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1
关键词:战略思维;战略;战略规划;战略思想
战略思维对于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高层经理缺少战略思维,囿于细节而丢失战略观念,则组织发展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导致管理失败、企业经营失败。战略思维概念虽然在一些文献中频繁出现,但经常被误用,如战略思维被错误地等同于战略规划、战略管理等。现有战略管理教学中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相关教材中很少涉及战略思维的内容。本文首先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辨析,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厘清,然后分别从个体层面和组织整体层面阐述战略思维内涵,最后提出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区分旨在产生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战略思维,本文把战略思维限定在企业战略思维层面。
一、 战略思维概念辨析
1. 战略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外部客观世界能动的并具有创造性的反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人脑运用各方面知识(包括战略诸要素)对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进行全局性、整体筹划和指导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思维科学在企业经营和决策艺术领域的体现,也是进行企业战略谋划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思维活动的总和。在认识论意义上,战略思维意味着具有一种科学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使一个人或者组织具有较高的觉悟,从而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运行绩效。因而战略思维表现为一种较高的觉悟,是一种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管理者更需要战略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有效进行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战略决策者能否胜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2. 战略思维与战略。有效的战略思维才会产生合适的战略,战略思维与战略二者构成母子、源流关系。一个企业可以在一定阶段内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但不能保证该企业在不同的情景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均能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战略。即阶段性战略的有效并不意味着企业拥有在不同情景下均能产生有效战略的能力。战略思维是在不同情景、不同阶段内制定出有效战略的能力根源。企业战略思维的有无、优劣将决定企业的视野、产业和商机的前瞻性、决策的严谨性和竞争力。相应地,战略思维研究不是研究战略是什么,而是研究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如何想的”,以及“何以这般想”的问题。
3. 战略思维与战略规划。明茨博格对战略规划和战略思维进行了划分。他明确指出,战略规划不是战略思维,二者分别对应于战略形成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对应于分析,涉及现有战略的清楚表达、详细阐述、正式化及正规化,战略规划应该发生于战略思维之后。而战略思维强调整合,利用知觉和创造性来创造出一个有关公司整合的观点。格兰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把战略思维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高层经理可以超越日常管理过程以及各种危机性任务,从而获得一种关于组织及其环境的整体观念。heracleours把战略规划与战略思考关系类比为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关系:战略规划类似于单环学习,战略思维类似于双环学习。单环学习涉及在现有假设下的思考,并基于固定的潜在行动集合采取行动。相比之下,双环学习挑战现有的假设,并发展新的、具有创新的解决方案,导致更可能多的行动可能。类似于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的关系,二者相互关联,在企业战略形成及作用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4. 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战略思想是战略确立的指导思想,是对战略问题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把握,是由一系列思想内容构成的体系,既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又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出发点、目标,包括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制定和实施战略的科学方法等等。战略思想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是战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实践应用中二者重叠度高,相对不易区分,经常互用。按照我国战略思想史专家钮先钟对战略思想的解读,战略思想通常包括三项内容:(1)战略理论;(2)战略准则;(3)对战略理论和战略准则的历史性或政治性研究。
可见,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是不同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说,战略思维是战略思想的根源,战略思想包含、体现了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增量式的、动态的,战略思想是静态的、存量式的。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的起点和基础,战略思维则是基于一定的战略思想进行的。广义的战略思维也是战略思想,因为二者都是以人脑为源头,都是人脑之活动结果。同时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战略思维活动的总和。
二、 战略思维内涵分析
分析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个体微观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又可分为团队战略思维以及企业整体战略思维。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对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具有决定性。在一些情况下,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整体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整体的战略思维不同于个体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战略背后的战略思维,不是个体战略思维简单的累加,而是在组织背景下基于个体的战略性思维,经过复杂的社会构建而产生的不同于个体思维的战略思维。如战略权力学派认为,企业战略作为集体决策的最终产物,是各个部门讨价还价的结果。所以深入分析战略思维,既需要微观层面侧重于个人的研究视角,也需要宏观层面侧重于团队和组织的研究视角,即既要考察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又要考察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
1. 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内涵丰富,主要由以下三种内容构成:
(1)整体观和系统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战略思维的大敌,战略思维应该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甚至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从把组织看作是不相关的部件的集合体,到把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即整体观,是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观察者,思考者需要与每日操作性、程序性问题保持距离,并能看出相关议题、细节和事件背后的整体模式。正如彼得·圣吉所言,“我们必须超越个性和单独事件来观察。我们必须看透那些形成单个行动的基本结构”。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对企业战略思维者来说就是为一种跨越企业的系统性全局观、整体观。系统思维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观察和思考,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来认识客观对象,并重视系统内要素、结构及总体功能,同时包含着关联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内涵。
(2)前瞻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又称为预见性思维,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变化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具有超前性的思维。战略是对于未来大势的谋划,它指向于未来,着眼于未来,因此战略思维要有很强的前瞻性。孙子强调“先知”,孔子强调“远虑”。先知和远虑均强调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明者远见于未荫,知者避危于无形”,也是强调在危机来临之前,对危机的萌芽与发展要有清醒的意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易于被侵蚀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依赖于对所在行业或即将进入的产业前瞻性分析。
(3)创新性思维。战略关乎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护。产生新思想、新解决办法是战略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制定新战略,并勇于破旧立新以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方法。创新性思维在思维领域或认识过程中所追求的是“独到”、“最佳”的境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经验,只唯实,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新见解、新发现和新的突破。创新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质疑现行概念和根深蒂固认知的思维。
2. 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反映了一个组织整体面对环境及其变化的认知,以及基于该认知对组织发展运筹与谋划的整体性思维活动。与个体战略思维一样,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体现出组织整体的意志和对策能力。企业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从本体论的视角,可把企业看作一个生命体,具有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企业是由个体共同构建的,企业整体中战略决策中占主导性的战略思维模式,或者基于组织个体战略思维所衍生出来的整体性战略思维,决定着组织的整体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代表了组织的“智商”,反映了组织、企业整体的“理性”与“智慧”。根据与个体思维关系,可以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个人主导型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等同于个人的战略思维,二者高度统一;第二类是共同构建型思维:由不同的个体通过共同构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共同构建形成的;第三类是混乱型战略思维: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内容构成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主要表现为企业愿景,企业战略文化等。
(1)企业愿景。战略思维作为一种实践性智慧,具有明显意志和目的驱动性。组织强烈的目的和未来愿景可以为战略思维指导并提供所有行动的焦点,并能驱动战略思维。真正的愿景,按照彼得·圣吉的论述,是一个号召,而不只是一个好主意。彼得·圣吉所说的愿景,是存在人们头脑和心中,基于内在组织个体价值观,代表了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对他们具有重要目的和长远意义的东西,绝不是写在纸上或者标语化的东西。关于愿景对战略、战略思维的重要性,特列斯等认为,“愿景是起点,它激励和指导‘其他因素’”。由此可见,企业愿景内容丰富,包含企业整体深层次信念,未来的整体设想等,决不是仅仅写在纸上和那些标语化的东西。而这些根深蒂固于人脑中关于未来的定位,使命以及“如何行”、“如何做”、及达到什么标准的观念构架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思维的方向和范围,因而企业愿景也是企业战略思维的一部分。
(2)企业战略文化。企业战略文化是那些对一个企业的战略思维、战略取向、战略意图等产生影响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是企业长期战略实践中的积淀和思维定势。企业战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文化情结,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区域特征等属性。也是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决策中所沉积的传统、哲学思维和社会观念、理念等。如一些基业长青企业秉承一贯的战略宗旨,几乎不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坚持一贯的战略思维模式等。企业战略文化也表现为企业的一些制度安排,主导逻辑和主流决策模式等。
三、 企业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
企业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应从微观个人层面入手和从企业整体入手。无论从哪个层面入手,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都不是一夕一朝可以完成的,都需要战略思维主体的学习与感悟,并通过实践来不断提升。
1. 个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战略学习相对是比较容易事情,但作为基于一定哲学素养的智慧运用,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价值观的修正与培养。主体的学习、实践、感悟过程是训练战略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增强哲学素养,不仅要博学、笃行,还要深思。勤悟、善悟、勤修与顿悟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战略思维训练的必然过程和必经阶段。以上大致是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思路。不同的个体可依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入实践,积累经验。实践是战略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战略思维正确性与否的标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离不开实践。只有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比较深刻、全面。实践中所包含的调查研究、试验以及当代战略管理中的脚本分析等活动,不仅能让战略决策者掌握全面的、动态的、大量丰富生动的实际材料,对现实情景的复杂和动荡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外,实践过程还能给战略思维者提供试错及学习机会。从而能让战略决策者能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对事物整体把握能力和预见能力,增强创造性。可见实践给战略决策者思维训练提供了舞台和机会。
(2)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个人经验毕竟有限,大量的战略知识还是靠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战略理论的研读,一方面学习战略制定的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优秀战略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创新精神、系统思维等战略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过程,也是不断与之进行心灵对话,从中学习与再创造相结合的过程。特别
(4)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主体的一种理性思维和全局思维活动,必然与思维主体的主观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略决策者增强战略思维能力,除了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还要注意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要对企业伦理、企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等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要有对他人的关心和对长期利益的追求,否则,战略思维表现形式就不是深谋远虑,而是处心积虑了。所以优秀的战略思维者不仅仅关心自己的智慧外在表现和利益,而是对社会和他人具有休戚与共的情怀。通过加强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战略制定者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没有环境伦理意识,企业所制定出的战略可能缺乏合法性,进而在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短期内可能对企业有经济利益,但是长远来看,得不偿失。2. 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由于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相对于个体战略思维具有社会建构性,涉及整体的社会互动,而这种社会互动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因而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和提高,离不开组织制度的安排与组织引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与组织引导,有利于凸显某种类型的战略思维,促进某类战略思维“共振”,并形成战略思维的交融、借鉴、学习。从长期来看,合理的制度设计,会体现战略思维的“加法”,而不是“减法”,能避免由单个人或单个团体主导战略思维所带来的独断和狭隘以及集体盲思(groupthink)。因而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主要借助于制度层面。这里主要给出几种提高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的对策。
(1)鼓励高层团队的战略对话。创造条件,安排时间让高层经理就战略问题参与对话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让高层经理团队一起学会如何探讨复杂性问题,如何处理矛盾、冲突性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的战略思维水平。建设性集体战略对话可以发挥出不同理解之间的协同作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战略对话能够超越个人所能对事物把握的限度,使组织成员对组织面临的复杂性问题理解得更深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这种接触可逼迫高层经理形成并要清楚说出他们自己观点和观念,以便能够传达给其他人;另一方面,这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仅能让对话者完善自己的观念,而且能够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在此过程中,持续的沟通使得对关键信息和偏好能够被更深入解读,并能用来更有创意地建构,即互动引致了社会发现。
(2)创造条件,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现代管理实践表明,很多创新性灵感或者创意并非来自高层,而是来自中层管理者或者基层员工。管理学家伯格曼在对intel公司创新与变革多年跟踪研究中发现,intel公司的一些创意,甚至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创新很多是由中层和基层员工发现,高层认可并确认创新方向并提供支持。近年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也证明这一点。组织可以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从而可在内部挖掘出一个潜在的宝藏,提高组织战略思维能力。这要求企业要创造条件,设立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承接来自不同部门建议与意见,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激发、引导组织公民行为。这样有利于员工个体在战略思维层面有所作为。
(3)完善组织制度,增强企业的敏感度。提高组织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企业要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行业信息搜集、分析工作,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并保持对包括行业发展的趋势、顾客的需求情况、商机等重要问题的持续关注。这里所说的制度,除明确的规章制度外,还包括文化等软制度因素。开放的、鼓励参与的企业文化,以及事业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能显著增强员工的参与度和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战略思维能力。
(4)加强集体学习,并适当借用“外脑”。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具有增加企业知识的功能,还有改变企业内在思维方式的功能。加强集体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时候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集体学习可以促进双环学习,使企业反思企业的价值观、使命等更基本、重要性问题,有利于增强战略思维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组织智商水平。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理论研究工作者等专家型人才或机构,作为企业外部的知识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信息及知识不足的困境。企业的社会资本、外部知识网络等都可能蕴含有利于企业制定有效战略的信息和知识。如果能适当借用这些外脑,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企业的开发性,提高组织智商,防范企业制定战略过程中出现过于不切实际或者过分保守等极端性倾向。
四、 结语
作为一种对策性思维,战略思维是以情景依赖为前提,有很强的务实性,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思维智慧。从某种程度上说,战略思维要求排除一切“在先”的解决问题的“普遍原则”,寻求与特殊性紧密相关的特殊解决方案。否则战略思维是照搬照抄现成的解决办法。从个体层面上看,战略思维是个体在对情景认知基础上,基于一定的哲学素养的个人内在智慧的运用和外在表现,体现个体的意志和目的。虽然战略思维由内在智慧决定,受内在智慧影响,但战略思维的训练和提高并不排除学习的作用。通过学习及实践,个体可以训练和提升战略思维能力。从组织整体层面上看,组织整体的战略思维则是基于个体战略思维衍生出的整体性思维和智慧。通过战略对话、利用个体的创造性及灵感等制度性的安排,可以有效提高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2
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执政者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首先,基于全面发展理念,应着重培养执政者的全局意识。全面发展理念的本意是指各级执政者要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念。从领导学的角度理解全面发展理念就是指各级执政者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本质,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思想。而全局性又是战略思维特质中的最本质的一条,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和战略思维的重要切合点之一。因此,执政者应着重加强自己的全局意识,用来抓紧抓好组织的各项管理工作。所谓全局意识就是指立足大局,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意识,即从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和把握国际国内的动态和社会舆论,立足全局统筹各项工作,就要坚持全面看问题。当然,讲全面并不否定重点。在实际工作中,集中主要力量抓全局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同时兼顾其它问题的解决,这就是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矛盾有主次之分,且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把握好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全局在胸,关注全局,推动重点工作和一般工作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协调一致地发展。
其次。基于协调发展理念。应着重培养执政者的和谐意识。协调发展理念就是指各级执政者要有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的观念。从协调发展理念的定义中可以彰显出一种和谐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的领导战略思维应蕴含并体现出这种和谐理念。所以,执政者在战略实践中应具备和谐意识,来恰当地、和谐地管理各项工作和解决各类问题。所谓和谐意识是一种战略的意识,它主张从同一、结合、共存的视角看待问题和矛盾的思维方法,立足整体,强调全面,照顾和尊重系统各要素的地位和价值,并重视从他方汲取有益成份发展壮大自己。执政者只有具备了和谐意识才能够从双赢、多赢的战略高度,创新和开辟出新的发展模式,彰显出鲜明的战略思维特质,因此,和谐意识应成为执政者在全球化和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背景下,协调各方,和谐发展的必备思维方法之一。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3
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面临着竞争日趋激烈和发展变化迅速的复杂环境,资源与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资源,企业无法生存;但如果没有运用与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那么企业有限的资源很快就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化为灰烬。谁整合资源的能力强,谁就会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资源与能力的整合成为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所谓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在特定的资源环境下通过相应的能力,获得更多资源,并运用这些资源向顾客提供超越竞争对手的价值或是提供远远超出价格的独特利益。一个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意味着该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如何获得“资源”和“更多的空间”是“能力”的体现;哪些资源是有用的,哪些资源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最佳,如何将资源配置、整合好,更是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资源与能力
1、关于资源。资源可以分为物质资源(自然技术、工厂设备、地理位置、原材料获得渠道等)、人力资源(培训、经验、判断力、智力、关系等)和能力资源(正式制度和结构、团体之间的非正式联系)等。企业的资源既包含有形资源,又包含无形的资源群。所谓资源群就是说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不是一个或几个,而是一个群,即一个资源的集合体。
在这众多的资源里哪些是战略性的,哪些是能在面临竞争时提供最大持久利益的资源,应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重点。首先,它们必须具有战略价值,必须具有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的能力,即价值性。其次,战略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稀有的,需求量很大,即稀缺性。再次,它必须是难以模仿的,即不可模仿性。最后,替代性。如果竞争者能够找到稀有和不可模仿的资源替代物,它还是不会成为战略性的资源的。
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隐含的技能、合作模式和无形资产在内的资源。只有依靠那些稀缺独特、不可模仿的资源群组,竞争者又无法找到替代物时,一个企业的市场优势才能得以保持。也就是说具有独特资源并不一定会在社会上获得竞争优势,只有通过独特的资源创造出客户价值才能谈得上竞争优势,而这种创造正是能力的体现。
2、关于能力。一个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存在的价值在于它们各自背后的能力。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一个能力集合体。能力不仅是资源集合体或资源束,还是反映着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资源之间相互协调的复杂模式。能力不只是对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所需技术和知识掌握情况的技能,它更是企业竞争优势品质与特征的反映,如主动性、影响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战略思维等。
在科技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同期不断缩短和经营国际化的今天,竞争的成功不再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市场战略的结果,而是企业拥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等特殊能力的体现。产生持续、卓越、非凡业绩的源泉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探索和更新独特资源的能力,而不是存在于企业的外部――将企业定位在正确的市场上。企业内部对于特殊能力的长期构建和巩固是企业战略决策的重中之重。德鲁克曾指出,管理的任务不在于重新改造人们,而在于使组织的整体行为能力,通过对每一个人所拥有的特点、力气、志气等的运用,产生乘数效应。成功的企业不仅注重对价值的注入,而且还特别重视进行价值的再创造,从而不断产生新的能力。以这种基础建立的能力,正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3、关于核心能力的构建。企业在构建核心能力中,特别要提高学会使用有限资源的能力,发挥杠杆作用---即“四两拨千斤”,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一是,可以考虑更加有效地将资源集中在战略焦点的周围。二是,通过从经验中获取知识和借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高效率地积累资源。如与主要供货商进行稳固的联合从而利用它们的创新。三是,把一种资源补充到另一种资源上,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如把两种资源混合起来,均衡产品开发、产品或服务制造、广泛地运送、营销和服务基础设施等。四是,只要有可能,可以通过循环使用以及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保持资源。如引入竞争者加入与一个共同的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五是,在最可能短的时间内从市场上回收资源,使资源得以再生产。
在核心能力的构建中,不能只考虑、注重企业价值链的个别关键优势,因为立足于单个因素的竞争优势常常具有暂时性,而持续的竞争优势经常需要多种的资源优势。要特别注重将价值链中各因素和个别优势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洞察力。价值链的整体能力是企业优势的实质所在。企业必须有一种整体的整合能力把资源与能力组合起来,引导它们为特定的经营目标服务。
三、关于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整合
现代社会认为,优化资源与能力的整合是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竞争优势来源于团队的学习、动态的优势、对顾客特殊需要的关注、卓越的技术、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区位优势和战略思维的组织等。
1、关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面对一个充满变革的全新时代,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急剧竞争性的本质,使得任何一个企业如果要发展壮大,那么它学习的速度就必须快于(或者至少等于)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
通过组织学习,可以推动企业去发现新的资源信息,如顾客、市场、竞争者以及自身等,从而重新理解和开发自身能力;可以促使资源与能力的整合,从而成为不断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和企业日常活动的自然。
通过组织学习,改进与提高的能力不仅能促进优秀产品的生产和利润的增长,同时也能增强企业利用快速变化的外部条件的能力,使企业获得比其他对手更好的创造价值的能力,或者去抵制、贬低竞争对手。
通过组织学习,企业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竞争优势的所在,有什么样的资源,资源的独特性和优势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力在整合资源方面的层次和水平等。然后明确企业在当时能做什么,它实际上就是企业资源与能力整合的现实反映。再次,通过学习、分析、研究、判断在做的过程中将得到什么,即资源与能力整合的结果是什么。
在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在实际竞争中还要特别注意并尽力去增强自身的机会,减少对手的机会。面对市场全面成长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任何一个企业必须像彼得?圣吉指出的那样,在企业组织内的所有层面上,发现怎样把员工的义务和能力结合在一起而进行学习。
学习既然是提高组织乃至每一个人潜能去完成某一事情的能力,那么企业就要建立一种有战略目标和组织内各层面予以支持的知识管理框架和学习型组织,即确立企业的一种知识共享型文化。通过这种文化创造一种新的交流模式,抛弃旧的文化障碍,提高更密切的组织与工作关系;应当通过授权、动员、激励等,使不同的员工个人行为受到鼓励,从而在企业结构上形成一种共同协作的学习战略。企业可以创造情景并从中学习,将错误作为学习机会,将实践中所学到的应用于实践,学前人未所学,并且比环境变化学得更快,从而努力在工作中实现新的资源与能力的整合。这样每一个人,特别是高级管理者增强了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这体现企业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强烈的凝聚力和文化上的一致性(体现企业建造共同体和个人能力的本质方面---它是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体现了对新的、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理解与宽容。
企业在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抛弃陈旧资源与能力,建立新的资源与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审视自身行为的方式为重点,学会以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反思自己的行为与能力,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克服与组织行为相抵触的防范模式--组织陈规,进而打破学习的障碍。任何一个企业,如果长时间不改变常规而形成某种陈规,将会影响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整合,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与加强组织学习,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从可持续增加价值的角度,在行动和战略以及实践中发现新的资源、群体动力与能力、多重准则的团队,对企业规划、计划和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建立和发展一个密切合作的环境,使企业的资源和员工的注意力、意愿、能力与企业的发展和管理者的视角构成一种自我增强的系统。
2、关于构筑动态的优势。竞争是一个由竞争对手、客户、资金、人力和资源的互动过程所构成的完整的系统。那些得以生存的竞争者具备有利于其他对手的独特优势,而这些优势是由特定的时间、地点、产品和顾客组合而成的,是源于迅速进入市场的能力、更快地开发产品或服务能力以及在出现竞争之前抓住机遇的能力,而不是源于市场地位或财务实力。因此,企业的成功需要从基于静态的实力到依赖于市场的敏感、适应能力和反应速率--构筑动态的竞争优势,而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有效和灵活地面向顾客的业务流程。注重面向顾客业务流程的竞争,可以改善、培养、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方法,乃至超载员工自身和企业自身的期望,从而形成动态竞争优势。
在当今变化复杂的经营环境中,战略的本质已不是企业产品和市场的结构,而是其行为动态;战略的基石不是产品和市场,而是业务流程,呈现动态、变化的业务流程。每一个企业都有将价值传递给消费者的业务流程,但消费者需求是变化的,传递的手段是变化,等等。这就要求业务流程要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实施再造工程,用最简单、更精干和更具生产力的业务系统和流程对资源与能力进行整合,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之间竞争的成功取决于,将其关键流程转换为能始终将资源转化为消费者提供较高价值的战略能力。能力本身不再是成功的保证,而能力发展的流程将成为一种关键的成功要素。构筑动态的业务流程,形成能力发展的流程,使企业的动态优势不仅致力于实现今天的成功,还要致力于实现未来的成功,这是企业赢得未来成功的关键。
3、建立顾客导向的机制。树立“顾客就是竞争者”的意识是建立顾客导向机制的第一步。因为基于顾客而发生的所有商务活动,将产生的更多需求,使得企业需要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它们对顾客需求的理解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正像海尔提出的“创造市场”。这种创造是建立在理解顾客,并向顾客学习基础上的。顾客的忠诚在实践上是具体的、非永久的,因而需要持续的投资,需要根据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思考、预测和革新。如果你的顾客超前于你,他们就将使你变得落后--这正是顾客就是竞争者的最好铨释。
建立顾客导向机制的关键还在于你对现实顾客、潜在顾客和非顾客的需求在未来时间内变化的认识能力。企业是否在吸引顾客上有足够的创新精神,组织结构的变革是否引入顾客导向理念,是建立顾客导向机制的核心要素。只有企业将经营看作是一个始于认识顾客需求,止于满足顾客需求的整体流程和价值链时,才能够真正地在组织中建立起顾客导向机制――它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包括企业运作中所有部门和所有方面都以顾客为导向的流程。因为,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不可能完全拥有这个机制和流程中的任意一个部分,而是所有的部门与员工共同为这个流程的每一个部分贡献自己的力量。要让所有的员工明确,企业的顾客不是哪一个部门的,而是属于每一个员工的,属于整个企业的。因此企业必须从狭隘的部门利益中摆脱出来,采纳流程性观念来考察投入顾客服务中的所有重要要素和环节,使企业真正成为一系列由许多顾客、供应商、员工连接起来的流程,从而形成顾客导向机制。
通过这个机制,在为顾客规划未来的同时,也为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了目标,帮助企业获得成功。这种机制的建立是企业在思想、文化、控制及供应等各个方面,通过资源与能力的整合,来增加其服务和产品价值的一个过程。它取决于企业应用这些资源与能力去发展、协作和参与一些联合组织的关系,以之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因为,企业不仅应该对顾客复杂多变的需求以及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有一个足够的了解,而且还必须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创造一个良好的关系,成功地向顾客提供一种信任和自信,建立一种良好、长远的关系。
对关系的强调是企业与顾客建立在共同信任和约束之上的。这种关系作为一种建立在相互作用之上的活动,是一种计划、发展和培育企业与顾客良好关系氛围的过程。它将提升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对话,促使双方对相互关心的问题达成一种理解、信心和尊重,从而使平等、仁慈、可行性、责任、义务、勤勉、信任等伦理关怀和原则,成为促进合作气氛,并使企业走向繁荣的预先需要。基于这种关系下,企业服务于顾客变成为一种向社会负责。在社会伦理和精神期望背景下的对顾客需要的满足,充分体现了企业在市场中建立的社会责任。正是这种企业与顾客的合作关系的建立与介入,使企业通过对产品增加更多价值(如提高质量、承诺服务等),尽量提高顾客满意度,以维系和增强一种良好关系和获得顾客的忠诚,从而建立一种独特的持续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就是使顾客不断地得到进一步的服务,并促使着企业和顾客以及它们的合作者共同发展。
4、关于战略思维能力的组织。战略思维是指对全局的计划与策略在客观实际、所确定的内容和概念等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讲,它是用直觉和创造性建立一个综合的企业视角,是管理者跳出日常管理和危机的过程,并在该过程中获得对企业本身及其所处环境的不同视角。其实质,就是企业面对资源与能力不断变化的环境,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过程。
一般来说,企业战略思维可以分成个体和组织两个不同但彼此相关的层次。成功将这两个层次上的战略思维加以综合与组织,将会使企业产生一种核心竞争力,从而成为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之奠基。企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要通过每一个具体的人――个体予以实施的,个体不仅在常规意义上代表组织行事,而且也充当组织的角色,体现与反映着企业的价值、信仰、文化和战略目标。个体的特征和行为将对组织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组织环境对于个体思维和行为也产生重要影响。
战略思维的组织层次要为个体战略思维的产生提供了相应的环境。由于知识由个人创造,因而组织的作用是支持和鼓励个人学习,增强学习,在集体的层次通过对话、讨论、经验分享和观察来形成综合学习,从而促进个人学习。首先是认识上的理解,然后是具体的学习,接下来企业阐述这些理解,使之内化为企业的文化,最后制定计划,使这些理解正规化。而这需要组织创造结构、过程和体制以培养管理者之间在常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战略洞察和观念的对话,使管理者们学会共同探索各种复杂的、冲突性的问题。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4
当前,全市上下掀起了学习国发〔2009〕3号文件的热潮。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除认真搞好项目策划及争取工作外,重要的是要看到系列政策背后所蕴含的策划之功、争取之效,以此来指导我们重视和加强政策策划能力建设。
一、学习经验,加强运用,努力增强战略思维能力
能够提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本身就是贯彻中央政策文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先进经验的学习,进而归纳出策划、争取政策的一般规律是:
(一)着眼全局,提出观点。要提出具有敏锐性、全局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政策观点,必须具备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一是要有政治敏锐性。必须清楚地把握国际国内政治格局的新近变化,并且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二是要有全局观念。“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提出政策观点,不能从部门或个人利益出发,而应把自身发展放到世界大局、全国大局中去定位思考。三是要着眼长远。“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提出政策观点,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要结合实际。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观点。这就要求政策策划研究人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精于提炼。
(二)充分论证,形成文稿。当政策观点得到上级领导首肯后,必须立即着手形成质量较高的政策文稿。一是要进行战略分析。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可能性。二是要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召开系列座谈会,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三是要进行政策环比。了解类似政策情况,确保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创新性和地方特色。四是要做到有的放矢。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确保提出政策建议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和可操作性。五是要做到几上几下。让提出的政策建议既集中群众智慧,又汇聚领导韬略;既符合本地实际,又达到上级要求。这就要求政策策划研究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沟通协调、文字表达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主动请战、提前介入。
(三)抓住机会,争取支持。寻求机会甚至创造机会,争取所提政策建议得到领导支持或纳入上级战略规划、政策文件,努力将地方意志上升为上级发展战略。一是可以利用全委会、人代会、政协会等重大会议之机,以建议、议案、提案的形式正式提出。二是可以抓住领导到基层调查研究、检查工作的机会乘机提出。三是在形成比较成熟的政策建议文稿后,可以采取专题汇报、######请示等方式争取支持。
(四)分解任务,狠抓落实。战略思维还仅限于主观领域,要将战略思维变成战略管理,还有待于将战略思维变成战略决策,由战略决策再具体化为战略措施。因此,政策策划不仅要有想法,更要有办法。政策文件一旦争取成功,要立即对政策文件进行宣传解读,领会精神实质,发掘政策“金矿”,分解明确任务,策划包装项目,争取资金投入,加强督查考核。
二、把握大局,结合实际,认真策划一批重要政策建议
把**放在全国和**大局中来审视,当前**可以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争取**成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区34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跨越发展,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应看到,**的快速发展是在动荡飘摇之中取得,围绕**是否拆并的问题,各方反复争论了几十年,行政单元的不确定性,始终是制约**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最大心病。**地处成渝经济腹心地带,区域工业基础雄厚,产业独具特色,专业人才聚集,交通便捷高效,发展基础牢固,改革成本较低,经30余年发展,**已具有相当基础,设立**经济开发区完全具备现实可行性。2006年9月,时任**市委书记的同志到**调研,作出**区应建设“经济开发区、改革试验区、党建先进区”的重要指示后,区委、区政府立即着手论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设立****经济开发区的请示,在市级层面已产生一定影响,初步形成了一定共识。当前应抓住国家批准设立**两江新区的有利时机,通过多种途径,继续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争取在**成立经济开发区。
(二)争取市里出台支持**建设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基地的政策。**因车而建,因厂设区,重型汽车产业是**工业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汽车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近90%。**为支持全市汽车产业布局和打造“汽车名城”的战略部署,重汽集团公司与上汽商用车投资公司对红岩公司实施战略重组,并北部新区异地注册建厂。2009年4月16日,北部新区新基地投产后,公司总部、总装都将陆续搬迁至新基地,此举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上依红公司总部、总装厂搬迁后,将在**基地留下具备3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的生产设备、办公用房等数量可观的资产。上依红公司**基地现有的特种车、专用车以及车桥、变速箱、转向器、传动轴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同行业拥有较强竞争力,采取政策扶持、合资重组等措施,就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基地如何盘活做强,继续焕发青春,急需引起市里的高度重视,亟待市里对**的发展予以明确的定位,在产业规划上明确把**打造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在项目引进布局、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使其现有的存量资产能够发挥最大效益。
(三)争取市里支持**、大足和荣昌共同打造千亿工业高地。**、大足、荣昌三区县地处成渝两地腹心,**“1小时经济圈”西侧,是川渝经济区和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共同建设好**西大门,提升渝西地区整体实力和“1圈”带动能力的历史使命。三区县均建有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2.5平方公里,大足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分龙水和邮亭a、b两区,荣昌工业园区坐落于峰高、昌州和广顺三个街道,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三个特色工业园区在地图上构成一个三角形,人文相近,地理相邻,经济相通,产业优势明显,区位交通优越,合作前景广阔,适合于大规模的联合集中开发建设,具备实现千亿工业目标的可能。三区县应加强联合,共同向市里建议集中连片打造千亿工业高地,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布局、土地征用、税费减免、对外推介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
(四)争取市里出台加快渝西地区发展的文件。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北部新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的意见》、《加快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等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文件,而在**“一圈两翼”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且承担起对口支援“两翼”重任的渝西地区却面临“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尴尬。按照非均衡发展理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然后通过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圈”中的渝西地区基础设施完善,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完备,经济成长性好,只要稍加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就能以乘数效应迅猛发展。为此,渝西各区县应联合向市里提出出台加快渝西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并选择在恰当时机正式联合向市委、市政府提出请示。
三、成立机构,加强锻炼,扎实搞好政策策划班子建设
搞好政策策划,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必须要搭建专职的政策策划班子,切实承担起区里重大政策的策划研究工作。
(一)成立机构,理顺关系。借鉴市内外有关区县的成功经验,建议成立区委、区政府政策研究室,与区委办或区政府办合署办公,在全区范围内选调理论功底扎实,政策水平高、文字功底深、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专门从事政策策划研究和重要文稿的撰写工作。鉴于**区小、人员编制少的特殊区情,也可考虑由发改委来承担此项职能。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5
我们党历来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每当革命、建设和改革处于重大转折时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更是特别强调要加强学习,而每一次全党上下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活动,又极大地推动着党的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懂得、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只有与时俱进地加强学习,锲而不舍地研究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创新能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潮流。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东西、许多情况,不仅是以前未曾遇到过的,甚至是未曾听过、未曾想过的。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勤奋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增强本领,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第一,要坚持在自觉学习上用力。学习,难在坚持,贵在自觉。世界上没有天才,也没有天生就出类拔萃的优秀干部。一个人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一点一滴地积累,与时俱进、厚积薄发,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养成勤于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真正把学习当做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常态。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如饥似渴、强烈旺盛的求知欲,孜孜以求、勤学不倦,不断在学习中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工作视野,在学习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要坚持以刻苦为乐、以虚心为本,以忙乱为戒、以懒惰为敌,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珍惜时间、善用时间,科学安排、合理摆布,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少一些无意义的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利用一切机会,坚持不懈地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力争既成为一名坚毅果敢、英勇善战的“武将”,又成为一名思想敏锐、多谋善断的“儒将”。
第二,要善于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思路决定出路,智慧源于思考。领导干部的思路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工作水平。如果不谋而断、不思而行,必然会造成失误、影响事业。我们在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坚持在学习中思考、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努力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要有宽广的眼界,着力培养世界眼光,切实增强战略思维,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善于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全局性的要求,努力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把握规律、洞察趋势,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要有开阔的思路,善于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考虑问题的视角要广,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办法要多。要有博大的胸襟,多一些容人容事的雅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善于把具体问题提升到原则高度去研究,以非凡的勇气、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去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大到战略谋划,小到对策措施,都要未雨绸缪、超前运筹,经常想一想我们的事情做得怎么样、有哪些事情还 没有做好,努力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真正把工作想在前面、做在前面,把功夫下在平时、用在刀刃上。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6
论文关键词:培养,求异,激发,创新
一位教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学生进校门时是各种各样的形状,有三角形的、菱形的、正方形的、不规则形的,而走出校门时,全变成了圆形的,棱角被抹平了。教育的最高准则是个性的解放,而现实中的这种教育不仅成了学生的负担,而且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甚至束缚和扭曲了人的个性,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地理学是一门趣味性、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取知识、反复练习、机械记忆、强化贮存的过程,而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小学教育论文,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贮备,解决新问题,主动同化新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通过积极地思维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教师是无法代替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老师的主导作用所能代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如何帮助、促进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方面。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努力培养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求异思维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不但允许学生对教师、对书提出质疑,而且要允许学生突发奇想、“节外生枝”,打破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突破原有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虚心担当“听众”,多发现学生求异思维中的合理因素或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心理,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到如何去欣赏旅游景观时,有的学生从角度去欣赏,有的从时机把握方面去考虑小学教育论文,有的从情感方面去欣赏,有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欣赏……站。我在点评小结时,首先请各位学生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告诉学生这些观点都是合理的,只是缺少一点系统性,并适时予以鼓励表扬。这样既能使学生开动了脑筋,活化了思维,又调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培养求异思维的方法
1、侧向思维的培养。要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善于从多侧面、多渠道搜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善于利用身边事物或信息进行联想、类比;善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两个角度来寻找思维的切入点。
如:高中地理“传统工业”一节授完后,我展示了一幅我们当地的“工业分布图”,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当地有哪些主要的传统工业?分别分布在哪里?这些地方发展传统工业的区位优势是什么?有什么不利方面?怎么样去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前四问相互联系,层层推进,最后一问打破常规,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联系前一问,还必须联系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
2、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创新常用的思维方式,有些难点问题,从正面往往很难突破,而“反过来想一想”,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行教材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小学教育论文,大多是先结论后分析,我在上课时一般都是先分析后结论,着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所以然”,而且让学生理解了“之所以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逆向思维在求异思维中的作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如在讲完高中地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后,我有意识地提出如下问题:假设地球自转与现实相反,我国气候会有什么变化?会出现什么地理现象?目前,回归线附边大陆西岸的气候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干燥少雨是西亚气候的一般特征,西亚是否存在相对湿润地区?这些地方分布在哪里?相对湿润的原因是什么等,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气候形成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能力。
3、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许多创新正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问题重新审视,提出多种可能的情形和解决方案,最后获得成功。教师要善于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形式,创设一定的疑惑情境,引导学生破除常规,对问题进行富有创新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概念与举例,局部与整体关系,静态与动态变化小学教育论文,个性与共性比较,特殊与一般,现象与本质,一题多解等都是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要求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举一反三。高中地理教材和现实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地实际,进行创造性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我在讲授“城市地图结构”这节内容后,我安排了一个“畅整2030年”的活动。
畅想2030年
请闭上你的双眼,用一种舒服的姿势做好,可以听一听窗外的声音,也可以听一段舒缓的音乐,让你的思绪沿着时间隧道,进入2030年。想一想-------
那时,你的年龄多大?
你可能从事什么职业?
你会居住在哪座城市?
那座城市的地域结构将会是怎样的?
你居住在一所什么样的房子里?
你房间外的环境如何?
在你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最令你担忧的事情可能是什么?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又起到了对已学知识进行了联想、巩固目的。
三、培养求异思维的途径
1、主阵地主渠道是课堂站。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营造创新的氛围。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还有什么”小学教育论文,不能把学生地思维限制在“一”上,而应努力促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多”,为学生创新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
2、拓展和发展地理学科活动。如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推陈出新;在教室的“地理园地”中开辟“教你思考”“趣题征解”“请你攻擂”等栏目,让学生品尝成功的乐趣,激发其继续求异创新的动力。
3、组织开展激活求异思维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展现创新人才的大舞台。社会实践中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为激活求异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每一节后面都有许多活动题,其中相当一部分活动题是社会实践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探索。这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选择信息、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展示了学生的创新才能。
求异思维人人都有,关键是教师要发现、保护、激励、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