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生物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生物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教学创新的重要标准。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高中生物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许多教师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但并不能有效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从而造成了高中生物课堂信息技术运用低效现象的产生。
1 妙用信息技术,加强高中生物课堂学生主体的突出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承认与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事业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最新要求。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固定性太强。在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先对已经学过的生物知识进行学习,再引入新的生物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在这样的生物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足,师生之间的配合关系得不到体现。应用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教学形式引入到生物教学活动中来。例如,生物实验、生物纪录片等,都可以成为活跃高中生物课堂的重要因子。
例如,在讲授《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应用人与自然的纪录片或者丰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圈的强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这样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发挥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了解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更促进了高中学生生物能力的提高。
2 妙用信息技术,加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创设一个真实与形象的学习情境,能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学习动机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对生物知识具有了解与学习的向往,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生物知识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那些与高中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微观生物进行展示,有利于学生了解生物世界的神奇。另外,教师也可以应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这样有利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讲解《细胞中的糖类与脂类》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认识到细胞中的糖类物质与脂类物质。教师为学生展示细胞中的糖类物质的放大图以及脂类的放大图,让学生对细胞的构成有一定的了解。在情境创设的同时,教师可以用“你们认为细胞中还应当具有哪些物质”之类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动,使学生的眼前与头脑中都有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得到调动,将有利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
3 妙用信息技术,加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重点的突出
一些高中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总表现出无奈,他们认为高中生物知识难度太大,自己无法很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些生物知识。这就使得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是高中生物教师要突破的重点之一。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讲解与突破。高中生物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应用,根据高中生物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特点,正确寻找教学重点。例如,生物知识上的定义与规律等具有抽象性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进行单纯的讲解,而是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处理,使学生对其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例如,在讲解《受精作用》一课时,教师对受精的过程以及作用进行口头上的讲解,不能让学生对其透彻的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动态性的画面,使动态的画面与静态的讲解相结合,在播放相关的动画时,教师可以口头讲解,来引导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关,降低生物知识理解的难度。只有这样,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是无所不在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对课堂进行优化,对过程进行丰富,对总结进行开拓,有利于高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一中学,吉林 公主岭 136105)
参考文献:
[1]郭亦文.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31.
[2]齐爽,邵娜娜.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生物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2):51-52.
[3]李珊珊.创设教学环境,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J].生物技术世界,2012(5):87-88.
[4]周康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生物教学[J].成功(教育),2012(10):249.
高中生生物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 农村高中 生物教学生活化 信息技术 地方资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它在生物教学生活化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怎样在农村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相比城镇高中,对于农村高中来说,田野、树林、草地、池塘、河流等为学习生物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能使学生积累不少感性知识。因此,我们要区别对待信息技术在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与在城镇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在农村,只有合理地将利用地方资源与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生活化,达到教学最优化。我结合教学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如何在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几点经验。
一、在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较其他学科更为迫切。
1.信息技术使得微观生物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或者会片面理解。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放大显示任何细胞结构的详细部件,可以无限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无限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例如: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教学,我先演示色彩逼真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全形,给学生们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通过图形中细胞质基质部分的闪动和色彩显示,让学生们正确地区分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接着逐一演示和局部特写放大各个细胞器,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对主体探究的过程,掌握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线粒体”为例,我将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闪动、放大,并由外到内将其各个部分分别进行定格特写和重复演示等技术处理,同时提出探究问题:线粒体的形态如何?结构如何?其内膜有什么特点?内膜的结构与其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让学生通过积极探究、自主发现,理解并真正掌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实现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微观结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其教学效果为传统教具所无法取代。
2.信息技术能弥补实验室条件的局限,使得生物抽象的运动过程直观“可见”。
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都是运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向学生展示交互性的动态过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DNA双螺旋结构及碱基互补配对过程、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能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讲授“基因的表达”这一节课时,由于教学内容抽象性强,实验不易操作,难以实际观察等原因,教师可以考虑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显示动画课件,并播放内容解说,模拟逼真,相得益彰,从而使学生顺利地从宏观生物的性状过渡到微观领域的基因和蛋白质,并能进一步领会到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接着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基因转录成mRNA,再由mRNA翻译的过程”,完整再现微观世界的基因表达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基因控制蛋白质产生的过程,顺利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大大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
3.信息技术使得生物课堂得以延伸,能弥补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全部直观地观察到,但是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生物学科中,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能在瞬息间表现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热带雨林的丰富资源,海底世界的奇妙,南极北极的生物,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等等,这一切在此之前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到,也难以想象。而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领略世界的博大、生物的精彩,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是用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的,我们提倡用信息技术将生物教学“活化”,但不是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只有做到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做到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科学化、合理化运用。在农村,许多东西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并且学生所学知识也能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生产中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特别注意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实用化。
1.根据具体内容和现实条件选择是否运用信息技术。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或都必须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高中生物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掌握的,或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的,或只需教师做简单的指导便能融会贯通的,或在现实的农村生活中能观察到的。如在讲到生物固氮一节时,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到田间,亲自查看豆科植物根瘤的多少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这些在城镇中学是无法实现的,只能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因此,这些知识根本用不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了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而像一些微观的现象或暂时观察不到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再现。如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进行的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来演示。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高中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加上课本中有些与化学相关的内容接触过早,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蛋白质的结构与合成”,教师通过多媒体模拟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合成过程,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蛋白质的多样性、多肽、肽键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再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个体发育和基因的结构与表达等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也都能帮助学生进行空间思维,使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其生理过程。
2.利用信息技术还原、再现情境,巩固学生的学习过程。
事实上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因为知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地处农村,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更容易扎根于现实生活,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寻,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使自然生命体在体验生存、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中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与领会,满足其追求生活意义,超越现实与自我,进行创造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如果某些实验能在现实条件下完成,建议只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增加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出结论,提高学习效率。如:植物的向光性,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各小组自己种几株小麦幼苗,并准备火柴杆、不透光的纸盒、剪刀,采用空白对照、 条件对照、相互对照、标准对照等方法进行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好实验记录,并得出结论,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结论;之后以多媒体动态地再现植物向光性实验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吸引力,活化、生活化、社会化课堂教学。又如动物的个体发育,我将其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亲自观察蛙卵发育为蝌蚪的过程(蛙卵在农村极为常见,因此每位学生都可以亲自做这个实验),并记录每个变化阶段的时间,形成观察日记,最后带到课堂上交流。之后我通过动画模拟再现了蛙卵发育为蝌蚪的过程,再用录像显示蝌蚪的变态发育,验证了学生的实践观察结果,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3.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知识。
在农村高中参考书籍有限的情况下,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使得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如在课堂学习“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教学中,我布置一个“吸烟与癌症”的课后探究问题,要求学生能根据已学的知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己检索相关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再通过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各自的优缺点。这个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教材、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师生等多个方面。但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摆正学生、教师、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立足本校、本地区特点,处理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巧妙地将利用地方资源与使用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就能让课堂教学精彩有效,就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基础教育信息化路在何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4.
[2]李宏春,吴华希.谈高中生物教学的媒体优化[J].中学生物学,2008,(24)3.
[3]何克抗,吴娟,赵兴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创新试验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1.
高中生生物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系统优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体系封闭,缺乏科学思想;技术至上,忽视情感和目的;对学生关注不够,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对教学设计目的性的认识。科学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并不是照搬全抄所构建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必须结合当今一些主流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去借鉴。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优化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出发,增进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有序性特点
整体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系统的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逐级展开教学设计,其次还要把握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广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加以组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控制。如,在进行必修I中相关"蛋白质、糖类、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时,传统的教学就是逐个逐节从基本单位-聚合方式-空间结构,从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进行。学生在学习时枯燥无味,原因是教师缺乏对知识系统的优化设计。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引入生物体内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性,从开始强调"蛋白质、淀粉和核酸等都是由小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剩余的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研究讨论,逐级解决,老师只需要每节课给出相应的提纲,在学生出现困难和遗漏时能够"锦上添花"就足够了,即节省了时间又增进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就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如,在"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讲解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基因,黑板上画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让学生在"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自行演练基因的表达,体验基因表达的有序性,教师再从参与的细胞结构和载体等方面综合表述。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实现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二、把握好教学优化设计的开放性和有机关联性
教学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要考虑教学环境。生物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坚固的实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都是开放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各要素又是相关联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之间也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生物教学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如,针对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要监测教学过程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
三、重视教学设计的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生物学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定向、定量、定度的作用,即教学设计向哪个方向走,它怎样符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否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的交流,教师必须抛弃"竞争-淘汰"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的循环机制。
四、一些具体的教学优化
1.优化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形象,具有节奏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上巧问巧答,精妙的过渡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对自己语言优化的渴望和行动。
2.优化课堂内容,突显重难点。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重构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
3.优化教学环境。科学安排时间,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宽松时效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
4.优化教学反馈。教学中可通过课堂后的巩固练习或单元测试来达到教学反馈的目的,教师应注意选用典型的题目、紧扣重难点和考点的适量题目优化教学反馈。
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普及化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班级教学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在教学搞一刀切,个别教学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落空。而分层教学对教师讲师因人施教,对学生讲师异步学习。师生双方努力,最终是指向每个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和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而且还要认真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掌握其它学科与本学科知识交叉点、关联点,运用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知识为生物教学服务。提高学科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师自身综合文化素质,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学什么”,而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学会了“怎样学”,学生才能独立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总之,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掌握新型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深化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
总之,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发掘生物课程教学的潜在资源,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应用,实现教学设计优化。
参考文献:
高中生生物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效果评价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生物教学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要切实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高中生物合作学习教学中要注意些什么,如何检验合作学习效果呢?
1.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1.1做好生物课堂合作学习设计
在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常自觉不自觉地以权威自居,因而课堂上不由自主地采用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根本变化,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教学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生物课程教学规律和合作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为合作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来说,生物合作教学设计的要点集中在教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堂评价三方面。在教学前,教师要做的是:明确学习任务、教学目的,认真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效果检测表,就合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测并准备好应对措施;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有:将课程目标合理分解,合理划分合作小组,布置合作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重要问题、生物课题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让各小组代表展示学生合作学习成果或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合作学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并对学生合作学习表现、成绩进行客观评价,最后进行重点问题讲解总结,鼓励学生共同进步。
1.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组织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坚持组内互补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个人差异合理进行分组合作教学。以此为指导,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生物课题研究和团队合作,挖掘学生潜力。如在“模拟尿糖的检测”试验中,教师可以“组内异质”或“组间同质”为合作基础,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结为一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对,进行团队合作实验。然后教师对学习小组的交流活动进行辅助和监控,积极为学生解答问题,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这对教与学来说,是极其有利的。
1.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在高中生物合作学习中,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情意功能,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重视师生情感交流,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努力,教师只有提高自身修养,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所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驾驭、掌控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关心学生、积极鼓励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师德感化学生。其次,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法,积极通过情境创设、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增强课堂趣味性。再次,教师要通过及时、积极、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在小组实验结束后,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学习难点进行重点讲解,促使学生在反思中进步。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
结合高中生物新课标要求,合作学习教学应用效果要满足三个条件。
2.1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加强交流与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通常首先就合作学习在生物课教学中的应用要点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合作学习制度,并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样,生物合作学习效果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为检测标准。
2.2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通过生物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排斥心理,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合作学习模式作为教学改革方式中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教学有效性不断得到验证,但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始终是衡量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目标。此外,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提高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实践意识是衡量合作学习效果的定性标准。
2.3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作为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手段,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予了学生发挥个人主动性的机会,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成为检验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求,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生物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生生物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 有效教学;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53-002
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不断改变,目前在我们江苏高考中属于选科,不计入高考总分。因此,很多学校的生物教师的数量偏少,工作量偏大,他们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相对较少,迫切需要一套能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分析。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1.有效的教学分析
1.1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情分析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进行,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清楚学生的思想状态,真实地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讲学生之所难,解学生之所惑,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1.2有效的教材解读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教师要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研读教材,真正把握模块之间、章节之间的规律顺序、逻辑关系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编写意图和精神实质;把握好教材重点,解决好教材难点;熟悉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科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例如,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这节内容分析时,我们不仅要明确在知识维度上“核酸的研究过程、核酸的种类、结构、分布和功能”;在能力维度上“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结构图、流程图处理信息”;在情感维度上“敬畏生命、感叹奇妙、求实质疑”等学习内容的本质,而且还应看到该部分内容是“细胞结构、细胞增殖、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等内容的基础。
2.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手段。高中生物教师一方面要熟悉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另一方面还要重点学习新课改实验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模块、不同的章节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要做到: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问题的生成;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三要有益于诱导学生深入思考,迁移、运用所学概念、原理;四要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生物学学习方法。例如,对于高中生物教材中那些基本概念、事物名称、科学事实等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讲解、阅读、示范、演示等直接教学方法为主的建构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更为经济、有效,如基因的概念、生物进化观点等。对于复杂的生命本质、生理过程、科学规律的学习,应倡导探究性学习,例如“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
二、有效的师生交往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交往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用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沟通师生情感;用的动作、赞美的语言给学生力量;用幽默、比喻、广告词、谚语、诗歌等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给课堂注入活力,从而搭建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平台。例如,在讲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这个实验时,我开玩笑地说:“病毒DNA注入到大肠杆菌后,住在别人家,吃别人的,用别人的,最后还把人家的大房子给拆了,真是一个没有良心的家伙”。风趣的语言博得了学生的开怀大笑,在学生的欢笑声中,为计算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百分比做好了铺垫。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启发、引导、调控课堂教学的纽带。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什么样的问题才会促进教学相长,才是有效的呢?
1.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
切忌提出“是不是”“对不对”诸如此类无助于发展学生心智,而且浪费时间、降低师生交往的低效问题。例如,在讲解基因突变时,我提出如下核心问题:(1)什么是基因突变?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都能传给后代吗?(2)基因突变的原因是什么?(3)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基因突变发生在什么时候?任何细胞都会发生基因突变吗?(4)基因突变的结果怎样?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有什么影响?通过以上核心问题,能清晰地体现出该课的脉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主干知识。
2.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
根据人类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规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从易到难,注意问题的层次,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问题解决-新问题产生-进一步解决……”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锻炼并逐步提高。如在介绍完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后,我设计如下层层递进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1)F2中的性状类型与亲本相比,有什么不同?(2)哪些是新组合的性状类型?(3)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吗?(4)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中9∶3∶3∶1的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的3∶1能建立数学关系吗?
3.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提出的问题要有益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问题的指向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4.要给学生思考的时空
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再让学生回答,回答后也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评价。
5.问题要及时评价
学生答完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评价要体现公正性、激励性和示范性。
四、有效的学习方式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简单的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在生物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的智慧和力量,获得知识、体验成功。如对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些关于事物名称、基本概念、事实等有关“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可开展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的互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个体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协作与交往,培养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错误的机会与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如对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等活动课以及各种实验课,一个人很难或无法完成的工作,通过集体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3.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些涉及概念、规律、原理的应用、各种探究实验等“为什么”“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适宜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怎样教好生物以及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下如何更高效的学习生物知识的问题上。本文对此作了一些探索,期待能对具体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高中生生物学习计划范文6
1 微课的应用让教学实现三“实”
微课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突破,打破原有的预习学案为主、课堂讲授为主、课后题目练习为主的单一学习形式。借助微课在课前、课堂、课后中的应用,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师生互动,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问题探究的推动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1.1 将微课置于课前,让教学准备更“充实”
课前,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贮备和新知识的交叉点制做简明扼要的微课。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如在学习免疫调节之前,笔者通过收集助阵红丝带活动、卡通呈现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等资料,制作“我所了解的艾滋病”的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该微课介绍了HIV病毒的特点、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引发学生思考免疫细胞起作用的过程以及T细胞的死亡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机理。同时,引发学生对红丝带活动的关注,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声像(卡通)结合的新方式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化,促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预防传染病或者帮助他人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生物与生活和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好地关爱自身、关注健康。
教师可利用一些跟教学有关的人物传记、科学发现的过程以及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制作成微课,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他们的思想。例如: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之前,先通过孟德尔一生的微视频资料来认识这位科学家,介绍其清贫的出身、修道士、学者以及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让学生了解到孟德尔科学研究的事迹和突出贡献。通过孟德尔的事迹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轻视任何一门学科,具备勇于探索、孜孜不倦的实验精神。
教师也可利用探究实验的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制作成微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一探究实验中颜色反应的微课,提前让学生观看,思考颜色产生的原因,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带着问题听课,注意力更加集中,参与度更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1.2 将微课植入课堂,让教学资源更“丰实”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导入、重点突破和知识体系构建等环节设计微视频,将视频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呈现微课,丰富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借助视频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问、交流、对话、质疑等,使课堂呈现一种新的活力,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根据知识点设计新颖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作好铺垫。如在“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导入时,就可以通过观看里约奥运会的射击比赛,联系生活常识和初中生物知识,让学生思考控制运动员生命活动中心的位置。通过生活中的这些事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机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对重难点的点拨,教师同样可以借助于微课。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通过给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装片制作过程,总结归纳出制作的步骤及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又如,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第一节教学中得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个结论时,用计算机三维动画模拟细胞内各个细胞器的分工与协作,加上旁白的语言,可以让抽象的内容更直观化。
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借助微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的重点及规律。如在遗传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内容教学中,将遗传信息的发现、遗传物质的结构、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放在这同一个主题中。在学生观看视频时,教师提供配套的课前学案,利用有效的问题确保微课的效果。学生在完成视频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在线检测。通过结合视频、小组讨论,经典习题视频讲解,最后由学生完成知识梳理,促进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1.3 将微课延伸课后,让教学巩固更“扎实”
微课可用于课后作业、课后自主探究的活动课或课后自主复习中,帮助学生巩固重难点、易错点,扩展学习、迁移应用,引出后续学习内容。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要求学生回看有丝分裂,显然学生对细胞分裂中涉及的染色体变化产生了混淆。因此,教师在那些容易让学生感到气馁的地方提供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回顾,并通过习题反馈,在合适位置加入对应习题,使学生掌握得更为清晰。又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自然界最基础的代谢过程,也是学业水平和高考的必考内容,对于这部分的内容考查要求也比较高。为了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认知,通过借用任春磊老师改编的《Superstar――致敬叶绿体》视频,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歌词中巩固学习。并通过录制视频讲解题目,当有学生再犯同样错误时,系统就会推送相关视频或文章为他们答疑。这样从而实现借助大数据,确定最适学习视频。
2 微课的反思,让未来走向三“化”
通过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借助微课有针对性地进行新知的学习或者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补漏,从而实现个性化菜单式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如何改进也做了深入的思考,笔者希望通过反思,让微课的未来走向三“化”。
2.1 呈现方式需多样化
微课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除PPT视频、真人讲解演示外,卡通动画、电子白板等形式的加入会让微课更加生动有趣,知识要点的呈现更加简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其心理特点。此外,教师也可借鉴国外添加字幕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强调重难点。教师应当多尝试自主学习类、讨论类、探究学习类等有利于发挥学习者自主性的授课方式,真正改变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
2.2 内容组织需系统化
微课配套资源的建设不仅可以含有多种题型的相关练习,还有知识地图、学习任务、成绩统计、奖励制度、编辑个性化课程、自定学习计划等,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并给予师生及时的教学反馈。知识地图将零散的知识点人网络图的形式串起,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明确指出知识点所需掌握的技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2.3 评价系统需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