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1
(一)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的新型产物,体现了体育与旅游的社会性。它以体育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为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旅游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体育娱乐、锻炼身体、竞技比赛、户外冒险、体育观赏及有关体育文化的交流活动等,也包括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以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为组织形式,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多位一体”的服务,以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使旅游者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体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够为旅游业利用,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现象和事物。
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可供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包括一切具有旅游吸引潜力的体育事物(含人物)和体育现象。具体来讲是指自然及社会中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与因素的总和,包括各种自然地理环境,有参与、观赏和健身价值的体育文化、体育项目、体育游戏,为旅游或体育旅游而兴建的服务设施等等。这些资源可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多位一体”的服务,能够充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所以,体育旅游资源就是一切为人们开展体育和健身活动所提供的身体活动场所、项目和物质环境,具有空间区域性、精神消费性、不可再生性、时间交替性等特点。
(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是更多游客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其旅游价值的大小及发展趋势进行与体育旅游相挂靠的途径和方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以适量的资本投入和科学手段为基础,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拓与建设,还包括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相关人才培养与储备,健全完善的保障服务体制等方面。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资源的功能和特色,市场供求的导向作用,体育旅游者需求和感受。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需根据地方的实际条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优势而选择相应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正确方向,充分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使其健康发展。
二、贵州体育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
(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侧,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暖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拥有优越的开展体育旅游的气候环境,据统计全年有300—330天可以进行户外锻炼和比赛。贵州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0.8%,空气质量高,年平均气温14℃—16℃,12—2月平均气温3℃—9℃,6—8月平均气温20℃—25℃,太阳总辐射强度比较弱,有“中国避暑之都”的美称。
贵州的海拔在137米—2900米之间,地质形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海拔的巨大落差,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影响以及充沛的雨量,造就了贵州多样的自然美景和天下奇观,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和瀑布资源,这里有“山的王国”、“千瀑之省”、“漂流之省”、“千洞之省”之美誉。目前全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4个。
(二)淳朴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厚,且保存相对完整淳朴。全省共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45个民族乡。共有包括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其分布具有成片区和交错杂居的特点。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保存较为完好,风格迥异,具有“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民族文化奇观。各民族歌舞、艺术、建筑、服饰等具有原生性、稀缺性、多样性、神秘性特点,民族传统节日近400个,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态民族博物馆”。此外贵州独具的“文化”、“夜郎文化”、“阳明文化”、“酒文化”也为体育旅游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资源。
三、贵州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包括原始开发和后续开发两方面的内容。原始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将具有吸引力的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体育旅游资源;后续开发是对已被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加强原有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更合理化,达到健康持续地发展的目的。结合贵州省的实际特点,笔者认为因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资源开发:
1.从独有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出发,挖掘还未被我们发现的具有体育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的民族文化活动;对于已经发现的资源需在坚持保持民族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加强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2.充分利用贵州省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加强对自然环境的原始和后续开发,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贵州喀斯特地形造就了无数美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自然资源开发完善相关路线;
3.加强体育设施和体育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体育设施包括运动场及配套设施、体育运动设备和器材、体育旅游活动的安全保障体系,服务设施包括旅行社、餐饮服务、商务服务和休养疗养设施等;
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2
Abstract: Its unique geography, climate and rich culture of varieties of ethnic groups, have made it an ideal place for sports tourism, which will sure to attract large groups of tourists in and out of China. Tourism of sports and health in plateau area will make positive roles in promoting economy and status of Qinghai Province, which will finally result in interaction and harmony between health tourism and Qinghai local economy.
关键词: 高原;体育健身旅游;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plateau;tourism of sports and health;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06-02
0 引言
高原缺氧对人体有极大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多为不利于身体的健康,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研究表明,高原环境对人体有有益的方面。例如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吴天一院士的《高原环境对人体有益影响的研究》[1]、《高原低氧环境对人类的挑战》[2];惠虎林,孙忠娜《山地气候与健康》[3];王青,付雪婷,薛静青《青藏高原气候与健康》[4]等文章对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同时高原训练对于促进耐力性项目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青海多巴的国家高原训练基地正是给予高原训练原理建成的。
体育健身旅游不同于一般性的观光旅游,一般性的观光旅游主要以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民族文化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过程,它具有较强的一次性特点。体育旅游则体现的是借助自然环境资源,利用体育运动概念进行强身健体,休闲愉悦心情为主导内容的健身旅游过程,具有较强的重复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青海省具有独特的高原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体育旅游开发的良好地区,能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消费者。体育旅游依靠其体验旅游的特点将成为青海省旅游业的特色品牌。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属青藏高原,雄踞“世界屋脊”之上。全省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居全国第4位。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于青海,故有“江河源”“三江源”之称。独特的高原环境气候特点使得青海省具备了良好的高原体育资源,但在青海省由于宣传及开发单一,体育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1 青海省高原体育健身旅游资源的特点
1.1 高原的独特性
青海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并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绕,壁立千仞。分别以4,000-6,000米以上的高度挺立于柴达木盆地、西宁盆地及青南高原之上,愈加衬托出高原峥嵘挺拔的雄伟气势。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横亘着多条1,000公里以上的大山脉,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脉大都终年积雪,广布冰川。几大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地理环境创造了高原独特的体育健身旅游资源。
1.2 健身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青海省最高点为昆仑山脉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县下川口,海拔1,600米左右。极大的落差造就了体育健身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有雪山、草原、原始森林、荒漠戈壁等多样性的资源,青藏高原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使青海省形成了十五大景观系列。
由于高原环境及气候的独特性,只有在青藏高原拥有的健身旅游资源,如:三江源头、六月飞雪等,使得资源具有垄断性的特点。
2 青海省高原体育健身旅游发展趋势
2.1 高原体育健身旅游资源的原生态方向
原生态化是体育健身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交通的发展,在我国尚未开发的体育健身旅游资源越来越少,国家对三江源的自然保护非常重视,为保护原生态化提供了政策的支持,这种原生态包括了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
2.2 高原体育健身旅游资源的健身方向
体育健身旅游的重点就是其健身价值的体现,体育健身旅游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达到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尤其是在目前,我国青少年健康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增加青少年爬山、公路自行车、攀岩、远足等项目时间和次数,既锻炼了身体又可以磨练人们的意志,高原体育健身旅游对人们追求健康的身心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2.3 高原体育健身旅游资源的国际化
随着青海省对外宣传和自身的发展,青海省高原体育健身旅游资源非常符合国外人群参与的意愿,对于高原体育健身旅游有着很强的欲望。
国际化应向着两个层面去诠释和发展:一是参与健身旅游人员的国际化;二是市场开发的商业化运作过程的国际化;管理能力和合作伙伴的国际化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让经营少走弯路,通过引进国际优秀的营销企业和管理公司,共同来开发经营管理,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先进的管理理念都是发展的软件基础,有了这些体育健身旅游发展就能走向规范化的快车道。
3 青海省高原体育健身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构建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民族风情和高原体育,有利地推动了青海旅游和民族体育的发展。青海省经济落后,在体育健身旅游市场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急待解决。
3.1 青海省高原体育健身旅游运动项目的设计和论证
根据长期的勘察研究,依据条件设计出符合高原环境实际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论证研究其可行性,并根据实践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线路。根据目前所研究的实际情况,便于开展的项目主要有:公路自行车、动力伞、热气球、探险、徒步、自驾车、登山、攀岩等。
3.2 借力国际体育赛事促进青海省体育健身旅游的发展
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已经具备良好的资源优势,良好的商业化运作可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遇到的问题,从经营管理和商业化策略找到符合发展所需的途径,通过良好的市场运作改变目前资金来源单一的模式,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不仅能破解发展的瓶颈制约,也使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随着国内外一些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对体育旅游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吸引着广大人群参与到体育旅游的行业中来,尤其是青海省每年三大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攀岩精英赛、国际抢渡黄河挑战赛),对高原体育健身旅游起到了提升。
3.3 影响青海省高原体育健身旅游发展的因素分析
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是以大众体育概念的体育旅游休闲为主要目的,所以体现出其大众化是关键,目前的项目设计、资源的开发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冬季体育运动的开展受到了制约。青海省覆盖面积大,随着项目的增加管理成为重点建设的对象,落后的管理经营体制也影响发展。
目前的经费投入主要依靠国家、当地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但目前来看投入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来解决,经费问题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如何利用社会力量,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本将来发展的重点。
在国内,体育健身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得到更多人们的认识,我国经济情况又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体育健身旅游的发展受到了经济的制约。青海省又处于偏远的西部,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非常有限,这是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之一,但由于其原始性又是体育健身旅游的一个重要亮点,如何寻找到他们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针对目前体育旅游的现状,分析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加强与国内外地区组织交流,达到宣传的目的是亟待完成的任务。
3.4 强化青海省高原体育健身旅游的市场开发与管理
随着体育旅游项目的增加,其管理成为重点建设的对象,落后的管理不利于发展,加快市场化进程,对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提高管理服务能力才能吸引大量的国内外群体,为体育旅游的消费人群提供服务,使青海省成为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休闲锻炼理想的地方,为体育健身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3.5 青海省高原体育健身旅游发展问题的持续性研究
体育健身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要进行研究其变化,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事实。针对于此政府或旅游实体可以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对体育健身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制定出体育旅游规划,最终达到青海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青藏铁路的通车,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旅游人口,成为体育旅游的消费群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政策有了重大的改变,由以往的奥运争光计划金牌战略向全民健康体育转变,给体育旅游带来宽松的政策环境。青海省经济落后,通过体育健身旅游可以助推青海省经济实力的增长,可以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尤其是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金融危机和拉动内需的政策下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吸引大量的投资从事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这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青海省是一个重大的契机。高原体育健身旅游对青海省经济以及提升青海省地位有着积极作用,最终形成体育旅游和青海省经济互相促进和谐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天一.高原环境对人体有益影响的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2):1.
[2]吴天一.高原低氧环境对人类的挑战[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10):1.
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策略
伴随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旅游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功效,越来越引起了世界各国旅游界和体育界人士的关注。中国近几年在体育旅游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体上我国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发展后劲,致使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在后奥运时期对中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健康、规范和快速发展。
一、体育旅游产业的涵义
作为体育旅游,目的是使人们善度余暇、健身强体、消除疲劳,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与放松。它首先必须具备旅游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根据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可以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和体育的结合,是通过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补互利,把体育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
二、新时期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的契机
1.我国在后奥运时期体育旅游发展的契机。奥运会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也是全世界人气指数最旺的重大活动。奥运会不仅是传播团结、友谊、和平、公平竞技的盛会,而且能够拉动旅游业,特别是体育旅游产业。奥运会的结束,留给举办城市的不仅是载入史册的荣誉和闻名世界的场馆设施,更重要的是留下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北京和青岛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她因现存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古迹和秀丽的苑园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名城;而青岛是一个沿海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水上旅游资源,对中外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将两者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会迅速提高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
2.新的休假制度带给体育旅游的契机。随着我国新的休假条例颁布,人民群众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如何保持身心最佳状态,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人们对于如何使自身身心得到发展、身心得到放松而去做出选择,使我国上下掀起了旅游的热潮。但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静态的旅游向动态的参与性、健身性更强的方向发展。这就为体育运动与旅游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
三、后奥运时期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策略
1.综合开发我国体育旅游资源。从国家旅游局到地方旅游局应推出与体育有关的旅游活动,为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我国国土资源丰富,山地、高原、盆地、海滨、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较多,完全可以依托这些资源重点发展休闲型的体育旅游,建设一些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主题公园。一方面既可以满足青少年喜爱的新兴体育旅游项目,如野营、探险、定向运动等,也可以适度发展适合中老年人参加的休闲健身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冲浪、沙滩排球、沙滩足球、帆船、登山、游泳、划船,徒步旅行等。其次,可以积极争取申办大型国际观赛、观光型体育旅游,吸引国际、国内旅游者前来。再者我国丰富的具有民族传统的体育旅游资源也可以重点开发如磨秋、龙舟、赛马、叼羊、风筝、骑射等,经过精心筹备重点打造完全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同时也扩大了这些运动项目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入境体育旅游。
2.建构体育旅游的培训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由于现代体育旅游产业以商品的形式服务社会,能为广大体育旅游者提供各种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和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外出观赏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受到了广大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欢迎,形成了相当大的体育旅游消费市场。要满足这一新的消费需求,仅仅加大对体育旅游的物质投入、扩大经营规模是不够的,还要下大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体质旅游专业人才,以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的生存与发展,保证体育旅游产业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投资决策、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因此,将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纳入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体育开辟了一条谋求经济效益,发挥经济功能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体育实现产业化的经济增长点。3.利用多元化的促销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促销。从我国体育旅游的客源市场来看,一是国内客源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体育旅游消费。二是港澳台客源市场,要增强促销力度,扩大港澳台市场份额。三是国外客源市场,要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促销手段与战略。运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形式,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增强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实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坚持以国际体育旅游为先导、国内体育旅游为基础的发展方针,大力拓展体育旅游客源市场。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体育旅游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扶持,完善体育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政府要把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战略重点。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明确体育旅游的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宏观管理,通过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规范体育旅游企业和经营者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在成熟的体育旅游市场,从业人员、基础设施基本齐备,相关管理条例较为全面,能够对安全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而我国部分冰雪运动、漂流、民族体育项目的管理法规、措施相对滞后,为此,必须对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提出标准、保证安全,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体育旅游安全的有效监督与控制。
参考文献:
[1]韩忠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5
[2]陈福利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4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非盈利目的离开家庭所在地,前往某一目的地参与或观摩相关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旅游。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既具有产业特征,也具有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潜力的作用,又具有集体育竞技与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性。这是国际体育旅游部给予体育旅游的定义。其实体育旅游就其社会本质而言,都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体育旅游既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也是旅游业的一部分,是一种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形式。除了具有一般旅游产品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即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健身性、挑战性和多样性等多种特点,这是体育活动的魅力所在。它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游客在参加体育旅游的过程中,不仅会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且在活动中体育会发挥出其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和其它诸如教育等功能,从而达到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是与其它旅游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体育旅游的分类
根据黔南州独具特色的地质地形地貌、纵横交错的江河水体、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古遗址丰富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条件,按旅游者参与的行为和参与的内容,可把适合在黔南州开展的体育旅游类型分为3类:
(一)休闲健身旅游
在黔南州许多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建设了许多度假山庄、休闲山庄等积娱乐休闲和健身为一体的地方,许多旅游者为了躲避闹市的喧嚣,到这些地方去过周末或者避暑。这些地方还开发了一些轻松休闲的体育项目,比如钓鱼、游泳等。这类体育旅游项目能满足旅游者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希望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最受中老年人喜爱。
(二)民俗体育旅游
黔南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许多地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在本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时令节日,而其中所开展的许多活动中有大部分都是体育活动,比如芦笙节、赛马会、花灯节、斗牛节、龙舟节等这一系列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大的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旅游。
(三)刺激体育旅游
黔南州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纵横交错的水体资源对探险旅游和那些追求刺激挑战自我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堂。如登山、攀岩、野外生存、漂流、洞穴探险、徒步穿越原始森林等,这类体育旅游项目有一定的冒险性和挑战性,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望,倍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三、黔南州开展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
(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初步形成
黔南州是少数民族自治州,其中以苗族、水族、布依族、瑶族人口居多,各民族都有与自己民族独特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相应的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与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服装服饰、工艺特产、风味佳肴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如水族一年一度的卯节,其中各种舞蹈都具有很强的民族风味。瑶族,它堪称中国最古老和最神秘的民族,为了揭开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民族神秘的面纱,黔南州荔波县每年都要在瑶族的聚居地瑶山乡举行瑶族歌舞文化节以吸引省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了解。还有各个县市也想方设法的开展各个季节的旅游;黔南州平塘县“不夜天旅游节”,黔南州贵定县的“金海雪山”,黔南州独山县“花灯节”,黔南州都匀市的“冬季登山节”等的开展大大的激发了群众旅游的积极性。还有每年的端午节,各县市都要举行龙舟比赛,这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摩指导。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与文化经贸活动容为一体互相促进,每年都要吸引数万各族群众和外国朋友前来观赏,为活跃地方经济,构建黔南和谐体育与旅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观光型体育旅游资源发展较弱
观光型体育旅游资源是以观赏体育赛事、体育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等为目的,以满足其自身的情感和美的需要的一种资源。体育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并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由于黔南州经济相对落后,市场投入与产出仍有一定的差距,导致观光型体育旅游资源在黔南州发展相当缓慢,据文史记载,建国以来黔南州举办过具有重大影响的体育赛事少之又少,虽然经常在都匀市、福泉县等地举办过一些中小型的单项比赛,但是影响不大,很难吸引大批的体育爱好者前来观摩。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体育场馆设施的逐渐完善,组织运作大型赛事的能力的提高,观赏性体育旅游在黔南州将呈现好的上升势头,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黔南州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基本原则
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5
秦岭北麓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前瞻
1休闲体育旅游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休闲体育是与休闲的兴起与发展紧密相连的。休闲学产生于美国,其标志是1899年凡勃伦(Velble)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他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休闲的,他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国外学者在“体育旅游”的定义研究方面比较系统,目前较有影响力的界定有如下几种:(1)非商业目的的参与或观战的外出旅游活动。(Hall 1992a:194);(2)指在特定休闲时间的人们的行为方式表达,如假期—部分因为特殊自然吸引物,部分因为人工体育和户外休闲设施。(Ruskin,1987:26);(3)度假过程中涉及参与和观战的体育旅游活动(Ruskin,1987:26);(4)以休闲度假为基础的旅行,主要是个人暂时到外地参与体力活动,观看体育比赛或者观看跟体育活动有关的吸引物。(Gibson,1998a:49);(5)在居住地或办公地以外的地方参加的体育活动中所有的主动和被动参与形式,是非正式的或者商务商业原因的体育活动(Standeven&DeKnop,1999:12)。从以上国外学者的界定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于体育旅游的界定相对系统,且外延较大。我们课题中所涉及的“休闲体育旅游”应该被包含在“体育旅游”的范畴之中。
2休闲体育旅游国内研究现状
部分学者倾向于从不同侧面对休闲体育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比如:于可红,梁若雯在《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一文中认为:“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胡春兰,赵仙伟在《论休闲与休闲体育》一文中强调了休闲体育是在一种理念支配下的体育活动,是在休闲时间进行的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席玉宝,高升,杨彬的《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将休闲体育定义为:“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自己爱好的身体练习和运动项目,为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王丽岩认为:“休闲体育指的是活动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体育活动为背景的能够促进身心调节,达到自我愉悦的积极精神体验”。罗林,刘春来在《从休闲的定义和兴起的时代背景论体育的休闲参与价值》一文指出:“体育与休闲的结合并不是体育的一种新的形式,而是在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体育异化现象的反思,是体育以人为本的回归。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于休闲旅游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雪钧(2007)认为休闲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形式多样的度假、健身、消遣、娱乐、游憩等活动,以满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恢复身心、发展自我等需求的高层次旅游形式.但总体而言,休闲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各领域的学者都倾向于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研究。针对旅游空间范围内,以休闲体育为核心活动的交叉研究较为鲜见,国内学界关注度不高,论文检索结果较少。
3秦岭北麓项目开发优势分析
3.1休闲旅游的方式开始深入人心
随着“旅游”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入和延展,于此同时,国内旅游者旅游心态也日趋成熟,旅游者对于新型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资源大都以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形式出现,相对缺乏体验型和参与性。在休闲产业和全民健身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期望在传统的旅游吸引物上整合休闲体育项目,增加游客的旅游感知度和参与度,进而提升游客的出游动机,并在旅游中充分发挥休闲体育项目的娱乐、健身等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实现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本课题的研究将以开发休闲旅游生态区为主题,为上述假设提供研究的导向和平台。
3.2秦岭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作为项目发展的优质平台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山岳旅游资源。它不仅横亘关中平原,而且还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拥有多样性的生态物种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秦岭北麓由于海拔落差较大,形成了众多峪口,且靠近关中城市带,距离人口稠密的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距离较近,故此,已经形成较多的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城市游客来此游览、观光。但从秦岭北麓的旅游开发现状看,其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农家乐体验”和自然山水观光上。本课题的研究预期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的大前提下,尽可能整合秦岭北麓独特的自然山水风貌、丰富的物种、植被,开展具有较高参与性和体验性的休闲体育旅游方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区。从而提升整个秦岭北麓的旅游产品层次,实现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4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4.1未来研究的创新点所在
国内学者对于体育旅游的研究多集中与赛事赛会旅游层面,缺乏对于参与性休闲体育活动实现旅游产品化开发,本课题在生态保护区域内,进行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得创新性。对于秦岭北麓区域的旅游新业态的形成也有一定得探索价值。
4.2研究的难点
此项研究难点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于以下三点:首先,国内学界对于休闲体育旅游的界定尚不清楚,我们需要界定出让大多数学者接受的休闲体育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其次,休闲体育旅游生态区的概念涉及到体育项目开发、景区规划建设、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等诸多层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的调研和理论准备相对繁杂,给研究带来一定难度;第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生态脆弱区域的开发和保护存在一定得悖论关系,如何在秦岭北麓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旅游开发是能否完成课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强,柳伯力.国内外体育旅游业发展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2003,(2):1-2.
[2]谭白英,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2,9(3):22-25.
[3]陈金华.浅论中国体育旅游—兼论奥运热对中国体育旅游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37-50.
[4]朱竞梅.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0,21(2):25-27.
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对策
前言
体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概念。至今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
在我国体育旅游正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旅游产品需求逐渐旺盛,特别对体育旅游这类康体休闲项目亲睐有加。目前全国各地共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同时还有11个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国家旅游局曾推出过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游活动和12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为此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在积极研究如何利用自己的旅游资源来开发体育旅游,其中青海西宁以“赛事+旅游”而形成的环青海湖旅游圈开发模式是迄今被证明最为成功的一种模式。
大渡口区作为重庆九大主城区之一,曾以钢铁工业而名噪一时,随着2011年重庆主城产业结构转型,重庆钢铁厂从大渡口区搬迁,使得大渡口区制定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因此旅游业必将成为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国内体育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结合重庆市大渡口区的资源优势,提出适合大渡口区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发展对策建议。
一、体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概述
体育旅游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伴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业发展迅速,并且越来越得到大众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开发模式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阐述了自己看法。
其中钟学思在他的论文《国内外现有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对桂林体育旅游的启示》一文中,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五类开发模式分别为:构建体育旅游圈模式、组建会员制俱乐部模式、产业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主题开发模式、体育旅游开发遵循政府指导下的企业化经营模式。[1] 其中不少学者对构建体育旅游圈模式有一定深入的研究,这种模式是在经济圈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强调以体育资源为核心组成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协作区域,最终发展目标是经济圈内交通和通讯联系网络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等,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就是环青海湖旅游经济圈的构建。孙班军在他的论文《构建“环京津体育旅游圈”的战略构想》一文中对建设环京津体育旅游圈经行了可行性分析,张宇飞也在他的论文《构建大连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探索》一文中对体育旅游圈经行了分析。[2]-[3] 另外学者周立华在《体育旅游资源“多类多元”开发模式构建》一文中从产业和资源两大视角阐述了他的看法。[4] 他认为体育旅游从产业角度来看可分为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体育”模式和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体育+旅游”模式;从资源角度可分为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的专一型模式,将体育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整合开发的组合型开发模式,开发其他旅游时附带与旅游有关的产品模式。学者孙丰念在他的《我国体育旅游区域开发模式的研究》中,从资源、市场角度提出了资源型、市场型和创新型开发模式。[5] 资源型强调以特色体育资源为吸引力来进行开发;市场型强调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来开发适宜的产品;创新型则强调要抓住旅游者新、奇、异的需求或重大事件来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
二、大渡口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分析
(一)山、水、公园众多,多元化资源优势明显
重庆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山城,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地形起伏有致,立体感强,大渡口区继承了重庆的地理特点,呈现山高水多的资源特性。在山体资源方面,大渡口区有金鳌山、双山、尖石山、贯金山、马鞍山等。在水体资源方面,大渡口区南部紧邻长江,有34公里的黄金水道;另外有跳蹬河、伏牛溪等支流作为补充;三峡大坝的蓄水至175米,使得大渡口的通航能力得到很大的释放,有利于水面体育旅游的开展。大渡口区现有和已经动工的公园达到42个,“公园大渡口”已经成为大渡口区“十二五”规划中的既定战略,如此规模的市政工程建设,将使大渡口成为重庆公园之城。山、水与公园资源将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综合体,为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吸引众多的旅游爱好者前来观光游览。
(二)城市交通便利,尽显区位优势
大渡口区地处重庆主城的西南部,濒临长江,东临巴南,南接江津,西北与九龙坡接壤,是重庆市主城区12个中心组团之一,是重庆市主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渡口区城市交通发达,公路交通和轨道交通纵横交错,重庆市内环高速公路横贯大渡口,全市首条城市快速公交已经修抵大渡口,轻轨已建成的二号线、正在建设中的五号线、八号线纵贯全区,4座长江大桥和1座铁路大桥加强了大渡口与其他主城区的联系。优越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使得大渡口区可进入性大大的提高,旅游业极具发展潜力,为日后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客源市场的保障。
(三)“健康重庆”为大渡口体育旅游发展提供契机
建设宜居、畅通、健康、平安和森林重庆,是重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314”总体部署的综合性载体。“五个重庆”中的“健康重庆”旨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丰富民众的业余体育生活,发展体育产业。“健康重庆”的提出为大渡口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全区体育事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并为其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