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总结

循环经济总结范文1

一、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县政府出了一系列规划,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导向。制定《县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去年由市人民政府同意实施,同年5月通过县人大审议,批准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信息系统投入使用。针对县人地矛盾大、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多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利用开发,《县低丘缓坡综合利用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在此规划基础上,规划10平方公里低丘缓坡连片区域,打造产业升级基地,当前该基地有望纳入全省低丘缓坡重点开发区块。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积极申报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市发展循环经济“551行动计划”。开展项目节能评估,凡不符合节能条件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拆除了一批破坏环境、占用耕地的小立窑。截止年底,全县拆除小立窑199门,每年可节约248亩土地和1.9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0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8万吨。新增新墙材生产投资总额3670万元,新增新墙材生产能力1.4亿万标块。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1381吨标煤;万元GDP水资源消耗12.76吨;万元GDP建设用地占用量77.85平方米;工业“三废”治理率84.51%。

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年通过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同年率先在全市通过“811”环境污染整治验收。年财政安排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7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县石梁热电有限公司电锅炉改造工程计划淘汰435t/h中温中压链条锅炉,新上275t/h循环硫化床锅炉;淘汰112MW抽凝汽轮发电机组,新上112MW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该项目已争取到新增中央投资补助790万元。坡塘化工区通过整治,省环保重点监测区已于2006年摘帽。年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率达16.6%;二氧化硫削减率为34.5%,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计划。“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年完成60个整治村、10个污水处理单项实施村、3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以“五整治一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村庄连片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制定了《农村垃圾生态处理和长效保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县105个村已开展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年建设生态公益林10664亩,清水河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有效推进。

二、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差距日益缩小。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09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7元,增长14.1%,快于城镇居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着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更快的势头。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大力发展来料加业务,积极开展省、市、县三级结对帮扶工作,努力实现289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全覆盖。推进科技下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加强农民农业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下山移民步伐加完,城区幸福花苑已完成四期安置,街头、坦头、平桥等乡镇安置点建设。年完成下山移民560户2000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城乡社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扎实推进新农合工作。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住房保险工作深入开展。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年全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250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24730平方米。实施“社保扩面攻坚工程”,完善“五费合征”制度。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总覆盖率为80.26%。年全县年末从业人员31.47万人,同比增长0.1%,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98万人,同比增长13.1%。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520个,帮助126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4%以内。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坦头水厂建设,加快60个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年新增饮水受益人口7.1万人。投入资金4800万元,全面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继续扩大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使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

“南北协作”工程初具规模。南部有资金、技术等优势,北部有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长处。北部的、均居全省25个欠发达地区之列。年7月,市委作出实施南北协作工程决策,以拓展产业转移为主导,加快劳动力转移为根本,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三大转移工程,建立三大协作经济区,落实三项保障措施,并保证每年落实合作资金3亿元以上,合作项目30个以上。作为协作经济区之一,为承接“南北协作”工程的招商引资项目,专门在的北大门—白鹤镇划出600多亩土地,作为南北工程一期工程专用基地。目前该基地已初具规模,600多亩可用地已全部用完,二期工程的规划已完成。

三、明年工作思路

明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市政府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坚决完成节能降耗任务,推进我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是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抓紧做好对乡镇和重点用能企业年度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考核准备工作,完善考核机制,制定更加规范合理的考核标准,促进节能降耗工作的最终落实。

二是加快能源监督和统计队伍建设。抓紧落实和调整能源监督和统计队伍,加强业务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完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范围,及时准确地反应全县能源消耗情况,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循环经济总结范文2

几年来,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到200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为1.44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5.02%,累计完成“十一五”下降22%目标的52.47%;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37.43万吨,累计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5.72%;二氧化硫排放37.75万吨,同比减排2.15万吨,下降5.38%,累计完成“十一五”目标的73.08%;万元GDP水耗从138吨下降到102吨,累计完成“十一五”目标的6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6%。

另外,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在城市层面、园区层面、体系层面、企业层面和再制造层面,均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并设立38家省级循环经济重点单位,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98个,总投资达25亿元。

循环经济总结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

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2.循环经济的本

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齐教授认为,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微观上,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层次上,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本质是生态经济。

笔者认为,在齐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2.2.1特定的时空观念。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确特定的时空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

2.2.2统筹观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统筹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统筹加以考虑。要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循序渐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论联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如此反复,推动经济与社会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中、文件中、口头上,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目标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

2.2.4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1系统的工作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3.2制度和技术并重

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3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3.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张连国.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循环经济总结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调控;可行性;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诸多环境遭受着严重的损害,给予我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我国诸多知名学者立足于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实践证明显示,走循环经济之路是确保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基于循环经济是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以及经济系统的复合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可调控性。研究调查显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均为循环经济实行有效的调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调控的可行性。

一、基于系统论角度上分析循环经济调控的可行性

在诸多科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研究和分析循环经济的作用过程得出,循环经济可以被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这个系统的正常运作需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即物质能量守恒定律,该定律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性条件,它指出物质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由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无论它转换多少次,但其总能量是守恒不变的。这一定律验证了自然界中不存在废弃物,只是现行社会中缺乏利用的技术和手段。因此,对于循环经济运行过程而言,物质的能量总是处于守恒的阶段,只是在生产过程中,物质能量以一种形式转换成为另一种形式,所以,应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的合理调控,使其处于循环利用系统中的物质得以充分的利用。

2.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该定律为实施循环经济调控确立了途径。著名经济学家杰奥尔杰斯库-勒根利用沙漏探究出循环经济调控的原理和途径,即物质能量是守恒不变的,对于自然界中的废弃物而言均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只是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高熵废弃物转换成低熵资源,使其资源化。

二、基于生态学角度上分析循环经济调控的可行性

生态系统中的调控机制和演化规律为实现循环经济系统调控的高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下将做出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1.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根据勃拉登?阿伦比的三级进化理论可知,现行环境行为主体可分为:资源开采者、处理者、消费者以及废料处理者。生命初期,地球上的生物数量很少,其可利用的资源较多,在之后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地球有机生物逐渐增多,可利用资源逐渐减少,因此,物质流和能量流总是单向传递,资源减少,废物将不断增加,之后废物将再次转化为有效资源,所以,整个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协调作用。

2.生态系统的调控规律。现行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这些有效的调控规律为循环经济的调控提供了模板,总结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整体协同,动态平衡,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人们的日常活动通常会给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应科学合理的进行实施调控机制,力求最大程度上推进循环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第二,共生共存、协调发展,共生是一种普遍的生物学现象,但其在经济领域也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因此,应造就一个稳定、共生的良好经济环境,充分发挥循环经济调控应有的职能。第三,循环再生原理,循环再生是自然界的一大特性,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能力,因此,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下,实现循环再生,基于循环再生原理的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三、基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循环经济调控的可行性

自经济学产生起,循环经济便是诸多经济学家统一追求的目标,现行循环经济学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并且,经济学的调控原理为循环经济实现有效调控提供了可行性实践证明,经济学的调控理论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循环经济领域。早期,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一文中提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循环形式,物质能量可以循环,经济资源同样可以循环,并且,物质流的循环伴随着资金流的循环而循环,因此,只有在有效的控制资金流的前提之下,物质流循环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科斯定理对循环经济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分析显示,经济同样可以通过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方法去实现循环经济的调控,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实施循环经济调控过程中应对循环经济调控的主体与客体做出进一步的明确与说明,在传统循环经济调控机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循环经济调控主体结构和客体结构的进一步分析,切实保障建立新型的循环经济调控机制,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循环经济调控机制研究

循环经济的调控过程通过反馈、调节和控制完成。循环经济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反馈,反馈确保了系统的运作和演化。

反馈是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特性,指系统的输出端通过一定通道,即反馈环(feedbackloop)反送到输入端,决定整个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将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具有增强系统功能的称正反馈 (positivefeedback)。这是一个增大与中心(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指生态系统中某种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其它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加剧最初 发生变化的成分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而具有削弱系统功能作用的反馈称为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这是一种不断减小与中心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中心点的行为过程,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变化所带来了连锁反应,而其最终结果却是平抑了最初的扰动。因此,负反馈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循环经济的反馈机制通过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反馈完成,适用控制论的理论和原理。

控制论是维纳创立的理论。40 年代末,维纳根据生物学、行为科学等关于生命有机体和社会系统中的控制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机器控制中的伺服系统理论,建立适用于各种系统的一般控制理论——控制论。控制论的中心概念是控制,是施控者选择适当的手段作用于受控者、以期引起受控者行为发生预期变化的一种策略性的主动行为。控制论既强调系统与环境有明确的界限,又强调系统与环境间的联系和作用。

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称为系统的输出,反之则成为系统的输入。控制的意义在于使系统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达到比较确定的目标。为了达到循环经济的预期目标,必须根据循环经济过程的各种反馈,控制循环经济的输入端,以期取得预定的输出目标。

五、结束语

循环经济系统中,企业之间并不仅仅是单一的线性供求关系,而是通过资金、信息、供求等各种纽带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结构,而且呈现无标度网络状态,节点中存在着核心企业,具有稳健和脆弱并存的双重性。

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循环和资金循环同时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四位一体。物质循环位于表层,依次是能量循环和信息循环,最底层是资金的循环。物质循环是循环的物质基础,能量循环是系统运转的动力源泉,信息传递为系统的调控提供反馈,资金循环是系统的控制器。

循环经济包括从低级到高级的静态循环、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四种形式,各个自催化的循环单元通过功能耦合而构成组织的超循环模型,产生整体效应和乘数效应。

循环经济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一种分析方法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分析某一个侧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不断地用新的研究成果来认识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探索有效的调控机制。作为理论的应用,淮南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方案,还需做连续的跟踪研究,针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变化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晓英:循环经济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6).

循环经济总结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实践;问题;思考

鹤壁因煤立市,因煤兴市,是河南省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市。鹤壁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试点市的机遇,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主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主渠道,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新型产业基础和新型城市骨架,大力发展集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城市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形成了产业聚集、协同发展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被列为全国12个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之一,并在全国进行宣传推广。如何实现由试点向示范升级,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层次,是鹤壁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1 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做法

近年来,鹤壁市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政策、规划体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建设,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出很多独具特色的做法,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1)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成立了高规格的市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门办事机构;先后制定出台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一系列文件,编制了全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试点实施方案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制定了鼓励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着力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推动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突破循环关键链接和综合高效利用技术。比如研发产业化了玉米芯提取醣清、玉米秸秆提取低聚木糖、鸡血提取生物活性蛋白等一批新技术。

(2)典型带动,示范引导。围绕产业链延伸和资源循环高效利用,重点培育了3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4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在企业层面,重点推进清洁生产和原料能源循环高效利用,形成企业小循环。在园区层面,编制了4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建设规划,推动产业布局相对集中、上下游产业链拓展,促使企业间耦合共生协调发展。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规划建设了92个循环经济重点补链和延链项目,总投资达112亿元,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不断突破。通过示范项目、企业和园区的建设,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顺利推进。

(3)综合利用,延伸链条。鹤壁市围绕主导产业,着重强调产业链的补链和延链,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主渠道,推动产业集聚,共生耦合,重点打造产业间相互衔接、物料近距离转运、“三废”集中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了以煤电化材、金属镁等为主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种植养殖、农畜产品深加工、畜牧产品下脚料高值利用、粪便生化处理生产有机肥、秸秆发电、沼气发电等为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煤电化材产业方面,围绕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热电厂、煤矸石制取无机纤维、煤矸石烧结砖、矿井水综合利用和煤层气发电。围绕煤炭的转化升值,发展坑口电站和煤化工。围绕煤炭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利用粉煤灰、废渣等固废做混合材生产水泥,建设粉煤灰蒸氧砖和烧结砖。同时,利用水泥煅烧和烧结砖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建设发电项目。

金属镁产业方面,发展深加工产品,打造金属镁—高纯镁—镁合金—镁合金压铸件—镁合金型材和板材及多种专用产品产业链。利用新型水煤浆冶炼法和蓄热式还原炉技术等先进冶炼工艺,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利用金属镁冶炼废渣生产高性能新型陶瓷滤料和新型墙体材料。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方面,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了秸秆综合利用型、种养加复合型、畜产品精深加工全利用型、农产品深加工资源最大化利用型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下脚料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了利用动物羽毛、内脏、血水、骨头等废弃物生产蛋白酶解生物饲料、血源性生物活性蛋白、骨素等项目,建设了玉米胚皮综合利用项目。围绕种植业废弃物利用,建设了秸秆生物发电厂,利用玉米秸秆提取低聚木糖,玉米芯生产糠醛、开发新型有机肥。围绕畜牧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链。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发电,沼渣沼液集中制肥”农业循环示范项目。

(4)完善功能体系,构建循环城市。积极推进社区回收站点和区域集散市场建设,加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力度,形成了“以社区回收为基础、回收市场为中心、加工利用为目的”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建筑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循环型社区建设,加快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和分类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污水中水会用率,资源化处置建筑垃圾。利用水泥回转窑焚烧生活垃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不断推进循环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2 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问题

循环经济总结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1]。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3]。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4]。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5]。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

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2.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6]。齐教授认为,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微观上,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层次上,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本质是生态经济。

笔者认为,在齐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2.2.1特定的时空观念。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确特定的时空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

2.2.2统筹观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统筹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统筹加以考虑。要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循序渐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论联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如此反复,推动经济与社会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中、文件中、口头上,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目标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

2.2.4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1系统的工作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3.2制度和技术并重

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3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3.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

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2]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3]张连国.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4]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关于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0月号(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