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的未来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范文1
摘要:伴随我国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愈加完善和成熟。为了能够符合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需求,自动化技术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积极引入更加具有信息化的相关技术,进而更好的服务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本文详细概述了自动化技术的自身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技术主要指的是设计和加工机械产品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技术手段,在之后的销售以及养护的过程中均有所涉及。其主要是为了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目前,伴随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不断完善,能够不断满足精密、自动化机械设备的生产要求。在某些领域已经逐渐超过部分西方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我国自动化技术,才能够极大程度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工业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加大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能够积极促进我国工业化的稳步发展。
一、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技术是一种集合一体化和综合化的机械制造技术,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极大程度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机械制造业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一) 高安全性
机械制造业的相关技术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如: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在设计上述系统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制动报警系统、自动诊断装置等。在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系统故障问题,而通过利用自动化系统,能够快速识别和检验到出现故障的类型和实际情况,对于某些故障还能够进行自动修补,进而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除此之外,一旦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出现系统故障,应用自动化系统能够迅速做出指示,停止一切生产活动,进而起到安全和保护的作用,通过利用电子信息系统能够全程监督生产过程,极大程度避免人为原因所导致的设备损坏等不良现象,极大程度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二) 高质量
机械制造业对于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对于实现现代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十分严格,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设计相应的自动化控制程序,进而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进而减少人工操作所造成的误差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自动化系统,能够确保产品的规格、流水线操作以及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能够根据产品的质量适当调整产生技术,整个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控,能够及时反馈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利用自动化系统准确分析产生故障的实际原因,并立刻进行修复。
二、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之中,为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能够实施全面监控和远程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科学化和有效性的管理。在实际生产过程之中,技术人员并不需要时刻进行巡视和检查,仅仅需要依靠信息技术进行远端监控,既能够全面而又准确的观察车间内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能够准确判断和及时修复所发生的故障,并不会影响正常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三、展望
(一)现代化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以企业自身的际生产需求为依据,进而实现制造企业低成本、高收益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获取巨大的经济收益。目前,伴随智能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个生产领域之中已经广泛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之中。在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心理想学以及运筹学等专业学科应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实现人机对话以及人工智能模拟系统的运作等。近几年来,在机械设备的应用过程中,高频CPU和RIS芯片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之中,将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集合于一体,由智能化设备及时发出相应指令,通过自动化系统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二)绿色环保
传统的制造业工业通常利用大量人力完成生产任务,将会极大程度降低生产效率,人工生产的过程中将会由于人为操作失误造成产品的质量问题,同时,产品质量还将会受到生产人员的自身情绪和身体素质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自动化生产技术,能够彻底转变以往的生产方式,采用现代化技术代替传统的人工生产,不仅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够提高生产过程的精准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的多样化,使得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生态保护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改革的重点方向,近几年来,生态保护项目已经受到我国各个领域的重点关注。传统的制造工业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具有生产效率低、污染大等缺陷,难以满足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自动化技术的改进和完善过程中,需要遵循生态环保的绿色理念。为了能够实现绿色生态保护的发展目标,首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制造材料,积极研究绿色、环保类型的生产材料;其次,还需要创新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如:产品的包装和设计、生产管理等,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在不影响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于原材料的使用,极大程度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合理配合。
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制造业是奠定我国社会经济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关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而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为薄弱,因此,有关设计专家根据制造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基于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研发相应的自动化生产技术,能够在根本上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西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3(08).
[2]甄雪松,于杰.关于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6(04).
[3]杨增光.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5(12).
[4]陈伟洪.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山东工业技术,2016(20).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范文2
改革开放以来,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和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型根源学说,我国当前的人口结构已经基本步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的阶段,在过去四十年间,现代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的人口转型。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逐步减退,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未富先老”成为了我国当前社会人口结构的典型缺陷,人口结构的转变伴有转变急促、地区转变程度不均衡、政策干预性强、不稳定性的特点。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可想而知,过多的老年人口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不仅难以为制造业的生产提供足够的劳动力,而且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也使制造企业陷入了困境。
一、制造业的困境
第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的人数、适龄劳动力人口整体下降使得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不再年轻的劳动力结构也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创造力降低,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低附加值的产品仍然为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市场方向。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劳动生产率会降低,不利于产业升级,在支撑技能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劳动力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对既有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时,由于劳动者年龄结构老化,接受新知识和学习新技能的难度和成本均较大,表现为老龄劳动力难以适应产业向更高级化发展的要求,结构性失业普遍存在,最终也会拉低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从而阻碍产业转型升级。无论如何,我国制造业要想走出这些困境还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和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三,劳动力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我国制造行业人才的大量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表现为对原职位工作人员进行招聘、培训、离职办理及补偿等产生的费用和对接任者的招聘、培训等方面产生的费用;另外,人才流失会影响在职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如果一个企业的人才流失率过高,会使得企业员工队伍过于不稳定,从而使一些员工认为企业没有能力吸引并留住人才,因而进一步加重了人才流失。
二、应对人口结构转变的策略
(1)相关政策的支持
第一,以人为本,适当调整人口政策
我国目前放开了全面二胎的政策,能够在未来增加部分人口来缓解劳动力紧缺的局面,以尽量延长人口红利期,从而为我国制造业未来的生产制造提供部分劳动力,补足岗位缺口。
第二,鼓励人们延后退休年龄,积极促进社会养老观念的转变
一方面,延迟退休是当前的时代趋势。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能力和身体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推迟退休年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能够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危机和缓解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延迟退休可以弥补我国制造岗位上的不足,实现新老劳动力的有效交接,为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争取时间。
第三,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人口占比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我国部分地区目前的户籍制度对外来人口具有限制作用,使得外来劳动力的供给缺乏稳定性。因此,政府需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降低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成本,并消除户籍制度方面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能够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劳动力供给。
(2)制造业的策略
第一,提高生产技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是当今制造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为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供给短缺问题,我国制造业应当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完成制造企业从加工制造型向创新创造型的转变、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智力密集型的转变,有力提升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克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难题。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范文3
【关键词】: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F4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人们对产品要求的提高,对生产厂家的生产有了新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某以固定的规格,需要根据人们所适合的需求制造适合的产品,也就造成机械制造行业的企业管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必须重新认识机械制造业,认真探讨新世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制造技术特点,不断更新生产策略。
一、机械设计准则
1、技术性能准则
技术性能包括产品功能、制造和运行状况在内的一切性能,既指静态性能,也指动态性能。例如,产品所能传递的功率、效率、使用寿命、强度、刚度、抗摩擦、磨损性能、振动稳定性、热特性等。技术性能准则是指相关的技术性能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例如振动会产生额外的动载荷和变应力,尤其是当其频率接近机械系统或零件的固有频率时,将发生共振现象,这时振幅将急剧增大,有可能导至零件甚至整个系统的迅速损坏。振动性稳定准则就是限制机械系统或零件的相关振动参数,如固有频率、振幅、噪声等在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又如机器工作时的发热可能会导致热应力、热应变,甚至会造成热损坏。热特性准则就是限制各种相关的热参数(如热应力、热应变、温升等)在规定范围内。
2、标准化准则
与机械产品设计有关的主要标准大致有:
概念标准化: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名词术语、符号、计量单位等应符合标准;
实物形态标准化:零部件、原材料、设备及能源等的结构形式、尺寸、性能等,都应按统一的规定选用。
方法标准化:操作方法、测量方法、试验方法等都应按相应规定实施。
标准化准则就是在设计的全过程中的所有行为,都要满足上述标准化的要求。现已的与机械零件设计有关的标准,从运用范围上来讲,可以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个等级。从使用强制性来说,可分为必须执行的和推荐使用的两种。
3、可靠性准则
可靠性:产品或零部件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在预期的寿命内能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可靠性准则就是指所设计的产品、部件或零件应能满足规定的可靠性要求。
4、安全性准则
机器的安全性包括:
零件安全性:指在规定外载荷和规定时间内零件不发生如断裂、过度变形、过度磨损和不丧失稳定性等等。
整机安全性:指机器保证在规定条件下不出故障,能正常实现总功能的要求。
工作安全性:指对操作人员的保护,保证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等等。
环境安全性:指对机器周围的环境和人不造成污染和危害。
机械设计技术是基于上述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性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出的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
二、我国机械设计的发展方向
1、远程机械设计
我国未来的机械设计要把远程机械设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远程机械设计目前在我国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它是一个多学科、多技术的研究领域,涉及许多机械工程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领域。,因此要大力研究网络环境下设计资源获取及调用,这样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能通过网络及时的进行分析计算或查询数库,很快的解决问题,进行下一步工作,相对来说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自动化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科技发展推动了自动化的普及,自动化的发展表现在制造技术中系统技术、集成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等各个系统中,自动化给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人性化设计
机械控制技术的电子化代表了当今技术的发展趋势,采用微机控制技术,达到发动机的最佳功率匹配,减少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并自动诊断机器状态,使机器使始终能保持良好状态,因此控制和操纵的人性化能大大提高作业的安全眭和舒适性。
4、系统性设计
从系统观点入手,把机械产品看作一个总系统或整体,依赖计算机技术,实现人、机、环境相互协调。在具体实施上,是把总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采用各种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追求系统优化为目标协调各子系统的设计和匹配。
5、随机和动态性设计
任何机械产品都是在随机动态下完成其功能的。传统设计是在不得已条件下用静态分析设计,即使考虑随机动态,也只是凭经验选取系数进行修正,故不能反映实际工况条件下机械产品运行的行为。而现代设计要考虑载荷谱、材料强度谱,零部件的损伤谱条件下来设计,运用有限元法,可靠性设计法,数学规划法等,达到定量、动态、可靠的设计,以达到满足性能要求、实现最大性能优化,节约能源的目的。
三、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国家之一。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销售市场。相比制造和市场的成熟状态,工程机械行业的资源流通状况令人担忧。资源的粗犷式利用,同样成为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相比欧美国家成熟的工程机械产品回收体系和工程机械再制造技术,中国发展节能、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结合目前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现状,进军工程机械再制造领域机不可失。
近年相关政策的连续出台保证了再制造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与国外成熟的再制造行业相比,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工程机械再制造由于处于发展初期,国家政策并不健全;其次,再制造的行业标准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再次,国内用户对再制造产品普遍存在排斥心理,需要行业对再制造进行宣传引导。虽然国内工程机械再制造行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政策的支撑和丰厚的利润,已经引起了工程机械行业巨头的关注。
四、机械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由于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强劲增长的需求拉动,全球机械制造业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速发展。
全球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机械制造业的持续进步,而机械制造业也始终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着。
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由于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强劲增长的需求拉动,全球机械制造业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速发展。但在随后的经济危机中,全球机械制造业遭受重创。根据IMS、VDMA(德国设备制造联合会)的相关数据和行业分析,罗兰贝格预测全球机械制造业在2010年-2015年间的平均增长率将在7.8%左右。
展望未来的全球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有三大趋势影响深远,将显着地改变未来行业的版图,这三大趋势为:整个机械制造业的重心将迁向亚洲;全球市场的竞争将聚集中端市场;节能环保将越来越受到用户和制造商的重视。
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亚洲地区的集中,作为设备供应商的机械制造业也越来越多地移往亚洲,以获得本地化的成本优势及更好地报务本地客户。与此同时,以中国机械制造业为主的亚洲竞争对手也在快速成长中,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逐年扩大。整个机械制造业的重心将逐步移到亚洲地区的趋势已几成定局,其中中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械制造国成为见证这一产业迁徙的重要标志。
在未来,中国必将成为主导全球机械制造业的主要力量。
首先,在2010年-2015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制造业仍将保持远高于发达国家普遍3%不到的增长速度,无疑会拉动今后几年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高速增长。
其次,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以萁巨大的规模优势正逐步获得全球机械制造业的领导权,到2015年接近半数的全球细分市场将由中国领导。
最后,中国正在技术水平上加速追赶领先国家。由于产业的亚洲地区迁移的殷墟,欧洲厂商未来几年处境艰难,也缺乏继续推进技术进步的资金和意愿;而中国的机械制造商本身还处于市场的中低端,他们一方面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明确的学习对象;另一方面,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也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和动力去提升技术水平来获得更大的增长。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下,中欧两地机械制造业技术的差距预期将在未来几年不断缩小。
结束语
机械制造的首要前提就是机械设计,为满足人民不但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从机械设计的传递和发展角度来讲,应该不断迎接新挑战,拓展新路,制作出更好更加完美的机械产品,更好的服务与社会。
参考文献:
阎树田,杨利玲,沙成梅,田波.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4年06期.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范文4
(一)平稳增长,但增速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数据,2011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实际增速也一直与上年水平相当,没有出现2010年那种投资实际增速逐月下降的情况。1―8月,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5%,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后,实际增速在17%左右。
(二)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长较快,拉动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以上
从月度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看,2011年以来,制造业、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分别在29%和31%以上,明显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平均增速。
从投资增速变动趋势看,制造业、房地产业投资增速总体趋于上升,其投资增速领先幅度进一步扩大。1―8月,制造业、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为32.2%和33.4%,比年初高2.3和0.8个百分点,较年内最低投资增速(制造业为1―4月投资增速,房地产业为1―3月投资增速)高3.2和2.4个百分点,领先同期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7.2和8.4个百分点。
在上述投资增长状况下,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合计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8个百分点以上,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
(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乏力,增速较低
从月度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看,2011年以来,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增速一直低于投资平均增速,增长乏力状况日益显现。1―8月,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际增速一直为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速直线下行,实际增速已经不足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状况相对较好,但实际增速也不到10%。
在上述投资增长状况下,2011年1―8月,三大基础设施行业对投资增长的拉动在2个百分点左右,较上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以上。
(四)制造业投资结构基本保持2004年以来的变动趋势
从2004―2010年制造业投资构成看,行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的部门有: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行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明显下降的部门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从2011年以来的制造业投资构成看,它基本延续了2004年以来的结构变动趋势。在投资比重明显上升的部门中,比重继续显著上升的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较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不升反降的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中比重下降相对明显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
在投资比重明显下降的制造业部门中,比重继续显著下降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0.7和0.9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不降反升的行业是纺织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0.6和0.3个百分点。另外,2011年出现的纺织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比重变动特征是2010年状况的继续。
二、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 左右
(一)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24%左右
2011年1―8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5%。从以往经验看,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速一般要比前8个月低一些,2004―2010年平均低1.8个百分点,201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前8个月低0.3个百分点。2011年前4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逐渐升高,5月以来累计同比增速逐步降低,估计201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比与前8个月低,估计为24%左右。
(二)未来数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变化不大,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将下行
从制造业投资看,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2011年1―8月同比实际增长24%左右,与2008―2010年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相当,低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年均增速。2004―2008年的经验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存在正相关性,如果未来数月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下行,制造业投资增速将有所反应,但发生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较小。
从房地产业投资看,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2011年1―8月同比实际增长25%左右,高于2008―2010年房地产业投资年均增速,也高于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年均增速。经验显示,新开工面积增速和施工面积增速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2011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增速已经明显下降,因此,未来数月,房地产业投资增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三)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低速增长
除了年初既定的财政、货币和信贷政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控带来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都会抑制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融资能力;此外,铁路建设项目安全大检查等也是影响年内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总体上看,除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速将继续平稳增长外,其他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增长乏力状况难以改变。
三、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的可能性很大
全球金融危机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下降。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使得2009年投资增速大幅上升,随着刺激政策效应的逐渐消失,2010年和2011年投资增速重回下降趋势,但实际增速依然在17%以上,其中房地产业投资的高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对总投资增长的贡献率2010年超过了31%,2011年1―8月达到34%,是2004年以来的最高值。2012年作为投资增长重要引擎之一的房地产业投资增速的向下调整,将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减速明显。
从危机后投资增速的变化看,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使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大幅上升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点33.2%,两年后迅速回落到2011年的17.3%。2009年投资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来自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投资实际增速高达46.2%,拉动总投资增长11.1个百分点,远高于以往3个多百分点的水平。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渐接近尾声,2011年其投资实际增长速度迅速下降到9.3%,对总投资增长的贡献仅为4%。由于前期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已经很大,2012年再次出现由政府引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能性较小;另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控引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等,既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也对交通、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来源产生很大影响。交通部在其的“2011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业经济运行情况”中就指出,“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放缓,交通建设资金紧张状况缓解难度大。今年以来,由于货币政策调整,融资平台清理等政策的共同作用,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因此,从需求和资金供给两方面考虑,我们估计2012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出现显著回升的可能性较小。
以自发投资为主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受刺激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2010年、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这两个行业,两者对总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74%。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将取决于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投资增长情况。
在房地产业投资方面。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2011年房地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在23%左右,平均每年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平均贡献率近25%,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依然保持高位,其主要原因:一是2010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大幅上升,达到了41%,其大部分投资要在2011年发生;二是2011年新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项目对投资增长贡献较大。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2011年1―8月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估计2012年房地产调控政策转向的可能性较小,商品房新开工和施工面积增速将延续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下降态势。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速连续下降,将严重影响201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即使政府主导的保障房建设保持上年度建设规模,由于没有增量,对投资增长的作用有限。综合商品房和保障房两方面考虑,2012年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将明显下滑。
在制造业投资方面。根据我们的研究,现阶段我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可能已达到峰值,“十二五”及以后时期工业增加值比重将逐渐下降,相应地,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将会逐渐下降。近年来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统计数据显示,危机前,制造业投资实际增速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受刺激政策间接拉动的影响,2009年增速有所回升,但随后两年回归下降趋势。2012年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大幅下滑将会对制造业投资增长产生影响,另外,目前欧美债务危机日趋严重,经济前景暗淡,我国的出口形势不乐观。从内、外两方面考虑,并结合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长的总体趋势判断,2012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向下调整的可能性大。
在农业、采矿业和其他行业投资方面。2004―2011年农业投资占总投资3%左右,增速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下降幅度较大,2011年1―8月同比增速有所回升,估计2012年将继续有所上升;2004―2011年采矿业投资占总投资的4%左右,增速呈下降趋势,从趋势估计,2012年增速将继续有所下降;除房地产、制造业、基础设施、农业和采矿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13%左右,2004年以来其投资增速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年1―8月同比实际增速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估计2012年其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上升。
综合以上对主要行业投资增长的判断,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很难达到2011年的水平。
四、政策建议
第一,密切关注房地产投资增速变化情况。从不同行业投资增长变动趋势看,可能对2012年投资形势产生较大影响的行业主要是房地产业。除了统计数据,我们在近期开展的实地调研中也看到,房地产开发公司正在迅速下调自身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计划。
第二,积极防范可能因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而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过多的情况。2009、2010年投资(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1.3%和54%,对GDP增长的拉动分别为8.4和5.6个百分点,同期,外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负转正,对GDP增长的拉动由负的3.6个百分点转为正的0.9个百分点,外需增长状况的好转弥补了投资增长拉动作用的下降。在外需和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状况保持2011年增长趋势的情况下,如果投资增速出现过快下降,将不利于2012年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第三,抓紧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落实和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等。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范文5
西方国家“再工业化”的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使西方国家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在检讨“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政策的同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战略。所谓“去工业化”可以理解为近20年来,欧美国家工业(或制造业)占整体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除了体现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外,还受到20世纪90年代所谓“知识经济”兴起的影响。欧美国家认为,国家竞争力主要依赖于服务业、金融等非制造产业,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出现了“制造业空心化”的趋势。
20世纪初以来,美国曾长期占有世界制造业最大份额,20世纪50年代前后,美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曾高达50%左右。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发展,美、欧开始了去工业化进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生产“外包”成为大趋势,美国转向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其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日趋下降,1990年下降至21.5% ,到2009年跌破20%,2010年所占份额为19.4%,略低于中国的19.8%,丧失了百年来世界制造业产值头号大国的地位。
欧洲亦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德法等西欧国家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趋势,实体经济逐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资产报酬率降低,国内需求不足,这导致大量廉价资本源源不断地涌向希腊等南欧国家,催生了这些国家的资产泡沫,也导致国家产业竞争力下降,并出现“空心化”趋势,经济产出大幅下滑以至于难以覆盖高企的债务,直至导致债务危机的爆发。因此,深陷债务泥潭的欧盟同样认识到再工业化的战略意义,欧盟正在通过加速低碳产业、信息产业等产业发展,加强欧盟工业的研发创新投入,积极推出各类促进工业企业发展政策三大方面重塑实体经济。可见,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未来的重心都是“制造业回归”,并通过政府力推“再工业化”战略,重塑竞争优势。
西方国家“再工业化”的实质
其实,“再工业化”并非是一个新概念,它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泰·埃兹厄尼提出。詹姆斯·米勒在回顾美国产业演进和1973年产业衰退的基础上指出,“再工业化”作为一种积极的产业政策选择,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产业的调整和升级,以提升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鉴于日美制造业竞争格局逆转,美国里根政府提出了恢复制造业地位的主张。罗伊·罗斯维尔和威特·杰格维尔德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结构的转型,主要是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提升产业附加价值。
但从性质来看,当前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超出了“再工业化”的范畴,向新的产业革命迈进。2008年的金融危机几乎摧毁了美国几十年来的发展模式,以透支消费、信贷扩张和房地产市场繁荣为支点的美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危机后的美国经济何去何从?这是奥巴马政府必须解答的难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的统计数字显示,近10年来,在全球制造业总量中,美国所占份额不低于1/5,但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美国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建立新的“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
为此,奥巴马提出了“出口倍增计划”,预计美国出口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5年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将超过3万亿美元。然而15%的增长似乎遥不可及,因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低端制造业已经大部分从国内转移出去,而其高端制造业的成本相对较高,欧洲、日本和韩国都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2001年至2009年,美国出口额的平均增长率是4.1%,这与15%的增长率相差悬殊。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来看,相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美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美国深知只有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才能带动新一轮产业周期,奥巴马不仅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手段,更是作为应对经济危机、拉动国内就业、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此外,奥巴马政府还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美国不惜重金确保这一竞争优势的实现,虽然美国财政捉襟见肘,经济基本面难有大起色,但政府研发预算并未减少,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份额的33%左右。2012年财政年度,美国再次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的预算,开发先进的制造技术,并启动了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该项目旨在采用公私合作伙伴方式来增加制造业研发投资,缩短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周期,以尽快抢占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端产业和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目前,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
“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发达国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占据显著优势,例如美国在页岩气开采技术、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复杂触摸屏技术等领域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主要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随着推动新工业革命先导技术的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高成本国家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新制造装备生产更具个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未来在制造领域的实力对比将重新向发达国家倾斜。而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产出方面追赶发达国家的速度将较第一个十年显著放慢。这会影响到全球产业的地域布局,进而导致全球产业格局出现大重组。
国际产业可能出现“逆转移”对“中国制造”造成冲击和不利影响。所谓“逆转移”,是指由于美国制造业回流可能导致中国承接国外高端制造业转移出现逆转。跨国公司可能将布局在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产能重新迁回美国。受其影响,它将会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和制造业就业造成冲击,延缓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时间。目前,中国制造业产能以低端、高能耗为主,在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有优势,一旦美国制造业回流引发高端制造业出现“逆转移”,很可能使中国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更为严重。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过去两年美国制造业开始出现积极的发展势头,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了40万,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部门首次出现持续性就业增长。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美国制造”成本优势日益显现,美国本土制造业将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大约10年前,美国开始外包器械、计算机等占美国制造业相当比例的诸多产品,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例如2011年美国著名的户外运动品牌Coleman停止将其便携式冷藏箱外包给中国企业生产,转而在美国堪萨斯州建厂;美国银行柜员机(ATM)巨头NCR公司将部分ATM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美国;福特汽车在与工会达成新的用工协议后宣布将在美国生产某些汽车零部件;全球最大设备租赁公司美国联合租赁公司计划今年投入支出增加约1/3,增至10亿美元,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建筑以及工业企业以租代买的需求,主要机型为堆高机或挖铲两用机等重型机械;美国卡车、重机引擎制造巨擘康明斯今年资本投入增幅也拟提高至两年前的两倍以上。轮胎和食品供应集团(CarlisleCompanies)计划在美国建立2座新厂房,以便将轮胎产能由中国大陆移回美国。
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资本输出地,但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有序推进,美国的资本和技术流出将逐渐逆转,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输入国,这不仅会导致美国资本回流,而且其种种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还会吸引全球资本,使得中国吸引全球制造业资本趋缓。
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是增加出口、平衡贸易,恢复制造业的竞争力。奥巴马政府提出“出口推动型”增长,所制定的一系列增强出口竞争力的举措,势必会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产生重大挑战,一些曾经对美出口的中高端制造业产品对美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波士顿顾问公司估计,美国制造业回流将使美国除石油之外的商品贸易逆差大幅缩减,由2010年的3600亿美元缩减至2600亿美元左右。在欧美贸易保护策略下,中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贸易摩擦会继续加剧。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来,中国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抢滩海外研发的热土,并渐渐跻身于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节点。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近千家外资研发机构中,由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建立的就有300家左右,近1/3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均已在华设立了研发机构,微软、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许多著名跨国公司在华布局了多家机构。技术转让是中国与跨国企业合作的重要方式,促进了知识扩散和技术溢出,从而达到获取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美欧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后,凭借技术、标准、专利、知识产权的先发优势和领先地位,可能对中国形成所谓的“技术封锁”,对中国产业升级形成迟滞作用。
竞争力的关键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上升到19.8%,但制造业研发投入仅占世界制造业研发投入不到3%。整体上看,中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较低,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工业劳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较大,工业企业平均规模还较小,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较差,许多传统产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2008年到2010年,中国年均GDP增速为9.9%,经济增长总量中2/3以上为资本积累的贡献。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带来的却是资本效率的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产出率为3.79,到了2000年至2007年已增加到4.25,再到2008年至2009年则上升到4.89,资本的扩大对生产率增长产生了“挤出”效应。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能力相差巨大。因此,中国企业亟须提高生产率以保持盈利增长,提高生产率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制造业的未来趋势范文6
我国的工业工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尤其在制造业的发展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讨论工业工程在制造业的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
工业工程;制造业;趋势
1工业工程的起源和定义
泰勒(FrederickW.Taylor)和吉尔布雷斯(FrankB.Gilbreth)被认为是工业工程(IE)的创始人。19世纪80年代,泰勒主要研究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人为研究对象,管理学史上称之为“科学管理学之父”。吉尔布雷斯主要从事作业过程中的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其中,动作研究是把作业动作分解为最小的分析单位,然后通过定性分析,找出最合理的动作,以使作业达到高效、省力和标准化的方法,管理学史上称之为“动作研究之父”。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提高了生产率,从而开创了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研究的先河。工业工程发展已有100多年,它包含内容丰富,涉及的领域广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工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地学者、专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在诸多解释和定义中,美国工业工程协会提出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其表述如下:“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工程技术,它综合运用数字、物理学、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1]。”
2现代工业工程的内容和应用
现代工业工程讲究系统优化,是一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层面,对企业的生产系统和管理进行优化,以供应链管理和运筹学为主要理论,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工业工程的重点是系统整体的优化,系统效益最佳是其最终追求,亦即提高效率,减少浪费[2]。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制造业企业开始运用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其中,计算机集成技术融入到了现代工业工程中。制造业是工业工程(IE)应用的第一个产业,至今已过去100多年,在这期间,工业工程(IE)扩展到了各个工程服务相关领域,其中包括建筑、煤炭、服务、餐饮、旅游等领域。虽然,现代工业工程应用如此广泛,但是制造业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3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世界制造业发展的特点是两个“M”(Manufacturing与Management)联姻,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是先进制造技术(AMT)的一个突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进步[3]。在这种背景下,如精益生产(LP)、标准化管理(SM)、全员生产维护(TPM)、物料需求计划(MRP)等应运而生。在全球化贸易形势下,制造业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一个有力途径,是把工业工程融入企业的发展管理中。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管理”的学科,它包含着各个学科相关知识,是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的。同时,工业工程也注重人的因素,在应用工业工程的过程中,综合各种相关因素,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制造业应加强对外界市场的感应能力,深化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改革。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落后于世界知名制造业如西门子,丰田汽车,通用汽车等,主要原因是起步时间晚,理论体系不成熟,认识程度低,企业应用尚需研究与开发、标志性成果少,制造业员工素质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如下:(1)自主拥有核心技术不成熟,创新技术能力差,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少,制造企业多依赖于国外先进技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也就是工业2.0时代,而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产业。(2)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装配制造占制造业中的比重(2017年)仅为30.4%,落后于日、美、韩、欧等发达国家。(3)中小制造业企业只追求产量,不重视质量,员工素质整体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4)企业缺少系统理论的营销战略,仅靠劳动力成本低带来的优势同世界先进制造企业竞争。
4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4.1计算机集成技术与工业工程的系统性
提升研发制造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水平,综合运用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思想(MRP、MRPⅡ、ERP)解决计划需求和制造能力之间的矛盾,及时进行全方位生产,加快供应链流通速度,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响应能力。
4.2强化制造业应用工业工程的系统性
企业首先将设立工业工程(IE)部门和岗位作为强化方式,逐步扩展工业工程的工作职能和工作范围,推动国内工业工程的较快地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实现跨职能团队的运行模式,要真正实现工业工程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平等关系,不参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真正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融通,通过这种跨职能团队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强化工作授权,直接由部门经理领导,为制造企业管理层制定策略奠定重要的前提。
4.3产学研结合提高工业工程的研发和学科创新
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同企业的交流,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建立咨询公司,强化工业工程的交流和应用。
4.4充分依靠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寻找产品价值链中的优势环节
制造业的成本行为及其相对成本地位产生于制造业在一个产业里竞争时所从事的价值活动[5]。结合工业工程的价值分析,制造业企业分析制造过程价值链,确定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和成本差异的根源,根据价值链观点对制造业成本结构进行分析,来控制成本驱动因素和重构价值链,获得成本优势。
5结语
工业工程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文章主要探讨了工业工程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我国的工业工程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毫无疑问,工业工程的发展应用,可以作为我国制造业在危机环境下持续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0-21.
[2]杨英慧.工业工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价值工程,2012,(21):32-33.
[3]郭重庆.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2):1-3.
[4]齐二石,等.我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和发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