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1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与误区
当前美术教育的绘画方式多以临摹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限制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教造型,儿童负责模仿造型。在课堂教学中,儿童将美术简单理解为线条、色彩及透视等,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体现到作品中。其次,只讲究如实再现,忽略艺术创造效果。很多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仅仅以实物为参照,认为将实物最大化的模仿、再现,就是美术要达到的要求。再次,将造型与艺术进行隔离。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两者区分对待,甚至进行隔离。要承认,一幅美术作品成型之后,不但代表着一种造型,更是一种思想和灵魂的深入。最后,各种美术教育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不重视儿童个性发展,单纯追求知识的量化积累,再加上家长对儿童期望过高,盲目给学生报各种培训班,在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下,儿童的天性就会不断被抹杀,使创造性思维无法体现出来。
二、美术教育和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既定模式,通过多个角度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儿童时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个阶段,随着阅读、经历的增加,思维能力也会逐渐提升。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以强烈的感知效果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并逐步将自己的感受和思维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可以说,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选择科学的美术教育方式
世界对儿童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在学习中,每个儿童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化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科学、合理地授课。另外,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儿童学习的一盏明灯,指引他们不断发现新鲜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如果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能够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对儿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关注,找到儿童的兴趣点,打开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采用鼓励的方式,树立他们的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儿童多鼓励、多引导,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儿童体会到来自内心的愉悦感之后,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除此之外,可以举办儿童作品展览活动,让全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可以适时给予点评,找到作品的闪光点,并适当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引导儿童自己动手、动脑。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不仅会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在创作的同时,会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最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儿童迸发出灵感的体验时,就会反复不断地实践,收获到快乐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指引的作用,从多个角度来点评儿童的作品,不能因为幼稚,就对其进行批评,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2、在美术教育中,融合其他科学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将美术教育融合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材料,而且能激发孩子在创作中的灵感。比如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震撼的舞台效果,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文学通过精彩的文字、语句和片段抒写一个个意味悠长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办法,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通过聆听一首曲子,然后将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画到纸上,相信他们画出的画面肯定是千奇百怪、形象各异的,这样的创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有助于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
3、在绘画中鼓励儿童进行自主探索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知识水平,给他们提供需要的工具与教材,帮助其提高创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给儿童教授新的绘画技法,让他们用新的工具来绘画,增加画面的美感。只有给儿童提供充分地思维空间,才能将其大脑的知识打开,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创作出独特的画面。因此,自主探索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重视教师的作用,那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成为空谈。
结束语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2
一、情景――在身临其境中促进主动迁移
心理学上,迁移也称作为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设计情景式的数学游戏,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促进认知上的主动迁移。例如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一课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齐: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价格猜猜猜”的游戏。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手中的这只小闹钟的价格好吗?
生齐:好!
生1:我猜80元。
师:高了。
生2:我猜50元
师:高了。
生3:30元
师:低了。
生4:40元
师:高了。
生5:36元。
师:高了
生6:32元
师:完全正确!奖励你一颗智慧星。
(课件呈现改编后的例题:小猴和小猫比赛折智慧星。小猴说:“我折了34个。”小猫说:“我折的比你多一些。”)
师:猜一猜小猫可能折了几个?
生1:36个。
生2:38个。
生3:37个。
师:有可能是30个吗?为什么?
生5:不可能。因为小猫折的比小猴要多一些,30比34小了。
生6:我也觉得不可能,如果猜30个,小猫就比小猴少一些了。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如果把小猫说的话中“多一些”换成“少一些”,猜30个就有可能对了。
师:那如果真换成了“少一些”,小猫又可能折了几颗智慧星呢?
……
教师通过模仿幸运52中“价格猜猜猜”的情景式游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与兴趣。运用“高了”“低了”等词,教师对学生所猜的价格进行评测,不断调整学生对小闹钟这一商品价格的定位,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和推理能力,又为接下来教学“多一些”“少一些”作好情绪和知识上的双重铺垫。从上述教学现场中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认识“多一些”“少一些”时无形中会受到刚才游戏中“高了”“低了”的正向迁移的影响,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已有经验和新知的联系,特别是在说明“30个”为什么不可能时,能从正反面加以说明,这都是主动迁移的结果,真正实现了“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
二、合作――在珠联璧合中促进有效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活动过程。教师通过设计合作式的游戏,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试一试、凝聚学生个体的智慧,对新知内容进行有效的、有价值的探究,形成小组内的共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以下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设计。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的口袋)
师:先来猜一猜,如果闭上眼睛从这个口袋中每次摸出一个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黄球、白球可能摸到多少次?
生1:黄球20次,白球也是20次。
生2:黄球18次,白球是22次。
生3:黄球16次,白球是24次。
师: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自己猜测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齐:动手摸一摸。
师:好!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导学单的提示来玩玩这个摸球游戏。(教师出示小组合作导学单)
(学生根据导学单的提示进行摸球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师:看来大家合作得不错,都出成果了,哪个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摸球游戏的结果,我来记录到统计表中。
生1:我们组的摸球结果是黄球21次,白球19次。
生2:我们组的摸球结果是黄球16次,白球24次。
生3:我们组的摸球结果是黄球18次,白球22次。
生4:我们组的摸球结果是黄球20次,白球20次。
生5:我们组的摸球结果和第三组一样,也是黄球18次,白球22次。
师:我们将各小组结果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统计的结果和我们的猜测差不多吗?
生1:我发现有的组摸到的黄球多,白球少,有的组摸到的白球多,黄球少。
生2:我发现摸到黄球和白球的个数都在20次左右。
生3:我发现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
师:说得真好!黄球、白球摸到的次数都非常接近20次,也就是说摸到白球、黄球的次数差不多。
合作式游戏的关键是游戏的有序组织,以往在听其他教师教学这一教学内容时,也是采用小组合作摸球的方式进行,但因为组织混乱,所得出的结果不具有代表性,导致后面的发现规律无法进行,影响了有效探究的进行。上述教学现场中教师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了一张小组合作导学单,明确了摸球游戏的顺序和规则,游戏的操作性和指向性都非常明了,学生带着明明白白的任务和要求参与游戏,不仅能感受到游戏的好玩,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从各组反馈的数据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摸球游戏,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有序的合作式游戏,才促成了一次次的有效探究,成就了一个个的精彩发现。
三、比拼――在你来我往中促进灵活运用
小学生的好胜心都比较强,自控力较弱,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在巩固新知时教师可以设计比拼式游戏,把知识点的运用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以积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中的教学设计。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策略来玩一个数学游戏“抢18”。游戏规则是:两人按自然数顺序轮流报数,每人每次只能报1或2个数。比如第一个人可以报1,第二个人可以报2或2、3;第一个人也可以报1、2,第二个人可以报3或3、4……这样继续下去,谁先报到18,谁就胜,请问谁有必胜的策略?请先独立思考。
(约一分钟后)
师:怎样才能找到一定赢别人的方法呢?这样吧,先同桌两人一组,试一试刚才自己想的办法管不管用?
(学生纷纷开始游戏,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仔细聆听。)
师:可以交流了吗?请刚才胜利的学生举手。
(有一半学生举起了手)
师:有谁能保证一定赢吗?
(指名2人上台轮流展示,一共进行三组)
师:谁来总结一下,玩这个游戏必胜的策略是什么?
生1:要争取后说。
生2:别人要是报1个数,我们就要报2个数;别人要是报2个数,我们就要报1个数。
生4:要抢到18,就要抢到15、12、9、6、3。
师:能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倒推策略来看这个游戏,眼光真是独特!
师:下面想不想体验一下打败老师的感觉。
生齐:想。
师:告诉我,要想赢我,谁先报?
生:老师先报!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为了巩固刚学习的倒推策略,没有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而是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抢18”的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感悟游戏获胜的策略,进而灵活运用倒推的策略。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师可以把练习设计成组际间的竞赛,如“采摘智慧果”“抢夺小红旗”“你追我赶”“谁的火车快”等等,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而产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四、发散――在举一反三中促进深度思维
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从某种意义而言,数学学习就是数学思维的学习,数学课堂就是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载体,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体验发散式游戏的乐趣和灵动,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处。例如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设计。
出示: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快乐转起来”的游戏。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圆形的小旗,绕旗杆快速旋转(如上图)。观察并想象一下,小旗转一周各成什么图形。
(学生两人一小组操作、观察、记录)
生1:我们组旋转图1的长方形,形成了圆柱;旋转图2的三角形,形成了圆锥;旋转图3的半圆,形成了球。
师:有相同发现的举手。
(学生基本都举手了)
师:我们重点来看图1,这个长方形我们还能怎样旋转,形成又是什么图形?大家赶快动手转起来。
(同桌合作上台展示)
生2:我们组是绕着长方形的宽旋转的(如图4),形成的是一个很粗的圆柱。
生3:我们组是这样旋转的(如图5),形成的也是一个圆柱。
生4:我们组的转法和第二组一样,现在我还想到可以这样转(如图6),形成的也是一个圆柱。
生5:我想如果直角三角形换一条直角边旋转,也应该是圆锥,但大小不一样。
生6:我想到如果绕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旋转,形成的应该是两个圆锥合起来的图形。
生7:我发现了平面图形的旋转变成了立体图形。
师:你们的发现真多,想法真有创意!
教材练习的原形是一道动手实践题,教师通过改编将它设计成一个变通性的数学游戏“快乐转起来”,学生通过操作得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半圆如图所示旋转时形成的都是相应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球,沟通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但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将它作为一个思维训练的契机,一句“还有不同的转法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正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期待之下,学生才有了更亮丽的思维火花,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得到了涵养。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3
传统的教育理念通常是把学生努力向“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培养,但是随着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政策的实施,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成为了小学体育教学理念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锻炼和养成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一直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孜孜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一直是小学体育教学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中所应贯彻的核心理念。当前条件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既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勇敢、具有前瞻性的改革。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锻炼方法主要集中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结合人体的生理体征,注重对儿童右脑认知功能的开发。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更为注重儿童左脑的开发,因为左脑的功能在于培养我们的逻辑和综合思维能力。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创造力的大小、有无,与右脑的开发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右脑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才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更加重视分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认知功能的培养,这种在教学上的长期漠视导致了我国整体上儿童创造能力低下的现象。体育教学的优点不仅在于可以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更是因为它有助于人体右脑功能的开发。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儿童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观察力、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出色的团队配合能力,这四个“力”集中表现为右脑认知功能的开发。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儿童右脑的开发。比如,多进行左脚带球比赛,左手打乒乓球比赛等,长期坚持下去,儿童的左脑和右脑的开发逐渐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就能进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
2、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每个儿童的身心特点。我们常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儿童生而具有创造力,只是对它的开发程度不同罢了。每个人在受到家庭氛围、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往往会扼杀那些不同个性儿童的创造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在尊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基础上结合其不同的身心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当多鼓励儿童针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鼓励他们大胆想、大胆做,不要害怕犯错误。
3、多开展趣味性游戏,注重学与玩的有效结合。喜欢玩耍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使然,我们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相反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儿童的这一特征来加强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因此,广大体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索和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比如:三人小组足球对抗赛,让儿童在玩耍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配合能力,即便是简单的报数游戏也有利于锻炼儿童的反应能力等,这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儿童在玩耍之余也逐渐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好的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性格特征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儿童的身心尚处于发育的阶段,缺乏辨别的能力,因此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从小学时期就开始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对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最终养成是十分关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呢?
1、创设激励、奖励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探索欲。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强烈的探索欲望。儿童时期由于身心还未发育成熟,对社会上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这个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而保护幼儿的探索欲最为关键的是要采取激励的教学方法。对于儿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一项给定的任务时,我们要给予奖励,比如,可以说:“你好棒,下次继续努力”,“老师看好你”,等等。而对于儿童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虽然最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要给予安慰和激励,比如,可以说:“没关系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2、开展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想象办。结合体育教学的优势,体育老师利用情境教学方法,借助老师极具感染力的表述激发起儿童的想象力。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把眼前的这片操场想像成大海,想象自己正在足球场上不停地奔跑着,想象进球之后的庆祝场景,等等。这些虚拟的情境不仅把死的教材变得活灵活现,而且有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4
一 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1.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氛围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氛围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得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氛围,使创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一代。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奇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二是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地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时表现出一定的主见。三是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 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三 注意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5
之所以强调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因为我们在这样的现代化社会,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来为社会工作,而我国的广大少年儿童又是将来社会的主宰力量,这就使得教学工作必须重视这一方面的训练,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而在这方面,特别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都要重视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将目标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丰富、灵活的创造性思维,确保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不同学科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对于小学的体育教学来说,要加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鼓励儿童勇敢质疑,锻炼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说明他们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有着自己的理解,并思考了某部分的内容,只有提出了疑问,才能真正领悟体育知识的要点。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参与者,这是师生间有效的沟通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新的知识的必经途径。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跨越式跳高”的相关内容和动作要领时,首先可以考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立体的动作画面,让学生更能直观地观察这一体育项目的步骤和动作,这种方式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容易理解一些,这时教师再对关键的动作进行解释,强调基础和重点动作,让学生们去思考重点的技术环节。当学生们对这一动作有了初步的印象,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产生不少的疑问,这时再让学生提出疑问,与教师之间达成互动与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教师要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的观察能力强有利于对体育动作要领更好地学习。小学生在儿童阶段正是开始认识世界的起点,每一项事物对学生来说都很有新鲜感,一旦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好奇心,就会去观察并探究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委,这就是受儿童好奇心的驱使。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后滚翻”体育项目时,教师可以先将动作和技术规范讲解,并示范给学生看,同时,在做这个动作前,教师要求的技术动作和注意事项都要对学生强调,然后可以让其中的学生来进行演示,要让其他的学生注意观察这位演示学生的每个动作,看看是否动作都做到位了,之后让学生对教师和学生的动作有个对比,找出不同之处,启发学生想象一下按照自己的意愿会做出怎样的动作。对于这一点来说,最好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照自己记住的动作要领来体验一下,这样一来,学生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错误在哪里,通过学生对每一步动作以及出现错误的动作都有了深刻的体会,就会耐心倾听教师传授的正确动作和技术要领。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教学进行了一个阶段之后或者学生们掌握了一个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为了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就可以与学生一起开发想象的思维,创造新颖有趣的体育游戏并在班上有效开展。例如结合“跳双绳”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的时候,组织学生参与到跳绳的游戏活动中,并鼓励学生创造新的跳法。当学生在娱乐的时候有了新的想法,开动脑筋来创新不同的游戏形式,而这时,教师就要对每一种玩法都予以肯定,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6
关键词:儿童早教;室内设计;创造性思维
引言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945)在《创造性思维》中认为“创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思维的功能不仅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是发现、设想、更深入的思考问题。设想、提出创造性问题总是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造力就是竞争力,有创意的思维就是通过思维了解事物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有建设性的想法和意见。从早教环境出发,针对于孩子在不同时期所在的环境以创造让大部分孩子能适应的环境,通过环境的感知来了解周围是我们所期待的,在孩子学前的阶段中,孩子不能单纯靠背诵来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是在积累和运用知识的同时激思维的创新。1980年来,美国政府认为,创意思维的开发必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因此他们在中小学开展了数百项实验研究。其中托兰斯曾对142个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教育计划进行了检测评价,证明有72%是成功的。可见创意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早教中心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形态
(一)早教中心的室内环境设计
1.早教中心环境的安全性:安全性是早教中心首要的保证,早教中心永远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只有保证孩子的安全,孩子在中心才能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特别是在早教中心的室内环境中细节的安全更为重要,例如包括了墙壁上是否具有保护性的海绵条,保护孩子在活动中防止撞伤,以及电源插口的位、地面的防滑处理、门窗的安全牢固等这些细节因素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安全。在卫生安全上是否合格也是衡量安全性的一个标准,包括卫生条件的达标,水吧卫生安全,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等都是安全的重要一部分。2.早教中心环境的舒适性:创造的早教中心室内环境要舒适、明快、整洁,主要体现在视觉舒适以及身心的舒适,其中包括早教教室光线充足,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注意室内环境的清洁,早教儿童休息室保持安静,避免嘈杂喧闹对孩子的干扰,早教中心优美柔和或轻松明快的音乐定时交替播放等。3.早教中心环境的功能性:0~3或者3~6岁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要留有专用的房间,也可把房间的某一处合适位置列为不同年龄阶段宝宝的专用活动区域,儿童活动地点选择和场地大小也很重要,早教中心的空间应该足够宽敞,便于儿童的活动。4.早教中心环境的美观性:室内墙面地面的色彩以及家具等主体设施的色彩的选择,影符合一般的审美心理要求,家具应该造型美观色泽新颖,适应的审美需求。
(二)儿童家长的心理研究
现在早教中心的办学力量非常雄厚,良好的教学条件、师资,让许多孩子家长选择的儿童早教中心,家长的心理活动可以大致分别为三种情况:1.安全,放心:良好的学校配置成了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的原因,早教中心具有家庭中不具备的良好的基础设施,这为了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玩耍的条件,他们可以玩耍各种他们可能在家享受不到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早教中心的孩子很多,在早教中心里自己的孩子可以结识到其他孩子。孩子有了玩耍的小伙伴,便多了一份快乐,这使家长更加放心。2.省心:早教中心的快速发展与日益繁忙工作的父母的时间分配原因也很大,每天很多家长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他们没有大量的时间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对儿童知识的培养,更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如果把孩子单独放在家里,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孩子会感动孤独与不快乐,同时也不能够很好地照顾到孩子。而把孩子放到早教中心就不一样了,孩子增添了快乐,家长他们多了一份省心。3.孩子发展:开发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还有许多的因素也同时影响到宝宝的智力开发,在儿童发展的心理过程中,有的时候很难去分辨遗传或者环境的作用,这两个因素往往都是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因素,但是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心理学家们开始将视野扩展到儿童生长的早期环境中。由于儿童随着年龄在变化,他们对原先的环境中的关注与信息选择都会发生变化,这会带来的是儿童心理和思维上的变化。教育学家哈泽说道,“儿童对环境的反应比成年人更为直接和活跃,他们总能发现高低、远近、软硬、暗亮的概念,而他们用来探索这些概念客观物体则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强化他们的学习乐趣”。我们从中便可感受到环境对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儿童的活动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扩大,儿童受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创意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马良莹在《浅谈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认为“培养儿童用要注重给儿童设立民主、愉快的氛围,发展其多种思维方式,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以此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是每个儿童都应该有的能力,从早教中心室内设计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丰富儿童的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提高等相关理论。
(一)创造力从兴趣培养开始
兴趣可以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处于兴趣中的儿童在进行活动时,周围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会变得更加敏感,孩子便会主动和有创造性意识地去注意这些周围的事物,并且会对这些事物进行有兴趣爱好的选择,而正是由于这种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的注意,儿童才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形成知识的积累与经验学习,从而对于儿童创意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创造性思维从想象力出发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的创造思维中,创造力想象的作用更加明显重要。因为儿童的心理发慌水平决定了儿童只能借助想象来思考、来创造;同时,想象力具有随意性、跳跃性的特点,而这些内容不需要儿童学习知识经验就可以可以产生新的联想,在没有拘束、灵活自如的场景中得到乐趣。
三、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形态特征
(一)室内空间形态
室内形态的塑造对于室内空间环境影响重要,以早教室内的内部空间为例,最重要的应该是反映在孩子与环境的整合设计以及室内空间形态的变化,最终服务于人的空间,即“以孩子为主,物为孩子用”,其他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素也是很多,如光照色彩、墙体绘画、视觉中心、儿童专用家具的材质肌理及儿童家具教具的陈设等。不同的空间形态、形象及形状会产生不同空间体验感受,儿童置身于早教的室内空间中往往被早教室内空间的环境所吸引,使儿童感受到室内环境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在空间形态上不规则的形态往往灵活多变。在早教空间中体现在室内空间形态布局上不局限于端庄与平稳或者不仅限于安静的形态,不规则的空间形态具有动感的流线给儿童带来的是轻松与活泼,室内环境变得自由与多变灵活。儿童早教空间的创造方法是对于儿童早教室内空间的多样性与活泼性,又得符合基本的儿童尺度即室内基本功能划分。例如,以0~3岁的儿童来讲,0-3岁是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爬、站立和行走成为他们日益学习的技能,对于室内环境他们充满好奇心,应该满足他的好奇心,鼓励他的探索活动,赞赏他在房间里的每一个“新发现”。对于3~6岁的儿童,他们开始能辨认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他们开始和周围的儿童进行游戏,相比0~3岁的儿童他们需要的室内空间可能会相对大一些,以便于儿童充足的空间活动。满足了儿童在空间形态上的要求,儿童在心理上将会得到满足,不同的空间形态给予儿童不同的精神感受,构成了以儿童为主的空间布局,而这样的室内空间形态对于儿童创意性思维的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位于青岛万象城内的家盒子(FamilyBox)第六家分店室内空间形态的变化营造了一个具有创意性的室内空间环境,中心里所带给孩子们的审美与创意性思维的启发是值得学习的。在这个相对于有创意的空间环境里面,孩子们可以进行游戏、玩耍,而他们尽可能做了平时却不能去做的一些自由活动。整个空间划分为活动区和游泳区,在活动区空间划分上分为平面地面、抬高地面、智趣体块、智趣空间,通过这种的空间划分,改变了以往一种平面活动的习惯,空间的多样形态才使得创作出如此贴切的空间。
(二)主题性空间设计探索
随着当今主题酒店、餐厅、酒吧等公共空间设计的兴起,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快了人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活方式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得以呈现,对于早教主题性的设计要求也便随之提高。主题性的早教空间设计主要体现在情景式的体验艺术课程和生活自然体验上,往往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年龄阶段的教学特点针对于不同的教室创造不同主题的室内环境,促进儿童创意性思维的发散。例如早教中心设计智商课、情商课、财商课以及全脑潜能课等,财商课主要培养儿童如何消费、金钱运用、交换金钱,从而发展儿童的领导特质,根据课程的内容便可以设计营造与课程相干的空间环境。另外以0~3和3~6岁不同年龄成长阶段,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兴趣需求出发,营造不同主题的儿童成长空间,0~3岁儿童在主题性设计上应注重动作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来展开设计,3~6岁的儿童求知欲和探索欲增强,活泼好动应该在为孩子提更更大活动空间上展开主题性设计。为儿童创造主题性的设计,这些都会对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在主题性空间设计上可以利用形态模拟的方法,通过对外在某一主题事物的研究,包括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主题场景而反映早教室内空间主题环境上来,对儿童心理和生理产生启发的灵感和思路上的迸发。
(三)室内空间视觉引导
海思(Haith,1966)发现,当婴儿在注视一个运动着的刺激物的时候,其吮吸的速度明显减慢,这表现了婴儿对于运动的物体有更多的注意。如果两个空间内其他方面属性都一样,儿童将更倾向注视于内具有运动性因素的空间,动态空间引导孩子从“动”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把孩子引导进入活跃的思维空间。在动态空间上早教中心可以利用地面、围护面、各种管线、活动的雕塑以及各种信息的展示等加上老师与孩子的各种活动,形成丰富的动势。另外组织灵活的空间,方向性比较明确,在游乐区与教室或者休息室之间有多向路线,而不是单项路线。利用有动感的线型,引进自然景物,如花木,阳光等。利用流线性的趣味性的地面、地面或者墙面,引发儿童对动态的思考,又具有引导性。利用形态模拟来在室内设计中利用,在视觉上营造与现实中的事物相像的事物,在视觉上形成具有创造性的设想,抓住儿童的视觉审美,形成富有创造性的视觉引导。例如,室内视觉上可以将绿色设计生态的想法带到早教室内设计中,模拟大自然的形态,给予儿童感受足够的想象空间,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结语
创造性活动总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进行,而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便在与早教室内环境中迸发。也就是说在室内环境中需要给儿童以舒适、创意、引导的室内环境支持。减少对儿童空间的限制,在此基础上给予创意性的体验与引导,挖掘儿童创意潜能,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室内环境刺激和体验的机会,便于儿童产生创新性活动强烈的内驱力,激发创新意识,发挥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钱泳蓁.3-6岁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马良莹.浅谈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03):57-59
[3]段烨妮.基于时间维度的儿童房室内设计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4]杨莉君;钱泳蓁;余贤睿.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N].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6):103-109
[5]周兵.张书鸿.形态模拟在儿童居室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