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1-0094-03
Correlative analysis of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Li Dandan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Zaozhuang Mining Group,Tengnan Hospital, Ji’ning 2776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Methods 160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2 were selected, all through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positive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80 patients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group and 80 patients without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the five-year survival rat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umor volume, histological type, degree of tumor infiltration and degree of vascular inva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it could be learned that there w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ve factor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terms of the five-year survival rate, the control group was 97.50% (78/80), higher than 87.50% (70/80) of the study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Early gastric cancer;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Lymph node metastasis; Relevance
早期胃癌多分布在胃黏膜与胃黏膜下层,近些年来由于病理检查和胃镜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正在不断提高[1]。事实上,与进展期胃癌相比,早期胃癌具有更好的预后效果,但是无法避免的是一些患者依然在术后发生了淋巴结转移问题,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结果和生存期限[2]。本文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早期胃癌患者,试探讨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病理特征与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160例早期胃癌(EGC)患者,全部经过病理诊断得出肯定结果。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80例患者为研究组,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①研究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3q,平均(58.84±11.25)岁。②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73岁,平均(58.92±11.38)岁。两组患者就年龄、性别而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①见图1,经过免疫组化检查与胃癌根治术的病理证实;②符合日本内镜学会的形态学分类标准:Ⅰ型-隆起,Ⅱa型-表浅隆起,Ⅱb型-表浅平坦,Ⅱc型-表浅凹陷;Ⅲ型-凹陷或复合[3,4],见图2;③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相关协议,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①患有转移癌或术后癌复发的患者;②资料不全的患者[5,6]。
图2 早期胃癌不同分类的形态学表现
1.2 方法
汇总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通过相关检查探讨患者的肿瘤发展程度,涉及如下若干项目:①肿瘤直径;②浸润程度;③组织学分型;④脉管侵犯状态。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以及在肿瘤数量、肿瘤直径、浸润程度、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犯上存在的差异。同时,对肿瘤直径、组织学分型、浸润程度、有无脉管侵犯四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的患者其临床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见表1,除肿瘤数量之外,两组患者在肿瘤直径、肿瘤浸润程度、组织学分型以及有无脉管侵犯这四项因素上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2.2 多因素分析
见表2,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型、浸润程度、有无脉管侵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P
2.3 两组5年生存率比较
研究组的5年生存率为87.50%(70/80),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为97.50%(78/80),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6,P=0.016
3 讨论
胃癌这种恶性肿瘤在全球都有较高的发生率,年新增病例近百万,目前高于这种恶性肿瘤的疾病只有肺癌、结直肠癌以及乳腺癌,且这种疾病高发于中国等东亚国家[7-8]。由于胃癌的分型有所不同,所以患者的生存期限并不统一,一般而言分布于肌层、黏膜层的早期胃癌,无论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其五年生存率均可以达到90%左右,与之相比接受手术治疗的进展期患者其五年生存率尚不足20%[9,10]。再加上早期胃癌的自然病程相对缓慢,自早期发展到进展期大约需要3~4年,很难在某一次检查中就给予确诊结果。因此,胃癌需要尽早治疗,临床应给予高危人群以重点关注,在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浸润程度尚不够深、无脉管侵犯的胃癌早期给予有效的筛查与治疗。
早期胃癌在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鲜明的生物学特点,如:①肿瘤浸润表浅,多分布在黏膜下层以内;②病灶多单发,少多发,类型以浅表型与凹陷型为主;③组织学分型多为管状腺癌,黏液腺癌、状腺癌以及印戒细胞癌较少,少见淋巴结转移;④淋巴结转移频度不高;⑤患者术后生存期较长。但是,早期胃癌同时也缺少具有特异性的体征或临床症状,若是新技术没有充分推广、医师在病灶识别能力上参差不齐,便会影响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同时我国人民缺少健康保健意识,极少接受定期体检,内镜检查率较低,因此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11-13]。
事实上,针对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未转移的患者,手术所涉及的范围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对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以酌情缩小手术范围,这样既可以根治胃癌,也能降低手术风险、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限;而对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来说,则应该在原有手术范围的基础上酌情扩大手术范围,确保转移淋巴结被彻底清除干净,以免术后患者因癌细胞卷土重来而失去生命。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淋巴结转移与生存质量之间的矛盾。简单地说,要确保患者的生存质量,就要酌情缩小手术范围,这就有可能导致淋巴结清扫不彻底,造成术后转移的结果;若要预防淋巴结转移,便需要扩大淋巴结手术的清扫范围,然而如此会加大患者的损伤,降低其生存质量,此外淋巴结转移通常需要病理活检,这无疑会给患者带来损伤,因此临床可以借助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来进行前瞻性的预测[14-15]。从本文结果可以发现,存在淋巴结转移的研究组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对照组二者在肿瘤数量的单发与多发上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其他四项相关性因素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浸润深度可达黏膜内或黏膜下,组织学分化不良,患者肿瘤直径明显更大。临床可以借此进行辨别。
综上,肿瘤直径、肿瘤浸润程度、组织学分型以及有无脉管侵犯是与早期胃癌l生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主要因素,临床可基于上述要素进行把控,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
[参考文献]
[1] 倪海滨,孙元水,王峰勇,等.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Gal-1表达通过integrinβ1促进胃癌细胞侵袭的机制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34):1-3,7.
[2] 涂俊,杨桂芳.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8):1-2.
[3] 娄乔.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及预后评价[D]. 复旦大学,2013.
[4] 张益明,赵茂森,朱仁武,等. Survivin、NRP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预后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6, 54(25):8-11.
[5] 仲珉. 浅析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4):129-130.
[6] 孟锐,杨力,刘雅琦,等.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 实用医学杂志,2015,31(8):1272-1274.
[7] 王本锋. 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17-18.
[8] 邹剑锋. 早期胃癌265例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16,45(9):1073-1076.
[9] Carlsson SV,Tafe LJ,Chade DC,et al.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for predicting biochemical recurrence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for prostate cancer[J]. Journal of Urology,2013,189(4):1314-1318.
[10] 赵芬,张岩波,刘近春. 胃癌患者生存质量与报告临床结局研究现状[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2):157-160.
[11] 刘立波,吴琼. 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J]. 当代医学,2016,22(6):66-67.
[12] 黄文.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分析[J]. 环球中医药,2015,8(S2):35-36.
[13] 吴晖,王亮,何裕隆,等. 淋巴结转移阳性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肿瘤杂志,2013,35(7):509-513.
[14] 邓志勇,李海,徐松,等. 67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 现代肿瘤医学,2010,18(6):1179-1180.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2
其实作曲教师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许多是关于学生的,特别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天才”学生。所谓“天才”学生,无非是指那些具有“卓绝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尖子”人才。而艺术教育的“学苗”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学科门类的学生,对其资质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具有“卓绝的想象力”。但如今各个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学生中具有这种资质的人能有几成?想象力“先天不足”在眼下作曲专业本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中带有普遍性。但这个现状的形成,并不是孩子们在生理或心理上先天发育不良,而应是他们在接受中国式基础教育过程中心智失衡的结果。前不久,一则报道频现报纸与网络:“2009年,国际教育进展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运算能力排名第一,而想象能力则倒数第一,创造能力倒数第五。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仅占4.7%,而希望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培养的只占14.7%”。由此可见,自学龄前便已开始接受应试教育模式训练的中国儿童,很早就丧失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对于教科书以外的知识缺乏了解,而他们的艺术兴趣大多在进入小学之后就逐渐消退了。虽然中国的“琴童”数量居世界第一位,有3000万之众;虽然中国每年参加音乐考级的孩子至2012年已超过了100万,全国考级的总收入已达30亿元以上;但是真正对音乐充满兴趣,因为学习音乐带给自己无穷想象而乐此不疲的孩子则少之又少。而现在我们的作曲专业学生大多是从那些从小就开始为了通过以“强化素质教育”为名的“音乐年检”(考级),每天被强制性“痛苦劳作”的“琴童”中分离出来的。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因为在学习演奏过程中,被认为缺乏想象力、理解力和专注力,被淘汰出局“无路可走”才不得已转学作曲。诚然,作曲家的音乐想象力最初也是在学习演奏和演唱(合唱)过程中不断养成的,但他们的这一潜质一定大大强于其他从事音乐表演的人,可谓“演而优则创”,音乐史上有太多的范例可证。作曲是一种理性与非理性思考交织在一起的创造性劳动,与其它艺术种类一样,其本质与魅力就在于作曲家独特音乐想象力的体现,也就是那些非理性的音乐表达所带给人们心灵的触动。单凭理性的构思与熟练的技术却缺乏卓绝想象的音乐,是难以实现“心与心的倾诉”的。想象力的培养必须要从思维尚未形成定势的幼儿时期开始,并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始终。想象力的培养较其他能力的培养更应当受到重视,因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而我们面前的作曲专业学生们,由于想象力培养的缺失,大多没有养成艺术想象的习惯,他们对作曲的认识与理解自然难以深入,部分学生甚至从一开始就对作曲没有太多的兴趣。学生们的这种苦恼常常会被他们的老师忽视,被看做是不上进不用功,有些学生甚至被“放养”,任其“自生自灭”,“有教无类”的说法似乎不适用于当今的作曲教学。作为作曲教师,面对这样的现实,与其一味抱怨中国教育机制对于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忽略,还不如在自己的教学中尽力去激活学生们先天仅有的那点想象能量,并不断增强后天的“补养”,毕竟学习作曲本身就是一个“由技入道”的过程,想象力也会随着创作技巧的不断熟练而提升。
二、持续的创造力是艺术创作的本源
我所谈及的创造力不同于一般概念上的“创新”,因为我将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创新”一词理解为“创造力与破坏力的总和”。创造进步的新事物代替或改造落后的旧事物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甚至一些新事物的产生是以毁灭旧事物为前提和目标的。因此,创造力与破坏力的平衡应是“创新”的科学标准;“破坏力”弱于“创造力”,国家则处于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的状态;“破坏力”强于“创造力”,国家会形成社会动荡弊端丛生的局面。“砸碎一个旧世界”,除去锁链,冲破樊笼,无可非议;“创造一个新世界”,千难万苦,呕心沥血,谈何容易。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来说,“创新”在“关键词”中应列首位,这已成为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的共识,同时也说明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近代史上落后的根本原因。曾有报刊文章说:“公元6世纪至17世纪初,在人类的重要科技成果总量中,中国的发明创造始终在54%以上。17世纪中叶起,这一强势便开始迅速衰退,至19世纪剧降至0.4%,而这一历史时期,也正是儒家正统思想逐步走向制度化的时代。”所谓“儒家正统思想制度化”的结果,就是以知识分子为中坚的中国社会精英不仅创造力急剧退化,而且破坏力也遗失殆尽。但就艺术而言,“创新”更多体现为创造力,而非破坏力。后人的光彩并不会遮掩先人的荣耀,而先人辉煌的经典永远会是润泽后人智性的源泉。南齐画家谢赫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讲的就是艺术创作与审美的辩证关系和历史观。当下中国的教育者不约而同地将艺术教育认作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最佳载体甚至是唯一途径,而在我们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内部,反倒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这种“灯下黑”的现象在音乐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音乐院校长期以来重教学轻教育、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艺轻文化的学风教风,很少会使教育者们去关注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培养,大家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那些极有音乐天赋的学苗,那些创造力已经得到充分开发的“尖子”学生,以他们在学期间出色的艺术展现来昭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成果。因此,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箴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听起来不只是绕嘴,而且多少使人感到有些言不由衷,甚至是空洞乏味。艺术创作的本源是艺术家的持续创造力,昙花一现的“名家名品”可能会成为时代的印记标注社会文化的进程,而层出不穷的“永恒经典”方可作为历史的柱石构建人类文明的圣殿。由此看来,对作曲专业人才创造力的培养不仅要得到重视,而且还要扎扎实实地践行,切不可“急功近利”。
三、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应是艺术教育的根本
大学学什么?大学教什么?从教学层面来回答,十分简单明了。若从教育层面来解释,则相当繁复空泛。中国的高校特别是专业艺术院校对外难以比肩世界的一流学府,对内难以达到国民的满意认可,深层原因之一就是没能很好地回答这个听起来有些“无厘头”,但却必须要以实践来验证的问题。至2011年为止,中国的大学中设置艺术学门类的高校达874所(含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31所),艺术专业的在校生总量在100万人以上,艺术类专业教师83626人;其中开设音乐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就有298所(含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9所),估计在校生总量在30万人以上。如此大的高等艺术教育规模,如果解决不好“学什么”、“教什么”的问题,不仅会造成艺术教育领域内的混乱,甚至还会引发社会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中心,但有一个结论却是我这个从事作曲专业教学工作30年,兼做高校教育管理工作15年的资深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逐渐开始确认并坚定不移地在工作中加以实践的——艺术教育的“机能”就是培养包括艺术门类各学科各专业学生在内的所有受教育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这个结论,自己当然有很多认识与感想,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只能就作曲专业人才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的一些具体问题略发刍议。想象力基于浓厚的兴趣。人们只有对事物外部发生兴趣(好奇心),才会产生了解事物内部的愿望。学习作曲的人如果对音乐没有超出常人的情感反应,当然也不会有强烈的认知欲望,自然也不会去积极地思考、探究。因此,如何引导作曲专业学生对音乐产生出浓厚的兴趣,是培养他们想象能力的途径。如何使作曲学生“痴迷”音乐并以此来扩展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应是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着力探索与改进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介绍不同流派及风格的“音乐文献”(Musicliterature,系统的作品赏析)、结合作曲家本人及其创作的“专题研讨”(Seminar),诸如此类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在鲜活的音乐中学习作曲,并逐渐将创作音乐作为自我需求。理论科目要注重结合不同风格的创作实践全面客观地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音乐的特点,并帮助他们从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创造力基于丰富的想象。艺术家只有不停地想象,才会产生创造新作品的冲动与灵感以及具体的构想。从事作曲的人如果不能保有丰富的艺术想象能力,当然也不会有强烈的创作冲动,作曲对于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痛苦的劳役”,写出的音乐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痴言梦呓”。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主体的想象力不足势必造成创造力虚弱,所呈现的音乐一定难以触及客体的内心情感。
对于学生们创造力的培养要注意到他们生理、心理成熟不同步的实际情况,要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因此在作曲教学中,教师们务必要使学生们逐渐理解“复制与创新”、“创作与创造”的相互关系,引导他们在全面掌握音乐创作规律的同时,轻松愉悦地进行音乐创作。艺术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体验”而非“求证”,而“体验”即是对艺术想象的感知。但是仅有感性的“体验”是不够的,还需加以理性的“揣摩”方能悟出艺术的内质。艺术欣赏的直观感受使人们更多地专注于艺术家美妙创作构思与纯熟创作技法的展现,从而忽略了对艺术家的创造力,以及他们为养成这种创造力而持续不断地“修身养性”的体会。学习艺术必须都要经过看似枯燥的技法训练过程,但是每一个谙练的艺术教师都很清楚,这个技术训练过程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与其相关的其他能力。“艺术的学习是一个由技入道的过程,专业技巧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人艺术成就的关键。而这些都需要长期而持久的艺术理论、美学、哲学、文学等多方面人文知识的浸润”(曹晖《高校艺术专业亟须人文主义教育》)。复制与创新——复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创造新事物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对旧事物的形态与本质的认知和了解,这种认知和了解越深刻,思考就会越透彻,创造也就会越成功。但在作曲教学中,我们切不可在指导学生“复制”时,抑制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否则会消解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斯特拉文斯基讲过:“Goodcomposersborrow,greatcomposerssteal.”(好的作曲家借用,伟大的作曲家偷用)。我以为他所说的“借用”不是“抄袭”而是“复制”,而“偷用”也绝不是“剽窃”而是“创新”,一种将旧事物“改头换面”“脱胎换骨”为新事物的创造。创作与创造——英文中表示“作曲”的动词多用compose(也作“构成”),而较少使用make(制作)、write(写作)和create(创造)。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美术教育;智力发展;促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现代教育科学,也特别重视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尤其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比其它手段,具有著独特的作用。
一、什么美术教育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呢
1.手的动作有利于脑机能的增强。
人常说:人的聪明智慧在手指尖上,这很有道理。进行各类美术活动,靠幼儿动手去操作,操作还要靠动脑去完成。这就是说,在美术活动中,无论是绘画还是泥工、纸工等,孩子们都离不开使用手,小肌肉群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体大脑半球的发育,增强了脑的活动机能。
2.观察力是智力构成的一部分。
当孩子绘画时,为了画的生动、形象,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拿支笔坐在椅子上深思,而是要观察,要看清楚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形状、颜色,各部位的比例、位置等,毫无疑问,孩子在进行这一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绘画的技能而且是培养了孩子观察的能力,发展了智力。
3.想象力是智力构成的另一部分。
孩子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孩子们的画则是趣味浓浓的。他们可以用三根毛竖立,代表人的头发;可以用一个圆圈表示人的头部轮廓,这都反映了孩子的想象力。何为想象力?严格地说:“大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的加工的改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想象力表现了大脑的复杂功能。这正如“在弯月上打秋千”这幅画,孩子想象得出在月亮上打秋千,这与成人的想象是不相同的,因为孩子的想象力往往超越现实,天真而大胆,富有幻想的色彩。在他们想象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孩子在绘画中锻炼了这种想象力,正是智力构成的另一部分。
可见,孩子在玩玩、画画、折折中,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智力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美术教育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幼儿按老师的范围作临摹,单纯进行技能训练, 这种教育方法,影响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妨碍了幼儿智力才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改进美术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使其形成一种爱好。只要幼儿爱上绘画,并致力于画画,那么幼儿学习绘画的劲头就会长期发展下去,勤画常练,在学习的兴趣中体验绘画成功的快乐。
二、如何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1.教材与美术工具的选择要为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服务。
教材的选择,其指导思想多半是为培养技能服务的而不能忽视了智力的发展。教幼儿掌握技能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智力,而不是限制约束,所以在选材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命题的美术活动中,尽量给幼儿想象和创造的自由。比如在教幼儿画短直线时,传统的教法往往是让幼儿在范画的格式里添加固定的线条,这样幼儿的想象和创作受到较大的局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命题的形式让幼儿以添画的形式,根据意愿自由想象的创作。而且画题设计也要考虑,它能决定幼儿思考和创作的范围。
(2)选材要有利于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创作作品。比如:《快乐的小朋友》这幅画应在幼儿学会画人体的简单线条的基础上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按意愿创作《小朋友跳舞》《小朋友看电视》《小朋友喂小鸡》的快乐画面。这样选材不仅注意了由浅入深地进行技能的训练,又重视了智力的发展。
(3)尽早教幼儿学画有动态的人和动物。人们和动物的生活,活动,较接近于幼儿的生活,也最易引起幼儿的举和丰富的想象力,并能激发创作的愿望。因此,在美术活动中应早让幼儿表现人和动物的生活内容。
(4)开阔幼儿的绘画才能,把绘画、纸工、泯工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虽然各种教学形式有其身的特殊任务但如果变单纯依据教材为多种活动并举,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美术教育要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美术来源于生活,又丰富了生活。因此,美术教学须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1)美术教学和各种教学紧密结合,特别与语言、科学领域相结合。幼儿在语言、科学活动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大大丰富了想象力,通过绘画又深化了幼儿的知识,发展了语言。如:画春天时,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认识了春天,就会画得逼真,同时深化了观察中所获得的印象和知识。
(2)美术教学要与参观旅行、日常观察相结合。利用参观、旅行、日常观察相结合,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知识,如春天来了,老师在指导幼儿教育观察春天 的确自然景色和物体的远近大小,遮掩关系后,绘画“春天”主题画就更形象。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学;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创造力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美术教育应该是通过美术教学开发学生自我心灵觉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体验创造乐趣,放飞思想激荡脑力。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创造。而这种美术创造能力正是学生美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中心环节。长期以来,教师只注意提高学生的美术技法、技巧 ,而忽略了创造能力的培养。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对事物的感知、联想、理解等能力进行综合性、探索性、独创性的实践。因此,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就是一个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每个美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诸,不如好诸。好诸,不如乐诸”,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乐此不疲。任何人只要对从事的某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他就能积极,创造性地去完成它。在美术教学中,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我们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情境,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美的材料,采用多种技能训练方法,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创造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想象是艺术的殿堂。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创造的源泉。想象,造就了古今中外许许多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学生的想象力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在美术教学中,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去想象,从想象中迸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想象是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
三、学生模仿能力向创造性思维转变
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关键,是要打破通常的逻辑思维,在美术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重视学生模仿能力的训练,而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却重视不够,这样无形中就抑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想象,积极创造,充分发挥个性魅力。
四、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启发创新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益。美术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运用电教多媒体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把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图文并茂来传达给学生,唤起他们的审美知觉,开启他们的联想,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特定情感,且有益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把书上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明白“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真理。学生作品的创造性、艺术性的体现也取决于他对生活认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在学生进行几何形的分解并组合创作前,应适当给予学生丰富的原形启发,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加深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研究大自然的情感。
六、加强因材施教,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5
2.在幼儿绘画发展的黄金期,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情认识;
4.正确的评价和认识儿童画。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想象力。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指出: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基础素质,这些基础素质将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幼儿终身受益,素质教育倡导“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美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初步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欣赏力和表现力;逐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操作能力,初步熟悉并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及用法;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入,美术教育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幼儿园的任务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谈一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认识。
一、开发早期智力是指导幼儿绘画的首要目的
日本的一位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全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 的一种手段。”比如画一幅画,从开始到完成,它整个过程同画画人的眼睛、大脑、心灵、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对所画对象的细致、敏锐的想象力,画画的孩子敢于大胆地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的尽可能完满地表达出来,这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表现。另外,画好一幅画需要双手与身体及手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需要有使用绘画工具的能力,认识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恒心,需要快乐的心情和对美的体验,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一切是早期智力开发所要达到的目的,早期智力开发包括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比如骄傲、虚荣、粗心、自主能力差、半途而废等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果总是口头教训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其效果是比较差的。要想使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就必须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会到某种适当的活动中。从这一点讲,绘画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活动。一个能够自己面对实行写生的孩子,当他从随意的画画和制作过渡到能比较客观地去表现的时候,当他从要大人指点过渡到敢于自己大胆去创作的时候,他的自主能力自然就加强了;当他们能做到自己比较有条理地去收拾用具的时候,他们的独立性也就增强了。让敢于大胆地去画,让孩子更加细心去画,让孩子画画时有始有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画中的问题。总之,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孩子胆大心细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应该是指导幼儿绘画的第一目的。
二、在幼儿绘画发展的黄金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毫无疑问,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碍幼儿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做法。比如教师一般先出示示范画,再示范画的方法,然后幼儿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画的内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画。这种方法虽然能通过绘画的过程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使幼儿掌握绘画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就是容易造成儿童画的模式化、概念化,使儿在画画时产生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阻碍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把幼儿从被动模仿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由想象,让幼儿画其所爱,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从而使幼儿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例如中线索的提供,即向幼儿展示事物的一部分,引导幼儿想象事物的其他部分,然后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这对幼儿的思维想象和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想象,进而去创造。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想象和创造有更大的空间。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例如,让幼儿画以《美丽的鱼》为题目的画,首先把孩子带到水族馆,让孩子们观察各种各样的鱼的外形特征,给孩子讲解鱼的生活习性,鼓励孩子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鱼,然后,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爱的鱼。这样的幼儿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用传统模式,幼儿就有可能只会画教师教的一种鱼的画法,作品就可能出现模式化的倾向,内容贫乏。因此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四、正确认识儿童画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体育活动;体育创造力
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时,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挥。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具有体育创造力的大学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阅读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等方面著作的基础上,广泛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期刊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其它学科专业期刊,研读近几年有关的硕士论文及相关书籍,了解关于学生创造力研究的现状,并对随机抽取的郑州大学2006级工商管理系、化学系、历史学院的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份,有效问卷285份。
一、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决定大学生体育创造力的发挥水平
大学生体育创造活动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主动自觉地从事安排合理的某种自身喜爱的运动的社会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就是培养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他们富于创造的精神及创造性思维、意识,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勇于发现问题,并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自身素质和体育教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程度。
(一)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水平受到自身的身体条件和体育活动习惯的限制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出生前六个月到六岁之间是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期间运动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体育运动能力。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身体发育基本停止。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完成某项动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些运动能力强的同学有许多创造力的想象,而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常常使得这些想象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只有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条件同时具备,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极强的体育创造力。所以说身体条件是制约的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因素之一。此外,大学生还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如果学生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即使有再好的创造天赋,也不会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参加体育活动越多,在体育活动中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就越多。调查显示,90%的学生每周课外活动时间在2.5个小时以上,这一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为体育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二)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水平受制于其自身想象力水平的影响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天赋,其他动物缺乏想象力所以不会有创造。在体育活动中,想象力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可以说人类的创造是人类想象力作用下的美妙的作品。有好的想象力的同学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引出更多信息,不拘泥于一个层次。
问卷调查表明:想象力较好的同学仅占38.5%(表1)。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育创造力,必须首先提高大多数同学的想象力水平。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水平,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两千多年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对体育的浓厚兴趣能够吸引大学生投入体育活动,思考如何运动的问题,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创造产生。调查中发现,学生心中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与实际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的真正要求得不到满足,在体育运动中的快乐感会降低,创造愿望很难实现,兴趣会逐渐消失,进而扼杀创造性活动。
(三)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所学专业为其体育创造力水平提供可持续发展平台
体育课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愉悦身心、缓解疲劳的课程。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是为他们的专业课服务的,理所应当把眼前最重要的专业知识掺揉在体育活动中。跨入大学校门即意味着已经有了深厚的知识积淀,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性格爱好、所学专业的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知识结构的差异导致体育功能的改变。因此,每个人对于体育创造力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于相同的体育活动也会由于知识结构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水平的外部环境因素
(一)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影响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水平首要因素
体育教师是培养学生体育创造力的关键。体育教师的素质最终决定着学生体育创造力水平的高低,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是主体,创造是学生们主动、自觉的行为,而体育教师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协助他们发挥创造力的指引者。体育教师是否具有新理念,是否能及时地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在课堂上是否能宽严有度,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体育创造力的发挥。体育教师还须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的点拨指导、引导,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从而实现创造性教育。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体育创造的含义并不理解,甚至只是单行地认为只有体育明星的精彩动作才是体育创造,对自己的创造只停留在感官认识上。体育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像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的行为一样,运用自己的创造来超越自己的偶像。同时注意把学生偶然所得的想象通过合理的行动加以引导,使之变为行为表现出来,从而实现创造性教育。
(二)体育课的内容结构、情景影响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的发挥水平
调查显示85.3%学生表现对体育课的积极态度,原因是体育课中有固定的场所、器材提供给学生,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且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
1.教学内容关系关系到大学生体育创造力的发挥。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是他们能否在所进的体育活动中发挥创造力的心理基础。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的兴趣极为广泛,每个人偏爱也不相同。过去的大学体育课教学,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反感。每次课40~50分钟的模仿,使大学生疲惫不堪,创造力就自然而然的下降。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是多数学生所感兴趣的,他们都积极参与,会把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在活动中就能发挥创造力。反之,体育课就会变成无聊的课。调查发现,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留一部分自由活动时间,将学生放在一个相对宽阔的时空中进行,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创造力的发挥与培养。因此,能够满足多数学生体育活动兴趣要求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大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因素。
2.教学情景是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所谓教学情景,就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中的一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总和,具体地说,是指进行体育活动时的社会环境。适宜的教学情景是体育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学生只要进入一个特定的环境,在头脑中就会浮现出自己潜意识中存在已久的或突发奇想的动作、方法,越是投入这种想法就越强烈。调查发现直观的景象和亲身的活动会刺激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但这部分却包括学生较厌烦的素质练习。因此教师可以多使用直观教学法给学生观察想象的机会,用行为的表现将学生带入想象的空间,将身体素质练习与其他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开放式提问、启发式语言、与学生讨论体坛热门话题等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想象,使学生不自主地联想到一些体育活动、事件,产生利于体育创造的想法、行为。
3.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对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产生优势富集效应。高校体育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它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要求,可以强身健体、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它还是促进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最积极因素。由于其活动时间自由、没有场地限制、活动对象随意,为大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体育课更受大学生的青睐。但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科学的创造指导,没办法使学生的想象力完整、顺利的表现出来;虽然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但场地、器材却受到严重的限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配合相应的教师指导,合理地组织、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如学校运动场馆尽可能向学生开放,开设健美操、散打俱乐部、网球学习班、定期举行篮球竞赛活动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性活动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体育创造力。
4.体育教学活动中观众效应对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作用。观众效应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个体对于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参观和与他人一起活动,较之没有他人参观,没与他人一起活动,个体完成动作的质量会发生变化。观众效应会对部分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发挥产生推动作用。调查显示,51.6%的学生肯定了观众效应的积极作用,48.4%的学生认为,观众的存在不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观众效应的时候,应选择那些心理素质好,自信心强的同学。一般说来,这些学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强的进取心,越是有观众越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克服困难,努力做得更好,在体育运动中表现自己。把握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观众效应,十分有利于体育创造里的培养。而对那些难以适应观众效应的学生,要积极的锻炼。观众效应对于大学生体育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很大的影响,要因人而异,使之为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服务。
三、结语
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的因素又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大学生体育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多方筹“智”,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途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全面提高学生和教师素质,开设理论创新课,加强创造性活动的理论指导。鼓励学生看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现场比赛,为学生提供可以想象的丰富资料。积极采用两年一贯制,让学生按兴趣选项上课,培养长期稳定的兴趣。其次,大刀阔斧改进大学体育课的内容、结构,勇敢走出传统教育思想的框框,缩短基本部分的教学时间,每次课安排30~40min的自由活动时间,给学生以创造的时间、空间。教师随时准备解答学生的疑问,做好运动指导服务工作。增设体育活动选修课,提供场地足够的器材,配备专业老师指导,满足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一民.体育行为科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唐国庆.创造思维与发明技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
[3]殷小川.体育教学中的观众效应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0,(1).
[4]范立仁,于秀,等.全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3).
[5]许向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0,(1).
[6]桂朝华.情境教学法尝试[J].中国学校体育,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