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概述

旅游概述范文1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课堂教学 案例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83-03

为扩大国家示范建设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学校旅游专业部接纳了来自广西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职师班)的 12名实习生。本教学案例是广西师范学院实习生代表廖舒婷同学在学校实习一个月后的教学实习汇报课,笔者有幸作为教学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次汇报课。

廖同学选取《旅游概论》第三章第二节“旅游资源概述”作为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在正式上公开课之前进行了尝试性教学,第一次教学,廖同学将“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含义”“旅游资源的 8 个主类”“旅游资源的特点”“主题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通过讲授的方式叙述给学生听,用自己收集的旅游图片分享旅游经历,虽然上课内容信息量十分大,学生对老师的旅游经历照片非常感兴趣,但是前半部分平淡乏味的讲述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半部分的分享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强,课后的调查也证实了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等重点内容。

通过双方实习指导老师和廖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打磨,对课程内容重新调整,最终使这一节生动精彩的汇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了听课双方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并成为师范实习生的学习对象,是一节成功的汇报课。

本次的内容是《旅游概论》第三章第二节“旅游资源概述”,教学对象是2015 级酒店班的学生。《旅游概论》课程是中职校旅游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基础必修课。根据对中职生的普遍学情分析,部分中职生存在理论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对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效果不理想。因此,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探索学习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过后廖老师在汇报课中主要运用了比较归纳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下面将结合本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施过程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需求、能力、个性的分析。《旅游概论》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的工作能力,因此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和旅游专业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求有所侧重,酒店专业的学生学习要求侧重于深化对重要概念和理论观点的认识,不要求深入探究和延伸。因此,指导老师与廖同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旅游资源的四个含义,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并熟知旅游资源的两大类型的分类。

(二)组织课堂,复习引入

1.M织课堂

检查学生的出勤和课堂准备;师生互相致意,开始上课。

2.复习

师:旅游活动的基本构成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旅游活动的基本构成三要素是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

评析: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入新课。复习导入是最常见的导入方法之一,可以旧知识为桥梁,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异同,找出知识的结合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并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明确了新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缺点是该导入方式过于平淡,缺乏吸引力。

(三)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第三章 第二节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上天赐给我们珍贵的礼物,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拆开礼物的包装,一探究竟。

评析:教师用 ppt 课件展示广西的各种旅游资料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单归纳,引出“旅游资源”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片可以直观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印象。

(四)学习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旅游资源的概念。

生: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师:同学们理解“旅游资源”吗,它有什么含义?请看下面四组图片。

1.吸引性

师:大家来看看这两张图片。这两个地方你最想去哪里?为什么?

那为什么有的同学喜欢 A 图有的同学喜欢 B 图呢,并有冲动想去那里旅游呢?(展示“光秃秃的山头图片 PK 美丽的杭州西湖图片”)

2.可进入性

可进入性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度,也就是说不仅要便利游客的来访,而且要便利游客结束访问后的离开。(展示图片“桂林乐满地 PK‘发脾气’的火星”)

评析:由图片对比分析使学生容易理解,旅游资源还要具备交通便利、通讯便利、手续繁杂程度、设施设备齐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隐患等可进入性的因素。

3.价值性

对旅游者来说,达到感观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展示图片“各种旅游时的相片”)

对旅游经营者来说,有经济价值。(展示图片“旅游门票”)

旅游概述范文2

【关键词】蒙元文化 旅游景观 特色创新 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03-01

1 蒙元文化概述(蒙元文化定义和基本精神)

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边塞文化的聚集、融合、传承和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其中,蒙古族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民俗文化,正是蒙元文化的核心部分。每个民族的文艺理论思想和审美意识,无不积淀着该民族的文化精神。蒙元文化的基本精神。

其一,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英雄精神,乃是由普遍流行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的英雄崇拜上升凝聚而来的。在那样的时代里,人们需要英雄人物的保护,这些英雄化的神不仅能从精神上给他们以安慰,同时更能使其从心理上得到激励和鼓舞,让人们在体验着英雄经历的同时,也在努力想要成为英雄那样的人物,受到尊敬和崇拜。

其二,蒙元文化中的自由精神是从其社会、经济、文化内部自发形成的,蒙古人在生存空间上的自由行动为其内在自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客观的物质基础,自由的生活方式和以个人为主体的文化生活又为其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证和精神上的享受。

其二,务实精神对于古代蒙古人来说,即是反对玄想空谈,崇尚脚踏实地。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冲击下,面对现实,直面人生是他们最基本的人生信条。古代蒙古人能够极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为自己选择一种最为恰当的生存方式,这体现的是一种务实的生活态度,无论是作为主业的畜牧业,还是作为副业的狩猎业,都是他们基于现实环境需要、及生存需要而做出的最切合实际的选择。

其三,开拓精神。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好奇、冒险、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地寻找机会并且创造机会,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开拓精神。对于蒙古人来说,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生存的角度来讲,迁徙活动是开拓精神最初的行为基础,为了寻找合适的牧场、水源以及居住地,牧民不断的进行着迁徙,这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开拓行为。另外,从发展的较高层次来讲,这种开拓精神则体现在一系列征服战争中。通过这种战争,他们既获得了广大的生存空间,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所以,战争行为早期是以经济目的为主,后来才发展至政治、军事等方面。靠着这种精神,蒙古人不仅为自己开拓了生存之路,而且为部落、民族、国家开拓出了发展壮大之路。

2 蒙元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历史地位

“蒙元文化”的多元性特征造就了这一地区人民具有宽阔的胸怀、对异文化包容,并主动学习和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元朝统一中国后,中原与边疆地区关系日益紧密,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和谐并存、共同发展,形成了蒙元文化一大特色,因此被欧洲人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奇迹”。

蒙元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文化禁锢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它不仅没有从官方角度提出“避违"制度,而且蒙元时期的文化禁令相比较于明清两朝,仅是它们的几十分之一。另外,它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明确提出自由的朝代,萨满教是匈奴、突厥、蒙古固有的生态宗教,是古代蒙古高原传统思想的基石。在十三世纪蒙古人仍信仰萨满教的同时,接纳了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并在蒙古高原形成了具有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的综合性宗教体系。

蒙古族善于同兄弟民族相互学习,成吉思汗利用维吾尔人创制了回纥蒙古文字,元世祖忽必烈利用人创制了八思巴蒙古文字,额尔德尼利用回纥蒙古文字创制了满洲文字。蒙古语曾经是世界上第一种国际语,十三世纪用回纥蒙古文撰写的世界名著《蒙元秘史》还保留至今,这是一部研究古代游牧文明的独一无二的珍贵史料。

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元曲(散曲和杂剧)也是在兼容的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元曲的诞生与繁荣,主要得益于蒙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和文化政策的宽松。元曲包括散曲和戏剧(杂剧、南戏),在元代文学中成就最高,被视为元代文化的精华。自此,后人把元曲、唐诗和宋词并列,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在建筑方面,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上都城,就是一座具有汉式宫殿楼阁和草原毡帐风格的新兴城市,充分反映了两种建筑文化的特色。蒙古宫殿的建筑形式和基本结构完全吸收了汉族的传统,但在技术、结构、材料以及建筑装饰方面都有了新的创造,普遍运用色彩绚丽的琉璃作为建筑的装饰,宫殿平面一般均采取“工”字形,即在宫殿与宫殿之间用柱廊连接。殿内布置普遍使用壁衣和地毯,凡属木结构的部分都用织造物遮盖起来,具有浓郁的蒙古宫帐的特点。此外,在鄂尔多斯等地方所新建的许多佛寺、庙宇,也都吸收了建筑艺术的精华。将寺庙中的佛像、壁画、唐卡装饰与蒙、汉、藏的雕塑和绘画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

蒙元时期,东亚、中亚、西亚、欧洲的部分地区相继纳入蒙古汗国的统治之下。战争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在客观上也带来了积极影响。它使欧亚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壁垒被打破。官方鼓励通商的开放政策,便利安全的交通驿站,拉近欧亚之间的距离,使各种文化之间的直接对话成为现实,各地区之间缩短了因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文明进程的差距,尤其是文化交流让中国认识了世界,世界也认识了中国,东西方间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世界文明史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 结语

穿过历史的尘湮,审视“蒙元文化”这朵中华民族百花园里的奇葩,会发觉它是如此悠久、绚烂、独具魅力。蒙元文化吸纳多种文化的有益成分,达到历史性的高度,具有了显著的多元性和空前的繁荣。蒙元时期,中华版图横跨欧亚地域和众多民族的大一统局面使得文化的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厚内涵。作为元王朝的主流文化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和人类的文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历史文化景观与旅游策划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 P3.

[2] 萧启庆.蒙元的历史与文化 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1.

[3]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P34.

[4] 乌云巴图、葛根高娃.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97.6 P70.

[5] 齐・斯秦巴托.蒙元文化之学问.元上都文化网站.2006.12.26.

[6] 陈巴特尔.试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变迁及其特点[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5.P66-69.

旅游概述范文3

关键词:大数据 旅游 数据应用

一、相关概念

每天有数以万计的用户通过手机的GPS功能搜寻实时的地理位置信息,到达在指定区域后手机会提醒你,这就是大数据。MBA智库将大数据技术定义为: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精确分析。旅游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经济社会活动,其利用来自各方面的数据进行产业运行分析,进行产业运行监测,对产业实施有效管理。近年来大数据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旅游产业,促进产业转型推动产业进步。

二、旅游业的大数据变革

(一)大数据技术改变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是旅游业发展的驱动力,它要求旅游企业通过采集、挖掘各种各样的数据,为游客提供一切便利服务。现在旅游网站能够根据旅游者的具体需求、爱好和此前的购买行为,为旅行者提供不同的酒店选择;航空公司在旅游者启动旅游预订服务后,会根据客户的需求结合航空数据和相关评论,帮助消费者自助选择航班。

(二)大数据技术改变了旅游业的经营理念

大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一样,将成为旅游企业的重要资产,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提供的升级版的商品贸易不仅使零售额增加,还解决了未来个性化定制和批量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将真正实现消费决定生产。由大数据支撑的电子商务服务,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崭新的亮点,并将深刻改变人们的消费、流通和生产,有力地推动全球化。

(三)大数据改变了旅游业的反馈方式

旅游业是典型的体验式经济,大数据有助于旅游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可以使企业最优质的客户享受到更舒适的服务。与过去游客单纯通过行业投诉电话反映意见不同,网络点评更具有及时性、扩散性,而游客的点评内容将和投诉意见一样能够改善旅游企业的产品质量、转变市场策略及提高服务质量,在大数据时代游客传统的投诉方式被更多的点评代替,而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会加大差评的影响力度,倘若旅游企业对相关数据处理滞后,则会影响企业形象。

三、旅游业的大数据现状

大数据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来看整个行业对于大数据的应用,仍存在个些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一)旅游业的数据关联度不高

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海量的,但是掌握这些数据的机构却不是开放的。随着人们对“大数据”价值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平台将数据看做是重要的资产。因此要获得这些数据,必须要获得许可。而“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条件是“数据开放”,但目前我国的数据开放程度远不能达到应用的要求。

(二)旅游业产业链还未完全形成

由于数据是非系统化的,且不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因此企业很难有效地对数据进行操作,有些企业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尽管通过行为数据分析已能够分辨出一个消费者的喜好,但管理和分析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让这些数据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把景区、酒店、餐饮、旅行社、旅游运输、购物中心等产业资源完整的集合起来还有困难。

(三)旅游业数据分析人才缺乏

大数据应用的根本在于从不相关的数据中找到相关性,如何分析纷繁复杂的数据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懂行业、又懂数据的人进行专业化的分析。但是目前懂数据的人不懂旅游,懂旅游的人不懂数据,“大数据”研究主要集中在IT领域,而旅游行业对于“大数据”的研究还很少,如果要完全应用“大数据”,如何分析这些复杂的数据是一个难题。

四、旅游业的大数据应对

旅游规划单位应积极搭建旅游数据应用平台,利用技术公司对旅游管理、企业经营、市场营销和游客旅游产生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旅游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强有力的支撑,更好地服务于游客、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

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建设数据运维管理系统,运用自动化的工作流管理,围绕游前,游中,游后展开智能作业,将业务链条上涉及到的所有环节都整合在运维系统中,在运营部门把游客的需求形成订单,订单分解后,自动分发给交通、酒店、景区、产品开发等相关部门,各部门按照订单展开旅游服务。

旅游企业应从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着手,在对企业运营业务监控、预警、跟踪的基础上,围绕游客需求进行精准化营销和人性化服务,根据顾客特征和偏好按照游客要求对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进行调整进而生产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要全面使用大数据技术,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发掘游客的潜在需求,以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进而进行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五、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推动了整个旅游行业的革命,它正在旅游业的决策、运营、生产、营销和服务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地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大数据所蕴含价值的不断释放,旅游业大数据应用的未来必定是丰富多彩的,也会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朝气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河南旅游信息化电子版.河南旅游政务.互联网数据.2013

[2]线上线下商业融合正在成为主流.天津网.互联网数据.2013

[3]张多中.“大旅游”理念下的深圳旅游发展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旅游概述范文4

一、中学数学中概率与统计的难点分析

1.样本、总体的概念认识难

客观事物总体的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是统计学的研究方向。但是,学生在接触这一知识时,对其知识背景了解甚少。尽管教材编写时,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主要从数据的整理、收集以及计算为主,但是,教师授课时却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2.方差的概念认识难

方差不同于平均数,它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起伏。在学习这一概念时,由于学生匮乏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数据的波动概念,对方差的概念较为迷惑。学习方差这一概念时,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假若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就很难让学生加强对方差的认识及理解。在计算容量大、数据复杂的样本时,学生会因为复杂的计算过程而经常出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耐烦心理而放弃学习。

3.缺少对概率与频率的实际操作

频率与概率的教学,应更注重于实践。但是在平时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课时有限,忽视了实践这一重要过程。在缺乏实际操作,收集以及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的情况下,造成学生对概率及频率的认知困难。此外,在分析频率及概率时采用的列举法,需要学生在不重复的情况下,细心地列举出各种可能,这对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是个全新的挑战。

二、优化中学数学中概率与统计的教学

1.着重概率统计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的认知,增强信心

学习方差时,学生通常用平均数来衡量一组数据。例如,学生在分析数据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经过讨论后仍不能得出统一的意见,在这过程中,形成了认知上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引入方差的概念。

学习概率时,一些毫无规律的表面现象会让学生对概率产生理解的偏差。比如:连掷五次硬币,硬币都是正面,再掷第六次时,硬币不一定是反面。因此,在学习概率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概率实验,亲身体验概率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及信心。

2.利用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

找出学生在已掌握数学知识中寻找与难点最相似的知识,使其作为学生的新知识的基本点。比如: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知识的例子,把学生搜集的生活案例作为基本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并与教材的相关知识比对,为新的认知建立条件。

3.加强对抽样与样本的概念理解的认识

过去人们一般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某一问题进行调查,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节省时间,抽查的方式开始兴起。与普查相比,抽查有很多优势。教师在讲解统计概念时,应该结合实际的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描述性的说明,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4.强调概率与统计的相关性

概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随机现象及概率意义的了解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入现实生活中可操作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正确认识到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频率的稳定性。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能够认识到概率与频率的不同。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了解相关数据的概率意义,在实践中切实感受概率与统计的相关性。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强交流,培养克服难题的意志

学生在学习概率与统计时,往往会因为各种繁琐的绘图以及频繁的累计错误,而对概率与统计的学习产生畏惧和厌烦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第一步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导学生养成不放弃、不抛弃的学习素养。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工程进度统计图、频率分布直方图等统计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突出效果,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除此之外,在进行数据统计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唱票的方式完成操作,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意识。

三、结语

旅游概述范文5

关键词: 高等数学 概念教学 得分率 教学反思

一、考试情况简要分析

我校高等数学期末试卷由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求解题、综合应用题及证明题等几大部分组成。选择题、填空题的试题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简单应用情况;计算题和求解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内容的掌握和解题的技巧与方法;综合应用题进一步考查学生对与现实时代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证明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基本理论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的能力。从近几年考试结果来看:选择题、填空题的总体得分率呈逐年下滑态势,计算题和求解题的总体得分率呈逐年上升态势,综合应用题有一定难度,只有学习优秀的同学能拿到满分或较高的分数,绝大部分学生得分率中等,少部分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得分率较低;试卷题型总的来说比较合理,难度适宜,在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达到了考试的预期目标。

二、失分较多的地方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高等数学课程课堂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辅以学生课下预习、复习和分组讨论完成作业等环节,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发现失分较多的地方是由于学生对高等数学概念学习不当而引起。教师在一起讨论时,提出主要原因是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信息量大、课时偏少,很多老师出于对期末应试的考虑,“抓大丢小”,课堂教学侧重于对于解题技巧和方法的介绍,而花在数学定义及定理上的教学时间非常少,更有甚者只是把定义或定理点名请一个学生照念一下,老师同时在黑板上照抄一下或不抄,非常重要的概念教学就这样一带而过,问其原因竟然解释工科教学重在应用,定义定理什么的不用深究。当然工科高等数学的教学与理科或综合性大学的数学分析教学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何进行概念教学才恰当?

三、高等数学的概念联系与网状特征

数学概念的内部联系并不是呆板的、机械的、固定的,而是灵活的、变化的。这种灵活性表现为对“熟悉”概念能迅速建立联系,对“陌生”概念采取“回避”的态度[2]。在学习运用中,常常自觉地与距离较远的熟悉概念建立联系,而不愿与较近的陌生概念建立联系。因此,在内部表征中,每个学生的概念网络也不相同,在理解概念与运用概念时,各个学生启用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1]。数学概念内部网络尽管反映的是概念的内部表征,其中概念的节点可以是表象等非形式成分,联系也未必是数学关系,可以是比喻、模拟等关系。但这个内部网络在不断整合中仍是清晰地反映外在数学概念网络的,因而它具有层次性、结构性。概念网络是有层次的,每一个网络都由若干层次低的小网络组成,而这个网络又与其他网络相联系,构成高一层次的网络。皮亚杰阐述过相关思想:“每个图式(schema)同所有其他图式相协调,而每个图式本身又是由已分化的部分组成的整体。”[3]

四、高等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案研究

大学新生常常感觉高等数学的概念难以理解,从学生方面来说,主要局限于学生个体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知能力及抽象概括水平。从老师方面来说,应当切实加强概念教学,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引入概念虽然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但恰当结合几何及物理实例,揭示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基础,提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联旧思新,则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要恰当运用变式,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4]。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让学生停留在对概念的表面层面上,对于比较复杂的概念,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将其内涵准确剖析,要分析概念肯定例证及否定例证,通过新旧知识比较,以及类比,帮助学生搞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概念形成后,要及时对概念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并及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知识框架结构中。

五、结语

重视对高等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领悟,在学生稳固掌握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在综合应用题目的考试中充分展现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和独立性,运用概念正确解题,可以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和认识,经常在课间有学生问问题时,通过例证讲解使他的概念问题得到解决,学生惊讶地说:“老师,我现在才搞明白。”从一个学生的问题,我能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实际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并通过自我反思,实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李善良.论概念联系与概念网络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2005(7):53-58.

[2]JBBest.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旅游概述范文6

关键词:船舶碰撞 油污损害 法律关系

    船舶碰撞致油污损害的概述

1、船舶碰撞致油污损害的概念

船舶油污损害,是指船舶在正常营运中或发生事故时,逸出或者排放油类货物、燃料油或者其他油类物质,如废油、油类混合物,在运油船舶以外,因污染而产生的财产损害或人身伤亡,包括事故发生后为防止或减轻此种损害而采取合理措施的费用以及由于采取此种措施而造成的进一步损害。造成船舶油污损害的原因有很多,如船舶在正常营运中排放出的压载水、洗舱水中所含的油类物质、船舶搁浅导致船体破裂、船舶碰撞等都会产生油污损害。但其中,船舶碰撞导致油污损害是最常见,同时往往也是损害最严重的油污损害之一。本文中所称的船舶碰撞致油污损害指的就是因船舶碰撞引起的上述各项经济损失、环境损失。

2、船舶碰撞致油污损害的法律属性

有关于油污的法律制度,是伴随着油类物质取代煤成为船舶动力来源以及海上石油运输兴盛而产生的。船舶碰撞致油污损害法律关系中由于主体之间地位平等,涉及到的是财产关系以及人身关系,所以将其定位侵权法律关系,属于民法调整范围。但是此侵权法律关系又不同于其他侵权法律关系,因为在立法目的上侧重了对环境因素的考量。加之油污损害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且它对受害方的侵害是通过污染环境进行的,因而在制定和完善油污损害赔偿制度时必须考虑到该种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因此它在归责原则、责任主体以及责任限制等方面,与一般意义上的侵权制度有着很大不同。

船舶碰撞致油污损害的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船舶碰撞致油污损害的过程中包含两个法律关系:船舶碰撞关系和碰撞致海洋环境污染侵权关系。两种法律关系遵循不同的归责原则、适用不用的法律。

1、船舶碰撞法律关系

船舶碰撞法律关系是指在碰撞双方或多方主体之间形成的侵权法律关系。在该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是因碰撞受到人身、财产等损害的人。义务主体是指对碰撞负有责任的过失方。船舶碰撞引起的侵权行为在构成要件上,和一般侵权行为并无区别,但在侵权责任判定以及承担上,有着与海上特殊风险相适应的特殊制度,主要表现为侵害方可以享受责任限制以及行为主体可以和责任主体分离等特殊的责任承担方式。

2、碰撞致海洋环境污染侵权关系

碰撞致海洋环境污染法律关系是指油污加害方与受害方之间所形成的侵权法律关系。就如前面所述,船舶碰撞导致的油污损害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这就意味着在该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的多样化,包括了因油污遭受人身、财产损失的个人、因环境污染导致收入损失的个人、因海洋资源损失而索赔的国家行政部门等。而该侵权关系中的义务主体按照无过错原则对受害方进行损失赔偿。

船舶碰撞致油污损害法律关系的特殊性

由于船舶碰撞导致的侵权关系与一般侵权行为关系之间区别不是很大,故笔者在这里只就船舶碰撞引起的油污损害赔偿关系的特殊性作出阐释。

1、责任主体

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制度中,由国际公约所确立的“谁漏油,谁负责”一直作为确立油污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原则。《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以下简称《1992油污公约》)将船舶所有人作为民事责任主体。《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也将船舶所有人作为责任主体,但船舶所有人的范围被扩大为登记船东、光船承租人、船舶管理人和经营人。此种规定主要是为了便于油污受害人的追偿。

我国国内法关于油污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规定,最早见于《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污染环境责任者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5月4日通过的《关于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开始生效,其中将漏油船舶所有人作为责任主体。结合我国《海商法》对船舶所有权的定义,可认为该船舶所有人和《1992油污公约》保持一致。

2、归责原则

归责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他人损害事实发生以后,应按照何种根据使其承担责任,即责任的归属。我国法律关于归责原则的规定见《民法通则》第106条、132条,可以分为过失责任原则、无过失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在油污损害赔偿中国际上普遍采用无过失责任原则,即前面所述的“谁漏油,谁负责”,只有少数几项可以免责的情况。

我国《海商法》中未设置专门章节规定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最高院《关于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船舶互有过失碰撞引起油类泄漏造成油污损害的,受损害人可以请求泄漏油船舶所有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由此可见,我国所适用的也是无过失责任原则。

3、责任限制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是针对海上特殊风险所产生的一种海商法领域特有的制度。船舶碰撞致油污损害中,往往受害方损失巨大,根据一般的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金额对于受害方的赔偿往往是杯水车薪,因此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限额通常较高。比如,在《1992油污公约》第5条就规定:“1、船舶所有人有权按本公约将其对任一事件的赔偿责任限于按下列方法算出的总额:(a)不超过5000吨位单位的船舶为300万计算单位;(b)超过此吨位的船舶,除第(a)项所述的数额外,每增加一吨位单位,增加420计算单位,但是,此总额在任何情况下不超过5970万计算单位”。以5000总吨的船舶为例,根据《海商法》第210条第一款第(二)项,责任限额为91.85万SDR,按照《1992油污公约》赔偿限额为300万SDR。

非漏油方在船舶碰撞致油污损害法律关系中的地位

前文中提及油污损害赔偿是按照无过失责任原则划分责任的,在船舶碰撞中若一方并未漏油,是不是要承担油污损害赔偿责任?是否存在漏油方和非漏油方的共同侵权关系?还是将碰撞侵权关系独立于油污损害导致的海洋环境侵权关系?

由船舶碰撞导致的船舶双方货物或其他财产损失,碰撞双方按照过失比例承担责任,导致的人身伤亡由双方承担连带责任。若碰撞造成一方漏油,则构成了海洋环境污染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8条、第10条对于共同侵权行为的规定,在船舶碰撞中,不管漏油方、非漏油方的过失比例如何,也不管是不是完全由于漏油方的过错、故意造成,都不存在共同侵权行为。因此,在船舶碰撞致油污损害中存在两种独立的法律关系。非漏油方承担碰撞致油污损害赔偿责任是基于船舶碰撞侵权过错责任原则,而不是基于油污损害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发生船舶碰撞导致一船漏油造成油污损害的情况下,此油污损害时由漏油方负责,或者双方共同承担责任,国内法及国际公约都没有明确的规定。非漏油方是否应以赔偿责任主体的地位承担油污损害赔偿责任一直处于争议之中。

根据《1992油污公约》的规定,国际上采用的是“谁漏油,谁负责”的原则,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根据近因原则,造成油污损害的原因是漏油而非碰撞,碰撞不一定导致油污损害,而漏油则一定会造成损害。因此,应由漏油方承担油污责任,非漏油方不必对油污受害人直接承担责任,漏油方可在承担油污赔偿责任之后,按碰撞过失比例向非漏油方追偿。

但是在漏油方沉没或者没有清偿能力的情况下,如果坚持上述原则将使受害人得不到赔偿。因为,为充分保护油污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允许油污受害人向非漏油方索赔其过失比例部分,即将漏油方向非漏油方追偿的诉权转让给油污受害人,而非漏油方也仅需在自己过失比例范围内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