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1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增添了新的动力,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得益于此,现代社会对电子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另一方面由于普通教育的规模扩大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职教生源愈发紧张,所招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并呈现下降趋势。供求矛盾的出现,使得从事职业教育的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生产合格产品”,向社会提供优秀的电子专业技能人才。电子专业教师无疑承担了这一重任。

如何提升职业教育中电子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一点出发,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学生做手脑结合的技能型人才。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变、其知识构成须与时俱进,做到产与学相结合,多管齐下做大做好电子专业的职业教育。

一、教学方法的改进――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习课程同时存在,可谓泾渭分明。这种课程学习的“跨越”会导致教与学、学与做的脱节。学生往往会因课程难度和兴趣偏重某些课程,特别是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特殊性,从而导致所学知识的偏颇,学习效果不理想,电子专业亦是如此。比如在其课程分支中,模拟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理解难度较大,学生称之为“魔电”,数字电子技术则相对容易些。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专业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教法,打破这种理论与实习的界限,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所谓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式,是采用以项目为载体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即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学习理论知识,训练实训技能。一体化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团体意识的培养。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任务的主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就从以往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给学生指导,教师也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和辅导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中避免了理论与实习的脱节,团结互助互动为前提,营造了相互激励、愉快学习的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综合能力的提升――两进一出

课堂上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外我们电子专业教师还应做些什么来提升我们的能力?笔者认为还应该走“两进一出”的途径。

1、吃“进”去。教材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经过了精挑细选、反复提炼,是我们备课、上好课的指引航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存在一种常见现象:教学循规蹈矩,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照本宣课。课本怎么写,课堂怎么说;课本写多少,课堂讲多少。这样一步步往下走,以为这样便能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其实是犯了教学的大忌,应予摒弃。

我们刚拿到教材时,应首先把前言和目录仔细阅读一遍,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这也是往往被忽视的。只有细细阅读了开头,我们才能知道教材适用的群体、难易的程度、改进的过程和教学的内容,这样对教材有了很深的印象,再结合所教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个材既指教材也指人材。其次是章节的细细阅读,阅读的过程也是再学习的过程,做到读有所获、温而知新。在此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概括和总结,并结合课程标准制定方案、设计教案,并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于教材中一些模糊的知识点,可引用其它相关教材内容,比如《电子技术基础》中的功率放大器内容可引用《模拟电子技术》中的知识点,限于侧重点的原因后者比前者内容更丰富,讲解起来易于理解。

我们只有先把握教材的总体要求,然后落实到单元中,最后落实到相关章节的具体内容上,一步步理解教材。当你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时候,就对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知道教材的重难点在哪里,教案应该怎样设计更合理,值得学生关注的地方在哪里,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引导学生等等。在你充分吃透教材以后,上起课来就得心应手、胸有成竹。此为吃“进”去。

2、引“进”来

固定的教材、不变的教师、套路的教学会造成学习的“疲劳”和知识的“停滞”。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能充实自己――“引进来”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所谓引进来,就是把与专业学习有关的人、物等引到学校,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教学输入新鲜血液。

引进来,以人为主,以物为辅,人与物相结合,专业课教师充当教学辅助角色或学生角色。因为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目前专业课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滞后,无法及时跟上时展的步伐;再加上职业教育特色的是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所以需要学校引进现代企业文化,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企业精神。

职业院校应把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第一标准引入教学,在电子专业教学方面与当地知名电子企业结成对子。学校引进企业的文化、管理思想和先进技术,将企业有经验的技师、技工请进来,给教师和学生讲技术、做示范、纠偏差。最终让毕业生就业后迅速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使毕业生能够成为具有创新和实干精神的现代企业员工,同时也能使电子专业教师受到深刻的“洗礼”。

3、走“出”去

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求发展,特别是做教育教学研究,这种方式是绝不可取的。如上述所说,引进来的同时也要走出去,校企合作是很好的方式。学院可以安排电子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全面了解相关企业的专业操作模式。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工位有、教师做、导师讲,这样使电子专业教师将工厂的生产实践与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思考分析能力。同时要了解和掌握电子专业的现代生产组织形、管理方式、工艺过程及技术方法,从而具备从事专业技术所需的新的技能和能力,为培养具备适应现代知识和技能的电子专业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启发式;案例教学;课程改革;创新

电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电能质量已经成为评估电力系统运行水平的重要内容,电能质量的改善对于电网和用户电气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促进电力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影响电能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谐波、电压波动与闪变、频率波动、三相不平衡和过电压等。由于电力系统的发、供、用的实时性,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电能质量扰动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和广泛传播性,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保证电能质量的主体,对电能质量的综合评估非常困难,控制和管理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了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研究生课程。

1课程简况与教学内容设置

“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课程属于电气工程专业的选修课,2个学分,32 个学时,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根据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这一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同时结合我校研究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县市级供电企业及相关规划设计单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 电能质量的数学分析方法

介绍功率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详细讲述瞬时无功功率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的pq谐波检测方法和ip-iq谐波检测方法,介绍基于傅里叶频域分析、小波分析的谐波检测方法。

(2) 传统电能质量的基本内容

介绍电压偏差、频率偏差、电压三相不平衡和供电可靠性、电压波动与闪变等传统电能质量问题现象、机理、原因及评估方法。

(3) 波形畸变和电力谐波

介绍电力系统谐波的来源、危害及相关治理措施,分析典型非线性电力电子装置的输入电流特性,例如典型整流器装置的输入侧谐波特性。

(4) 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介绍典型的串联型、并联型及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结构、数学模型、电流波形控制技术和电压控制策略、主电路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等。

(5) 电能质量评估指标和方法

介绍电力系统电能质量评估方式的分类、流程、方法及评估指标。

目前该课程采用的教材为文献[1-2],授课方式采用PPT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内安排2-3次大型作业,闭卷考试。由于电能质量这一领域的特殊性及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变化,加快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教改思路与方案设计

本次教改研究遵循系统性的思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入手开展方案设计。

(1)拓展教学内容、聚焦热点难点

由于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这一课程既涵盖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又有鲜活的行业动态,在有限的教学课程内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不符合研究生教学重视能力培养的根本宗旨。基于此,本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拓展和聚焦:1)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引入国外经典教材[3],夯实学生对基本工具的掌握;2)聚焦最新的行业动态,精炼教学内容,将新能源相关电能质量问题、新型敏感负荷电能质量问题进行聚焦。

(2)以点带面、强化启发引导

教学中只对相关方法和问题进行提纲挈领式的宏观指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要求授课教师要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估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关键的教学点,对学生进行点拨。

(3)着眼工程实际、丰富案例研究

结合学校科研课题和行业中出现的电能质量问题,建设电能质量分析案例库。以事实素材为基础,建立实际情境,以明确的目标来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潜能,体验成功过程。教学中采用分组,每组完成1个案例的问题原因分析、仿真重现、解决方法的完成,引导学生将工程问题提升为科学问题[4-5]。

3教学方法与实践

(1)经典理论的多媒体综合教学

电能质量分析相关的基础数学方法如傅里叶分析、小波理论、瞬时无功理论等对于学生深刻掌握该课程基础并进行相关研究至关重要。为学好数学基础理论,本部分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对高等数学等基础数学理论的学习,并利用国内外相关网络课堂(如斯坦福大学傅里叶变换视频教程)进行课前学习,课堂教学采用板书和PPT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带领学生推导经典理论,指导学生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相关理论的应用进行仿真,以达到精通经典理论和工具的目的。

(2)案例库建设

我校是全国三大电力院校之一,已有60多年的建校史,和电力行业存在血浓于水的天然联系,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基于此,将教师课题研究、供电企业各种电能质量事件进行汇总整理,形成课程案例库,案例库包括电能质量事件的现象、电网主要参数、事件过程、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内容主要包括:1)居民电能质量案例库,涵盖谐波、三相不平衡和过电压、雷击浪涌等方面,如2013年上海市电力公司发生了若干次日本制造虎牌电饭煲不能正常工作事件;2)工业电能质量案例库,涵盖谐波、电压波动与闪变等方面,如上海浦东日立集团谐波超标事件、浙江常山中频炉和纺织厂共线跳闸事件、轨道交通电能质量问题等;3)新能源并网电能质量案例库,涵盖不同规模的风电、光伏及储能系统并网电能质量问题等;4)交直流混合电网电能质量案例库,涵盖特高压直流系统、柔性直流系统等的电能质量事件;5)敏感性负荷的电能质量案例库,如上海音乐厅不明原因反复跳闸事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电能质量问题事件;6)电能质量控制技术案例库,如有源电力滤波器设计方案等。

(3)案例教学实施

在完成经典理论的教学后,对专业知识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步骤如下:1)布置学生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论自学,如讲授电力系统谐波问题时布置学生完成谐波基础知识、分析方法的学习;2)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谐波测试,教学时安排学生利用实验室录波仪、电流钳、LABVIEW软件等工具分组测试不同谐波源的谐波发射水平,如我校实验室现有的光伏系统、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各种家用电器等的谐波发射数据,并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验证,完成测试报告,每组一种或两种负荷,学生必然通过自学深刻理解谐波基础理论、傅里叶分析等基础理论,并完全掌握谐波测试方法和仿真方法;3)下达案例,每3-5个学生一组,将案例库中的该部分案例下达给学生,布置其按照电网参数搭建仿真模型,重现问题,如虎牌电饭煲不能正常工作事件,让学生将当时电网录波数据、电网结构、虎牌电饭煲电气模型进行构建,重现问题,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学习该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4)交流与共享,限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每个案例每个学生都能涉及,以课内讲座的形式实现共享,学生以PPT的形式图文并茂的介绍给其它同学,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操作中,案例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教师及时点拨,提供案例数据,指点方法。

(4)前沿跟踪

估计跟踪前沿和不断创新是研究生教学的重点,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案例学习的同时将该领域的前沿成果论文进行集体解读,形成综述报告,必要时形成英文版综述报告,并采用英语交流,达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综合锻炼。

4结论

在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教学中,通过精炼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重点,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师由“说教者”变成“点拨者”,学生由听众变成身临其境的学习主体。通过这一教学实践,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得到夯实,文献阅读能力、外语应用水平、科研设计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由于案例库尚在不断完善中,部分案例的基础数据和素材尚不够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湘宁.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程浩忠.电能质量监测与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Roger C.Dugan,Power Systems Quality,Second Edition[M].McGraw Hill.

[4]郝一川,苏小林.案例教学法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75(24).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3

职业能力电工教学改革实践电工是一门传统的高职理工类院校的基础课程,教材理论较深,概念多且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为了能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我院领导积极组织一支素质优良、从业经验丰富、研究资质深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研究团队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工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几来,大多数技校都在追求数量扩张,继续走规模发展之路,学校都在最大限度地吸纳生源,竞争激烈,秩序混乱。从招生情况看,生源主要是那些在高考中落败的群体。他(她)们或是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学习漫不经心,没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或是浑身沾染不良习气,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自控能力差。更何况这些学生大多数理两科成绩更差,甚至厌恶数学、物理学习,自然不喜欢以数理为基础的《电工》。要扭转这批学生的精神面貌,教会他(她)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学到起码的专业知识,培养他(她)们的职业能力,需要我们放弃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电工》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实践,教改后的《电工》课程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独立的按工艺要求安装、维护家用电路,并能根据要求设计电气控制线路。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

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对《电工》课程教学改革也做了相应的尝试,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沿用理工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理论的推导,分析及技术,实验性课程大多采用上机仿真来进行。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根本行不通的,枯燥的理论推导需要扎实的数理基本功作为基础,这点我们的学生可能较难达到;另外,上机仿真的验证性试验和实际的生产过程操作结果有时有出入,我们培养的是要能和企业无缝对接的学生,所以这样的实验课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不适用的。第二,种是大张旗鼓地进行深度改革,为了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大量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大幅减少了理论教学课时,而教材的编排又未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使得理论教学课时明显不够。再加上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调、陈旧,仍习惯于采用灌输式等老一套方法教学,学生不容易接受。

针对这两种典型现象的利弊,我院的教学团队深入企业调研,结合企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学生理论水平状况,着力对《电工》课程进行科学的教学改革。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出发点,选取合适的项目载体,运用能力分担法,将学习领域的内容转换为学习情景,充分体现学习的均衡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结束语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教学课时不够,教师不可能仍按原有的教学大纲设定的课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某些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课时作出适当调整。一是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实际需求,对电工课的内容进行改革,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比如,像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非正弦交流电等可以不讲。应该让这部分学生重点掌握基本电路、电磁感应原理、(单相、三相)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以及日常维修和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二是要求学校同各相关任课教师之间协调好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如《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复数运算”可作为电类专业班的教学重点,并务必将其教学安排在《电工》教学进度之前。三是在教学中,教师可视情况将某些公式、结论等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适当简化,重物理条件和结论轻数学推导过程。如“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串并联谐振的条件”“三相交流电相电流与线电流、相电压与线电压的相位关系”等的数学推导,过程繁琐复杂,经教学检验,适当简化其推导过程,教学效果反而更好,并可节省教学时间。

参考文献:

\[1\]叶发锦.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教论坛,2012,(06):123.

\[2\]宋烨.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0,(151).

\[3\]李佳佳.职校电工技术难教难学成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68).

\[4\]焦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2,(151).

\[5\]李海亭.电工基础教学心得\[J\].科技信息,2011,(151).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02485(2-13)05-041-02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要“健全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和免学费政策”。 目前职业教育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模式在湖北省黄石市、重庆市等地正在开展试点,我校电子技术专业也积极投入这种创新的职教办学模式中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施中职学校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的目的在于:一是有利于推动该专业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二是有利于加快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为电子企业培养出更多满足技术升级需要的员工,满足电子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于技术型人力资源的需求,有效地缓解电子企业用人压力;三是有利于缓解电子企业生产和职工继续教育培训的矛盾,调动电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提高中职学校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员的专业技能,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正在探究提高专业技能的措施。

1 明确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对学员加以评价

中职学校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从事电子设备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从事电气控制设备或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的中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基于这一培养目标,我们明确应以专业技能为核心评价学员,这种以技能评价学员的方法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

2 重视以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

通过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在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班的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基础理论在教材上都讲得清楚明白,学员自己自学就可以了。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不仅不能淡化,还必须重视、必须加强。理由如下:

首先,要分析学员的特点。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的对象主要为企业职工,均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恰恰就是在基础理论存在不足,岗位工作能力提升的瓶颈就在基础理论上。这就要求非全日制免费学历教育的专业课教学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理论就是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这两个基点。忽视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学习就是建设一栋没有地基的楼房。

其二,技能的掌握和提升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学员通过电子技术应用的教育就是要提高技能,在企业生产和管理岗位上做到游刃有余,特别是在技术更新迅猛的电子行业中,想完全靠经验是行不通的,必须有电子理论作为基础,才能分析电子产品的原理、故障,进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有学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台1kw的空调按照理论计算额定电流大约是5A,但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总是要配置10A的保险?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牵涉到电工技术课程的功率因数知识,只有明白了功率因数的理论后才会清楚不能用5A保险的原因。

还有学员在处理家属楼顶层水箱的电路故障时,总是无法解决微电控制电路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搞清楚用三极管做开关电路的原理,这需要从电子技术理论入手,明白了开关电路的运行情况,从而能准确地排除这类故障。

3 建设学校实训室,确保技能训练的高效。

我校从1988年开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到现在,已经建立了电工电子实训室、家用电器实训室、技能操作实训室、SMT焊接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EDA实训室。这些实训室奠定了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保障。

学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掌握的技能一般来说相对单一。比如说在流水线上的学员往往对焊接技能很熟悉,但对电路及PCB板的设计不了解,对电子产品的调试不精通;而电子产品调试学员又对焊接不熟悉。这就会造成学员技能单一,不能胜任新技术的发展。

在学校的实训室完成技能训练,有助于他们兼顾其他工作岗位、有助于他们容易接受新技术的岗位,当他们提升了技能后,能够更好地为行业服务。

4 以企业为平台,培养专而精的技能人才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26-02

一、前言

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是众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集合,更是对这些课程的内容的归纳和应用,因而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与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所区别。在笔者目前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存在懈怠情绪,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提升;其次,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章节来安排教学,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使得教学不能有的放矢,效果不明显;最后,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知识点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使得学生学懂了但不会用。

纵观我国高校“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知识应用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提出在“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课程中运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研讨式”教学和研究模式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1],目前已经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2,3]。“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是课程教学的优选方法。对本门课程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更契合其“综合型、应用型”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4]。

二、教学方式探索

针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作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1.通过建立适合本课程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1)对新旧知识点进行区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以“专题”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

(2)将课程内容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将模块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知识的“立体化”呈现。

2.基于对本课程的“专题研讨式”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来说:

(1)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开展以专题学习、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识点的应用等为主题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和毕业设计质量为首要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实施方案

通过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和课程特点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以下实施方案:

1.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将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区分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将新知识点以“专题式”和“讲座式”进行内容组织,将旧知识以“专题案例式”和“讨论式”进行内容组织。将新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按每一小节课作为一个讲座单元,精选与新知识点相对应的案例,并作为第二小节课的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

第二,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按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设置的“专题”之间要有连续性,确保每堂课之间的有机联系。

按照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将课堂内容以“理论专题”和“案例专题”进行组织。

(1)理论专题。与专题研讨式教学相适应,确定的课程理论专题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专题研讨式”教学将知识点按照实际应用顺序逐步推进,而非按照传统的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这种“专题研讨式”的内容组织方式是基于学生对前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既考虑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关系,也考虑了知识的应用顺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

(2)案例专题。基于教学专题,对应用性较强的内容设置“案例专题”(见表2)。通过理论专题与案例专题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综合采用“专题式”、“讲座式”、“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法,让课堂充满活力。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对全新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讲座式”教学,并在某一专题讲座开展之前将讲座提纲提供给学生。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相比,“讲座式”基于学生前期的专业知识基础,把新知识点分割成一个个专题形式,而每一个专题讲座之后,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之后为每个小组提供与该次讲座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完成。

(2)以案例形式容纳旧知识点,课堂主要以“案例式”和“讨论式”为主要组织模式。教师通过前期的知识点总结和案例精选,把课堂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如按照给出案例案例讨论案例讲解知识点总结给出练习案例小组讨论完成相互点评为顺序组织课堂。

3.创新考试模式,促进“专题研讨式”教学推广。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考试安排上,也应当注重学生对知识点应用能力的考核。拟通过以下几方面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1)对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侧重主观题,减少客观题。

(2)考试内容侧重对知识点和基本概念的应用,减少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突出考察应用能力。

(3)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将学生课程中参与讨论、小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量。

四、结论与展望

经过一年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改革试验,作者所带毕业班的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成绩较往届学生有了显著提高,学生课内外的反馈也明显好于往届,而作者这门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也从原来的90.2%提高到了96.6%。

虽然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初步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如专题设置不够完善、新的考核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完善研讨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F P.German Education Past and Present[M].New York:General Books LLC,2010.

[2]L C,L M,K M.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e(Fifth ed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4.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微课;信息化教学;系统论;知识地图

微课类教学资源是以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实训实验、项目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微课类资源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广义的微课教学资源还包括与该教学知识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练习测试、PPT等辅教学内容。[1]微课教学资源可以应用在各种教学模式下,微课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当前,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积极组织教师制作微课资源。国家及省市级的不同教育管理、教研机构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竞赛活动,比较知名的有全国微课大赛以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等。微课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2]

1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目前微课资源建设与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使用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各院校在进行校本资源建设项目或者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时,投入了资金和人力,建设大量的微课类教学资源,这些建设项目最终考核验收的重点是资源建设的总数量、建设进度,而对于所建微课教学资源的实际应用效果缺乏后续考评。另一方面,目前的微课资源建设规范对于微课资源中的文本、图片、视频、动画、软件等各类素材进行了统一规范,但没有从教学使用上对资源建设进行规划,教学效果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提升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实际教学效果,我们可以运用系统论思想,把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为整体来分析。因为构成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各子要素虽然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必须以整体观念来协调信息化教学系统内部的子要素。[3]

2以系统论思想建设微课教学资源

系统论强调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事物,强调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协同性。系统中的诸多要素必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和谐有序,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系统发挥正常功能。考虑到系统论的要求,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中,需要分析整个课程中各微课资源间的相互联系,也要分析微课资源与信息化教学模块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性,以达到保证系统整体的教学效果。[4]图1揭示了信息化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图1中,共有4个子系统,即: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其中教师通过筛选整理知识点建立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子系统,并通过知识地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课程教学知识点,同时构建翻转课堂或者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学生按照学习矩阵中各职业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下面将阐述如何通过知识地图和学习矩阵,加强各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及协同性。通过知识地图和学习矩阵把系统论的思想融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主要是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描述课程教学内容众多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体系结构。当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新课程的知识时,往往因为知识点数量比较多并且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没有描述,造成对课程整体知识网络比较迷茫的状况。使用知识点地图形成课程微课资源的总分布图,用于组织微课资源,将散落的微课资源整理起来,予以有效的管理与维护。通过课程知识点地图,能够学习、分享这些微课资源。知识点地图通过揭示课程内各微课资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处在整个课程知识点体系中的什么位置。这是高效准确地学习课程的有效办法。二是对不同职业背景所需掌握的各层次知识点的程度加以说明,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制定学习策略。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这是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因素,这种因素导致从事不同职业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同。一个学生能否适应这种关系的变化是反映其学习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学生要保持对职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课程知识点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从而制订出正确的学习策略。[5]所设计的课程知识点学习矩阵,把某特定专业所需要的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制作成分布矩阵,清晰地说明将来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能力水准。对每一知识点,根据不同职业,将其需要掌握的程度分为基本了解、理解本质、熟练应用、创新与推广4个能力水准。这一学习矩阵,是一个能反映学生与所需学习的知识点之间关系动态变化的模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及其变化,正确地处理知识点与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微课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6]

3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系统论视角下微课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教学效果,在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服装面料认识与鉴别》的建设与教学应用中,融入了系统论思想。随着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过程的开展,研究得到深入。根据课程的教学对象,以及这些对象将来所需从事的工作岗位,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以面料原料鉴别、质量认识及服装服用安全为基本出发点,要求培养学生服装面料识别、检验、选购和保养能力,及服装服用安全性能的辨别能力。本课程是学生将来从事纺织服装企业质检、采购、贸易与营销等岗位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入门技能。该课程内容分为9个大知识点,主要包括:绪论、初识、评价、鉴别、品质、选购、流行风格、保养、安全等消费大众关心的问题。在表一中给出了课程内容的知识地图,每个典型知识点下均设置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的知识点群,例如知识点2“初识材料”下包括:三大织物认识、纱线与纤维、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化学纤维等5个子知识点。在网络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给出反馈;而学生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和学习进度选择一个支系下的知识群进行学习。每一知识点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程度又分为基本了解、理解本质、熟练应用、创新与推广4个能力水准。在表2中分别说明电商从业、企业管理、织物产品采购及织物产品检验等职业岗位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本学期共计84名学生参与《服装面料认识与鉴别》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如下:1)建立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线开放课程中,共有各类题目710条、布置作业18次、在线考试15次、微课资源52个、课程文件数150、课程资源容量60G;2)在通常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中,教师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力图通过单个的资源向学生展示知识点,而缺乏各教学资源的协同性及教学资源与学生将从事职业之间的关联。不同与以往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在系统论思想下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指明了知识点的关联及不同职业背景下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便于网络教学的进行。3)通过学习矩阵,学生根据各职业背景的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学生能力得到质变。通过作业实战演练,学生了解并掌握服装面料的种类和性能要求,能对材料能进行简单鉴别,具有面料选购和质量检查能力,服装安全性能的辨别能力,具备在储存、运输、保养过程中的面料维护能力,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成绩突出。4)教学效果显著。组建了两个班级微信群和10个学习小组微信群,累计学生答疑信息达到2000多条,由于采用了微信点名,缺课率为0%。

4结语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对于如何提升所建资源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效果的复杂问题,系统论是值得借鉴的思想方法。[7]文中所提出的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方案,跳出单一微课资源的设计个体环节,抓住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之间的各种关联因素,确定了以知识点地图为纽带的微课资源包建设方案,形成了基于微课的课程信息化资源包整体组织构架,对整个信息化教学项目实现了整体控制。这种规划设计方式,正是应用了系统论“树立整体观念”的思想方法,使得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建设有序、有效。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2]孙小蒙,葛元骎,叶大鹏.微课建设与学生发展的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4):94-96.

[3]高铁刚,薛峰.信息化教学资源供给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8):26-32.

[4]郑雅琦,文辉.系统论设计思维方法研究——基于模组化实例分析[J].设计,2014(2):143-145.

[5]许易,陈盈.基于知识地图的课程学习平台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6(3):68-70.

[6]唐钦能,高峰,王金平.知识地图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