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 管理 控制
在当前国际经济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建筑施工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国内施工企业面临激烈竞争的压力。如何面对市场,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优良的建筑产品,企业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取得关键在于项目成本的高低,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是企业经济活动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施工过程中降低工程成本,达到趋利避失,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目的,结合个人工作实际,来浅析一下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施工企业目前实施的施工项目管理,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已经成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向深层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在施工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在大力组织和推广的全面责任预算成本管理,就是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在施工生产中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一) 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本质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最基本最前沿的项目部,其全部管理目的就是运用项目管理原理和各种科学的方法来降低工程成本,创造经济效益,是企业获得发展和壮大的源泉。
(二) 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
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部目的,就在于追求低于同行业平均成本水平,取得最大成本差异。施工合同价值一经确定,成本就是决定因素,而降低成本的任务,是由施工项目部来完成,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依靠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部有效率的管理活动。
(三) 项目成本管理是衡量施工项目管理绩效的客观标尺
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绩效的评价,首先是对成本绩效的评价,为施工项目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奠定了基础,可以有效地防止人为的不公正因素干扰,从而为施工项目制定实施有关的制度和办法提供依据。
二、目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目前施工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人才溃乏,对项目成本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认识程度差距较大,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 项目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只管干不管算
虽然现在推行项目责任成本核算,但受制于市场调研信息和核算方式,项目管理层和作业层对项目成本管理的意识不强,只管干完活、干好活,怎么省事怎么干;有时由于管理层各职能部门的脱节,有预算没有核算,干了额外活没有变更,没有记录;有变更没有预算;没有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分不清工程哪个阶段的节超,哪项分部工程的节超。从而出现一些项目前期盈利、中期保本、后期亏损的不正常现象。特别是有些项目管理人员,没有合同观念和经济观念,在合同总包时,被业主牵着鼻子走,但却分包人表示同情和迁就。
(二) 施工项目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
目前,我国企业改革的经验表明,企业发展的瓶颈是人才,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使职工素质提高到能满足市场规律的程度。有些项目,特别是小型项目,抱有挣一笔钱走人的思想,组织机构不稳定,只要干活按月领工资就行,公司好坏、项目成败,企业信誉与个人关系不大,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质量低下。项目的责任目标成本无分解,责权利不清,员工情绪消极,加上项目现场人员流动频繁,工作不连续,责任心也难以到位。项目盈利了,人人有份,但没有奖励,项目亏损了,人人有责,但没有处罚。
(三) 推行的责任成本核算,形式主义,无实质性意义
虽然已大力推行全面全员责任成本核算,对每个项目做到了制定责任成本,但由于缺乏市场调研信息,缺少责任成本编制的准确依据和标准,为完成任务而编制预算,与实际现场情况严重脱节,不具有实质操作性,责任成本空洞,分解不到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每一分部,并且不能根据施工现场的变化而变更责任成本预算,成本目标一成不变,无法反映施工项目实际成本管理的绩效,无实质性意义。而且施工项目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只拘于形式,只会喊口号。
三、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应当是全员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是施工项目各个部门的共同任务。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是对整个项目全过程进行控制管理,而不仅仅是在财务上进行简单的会计成本核算。
(一) 树立全员全面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目标
1、牢固树立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思想
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最大难点和障碍来自于人、来自于人的思想认识和意识。如果在思想上成本概念模糊,那么由于管理主体思想上的漏洞必然导致管理上的错位,最终使效益白白流失。因此,在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必须在人的思想上牢固树立成本意识的堤坝。
2、制定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目标
以成本目标为导向,运用一切有效的形式和方法,明确宣示目标成本的量质,让所有人惟成本是言,惟成本是想,惟成本是行,使成本形成一种巨大的牵引力,统一所有人员的思想和行为。
3、制定项目成本管理主体的责任目标
建立现场项目施工成本责任管理体系,明确管理中不同责任主体的成本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全员在现场成本管理各个岗位、环节中的作用。彻底抛弃以往那种“领导算,干部管,工人干,效益好坏与我不相干。”的想法,导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激发项目成本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二) 实行施工项目成本全过程控制动态管理
1、做好事前控制:“先算后干,心中有数。”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评估各种施工方案,并从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对比评价。特别是在主要建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要做好价差分析并及时向上反映,对于日后工程结算及个别工程的调概具有积极意义,并为及时编制和修正责任成本预算提供充分的依据。
2、做好事中控制:“边做边算,不断调整。”
根据工程施工本身要求和内在规律,编制出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组织精干的施工方案,均衡安排各个分项工程的进度,按照平面流水、立体交叉的作业原则,保证工作面不闲置、工序作业不间断。
生产要素是项目成本最重要的因素。合理确定劳务价格,加强对劳务费的审核、把关。材料采购实行投招标,货比三家,有效降低材料成本。施工过程中要控制材料消耗,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项工程的合理损耗率,限额配料,包干使用。建立健全收发存材料料明细帐,防止帐实不符,保持材料用量的合理化,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要合理调度,避免二次搬运和损耗浪费,把降低工程成本的观念渗透到施工的每个环节中。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费用开支,把资金有效运用到施工中去。
建立成本核算报表报送制度,无论工程进展过何种程度,均应根据事前的责任目标成本,分析各分部工程各施工阶段的目标成本的执行结果,查明成本节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做好成本核算和分析,及时发现项目成本的波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并结合成本分析报告和盈亏预测报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成本超支,提高经济效益。
3、做好事后控制:“事后清算,以观后效。”
工程竣工后,做好竣工验收和工程结算。只有完成了工程的验收,竣工结算才是一个完整的结算,工程价款结算是考核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施工企业整个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标准,工程竣工后应尽快结算,回笼资金,偿还债务,减低内部营运成本,从而避免经营风险,获得相应利润。做好竣工总成本核算,并依据结果评估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得失,落实奖惩制度。
(三) 落实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责权利目标
要建交明确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推行标准化管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举,把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落实到每一个专人,应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做到“责、权、利”相结合,使降低成本成为每一个管理人员的必要行动。
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提出合理建议、避免浪费、修改施工方案等,对成本和工期控制有重大贡献的项目部及个人应合理考虑给予奖励,以实现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又赢,促进全员全面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实现企业企业人性化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试论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动态管理,论文天下,2007[11]。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施工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如熟悉施工图纸和最大限度的优化每一道工序等,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人、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五大方面。
1、人的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中人的因素指的是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理论技术水平,以及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这一点是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为建筑项目的实施主体是人,充分考虑对人的因素进行控制是及其重要的。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形成的是相关服务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必须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他们质量意识,并使他们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与质量标准,切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2、材料因素
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不可能达到标准。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中,仍有不少工程质量问题是由建筑材料不达标造成的。
3、机械因素
机械设备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现代化的施工离不开现代化的设备,设备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设备合理地使用,及时地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良好运行的关键。
4、环境因素
对建筑工程质量存在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非常的多,主要包括灰尘污染、噪音污染、气象气候、水文水质等等,环境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有着多变、复杂的特点。往往前一分部工程或者分项工程就是后一分部工程或者分项工程的环境,后一工序就是在前一工序形成的环境中施工。所以,应当根据施工现场的条件、工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前一分部分项工程或工序质量对后续分部分项工程或工序质量的影响,切实的、有针对性地、积极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5、方法因素
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法通常包括所采取的各种检测手段、工艺流程、施工组织设计及技术方案等。施工的方法是否正确,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施工方案不合理而增加投资、影响质量及拖延进度的不良现象。所以,对施工方案进行有效审核与制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当切实的根据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及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综合考虑操作、经济、管理、组织、技术等诸多方面因素,最大限度的确保施工方案的操作方便、工艺先进、技术可行、措施得力、经济合理,以有助于施工质量的加强、成本的降低、工期的缩短。
三、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合理措施
1、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应当充分的加强自身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对施工质量控制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从根本上促进自身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才可以真正的确保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施工单位要想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那么首先就应当加强质保体系的合理运行,其次应当从建筑工程的任务承接、工程调研、施工校验、检验与试验、施工生产、材料采购、建筑工程项目的功能试验及用户回访等一系列环节对质量体系结构进行改进与完善,严格的控制和保证建筑工程项目产品的使用功能及质量。
2、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领导者管理能力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员工培训,积极的开展继续教育,全面将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同时管理层也要自觉学习或进修,提升管理能力,以适应现代建筑业也得飞速发展。此外,还应当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每一道工序施工之前,工程的项目部负责人应当及时的参与到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工作中去,对图纸设计、施工程序及成品保护、程序的交叉配合,都必须进行详细的交底,交底的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变更、质量标准、施工方案、规范要求、技术安全措施等,使全体施工人员均可以掌握与了解相关要求和技术,同时做好交底记录。
3、严格控制进场原材料质量
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必须根据进料计划、供料凭证、产品合格证,进行材料数量和质量的验收,并且严格按照验收规范和计量检测,验收完后要对材料作好详细的记录,并办理验收手续。进场的材料需要验收入库,现场堆放的材料应做好防火、防潮、防变质等措施。凡是标志不清或质量有问题的材料,对质量保证资料有怀疑或与合同规定不相符的一般材料,应进行一定比例的材料试验,并需要追踪检验。
4、做好施工机械的选择保养工作
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进行操作,是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施工阶段,必须对施工机械的性能、选型和使用操作等方面进行控制。机械设备的选型,应因地制宜,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适用、性能可靠、使用安全、操作和维修方便等原则来选择施工机械。对不符合需要和有安全隐患的机械,不准进场。
5、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要提高工程质量,必须认真抓好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和标准化管理,严格工程工序标准;严禁偷工减料,违章施工;要实行严格的工序报验制度,把好每道工序关,认真做好每个检验批及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检验工作,规范细致的完善各类工程资料及表格并分类归档保存;要建立严格的工程质量否定权制度,没有勘察设计、没有施工组织设计的,坚决不准施工;不按标准、规范、规程施工的,不予验收,并进行停工整改,要坚决于以从重从严处理。
6、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管理体制
应当及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与管理体制,以促进施工质量的加强和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施工单位应当健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领导责任体制,全面的落实各项工程质量责任;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及管理,把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组织成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促进这个有机整体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7、加强工程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主要就是对工程中的施工人员以及物资和环境进行及时的监管和控制,其本质就是一项动态的管理工作。安全管理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不好就会频出工程质量事故。进行安全管理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筑企业的法人代表以及工程项目的经理要对安全作业直接负责。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质量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以及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在当今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当中,如果想要有效且合理的控制工程项目的质量,那么就必须综合性的考虑各项质量控制因素,严格的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把握,抓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及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建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兴涛. 建筑工程安全问题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04)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3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发展,2016年末我国A股上市公司市值达50.6万亿元,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为资本市场众多参与者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内控规范等法律法规也要求企业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提升??计核算、报告的准确性。
同时,大中型企业近年来广泛实施业务、财务一体化的ERP系统,使得企业的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紧密相连,流程自动处理程度获得提高,系统化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同时也规范了业务记录过程,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另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跨区域发展不可避免,但异地发展带来的财务分散处理成本高、不便于控制等新的困难,因此可以实现效率提升、成本节约和集中管控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国内大型企业中逐渐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将企业大量基础财务核算业务从各基层企业个体中剥离出来,集中到一个全新的共享中心来完成。共享服务往往建立在流程标准化、业务处理系统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业务处理的高效和自动化。
大型企业在基础会计业务共享化、业务处理高度系统化的环境下,面临新的挑战,企业管理者需要面对挑战,建立适应新的环境的会计核算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合理保证财务核算的准确性,本文拟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视角,对此予以探讨,建立会计核算质量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实现以上目标。
二、会计核算质量的挑战
基于系统化和财务共享服务的财务管理体系相较于传统的会计体系在信息处理的速度、准确率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新的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业务估计的可靠性
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尤其是异地的业务部门的联系紧密程度下降,而跨会计期间、未完事项的会计处理离不开业务部门的合理估计,如何不受部门自身利益的影响,做出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业务估计,是实际会计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挑战。
(二)新业务的会计处理
在系统化的会计环境下,日常业务已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将业务流程标准化和自动化,诸如开票收款、收货付款等这类日常业务即使增加数量级,系统也能自动化地应对,但当一项新的业务出现时,或者新的准则颁布时,原有系统无法处理,都需要重新讨论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案,如何在业务源头识别新业务并参与其中建立新流程。
(三)系统间数据不匹配
企业在实施信息系统建设时不仅会设立ERP系统作为核心业务处理系统,也会设立和供应商、客户接口的专用系统,同时企业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往往也不在ERP系统中,如此就存在多通道信息交换,这些交互环节需要特别的监控,避免信息交互差错。
三、会计核算质量管理对策
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下,日常交易已经极大地流程化和自动化,处理效率高,差错率得到较好控制,但针对以上提到的几种风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相关研究还是集中在宏观方面,侧重于法律法规建设、内部会计制度、会计人员独立性及提高监管者素质。[1]微观方面,胡嘉提出的会计工厂模式下质量管理体系侧重于通过人员、生产要素和流程三方面构建会计核算质量管理系统。[2]同时,关于审计质量管理的研究较多,本文参考中南大学刘爱东教授提出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从企业文化层、组织管理层、业务流程控制层及人力资源管理层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基于共享服务的会计质量管理体系[3]
(一)企业文化层
基于持续经营的前提,合规、诚信经营是现代企业立足之本,在财务领域合规和诚信也同样适用,不做假账是为会计职业的职业道德底线,建立合规、高效和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文化。
(二)组织管理层
在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方面,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责任应清晰定义。业务部门应负责其职责内的业务真实性、合规及经济性,相关业务确认在ERP系统中记录并用于后续财务处理过程,财务部门基于业务部门的估计完成相关的会计处理。
2.财务内部分工。由于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日常交易由共享中心来完成,各业务财务人员更专注于业务控制,会同会计部门共同确定对应专业领域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业务财务人员往往完成业务部门未收料的资产、服务费用等会计事项的预提,由于和业务部门更紧密的合作,对业务有深入理解,相关工作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同时,购、销、产等日常交易过程的记录则交由会计共享服务中心来完成并负责监控,会计共享中心有责任确定各项新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随着企业规模扩展,基于业务复杂程度,会计部门还可以设置技术会计岗位,专门负责会计方法研究,参与新业务会计处理方法讨论,以及给各业务财务提供会计技术咨询,并和股东方及外部审计人员及时沟通重大会计事项的处理决定并取得一致意见。
(三)业务流程控制层
通过特定的会计程序,在不同阶段对业务进行不同的侧重管理。
1.日常业务监控。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务由信息系统基于设定的程序自动完成,但一项业务往往涉及两个或多个信息系统,企业应建立针对这些系统间交易的日常监控程序。如收款业务,往往通过银企直连系统传输到ERP系统中,在ERP系统中集中控制信用额度并继续后续销售业
务,一般可以建立每天收款数额在银企直连系统和ERP系统的人工总额监控,把传统会计工作的每笔交易记录转换为对交易总金额的监管,侧重于关注因系统不稳定、业务场景变化等造成的偶发差错。
2.新业务监控。会计部门的技术会计岗位和内控人员在新业务的早期即介入业务处理的讨论,一方面从流程控制角度确定新业务的流程设计,另一方面从会计准则角度探讨业务的会计影响,帮助选择合适会计政策,同时满足业务管理需要。建立潜在事项清单,会计期末逐项评估进展及相关会计处理。
3.结账控制。除了制订详细的结账步骤并由各步骤负责人确认相关事项已复核完成外,建立差异分析制度,确保结账过程准确无误。所谓差异分析是基于企业编制X+Y滚动预测中结账月的预测财务结果和实际结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利??影响因素(销量、价格、成本等)的预测和实际之间的差异及其利润影响,从而找出利润变动的业务原因并判断合理性。如果实际利润中有较大差异无法合理解释,则可能是结账中某个环节出现了差错,都需要在结账完成前逐一比对分析并排除差错,从而保证结账正确。
4.期后复核。建立科目对账制度,管理资产负债表科目的余额确当性。对账是指在特定时点评估会计科目余额有效性、正确性、完整性和适当性的书面流程,一般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各科目账面余额和相应的支持文件金额是否一致来评估会计科目余额的有效性、正确性、完整性和适当性,并能及时发现对账差异,并对对账差异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及时上报,差异决策对应的管理人员批准差异处理方案,并在当期或后续期间予以解决的一套流程。
(四)人力资源管理层
基于系统化、共享服务式的财务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向高低两个方向发展。基础层面的业务操作类人员的需求随系统化带来的自动化率提升而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专业财务人员则向更加业务导向的财务控制职能方向转变,以及相应精通会计准则、懂得信息系统建设的财务和信息系统复合人才的需求。业务需求的这些变化,导致企业需要一方面推进新人才引进,另一方面加强现有人力资源的转向和培养。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关系;成员关系;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1-0018-04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益重要的环境下,如何高效地获取、吸收以及整合内外部知识,实现企业的革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研究主题。知识往往镶嵌于工具和组织成员中,由于知识自身属性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专业性以及知识拥有者对自身和知识保护的意识,导致了传递整合知识时,知识难以实现正常流动。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组织或组织内个体拥有知识的质量和知识的存储量,知识的吸收意识和能力,知识整合的范围、效率和弹性,这些都影响着知识整合效果的优劣。一般而言,专业知识本身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但是找到知识整合的方向、将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加以整合,能提升企业竞争优势(Grant,1996a)[1]。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非单一知识的知识整合,整合的知识,能指引企业在迅速变动的环境中适应市场需求[2]。因而,善于知识整合的企业将更具优势,相对而说也将获得更多革新发展的机会。
企业整合知识的能力不仅涉及到妥善运用现有知识,而且需要在变动的环境中获取吸收外部新知识。毫无疑问,组织成员相互依存构成了组织的有效运转,组织成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相互贡献知识,乐于共同合作,才能克服个体知识吸收能力的差异,达到有效的整合知识。因此,从组织成员角度探讨如何有效促进知识整合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目前对组织成员与知识整合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文拟从中国传统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关系”社会现象的影响,以组织成员关系为研究视角,探析组织成员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的影响路径,同时,探讨知识吸收能力是否发挥中介作用,以期通过调研实证研究为本土化企业提升知识整合效果提供参考。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成员关系与知识整合
西方重视成员个体的利益交换,对人际关系的划分主要是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一般将成员关系看作是一种工具性地交换关系。而在我国社会中,“关系”意义更加复杂和特殊,概括地讲,“关系”是人与人、人与人的各种延伸在内的结点之间的普遍联系[3]。从关系成分的研究视角,可以将组织成员关系划分为工具性关系,义务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4-5]。工具性关系是组织成员为获得某些利益或某种物质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即时实现的手段或者工具,在工具性关系中,组织成员追求的是特定利益,组织成员在交往的过程中会计算得很清楚,强调理性地资源交换。义务性关系强调交往过程中的角色义务和责任,体现了组织成员间关系的义务性,在义务性关系中,组织成员对同伴的帮助是不求对方回报,并把组织成员间的相互扶持看做是成员之间应尽的义务。情感性关系是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紧密相连的情感,体现了组织成员间彼此关爱、关心,在情感性关系中,组织成员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可以满足组织成员个人在安全感和归属感等的需要。
知识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知识员工自愿的行为[6],企业要进行知识整合,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拥有知识的组织成员能抱着自愿合作的方式把自身掌握的知识拿出来共享。当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较高时,组织成员更倾向信任对方,更具合作精神,更愿意贡献知识,也就能更好地共享知识与整合知识。因此,良好的组织成员关系对提升知识整合所需要知识的存量和质量有很大的辅助作用。组织成员间关系强度的差异会导致信息等知识交流的难易,组织成员通过接触和互动,能促进双方的知识交流,密切的关系可促使新知识的沟通和共享,这就为个人知识整合为组织知识奠定了基础。Tiwana(2001)研究就表明关系资本显著正向影响知识整合[7]。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成员关系对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
H1a:工具性关系对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
H1b:义务性关系对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
H1c:情感性关系对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
组织成员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的影响研究.2成员关系与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中,不同学者有不同研究视角,Cohen & Levinthal(1990)认为知识吸收能力由多种技能构成、涉及多方面,是企业辨识外界有用知识、将其消化并应用到商业的一种能力[8]。Zahra & George(2002)提出知识吸收能力是组织通过获取、消化、转化与应用知识的一种动态能力[9]。结合代表性学者们对知识吸收能力的理解,本文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根植于企业知识的存量和组织内外部的沟通机制,是组织辨识知识价值、获取知识、对新知识消化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对企业而言,组织成员不仅要整合已有知识,更要辨识新知识,当新知识融入企业时,进行修正和调整,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组织需要的集成知识,因此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内部组织成员身上的知识连结有关。不同组织成员拥有的知识连结越强,就越能将知识以易于理解的形式来传递表达,畅通顺利的沟通状态,会使企业有更多吸收知识的机会。组织的知识,特别是隐形知识是难以流动的,这就需要组织成员通过关系互动来达到知识的共享,成功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整体的公共知识。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会改进内部沟通的效率,帮助新技术的评估,对知识的获得与应用有杠杆作用(Yli-Renko et al.,2001)[10]。因此,密切的成员关系和互动连结,使组织获得了更多的接触和辨识有用知识的机会,同时增加了组织成员对独有知识的了解与应用。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成员关系对知识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
H2a:工具性关系对知识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
H2b:义务性关系对知识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
H2c:情感性关系对知识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
1.3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是知识的联结,也就是组织个体与组织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关系推动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11]。De Boer,et al.(1999)认为,知识整合能力是系统化、合作化和社会化3种能力的综合[2]。因此,通过知识整合,组织可以摒弃无价值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沟通与共享,将单一知识、零散知识等既有知识综合集成为能提升企业知识体系的新知识。
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建立在知识吸收能力的基础上,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取决于组织成员个体的知识吸收能力[8]。在知识传递交换的过程中,知识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加上获取知识的限制性以及知识的专属性,使得企业所需要的知识资产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整合时效率低下。知识整合除了需要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如何行之有效地将知识转变成可沟通的知识并扩散到每个组织成员,值得探讨。研究表明,企业拥有越强的知识吸收能力,就越能以共通语言的形式将知识表达出来,进而达成知识的整合应用(Grant,1996b)[12]。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有正向影响
1.4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
组织成员间频繁的关系互动可以鼓励相互交流,促进组织内部各个单位知识交换的效率[13],而良好的知识交换效率使得知识的获得与应用更加便利。紧密的组织成员关系能加强双方的信任和认同感,有利于组织成员相互沟通和彼此互动协调,可以克服整合知识时组织成员彼此的敌对和封闭,降低整合知识成本[14],促进信息标准化和成员之间的相互适应,提升知识整合的系统化和社会化。综合前面假设和相关研究,成员关系会影响知识吸收能力,进而影响知识整合。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知识吸收能力在成员关系对知识整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H4a:知识吸收能力在工具性关系对知识整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H4b:知识吸收能力在义务性关系对知识整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H4c:知识吸收能力在情感性关系对知识整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1.5研究框架
借鉴和分析相关研究,本文构建的概念模型框架与相应假设如图1所示。
成员关系
1.工具性关系
2.义务性关系
3.情感性关系H2知识吸收能力H3知识整合H1H4(中介效果)图1本文的研究模型
2研究方法
2.1研究样本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样本。问卷发放方式分别是上门直接发放、预约访谈、电子邮件和书面邮寄。从2012年5月开始发放问卷,调研持续约4个月,截止2012年8月底,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250份问卷,收到189份问卷,回收率为75.6%。剔除填答不完整的无效问卷24份,合计有效问卷1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5.2%。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北京、西安、青岛、成都、宝鸡等多个城市的部分企业的组织成员。
2.2变量测量
为保证调研问卷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文献中现成的量表。涉及变量的衡量是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将已经使用过的量表根据研究需要进行筛选,对衡量的变量进行修正和补充,最终得出测量量表。
问卷所用量表均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尺度加以测量,由被调查者按照题目阐述与其对企业组织实际情况的认同程度进行打分(5分表示非常同意,1分则表示非常不同意)。本研究量表中各个变量的衡量维度分述如下:
2.2.1成员关系
本文在借鉴Hwang(1997)[4]、蔡松纯等(2009)[5]对关系阐述划分的基础上,对成员关系的研究分别从工具性关系、义务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3个维度来衡量。3个维度各包括4个问题项,共计12个测量题项。
2.2.2知识吸收能力
本文将知识吸收能力分为辨识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与应用知识4个维度。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参考了Cohen & Levinthal(1990)[8]、Zahra & George(2002)[9]的研究,从中遴选出4个维度,包括14个测量题项。
2.2.3知识整合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5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8.107
食管癌是一种临床比较普遍的恶性肿瘤, 罹患这一疾病提升患者的疼痛感, 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放疗是对食管癌进行治疗的一种方式, 不过放疗会使患者产生很多不良反应, 特别是对食管癌放疗合并焦虑患者而言, 会让患者的焦躁状况加重。因此, 患者的生活习惯、愉悦程度及心理状态都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1]。文章讨论且分析了心理护理运用于食管癌放疗合并焦虑患者中的效果, 并获得如下结论。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4月到本院诊治的58例食管癌放疗合并焦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29例。试验组男17例, 女12例;年龄31~69岁, 平均年龄(50.00±6.87)岁。对照组男21例, 女8例;年龄33~73岁, 平均年龄(53.00±6.99)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包括服药指导、健康宣教等。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 措施如下:①构建平和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在同患者进行交谈期间要带有微笑、用语亲切。要借助诚恳的态度增强同患者与亲属的关联性, 构建信任基础。在同患者构建了优良的关系以后, 患者愿意向医护人员诉说, 这就能体现出患者的需要及心理状况, 以使?t护人员更好地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开展评测, 并对这些疾病情况予以合理地解释, 在放疗以前认真进行思想准备。②心理疏导。医护人员要认真聆听患者的体会, 多理解并支持患者, 依据患者的心理负担来源给其实施疏导, 尽力符合患者的需要。并依据患者的言语、表情改变等方面实施舒缓, 指导患者了解并完善自身。清除患者惧怕、焦躁等心理。依据患者的年纪、性别、个性等组织娱乐活动, 让患者加入其中, 使其体会到满足感。③树立治疗自信心。在放疗以前给患者与亲属解释放疗常识, 细心回答患者的提问, 告知其以前成功治愈的例子, 让患者知晓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就能治愈, 以减弱患者的惧怕心理, 让其更好接受治疗, 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自信心。所以说, 医护人员要多借助积极、鼓励的语言给患者开展心理护理, 使患者增强自信心对抗疾病。④增强社会扶持。在开展放疗以前, 亲属要多同患者交谈, 以维持患者的心理健康, 减弱放疗使患者产生的无助感, 发生放疗反应以后, 要认真进行护理, 以减弱患者的心理压力;出院以后, 叮嘱患者禁烟禁酒, 适时运动, 维持整洁干净, 注重合理进食, 分发食管癌放疗合并焦虑疾病的宣传册子, 咨询电话卡及出院关怀卡, 使患者体会到更多关爱。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 其中显效代表身体状况平稳, 生活质量优良, 患者食管癌放疗以后不良反应及焦虑状况9 d中消除;有效代表身体状况趋于平稳, 生活质量有所改变, 1个月中患者食管癌放疗以后不良反应及焦虑状况消除;无效代表出院以后身体状况不平稳, 生活质量较差, 食管癌放疗以后不良反应及焦虑状况没有消除。总有效率即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借助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状况评分, 评分越低患者焦虑情况越轻。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后的治疗成效比较 试验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6.5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试验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6
一、主要成效
在实施新的后期扶持政策工作中,特别是在江西省扶贫和移民机构整合后,办党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扶贫和移民工作的互补作用,紧紧围绕“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有新改善,移民群众收入有新增长,移民自我发展能力有新提高”的总体目标,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创新扶持方式,加强规范管理,实施了一系列惠及水库移民的民生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
一是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工程,改善了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近60万移民的“饮水难”,80多万移民的“行路难”,98%以上的移民户用上了电,改善灌溉面积67.8万亩,扶持修建移民区校舍、卫生院所,为1万多户移民修建了住房。
二是通过实施移民示范村建设工程,改变了移民村的面貌。紧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每年集中县(市、区)50%以上的结余资金,每个村扶持原不少于20万元,去年不少于30万元,已重点扶持建设576个移民示范村,其中亮点示范村200个。去年6月,召开了全省移民示范村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熊盛文副省长到会讲话,并编印了《亮点一水库移民示范村集锦》画册,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移民示范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移民示范村的建设,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移民村组的落后面貌,而且成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国家移民局的充分肯定。
三是通过实施移民增收工程,提高了移民群众的收入。根据当地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情况,在尊重移民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产业牵引,多种形式,多数受益,扶持到户”的思路,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业、扶贫开发产业项目,积极探索扶持移民群众发展生产的路子。每年由县级安排20%的年度项目资金用于产业方面的扶持,扶持移民产业100多个,使3千多户移民直接受益。全省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467元,提高到2011年的4580元。
四是通过实施移民培训工程,增强了移民的创业和自我发展能力。创新移民就业和创业培训的理念,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与扶贫开发“雨露计划”相结合,突出实际效果,培训移民10余万人,提高移民自主创业和劳动就业的能力。通过培训移民不仅在本地创业,而且走向了全国。如资溪县移民的面包店、武宁县移民的装修公司遍布全国各地。
近年来,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得益于中央的好政策,得益于各级党委政策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省水库移民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努力奉献。但也应当看到,由于水库移民工作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区域特定,对象特殊的特点,是一项既有行政管理职能,又有相关行业要求,面向农村的社会性工作,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做好水库移民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二、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江西省既牢牢把握国家的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要求和财政部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8]37号)的规定,执行好、落实好政策。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出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突出实施重点
实施经济发展规划项目,要在编制好规划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罗霄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突出水库移民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产业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移民技能培训四个方面:
一是水库移民示范村建设。这是加快改变移民村(组)落后面貌,使移民群众直接受益的有效途经。主要是通过整村推进方式,按照“村容村貌整洁,户户硬路相通,家家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处理,民主管理规范,文化生活丰富,特色产业形成”的标准,把列入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点、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库区扶贫移民搬迁新村建设和移民所占比例高、群众积极性高的移民村(组),优先安排移民示范村建设项目。
二是产业扶持。要根据当地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情况,在尊重移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产业牵引,多种形式,多数受益,扶持到户”的要求,结合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业、扶贫开发产业项目,引导和扶持移民群众发展生产。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相对集中资金,解决突出问题。对后期扶持规划项目没有覆盖到或没有列入相关部门专项建设规划的道路、改水改厕、水利灌溉、农田整理、垃圾处理、沼气、生态保护、文化、卫生、教育等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对列入了相关部门专项建设规划的项目,对项目建设给予配套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