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1

概念图可以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它是用视觉再现知识结构、外化概念和命题的一种方法。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免疫调节的教学要求是: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在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的考察要求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在本章节中概念多,名词多,细胞名称更多,如何梳理免疫调节中各个概念和名词之间的关系,成为本节的关键。对此,我以“免疫调节”一节为教学内容,围绕让学生掌握免疫的概念、组成、类型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一堂课。

一、课前准备

学生学会绘制概念图是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向学生介绍概念图的特征和绘制方法。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和清晰讲解,学生很快就学会了绘制概念图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概念图工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用概念图导入课程,呈现教学内容。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展示几张有关免疫的作用的图片,引入课题后,接下来教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以概念图形式呈现给大家(如图1所示)。

第二阶段:用概念图进行知识关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可利用概念图将这些概念进行关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

在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时,可以利用概念图介绍有关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如图3所示)。

在学习体液免疫时,可以先介绍体液免疫有关的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以及免疫物质――抗体,然后让学生画概念图(如图4所示)。

在学习细胞免疫时,可以先介绍细胞免疫有关的免疫细胞:T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免疫物质,然后让学生画概念图(如图5所示)。

在介绍免疫的功能时,提到免疫失调症,可以让学生画概念图(如图6所示)。

第三阶段:为了检查学生掌握内容的情况,用概念图的相关习题进行巩固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例1.下图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组成的概念图,据图回答:

(1)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______分化形成的,各种免疫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的结果。

(2)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属于图中的_______(填数字),在特异性免疫中该细胞的作用_______。

(3)图中所示的以下细胞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有_____。

A.记忆细胞 B.② C.③ D.④

(4)记忆B细胞在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______,快速产生_______与抗原结合。

(5)抗原可经不同途径刺激相应的细胞形成浆细胞,其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造血干细胞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①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3)AB

(4)增殖分化 抗体

(5)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抗原经吞噬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记忆B细胞受抗原的刺激。

例2.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⑥两者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a、b、c、d、f

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答案:C。

三、教学反思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2

问题的提出

高中学生学业负担大,升学竞争激烈,使学生无暇顾及体育锻炼,甚至放弃了体育运动,导致体质下降。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功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为以后建立起丰富的体能储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宗旨的今天,体育教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高中生如何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呢?下面笔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培养学生对参与运动的满足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1]。高中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让学生在文化课中所受的压力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加强这一环节,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提高学生渴望参与的空间,成为学生运动的乐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教师就会把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利用理论课给学生讲授体育的作用

在体育理论课上或在平时的运动训练中,体育教师尤其要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作用和经常参与体育运动所得到的乐趣,激发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体育运动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体育运动能刺激骺软骨的增生,从而促进骨的生长。科学研究证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青少年比一般青少年身高增长要快。同时,经常参加运动,还可以促使骨骺变粗骨、密质增厚、骨骼抗折抗压的能力增强。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还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供应能力,增加肌肉内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使肌纤维变粗,工作能力加强。体育运动能增强人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能提供许多使人体处于非常态的状况(如倒立、悬垂、滚翻等),提高人体适应现生活的能力。同时,在严寒酷暑、高山、高空等条件下活动,还能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2]。

能调节人的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从事体育运动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改善自我感觉,提高自信心,调节人的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德里斯考研究发现,跑步能有效地减轻学生因为考试而带来的忧虑情绪。人们还发现有紧张烦躁情绪的人,只要散步15分钟后,紧张情绪就会松弛下来[3]。

能改善大脑的功能体育运动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部,人体一切活动的指令,都是由大脑发出的,大脑的重量虽然只占人体总重2%,但是它需要的氧气却要有心脏总血流量的20%来供应,比肌肉工作时所需血液多15~20倍。然而,脑力劳动者长时间伏案工作,机能活动的特点是呼吸表浅,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低下,腹腔器官及下肢部血液停滞。

进行体育运动,特别是到大自然中去活动,可以改善大脑供血、供氧情况,可以促使大脑皮层兴奋增加,抑制加深,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加强,对体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大脑分析综合能力加强,整个有机体的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提高学习效益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父母、教师和社会的重重压力,所以大部分学生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状态。通过有效的体育活动的调节,使大脑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使有关学习的神经中枢得较好的休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锻炼能力要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地锻炼,从而使学生把自我锻炼变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终生受益。

结论与建议

结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学生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根本条件,是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和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在高中阶段能自觉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以及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因此,在中学阶段强化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体育专家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也是时代赋予体育教师的责任。

建议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能理性地认识到自己的健康水平,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技能,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教会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锻炼计划,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达到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 体育出版社,1991

[2]王步标.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3

一、终身运动的内涵

终身运动是指一个人终身的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状况,满足精神需求,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搞体育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不被人们重视,殊不知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延缓生命衰老,促进思维,提高记忆力有较好作用,终身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新思想是随着体育本身的功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变化而产生的。因此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进行有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可靠的基础,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办法达到以下目的。

(一)打好基础,促进正常发育,增进体质,形成正确的姿态和掌握基本的活动技能。

(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培养他们进一步自我发展的体育能力。

二、提高中小学生终身运动的观念意识

(一)终身体育运动对身体的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发育的年龄阶段,个个都爱好身体活动,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形成正确姿态和立、走、跑、跳等基本活动技能,总的是要打好身体基础。生长发育期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期”,比起人体成熟后来说,其锻炼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应当通过身体锻炼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和基本活动技能形成过程等,从而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的锻炼,打好身体与终身体育的基础。

(二)终身体育锻炼对心理作用的认识

终身体育的魅力不仅在于健体,而且有健“心”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调节情绪,可以培养人的坚韧毅力、吃苦耐劳、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和承受挫败心理能力。通过参加集体项目,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人际交往,有助于形成自觉锻炼意识。

(三)终身体育锻炼对生理作用的认识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以及预防与治疗某些疾病等。值得一提的是,每天坚持一小时间的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从现在的健康观来看,体育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的影响至关重大。一个从小喜好体育的人将是一个终生受益者。即使已步入中老年,身体状况欠佳的病人,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改善身体机能,甚至重新拥有健康身体。

(四)终身体育锻炼对思维影响的认识

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主要任务,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学生增强记忆力,能助知识的增长,事实证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大脑的工作效率有密切的关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的大脑保持清醒,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终身运动观念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最直接、最直观的体现,是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平台。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为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更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1.以精心的设计吸引学生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教师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精心准备,例如一节初一(新生)足球“运球”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先行设计适合于学生个性喜欢的方式,组织学生观看15分钟运球过人精彩录像,让他们好奇,过瘾,再进行5分钟讨论,然后以探究方式学习(学生自己掌握:原始运球或做游戏),再集中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并设计好问题卡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解决学习,结果,这种方式,学生特别喜欢。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2.以情感感染学生

经验告诉我,“亲其师、信其道”的秘诀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是零距离的。记得有一次,一位调皮、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李同学,在一次篮球教学比赛中,扭坏了脚踝,表情很难看,我及时跑过去,问他,痛吗,要不要紧,并扶起他走出场外,同时叫一位同学到学校小卖部拿冰块敷在患处。此时他很感动,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事后,对体育课来360度转变,并积极、主动的参加锻炼。体育教师这种高尚的情操、乐观积极的情绪、良好的教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现象。无形中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至今这名学生是球场上的常客。

3.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学生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课堂氛围 有效设问 思考时间 教师评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有效思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及运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是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融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设问、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教师的恰当评价是学生有效课堂思考的主要保障。笔者以教研组听评课活动为例,谈谈促进学生课堂有效思考的做法。

一、营造积极主动思考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课堂气氛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1]。良好的课堂氛围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课堂活动井然有序。

例如:在平时教研组听评课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授课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主动回答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教师提问的也是同样的那么几个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自然就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兴趣,不思考,课堂回答问题氛围显得呆板,教学没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针对这一问题,教研组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最后得出采取抽签提问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之后的上课过程中采取了这种方法,效果良好。其过程如下:课前,笔者用同样的纸张填写好每个学生的名字放进一个盒子里。上课前与学生讲明,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叫学生回答问题。在这节课中,笔者特意多设了几个问题,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绝大部分学生能针对问题主动思考,回答问题质量明显得到提高,课堂氛围显得更融洽。

二、有效设问,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1.明确设问范围

例如:一次关于细胞衰老这一知识的同题异构活动中,一位教师先提问学生人体衰老有什么特征(皱纹、老年斑、头发变白等),然后就提问:为什么人体衰老会有这些特征?此时,很多学生就简单地回答,因为人老了,学生一阵哄笑。这种回答在自然生活中是正确的,然而由于教师设问范围泛化,导致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预期的结果(细胞内水分减少,色素积累,酶活性降低等)。针对这种因设问范围太泛而造成学生的无效思考,在评课中其他教师指出设问要紧扣知识点,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第二节课另一位老师对同一问题如此处理:先呈现刘德华每个年龄阶段的照片,并提问:从这些照片中,大家发现,人体衰老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皱纹、老年斑、头发变白等),现在,大家结合教材第122页衰老的细胞的主要特征内容,从细胞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人体衰老会出现皱纹、老年斑、头发变白等现象?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然后提问个别学生。学生回答:人体衰老出现皱纹是细胞内自由水减少,细胞萎缩,细胞体积减小引起的。老年斑的出现是因为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该学生回答逻辑性强,思维清楚。可见这位教师在这个环节通过指定材料“衰老的细胞的主要特征内容”和设定问题范围“从细胞角度”指导学生开展有效思考的方法是很成功的。设题的范围决定了学生思考的维度,泛化的设问不利于引导学生按预期的教学目标思考,导致低效的学生课堂思考。

2.选取恰当的设问引入方式

设问引入方式恰当,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一次组里开展关于二次免疫知识点的同题异构的课堂中涉及两个设问,分别是“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是什么?”及“接种乙肝疫苗能起到预防乙肝疾病的原因是什么?”。教师甲的引入方式是先呈现相关二次免疫的知识点的文本,阅读后进行提问。而教师乙则是将自己孩子的接种证图片和疫苗的相关文字资料呈现给学生观察阅读,之后提出问题。课后组里组织评课时, 其他教师一致认为教师乙的设问引入方式贴切生活实际,更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

3.把握好设问难度系数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旧知识)、“最近发展区”、“未知区”(新知识)。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铺设好“认知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因此,在课堂教学设问中要把握好难度系数,寻找学生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思考。例如:笔者在“细胞分化”教学设计中设置了两个问题:多细胞生物大多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一个成年人大约有1014个细胞,一个受精卵怎样产生这么多的细胞呢?如果只通过细胞增殖,就会产生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组织细胞吗?其中,细胞增殖、不同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功能不同――“已知区”,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组织细胞是怎样形成的――“未知区”,也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两个问题将学生的已知区,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组织细胞是怎样形成的――“未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结合,恰当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三、设置恰当的学生思考时间

学生对问题思考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问题本身的难易度及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程度。例如:组里一教师在《减数分裂》新授课中,在分步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之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通过比较得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异同。2分钟后,教师就开始点名提问,结果学生回答效果不佳。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难点,内容抽象,学生新课中要捋清过程本身就很困难,而在短短2分钟时间内还要学生完成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异同的思考,显然这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学情的一次教学处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设置表格,然后结合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分步比较图,给出5分钟时间完成表格。

四、教师的恰当评价,有利于学生有效思考

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理解、应用等能力的发展[2],自然就有利于学生实现有效思考。对于教师的设问,学生的回答结果主要有四种情况:1.回答正确;2.回答不完整;3.回答错误;4.不回答。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学生回答正确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作积极鼓励性的评价:“你的回答是正确的,那么你能与其他同学分享你的思路和方法吗?”这种方法,教师不吝表扬,充分肯定学生努力思考的成果,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和思考的乐趣,可以让该生与其他同学分享他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当当老师,用学习者的思维寻求的答案,其他学生更容易接受;当学生回答不够完整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思路基本正确,就是在……(知识点)部分,试想想,如果按你想的话,那么会有什么结果?”要侧重肯定学生回答出的那部分,同时通过继续设问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思路出现差错,再设问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分析和有效思考问题;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咨询:“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跟大家说说你的思路?”先了解学生发生错误思维的原因,再细化问题帮助学生找出思考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而不能简单地给出“你的回答不正确”的评价,教师应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侧重启发指导而不是注重答案本身;当学生针对教师的问题不敢回答或不会回答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继续设问鼓励他沿教师预期方向有效思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思考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也是衡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主要从学生思考的课堂环境、有效设问、学生思考时间和教师评价四方面讨论促进学生课堂有效思考的几点做法。

参考文献: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 独立学院 饮食健康 重要性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广过程中的产物。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公办高校利用自身师资和无形资产与社会力量(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的有形投资合作开办的独立于母体高校之外的本科层次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简称为独立学院[1]。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学科设置偏重于文综学科,相对缺少理科学科。

膳食健康又称膳食平衡,是指膳食中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且与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不会过多摄入热量。膳食健康的目的是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确保各组织器官和机能正常活动,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延长寿命。

一、大学生饮食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是身体发育完全的关键时期,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营养状况是其以后身体健康的基础,同时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合理饮食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与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学校对饮食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2-4],各大高校极其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相关课程和活动。身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有赖于体内的物质代谢,身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才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加免疫功能、预防疾病、提高工作效率和运动能力等。大学阶段正是学生身体成长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对营养的要求比较高,合理健康的膳食能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但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膳食健康知识,饮食消费行为基本处于盲目状态,随意性较大,能按科学方式对待饮食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大学生存在的膳食健康与营养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膳食健康知识缺乏:大学生现有的膳食营养知识基本来自中学生物、电视、杂志及家庭教育,大学尤其我校几乎没有适当的渠道获得科学系统的膳食健康与营养知识。绝大多数同学不了解每天应该摄入哪些食品满足对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要,这些营养素主要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对食品的选择大多凭嗜好和传统观念。(2)饮食行为不良: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等现象普遍。大多数同学的早餐为牛奶、鸡蛋、包子和面包,部分同学饮食没有规律尤其周末早午餐合为一餐,挑食、偏食、平时节约星期天饱食一顿等,很多同学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特意调整饮食。(3)营养观念偏颇:由于大多数学生家长没有系统学过膳食营养与健康知识,在指导孩子饮食方式和营养摄入方面存在许多传统的错误做法。

二、调查情况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目前饮食营养情况及膳食健康知识等情况,我们通过访谈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学生的“饮食营养与膳食健康知识”做了一次全面了解与分析(见表一)。调查内容涉及日常饮食习惯、膳食健康的基本知识等。我们在全院范围内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0份。结果显示,目前我院学生饮食习惯不均衡占34.67%;对于基本的膳食营养知识相当缺乏,不到20%的学生了解一般的饮水、果蔬等基本的健康饮食知识;54%的同学认为饮食习惯很重要,说明我院学生还是比较重视饮食健康问题的。对于学校开展膳食健康教育的情况,超过48%的学生认为学校几乎无任何相关的健康教育课程,只有少之又少的一些相关的宣传活动。对于学校开设《膳食健康与保健》课程的态度,超过51.67%的学生表示会选这门课程,39%的学生视情况而定,9.33%的学生表示不会选这门课,由此可见,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非常大。

根据上表调查问卷的数据我们知道,我院超过51.67%的学生表示有兴趣选《膳食健康与保健》这门课程,可见学生对这一领域知识的渴求。结合调查问卷的内容,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研究我院大学生膳食与健康的基础上,同时为了实现该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本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大模块:

(1)食品与健康问题: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①食品与健康;②食品的保健功能及各种保健食品简介;③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及一些食品的化学污染。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吃及平衡饮食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

(2)药食同源问题:介绍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法和饮食注意原则,使学生明白食疗重于药疗,并能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调理身体、强壮体魄。

(3)中国传统饮食学习:介绍我国的菜系、各地的民族特色小吃,尤其鼓励学生亲自介绍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习惯、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丰富的中华饮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怀,并通过特色菜肴的制作视频进行实践演示和视觉冲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并培养学生动手烹饪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学会合理饮食,培养“合理膳食、平衡营养、以食促健”的健康群体饮食理念。

参考文献:

[1]潘愚元,吴玫.独立学院的崛起、问题与前景[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4,1(1):1-3.

[2]陆少明.论学校开设饮食课程.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0:20-22.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6

成功的教学需要一系列与决策相互关联的评价,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学评价的实践可分为两个方面: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成果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或者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不同学生各自所达到的水准和彼此间的相对地位,并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一直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阻碍了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评价方式单调

目前高校药学教学评价形式基本上仍然以“总结性评价———考试”为主,存在几多几少现象:一是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二是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三是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四是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评少[5]。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忽视教学过程评价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含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之中,既包括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虽然近年来增加了“生评教”环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并纳入教师年终的教学业绩考核,但大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学生常凭自己对任课教师的好恶随意评分,结果造成教师不敢管、不愿管学生,甚至对学生管理出现放羊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除了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外,基本上都是以平时成绩来体现,而平时成绩的评定大多以考勤或教师印象来决定,缺乏真正的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和相应的评价标准。

3.忽视知识运用能力评价

现行考试检测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书本(教材)知识或讲课内容本身,过分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测试,强调共性知识和记忆能力的考核,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尤其是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以测量学生“知识接受度”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激励学生主动研习的作用,反而加速了学生消极应付考试和瞬时遗忘的进程。

4.忽视评价信息分析

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往往只注重命题、施考、监考、成绩评定等前序环节,忽视考核结果信息的分析和反馈的后续环节。过分地扩大了课程考试的评价功能,淡化了导向、反馈和激励功能,不注重通过考试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导致管理者和教师无法知道现行评价模式存在的弊端和改进方向,学生也无法通过考试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学习上的不足。

二、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1.建立药学专业课程分类评价体系

按照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方案要求,将药学课程分为纯理论课程、理论-实验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类,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分别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1)纯理论课程:即只有课堂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环节的课程。比如,临床医学概论、药事管理学、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药物经济学等。这类课程评价指标包含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平时作业、小论文或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突出课堂讨论环节和平时作业的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为50%以上,其余组成部分的比例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决定。课堂讨论或小论文的题目和次数、作业或平时测验的次数和时间,必须在教学日历中明确规定,以便于考核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监管。(2)理论-实验课程:即理论和实验教学兼而有之的课程。比如,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生物技术制药和医药数理统计方法(上机)等。这类课程评价指标包含课堂考勤、提问和讨论、平时作业、实验操作、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突出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的考核,其中理论测试与实践考核的比例与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的比例相当。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群体实际情况的不同在指导性意见允许范围内决定总评成绩各组成部分的比例,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或测验的次数和时间,以及操作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在教学日历中明确规定,所有的考核材料应当存档备查。(3)实践类课程:指完全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比如药学专业大实验、药用植物野外采集实习、药学生产实习、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这类课程属于集中实践环节的性质,由于不同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开展方式完全不同,且差异较大,故每类实践环节都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大纲设置独立的、特征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弱化教学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比如“药学专业大实验”应注重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能力的评价;“药用植物野外采集实习”应注重独立认知和分析能力的评价;“药学生产实习”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临床见习”应注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药事管理能力的评价;“毕业实习(设计)”应注重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文献检索以及论文撰写等综合能力的系统评价。

2.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与信息反馈

要想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形成统一的切合目前实际的正确的教学评价理念,认识传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性和建立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药学生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以记忆为主的专业知识积累、记忆与理解并重的专业思维发展,进而以联想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特点,药学教育不同进程,其相应考核评价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基础课程考核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培养训练的引导;专业课程阶段考核应体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因此,在不同阶段课程评价体系相应指标应有所侧重,着重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避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要实施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必须更新观念统一思想,首先应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大讨论、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分析、探讨,确立课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实施意见。根据建立的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实施总体方案,任课教师与教研组可结合课程及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具体课程评价指标,在课程开课初将评价方案告知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在评价过程中要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随时备查。任课教师在某一单项评价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这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生评教”作为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纳入评价体系,但在设计内容上应具体化,操作上应实名制,强调学生评价的责任性和客观性,以确保评价内容的有效性。

3.网络互动教学的形成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