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举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举措范文1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团队
一、优化团队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团队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工作是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因此,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拔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中的关键,其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决定着团队在人员组成方面是否合理,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是否实用,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是否突出等。因此,在选拔团队带头人时,不仅要重视科研水平的考察,还要重视管理能力的考察,同时重视对团队带头人后备力量的挖掘和培养。
2.培养团队骨干。团队骨干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核心,要加大对中初级科研人员尤其是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条件,如增加外出学习机会、优先支持科研项目立项等措施,提高他们的科研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
3.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高职院校,其“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和产学研工作方式,在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培育中同样重要,聘请行业企业或其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有助于完善团队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团队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有助于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提升团队科研创新能力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应采取措施,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具体措施有:一是制定扶持政策,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平台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地方政府应优先支持应用型研究的工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增加科研经费投入,解决高职院校科研经费不足、科研基础条件差的困难,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活动搭建平台。二是推动产学研工作进程。产学研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倡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活动,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中小型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在产学研合作中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水平,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三是促进协同创新工作开展。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即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整合优势资源,联合攻关,进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地方政府应鼓励组建和培育交叉学科的科技创新团队,优先支持协同创新项目的立项,并增加相应科研经费投入,为高职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具体举措包括:一是优先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项目申报,尤其是依托科研平台的高级别项目申报,充分利用校内科研硬件条件,支持团队进行创新性科研活动,锻炼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二是依托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引导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产学研工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团队与中小企业的科技对接活动,提升其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高职学院的区域辐射能力。三是营造软环境,增加科技创新团队科研经费的投入,调动团队科研积极性,加大团队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四是引入考核机制,合理制定考核指标。将获取科研项目和经费作为考核指标之一,重视科研项目的质量,对于考核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给予额外的经费资助,鼓励其后续科研活动的进行,并在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中进一步倾斜和支持,为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支持。
三、采用双主体创新模式,营造团队创新的文化氛围
传统的创新模式,以高校为创新主体,缺乏企业参与,仅凭高校自身的科研资源进行一定的创新性活动,科研成果产出虽多,但理论性较强,实用性较差,与市场需求脱节,很难进行成果转化,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应用性研究为主的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是其办学模式,产学研是其常规工作,在其创新体系中要引入市场机制,采用高职院校与企业“双主体”的创新模式。一方面,企业拥有灵敏的市场“嗅觉”,将市场需求及时反馈给高职院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发挥科研创新优势,组织科技创新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根据市场需求,引导或协助企业进行创新性研发和技术创新,可以减少科研成果市场化的风险。
在双主体创新体系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重点还包括营造良好的团队创新文化氛围。科技创新团队在人员结构上包含校内科技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团队的运行与其文化内涵相对应,在双主体创新体系下,要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为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即量才而用、合理奖惩、鼓励创新的团队文化,将团队文化建设贯穿于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过程中。创新的团队文化,鼓励团队成员开拓思维、勇于创新,鼓励科研活动中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协同创新,保障了校企间知识转移的有效运转。一方面,校内科技人员了解了市场需求,提高了科研成果产出的实用性和转化的成功率,降低了市场化的风险,可以进一步争取更多的科研立项和科研经费,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带动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企业研发人员掌握了新知识和新技能,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促进企业进一步加大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研发投入,激发团队的创新热情,同样能够带动整个团队的创新才能提升。因此,在双主体创新体系中,营造良好的团队创新文化氛围,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对校企双方是双赢,对整个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完善激励机制建设,激发团队的创新潜能
激励机制建设,是延长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生命周期、激发团队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潜能的必要手段,是提升团队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激励机制建设应包括以下四点:
1.制定合理的考核奖励制度。依据签订的计划任务书,分阶段进行考核,从整体激励入手,既重视团队成员的考核,也注重团队整体绩效的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团队成员给予额外津贴补助,对于考核优秀的团队给予额外的科研经费补助,并将科研成果按一定比例折算工作量,这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向心力,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潜能。
2.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措施。对于绩效突出的团队成员,除津贴等物质奖励之外,还应重视精神奖励,如在业绩考核、年终考核及各类评优争先中优先考虑,在各级别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中优先支持,在高级别科技奖申报时优先推荐等。这些精神层面的奖励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荣誉感,激发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潜能。
科技创新的举措范文2
在这春意盎然、播撒希望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隆重表彰*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荣获*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呕心沥血、辛勤工作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把普及青少年科技知识、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作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是市委、市政府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广大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构建了新的载体,提供了新的舞台。从今天受到表彰的十位同学身上,从三维获奖代表感人至深的发言中,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是我们深刻感受到*这座英雄城市蕴藏着无限活力和创新潜能,使我们对*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实力核心在于科技的实力、人才的实力。当前,*已进入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正在以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揽,全力实施*湾“四点一带”开发、城市“四大功能区”建设、打造产业链经济等一系列战略重点,着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智力作支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创造性、可塑性强,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三个理念”。一要牢固树立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就是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的理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抓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性、紧迫感的认识,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和长远意识,切实肩负起教育、引导、服务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职责,不断把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引向深入。二要牢固树立抓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就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市有50多万青少年学生。他们完成学业以后,绝大部分将回到*工作和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质,将直接决定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直接关系着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进程。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让更多的青少年在科技创新的环境中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确保我市科技创新事业后继有人,永葆繁荣。三要牢固树立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就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理念。总书记指出:“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育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正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能力和素养,实现从“读科学、记科学”向“懂科学、用科学”的转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青少年学习科技知识、参与创新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学生逐步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埋头苦干、精益求精,才能摘取科技创新的果实。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希望广大青少年持之以恒、锐意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的海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借此机会,给广大同学提几点希望:第一,要着力夯实知识基础。就青少年科技创新而言,知识就是基础,执着是动力。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有参与创新的底气和勇气;只有确立了执着的意志,才有科技创新成功的可能。广大学生一定要把加强学习放在第一位,以锲而不舍得精神、水滴石穿的毅力努力学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特点,培养健康有益的个人爱好,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培育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第二,要着力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也不例外。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丰富的创造灵感,就会有所发明和创造。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整个社会,要顺应青少年成长规律,对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要加以发掘、鼓励和保护,让孩子树立敢闯敢试意识,敢于提出疑问,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动手创造,在攻克难关中寻求创新的乐趣,在创新中体会知识的重要,从而在全市青少年中激发更加强烈的科技创新热情。第三,要着力强化进取意识。不懈的追求是引导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力量。有创新就会有失败,创新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希望你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树立志向远大的人生追求,把执着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性修养,培养不骄傲自满、不轻言放弃的进取精神,力练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性格品质,为今后成长、成才、成功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第四,要着力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创新成果的根本标准。只有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才有生命力。希望同学们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善于在社会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创新课题,捕捉创新机会,依靠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勤思考、多实践,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发明创造活动,并力争形成自己的创新成果。第五,要着力发扬团队精神。在求知、探索、创新的道路上,个人的力量是相当有限的。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即使他再聪明,也很难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在一生的事业上有大的建树。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一位发明家无不是善于同他人合作的楷模。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希望同学们牢固树立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互相支持,互相借鉴,互相帮助,把创新的火花汇聚成创新的火焰,共同攻克科技创新的难题。
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付出在今天、收获在明天的基础性工程。全市各级各单位要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高度,把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强保证。要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深入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工程,通过设立科学课、举办科技讲座、组织开展课外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青少年的科技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各级科协组织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要发挥科普组织的网络优势,突出重点,努力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科技、共青团等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能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全力配合,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局面。要确保工作举措到位。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大造成反映我市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项品牌活动,成为培育和造就青少年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工程”,要加快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市青少年实践基地为重点、科技特色学校为主体、社区科普示范园为补充的科技教育网络体系。要集中力量抓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把热爱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吸引到队伍中来,尽快建立一支由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技辅导员队伍。要确保保障机制到位。进一步加大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和资助,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为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评奖机制,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公开、公正、公正开展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审工作。要探索建立有利于活动持续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施展科技才华、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创新激情的长效机制,努力使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在参选项目范围、参选作品数量、获奖项目档次上有新的突破,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科技创新的举措范文3
针对以往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覆盖面较低,参与人数较少的问题,要首先构建全员参与的兴趣平台,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按照相关要求组建本人研究方向的多人一组的兴趣组。要求学生每人每年至少选取一方面兴趣科研创新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选择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校外课题,特别是与本专业学科发展相关联的科技项目。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二级学院要成立兴趣小组结合平台,就某一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和研究并以此为依托突出抓好拔高平台,这一平台建设是出成绩见效果的关键,要普及与选拔并重、质量与效益并存。多视角就是多角度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比如:科技创新要强化诚信治学教育,倡导学术文明;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研究方法,研究习惯,研究态度及研究意识等制定探讨研究计划方法;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上要引入目标管理、精细化管理、项目管理等科学性管理方法与理念等等。多举措就是激励机制效果突出,实施机制切实可行。比如:浓厚学术氛围开办“博士及教授讲坛”;研究生与本科生“结对子”实行一帮一,一助一,多帮一创新团队建设;实行学分置换制度,参加“全国计算机嵌入式设计大赛”并取得名次的同学在相关课程学习时候可以免修;要有一批甚至是一大批有热情肯投入的教师,学校要通过制度建要求并鼓励教师引导带动学生搞科研搞创新;每年投入相对较多资金支持学生进行科研立项并按照科研立项正规程序引导学生撰写立项书及答辩,获得学校资金项目支持的要进行过程监控与管理,要出成果见东西。
注重成果积累与转化,形成学、研、产良性循环不看广告,看疗效。科技的事情最终还是体现在应用上,理论源于实践而最终应用于实践并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重在培养,但绝不是只开花不结果,因此,成果必须要积累,可以面向市场的必须经过合理的包装进行转化。高校应该建立自己的“大学生创业中心”[2]实现大学生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变。可以考虑引进实力雄厚企业的实验科研基地,弥补学生科研实习的不足,依托实验室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打造学、研、产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互动机制。取得收益的科技产品要把效益的一部分反馈到学校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中,增强学生创新的硬件设施,设立专项“科技奖学金”,从制度上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的热情,从实际上让那些具备并为之不懈努力的学生们从成就感上得到应有的回报,以群体提拔个体,以个体典型示范群体。同时,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疑会对毕业生就业与求职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对具备创新能力的同学是情有独钟的。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是创新,一个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创新,那么学生的创新就是学校发展的外在显现。
拓宽渠道,完善可持续性培育体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低,他们将来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限制,生存就要受到威胁,学校声誉就会受到影响,学校品牌就会被拖累,学校发展就要面临从新洗牌,这是一个我们教育者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因此,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必须着眼于未来,面向社会,可持续可发展,要变“阶段性”为“长期性”、变“局部性”为“全局性”。学校上下应该牢固树立素质能力教育思想,全员参与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的实施过程;全方位开展,做到学生科技创新“六进”即:进课堂、进公寓、进实习、进社会、进设计、进人心;建立学生与教师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术梯队,形成科技创新“传、帮、带”。实施过程要课程化不要课余化;一手抓科技创新指导与服务,一手科技创新市场的培育与服务;走出去,开拓科技创新市场,项目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请进来,广开科技创新渠道,真正把教育融入社会,溶于时代进步。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可行性策略是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能力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等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国内部分高校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ResearchTraining,简称“SRT”计划)也是可以借鉴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实行UROP(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计划[3],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也有独到之处。除此之外,学校各社团组织特别是科技类社团应该重点扶植并应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成为学生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教师创新的播种机。诚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更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在相对情况下适合的只是暂时的,可行性策略也要相机抉择,学会改变实现自我创新。
作者:孙平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
科技创新的举措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创造性、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哈尔滨工程大学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对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氛围还不浓,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学生还把学习定格在“接受”型学习上,还没有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上,还没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据统计,有近86.2%的学生把课余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才是最关键的,这才是提高综合测评名次及获得奖学金以及日后保研、就业的唯一途径。由此,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氛围还不浓厚。
2.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面还不够,广泛性不强,普及率不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总是集中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对参加科技活动有足够的兴趣,而且也在实践创新中尝到了甜头。尽管这部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给学校争得了荣誉,但我们冷静地看,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影响面很小。究其原因,多数学生觉得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离自己还比较远,自己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有的学生想参加,因缺乏正确的引导,无从下手,因而就放弃了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同时学校组织、动员的力度还不够,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竞赛、轻普及”的短视倾向,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对优越的科技创新活动场所和空间以及必要的引导。
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良性机制还没有形成。目前,很多学校缺少统一的规划,把科技创新变成一种随机性的活动。遇到重大比赛,便组织学生参加,缺少平时的经常性的训练过程,没有完备的激励和制约措施,学生参加不参加创新活动,完全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兴趣和爱好,这就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非常被动,往往是组织者着急而学生不愿意参加,或者是学生想参加而学校没有这方面的组织和考虑,二者相互脱节;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对课外科技活动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带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学校都应该有一定的激励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4.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措施不到位。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无论从政策上、经费上、保障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许多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在时间上,由于教学计划中课程总学时较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甚少,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难有充分的保证;其次,在与学生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在谈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都反映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指导,或者没有开放的实验场所,限制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再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没有专项研究基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而对这项工作望而却步。
二、对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几点思考
(一)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
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多样化、创造性的要求尤为重要。学生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关键要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近几年,虽然学校在压缩第一课堂总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一些成效,但与同学的实际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为保证教学质量,大幅度地压缩第一课堂学时也不现实。因此,协调好两个课堂之间的关系,不在于时间量上的此消彼长,而在于将两个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既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又能发挥其在多样性、创造性培养方面的优势。在这方面,机电学院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学院在大一开设了四门与创新有关的研讨课,引领学生入门,在大二开设32学时的创新实践选修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大三的课程设计与学生的创新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多出成果,学校也为学生设立了创新学分,这些举措都为学生在创新时间上给予了充分保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指导,设立专门的指导教师
目前,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指导。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缺乏,使得学生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有好的想法和较高的热情,但是在实际创新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困难。同时,由于学科专业的局限,使得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项目很难开展。比如,这次全国机器人电视大赛,由于只有机电学院学生参加,所以,在技术上受到了很大局限。所以,建立相应的教师指导体系以及跨学科专业的协调体系成为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要想作品上层次,没有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是很难完成的。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指导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还基本停留在自发阶段,缺乏相关政策的规范及保障。这需要相关部门早日出台措施,为建立教师指导体系提供政策上的保证。目前,机电学院已经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竞赛纳入到了学院年终老师的绩效考核当中,并对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的科技创新当中去。
(三)搭建平台、烘托气氛
目前,基层科技普及活动相对较少,学生参与面不大,普及率不高这是当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直接面向同学的普及性的基层课外科技活动的缺乏,使广大学生对课外科技创新接触较少,直接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效果。很多同学反映很想参加一些普及性的科技活动,但是总觉得无从下手,没有机会。由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在数量、质量上虽然近年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学生的参与面有限,这就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基层院系活动作为补充。目前,机电学院除了开设创新实践课外,还面对低年级和高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举办两类科技竞赛,并成立了以培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宗旨的机器人协会,在低年级成立了创新小团队,要求每班至少一个,学院的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只要学生有项目就可以进实验室。这些举措旨在搭建创新平台,烘托气氛,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科技创新,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四)校企联合、筹措资金
阻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发展的另外一个难题是资金问题,很多好项目的实施,需要很大一笔资金,完全靠学生自己拿钱或完全靠学院投入都有一定困难。目前,学校团委为学生科技立项准备了一些资金,但也只能解决一部分,和一些项目的预算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另外,初次接触科技创新制作的学生还很难立项,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免去学生的后顾之忧,学院走出校门与企业联合设立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金。企业每年为学院出资用于科技创新,学院每年所举办的各类科技创新赛事以企业的名字冠名,为企业扩大影响,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学院几年来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像全国挑战杯一等奖、全国机器人电视大赛亚军、亚太地区季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一系列突出的成绩,学院的科技创新普及率也达到了80%。随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确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会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我们将继续努力,继续探索,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迎接挑战”作为学生科技创新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营造“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优良学风,努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举措范文5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格局 新特点 科技创新
目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不但总量增长势头迅猛,而且由于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潜力大,能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其他部门起引领带动作用,因此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凭借其惊人的增长速度,一举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高速发展,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8%~10%,平均为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2倍。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2006年全球GDP约为44.5万亿美元,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为2.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6.5%。2006年中国GDP约为2.6万亿美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为580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22%;中国GDP占全球GDP的5.8%,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20%。2006年中国GDP排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居全球第4位,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2位。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随着高科技及各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群的主导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世纪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凸显新特点
1、新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
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开始向工序分工转变。产业链和产品工序的作用日趋明显,产业由梯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移。例如,由于SMT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整机厂板子都不再生产,而是开始投资研发,加大新机型组装和销售力度。
2、技术、品牌、资本、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作用加大
市场、资金和技术的国际化使得国际竞争由资源、产品的竞争转向技术、品牌、资本和市场份额的竞争,核心技术和品牌成为竞争的关键。电子信息产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生产规模。中国2003年半导体产业的销售总额仅为200亿元,利润只有3%;而跨国巨头英特尔公司的销售额超过2300亿元,其利润高达18%。就整机厂家来说,中国微波炉第一大户格兰仕由于依靠定牌加工(OEM),自身收益也只有3%~5%。
3、跨国公司主导地位突出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几万个跨国公司,但在各行业有影响的只有几千个,主要以世界500强为主。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这些跨国公司的兼并之风席卷全球,主导竞争潮流已成定势。2004年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为1.4万亿美元,而全球排名前40家电子企业的销售额就达到1万亿美元,占全行业的71.4%。
4、空间集聚效应增强
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效应导致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中,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已成为全球基本格局,按照产业链形成了许多产业基地。以前跨国公司都喜欢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而现在正向中国集聚。
5、柔性制造技术正在兴起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逐渐成为潮流,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点。为了适应多样化、批量小、总量大的市场需求,柔性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使得满足不同消费群要求的众多产品应运而生。
6、电子及通信正处于重点技术转型期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主流。数字电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对未来发展影响重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日益成熟,并成为未来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的重点。在通讯领域,数字技术正在全面取代模拟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已开始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数字电视广播已在全球很多国家试播,数字音频广播也已进入商品化阶段。
7、核心产业的作用日益重要
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和专用设备仪器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产业,其实力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电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是由于他们掌握并垄断着核心软件和关键基础元器件的设计和生产。
8、产品界限和产业界限日趋模糊
数字技术促进了音视频、通信、计算机三大类产品间的互相融合。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交叉经营、资源共享且相互渗透已是大势所趋;计算机、手机、传真机大量进入家庭,使消费类产品和投资类产品边界模糊。数字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PC和TV的融合,使家用电视机、计算机、通讯终端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
9、产品本地化产销形成气候
出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国际跨国公司都在大力促进本地化战略,通过独资、合作等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战略与发展举措
为顺应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律,真正贯彻落实国家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方针,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结合我国信息产业实际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科技创新战略
2006年8月29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是“一体两翼” 战略,即: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的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1)一个战略主体。就是以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和支撑产业由大到强。
(2)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攻克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等核心技术,突破发展瓶颈。二是面向信息化重大应用和市场需求,推进三网融合,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领域实现技术与产品的突破。
(3)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行业科技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制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自主创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产业发展举措
(1)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点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拥有一批核心技术专利与标准。在下一代网络、数字电视、家庭网络及智能终端、平板显示、汽车计算平台、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和传感网络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集成电路在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领域自给率显著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比重明显提高,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多份额,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2)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标准制定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跨国公司和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小企业群。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提高研发成果产业化水平。在推动应用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和推动作用。
(3)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信息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安全可靠、支撑宽带多媒体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三网融合,推动宽带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继续保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由规模扩张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
(4)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努力培育全行业的创新精神。推动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鼓励企业开展创新的宽松环境,完善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条件手段。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造就一支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5)要积极营造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环境。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国信息产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积极推动出台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6)认真组织实施信息产业重大专项。信息产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要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包括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宽带移动无线通信、下一代网络等,这些专项与国家科技发展重点是一致的。
(7)推动形成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协调管理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克服机制和体制弊端,构建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协调机制和管理架构,在政策、资金、条件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科技创新的举措范文6
模型设立。
模型的建立,要考虑的是一般的线性回归模型,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公式解释:技术创新(SQ)、金融规模的支持指标(GP)、金融结构的支持指标(ZCQ),可以采用Eviews进行数据拟合,得到相关的方程和检验结果。
变量模型的选择。
本模型针对变量的选择,选用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的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自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个的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的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此处可以选用SSRL,FIR,ST和NESU为内生变量。
实证分析结果
使用面板数据模型验证方法,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所提供的1985年到2010年黑龙江省10城市相关指标计算得到相关数据,具体计算公式为: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1)引入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同时,为了减少异方差的影响,对各指标取了自然对数。面板数据估计的一般方程模型形式为:其中γit是因变量,xit和i分别是对应于i=1,2,,N的截面成员的k维向量和k维参数,N为在截面上选取的个体数,k为解释变量的数目。
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期为t=1,2,,T。判断样本数据究竟符合哪种模型形式,可以利用协方差分析构造统计量F1、F2,冒号右边的是对应的检验临界值:
结论分析
本文通过对模型应用分析可以看出,该模型能够计算出金融创新对科技发展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计算出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目前黑龙江省金融发展对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金融创新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育程度,同时科技创新的发育程度也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