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学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学课程

地质学课程范文1

【关键词】煤矿地质学 教学实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P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71-01

前言

《煤矿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和非地质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集理论、生产实践和地质研究于一体的的实用地质学教程。它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普通地质学的内容,又重点阐述了影响煤矿建设中的地质因素,专业性突出[1-3]。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弄清煤矿中出现的各种地质现象,并能解决煤矿建设、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地质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用性和方法性。

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4],要靠老师的正确引导:首先,要摒除学生单科单教材的思想,上课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学以致用,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从多角度有目的去解决问题。对于一群刚过20岁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往往缺少的是耐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猎奇心,使师生间能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

2.注重灵活的教学方法

2.1将理论融入到课堂实验

在《煤矿地质学》教学中,安排有矿物、三大岩石的课堂实验,很多时候学生是基于看热闹的心态去看待实验,往往不能将课堂讲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结合起来,好奇心过后就觉得枯燥无味。如何扭转这种现象,将课堂教学与实体融为一体,让学生能从实验课中对岩石、矿物特征有所认识,就需老师加以正确引导。在学生观察矿物标本时,要给他们详细讲解矿物的性质,特征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如在研究煤层顶底板岩性时,要注意岩石的岩性、还要注意岩石中是否含有高岭石、蒙脱石等矿物,这些是水敏性矿物,遇水会膨胀,出现底鼓现象,影响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破坏巷道,给运输来带困难;当煤层顶板为页岩、泥岩等致密岩石,对煤层瓦斯的封盖非常有利,当煤层顶板为粗砂岩、砾岩时,对瓦斯的封盖效果差,有利于瓦斯的逸散。因此,结合岩石、矿物标本向学生进行感性知识的传授,让他们有目的的去学习,这既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起到巩固原先学到的理论知识。

2.2从野外实践中将理论升华

《煤矿地质学》中的的野外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野外认识实习,不仅能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学校所选的实习地点嵩山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地层层序清楚,构造形迹典型,期间更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等,构造特征显著,在这个地区的实习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这些野外地质构造现象,同时要求他们能绘制嵩山大背斜要示意图,含煤地层的剖面图等,这些野外实习可以综合考察他们对地质信息的获取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能将平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

2.3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

将煤矿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地质构造问题作为案例对进行详尽讲解,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能够和生产现场紧密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6]。瓦斯爆炸、矿井突水,对煤矿来说是最大的两大隐形杀手,在煤矿事故中占了80%以上。让学生把历年来发生的煤矿事故进行统计,找出事故的原因,死难人数,发生比例,用数据敲响警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激起他们的学习斗志,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他们明白,学习这门课这些不仅是应尽的义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3.注重教改进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现在是高校最常用的授课方式[7], 它具有携带信息、量大、传授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传递大量的教学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瓦斯爆炸和矿井水防治章节中,可以用播放短片的方式让学生看到瓦斯爆炸、矿井突水发生的瞬间性和危害性,从视觉上对他们起到震撼作用,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与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指出,如师生间的交流明显减少,学生只满足于多媒体带来的视观感应,忽略了自身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时间久了就会降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情况在传统教学上是不会出现的。因此,针对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互补,实现教学效果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昌荣, 赵福祯, 刘坚.地质学基础[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2]杨盂达, 刘新华, 王瑛等.煤矿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0.

[3]车树成,张荣伟. 煤矿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4]许福美,吴超凡,吴志杰.《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龙岩学院学报,2011,29(2):105-108.

[5]王文峰,曾勇, 郭英海等.实用型“煤矿地质学课程建设[J]. 中国地质教育,2007,(4):135-137.

地质学课程范文2

【关键词】职业院校 地质学基础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改革

《地质学基础》是职业院校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石油地质与勘探技术专业,矿山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以上4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地质学基础》应作为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曾在相关教师中有所争论,最终根据《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确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与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大多高等院校的教材,学科理论介绍多,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尽管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但要做好一件实用的电子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再加上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高职教师参与很少,导致现在的课件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将理论与实际对应,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二、《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石油地质与勘探技术专业,矿山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让他们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地质教育,应该面向矿产地质与勘查、地质与勘查、石油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理论,重点抓好它们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依据教学目标,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岩石课上,先讲清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资料查阅,可以辅导同学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来辨别其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向学生介绍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情况,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地点的地质资料。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地质的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三、《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开设《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等教学手段,通过观看地质录像片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就日常所见所闻的地质现象进行图文描述和原理剖析,学以致用,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应增加《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教学。针对《地质学基础》课程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增加实践性、开放性教学环节。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职业院校是不够的,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生产一线积累的经验带进课堂,将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事例带进课堂,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地质学课程范文3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主要方向

0引言

《普通地质学》课程(该课程还有其他一些名称,例如《地球科学概论》、《物理地质学》、《动力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启蒙课程[1]。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可能会对后续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产生很大影响。鉴于此,教师们应该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应该确保其有很高的教学质量和很好的教学效果。

1主要内容和特点

1.1主要内容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矿物、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水的地质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演化、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2]。

1.2特點

《普通地质学》课程介绍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历史等,内容很多,几乎涉及到了地质学所有的领域,因此,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总括性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地质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普通地质学》可以看作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基础性是该课程另一重要特征。再者,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普通地质学》课程涉及到地质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2.1教学内容和学时

《普通地质学》课程几乎涉及到了地质学的所有领域,内容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学时。

该课程是地质类专业的入门课程,课程的重中之重是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虽然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少,但应安排足够多的学时[2]。在这些内容当中,尤其重要的是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等,要向学生详细讲述,还要举例说明,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2-3]。

该课程中的地球的物质组成、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历史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几乎都会有更详细的介绍,因此,在该课程中只需要对最关键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述,其他内容概述一下即可,没必要面面俱到。例如,在讲解地球的历史这方面的内容时,需要详细讲述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即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同位素年龄,而对于地球演化的整个过程,只需要概述一下即可。

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地质入门课程来说,要重视实践教学,确保充足的实践学时数,而且应该是室内和野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概念或原理有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

2.2教学目标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地质学的入门知识,但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基本的地质能力以及对地质学的兴趣[2-3]。如上文所述,该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在后续课程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但是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却主要是在这门课程中培养的[2-3]。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地质学感兴趣,那么他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可能就会非常好,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是在学生刚进入专业课学习时就应该被探索的重要问题,该课程是地质类专业大学生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激发大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3]。

2.3教学方法

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以改善教学效果。首先,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提问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使用多媒体,例如,在讲到岩浆作用与火成岩时,可以放一些岩浆活动的照片或者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也有助于学生专业兴趣的激发。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合理使用教学模具和计算机软件。例如,在讲到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一些动画,这样比单纯的讲述更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地质科普类或者启蒙类的读物,例如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外文的普通地质学方面的著作。这样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增强对地质学的兴趣。当然,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献。此外,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读文献撰写读书报告,还可以让部分学生就所读内容进行课堂汇报。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普通地质学》课程中所学知识就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外开展地质方面的小型科研活动,并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论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2-3]。

2.4考核

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应该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以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平时成绩的来源可以有多个方面,实践课成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可以包括读书报告、课堂汇报、课堂讨论、课外研究等。期末考试试题应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3总结

《普通地质学》课程内容狠多,教學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合理安排学时。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应安排足够多的学时。此外,还要确保充足的实践学时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地质学的入门知识,但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基本的地质能力以及对地质学的兴趣[2-3]。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以改善教学效果。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文献,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地质方面的小型科研活动。该课程的考核应该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应该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以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期末考试试题应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舒良树,解国爱,王博,等. 新形势下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43-147. 

[2]夏邦栋.普通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地质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地质实习;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建议

【Abstract】General geology,mineralogy, rock and structural geology is a very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urse, in our school non-geological professional, it is a basic compulsor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practice and teaching model characteristic of non-geological professional in our school,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patterns and problems, improved 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iming to improve the school geology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Geologic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reform; Suggestion

1 矿业类院校中地质课程现状分析

改革是事物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只有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才能取得成功。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各高校也开始大刀阔斧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改革。就矿业类非地质专业的地质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环节而言,不少地质教育者都进行了很多探索研究[1-4],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在工科院校特别是矿业类专业中,许多与矿业相关的专业都得学习地质类相关课程,而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除了课堂讲授以外还得进行大量实习。但地质课程近年在我国矿业类高校中有逐渐被淡化和萎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课时量减少,二是野外实践环节减少甚至取消。究其原因,主要与学校资金投入和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突出有关。因此地质课程教学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2 课程性质定位

在我国许多矿业类高校中都开设有与地质类相关的专业,比如: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作为非地质类专业,根据不同院校对本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有选择性的开设了相应的地质类课程。采矿工程开设了“基础地质学”课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开设了“矿物学”课程,测绘工程专业开设了“地质地貌学”课程,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了“灾害地质学”课程,土木工程开设了“工程地质学”课程。不论开设了那门地质类课程,地质类课程在矿业类非地质专业中属于专业基础课,地质基础知识如名词概念、现象过程、作用原理等在这些专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学科地位上处于一种承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地位。

3 非地质专业地质教学的必要内容

地质学是一门复杂的系统自然科学,根据我国目前的地质学分类,地质学划分出几十门课程,简单而言,主要包含以探讨基本事实和原理的基础学科和与生产或其它学科结合而成的应用学科,具体如下:

(1)基础学科中以物质成分为研究对象:如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其中采矿工程专业必须学习基础地质学,包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水文地质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必须学习矿物学和岩石学。

(2)以地质作用及遗留痕迹为研究对象:构造地质学、地质地貌学、地质力学等。其中测绘工程专业必须学习地质地貌学。

(3)以地质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及历史地质学等。我校目前非地质类专业没有开设这些课程,但据反馈回来的信息,继续深造的学生建议加上其中某些课。

(4)与生产或其它学科结合而成的应用性学科有: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等。其中安全工程专业必须学习灾害地质学。

(5)将地球作为天体研究和自成体系:地球物理勘探、探矿工程、天文地质学等。其中采矿工程对三方面都有初步学习。

在众多的地质学科中,对于矿业类相关专业,比较适合的课程是基础地质学,包括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否则,后续的专业课程将无法进行。

对于非地质专业学生,由于无地质学基础,必须要拿出较多的课时学习地质学基础知识,因而总课时量要求较大。比如,吉林大学《矿山基础地质学》课程总学时达到250学时[5],而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的《基础地质学》课堂教学时数仅为40学时,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矿物学》仅有40学时,测绘工程专业的《地质地貌学》仅有32学时等等,地质学基础知识内容较多,概念繁杂,在相当有限的课时内要学好地质学难度极大,况且还是在野外实践非常少甚至某些没有的情况下。

4 地质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高校地质课程老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麻烦和困惑。比如,教学大纲的编写,正常情况是根据学科的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课时数,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根据学生在校的总的教学目标将各课程的课时先确定下来,在课程学时量一定的条件下编写教学大纲,这就造成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各部分学时分配上顾此失彼。此外,一些专业的学生受实习学时数的限制或实习时间的冲突将实习取消或将地质实习放在理论课程学习之前进行,学生到了现场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一脸茫然,不知所云,费时费力费财。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当然要克服各种困难加以解决,比如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单课时的知识量,但是经过实施,发现学生对单课时的接受量存在一定极限,超过极限的知识很难消化更别谈吸收了。

5 教学和实践改革思路和举措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对比国外和国内一些名牌大学的情况,并根据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尝试做了一些改革,效果显著。

5.1 进行不同专业的地质学科体系建设

地质学作为非地质类专业的基础课,各专业应有所侧重。首先,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材选定和课时分配上有所不同。采矿工程应以地质学中的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矿床地质学等为主;矿物加工工程应以矿物学与岩石学为主;测绘工程应以地质地貌学为主,土木工程则应以工程地质学为主。其次,在授课前摸清已学课程,这样讲授时有增有减,以增加新知识量为主,对已开设中所学知识只做提示性讲授,把重点放到强化地质学应用上来。最后,对各专业在地质课程讲授中将涉及到的有关后续课程内容,作适当延伸,或在地质实习中体现出来,充分展示地质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的特征。

5.2 授课内容的选择和构建

适当增加授课内容和学时,如采矿工程专业增加学时数,最少应控制在60学时,适当增加矿山实习;矿物加工专业增加矿相学实验,至少30学时;测绘工程专业增大学时数到56学时,增加地貌认识实习,土木工程专业增加土工试验。除此之外,实习模式按照基础综合实习进行,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2周左右进行,采矿和测绘的实习地点分别为白云鄂博铁矿和大青山。矿加和土木的实验分别在各自实验室。

5.3 授课方式的构建

由于课时少内容多,因此建议采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太快,效果不好,因此最好采用小班授课,如我校采矿工程4个班180人同时上课,效果较差,建议采用50人以内小班授课,这样既采用了能反映某些矿物图片、地质现象的多媒体,又达到了预期效果。

5.4 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构建

采用课后答疑和网络交流的模式。现在信息同学特别方便,再加上我校新建了一些课程交流系统,方便了学生与老师课后交流。至于实践方面,我们尽量采用地点近、现象典型的矿山,时间上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五六月,教师配备上我校正在大力度解决,相信很快就能得到补充,实习开支我们采用基础综合实习,把实习地点相同的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这样能有效节约开支。

6 结束语

经过这些改革,矿业类非地质专业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时间安排不合理,如秋学期的地貌学实习时为严寒的冬天,学生缩手缩脚,好多应动手的环节无形被限制,春学期的地质学实习时为内蒙古多刮风期,矿区灰尘大,污染重,好多地质现象不易观察测量,再加上各学院都在野外实习和工程教育,校内实习用车紧张,常常派不出实习用车,社会租车费用太高。另外,由于基础地质实习模式开展时间较短,缺少实习指导教材。

为完善矿业类非地质专业教学模式,建议采用下列措施:优化学时,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增加实践环节,采用多媒体授课,编制本院实习指导书,错开实习高峰期。

【参考文献】

[1]肖淑容.基础地质实习之我见[J].中国地质教育,2007(3):100-103.

[2]谭松林.工程地质专业教学实习内容选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115-117.

[3]时红莲,项伟.论深化地质教学实习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118-121.

地质学课程范文5

关键词:海上油气地质 洋盆 被动陆缘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E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12-02

Abstract:Offshore oil and gas geology is open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for the students of Marine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Marine Institute.Based on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global Marine oil and gas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and presented the reform programs of daily teaching.Frist of all,educational reform program should highlight the teaching focu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oil and gas,reduce the printed resources.In the second place,the teaching methods need to improve.Meanwhile,practical activities should increa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writ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order to train the students'global thinking and system view.

Key Words:Offshore Oil and Gas Geology;Ocean Basin;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Teaching Reform

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海底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60%[1]。根据美国地质局(USGS)的估算,未来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为21,200亿桶,较2009年底已探明储量13,331亿桶还可增长60%左右,其中尚未发现的储量有5390亿桶,海洋石油占63%。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海洋油气将弥补陆上油气产量的下滑,海洋油气的开发尤其是深海油气开发将是大势所趋[2]。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是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延续,经历了一个由浅水到深海、由简易到复杂的发展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对海洋石油的勘探也变得更加深入。近年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地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取得了最富有成效的业绩;在俄罗斯北部海域、南中国海及印尼沿海、巴西坎波斯盆地也发现了较丰富的油气资源;西非深海勘探也不断有新的发现,里海地区也发现不少大型油田。可以说,近年来全球油气较大的新发现主要位于海上,海洋油气储量和产量在全球油气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海洋油气勘探已成为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竞争的一个热点领域,21世纪已成为海洋油气突飞猛进的世纪。

在此形势下,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设立了“海上油气地质”这一课程。但由于该课程设置尚属首次,国内外缺乏教材和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对中国和世界海洋油气地质的教学和研究,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课程教改定位,提出了对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

1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上油气地质”课程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1 教学定位较高

我校“海上油气地质”是2010年本科教学大纲调整时,取代以前“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增加了国外海上油气地质的内容,由原来的32个学时增加到48个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国内外海上油气区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油气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了解全球海上油气田形成的地质背景、分布规律、勘探、开发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培养从事海洋油气勘探的地质工作者。

应该说教学目标比较明确,但定位较高。我院海洋油气专业的学生在此之前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而“海上油气地质”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首先信息量非常大,世界海洋油气涉及地区广,油田多,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复杂;其次需要培养学生归纳组织和综合提升的能力;最后学时较少。所以,知识广度和深度不能要求太高。知识广度太大,学生记不住;而深度要求太高,学生消化不了。

1.2 教学内容多、关联性少

“海上油气地质”教学内容除我国的近海10个含油气盆地和南海深水盆地外,还包括北美、南美、非洲、北海、波斯湾、南亚、东南亚、南极洲、北冰洋等海域含油气区基本油气地质。内容相当多,涉及面广,各地区油气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彼此关联性较少,以盆地为教学单元,要求学生记住诸多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掌握其油气富集规律相当困难,更何况教材缺乏。

1.3 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不够

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课堂的理论教学,而我院本科学生一直没有机会在油田单位参加生产实践,对石油地质学的内容掌握、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体会不够深入。怎样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对油气田进行综合分析、较深入理解油气富集条件和成藏规律,特别是培养学生油气地质方面的逻辑思维,难度较大。由于该课程贴近生产实践,具有很强的适用和实践性,需要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以盆地为单元的油气富集条件、以油气田为单元的油气成藏规律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并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科学研究。

2 课程教学改革

2.1 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我国海上油气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南海深水油气的蓬勃发展,在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相继发现深水油气之后,海洋油气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石油公司不断向国外海洋拓展油气业务,海洋油气地质前景广阔,海洋油气地质人才需求较大。“海洋油气地质”课程需要突出特色、发挥专长,培养适用新形势需求的具有新理论、新思维的专业人才。海洋油气地质的特色不仅仅是勘探区在海水之下,而且在于有一套与海洋的形成演化相关的海域沉积盆地形成和油气富集的基础理论,以区别于陆上。因此,教改的重点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海洋油气的重要性、海洋油气的特点、海洋油气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特别是被动大陆边缘)、海洋油气形成演化和富集规律,在此基础上,解剖我国和世界上典型油气区,加深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2 教学内容的精简和提炼

针对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突出教学重点、体现海洋油气地质特色、适应海洋油气勘探需要,精简重复性或资料性内容。

2.2.1 精简教学内容

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全球海域含油气盆地分布及类型划分、全球海域主要含油气区(包括北美、南美、非洲、北海、波斯湾、南亚、东南亚、南极洲、北冰洋)及中国海上含油气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及南海中南部盆地)油气地质。从48个学时的教学效果来看,由于涉及的含油气区太多,其间的相互关联较少,学生承受的任务比较重,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因此,需要加强的内容包括:全球海域含油气盆地分布及类型划分、洋盆的演化与含油气盆地的发育、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而需要精简的内容包括:全球海域主要含油气区和中国海上含油气区石油地质条件。精简后主要的油气区应与典型类型盆地分析相对应,可以考虑保留的含油气区:墨西哥湾、南美巴西-西非海岸盆地、马拉开波湖、波斯湾、里海以及我国的东海、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及南海中南部盆地。它们代表了不同类型的构造背景和盆地类型,也可了解我国海域主要含油气盆地。

2.2.2 突出重点

(1)突出海洋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特征。

海洋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分析应以威尔逊旋回为基础。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的概念,使人们对大洋成因和演化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活动论主张大洋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岩石圈板块的分离和汇聚运动。威尔逊首先注意到大洋开合的不同发展趋势,将大洋的演化归纳为6个发展阶段(表1)。

不同洋盆演化阶段,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同一演化旋回下形成的沉积盆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关联性。与海洋油气相关的构造演化阶段及实例如下。

①幼年期新生洋盆阶段:红海。

②成年期被动陆缘阶段:大西洋两侧、南海北部、墨西哥湾。

③衰退期主动陆缘阶段:东海-冲绳海槽。

终了期残留洋盆阶段:地中海、里海。

④遗痕期(前期)周缘前陆盆地:波斯湾。

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每一洋盆演化阶段典型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成藏规律进行系统讲解,并辅以实例展开分析。

(2)突出被动陆缘构造单元的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

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全球约有60多个国家在深水区开展油气勘探,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300×108t[3]。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西非近海、亚太地区大陆边缘等4大被动陆缘富油气深水区正逐渐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新热点,也是近几年大型油气田发现的重要领域[3]。

被动大陆边缘的陆坡区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①裂谷和过渡层序中发育了被动大陆边缘的主力烃源岩;②陆坡坡折带往往发育深海扇和浊流沉积等良好的储层;③坳陷期、过渡期或漂移期厚层泥岩及盐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④整个裂谷和过渡阶段形成了多种封闭条件好的圈闭,如与盐岩层有关的构造圈闭、浊积砂岩岩性体[3]。被动陆缘构造单元是海洋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其成藏特征是海洋油气的典型。重点和系统讲述该部分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海洋油气地质思维,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适用价值。

重点突出的内容包括:被动陆缘构造单元的形成过程、二元结构特点、沉积演化和沉积特征、热演化和生烃过程、油气运聚成藏特点等,并辅以实例展开分析,如珠江口盆地、墨西哥湾、西非刚果、巴西的坎坡斯、桑托斯等盆地。

2.3 教学方法的完善

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和系统观:结合海洋油气特色,应以洋盆的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掌握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关系,不同构造背景和沉积物补给对沉积作用的宏观控制作用,把握盆地构造格架、沉积格架、生储盖组合分布关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油气系统观念,将看似孤立的各成藏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其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并运用这些要素进行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的动态分析,系统把握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地质规律。实践教学:根据一些基础资料,进行实例分析和相关图件的编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高科技写作能力。如在讲解珠江口盆地被动陆缘油气地质条件和富集规律以后,准备墨西哥湾一些基础资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区分地质条件的异同,编制一些反应构造演化、成藏过程、油气运移和聚集模式的图件等,撰写相关的文字说明。

参考文献

[1] 江怀友,赵文智,闫存章,等.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与勘探模式概述[J].海相油气地质,2008,13(3):5-10.

地质学课程范文6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石油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知识面,能在石油工程领域内从事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生产管理与施工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主要有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钻井工程,另一个是油气田开发工程。很多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是钻井与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提高采收率以及油气田增产改造措施等工作,只有“三大”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只要这些课程学好了就能够胜任以后的工作,觉得“地质类”课程仅仅是一类锦上添花的课程,没有多大意义。基于学生的这种认识,表现在:对该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上课没有几个人做笔记;总是希望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要超出课本内容且与最终考试有关;课后基本不复习或思考问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上课基本上就是要个学分,以达到毕业要求。正是这一“错误”观念的存在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该类课程不够重视。

2.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地质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以“板书”为主,演示图表不规范,而且信息量有限,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易引起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在在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许多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教科书的翻版,一页一页低着头顺着多媒体往下念,没有发挥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真正作用。可以说是只念不解,基本不考虑学生课堂气氛,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有的看书、有的玩手机、有的睡大觉,根本谈不上取得什么良好的教学效果。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工作以后的现场应用。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单一地强调如何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家,认为学生只要将书本知识掌握好了就可以满足以后学习或工作的要求,那就大错特错。现在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授课时只讲书本上的内容,很少将所讲授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油田生实践相结合,很少讲授学科前沿理论,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该课程。造成教师好像很卖力、学生好像很无奈的困境,其实教育如果解决不了学生的尴尬,那就是教育的尴尬。

二、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方法

1.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一样的书,听一样的课,同一个老师讲解,而学习成绩却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是:是否用心听,是否与老师产生共鸣。人类从不厌倦于对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只要这些知识能够指向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巨大疑问。针对学生不够重视“地质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该门课程主要要讲授哪些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等,使学生明白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置及在油田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地质类”课程石油测井为例,首先应该从测井手段的提出、石油测井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后续开发地质课程的关系入手,讲述石油测井在石油工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门学科在他们将要从事的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授过程中再配合油勘探开发实例,对比分析石油测井技术的应用与油田勘探开发效果的关系,必定能够唤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重视程度。油田地质基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也需要以类似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几年笔者在课程第一节课绪论部分讲完后,总是花一点时间,用具体事例给学生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严谨的作风,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具体的计划,没有可行的措施,没有吃苦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将不会有突出的表现,甚至会被社会淘汰。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效果。

2.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多媒体的使用像做大会报告那样的话,就失去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意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是传递的信息量大,另一方面是演示的图表规范,节约了老师在课堂上绘制图表占用的时间。但是,如果把所有要讲的内容全部集成到多媒体里,学生就会产生视力疲劳感。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再辅以“粉笔+黑板”的传统手段,在黑板上将重要知识点予以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必然会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3.提高教师对教学热情的投入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就像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在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们有些教师仍然延续上个世纪大学精英化教育的思维,想象着学生应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平时的样子与觉得该怎么样去比较,这种思维是现代高等教育最大的障碍,如果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与学生建立联系。教师上课,学生听不明白或不够重视,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在教学这个环节过程中,学生是上帝,上帝没有听懂,上帝没有错,我们的教师都是高职称、高学历,所讲述的知识与方法肯定也没有错,那么唯一错的就是内容层次安排、言辞清晰度及知识密度出现了问题,导致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没有被传递。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投入不够,没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如何才能把该门课程学好;没有下工夫把该门课的知识结构与层次理清;没有下工夫思索针对现在个性化很强的学生如何优化教学方式。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了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热情、教学技艺,这个感受就会被传递,学生就会热爱这个老师,爱学这门课,同时这种感受也会向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缓慢滋养。诚然,现在大学教师压力比较大,不但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许多科研任务,同时又要应对考核发表科技论文。但大学的主体是教学,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事实,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消极教学的借口,况且教学、科研、并不矛盾,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难点仅仅在于教师如何去很好地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4.加大课堂随机提问力度

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不间断地提问无疑非常重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们可以采取随机点名提问,要求学生当场回答;也可以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下一节课随机请多名学生回答,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逐一点评,对回答好的进行表扬,对差的进行鼓励。通过不断地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证明,上课经常提问到的知识点,学生都掌握得非常好。

5.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有力结合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取得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会及时地把自己科研中遇到的与所讲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场实例带入课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油田地质基础课程油藏类型部分过程中,笔者在讲授完一种油藏类型的定义及书本典型案例之后,都会将自己熟悉的某油田实际的该类型油藏进行详细解剖,引导学生寻找书本理论定义与现场实际油藏特征的差异性。然后还会给出一组地层数据与油层数据,让学生利用软件绘制出该油藏的剖面图和平面图,并分析油藏特征,同时简单讲解针对不同类型油藏所采取的不同开发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质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三、结论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