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1
(一)巴文化是西南山地主要的核心文化形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包容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对巴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和周边诸族群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及其历史源流研究应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向度之一。巴文化在历史上应是一种重要的族群文化和地域性文化,按人类学与考古学的“文化圈”理论,巴文化是居于西南山地文化圈中的核心文化形态。《华阳国志》就称早在泛信史时代的三皇五帝之世,华阳之壤,就有巴、蜀之国,足见巴国及其巴文化历史之悠久。[6]而至于信史时期的周武王时巴人就建立了雄居西南的古巴子国,其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7]由此可见巴文化虽具有地域特征,但其对中原传统文化在南方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这可以从今天川东及其它巴地出土的大量汉代器物、汉阙、建筑遗址等得到证明。可以说在较早的历史时期,巴文化与汉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就相互融合而形成了一个包含多层次、多维度的区域文化形态。因此,巴文化研究对廓清、还原或重构民族文化交融以及中原传统文化与巴文化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巴文化研究有利于推动学术繁荣,实现“以文化人”的学术目的,由此巴文化研究同样应掮负起人文精神传承的主要社会责任,这是巴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内容。巴文化与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等一样,是民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一支,其学术研究的深入,既有利于推动全局性学术繁荣,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其成果的传播和再释必然达到以文化人的特殊效果。如中国上古文化主从问题、古民族迁徙问题等,随着南方考古文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但也同时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看待中国早期古史和文化提出了更为科学的依据。从历史衍进的角度而论,巴先民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一,这可以从人类考古学所发现的中国南方古猿,以及“巫山人”、“建始人”、“长阳人”等原始古人类可以得到证明,它们与古代巴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学说可以说就极具挑战意义。[8]由此可见,巴文化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全球性学术研究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三)巴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和深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构想,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因而巴文化研究必须与现实致用相结合,推动巴文化的普及与创新性发展及产业化转型,这也是巴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向度之一。巴文化作为西南山地文化圈中的核心文化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丰富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过对巴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窥见民族持久繁荣的动力与根因,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新的助力。同志就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9]由此可见,文化繁荣发展也是执政兴国的根本。以史为鉴,秦一统天下,废文用暴,焚书坑儒,至二世而亡;汉以秦鉴,尊儒重文,修礼而治,创四百余年之伟业。所以要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践行中国梦,就必须要以文化人。因此,巴文化的研究,就是在切切实实践行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措施,推动全民族重视文化、复兴文化,从而真正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二、巴文化研究对南方民族文化传播的推动
南方民族文化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视野中一直被视为蛮夷文化,但恰是在这些所谓的“蛮夷”之地,不仅将中原文化加以融合、创新,并不断传播,而且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具特色的文化样态。而且,巴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形态一样,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全球化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巴文化研究在推动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推动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认知,增强民族自信和凝合力。巴文化作为区域性民族文化,与世界诸多民族文化一样,是构成世界文化的一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巴文化研究符合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不论是为促进学术繁荣,还是促进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多极和谐,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从文化特性来说,巴文化与南方诸多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它们遗存的建筑、绘画、雕刻、音乐、歌舞、文学等艺术及其它陶瓷、漆染、金属加工工艺等,可以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巴文化与楚文化一样,同样好“祀巫祝”的习俗,而且据《汉书》《华阳国志》《后汉书》等记载,“巴”与南方诸多少数民族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其文化之间也有着许多共性,巴文化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和传播南方诸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巴文化的传播,诸如巴山民歌、巴山背二哥、竹枝词、巴渝舞,以及薅草民歌、土家族摆手舞、巴地皮影戏等,它们都属于巴文化研究的范畴,通过深入研究,不断扩大其传播和影响,达到世界化认知,从而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凝聚力。这一过程是与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一致的。但在新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坚守文化的多样化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中西方的文化发展史来看,中西文化既有差异,也有共性,这种共性的基础可以说就是由人性所决定的,正如一些西方文化人类学家所认为的各地原始人类的文化极其惊人的相似,就在于他们都建立在人类的原始思维方式上,无论是原始思维方式中的“万物有灵论”,[10]还是“原逻辑思维论”,实际上都不过暗示了原始人类注意到了事物的共性与联系,由此也才导致文化的共性。但文化问题又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它与民族、地域等有诸多的联系,因而文化确实又具有多样化特征,其不同形态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文化多样化可以说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对中国各地域各族群的亚文化圈的研究正是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仅是文化发展的趋势,也蕴含了世界人民对自由与和谐共处的政治多元趋势。因此,从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巴文化研究正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实例。人类历史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不断碰撞和交互作用下发展演变而成,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争取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巴文化研究有利于推动南方各经济区域形成文化向心力和整合力,实现文化软实力打造,推动区域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巴地作为中原之民南迁的主要途径,对巴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南方诸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本来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廓清巴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以及与蜀文化、楚文化和渝文化等之间的历史源流和本来关系,同时这种研究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志就讲:“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9]从“巴”的先民来看,与周同属姬姓,[6]皆为黄帝之后,在流迁中不断与蜀、楚等发生交流与融合。从此种意义上讲,巴文化研究乃是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它同样有利于推动汉文化的整体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交融与建构。当然,对巴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了解地域文化的特色与特质,并以地域文化研究为中心,促进区域文化、经济、教育、旅游等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产业开发必须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和条件的,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明源流、传承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和依托,才能使文化产业等开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持久的经济效益。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文化精神传承的关系是极密切的。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儒学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既有的文化传统。这个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文化积淀,构成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识、文化血脉和价值系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党和国家把传统文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我国历史文化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繁荣兴旺的时期,巴文化研究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面临着极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文化精神传承必将为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
三、结语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2
【关键词】传者 大众传播 西部文化构建
一、大众传播对文化层面的作用探讨
著名传播学家韦尔伯・施拉姆指出“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在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较大的语境下,思考在大众传播时代西部媒介如何构建一套有效实用的信息传播系统从而实现西部形象的塑造与抬升,以及对外传播与地域文化构建与弘扬意义重大。
针对大众传播对受者的导入功效,大众传播的导向作用在地域化媒体职能上的开展可细化成文化构建与传播。文化构建是自身的,内部的,媒介的介入视角是通过媒体的传播作用培养出较为完备的文化认同,而文化传播是外在的,发散的,媒介的操作应从西部文化的有效输出以及自身形象的妥善表达出发。但更重要的是,在构建与传播之间,媒介的工序也应囊括自身地域文化的合理打包和扬弃,从而将本土文化进行规整与包装,将文化这一集群概念进行品牌塑造,“名片式”处理。
谈及文化,其近义词在于软实力的框架之内。西部在经济上已经失去“先占”,因而文化的提炼,塑造,包装必须着力于本身特色。媒介的传达若要脱离本土地域的场地获得更多的“收听”,那么其传播内容必须保有其内容的独特性和吸引力。若一心致力于描摹东部发达地区的文化发展路线,不考究自身地域对文化的赋予与养成,那么西部文化的传导将缺失受众市场,没有抵达标的的传播则无意义。
二、大众传播对西部文化的构建介入
地域文化的凝练与概括需要媒介的审度,地域间文化的强弱势之分从传播学的角度可以归根于传播策略的好坏。好的地域文化需要媒介的得当捕捉与层层过滤,将地域文化的特异性,优越性合理甄选,从而较好地推出地域文化样本。
西部文化塑造特指西部地域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文化形成并丰富完善的过程,体现为文化积累、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变迁、文化重组、文化创新等方面。之所以探讨大众传播与西部文化塑造的关系在于大众传播对西部文化的构建有着攸关作用。本文从媒介传播内容这一要素出发,探讨优质西部文化如何在大众传播时代完成积累、传承、发展、变迁、重组、创新的过程。
三、媒介传播内容对西部文化的构建意见
传播内容以信息流作为载体,信息流的广泛输出通过一个一个地域与磁场的突破完成。理想状态下,文化构建的基础在于一定局域内受众与局域内大众的群体重叠,即西部媒介组织在进行内部(辐射地域内)传播时,其受众同时作为区域内大众应当对自身地域文化认同与媒介传播内容之间的吻合。若西部传媒组织只试图单向传播,不在二次传播,多次传播过程中汲取受众反馈,那么其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播内容将与受众的心理预判产生偏差,难以达成传播内容对受众的彻底输出。以此,传播内容在其区域内不能获得受众认同与肯定,那么其传播链条将会产生断裂,区域外传播将难以进行。
西部媒介组织在进行文化塑造的介入中应当注重自身传播担当,应当明晰自身传播介入对文化塑造的责任与影响。大众传播作为辅助文化传播的工具,不能失落当地区域文化本应被推崇的价值。西部地域虽为我国欠发达地区,但西部媒介不能以经济为短板作为其传播内容的主流输出,应当考虑拟态环境与现实差距存有的一定偏差,不应盲目放大西部经济层面的不足,拘泥于西部经济对文化沉淀的拖滞,从而缺失其优秀文化的呈现信心。西部媒介在操作时应当考虑到其传播内容的使命性,考究其向内传播与向外传播的双重任务。
西部文化的一个核心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宣传应当成为西部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领军事物。少数民族文化相对恪守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但对于立足于西部文化历史与现状,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西部文化的重要任务,其传播价值对于丰富我国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媒介的任务是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置于一个可观摩的平台,将其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通过媒介具化再进行传播。归根到底,西部媒介必须致力于其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免受外来干扰的同时进行优异文化的外向喷发。文化本是一个弹性流动的概念,其语义空间里包含文化的形成,变更,消失,若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不被西部媒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维护和保全,其容易在信息流的卷动下沉落甚至流逝。
四、总结
大众传播环境下西部媒介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媒介资源,用话语权编织一种共生空间,将优异文化纳入传播正轨,形成本区域内高度认同且具有向外推广,宣传价值的优良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梅雨恬:《民间审美空间的断裂与追寻――论大众传播时代民间文化的处境及其自身张力》[J].载《大众文艺》. 2008年第10期.
[2]姜飞:《大众传播媒介介入跨文化传播过程的路径》[J].载《新闻研究导刊》2002年第12期.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3
伴随我国城镇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关注群体变得越来越广泛。民间艺术从对农民的情感表达向产业化的方向进行了转变。民间艺术带动了农村文化内容的革新,更显出了它所代表的独特地域特点。并且,在当今信息化发达的条件下,民间艺术的传播途径更加的便利和迅速。例如陕西的“面花之乡”——合阳。在当地民间艺术市场化的发展推动下。将面花原料改为用泥烧制为陶器。这样一来,把本来食用的面花变成了工艺产品,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贵州安顺的屯堡文化也是一个民间艺术产业化的例子。当地的农民充分利用民间的文化资源,把农村的曲艺、剪纸、绘画等作品变为了当地的文化艺术产品,提高了农民的艺术审美情趣,带动了农村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例子都是民间艺术在产业化发展中的表现。通过产业化的运作,农村文化的发展具有了先进性。受到这种影响,各地的民间艺术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创新,被广大的消费群体所接受。农民开始充分借助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对旅游产业进行了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民间艺术在文化传统中的精神表达
民间艺术作品的特点是:以农民大众的视角进行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所以在这种价值观的体现下,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作品。传统的农村文化传承中,民间艺术的观众是主导生产和生活的农民,这个时候的民间艺术主要承担的作用是供农民进行艺术欣赏和进行审美需求。因此创造出的艺术作品一部分也用于装饰作用,因此具有实用价值。这个时期的民间艺术带着原汁原味的乡村气息,它注重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形式的表达,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和风景特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对民间艺术进行弘扬的意义所在
1.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和弘扬,可以丰富农村文化的建设内容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是农村在新时期建设农村文化的基础,作为传统文化的媒介,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新型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具有当地文化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积极的保护和传承,吸取民间艺术的文化精华,丰富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促进农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文化水平。
2.对民间艺术进行继承和发展,具有建设和谐农村和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它具有对人们进行道德和文化宣传教育的目的。建设新型的农村文化,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支持。大力的推广民间艺术,既可以展示农民的艺术才能,又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农村的建设具有很大的作用。
3.对民间艺术进行推广,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创造力农民群众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可以使新型农村文化的建设更加快速的进行。由于民间艺术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优势,对民间艺术进行创新。要保留传统的民间艺术内容,这些内容符合农民的生活,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因此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具有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也使农民更加充分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能够对民间艺术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制定了许多的政策,如非物质的保护政策,这就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推进作用。传承并弘扬民间艺术,是我国和谐社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继续推广。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民间艺术由于处在农村生产生活和艺术欣赏的边缘部分,所以许多技艺在传承过程中渐渐消失了。这种情况要认真的对待,要通过当地文化部门的带动和引领,提高民间艺术的地位,积极鼓励人们进行学习传承,加大政府的投入,保证民间艺术持续的发展下去。
结语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4
关键词:区域文化;地方文献;第三产业
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的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与地区文化、经济、政治、历史、文教、科学技术关系密切,反映了特定区域的文化深层次结构。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文化产业是潜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地方文献对于发展区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试分析区域文化、地方文献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文献建设提供依据。
1 地方文献概述与区域文化
我国拥有悠久历史,同时因文字书写、保存技术的发展,地方文献的历史也十分的悠久,可以说冠^全世界,这为地方文献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需注意的,当前受社会大背景影响,地方文献建设发展仍相对之后,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方法学研究都落后于文化大国。值得欣喜的是,国内学者对地方文献的研究比较活跃,研究的课题越来越广泛,地方文献开始成为图书馆藏的重要组成,1995年地方文献事业发展到了高峰,在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极大的推动了地方文献工作的现代化,文献的收集、馆藏、开发等环节有了质的飞跃。地方文献工作从结合自身特色,由本部门、本区域工作角度,向多元化、多地域合作发展,文献工作向信息化、网络化迈进,部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经济对于地方文献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民族文化建设、民族品牌建设、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关系密切,这为民族文献开发与利用拓展了视野与思路[1]。
2 地方文献工作思路
2.1 做好采访收集
首先,明确收集的范围与收藏的重点,地方文献内容十分广泛、载体多样化、数量也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地方文献建设历史悠久的区域,地方文献的数量非常惊人。故,需要把握文献的资源特殊性,提高其品味,选择与地区文化该关系更为密切的文献,收集的资料应包括历史沿革、社会变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文化源流等方面的。如景德镇的地方文献,便应以瓷器历史、瓷器相关的文化习俗、瓷器产业等方面的文献文字,又如江西临川,名人辈出,则可以将临安文化名人作为收藏的重点。通过数字化建设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共享。其次,需要做好地方文献的保护工作,受经费限制,相关机构需要初步建立起文献的保护收集制度,尽快的扩大收藏量,避免文献的流失,可联合出版单位,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呈缴制度,以行政制度保障文献的收集,提高作品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还需要把握文献的散发规律,特别重视挖掘有价值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对于通过正规渠道采购困难的文献,则需要深入基层、建委等组织,不遗余力的进行征集,与相关组织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再次,需要加大社会宣传,以提高社会大众、组织机构的重视,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呈缴文献,为文献征集工作做出贡献。当前,我国许多正轨的古籍、散佚的文献都是由个人捐献。最后,还需要具有考察能力,能够深入基层,对于那些在野外的文献资源,如岩画、岩壁书法、碑文等,也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利用无人机摄像技术获取[2]。
2.2 突出地域文化,重视文献开发
地方文献极具特色,深刻反应了地域文化,在进行文献采集、储藏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地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打造特色性的文化品牌,如前文提到的景德镇有关瓷器文化的地方文献,就是其他区域无可匹及的。在中国,还有许多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地域,流传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如何有效的收集、利用这些文献便是所有图书工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图书工作者,首先需要做好地方文献的目录、索引编制,做好相关课题研究,这些课题需要地域文化特殊,以提高文献的数据质量,方便馆藏文献的搜索、利用,也利于今后文献的收集。对于现有的地方文献,也需要深入挖掘,对于文献中记载的名人典故、风俗习惯、名胜古迹等内容,对于研究地域文化有重要意义。可与图书出版机构、娱乐企业等组织与机构进行合作,挖掘文献中潜在的价值[3]。
2.3 数字化建设与信息共享
共享是实现弘扬、传播优秀区域文化的重要途径,图书部门需要重视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文献的数字化、格式转化、处理、云存储等工作。同时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如建设地方文献资源阅览APP,提供地方文献网络下载服务等,让更多的感兴趣的大众能够便捷的阅读这些文献,这也利于文献研究者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馆藏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了解基本的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积极关注新技术,能够熟练的应用图像处理、文字信息处理相关技术,提高图片、文字信息的快速处理[4]。
3 小结
地方文献工作重来不是单纯的文献、保存工作,而是现代图书文献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地方文献浩繁,还需要具有科学管理能力,遵循地方文献发展规律,结合区域文化,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在实践中,不怕辛苦,做好野外资源收集、加强与重点单位与个人的合作,提高文献的藏量。最后,还需要重视资源的开发、共享,以充分挖掘文献的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宋玉军.区域文化发展背景下民族地方文献建设[N].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6):147-151.
[2]周锐.城市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文献工作――以大庆油田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07):128-129.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5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在近几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将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研究落到实处,也使得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创设校园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得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一直没有占据有效地位,这就必然造成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针对不同学校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整合、拓展与探究,在完成教材中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入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究及教学,如达斡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民族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感知及鉴赏能力,并扩大音乐视野,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体会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在教育中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与此同时,又将各民族的风格通过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所采取的措施
1.培养教师具有防腐的多元文化知识,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法。“请进来”即聘请了马头琴教师及达斡尔民族舞蹈教师,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马头琴及达斡尔族民间舞蹈。教师不仅在学习中了解了民族音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还邀请历史研究办公室的老师,为教师们进行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的讲座,更加补充和丰富了教师的民族文化知识。“走出去”即有计划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系统学习,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2.运用多元文化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发挥艺术特有的共性。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在平时的电视或一些媒体中稍有了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反而学生对于一些流行音乐较为认同。所以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及视频,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赏析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更好的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和体验快乐。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更新以往音乐教育理念,以树立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本观念,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贯穿其中,灵活运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来传授,通过音乐来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6
【摘要】民间法是法律多元理论下出现的相对于国家法而言的一种民间规则体系。在社会生活中,民间法以其乡土性和内控型的特点,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民间纠纷,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民间法价值观与国家法的价值观相悖,在某种意义上民间法成为国家法制现代化的阻碍,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冲突。本文将从民间法与国家法产生冲突的原因、解决方法以及解决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民间法;国家法;沟通;引入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015-01
1 民间法概述
“民间法”一词是由苏力教授所创,并在其著作《法制及其本土资源》中首次使用。目前,民间法一词的概念已经超出了苏力教授最初的概念。国内基本观点认为:民间法主要是指“这样一种知识传统,它生于民间,出于习惯,乃由乡民长期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显现,因而具有自发性和丰富的地方色彩”。民间法主要包括家法族规、乡规民约、宗族规范、行业规章和少数民族的习惯法,并且具有朴实、简洁、方便、合理、易操作等特点。
2 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解决方法
民间法形成于中国传统的民间社会,具有长久的历史积淀,并且融合了中国社会传统的文化因素,具与有中国民间社会高度融合的特点。而国家法则是在现代法治思想指导下所制定的一种国家法制体系,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的结晶。在国家全面推行法制化的情况下,国家法与民间法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冲突。解决冲突的方法无非有两种。一是扼杀民间法,采用送法下乡的手段。二是寻求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沟通。
法代表着一种规则,无论是国家法还是民间法都调整着社会的秩序,只不过范围有所不同。因此,沟通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突破点便是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也就是都具有得解决纠纷的职能的共同性。因此,将民间法适度的纳入地区司法活动,是解决国家法与民间法冲突的有效途径。
3 民间法的引入手段
基层法院的调解制度,应当是引入民间法的重点环节。民间法以其浓厚的地域性和乡土性,深深地扎根于民间社会,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人们之间产生纠纷时,往往首先按照民间规则解决问题。在法院的调解中,应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是引用民间法的天然的环境。法院调解避过了诉讼的繁琐程序,通过使用民间法调解来解决纠纷,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当事人的问题。 在案件的判决以及判决的执行中如果有涉及民间法的部分,在不违反硬性法条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民间法的规定来判决或者执行。这样不仅可以使判决在当地更有威信与说服力,还可以减少判决执行的阻力,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
在决定引入民间法之前,基层法院应当对当地主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善良风俗进行调查,筛选出合理的民间法进行备案,以备使用。这样不仅能够使基层法官深入了解民间法,以便在法院的调解、判决与执行中更好的运用民间法,快速有效的解决纠纷。而且更有利于国家法对民间智慧的吸收,更好地促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沟通与交流。
4 引入民间法的标准
民间法以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上升到国家法那样精确的科学高度,并且有良俗与恶俗之分。因此,有区别的引入民间法对于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沟通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善良的民间法应当符合以下的要求:(1)具有合法性:民间法能够被司法适用的前提便是必须具有合法性,即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2)符合道德要求:中国历来强调“德”在教化治民中的作用,因此历史积淀下形成的民间法应当符合道德的要求。弘扬善良风俗,摒弃民间法中的陋俗。通过对善良民间法的适用对民间法进行优化引导,使民间法更加符合社会需求。(3)须能定争止纷:民间法之所以能够被引用为法律适用,便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纠纷。因此,所要引入的民间必须具有这种平息纠纷的智能。按照当地习俗合理的对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分配。充分发挥民间自动愈合机制的功效。(4)一定范围内的普适性和广泛的社会接受性:民间法只有具有这种特点,才能达到引用民间法的目的,起到稳定当地秩序的作用。
总的来说,将民间法有选择的引入司法实践,对于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沟通与和谐共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民间法以其地域性和乡土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法的缺陷与不足,起到快速有效解决纠纷的作用,免于纠缠于不必要的诉讼。其次,民间法所调整的是司法活动的外部环境,将民间法引入司法,可以使国法与民间法更深入的接触,吸取民间智慧,完善国家法。国家在法治化的过程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某些民间法。法官对于民间法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在面临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时,基层法官往往面临很大的压力。因此对于民间法的态度,有待于国家的进一步明确。在我国法治化的进程中,民间法对社会的作用毋庸置疑。正如苏力教授所说:“任何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根本目的都不应是为了确立一种权威化的思想,而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调整社会关系,达到制度上的正义。”以国家法为主,民间法为辅,以国家法指导民间法,才能更好的实现法治的现代化,更好地实现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蓝图。
参考文献
[1] 王洪莉. 一种法学的社会学视角 [C].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10-125
[2] 秦强.乡土社会与法律二元结构 [C].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38-155
[3] 张赫.民间法进入司法的意义及方式 [C].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60-168
[4] 李静.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与互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