿用相对封闭的开发模式。

三、新能力本位课程观

鉴于上述课程观各有优点和不足,我们很难在其中选择一种课程观作为课程开发的指导性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当代大学生的后现代思维现状,开放性的不拘泥于任何一种课程观但又必须立足于某一课程观是本文在课程观的立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采取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以开放的、多元思维为取向的课程观,我称之为新能力本位课程观。近年,有专家质疑能力本位课程观。笔者认为,新能力本位课程观有存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理由如下:

1.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坚持新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必要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本质要求从工作分析着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践性要求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具有实践经历,教师、学生、企业、政府等都是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新能力本位课程观正式针对职教的这些本质属性而构建的,是有的放矢。

2.历史证明能力本位是不可替代的职教模式。从产生那天起,能力本位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不断的完善,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国际上公认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加拿大的社区和初级学院教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等,提供了很好的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模式。他们的成功经验更加证明能力本位观的历史生命力。引入我国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本地化,如何不断丰富能力内涵,而不是抛弃它。

3.能力本位课程观具有可操作性。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教育部提出“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办学指导思想,各地都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兴办职业教育,改革职教课程,促使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指导,那么职业教育还不知在学科型道路上走多远。

4.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优势仍然凸出。与传统的职教教学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四方面的优势: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反馈及时,评价客观。

5.正确处理能力本位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职业能力的开发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终身的开发过程,而职业学校则要在职业教育这样一个确定的阶段对这一终身化的过程予以结构化并提供支持。再者,能力本位的教育,依然是对人的教育,不能离开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则是各个教育者以及学习者可以自我建构的,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与路径正是那条通往“罗马”的捷径。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范文5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岗位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末在我国发展起来.能力本位教学是根据各项职业工作或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按照岗位群的需要,根据职业分析进行分解,确定从事该岗位应该具有的实际技能,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课程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能力评价的一种教学思想.它认为教育的基础不应是学术知识体系或学历,而应该是学生的能力.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职业活动中各岗位工作者者的活动内容和能力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

2企业对财务会计能力需求

本文通过对本地区范围内部分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后得出中小企业要求实用性一线会计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首先,在基本技能方面,需要有记账及编制报表的能力、财务分析的能力;其次,应具备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掌握部分互联网技术;第三,要有一定的沟通、人际能力,认识和分析能力等;第四,要求对会计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第五,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判断机会和风险的能力、筹划资源配置的能力等一系列决策能力;最后还要具备一般的经济、法律和工商知识.其中,各企业一致认为基本技能是财务会计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3能力本位下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目前高职财务会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为主,课程教学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在近年来高职教育整体改革中做了一些改变,比如添加了部分实践课程,但没有改变理论教学为主的局面.财务会计课程改革需要改变原有的学习和教学方式,改变知识传授中过于注重理论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3.1财务会计课程目标

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目标通常使用“掌握”、“了解”来表述学生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从理论知识教学的角度出发,不能够体现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中对职业能力的清晰、直观的要求.而能力本位下,要求以市场为需求制定财务会计教学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财务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构建财务会计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的目标与传统目标基本相同,要求学生了解或掌握财务会计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要熟悉我国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其他会计规章等,熟悉财务会计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框架,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主要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专门方法,掌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编制方法.能力目标应在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按会计流程结合财务会计实际工作,以能力本位为导向把财务会计实践课程分为若干个岗位,每一个岗位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同时确定每个岗位的操作教学目标.学生在努力达到操作教学要求的同时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胜任财务会计各岗位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该阶段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诚信的职业品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职业协调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素质目标是在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把知识能力进行融会贯通.要求学生能独立系统地完成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的全部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即能够掌握针对各种业务来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进行帐簿登记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处理特殊和较复杂的制造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合理地组织会计核算程序,正确地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及时性.同时教师在该阶段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职业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3.2财务会计课程结构

传统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大致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介绍财务会计的特征,会计要素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第二部分为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主要介绍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账务处理;第三部分为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是介绍财务报表的概念和组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会计报表附注的概念和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以能力为本位的财务会计课程结构改革,应把上述传统课程体系内容进行重组,可以按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岗位把传统财务会计课程结构调整为四部分.一是业务处理的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业务核算理论;二是企业财务状况核算岗位部分,主要包括筹资、投资、采购、销售等模块中各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账务处理;三是财务成果岗位部分,主要包括销售和利润分配模块中各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账务处理;四是会计主管岗位部分,主要包括各项报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会计报表附注的概念和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等.

3.3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建构与优化,是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课程结构确定的情况下,课程教学内容应围绕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为了工作而学习的高职教育中,其选取由“知识”变为“工作”.但这不意味着只重视实践而忽略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目前很多高职学校都把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心转移到实训教学上来,似乎这样才能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就财务会计这门与实际工作联系密切的课程来说,实践操作固然重要,如果过分强调操作而忽视为什么这样操作,将会使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陷入误区.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可以分模块按项目进行任务确定,这样就可以明确每个模块的具体项目任务,通过向学生教授完成任务的技能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如货币资金模块可以设置为出纳岗位,其任务可以设置为库存现金的核算、银行存款的核算、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等;应收账项模块可以设置为往来结算岗位的核算,其任务可以设置为应收票据的核算、应收账款的核算、预付账款的核算、其他应收账款的核算和坏账损失的核算等.其他模块均可如此进行设置.

3.4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

在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传统教学方法以外,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方法也有很多,比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岗位教学法、角色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可以融合使用.在由“工作”决定教学的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项目教学和岗位教学相结合是非常不错的教学方法.首先按实际工作设置财务会计教学岗位,再根据岗位不同确定每个岗位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每个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将其教学内容按项目进行设计,同时确定项目内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明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掌握岗位中各种项目业务处理的技能,学会各岗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沟通合作.为了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也可将案例分析法和角色体验教学法结合起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讨论、思考分析案例中涉及的问题,以获得相应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技巧,提高人际交流能力.

3.5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传统的财务会计考核方式仍然是以期末试卷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大体是平时成绩占一部分,期末试卷成绩占一部分.而现在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改变要求必须对其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要求建立多元的考核与评价系统.考核重点是学生对他们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实训操作能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将平时成绩分为出勤、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等,期末考试也不能仅限于试卷考核形式,可以利用题型较为灵活的综合性实训作业.财务会计实训的考核标准可以由校企共同制定,评价主体也应由校企双方共同评价.专业知识能力成绩和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所占百分比应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分析制定;专业知识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试成绩的比重可由课程研究组或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职业技能考核成绩中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比重可由校企合作共同讨论分析确定.

4结束语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范文6

[关键词]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会计专业

[作者简介]倪爱东(1964-),女,江苏张家港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经贸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实务与教学研究。(江苏苏州215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苏教高[2010]25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42-01

一、信息时代呼唤能力本位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要“注重品德与能力的培养,并努力营造应用型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时代脉搏高速跳动的信息社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知识的更新速度和应用能力,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专业的教授内容都不能保证满足学生今后几十年甚至几年的工作需要。在一系列制度、政策快速刷新的情形下,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学会学习,并娴熟使用新知识的能力,绝不能囿于职业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而止步不前。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财经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适应第一线实际经济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力本位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在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区别,主要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施能力本位教育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职会计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能力本位下的会计职业教育内容

1.专业知识的传授。课堂理论教学是能力培养中的要素教学,旨在将人类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在内容上相对稳定,虽然没有直接体现职业能力,但却是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能力本位下的高职会计专业知识传授,应该做到以下四点:第一,理论与实务无缝对接。如果理论和实务“两张皮”,在接受会计职业教育后,学生对具体会计工作还是上不了手,知识无法转化为职业能力,那这样的知识传授无疑是失败的。第二,知识体系连贯完整。学生总是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触和学习新的内容。若知识点能环环相扣,富有逻辑,学生便能比较容易摸清其内在规律,做到真正理解而非死记硬背了。第三,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并在举一反三中牢固掌握知识。第四,培养学生治学精神。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应该注意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治学精神,绝不能止步于课堂上讲授和期末考核的知识,并应该努力探索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方法。

2.职业技能的培养。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技能性,只懂专业知识而不懂如何应用的人是无法胜任的。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职业技能,对企业而言,意味着可以节约大量的再培养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对学生而言,既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又能加快从职场新人到业务骨干的转型。职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训练习。实训属于结构教学,它与实际的工作任务特征相适应,并且动态变化。它是学生学习自主运用知识的过程,因而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会计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从所有可能的情况中找出真实原因,这便是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能有效培养职业技能的实训,应该具备如下特点:高仿真性。实训是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纽带,是要素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是学生运用知识的“练兵场”。实训越贴近第一线会计工作,就越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手段多样化。除了停留在纸面上的核算和凭证处理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部门,或者充当出纳、各岗位会计、会计主管等角色,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学会全面、深刻地思考。训练内容多元化。除了跑业务流程、模拟作账等正向思维训练之外,还可以增加“纠错”“专题”等逆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训练科目,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景下恰当地应用所学知识。此外,实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面对具体情景时的理解力,帮助学生在碰到新情况时,能够快速理解,并作出恰当判断。

3.良好观念的形成。当前会计职业教育容易片面凸显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特别缺少对学生正确金钱观、科学理财观和自觉投资观的指引。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在未来发展和形势变化时,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思维方式和人际交流的能力。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积极提高学生的“财商”。所谓的财商,是指认识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即财务智商和理财智慧。会计人员总是和大量金钱打交道,既要学会科学理财,降低财务风险,又必须具备面对金钱时的自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开财务陷阱,这离不开平时对财商的培养。在会计职业教育中,教师可 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与财商培养有关的各种活动,如财商讲座、理财咨询以及有关金钱观的辩论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丰富的理财智慧。

三、实施能力本位教育的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能力本位的专业教学给会计专业的教师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学历,扎实、系统地掌握财经领域知识,深谙教学技巧,又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行业发展变化了解透彻。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显得极为迫切。首先,普及“双师型”教师。除了代表理论水平的学历证书外,要求教师取得至少一张以上的职业类资格证书。其次,鼓励教师跨出校门,走进企业,积极参与实践、调研,获取第一线会计工作经验。再者,高职高专院校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财务经理等作为兼职教师,提高实训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2.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实施能力本位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能力本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和形式。会计专业的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启发式教学,拓展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完《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后,要求学生能够自学《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相关内容;其次,学与用链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比如可以将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等内容与工资薪金的知识点融合;最后,小组讨论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比如,项目投资有多种资金筹集、使用方式,可以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寻找最佳的途径。

3.大力加强实训建设。能力本位下的职业教育,必然凸显实训课程的重要地位,必然需要各种各样的、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实训课程的建设,应当具有鲜明的层次性。比如,第一层次为业务流程训练,目的让学生熟悉流程,接触各类单据和办理手续;第二层次为日常工作专题训练,目的让学生以任务为导向,全面思考问题,并综合应用各类知识和技能;第三层次为“纠错”训练,目的让学生反向运用知识,强化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分析正误之间的差异、错误后果等进一步引发深度思考。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依托职业院校自身力量外,还有其他多条途径,如创建经营性的实体或模拟公司、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办实训中心以及争取国家或企业的外部资金共建实训室等。

4.改变教育考核评价方法。教育考核评价是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恰当的考核评价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能力本位下的考核评价和传统单一的、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有所不同,它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和学习态度,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将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倡导动态的过程评价,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赵志群.浅论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35).

[2]张成斌.高职教育应重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J].职业时空,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