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1
【关键词】视觉符号;旅游城市;品牌设计
1 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的背景分析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建立的基础主要包括地域性研究,旅游资源特色分析,旅游受众调查分析等方面。
1.1 地域性分析
地域性研究是城市旅游品牌开发的基础工作之一。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城市的文脉的把握,对地方历史文化的“阅读”和提炼,精炼地总结该地的基本风格,包括文化特质和自然特性,为未来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定位提供本土特征基础。地域性分析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民俗文化特征的分析。
1.2 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旅游业提供给旅游者的功能利益是到异地体验不同于其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是旅游者感知旅游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品牌形象建立还要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特色,在资源特色分析的基础上定位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这样才对旅游者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特别是对于新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更要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挖掘其特色,整合强势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目的地主题形象。例如,临安是中国生态示范市之一,森林覆盖率为74.1%,旅游资源以生态旅游资源为特色,临安就在此基础上突出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形象。
1.3 旅游受众调查分析
旅游受众调查分析包括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和旅游者感知分析。旅游开发必须牢牢把握住旅游市场动向,旅游市场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了解旅游市场总的态势和对城市旅游产品的需求状况,这对于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定位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市场调查内容一般包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以及旅游偏好、出游时间等。在河南强势文化旅游的背景下,焦作市在旅游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打造“焦作山水"旅游品牌形象,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旅游界誉为“焦作现象”。
2 从外显层面谈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2.1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原理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主要就是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视觉编码与解码过程。在视觉编码过程中,设计师作为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感知的主体之一(主体包含旅游者、当地居民和设计师),同时作为信息的传送者,根据自己感知到的,又需要向旅游者传递的旅游地原始信息进行编码,转化为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符号,加以有创意的表现。视觉解码即接收者(即旅游者)对视觉符号载体――图形、色彩、文字及其组合等因素进行感知,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视觉符号还原为自己能够理解的信息,把各种认识进行整体加工形成特定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从而完成信息的传达沟通过程。
2.2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主要内容
用最鲜明、最醒目同时美观生动的标识及图案概括出城市旅游的地域性特色,作为旅游城市宣传的视觉识别符号,是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最核心的功能。从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构建的实用性需要来看,笔者并不主张将整套VIS的全部项目都一次性设计到位,导致不实用且随时间推延刷新形象时造成设计失效,因此,本文选择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设计研究对象。
(1)城市旅游品牌标志
城市旅游品牌标志设计是通过简约的图形或文字传达富含多种内涵的信息的象征符号,起到识别及传达城市旅游品牌理念的作用。在设计中应充分重视视觉语言表现的地方特色,在城市旅游品牌理念和定位的指导下,提炼出具有深层次地域性特征的造型元素和色彩元素并进行组合,才能形成显著的竞争差异。设计时还需充分考虑受众的视觉感受和对图形信息的解读,生动鲜明而富有轻松愉悦感。
例如上海旅游标志,运用飘逸的笔触效果体现旅游轻松愉悦的气氛。右侧的图案呈现出上海市花白玉兰婀娜多姿、朝气蓬勃的迷人仪态,同时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寓意着上海把和平友谊传达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周围一圈的图案中,火红的太阳寓意上海对旅游投入的无限热忱,就如同热情的阳光拥抱每一位远方的朋友,红日旁绿色及蓝色的光晕揭示上海注重旅游环境的一面,四色光辉象征上海都市旅游的多姿多彩。
(2)城市旅游品牌标准字
城市旅游品牌的标准字是在品牌名称的基础上为加强名称的视觉效果而进行的字体设计。标准字是根据城市旅游的名称、旅游资源特色等要素而精心设计的,对字问距、笔画的配置、线条的结构与精细度等多方面都要做周密、严谨、细致的设计。城市旅游品牌的标准字在设计时应注意个性化、识别性、艺术效果等方面。
标准中文字体设计,可采古人和名人书法题字等,也可使用现代印刷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适合旅游者阅读识别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本地域和本民族的文字。事实上,与客源地不同的文字符号可以反映旅游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凸现出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去过云南丽江的游客,一定会记得东巴的象形文
字,给人以典型的民族文化感受。
(3)城市旅游品牌标准色彩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标准色彩是传递城市旅游品牌信息最容易被感知的视觉语言。由于人们对不同颜色会有不同的脖受.旅游城市可以通过标准色的应用,给旅游者以不同的知觉刺激与心理反映,以此来展现旅游城市的特色,并且引发旅游者的某种联想,强化旅游者对旅游城市的印象。如西班牙旅游标志,根据西班牙的旅游业打出“阳光普照西班牙”的口号,采用红、黑、黄三色强烈对比,集中地表现出西班牙旅游产品的主要特点――充裕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黄军.旅游品牌形象标志设计探讨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6(3):235, 238.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2
关键词:民航运输机场格局旅游业资源分布相关性
民航运输与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两种行业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推动着民航与旅游业的发展。民航运输与旅游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着的。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着民航运输业的发展,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旅游业的繁荣。
民航运输机场格局与旅游资源分布状况是民航运输与旅游业两者关系的具体体现。加强对民航运输机场格局与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的了解,充分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民航运输与旅游资源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 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格局分布
我国民航运输机场建设起源于七五计划,在经过几十年的大力建设后,我国民航运输机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2011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180个(不含台、港、澳地区,下同),其中年内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78个,通航城市175个。国内机场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网络结构,目前我国民航机场的网络结构是轮辐射形式的,各条航线之间都是对点式的。根据笔者认真分析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格局分布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东部地区的机场数量多于西部地区。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我国东西部地区民航运输机场的格局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最典型的差异就是东部地区的机场数量要远远多于西部地区。二是东部地区的民航机场大多集中于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北京、上海、广州成为了我国东部地区民航运输的重要门户。在西部地区的民航运输机场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新疆等地。昆明、成都、乌鲁木齐等城市成为该地区的中心枢纽地区。三是我国民航运输机场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考察我国民航运输机场的分布特点就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的民航运输机场大多分布于行政经济中心。像那些新开发的城市,民航运输机场分布还不是很明显。四是从民航运输的客流分布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客流分布比较广,旅客周转量与吞吐量占到了全国的百分之六十。航空网络的重心在逐渐向东部地区发展。
二、我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当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也呈现出地域化色彩,旅游资源分布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关系。根据笔者观察,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旅游开发能力就强一些,旅游人数与收入都将会显著提高。相反,那些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现有的旅游资源景观开发水平就低一些,旅游数量与旅游收入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相比,差距就很明显。我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我国东部地区的旅游收入与旅游数量是西部地区的6倍之多。旅游外汇收入比西部地区10倍以上,旅游数量是西部地区的3倍。笔者经过对我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查发现,旅游数量与旅游收入,两者之间的不一定总是呈正比例的关系。在某些地区旅游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带动旅游收入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地区消费水平的不同引起的。二是我国旅游资源分布的重要城市。在东部地区主要指的是广州、北京、上海,在西部地区主要是四川、陕西、云南。三是如果把眼界放到国际范围,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排名将会发生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西部地区的变化,按照国外旅游收入的排名而言,西部地区依次为:云南、陕西、四川、重庆。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排名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三、 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以上民航运输机场分布格局与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我国民航运输机场分布的地域性差异同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差异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旅游资源开发水平高的地方民航运输机场的分布就越多,网络倾斜度也就越高。当然我们在看到两者之间一致性的时候,也要看到两者的对立性。笔者经过分析认为机场格局与旅游资源之间也存在对立的地方。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总量占到了全国旅游资源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但是机场布局却明显失衡。
另外针对东部地区内部各个城市的旅游资源与民航运输机场的考察,笔者发现大枢纽机场与旅游资源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北京、广州地区的旅游收入非常大,但是作为同类型的城市上海的旅游收入却并不多。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四、 建议与措施
在充分了解了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格局与旅游资源分布的关系之后,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要加强东部三大枢纽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内地旅游大区的建设;三是要积极构建地方性航空网络。加强东部三大枢纽的作用,重点是要加强上海地区的枢纽作用,要把上海建设成为面向全世界的现代化大都市。加强内地旅游大区的建设,重点是西安、乌鲁木齐等旅游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系统的观点来进行建设,要把各个大型旅游城市结合起来。要形成纵贯南北东西的航空网络。地方支线航空网络是二级枢纽航空网络的重要补充,构建地方支线航空网络有助于提高人们旅游的便捷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航运输业与旅游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民航运输与旅游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本文详细分析了民航运输机场的分布与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最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探讨。
参考文献:
[1]彭新育,吴甫成等.评价旅游景点经济价值的数学模型[J].经济地理,2000(4)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3
1 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
体育旅游可以说是旅游的一部分,自然界以及社会中的事物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激发旅游者的兴趣,从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的界定有多种,笔者比较认同这一种:体育旅游资源是可供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包括一切具有旅游吸引潜力的体育事物(含人物)和体育现象。
在体育旅游中旅游者不仅可以参与各种体育竞赛还可以放松身心,进行娱乐活动和身体的锻炼。旅游者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有精神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人文身心全面发展的效果。在体育旅游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体育旅游资源,在发展中体育旅游资源逐渐形成了多样性、地域性、季节性、历史性等特征。多样性体现在我国幅员辽阔,从东北到海南纬度跨度较大,拥有丰富的自然奇观,东北的林海雪原中部的黄土高原南部热带雨林景观构了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相应的开展滑雪、潜水等等的活动。也正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大,高山、湖泊、河流、盆地、湿地等受地势影响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使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形成鲜明的地域性,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价值。除了自然景观,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文景观比如寺庙、晋商庭院等等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冬天的滑雪、冰雕,春季的踏青,夏季的潜水、游泳等等体现着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季节性。
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机遇
第一,国家政策的支持,资金投入。我国幅员辽阔,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所以如何更好运用这些资源来服务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关键性问题。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宏观调控下可以使体育旅游资源有序规划避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的浪费。在统筹规划下开发,可以提升资源的价值体现不同类型的特色。比如山地资源和水域资源就可以最大化的体现个性价值。目前国家对假区、旅游城市的开发,因地制宜的发展滑雪旅游、生态旅游等,这些政策都能使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经济学家研究表明:体育健身市场的发育水平及市场结构与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的增长水平基本呈正相关。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中高档体育旅游项目,国家的经济支持以及外资的投资使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迎来新的机遇。社会的投资力度加大也使开发更加游刃有余。
第二,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应该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尤其是自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多的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體育旅游资源地的冲击力。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在开发中可以有数据化的分析,增加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减少对资源的损耗,通过科学的分析安排减少旅游旺季,游客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冲突,增加可持续发展。
第三,市场需求量较大。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推广,假期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家庭集体出游的情况与日俱增。对于不同性别的群体,体育旅游需要也不太相同,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登山、探险、滑雪、野营等活动受欢迎程度也在提高。当然不同的文化素养的群体对于体育旅游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文化素养较高的人能参与到更多的集体体育旅游项目中。不论是年龄、职业还是性别的不同对于体育旅游资源的需要也不同,但总体来说,体育旅游的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刺激着体育旅游资源更加可持续的开发。
3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挑战
第一,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由于市场需求量大,社会投资海外投资的加大,使得对于体育资源的开发量直线增加,这就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山地资源的开发使得地质地貌受到一定的破坏,一些水上体育旅游成为热点,比如漂流等,使得对水域资源的开发有些过度,水上飞机等的排泄物对水域的污染,垂钓等对水域中生态平衡的破坏。再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树木、大气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想达到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的目的,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这到现在还是一个挑战。
第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安全体制还不健全。安全问题在现在的体育旅游开发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当今社会事故频发,而体育旅游者参与程度较高,尤其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出行的人数迅猛增长,交通压力、交通事故数量增加,成为游客出行的担心因素。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本身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游客的安全还没有足够的保障。例如:2004年10月,在陵川凤凰谷景区举办的全国攀岩邀请赛中 ,两位河南选手不幸坠落导致死亡等等。攀岩摔伤的人数、蹦极出现生命危险的人数也在增加。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安全体制值得关注,只有更健全的安全体制制定出来,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进一步打开市场。
第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解不深入,服务质量低。一般旅游价值是指在体育旅游中同时兼有的旅游价值,包括观光、生态与文化价值。如今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在增加,但是民众对体育旅游资源的认知度不高,不能较好的利用体育旅游资源,没有可持续循环利用的意识。只有把体育旅游资源的生态文化等价值充分开发出来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创造力。要想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首先要提高对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性认识,加强宣传力度在参与度和可持续性的提高中才能更好的开发。对于具体的体育旅游项目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还很低,导致游客在享受体育旅游资源的同时体会不到体育资源的强大生命力,这样不能形成游客的二次消费,加强服务意识才能有利于游客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参与度,登山、滑雪、漂流等才能可持续的开发。
4 结语
体育旅游将体育活动与旅游行为进行了有机结合,为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只有我们深刻的了解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涵,才能有效的开发,在开发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效的结合利用起来开发,为游客提供健康绿色可持续的体育旅游资源,发挥体育旅游资源的魅力迎接更多的回头客。因为现阶段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低层次,比较粗放,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还比较大,污染比较严重。人们跋扈自然的意识比较弱,盲目的浪费也使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保护是开发的前提,要想更好的开发必须有较好的保护措施,很多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社会、海外的投资下,一起努力共同致力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尽量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同时抓,使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袁书琪,郑耀星.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和分类体系[J].体育学刊,2003(2):34.
[2] 王红英.21世纪初我国体育健身消费市场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15-18.
[3] 刘凤香.论体育旅游安全体系的构建[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3):52.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4
一、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一)民俗文化自身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地位重要而且不可替代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都具有各自的生活方式、餐饮文化、民族服饰、建筑风格、人文景观、劳作方式、文艺形式、风俗人情、民族工艺等,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成就了其基础性的垄断性地位,形成地区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二)民俗文化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能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
有形的民俗服饰、建筑、工艺品等自然流露出的质朴之美能给游客纯真的审美感受;传统的民族节庆如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三月歌圩”等民族活动能够使游客参与互动,满足娱乐需求;到民族聚居地参与体验民俗生活、了解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更能增加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民俗文化资源能促进特色旅游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依托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旅游能使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开发、宣传等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视,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扩大地区影响力。同时,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也能带动其他产业链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增加财政税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借助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策略
(一)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凸显民俗文化资源魅力
地方政府和旅游经营者都要对弘扬民俗文化引起足够重视,充分发挥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民俗传人、文艺团体、文化研发机构的优势和作用,鼓励、引导、支持全社会参与对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和研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让濒临毁灭、失传的有型的民俗建筑景观得到及时修缮翻建,让无形的民俗文化重放异彩。要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重点研究,深入挖掘,通过文字、声音、影像、艺术表演、专题展览等形式加大展示力度,让更多的游客对民俗文化有更深入详实的了解,凸显民俗文化资源的魅力。
(二)不断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内涵,重视民俗文化旅游互动
要研究游客心理,通过多种形式让游客满足求知、求新、猎奇、休闲、审美、娱乐等多重需求,让游客眼有所看、耳有所闻、脑有所思、心所有得。民俗文化融入静态的参观游览,更要融入愉悦的互动体验,提高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要加强博物馆、展示厅、陈列室、民俗风情园建设,让特色民俗文化内涵得到完整展示。同时,更要加强旅游项目的娱乐性与互动性,让游客能够以愉悦的心情和放松的心态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通过身临其境体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与博大精深。
(三)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谨防民俗文化异化同化
“原汁原味”才是民俗文化魅力所在,一旦失去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必须加强保护,谨防受到其他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而产生异化或同化。旅游地要注重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濒临消失、异化的民俗文化的再现,宣传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增强旅游地居民的自豪感,能理性看待外来影响而不盲目效仿。政府相关部门要为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平台和条件,让民俗文化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大对外宣传,提高游客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不良影响。
(四)加强民俗文化与其他旅游项目融合,创造机会宣传民俗文化
作为文化资源,民俗文化的展示可以突破地域和场地,为民俗文化的宣传、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条件。在民俗文化发源地或民族聚居地,通过民俗旅游专线或主题游将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物古迹等有机整合一定能吸引更多游客。另外,还可以将民俗文化与其他旅游项目建设有机整合,在国内外大型旅游景区、重要旅游城市开辟民俗文化旅游专区,将民俗歌舞表演、建筑艺术,餐饮文化、服装展示、特色娱乐项目、民俗工艺品加工等进行综合开发和集中展示,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五)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5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旅游开发可以加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的认知度,延续文化遗产文脉,传承人类文明,而那些不丧失原真性的、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使旅游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分析研究,论证了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关系密切
“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种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此定义的两大特点是“活态性”和“同人结合密切”。“活态性”这一特点指的是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鲜活的文化,社会各因素均会影响到其发展变化。“同人结合密切”的特点指的是这种活态的文化遗产依赖特定人群而存在,是同传承人结合在一块。文化遗产展现出来的文化价值使其和旅游有了密切的关系,将某些文化遗产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可以作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二)文化遗产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寄托,体现了该地方人民生活情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好好利用和开发,会对一个地方的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地域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非遗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可以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我国西南部文明神秘而又美好,由于远离城市的喧嚣,其文化遗产在大山的“屏障”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例如:湖北省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成为继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若能加以好好保护,加大政府宣传力度,以文化遗产为主打旅游产品,吸引外地乃至世界的游客慕名而来,从而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用旅游增加的经济收入用来保护“非遗”,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于是一个良性的产业链随即诞生,从而能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南部以单一自然资源为主的旅游业情况,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增强了旅游者的文化体验
中国的文明、文化、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的,中国不仅是遗址、遗迹、古建、文物等物质遗产的大国,也是文化遗产大国。中国的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多姿的文化遗产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美、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一旦经大众传播途径为人所知,即迸发出巨大的旅游吸引力,为日益升温的旅游找到新的出口。日趋成熟的旅游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观赏静态的旅游产品,转而追求活生生的旅游体验,这一转换势必引发对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强烈需求。无论从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与传承还是从旅游资源的需求来说,旅游开发都是不可回避的,比如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在充分挖掘唐崖土司所潜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保护中适度开发,在开发中更好保护,以旅游名胜为高度,精心打造鄂西唐崖土司文化旅游新高地。
(四)旅游产业发展铸就文化遗产传承基础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社会环境,其根基受到侵蚀,其传承由此面临巨大的威胁。文化遗产具有的复合价值,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保护,而文化遗产定义及其特点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别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难点在于文化遗产本身的两个特点:活态性和同人密切结合。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定格化,不能将其固定在某一个时点,而只能让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演进,其传承也不能将文化遗产放到真空的环境中,市场是文化遗产传播的载体与传播的空间,文化遗产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在某个特定的载体方能显示、传播、储存与传承。旅游产业的发展借助的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旅游需求的增长,而在经济学理论中,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响的。旅游资源数量的不断拓展,质量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加入到旅游资源的行列,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进而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旅游产业发展为日渐式微的文化遗产的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这同时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旅游模式,是将“非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开发成为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和购买的旅游产品,使“非遗”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和发展的模式。
(五)旅游产业丰富了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
文化遗产作为民间的文化和传统,是多年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现在,文化遗产已经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在很早之前并没有被人们所熟知,但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去认识它,比如通过娱乐节目、宣传教育、纪念活动等多种载体延续传播,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到文化遗产的内涵,这就是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效果。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媒介
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市场中有供给方和需求方,联系两者之间的是价格。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媒体宣传对供需双方的影响变得与日俱增。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加之媒体的宣传,文化遗产普及程度逐步提高。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特征,随着当地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其所在地域和旅游景区已逐步为旅游者所熟知。因此,文化遗产成了宣传旅游目的地很好的媒介。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6
关键词:长吉图区域;旅游商品旅游资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划定的主要区域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在此区域内有着独具特色的具备优势的旅游资源。在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下形成了有特色的旅游产业链,旅游商品成为了这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独特、重要的构成,对此类型商品的设计与研究既可以带动地区旅游业的进步,也可以促进区域内的经济水平持续发展,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
一、长吉图区域旅游商品发展状况分析
1.旅游商品的定义
对旅游商品的定义在业界一直没有定论,但其与旅游产品的相近性始终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在现阶段的研究者们对此概念通用的观点为旅游产品是“服务性产品”,而旅游商品则指的是“实物商品”。而在本文中则参考结合现在业界普遍认可的观点将旅游商品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者购买的用于赠送与收藏的实物商品。
2.地区旅游商品发展现状
在世界上以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旅游商品的销售额占旅游经济总收入的比例达到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甚至还有些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可以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旅游商品的设计更是五花八门,商品的种类繁复,使得旅行者在购买时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的选购,为旅行过程增添美好的感受,很多旅游商品具备很强的实用价值,可以在旅游结束后作为日用品使用,增强了对旅游地美好回忆,对旅游地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还有的旅游商品不具备实用性,仅仅作为陈设品,具备纪念和保存的价值。
二、长吉图区域内旅游商品发展的资源优势
在长吉图区域内,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发展没有伴随旅游行业的兴盛而兴盛,与其他地区的旅游行业相比旅游商品是处于落后的状况。本地区的旅游商品通常都缺少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内涵,商品没有变化、设计呆板。
长吉图地区旅游资源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样的旅游资源特点容易造成各区域内旅游商品的重复性,使得商品缺乏吸引力。例如区域内的严寒气候与丰富降雪使地区内多个城市都能提供冰雪旅游资源,而旅游商品品种雷同,难以刺激旅游者的购买行为,旅游商品缺乏地域特色与纪念价值,未突出区域环境与品牌形象,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力弱。因此,在发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域内旅游业的同时,增强基于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的设计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长吉图地域特色的分类分析,对旅游商品的现状分析,从而提高旅游商品的设计水平与质量,是发展区域旅游的重要手段。
三、长吉图区域旅游商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阶段,长吉图区域内旅游商品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区域旅游商品的设计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旅游商品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旅游商品缺少独特的文化内涵,很多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在旅游业的开发上没有同时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很多游客到了旅游地之后只是观光游览,没有激发购买欲望的物品可以选择,这对本地区旅游业的宣传也起到了制约作用。如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同时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研究区域内的人文文化,风俗习惯,将其运用到旅游商品的设计中,使本地区的旅游商品不仅能够促进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宣传区域内的文化、风俗,通过旅游业提高区域知名度。
对长吉图区域内的旅游商品进行设计研究就要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基于本地的地域特色对区域内旅游商品进行设计研究,最终形成旅游商品的品牌形象的建立与旅游品牌文化内涵的导入。同时对区域旅游商品在审美特征、包装设计、品牌塑造等方面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设计与研究。
而旅游商品设计研究的难点在于针对长吉图区域内资源相似性导致的旅游商品雷同问题如何提出对策。区域旅游商品有着极强的地域性,而长吉图区域相似的地理环境,使得各个旅游地点的商品有着相似性与重复性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旅游商品的设计研究更加强调各地区间地域特色的差异性,避免千人一面,强调不同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长吉图区域的独特性使旅游商品的设计与研究要结合北方特有的人文环境,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竞争的重点势必要超越价格与质量的竞争,而形成新的竞争点――文化竞争。长吉图区域有着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开发研究具有特色的区域旅游商品,应当整合旅游地区的优势资源,实现旅游商品的特色纪念性、优质便携性等要求。
在长吉图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的大背景下,旅游商品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商品能反映一个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丰富旅游者的旅游过程,将旅游消费结构与方式向良性改善,最终达到促进旅游业的目的。
四、结语
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种购物需求,形成旅游资源,旅游者在购得旅游商品后,经过鉴赏与品断,能够对所在地的民俗文化、地域特点等达到了解,甚至能起到地区名片的作用,能加深对当地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的了解,宣传地区形象。通过旅游商品的设计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丰富旅游市场,更好的展现地方特色,改善消费结构与方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伟.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4):29―33.
[2]邓燕萍.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策略探析[J].求实,2006,(5):45
[3]林南枝.旅游市场学.第二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65~66
[4]宁越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2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