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花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嫁接花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嫁接花的方法

嫁接花的方法范文1

肉吸热是否快速,这三个过程是否能顺利进行,肉块的里外化冻是否均匀,要看外界向冻肉的传热效率是否好。在冰的状态,传热效率比较高,冻肉升温到0℃之前,升温的过程比较顺利。空气比水传热慢,所以泡在室温的水中化冻,要比直接把肉扔在室温的空气中快一些。此外,冻肉的表面积大,传热的效率也会比较高,所以一块扁平的冻肉比一块正方体形的冻肉容易化。

同时,这里还有很多其他的麻烦。首先,蛋白质受热会发生变性,这是一个吸热过程,而且在变性过度之后,肉与水的亲和力下降,传热效率也会有所下降。没有人希望在解冻的过程中,让蛋白质变得发干发硬,不那么柔嫩。当然,也没有人愿意在解冻过程中让肉中的可溶性物质溶出,鲜美的味道丧失严重。如果口感和味道都变差了,吃肉的乐趣也就丧失大半了。

另外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事情,就是肉的安全性,即微生物繁殖的问题。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包括那些化冻过程中产生的肉汁,以及泡肉的水,里面都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人喜欢它,微生物更喜欢它,所以,如果我们把肉在室温下化冻几个小时,肉表面的微生物数目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些微生物不仅可能改变肉的风味,如果烹调时加热不透,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总结一下,化冻鱼、肉时一要化冻均匀,二要味道和口感保持不变,三要微生物繁殖少,安全性高。那么按照这三个要求来评价刚才的几个选择吧。

用热水化冻显然是最糟糕的。把冻肉泡在热水里,表面迅速升温,化冻,升到20℃以上时,肉表现甚至有点变色了,而中间还是一块大冰核,可以称为一种“夹生”状态。这时候传热效率是最低的。马上拿出来吧,中间没有化。继续泡着呢,微生物的增殖程度非常可怕。同时还会发现,泡肉水变成了混浊状态,其中溶解了大量的可溶性含氮物,它们可是鲜味的重要来源啊。以鸡胸肉为例的测定表明,这种方法会损失相当多的可溶性含氮物,超过肉中总含氮量的5%。

用冷水化冻,比热水会稍微好一点,不至于出现外面变硬的情况,但也不能让人安心。因为在几个小时的浸泡过程中,冷水也会溶出含氮物和维生素,只是溶出的数量比热水少一些。泡肉水中仍会滋生微生物,只是繁殖速度稍慢。

放在冷藏室中解冻,是最理想的方法。可以在头一天晚上把肉从冷冻室中取出,放在一个塑料保鲜盒中,或者放在保鲜袋中,然后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下层,最好是放在-1℃到1℃的保鲜盒中。这样,肉不会马上从外面解冻,而是在冰冻状态下整体升温,化冻均匀,化冻之后因为温度仍然在0℃左右,不会滋生大量微生物,没有含氮物的溶水流失问题,蛋白质在低温下也能保持柔嫩的状态。所以,无论是安全方面还是口感方面,都不会有任何麻烦。拿出来的时候,鱼、肉状态良好,损失肉汁很少。

这种方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低碳环保。冷冻室来的冰块,放在冷藏室中,就等于天然制冷。你会发现冷藏室的制冷系统很久不发出声音,处于休息状态。节能啊!唯一的问题,就是需要过夜的时间,需要预先计划好。临时起意的化冻工作,它就帮不上忙了。

不过,应对缺乏计划的临时化冻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求助于微波炉。微波炉的妙处是它可以由内而外地,通过让水分子升温的原理来加热食物。只要选择其中的“解冻”(defrost)档,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让鱼、肉化冻。不过这个工作也没有想象中容易,如果控制不好时间,食物形状又不规则,那么结果很可能是一部分肉已经变色,另一部分肉还是冰块。

解决的方法,就是一点一点地尝试。先设定一个比较短的时间,然后停几分钟,并给要化冻的食物换个方向,让食物温度均匀一些,再继续按一两分钟的进度增加时间。最后的化冻目标不是彻底变软,而是保持部分冻结状态,但已经能用刀切得动。这时候取出来,既方便切割,又不至于滋生过多的微生物,而且不至于因为过热而造成鱼、肉口感变硬。

美国餐饮协会的教材中,规定只能用4种化冻方法解冻食物:1.放冷藏室中;2.置于冷流动水(低于21℃)下;3.用微波炉(化冻后必须马上烹饪);4.直接烹饪,将化冻作为烹饪过程的一部分。这四种方法只能保证安全性,至于营养素和风味是否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那是另一回事情。

所谓用冷流动水,就是一直开着自来水冲,和仅仅倒进去冷水一次性浸泡是不同的。这样肉的鲜味和B族维生素损失大一些,但因为一直在换水,相对比较安全。否则泡肉水在冰箱外长时间放置,会滋生大量微生物。

为了达到理想的化冻效果,冻结之前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超市卖的都是“速冻食品”而没有“慢冻食品”呢?因为速冻所产生的冰晶细小,不会刺破细胞,化冻的时候就不会出很液,口感和风味也就会比较好。如果是慢冻的话,结果就正好相反。

嫁接花的方法范文2

假设是科学研究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技巧和策略。本文兹举几例谈谈化学平衡解题中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假设方法与运用技巧。

1 极端假设

所谓极端假设就是把研究的对象或过程变化通过假设并推测理想的极限值,使因果关系变得非常明显,从而得出正确判断。

例1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X(g)+4Y(g)

2P(g)+3Q(g),已知X、Y、P、Q初始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1 mol、0.4 mol、0.2 mol、0.3 mo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可能的是( )

A. X为0.15 molB. Y为0.9 mol

C. P为0.3 molD. Q为0.55 mol

方法与技巧:通过讨论正、逆反应的两个极端(终端)结果,判断各物质物质的量的变化范围,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假设反应向正反应方向完全进行到底,则

X(g)+ 4Y(g) 2P(g)+ 3Q(g)

起始量/mol0.1 0.4 0.20.3

极限量/mol0 00.40.6

假设反应向逆反应方向完全进行到底,则

X(g)+ 4Y(g)2P(g)+ 3Q(g)

起始量/mol0.1 0.4 0.20.3

极限量/mol0.2 0.800

由于反应的可逆性,反应完全进行到底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范围是:0<n(X)<0.2、0<n(Y)<0.8、0<n(P)<0.4、0<n(Q)<0.6,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例2.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容器中,有一个左右无摩擦可自由滑动的隔板,两侧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可逆反应,各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如下:M为2.5mol、N为3.0 mol、P为0,A、C、D各为0.5 mol,B为xmol。当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可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并且使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正中位置,如图所示:

若达到平衡后,测得M的转化率为75%,欲使右室反应开始时v正>v逆,x的取值范围是。

方法与技巧:左室进行的反应:2M(g)+3N(s)

2P(g),因N为固态物质,所以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因此无论M的转化率如何,左室中气体的物质的量总为2.5 mol。当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后,若使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正中位置,右室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也必须是2.5 mol。因此,欲使右室反应开始v正>v逆,反应向正反应即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进行,则右室反应开始时A、B、C、D的总物质的量应大于2.5 mol。因A、C、D各为0.5mol,一定有B的物质的量x>1。

假设反应向正反应方向完全进行到底,则B应完全转化,A可能不一定完全转化,有:

A(g)+4B(g)2C(g)+D(g)

起始量/mol0.5x 0.50.5

极限量/mol0.5- 0 0.5+ 0.5+

(0.5-)+(0.5+)+(0.5+)=2.5,解得x=2。

由于反应的可逆性,反应完全进行到底是不可能的,故x<2。因此,欲使右室反应开始时v正>v逆,x的取值范围是1<x<2。

2 过程假设

过程假设即把实际较为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若干个简单、理想的过程,并以其为参照,使问题化难为易、避繁就简,并得以解决。

例3. 某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时,A、B、C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2mol和1mol。保持温度不变,再充入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mol、2mol和1mol,则( )

A.平衡向逆方向移动B.平衡不发生移动

C.A的转化率提高D.C的体积分数减小

方法与技巧此类问题一般是先构建一个虚拟的同温、同压下的等效平衡,再依据题意进行放缩,根据勒夏特列原理进一步做出判断。

如图,同温同压下,容器Ⅰ与虚拟容器Ⅱ的左、右两部分完全相同,平衡时互为等效。

当把容器Ⅱ中假想的隔板抽出,容器Ⅰ与虚拟容器Ⅱ的平衡依然等效。依题意,此时我们推动假想的活塞左移,使容器Ⅱ的体积与容器Ⅰ的相同,即相当于在原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向原容器中再充入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2mol和1mol的A、B、C。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将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即正反应方向移动,随之A的转化率提高,C的体积分数增大,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例4.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和4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 均减半 B. 均加倍

C. 均增加1mol D. 均减小1mol

方法与技巧:由于反应过程中容器容积可变即压强不变,同时又有温度也不变,因此,选项A、B中当三者的物质的量均减半或加倍变化时,容器的体积也相应地缩小为原来的1/2或增大为原来的2倍,各组分的浓度不变,此时与原平衡互为等效,反应继续维持原平衡状态,平衡不发生移动。即在恒温恒压下,当加入或减少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原始物料之比(本题为2:1:2),平衡时,二者即互为等效平衡。因此,选项C中当三者的物质的量均增加1mol时,可设想为两步加入,即第一次加入A、B、C各1mol、0.5mol、1mol,因同温同压下,加入物料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原始物料之比,平衡时互为等效,此时平衡不发生移动,第二次再加入0.5mol B,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则平衡向右移动。选项D中三者物质的量均减小1mol,也可设想为两步进行,即先将A、B、C各减小1mol、0.5mol、1mol,此时平衡不移动,再将B减小0.5 mol,减小了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左移动。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C。

嫁接花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水化疗法;介入治疗;造影剂;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29-01

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指排除了其他肾脏损害因素的使用造影剂后24~48 h发生的急性肾功能损害[1]。随着医学的发展,介入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使造影剂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CIN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已成为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3位致病因素[1],因此,对CIN治疗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16例PCI术后并发CIN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0月在本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375例,16例并发CIN,发生率为4.26%。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56~74岁,稳定性心绞痛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8例,心肌梗死4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压4例,慢性心功能不全2例。5例1周内连续接受2次PCI。16例患者均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按标准方法PCI术,造影剂均使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优维显,用量100~350 ml。

1.2诊断标准

按照《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5年发表的诊断标准:注射造影剂后48 h内血清肌酐(Cr)的绝对值≥5 mg/L或相对值≥25%,即可诊断CIN[1]。

1.3水化方法

造影剂均采用优维显,其为低渗性造影剂,造影前2~12 h即开始静脉滴注常规液体,造影中输注0.9%氯化钠溶液,持续至造影后24 h,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

2 护理措施

1.1心理护理

由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简要过程、意义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详细讲解术后注意事项,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以增强患者的依从性,能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1.2术前护理

介入治疗前应详细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及时发现高危病人,术后24~48 h抽取血标本化验肾功能并与术前化验结果相比较,每日留取尿标本送验,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3水化疗法的护理

术前责任护士向患者详细讲解水化疗法的作用以及必要性, 在使用造影剂前2~12 h开始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ml/(kg・h),持续24 h,并密切观察液体平衡。术后鼓励并督促患者大量饮水, 每次饮水以不出现腹胀为宜,24 h饮水量>1 500 ml,饮食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通过补充水分增加尿量,使造影剂尽快排泄。介入术后强化静脉补液,术后前4 h内的补液量应为总补液量的1/3,补液速度根据尿量和心功能情况调节,补液总量应根据病人心功能状况与术中造影剂用量而定。我们的经验为:在患者心脏功能允许的情况下,24 h静脉补液量在2 000~2 500 ml。本组375例接受PCI术的患者均使用了水化疗法,仅有16例患者发生CIN,发生率为4.26%。

1.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介入治疗后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有无乏力、尿少、水肿等症状,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1.5准确记录出入量

造影术后严格记录出入量,特别是尿量,术后4 h的尿量最好>1 000 ml。对因各种原因导致排尿困难的病人应及时给予导尿,以利造影剂的排出。对排尿量不足的病人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3 结果

本组375例中发生CIN16例,发生率为4.26%,表现为Cr值升高,经对症处理后Cr值降至正常。其余359例(95.73%)水化成功。

4 讨论

CIN的发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原有慢性肾功不全、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和大剂量使用造影剂以及高龄是导致CIN的主要危险因素, 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者造影后CIN的发生率高。随着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造影剂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CIN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段绍斌等[2]的前瞻性资料统计为61.5%,已成为院内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原因。同时CIN的发生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还使死亡率明显增加[3]。当前所用血管造影剂多为非离子型,反应较小,但仍可损害肾小管和造成肾髓质的缺血缺氧而导致CIN。水化疗法的造影前静脉补液可以纠正亚临床脱水,造影后补液可以减轻造影剂引起的渗透性利尿,降低造影剂在血液中的浓度,从而减缓肾脏血管的收缩,增加尿量减轻肾小管的阻塞、减少肾脏缩血管物质的生成等,水化疗法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造影剂肾病和预防高危病人的CIN。虽然水化治疗不能完全预防CIN发生,但水化疗法仍被认为是预防CIN的金标准[4]。本组16例均有Cr值升高,经对症处理后Cr值降至正常,此操作方法简单,价格低廉,是一种有效预防CIN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屠燕,张秀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造影剂肾病患者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2): 1134-1135.

[2]段绍斌,刘伏友,彭佑铭,等.造影剂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的肾毒性[J],肾脏病与透析移植杂志,2001,10(2):130-132.

[3]蒙兰芬,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14(1):61-66.

嫁接花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文化课支架式教学环节教学策略

一、中高级阶段文化课特点及现有教学方法分析

从教学特点来看,文化课教学与“包含文化因素的语言教学”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以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为主要目的,后者以培养文化认知能力为主要目的。从自身特性来看,文化课教学属于“内容型教学”,知识量丰富。留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当掌握相当数量的文化知识,并且能够具有适当的文化认知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能较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从学生特点来看,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汉语水平,并且对中国社会文化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认知。另外,就读于高校的大部分留学生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的逻辑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等已基本发展成熟,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等往往已经形成了比较独立的见解。因此,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借助已有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能够也应该在教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下更深入地认知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思维和交际意识。

不同阶段的文化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初级阶段留学生囿于汉语水平,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学习,在汉语教学的条件下,只能以了解浅层文化为主。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其一,在语言课中体味相关文化因素。其二,可以采取参观游览等“游学”方式,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践感受体会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模式以文化体验为主。

目前,中高级阶段的文化课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①:

(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优点在于既能保证文化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又便于教师控制、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因为这部分内容需要在教师的指导、讲解下学生才能比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因此,直到目前,传授式方法仍被很多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文化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提高,而讲授式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文化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由被动接受灌输而来,缺乏将外在知识内化为个人文化认知的过程,因此也很难实现文化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任务型基础上的内容型教学法②

这种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该教学模式基于专题性的文化内容,以任务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通过完成任务,有助于学生实现文化知识的内化,提高文化认知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实践性强,既满足了学生了解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兴趣,在任务实践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体现了文化课教学观念的转变,推动了文化课教学的研究。不过,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它更适于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学习,能够反映共时语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却不太适于传统文化以及知识性强的内容,比如哲学、历史等内容的学习。因为当代社会现象、人们的观念等可以由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方式获得;而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理解、阐释,对于大量知识性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却很难通过任务的方式或由学生自学习得,必须在教师的辅助下才能实现。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极强的传承性,很多传统观念至今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也是导致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与其他国家或文化不同的根源所在。因此,文化课教学不能脱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文化课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量基础上的,除了提高汉语水平之外,习得适量的文化知识也是文化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可见,文化课教学既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观念影响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又要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基于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和传授式的方法对此都无法兼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应用支架式教学法进行文化课教学,因为这种方法能兼采讲授式和任务式二者之长,适合文化课的特点,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认知水平。

二、如何在文化课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理论属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能力的自我建构和发展,主张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支架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并发展认知能力。

这种理论也适用于处于跨文化语境中的留学生,特别是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问题的理解,受其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水平所限,都不可能只通过个人努力习得,必须在恰当的支架帮助下,以现有的语言和文化认知水平为基础,逐步跨越个人的文化“最佳发展区”,发展更深层次的文化认知能力。

根据支架式教学理论,文化课教学可以通过系列支架搭建、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协作学习、评估与反思等环节逐步推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文化认知水平的不断建构和提高。下面将对相关环节进行简单的阐释。

(一)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支架的类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文化课教学中,支架搭建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恰当支架帮助下自主内化为个人知识。从支架类型上看,“支架”主要包括三大类,具体可概括如下:

第一类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而提供的支架,包括案例或故事支架、概念图支架、资源支架、范例支架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使用。案例和故事支架是指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化概念或问题而提供的具有代表性、形象化的案例和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文化知识。比如,学习法家主张“不法古”这一观点时,可以提供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故事;在学习道家“齐生死”观念时,可以提供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故事;关于庄子的处世态度,可以提供他和学生所经历的“处于有材与无材之间”的故事等等。通过这样的案例或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中国文化问题。概念图支架指相关知识点构成的知识体系框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比如关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可以通过概念图直观的展示。资源支架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扩展认知视野而提供的相关媒体资料或是相关资源链接。比如,关于“孝与中国人的亲子观念”这一专题,可以提供“啃老族”“空巢老人”等相关阅读资料以及相关资源链接。范例支架是指教师通过举例、演示等所做的示范以及以前的学生所完成的成功案例。比如,在学生就中国文化的某些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之前,教师应该先就如何调查、设计问题等方面提供一些范例,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调查任务;还可以展示以前的学生所设计的调查问卷、PPT等。通过这些范例,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

第二类是语言支架。语言支架的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汇,掌握比较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认知。对于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语言问题,教师应进行简单的解说和注释。在每个专题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可能涉及的语言表达框架,比如学生总结调查结果时常用的熟语“关于……,我想到了……”“这个故事说明……”,还有一些常用的表达结构,比如“既然……那么”“假使……那么”这类的常用复句结构以及“首先,其次,再次……”这类的语段表达结构等。这些语言支架偏重于书面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应用和表达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的书面语。

第三类是情感、心理支架。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和各种消极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不断突破自己。比如,在学生深入中国社会进行调查了解之前,往往存在畏难心理。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学生们也会因为彼此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分歧。要鼓励学生尽量学会这种“国际化”工作方式,培养团队精神。在学生个人进行探索阶段,往往也会产生畏难心理,应鼓励学生逐渐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毅力,最终获得自我学习和管理的能力。

另外,因为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个性特点、来华时间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提供由易到难呈阶梯排列的支架,便于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支架。比如关于孔子的思想,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孔子的言语,这些言语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翻译成比较浅近的汉语,并辅以一定的简要说明,也可以提供《论语》中的一些原文,供水平较高的学生自行理解。学生虽然语言水平不同,但最终都能获得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另一种是以文化认知目标为核心的发散性的支架。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支架,都可能迈向核心认知,这些支架可以是挑战性的、也可以是传统性的。再如,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孝”的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几类不同的材料,包括《孝经》中的相关文献、二十四孝的故事、相关的俗语谣谚等。学生可以在这些资源中随意选择,只要选择其中一种,能够帮助其理解传统的孝道思想即可。

应该明确的是,教师搭建支架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知识,为学生认知文化现象提供资源和分析思路。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文化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支架搭建、撤销的时机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是动态的。支架的搭建不是一劳永逸的,搭建支架前,要详细研究中高级阶段学生的特点;在学生利用支架的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通过启发、引导等适当提供支架。教师通过学生对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判断支架撤销的时机。一旦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跨越了“最近发展区”,即可撤销原有支架,进一步搭建新的支架。

(二)根据学习主题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相关主题情境

教师应当根据学习主题设置适当的问题或者任务,将学生引入情境。这个情境蕴含逐层深入的系列相关问题或任务,能够推动学生身处其中不断探索、发现,最终跨越原有认知,实现新的突破。

情境创设主要包括问题创设和任务创设。问题创设指教师提供给学生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主要包括阅读、思考教师所提供的故事、案例或其他资料后要回答的问题,以及需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自主查询和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问题的设置应体现出逐步深入的特点。任务创设是为促进学生深入分析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而设计的任务。在支架式教学法中,任务的设置非常重要。经过前期的学习和思考,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后,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或者解决相关问题,能够真切感知中国文化特点,并且由此产生进一步的思考。一般来说,情境创设时应逐渐从问题过渡到任务。因为任务在完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较强,对于学生的知识准备、个人探索能力等要求较高,而问题则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再进入任务阶段,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情境创设应围绕文化专题设计相关问题或任务。这些问题和任务应是学生感兴趣、同时能够反映中国当代社会价值观的中国文化问题。比如“进城打工农民的生活情况”“独生子女家庭的优劣”等等。情境创设应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文化图示等相结合,应与留学生所在高校的专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结合起来,还应体现传统和现代生活的结合。在手段上,情境创设应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真实的文化环境。

(三)小组协作

在支架式学习中,自主探索和协作学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学生先通过自主探索,对相关问题或任务形成个人见解或者解决方案,然后通过小组协商不断修正,并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为了确保学生在小组协作中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应采取一定的策略。比如:对学生任务分配提出一定限定,要求小组内至少两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以免学生各为其政,无法进行相互协商;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后,提交任务分工表,详细说明每个人的分工以及任务执行方案,并说明这样分工的原因;在小组内部分别执行任务前,要召开小组会议,各自提交执行计划,详细说明对任务执行方式、手段、时间、地点等的意见,全体小组成员就每个人的计划进行讨论,群策群力地做好执行任务前的预备工作。任务完成后,小组内部也要进行交流,总结经验教训。

(四)学习结果的展示和评估

在支架式学习中,对学习结果并不做统一要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任务结论应该是开放性的,不应设定“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结论或方案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即可。在这种尊重学生劳动成果,鼓励学生原创性的氛围下,学生往往会比较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其他学生对于这种实践性的成果也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会对展示者给予肯定和赞许,这会给展示者极大的信心和肯定,促使他们在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表现。

以上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没有评估,或者是减弱了评估的分量,恰恰相反,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评估更接近学习的本质,其核心着眼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过程提升个人的文化认知能力。一般而言,可以采取两种评估手段:其一,互评。在每个小组都进行展示之后,由每个学生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本专题的最佳表现小组,然后再由小组内部无记名投票,选出小组内最佳表现个人。其二,自评。在执行任务后,小组再次召开会议,自我评价个人对小组任务做出的贡献以及自己在这次任务中能力的发展情况,就这两个方面在1~5分的区间段内进行自我打分。这个环节既能够促进个人反思,也能使小组其他成员从他人的经验中获益。

在展示和评估环节,学生能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并在与其他小组的合作协商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所学专题的认知;通过个人反思、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估方式,学生能够优化个人的文化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水平。教师虽然不再以传统方式进行授课,但仍起着重要作用,比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程度,提供各种恰当的支架;随时对学生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性和语言性偏误进行指正。教师由“教”转变为“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导演”整个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和走向,“指导”学生探索的路径和手段,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进行解答等。

三、“孝与中国人的亲子观念”专题课教学案例

(一)搭建支架与自主探索

1.概念框架:“孝”观念在古代的变迁

2.背景资料支架

(1)经典论述:《孝经》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对于亲子观念的相关论述,教师可根据学生语言水平进行适当的改写。

(2)故事:二十四孝的故事,电视剧《双面胶》的故事梗概和片断剪辑。

(3)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

(4)社会时事:啃老族、空巢老人等新闻资料。

3.资源支架:跟中国人亲子观念有关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资源推荐,比如相关网站、图书资料等。

4.语言支架

(1)对于本专题可能涉及到的相关语言点进行简单注释。

(2)提供学生进行调查及说明调查结果时常用的语言结构,如“我们共调查了……人,年龄……,性别……,来自……个国家和地区。调查结果是……,这个结果表明……”。

(二)情境创设

1.问题创设:阅读观看背景资料,并检索相关资源,然后想一想,在传统观念中和现代社会中:

(1)中国人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父母?你们国家一般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比如:是否应该完全听从父母的话,婚后是否应该跟他们住在一起,等等。

(2)中国人认为父母应该怎样照顾、教育和对待孩子?你们国家呢?

(3)中国人认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孝顺,他们应该怎么教育孩子?你们国家呢?

2.任务创设:以小组为单位调研并做报告:中国人眼中的“孝”。

(三)小组协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明确的分工协作,完成调查,设计PPT,并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

1.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调查对象范围和数量,实施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介绍调查情况,分析原因,并用PPT展示调查结论。

2.任务调查问卷设计的示例支架:结婚以后,你愿意和对方的父母一起住吗?

A.愿意B.不愿意,绝对不同意C.不愿意,但是如果对方喜欢,也可以这样做D.不知道

3.设计调查问卷的知识支架:在调查中应注意被调查者的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等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以及调查选项的设计技巧等知识。

(四)成果展示与评估

1.要求学生用PPT方式展示调查结果,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

2.由学生无记名投票选出最佳调查小组,小组内无记名投票选出最佳表现者。

3.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学习策略和调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4.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估。

四、应用支架式教学法进行文化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应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文化课教学能够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协商。个人探索阶段,学生需要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自身原有的文化认知与新的文化现象之间进行沟通;小组协作阶段,学生要进行不同文化背景间的文化协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符合文化教学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学习过程,不断修正原有的文化认知,逐步达到新的认知水平。在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一系列支架的提供和任务的设置,能够促进学生汉语书面语的运用和提高,促使学生在已有的汉语水平基础上,通过阅读、归纳、演绎、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突破原有的语言水平,实现双重进步。

注释:

①此处不包括“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因为这类教学是以

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为着眼点,文化的学习是为了扫清语言学习中的障碍,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而此处的文化课教学则是指以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文化认知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学,其着眼点在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嫁接花的方法范文5

在春季的时候,梅花可以在发芽之前进行嫁接,嫁接的时候可以采取切接以及皮下接的方式,或者是芽接、劈接的方式。

2、梅花的夏季嫁接

夏季梅花如果进行嫁接的话,可以在植株的第一次枝梢成熟之后,第二次枝梢萌发之前,进行嫁接,嫁接的时候使用接穗,可以带叶劈接。劈接比较适用于多品种的嫁接,但是注意在嫁接的时候需要套上塑料袋,进行保湿遮阴。

3、梅花的秋季嫁接

梅花在秋季进行嫁接的时候,可以采用腹接法,最好是可以采取长片小芽封闭式接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成活率比较高。如果此时嫁接的梅花不萌发的话,可以在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在树上的芽眼处开一个小孔,让芽萌发出来。这样,嫁接就可以成活了。

4、梅花的冬季嫁接

梅花在冬季嫁接的时候,最好使用根接法。

嫁接花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棉花;优势;嫁接技术

嫁接栽培是一种无性杂交的方法,通过嫁接可以使砧木与接穗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交换,从而提高接穗的品质,使棉花达到抗寒抗病、生长速度快、早熟、丰产和改善品质的目的。现将棉花嫁接优势及关键嫁接技术总结如下,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1棉花嫁接的优越性

1.1提高棉花的抗逆性

经过5年的调查发现,由于嫁接中采用的砧木根系发达,长势旺盛,可以提高棉花根系的生活力和吸收肥水的能力,增强其对低温和高温的抵抗能力,提高棉花的抗逆性和丰产性,延长棉花的生育时间,增加棉花的产量。2010年射阳县清明中期至谷雨后期连续20多天的低温阴湿,常规棉大部分重育第2次苗,而嫁接棉一次育苗成功。在大暑的连续高温天气下,嫁接棉的落铃率也不到30%,远低于常规棉[1-2]。

1.2增加棉花的抗病性

选择的砧木为海岛棉,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尤其对土传病害的抗性更为突出。2009年以不耐黄萎病的湘杂3号为接穗,特庸镇兴胜村张万顺家102株嫁接棉中,发生黄萎病的只有1株;千秋镇滨兴村吴承奎家550株嫁接棉,发生黄萎病的15株,均低于相邻常规棉发病率30%左右。2010年以鲁研棉39号、鄂棉10号、中棉46号做接穗,在盐城市盐都区大岗镇歧山村和射阳县洋马镇北邗村2处同时嫁接,未发生枯萎病、黄萎病和其他病害。

1.3促进早结桃,提高产量

嫁接的棉花由于体内营养物质的交换,植株生长旺盛,促进了花芽分化,现蕾早。一般3片真叶时移栽,栽后10 d左右开始现蕾,棉桃充实快。2010年9月14日即白露后第6天,考察洋马镇北邗村的嫁接棉发现中下部平均有56个棉桃,上部刚至开花盛期,用常规棉的生长规律“白露花不归家”来衡量,产量基本确定。但10月12日再实地察看发现,每株棉花上部有棉桃15~20个,棉桃数量平均为72个/株,且桃壳呈深褐色,壳表皆有成熟的红褐色斑纹,几乎没有青色嫩桃,大部分可于11月中旬吐絮结束。以盐都区歧山村史乃宏家0.43 hm2嫁接棉测算,中棉46铃重6 g,籽棉产量为6.6 t/hm2。在2010年夏秋多雨的年份,夺得棉花高产,充分显示出杂交棉的优越性。

2嫁接关键技术

2.1制钵

选择土质肥沃、偏粘性的土壤,入冬后耕翻作床。苗床宽1.3 m左右(根据薄膜宽度灵活掌握),长度根据田块长短而定。床深12 cm,四周开排水沟,做好畹埂。3月20—30日在备好的钵床里取土制钵,加拌15%复合肥和杀菌剂,喷水搅拌均匀,以手握成团、平胸落地即散为宜。制钵器直径7.0~7.5 cm。将制成的钵整齐排放在钵床内,盖好薄膜,等待播种。

2.2播种

海岛棉于4月5—10日播种,陆地棉推迟7 d播种,播种前6 h分3~4次对钵体喷水,喷水量以小木棒从上至下戳透为标准。陆地棉与海岛棉播量为1粒/穴,播后覆盖1层湿土,轻压实,喷除草剂,搭架盖膜,四周用土封严踏实,防风揭膜。

2.3棚苗管理

播种封棚后10 d内不揭膜。棉苗出土80%左右时,晴天8:00左右将棚南侧用砖头垫起小通风,阴天低温潮湿不通风,如中午有太阳也要小通风。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封棚。随气温上升,通风时间逐步延长,晴天8:00左右揭膜,16:00—17:00左右封棚。第15天后,晴天白天全揭膜,夜间灵活掌握,阴雨天低温中午前后也要通风。15 d后要炼苗,晴天昼夜都要揭膜,阴雨天棚膜不揭,适当通风。

2.4嫁接时间

依棉苗长势情况在5月10—21日嫁接。砧木海岛棉第3片真叶长至一元硬币大,露出一心,陆地棉第1片真叶一元硬币大,露出一心时为最佳嫁接时间。嫁接在室内进行,共有5个环节:①海岛棉保留2片子叶,切去2片子叶以上茎叶;②取陆地棉一元硬币大的真叶和一心;③在保留2片子叶的海岛棉茎的中心垂直向下切长约1 cm口子,将取下一叶一心的陆地棉茎的两侧各削1刀,插入砧木海岛棉的切口中,在2片子叶下的结合部捆紧[3-4];④嫁接好的棉苗,及时移入床内,成排摆放,钵与钵隙间填上表层土,浇足水分,立即盖膜封棚,并盖上遮阳网封紧;⑤用遮阳网盖6~7 d,在此期间如晴天,可在避风向阳棚子的侧面观察苗床水分情况,如发现水分不足,要再喷1次水,立即封棚保温,7 d后逐步揭遮阳网,并由小通风过渡到全通风,炼苗,准备大田移栽。

2.5移栽后田间管理

一是按常规棉操作,二是按嫁接棉生长规律管理。实践证明,不锄草、不中耕、不打老叶、不抹赘芽、迟打顶、中轻后重化控的的管理方法,能够达到嫁接棉无限果枝、有限果

枝、零式果枝同时存在,结桃多、高产、稳产的目的。

3参考文献

[1] 郭香墨,刘金生.棉花良种引种指导[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2] 李红辉,李健强,王爱英.乌苏市棉花示范区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1.

[3] 张玲.优质棉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