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艺术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艺术素养范文1
[关键词] 艺术;人文素养;大学英语;融合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82-02
高等教育艺术学院是我国艺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负有培养我国艺术类人才的重要责任,关系到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是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对于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只依赖于有限的人文教育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英语知识,也利于学生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志趣、和谐健康的心态的培养。这也是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担负的主要责任。
一 艺术类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科多样化,大学生的数量在急剧上升,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队伍也在持续壮大。目前我们的艺术考试和艺术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从而造就出了很多发展不全面的“ 短腿”人才。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一直把主要精力和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的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坚持、不断记忆、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时间上没有合理分配、没有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有可能被落下,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主观上,艺术类学生们也有强烈的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是具体到行动上却表现为学习效果不佳。由于在高考以前的教学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英语教学的中心主要是以提高成绩为主,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忽视艺术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在英语方面的词汇量较少、英语的听、说、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较弱,不认真研习英语语法,掌握不够准确,模糊不清,应用不灵活。而且艺术类学生用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更是少而又少,使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远不及大学英语要求的水平。
进入大学后,由于大部分艺术类学生以前的英语基础较差,更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自我培养意识淡薄,对英语产生了厌烦的情绪,甚至一些学生不能保证按时上英语课。没有端正的英语学习态度,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说,从心理上就忽视了英语学习。艺术类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使得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明显,专业悟性相对较强,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比较自由、散漫,不愿受制度约束,因此大多数都不喜爱文化课的学习,更谈不上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教师往往注重自我讲授,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感到英语枯燥乏味。英语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育教学不够多样化、层次化。没有关注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基础差,没有学习兴趣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在艺术类院校的英语课堂中,缺乏英语教学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交流不够,学生存在的疑问不能及时的解决,学到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二 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与专业精神是相统一的。高等学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应大大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艺术类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要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将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人文精神与艺术是息息相通的。现今,英语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通用语言和工具。要用好这门语言,就要对英语文化、文学以及风俗习惯有基本的了解,还要理解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差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他国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为我所用。这就使我国艺术类教育必须以培育出国际化的艺术类人才为目标,掌握艺术类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他们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文化成果知识有相当的理解和体会,能够更好地进行各国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多层次全面发展。
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要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成为富有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艺术类人才。使大学英语教育真正成为艺术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英语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感悟英语语言和深厚的异域文化内涵,并在这种陌生的语言中寻觅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和文化的兴趣,同时这也更有益于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师深入地进行艺术教育。通过这些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增长见识,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启迪心智,较好地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 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的对策
1 转变教学观念, 将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科学与艺术,理性而又感性。将语言与文化艺术相联系,成为英语教学的辅助知识。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和人文艺术教育过程。出色的英语教师力图使教学过程艺术化,努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教学过程富有生机和魅力。即给学生带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也使得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英语教师应分析艺术教学模式,抓住艺术生的心理特点与专长,研究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学习之间的规律性和关联性。通过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即培养了学生文化意识,使文化的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 提升自身情感素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艺术类英语除英语语言本身具有的特点,更有艺术科学潜在的人文特色。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对象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学习,从而在实践中得以合理应用。注重提高自己的有关艺术专业的知识和修养,其他跨文化领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教师才能把艺术类英语教学变成一种英语语言和艺术知识学习相融合的过程,使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多角度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跨文化知识和素质的艺术类人才。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策略,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艺术类学生虽然具有文化课分数低和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但他们具有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教师在对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信任、关心和尊重学生。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教师应采取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并采用不同的形式积极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学习上的创新,以达到促进英语教学的目的。
3 加强艺术类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主要引导者,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认为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采用教材简单,忽视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贯穿于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的塑造,就会使艺术类英语教学处于比较低等的水平上,所以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队伍,形成教学梯队,加强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艺术类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根本。出色的艺术类英语教师是通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积累而成的,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当面对个性突出,崇尚自我的艺术专业学生,要学会迎接挑战和自我减压,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待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找到最适合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质量,也更利于艺术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
培养跨文化高素质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英语教学的现状,因材施教,努力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造就具有良好文化艺术素养和优秀品格的艺术人才,这是当前艺术类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提升自身素质,有效的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春芳.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渗透教育尝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4):127-128.
[2]蒋雪非. 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4).
[3]蒲云玲.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迷失问题探讨[J]. 现代企业教育,2006(7).
[4]朱海英.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6):57-61
[5]贾红安. 浅谈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 学术论坛,2011(6): 217.
[6]代兰平,黄萍,等. 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养成[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76-177.
人文艺术素养范文2
关键词:初中美术;发挥功能;改进教法;提高素养
教师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创新策略、改进方法、优化过程为落脚点,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催生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创作水平,展现自我、增长才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一、剖析教学现状,把握学生心理,让美术教学走进学生心扉
当前,有的学校对美术教学已有新的认识,但对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让文化学习挤兑了美术教学;有的学校因美术资源、师资力量的限制等客观原因,制约了美术学科的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教学的进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初中美术教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越来越深受学生的喜爱,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素质的重要学科。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握学生的美术基础、情感爱好、认知能力,为学生讲清美术学习的动态,讲透美术学习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发展、成长进步,坚持从实际出发,整合校本资源,挖掘学生潜能,创设乐学情境,让学生想学、乐学、愿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能力、艺术情趣,提高学生素质,为更多的学生开辟多维成才的渠道,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艺术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美术学习之中。欣赏课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型,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意识。笔者在教学《外国肖像画赏析》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亚威农的少女》《卡思维勒像》《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美术作品,让他们知道每幅画作的背后都隐藏了丰富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让他们了解中外美术作品运用线条的异同,以及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的主要作品及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内涵,在形象直观中催生了学生丰富的情感,让美术走进学生的心扉。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用美术教学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发展的理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激起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全身心地学习美术、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素质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师生、生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特长的互补,提高美术技能、创作水平,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要发挥学科之间相通相融的特点。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科多知,多科渗透”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接触丰富的材料,指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以提升知识的价值。
三、结合教学实际,联系生活施教,让美术教学引领学生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实学用美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和大自然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创作,让学生用心观察事物的外在特征,用心去体会事物的内在特点,让学生领略自然的风光,在创作、学习中体会艺术的真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思想素质。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到公园去观察、写生,为学生创作积累素材,指导学生创作,不但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如,教学《线的魅力》时,我为学生展示了古人的生活情境、装饰用品,启发、引导学生与现实的情景进行比较,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但感受到古人生活中的线条,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充分体验了古人的智慧和线的美感。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给学生一定的美术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用美术促进学生快乐学习、成长进步,全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人文艺术素养范文3
关键词:艺术鉴赏;人文素养
我国的教育由于过分的专业细分和对于培养有用之才的急于求成,导致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但往往知识面较窄,缺乏较深厚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这个问题在理科院校尤为突出。科学、艺术、人文是人的三大精神支柱。科学强调规律,艺术注重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人类社会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将以艺术的角度从对美的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设计创意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共同探讨,通过对美的理解和鉴赏来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对美的认识
艺术鉴赏需要知道什么是美,借用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一首小诗来阐述对美的理解: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通过描写春雨蒙蒙、潺潺的流水与拂面的微风,深邃的夜空那闪闪的星光,来体会美的意境,美不远,美就是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
我们总结了美的规律,把它称为形式美法则――对称与平衡,重复与群化,节奏与韵律,对比、变化和调和、统一等,如果我们把这些规律理解了,我们就能够掌握美,创造美。
1、对称与平衡:
我们幼时看到母亲的脸,就是对称平衡的,就是最美的。蝴蝶,以及大多数的动物都是对称的;宫殿、庙宇建筑采用对称设计,显得庄严,显示“皇权”和“神权”的威严,象征着稳定。
2、重复与群化:
检阅的方对人数相等,服装一致、动作整齐,产生一种壮美;双胞胎,双重肯定!引人注目!建筑上的窗格等等。
3、节奏与韵律:
诗歌格律有五言、七言等,还具有音韵,给人以美感;音乐的曲调,科学证明对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有益,生理上会助发育,心理上能陶冶性格;表现在造型上,也同样起到良好的作用;光谱中的色环;缠丝玛瑙等。
4、对比、变化和调和、统一:
二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切作品都要处理好调和与对比,也就是统一与变化的关系。设计中的对比主要从空间、疏密、大小、方向、曲直、明暗、寒暖的构成要素去处理。中国画论提出“输可跑马,密不通风”;大海上的帆船远近、大小的变化,统一在一条海平线上;
以上是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认生活中的美。我们要是掌握了形式美的法则也就掌握了美的规律。
二、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
中华民族文化中,艺术的鉴赏离不开对玉的美的欣赏,中华文化离不开儒家体系,"君子比德于玉",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中,由200多个字与玉有关,这些字多为美好、崇高之意。如:玺、国、珏。又如:玉人:美丽的女孩子;玉树临风: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婷婷玉立:美丽漂亮的人;
儒家之外,道家、佛教文化等领域,玉文化也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包括在民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最淳朴的向往,也赋予了玉的一些精神层面的特质。比如玉雕中的传统图案无论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还是太极、八卦、四神、万字、回字、如意、岁寒三友、莲年有鱼、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具有深层的精神象征,传递着亲切的愉快的寓意。传统图形的造型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类型:
(1)、生理安全型
特点:以具象的形式出现,采取借喻、谐音、暗示的方法,获得心理的愉快。
如:“福禄寿喜”蝙蝠、鹿、仙鹤、(灵芝、仙桃、松树),喜鹊为象征;
“招财进宝”财神赵公明,招财童子;
“麒麟送子”麒为雄,麟为雌,麒麟演化为送子的瑞兽,富贵人家的孩子有麒麟子之称;
(2)、文化寓意型
特点: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直接用文字表现,还有抽象图形等。
文字表现有万字、回字、寿字;d”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d”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
抽象图形如太极、八卦、云纹、雷纹等;
具象的如龙凤、牡丹、如意、琴棋书画、渔樵耕读、喜相逢、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3)、精神向往型
特点:以诗意化的物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获得精神的向往。
“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以上三种往往交织在一起,获得视觉意识、社会心理、民族习惯的多重含义。
三、设计创意
艺术鉴赏在雕刻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玛瑙雕刻。玛瑙是宝石中,纹理色彩变化最为丰富的品种,就材料对象而言,玛瑙的优势和特点是纹理色彩的变化产生的画面感,人工做不到。
一件好的雕刻艺术作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
1、材质:搭配和谐的多色玛瑙是制作俏色玉雕的极好玉料。所谓“俏色”。是指作品颜色利用的巧,“俏”的意境达到极至,则称为“绝”。一件精绝的“俏色”雕刻品的价值。远远不是其材料价值所能确定的。
2、雕刻工艺: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 ,“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
3、艺术创作:艺术家的责任是用一颗慧心、两只慧眼、积极地发现对象本身的美,全面的认识对象,了解其特质和秉性,用智慧和双手努力的表现对象的美,使其升华,从而把对象天然特制的合理性与人的艺术创作合理的完美的结合,实现艺术创作的天人合一。这同时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最高最求。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于美的认识、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艺术作品的设计创意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了艺术作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我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提高了,他的人生哲学必将越来越深刻,人生理想越来越高尚,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人文艺术素养范文4
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一定程度上不再是专业技能的比拼,而是人文素质的较量。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是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有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有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心理学、人文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等方面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医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事业的精神,因此医学生的培养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伴而行。现代医学教育的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S之发生变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更多的是依托学校的人文资源,这其中,图书馆无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培养
1.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学科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以及个人成长与发展成为人才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素质的基础,包括文、史、哲、艺术、科学技术史、伦理史等;二是对人类、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决定了人在社会中基本品质和态度,是诸多素质当中最基本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依靠后天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艺术教育等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处理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问题。
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我国医学教育界认为,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工作责任心,而且要有社会使命感,不仅要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医学教育重心不止要放在专业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教育。
传统医学教育,存在着重技艺轻德育的现象,这使得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出现不协调,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医学生知识结构应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医学生的价值体系应是科技与人文的价值统一,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转变,偏重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我们的医学高等教育就需要整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医学作为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科学与技术,其研究目的、价值取向都因“人”的介入而无法回避人文问题。医学生不仅是社会人,更是文化人,理应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命运,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需要。
3.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人文教育课程,二是依托学校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我校各专业课程按课程模块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并取得学分的课程及实践环节。选修课程是为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而开设的课程,分为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其中公共选修课设立自然科学、人文素养、体育生活和创新创业四个类别,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观察分析和沟通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选修课学时数设置在 9-54 学时之间,学分在0.5-3 学分之间,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依托学校人文资源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集中于人文活动的开展和人文资源的利用。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
1.现状
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本课题组对我校2015级、2014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对于我校人文素质课程,我们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是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学校人文教育课程意义和效果、人文课程的建议。其中,学生从人文教育课程获得人文知识的占70%,但是,对于人文教育课程效果,60%以上的学生都只停留在“记得、有印象”,15%以上的学生“上过就忘了”,觉得人文素质课程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很有帮助的人只占四分之一。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人文课程占总学时数的比重,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具体课程包括哲学、历史、法律、伦理、文学、艺术以及行为科学等。而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则落后于西方国家,单以我校五年制药学专业为例,其培养方案中,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比重不到8%,也就是说,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的第二部分,是对我校人文资源和人文环境的调查,问题涉及:学生日常人文知识的获取、人文活动的参与情况。学生人文知识获取的最主要途径是网络电视宣传及阅读,占比超过80%,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向也集中在文学、历史类书籍,占比70%,其次是哲学思想类书籍,占比达到50%。对于人文活动的参与度则比例不高,参与最多的文化艺术类讲座也仅占30%。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学生对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加强管理和改善环境上,包括增加人文书籍的设置,加强管理服务,增加人文活动。
2.问题
目前我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反映出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上的若干问题:首先是人文课程设置比重不足,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设置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存在不足,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校人文课程的建议,有一半以上都认为目前的人文素质课程乏味、种类少、内容单一、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这就说明了,在课堂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于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与应用都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浅表层次,学生难以从文化素质教育中获益。其次,对于校园人文资源及环境的建设还亟待提高,学校人文资源建设满足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重视相关设施和文化环境的作用,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丰富的文化软环境和硬件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 、充满爱心 、积极向上、公平公正、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这样有利于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的形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与培养新时代的精神气质。
3.解决:加强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偏少,教学条件上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其丰富的人文?Y源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其优越的人文环境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健全的条件下,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优势,扩宽学生知识储备,是对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同时,图书馆资源优势明显:藏书种类齐全,品种繁多, 不仅收藏着与自身专业结构相匹配的大量专业图书资料信息,而且也收藏了诸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各种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图书资料信息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藏;上百种报刊杂志涉及的学科门类广,观点新颖,信息丰富快捷,篇幅短小精悍,便于工作、便于阅读。高校图书馆还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通过自主式学习,激励求知欲,只要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加以阅读引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图书馆的这种环境优势、设备优势和服务优势,必会使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彰显。
三、图书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1.合理配置图书馆藏书结构
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资源体系,是医学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医学院校图书馆在保障医学文献信息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合理调整人文馆藏结构,完善人文资源,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社会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都要有所涉及,增强馆藏资源的合理性,通过多样化的馆藏文献信息,满足人文素质教育中对思想品德、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教育的需要。合理的藏书配置还需要对学生的阅读需求进行充分调研,通过图书馆流通数据中借阅量和借阅类型的情况,总结读者阅读倾向、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根据学生阅读需求补充馆藏,根据学生阅读结构调整馆藏,利用合理的人文馆藏引导学生阅读方向,完善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质。
2.优化人文环境,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契诃夫曾经说过: “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在他们读书的地方,他们无论走到哪儿,所看到的,都应当不是别的,而是宏大的、健康的、优雅的东西才对。”可见环境对教育的重要性。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提升,根本上还是要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理念入手,以加强队伍建设为途径,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认真做好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能够快速提升馆员业务素质,例如鼓励馆员参加业务培训班、参加科研项目,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培训,为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创造优越条件等。只有馆员队伍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在各项工作中起到导读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服务观念上应转变传统的被动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利用新科技手段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扩展服务的项目,提高服务的水平;主动拓展图书馆信息渠道,开展个性化服务;主动宣传,树立图书馆人文教育品牌。
3.开展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图书馆要开展行之有效地阅读指导工作,就要构建大学生阅读推广体系。首先,图书馆馆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人文知识背景,了解哪些人文学科类的经典书籍有助于培育医学生人文素质,对经典书籍有较广泛的认识和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正确指导学生阅读。其次,图书馆应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建立多元阅读平台,同时联合学生社团,以之为中介,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图书馆的阅读活动,没有学生社团的参与缺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配备经典阅览室缺少资源保障,读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图书馆人文素质培育目标。
人文艺术素养范文5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0引言
新时期下我国对校园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校园的和谐环境也逐渐成为校园软实力的象征,为了改善校园中的不良因素,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不同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道德等人文素质也要有所关注,完整的人格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校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人文素养与和谐校园
人文素养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素质,它以人文精神为基础,体现世界上普遍认可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也就是我们科学发展观中提到的“以人为本”。人文素质针对个人而言就是一个人的理想状态下的综合素养,对于宏观的民族精神来说就是,它就代表着民族文化,体现在其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对于校园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主要是指对学生个人的人文教育。
校园文化是影响一个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它专注于学生、老师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内应外顺、诚信友爱、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安定有序的校园存在和发展状态。和谐的校园是积极的校园文化的体校,它体现着学校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同时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就是体现和谐校园的一个小例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融洽,针对教学和学校管理,制定合理的人文教育计划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难度的。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主体,发展和谐校园最基础的方法还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每个学生的素质提高对于整个学校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文精神积极地促进着学生的学习,提高其对学校的认识度,良好的学风建设使得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和谐的校园也促进着老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积极情绪也会带动老师更加努力的完成教学工作。由此带的精神风貌的改变就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2人文素养教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
2.1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人文教育的缺失是现代校园教育的一大缺陷,在艺术、文学、哲学、历史、语言等方面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其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好处,针对人文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其与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共同进行课程的安排,在增长个人人文科学知识同时,得到较为完整的素质教育,也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丰富、完美的发展。
一个人掌握了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没有健全的人格,将不能够称之为人才,甚至有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可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沟通、心理、交际方面要有足够的重视,丰满积极的人格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基础的条件,再次基础上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对积极事物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在校园、工作中都会体现自己的优势,他们乐观积极,对他人更加关心,更能吃苦耐劳,对工作学习更有热情,道德品质高,有团队精神,能够更好的完成应该做的任务。
2.2人文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学校的工作
人文教育收益者不但包括学生也包括学校,在较高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学校可以更加和谐的完成管理和教学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良性循环下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人文素养教育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谐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整个素质教育的始终,其实际意义更加明显,只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够立足于社会,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同等重要的。德育是在准则和规范中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现代的人文教育过程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结合现代实际国情进行分析,重造人格的过程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学生能够清晰的理解现实,对自己有正确的道德评价,对社会有客观的洞察,对责任有足够的敏感性,这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优秀的人类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从内在进行完全的改变,有魅力的人格对周围的人也有积极的影响,对整个校园的和谐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具有同样的作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
(2)人文素养教育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谐发展。学校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有较为科学的管理手段,针对现代国内一些较难管理的学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保证学校管理制度正常实施的一个有效途径。很多学校,例如职业教育学校,都是塑成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对人文思想教学的缺失是很严重的,这是得不偿失的教学方式,管理上的困难可以造成很多教学上的损失,工作量也会加大,所以必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设人文教育课程,提高其人文素养,人文学科理应受到与技能教育相同的待遇,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犯错后的批评教育也有正确的认识,有错就改的态度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下的成果,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会因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而变的更加简单。
3结束语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提升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本身来说,提高其整体素质必须加强人文素质,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社会对人文素质较高者的认可度也较高,这就要求国家楚天相关政策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以帮助其更加顺利的完成教学工作,学生个体的人文素质丰厚了,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处在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之中,这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在所在。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大学挑战与对策[M].泰山出版社,2009.
[2] 林海龙.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教探索,2009(25).
人文艺术素养范文6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关注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医患矛盾凸显、医患关系恶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培育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高质量医学生的培育与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专业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品德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素质全面的医护人员是促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近几年,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如何顺应大数据带来的教育变革成为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言的一种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素质和修养。[1]”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所具有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奉献精神的内在体现,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总体要求。
目前,医患冲突、医疗回扣、过度医疗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欠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向社会培养和塑造医学人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现实中,许多高校过于重视医学专业课的开展,大力投入医学教学与科研,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未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致使很多学生只重视专业医学知识的汲取,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至关重要,是推进我国卫生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医学的内在人文属性决定必须进行高等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中华医学文化把医术看作为仁术,提倡医德至上。从古至今,医学本质所蕴含的人文属性一直受到重视。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唐朝名医孙思邈在名著《千金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首要位置,尤其注重对医德的强调。清朝著名学者陈梦雷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强调“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著名医学科学家吴阶平认为:“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以上均强调“以人为本”的医学宗旨,突出了医学的人文本质,认为医者必须品德高尚,关爱和尊重生命,始终具有较强的爱心和责任心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关爱生命,以患者为中心,具备一心为患者服务的意识。这种素养应贯穿整个医疗过程,是职业行医生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医学人文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要求必须发展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G.L.Engel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并得到医学界广泛认同。指出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使自身的疾病与健康状况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把医疗工作看作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工作。医学从纯自然科学回归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相交叉的应用性学科,技术与人文关怀变得同等重要,人们更加注重医患交流与沟通。[2]这种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医学的学科性质,即医学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相融合的学科。医学需要兼具科学精神、人文价值、人文关怀的理念与精神。[3]现代医学模式对当今医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善于把医学原则与人文环境结合起来思考问题,为医学实践提供精神支撑,帮助人们真正走出身心困境。医学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
(三)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必须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医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是对病患生命和健康权利的尊重和关爱,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生的内在品格和学识修养,是以患者为中心,体现为对患者生命的敬畏和终级关怀。[4]因此,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要体现人文精神,关爱生命,注重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树立科学的医学观,学会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医学,正确认识医学的内涵,用良好的医德医风关爱病患,珍爱生命,同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病患沟通,和谐相处,用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大众,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因此,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传授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格塑造,使人文素养教育满足学生思想、态度和情感的多维度需求,帮助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医学精英。
(四)医学行业健康发展及社会的和谐构建要求必须加强高等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医患纠纷不断涌现并呈现递增态势,这已成为当今医疗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不正之风正蔓延整个医疗界。有些医生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过于追求个人利益,乱收费,过度诊疗,拿商业回扣,收受甚至索要病人红包,使医生救死扶伤的仁术演变成了充满经济利益的商品,医患信任缺失,医疗机构公益性及福利性光环日渐消失。部分医者的行为超出人们的心理预期,导致医患矛盾加剧,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医患冲突的社会现实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其掌握相关人文学科知识,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能妥善应对医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强与病患的沟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医疗机构形象,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大数据时代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提出的新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全新变革。大数据“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5]”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大数据开启了时代的重大转型,给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极大限度地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对教育理念的革新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大数据技术将渗透到教育的核心环节,重新构建教育的评价方式,革新教育者的教学思维并影响学校教育的模式。[6] 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也不例外。
(一)大数据的大量化要求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应更具针对性
大量化指的是海量的数据规模和数据完整性。它绝非小数据时代随机抽样的某个片面数据而是全体数据的集合,具有与某个事物相关数据的完整性。信息网络的数据时刻都在不断地生成更新,数据的不断积累使数据规模不断扩大,可以提供所有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相关的完整数据。大数据体量的无限性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在海量的数据中,应更具针对性。教师应把握学习素材和学习者的对象性,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人文素养产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体化教育。此外,教师应建构和运用更具感染力、引导力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以多元视角看待个人、社会和世界,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视野,使学生在人格修养、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精神层面上得以相应提升,切实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大数据的多样化要求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应更具直观性
大数据的种类繁多,具有多样性。随着电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手机和网络等自媒体普及率越来越高。如今高等院校医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介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除了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者。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使图片、声音、视频等数据猛增。大数据来源的多元化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直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来源的多元化和学生接受信息方式的多样化要求高等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更加直观和具体,具有感受性。 面对大数据的多样性,教育者应依靠数字信息技术,开展更为直观、接受性更强的人文素养培育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如社会人文问题热点视频,加强与学生在新媒体上的交流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力和创新思维,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文化学习氛围,加强人文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所搜集与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建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三)大数据的快速化要求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应更具时效性
快速化指的是数据的快速流转。大数据产生的速度十分迅捷,微博、微信等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实时性需求。 医学生作为网络新媒介如微博、微信的热衷使用者,大数据的快速化特点能使他们运用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快速实时分享身边的人和事,即时传播交流思想和情感,信息资料产生与传播往往与事件同步,事件传播的周期大为缩短。教育者应及时因势利导,通过收集分析相关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发现数据的内在关联和规律,总结医学生思想状况,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动态,及时跟踪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规范如医疗公益性活动要及时积极宣传和引导,使学生的品格和修养得到自然熏陶,传递社会正能量,而对不良虚假的网络信息及不良思想及时发现处理,果断加以制止,提高预测危机事件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分析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大数据的大价值要求人文素养培育者具备更高的数据素养
大价值指的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巨大价值,要实现这种价值离不开数据素养。数据素养是“在数据采集、组织和管理、处理、分析、共享与协同创新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数据生产、管理和过程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 [7]。网络等媒介生产的数据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因而时常会产生大量冗余信息。 随着数字网络的发展,微博、微信、QQ群、学生网上论坛等社交平台以及学校办公网络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真实可靠信息和教育数据,这些数据潜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人文素养培育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这要求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数据素养,善于从大量分散的数据和信息中总结规律,通过精准的筛选和分析,对其充分发掘和利用,分析医学生具体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情感态度走向,剖析影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找出影响因素,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数据保障。
三、大数据时代英语教学中医学生
人文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加强数据意识,革新英语教学理念,树立人文教育取向
“人文学科论赞同者认为:外语不仅是工具,而且在语言的载体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人文性,应该是一门人文科学,一门社会科学。语言一旦用于交流或交际就必然承载信息、思想或情感等诸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各方面体现了人文性、人文学科的特征”。[8]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课程,更应该是学生在认识世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应从单一的工具型教学模式逐步向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人文型教育模式转变,在英语教学中树立人文教育观,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突出人文素质培养,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又富有人文素养,适应当今医学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现代人才。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更新思想观念,建立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强化数据意识,认识到大数据对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价值,注重数据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研究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学生的思想、心态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为人文素养培育的开展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真正发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二)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培育人文底蕴
随着大数据时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学会高效利用高新技术、充分整合教育信息资源,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把人文知识融入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主体课程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课本内容蕴含的人文意义,对人生和医学事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人文修养。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材充分考虑到时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科学性强,主题多样,注重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富含人文教育价值。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融入人文素养培育,深刻剖析课文背后的深意,借助文本蕴含的人文魅力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在讲解时可收集相关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结合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受拜金主义等影响,正确看待成功,保持心态平衡,如何在自身利益和病人利益中取舍,发扬医学职业道德,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的资源优势,搜集查询相关素材作为课外补充,对所学人文知识深入领悟,跟踪思考,利用QQ,微信等信息平台相互交流探讨,直至升华。
(三)运用数字信息媒介,建立多元化课堂体系,进行人文教育渗透
与传统教学相比,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学习更具生动性和实时性,这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高新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的课堂体系,在课堂上进行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实践,对比不同文化,大力拓宽学生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口头报告、短剧表演或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片、热点视频及电子阅览平台查询医学论文,收集整理资料,制作PPT以课堂报告的形式讲解AIDS的症状、传播途径、社会危害,并在电子交流平台展示,同时发起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同性恋者的态度辩论,收集学生跟帖评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充分理解发掘文本中蕴含的医学人文内涵。
除了在课堂上融入人文素养培育外,构建多元化的课堂体系还应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比如开展以医学为主题的英文短剧比赛、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同时,鼓励把学生的人文思考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社会调研和实践,收集数据以寻找解决医疗回扣等现实问题的途径,经常与学生通过QQ群等新型传播媒介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自身修养的深刻反思,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人生,大数据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他们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因此,医学院校应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进修及学习交流的平台。拓宽传统的培训渠道,利用网络开展人文素养远程教育课程并提供指导和咨询,让教师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束缚,积累人文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学校应对教师的师风师德修养高标准严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师人文素养考核机制,运用全面的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手段,对评估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全面和个性化分析。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医学素养,同时适当储备医学专业知识,在教学中能结合医学文化的特点,把人文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因此,外语教师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通过教学反思,教学活动讨论,运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分享人文素养培育中遇到的困惑和成功经验,实现数字信息共享,共同成长。此外,英语教师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生活和教学中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用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感染学生,传递人文素养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