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1

[关键词]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竞争力性质;潜在竞争力;资源禀赋竞争力;市场竞争力

随着区域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必须研究竞争力的构成。本文在吸取众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一个全新视角来研究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构成,为如何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研究回顾

(一)以往研究的回顾

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构成复杂来源广泛,再加上角度不同,人们关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研究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4大类:

1.市场业绩构成说

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力就是某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能力。他们把市场占有能力、盈利能力、国内外游客人数以及旅游行业的生产率等这些市场业绩表现,作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如张争胜等人用旅游收入、接待旅客数量和旅游企业数量等评价广东省21个地市的旅游竞争力;李树民等人采用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指标比较西安、北京和成都的旅游竞争力。显然这种观点优势是把复杂的构成问题简单化,简单明了。

2.因素构成说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连续发表了《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以及《竞争论》(2002)等著作,创立了多因素分析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克劳其和维特其尔(Crouch&Ritchie)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是由核心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支持性因素和资源、目的地管理,以及那些影响以上3个因素发挥作用的要素等4个方面决定的。决定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众多因素又经常被细分为二级或三级等更多因素。如张陆等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力是由2个一级、6个二级、12个三级和23个四级因素构成的。该观点优势就是能够列出影响或决定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背后因素,简单,操作性强。

3.业绩因素构成说

竞争力构成的实际研究中,很多学者既有市场业绩表现观,也有因素决定观。如张梦在研究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时,指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由市场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构成,这4种竞争力又由55个具体因素构成;其中市场竞争力就包括旅游产业产值利润率、年度旅游企业收入和年度接待国外旅游人数等业绩因素。黄远水、赵黎明认为风景名胜旅游竞争力由市场占有能力、创利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而这3种能力又由9种二级能力构成。该类观点优点是既考虑到竞争力的业绩结果,又考虑到结果背后的决定原因。

4.核心竞争力构成说

一些学者围绕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研究其构成。如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经过开发而形成的特色旅游区(点)就构成旅游目的地所独有的吸引物,成伟光等把其看成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核心竞争力又发展了3圈各种非核心竞争力。而陈国生则认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成本、形象、质量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决定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伍进阐述了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并构建了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三级评价体系。该观点优势是突出了竞争力的核心构成主体。

(二)对以往研究的评述

笔者认为,以上4种观点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业绩构成说只是说明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最终的市场表现,说明竞争力仅仅是竞争力的市场表现本身。这种表面化的研究是不够的,因为旅游产业竞争力代表的不只是一种外部产出,更多的是旅游区域内部旅游资源禀赋和各种投入对外部产出的多种支持力,这些背后的支持力更重要。它不仅决定了旅游业过去和现在的业绩,而且决定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二是要素构成说只是因素的罗列,没有说明各种因素的性质,并且很多潜在因素没有纳入研究视野。三是业绩因素构成说往往会导致最终业绩表现的竞争力和因素表现的竞争力重复累加的问题,最终业绩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各种因素的作用。四是核心竞争力构成说只抓住了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的主要方面,很不全面。五是以上4种观点都是静态地研究旅游产业现实竞争力的构成,没有看到竞争力潜在部分的成长,更忽视了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的发展变化。

为此本文基于竞争力性质这一全新视角,来研究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这些性质包括显性和隐性、动态和静态性、成长性和非成长性、先天和后天获得性等。根据竞争力的性质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分解成不同的构成,这使人们不但把区域旅游产业潜在的竞争力纳入研究视野,而且因性质相同而归类避免了不同构成的重叠,更重要的是能够动态地研究竞争力的成长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不同程度地克服了以上四类研究的不足。不妨把按竞争力性质来划分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称为“性质构成”,这种构成研究称为“性质构成说”。

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构成”分析

(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不同性质和“四大构成”分析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决定,有众多不同来源,其主要性质有:(1)显性或隐性。区域旅游产业现存的竞争力呈现出显性性质,而其非现存的、潜在的竞争力部分呈现出隐性性质,是未来的现实竞争力,二者可以转换。(2)动静态性和成长性。动静态性和成长性说明竞争力是不断成长变化的,还是静止非成长性质的,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两种特性,具备其一必具其二。(3)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先天或后天获得性是说明竞争力获得途径的性质,是先天资源禀赋具备的还是经过后天不断努力获得的。(4)竞争力最终体现性。竞争力最终通过产品的成本差异性、功能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来体现。而旅游产品主要是提供审美、娱乐、休闲消费,所以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功能差异性――“奇特性”体现出来。根据这些性质把所有影响或决定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来源,进行划分并归为4类构成:潜在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可称为“四大性质构成”,简称为“四大构成”。

潜在竞争力。它是指区域旅游产业所具备的、被暂时隐藏的竞争力。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 一,从供给角度分析,由于区域开发主体的开发意识不到位或经济条件制约,已经存在的旅游资源现在无法开发为区域旅游产品或无法提升已有产品的竞争力。如,埋藏在地下的文化古迹因区域开发成本制约无法形成现实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比较广泛。第二,从需求角度分析,旅游是人的高级需求,其需求收入弹性很大,即需求与人们收入水平成正比,进入富裕阶段旅游消费会加速增长。2000―200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9%以上,相应的国内旅游收入从2000年的3175.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286亿元,年均增长13.29%,高于人均GDP的增长。我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且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越过温饱进入小康阶段,旅游产业的潜在市场空间十分巨大。区域旅游产业的潜在竞争力显然主要是落后地区具有的、经过不断开发才能变为现实的竞争力,是一种处于变动的竞争力。

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由旅游资源禀赋形成的竞争力按其成长性又可分为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一般是外生于区域经济发展,天生的、不可成长的竞争力部分,主要是自然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等体现出的竞争力。由于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通过功能差异性――“奇特性”体现出来,所以旅游资源禀赋的“奇特性”构成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核心部分,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主体。天然旅游资源更具有垄断性、独特性和不可移动性、不可复制性等,以天然旅游资源奇特性为依托的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是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温碧燕和梁明珠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决定区域旅游产业各因子进行分析,得出核心因子――“旅游资源和产品条件”方差贡献率为50.68%,说明该因子是决定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方面。

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其是内生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成长性的资源禀赋竞争力。就是随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的特色城市建筑、水利设施等现代建筑所表现出的旅游竞争力。区域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是叠加在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之上的,通过人为后天努力而获得的竞争力部分,其“奇特性”也构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上海为迎接2010年世博会打造包括世博会会址在内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不仅将带动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改善上海的软硬件设施,而且将使滨江地区的功能从原来的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为主,转换到以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上,将大大提升上海的旅游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区域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叠加在该产业潜在竞争力和资源禀赋竞争力之上的,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经过区域旅游产业主体不断努力――旅游企业不断开发以及相关政府主体不断支持而逐步形成的竞争力部分,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成本优势以及服务差异性最终体现出来。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形成和壮大的过程,市场竞争力逐步得到发挥,整个旅游产业竞争力也伴随这一过程不断得到壮大。相对于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壮大的部分就构成区域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显然市场竞争力来源于区域旅游主体的后天努力经营且具有成长性。成伟光等把这一过程绘制成一个示意图(图1)。这实际上是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形成过程图。

根据以上对区域旅游产业潜在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探讨,可以发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不同构成具有明显的性质区别,其性质对比见表l。

(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构成”叠加及其细分分析

以上分析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同构成的内涵和性质,而任何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都是由“四大构成”按不同比例叠加的结果,只不过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其“四大构成”比例是不同的。其中以区域旅游资源差异性形成的资源禀赋竞争力始终是区域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占比例最大。图2中,字母a、b、c和d分别代表潜在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BC、Ac,分别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那么:BCt=a+b+c+d;ACt=a+b+c+d。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力量,其有众多来源。根据竞争力的性质,又可进一步把四大竞争力构成细分为不同层次的来源构成,最终形成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的细分体系。本文尝试给出这一细分体系图谱(图3)。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潜在竞争力,是由区域潜在旅游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构成。区域旅游潜在资源包括已经存在的但限于经济条件未开发的或还未发现的旅游资源,如开封市区地下的宋朝古城、郑州管城区的商城遗址都有待开发;还包括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旅游资源。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也会构成城市旅游发展的潜力,如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上海的世博会场馆的建设都将进一步增强两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可以细分为区域财政收入增长在本区域旅游产业软硬环境的投入和居民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增加。

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是以区域旅游资源为核心的竞争力,包括外生区位竞争力、现有旅游资源竞争力和内生区域社会资源竞争力。因天然区位形成的竞争力当然是外生不可复制的,如海南岛四面临海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现有旅游资源竞争力包括传统的外生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竞争力包括景区的形象、意境、珍稀程度等吸引力,而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包括外生文物古迹形成的旅游竞争力,以及内生的特色现代建筑(如三峡大坝)和特色现代化城市建筑形成的旅游竞争力。区域社会资源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会不断改善,会直接或间接有利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区域社会资源竞争力也具有内生性。

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主要包括,政府区域旅游开发战略和政策支持以及区域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形成的竞争力。区域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的主体,政府政策支持力也会构成市场竞争力的一部分。在区域旅游产业潜在竞争力和资源禀赋竞争力相近的情况下,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又包括旅游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价格、品牌、促销等管理能力。

三、区域旅游竞争力“四大构成”的变动及转化规律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构成”从长期来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而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特殊性,其竞争力“构成”变动有其自身规律。

区域旅游产业潜在竞争力主要是区域潜在旅游资源和区域(或国内)经济增长潜力,潜在旅游资源越多,国内人均收入水平越低,区域旅游产业的潜在竞争力就越大。但是这种潜在竞争力会随着区域基 础设施改善、国内居民消费结构的提高和旅游宣传的加强,其潜在竞争力会逐步转换为现实的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且转换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区域旅游软硬环境改善的速度、居民消费结构提高的速度以及旅游广告宣传的力度)成正比(图4)。

外生旅游资源大都是天然资源或人文历史遗迹,是区域旅游发展既定的核心条件。从旅游资源竞争力角度看,某一区域核心旅游资源处于什么等级,一般来讲,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该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如果该旅游区域发现了新的与原核心旅游资源处于相同等级的旅游资源,这种情况下,虽然资源的数量增加了,但并不能大幅度提升其旅游资源的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如果从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角度看,该区域旅游主体开发出了新的旅游产品(如在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出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探险旅游产品、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等等),只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属于旅游产品的创新),而不能增加旅游资源的数量和提升旅游资源的等级,基本不能提升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因此,某一特定旅游区域除非开发出新的、等级更高的旅游资源,否则,其旅游外生资源竞争力是不会随着资源数量的增加和旅游产品的创新而大幅度增强的。因而,区域旅游产业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在一定条件下接近一个常数,由此得出资源竞争力变动曲线(图5)。相反,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要素的不断投入而不断增强。如上海东方明珠、黄浦江大桥、磁悬浮列车、金茂大厦和世博会会址等建筑不断增强上海的旅游优势,提升城市旅游等级(图6)。

区域产业市场竞争力不仅是产业主体主动努力的结果,也内生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旅游要素投入增加,区域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应当是其构成要素投入数量的函数。由此得出市场竞争力与区域旅游要素投入的关系(图7)。

从图7中可以观察到以下两点:一是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会随着其构成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增强,二者关系是正相关;二是随着市场竞争力构成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其增强速度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在区间A,随着要素投入增加,虽然市场竞争力也在增强,但是,由于或者是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或者是旅游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或者是市场促销力度不够,等等,竞争力增强速度较慢。在区间B,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以及各项政策逐渐配套,旅游环境建设逐渐趋于完善,市场促销力度逐渐加大,从而市场竞争力也以较快速度增强并上升到较高水平。当要素投人数量进入C区间后,由于政府政策、旅游环境建设和市场促销对于市场竞争优势增强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此区间,虽然随着各构成要素投入量增加其竞争力仍然会增强,但其增强速度逐渐趋缓。

四、结论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2

关键词:自然资源 旅游经济 地域经济发展

在现代经济结构中,旅游经济以其低污染、高效益、解决就业等特点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以往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足,造成环境的恶化。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人工建设景点在旅游业的竞争中已经不能凸显优势。而自然景观旅游、低碳旅游成为了现代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现代地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应真确认识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针对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旅游经济的开发,以此实现低碳、环保型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促进地域经济与环保的协调发展。

一、旅游经济优势分析

我国地域特点以及自然资源的特点为旅游经济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国内旅游经济产业日益壮大。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有助于地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地域性就业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地域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旅游经济的开发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避免重工业等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等都为特色旅游经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科学的开发方式实现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在保持原有自然资源特色基础上实现地域经济的跨越性发展。因此,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经济是现代地域经济规划发展的重要工作。

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经济开发

(一)强化自然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开发特色旅游经济

受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点影响,相邻地域见的文化特色以及自然资源特色极为相似。因此,在旅游经济开发前应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了解自然资源的特色以及人文特点,从特色旅游角度出发进行旅游经济的开发。通过细致的调研以及旅游特色的明确,指导旅游经济开发。同时,考虑中自然资源的可塑造性,以低碳环保旅游为中心进行旅游经济开发,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自然资源的调查中应注重本地人所不重视的、但是确是本地特色的资源。以特色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经济。例如,本地古建筑、自然种植植物特色等都是可以发展旅游经济的特色“点”。通过科学调研促进特色旅游经济的开发。

(二)注重旅游经济开发中自然资源的保护

在以往的旅游经济开发中,主管单位对生态环境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进而造成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随着现代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经济是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适当建设等减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以保住自然资源为目的完善旅游业经营管理制度。以此为基础实现生态型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及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协调保护与开发,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巩固生态休闲,开发生态娱乐、科技观光等旅游特点。打造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生态人文环境与自然景观,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设计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在现代旅游经济开发中应以地域特点为基础,以行政管理划分为重点,运用科学的设计方式进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实现旅游经济的发展。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在尽可能减少建设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前提下进行功能区域的设计与建设。将自然资源、生态娱乐、休闲住宿、餐饮等旅游功能需求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同时,考虑自然资源利用中纪念品经济的巨大市场。从自然资源特色入手进行旅游纪念品经济的开发。例如:东北桦树皮工艺品、临海地区海产品及工艺品、林区脱水蔬菜等,通过纪念品及特色产品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旅游经济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其能够在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地域剩余劳动力以及就业问题。在旅游经济开发中,应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考虑现代环保需求进行自然资源利用的设计与分析。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自然资源利用效果、保护情况等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促进自然资源旅游业与生态环保工作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3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旅游 一体化 共赢 文化品牌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客观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走势及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深化,国内区域旅游发展合作方兴未艾,京津冀区域被看作是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来,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在京津冀区域一直倍受关注,但并没有形成强大的整体力量。这也正是我们值得去思考去探讨的课题。

1. 京津唐区域旅游基础分析

1.1基础资源

京津冀地区范围广阔,三个行政区在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旅游资源山川相连,人脉相通,区域内拥有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一的世界遗产,既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为打造区域旅游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经济环境

京津冀经济区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被业界广泛认为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早在2004年2月,京津冀三地政府就一体化事项达成“廊坊共识”,随后,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合作机制建立,三地合作开始从规划正式转向实施阶段。

1.3政策机遇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经历了一段缓慢而有序的发展进程,多年来,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在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下,已经得到全面长足发展。尤其是国家把“十一五”发展目标聚焦渤海地区,这无疑给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由慢转快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2. 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探析

长期以来,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政府、众多学者和全社会的关注焦点,虽然三地合作起步并不晚,但一直没有进入实质性合作,区域旅游全面合作发展局面并没能出现。在实际操作中尚存在诸多问题

2.1在区域旅游合作认识基础上,三地难以形成互惠互利的“共赢”意识。“自利”的观念反而更强,各地政府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过分强调局部利益和急功近利,导致各种矛盾的发生。北京密云和河北滦平出现长城管理权之争凸显出这一问题的存在。

2.2虽然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具备整体互补性,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难以完全平衡,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河北众多地区,致使三地旅游资源存在品味差异。这样就导致在设计旅游产品和路线上,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和侧重,大大降低三地旅游资源的均衡利用。

2.3京津冀三地旅游发展思路缺乏完美整合。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质是要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完美的整合。三地面对旅游发展前景则过分强调自身的差别优势,在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品牌、信息五个共享方面都没有长期战略层面的考量,各自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影响旅游大市场的规划与开发。

3. 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有效策略探讨

2006年初,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作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一个专门规划提交全国人大批准,规划工作从前期准备阶段已经进入到实质性工作阶段,这是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的最佳契机,那么,如何研究和把握契机,这将成为快速发展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关键。

3.1强化三地共赢理念

京津冀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聚集地,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这对整个地区的旅游产业以及其他经济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必将在新的历史阶段寻求更新更强更高的突破。最重要的是理念的突破。现代市场经济中,合作共赢理念已经成为新一轮的市场主题,京津冀三地政府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陈旧观念,积极倡导三地合作共赢,从长远发展和共同发展的层面出发,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同时也要强化旅游企业之间的协作,自上而下打破行政区间的空间限制,破除行政壁垒和诸侯经济,从体制上消除区域间自由流动的约束,切实做好区域旅游产业整体定位,有效运用区域共同的力量,把京津冀区域旅游产业提升至更高的层次。尤其是对于那些资源价值极高而又隶属不同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可以考虑进行跨越行政区域的行业聚焦和整合,组建专门的有行政部门参与的旅游机构组织,通过三地政府间行政协调的方式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和集中管理,拓展三地旅游管理新模式,以提升京津冀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空间。

3.2实现三地资源整体规划

京津冀因其地理位置、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浑然形成一个现代化旅游区域,实现大区域旅游发展是这个时代的需求,在“长三角”、“珠三角”、“新马泰”等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成功范例之下,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从而要求京津冀旅游发展必须统筹规划现存的旅游资源,重新定位和布局区域内旅游市场,构建区域内多层次体系,优化和打造优势旅游路线产品。首先要对接三地毗邻区域的旅游资源,实行资源全方位合作,做到共同开发共同管理。还要依托三地旅游资源的整体性,确立层次清晰的特色旅游体系,既要彰显各地的优势资源,同时也是考虑由于三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旅游品位差异,适当调整旅游发展机制,和投资开发的方向,以带动薄弱地区(河北偏远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此外还要全面统筹规划长期发展目标,增强京津冀区域旅游战略意识,避免各自为政、各自强调的弊端,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做到三地资源的有效整合。

3.3开拓三地文化品牌潜力

发展区域旅游的成功经验是必须整合出一个能够概括该区域旅游资源整体特色的旅游形象,“长三角”“珠三角”有“江南文化”、“吴越文化”,那么京津冀的独特魅力也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文化特质上,皇家文化、港口文化、燕赵文化等多样性文化体系构成了京津冀旅游发展的软实力。当现代游客的旅游取向逐渐从自然风光向人文生态转变时,开拓文化品牌将是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京津冀区域旅游要以三地丰厚的文化资源做支撑,以历史文化为线索,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注重传统优势产品与新兴产品相结合,打造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文化品牌产品,这将成为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中的新亮点。

综上所述,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只有通过区域间资源共享、规划共谋、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努力配合下,全面推进旅游产业一体化进程,以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平生: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寻求突破 当代经济管理 2007 02.

[2] 蔡 玮:秦玉娈 基于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合作的思考 中国商贸.

[3] 徐 速: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与发展探讨 商场现代化 2010 11.

[4] 赵建强: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社会科学家 2009 12.

[5] 浦松岩:侯丽君 京津冀区域旅游研究 北方经贸 2011 09.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4

关键词:能源消耗;低碳旅游;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对旅游业造成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等问题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是当前旅游研究亟须解决的重要内容,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业研究的热点,而构建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是该研究的重中之重。当前已有不少国外学者从多个方面对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进行了研究,然而国际上缺乏统一规范的系统评估旅游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均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与资料,导致旅游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难以被科学测定。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对于推动目的地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定量测度旅游业能源消耗的方法主要有: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投入产出方法、延伸式旅游卫星账户、生命周期评价法、支出法与生产法。总体而言,当前较多研究集中于旅游业直接能源消耗的测度,对于间接能耗的测度研究较少。然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有些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能耗很低,但是间接能耗很高。马涛与Li Hong等计算了产品的完全能耗(包括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也发现不少产品部门的间接能耗大于直接能耗。Liu J等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成都市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中发现,旅游产业中间接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占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上述研究表明,旅游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必须考虑旅游业间接能耗。当前多运用投入产出分析表来测度旅游业完全能耗与间接能源,然而投入产出分析表每五年编制一次,难以逐年开展分析,其主要从产业视角,难以从企业视角精准测度能源消耗,不利于旅游地旅游业精准节能减排。因此,本文首先拟界定旅游业能源消耗的概念介绍资源流理论基本内涵。其次,运用资源流理论,分析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并界定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的系统边界。最后,设计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框架,从直接能源消耗与间接能源消耗两方面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1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1.1旅游业能源消耗概念辨析

能源消耗可分为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两种形式,能源直接消耗是直接以能源商品为消耗对象;能源间接消耗则是通过消耗非能源商品和服务而引发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能源消耗。旅游业直接能源消耗是指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旅游业的间接能耗是指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消耗的其他产业产品所消耗的能源。例如,旅游巴士的运营过程中需要消耗的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属于旅游业的直接能耗范畴;但生产旅游巴士的过程中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则属于间接能耗范畴。旅游业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之和称为旅游业完全能耗。

1.2资源流理论的基本内涵

资源流是指资源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在产业、消费链条或不同区域之间所产生的运动、转移和转化。它既包括资源在不同地理空间资源势的作用下发生的空间位移(横向流动),也包括资源在原态、加工、消费、废弃这一链环运动过程中形态、功能、价值的转化过程(纵向流动)。资源流的内涵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复杂性。这里的资源是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2)动态性。动态性包括资源的动态性和流动过程的动态性两个方面。(3)时空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资源的流动过程中同样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第一,资源的种类多,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性质,因此,在其流动过程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规律和特性,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的地域,受外部环境影响,其流动也表现各异。第二,资源流动包括了资源在不同空间位置、不同产业组群、不同消费链条之间的运动、转移和转化。

2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社会经济效应,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因此,运用动态的系统科学思想,对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进行分析是构建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的核心,是理清能源生产运输能源消耗能源消耗后效应三大过程在区域旅游系统中流动的重要理论基础,有助于把握我国旅游I发展过程中能源的合理利用方向,构建旅游产业的能源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挖掘旅游产业中能源节约潜力以及阐明能源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负面效应产生的环节和机理,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调控对策。

2.1区域旅游系统的能源流动

根据Boniface和Cooper从地理学视角将旅游系统分成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从产业角度分析,旅游系统可分成旅游产业六要素与旅游关联产业两部分。结合上述分析,区域旅游系统应包括两个层面,即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与区域旅游产业系统。旅游业能源流动实质上是能源在由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与区域旅游产业系统所组成的区域旅游系统中消耗流动,包括区域旅游地域系统的横向流动(能源从生产区输入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中的消费区)与区域旅游产业系统的纵向流动(能源在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之间的流动)。后者能源流动必须以前者为地域空间,而旅游产业则是地域各类旅游活动的支撑载体。因此,旅游能源流动的横向与纵向二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图1为能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横向与纵向流动。各类能源从横向与纵向两方向流入区域旅游系统之中。

(1)区域旅游地域系统的横向流动。将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从游客在地域空间的流动分成三大部分,即客源地系统T、区域交通系统与目的地系统D。在客源地系统T中,一般由多个客源地T1所组成,而区域交通系统往往具有多种区域旅游交通方式,如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旅游者可通过不同的交通方式达到目的地系统D。能源由能源生产区运输至这三大区域旅游地域空间内,不断地横向流动而消耗,进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效应,形成区域旅游地域系统能源横向流动的综合效应。

(2)区域旅游产业系统的纵向流动。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旅游业具有影响深远、带动性强的产业关联特点,18个重要国民经济产业与旅游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度。区域旅游产业系统包括区域内旅游产业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和区域内外的旅游关联产业(建筑业、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保险业、旅游装备业、其他关联产业),而各要素与关联产业又包括了多个子产业部门。各类能源由生产区运输至旅游产业的各要素部门与关联产业部门,并在不同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中纵向流动,以直接与间接的方式消耗。

2.2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

流动性是旅游活动的特点,为了避免在不同区域尺度重复计算旅游业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影响,有必要确定温室气体排放的地理界限。旅游产业绝大部分的能源消耗均围绕着“离开居住地一达到目的地一返回居住地”这一过程而产生,而这其中旅游产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因此研究区域旅游系统的能源流动与消耗问题,关键在于以旅游目的地为能源消耗中心进行研究,分析各类能源在旅游地的旅游产业各部门间的流动消耗。资源流动过程实际上是资源的生命周期过程,而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也是能源消耗的生命周期过程。基于上述分析,采取生命周期理论与资源流理论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该过程分成三个过程,分别为:能源生产与运输过程、能源消耗过程、能源消耗后效应过程。

2.2.1能源生产与运输过程

该过程为整个旅游业提供能源基础。虽然不少旅游地具有能源生产的功能,但是大部分的旅游地旅游业消耗的能源往往需要外地生产,并运输到旅游区,且电力均已并网,因此旅游地绝大部分能源供给都需要从外界生产并运输进来。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的重点在于:测度旅游地旅游业每年从外部区域运输多少种类的能源量;明确因旅游地旅游产业发展所引起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区域空间上的转移。需要指出的是,旅游地消耗柴油等化石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绝大部分发生在旅游地内部,然而电力的绝大部分碳排放由其生产过程所产生,即发生在电力生产地,而太阳能的大部分碳排放则是由于生产太阳能板等发电设施所间接产生的碳排放,也就是电力与太阳能的碳排放大部分排放在非旅游地范围之内。

2.2.2能源消耗过程

该过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旅游地旅游业六要素部门与旅游关联产业部门运营所需要的直接能源与间接能源。根据旅游业的主要消耗能源的部门,将其分成七类: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其他。直接消耗能源包括这七类部门运营所直接消耗的电能、石油、煤炭、天然气、太阳能等各类能源。而间接消耗能源包括这七类部门与旅游关联部门建设所消耗的各类能源。能源消耗过程的研究重点在于:科学测度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科学分析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时空分异特征;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旅游地旅游产业的不同低碳发展情景。

2.2.3能源消耗后效应过程

该过程主要包括由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即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环境效应与文化效应等。经济效应是指旅游地旅游业消耗单位能源所产生的旅游业收入及其关联产业获得发展所产生的GDP等效应;社会效应是指旅游地旅游业消耗单位能源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旅游地物价上涨等各类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环境效应是指旅游地旅游业消耗单位能源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与环境效应;文化效应是指旅游地旅游业消耗单位能源所产生的各种文化效应,例如文化传承与传播。能源消耗后效应过程的研究重点在于:科学评价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综合效应;对综合效应,制定应对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所产生各种影响的响应机制。

3目的地旅游业能耗系统边界

3.1界定的原则

1)系统科学性原则。由于目的地旅游业能耗测评涉及生态学、资源科学、旅游学、地理学、环境学、能源学等学科领域,也涉及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具有多学科、广领域、多部门的特点。因此,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系统边界的界定应坚持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原则,从多个相关科学与研究领域出发,确定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边界。

2)地域空间性原则。由于旅游业能源消耗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综合性,突出表现在随着游客往返于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而能源消耗也随着游客的不断流动而流动。因此本研究首先明确提出研究地域范围界定于旅游目的地,而不包括游客在客源地与区域旅游交通体系中所消耗的能源,为此本文所有的直接能耗测评以目的地为研究地域范围而开展。

3)产业关联性原则。由于旅游产业具有关联性强的特点,因此其能耗也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的特点,即旅游业内部及其关联产业的能源消耗存在很强的连续性,而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界限的确定应尊重这种产业的关联性。尤其是针对间接能耗,其绝大部分来自旅游地之外,因此,必须坚持产业关联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如何界定其研究范围,满足不同地域尺度旅游地的旅游业及其各部门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是界定的难点。提出研究范围界定要兼顾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在科学把握整体态势的基础上,适度忽略难以测度的能源消耗微小部分,以确保旅游业能耗测评的科学性与综合性。

3.2研究地域范围界定

目的地是一个拥有旅游吸引物的特殊区域,是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专用设备及其他相关条件的有机结合,其中旅游业是否占主体地位,旅游地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切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因此,旅游地成为旅游业消费能源和最终处理旅游产品过程中直接与间接所消耗的能源与产生的碳排放的主要地区。区域旅游交通体系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主要由交通部门来经营管理,旅游部门难以直接促使其节能减排;而客源地的旅游活动所消耗的能源与产生的碳排放相对较小。因此,本文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的地域范围界定为旅游目的地,简称为旅游地,不包括旅游地当地居民外出旅游所消耗的能源。

3.3目的地旅游产业范围界定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根据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以及对从事旅游业务经营的具体经济部门加以分析,旅游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旅行社部门、交通客运部门和住宿业部门。在国际旅游研究中较具代表性的另外一种看法认为,旅游业通常是以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国家或地区)为单位来划分的,例如中国的旅游业等。李天元提出,从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角度去认识,旅游业则应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即除了上述三个部分之外,还应包括以旅游者景点为代表的游览场所经营部门以及各级旅游管理组织,如表1所示。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在发展中经常以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作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相关的统计资料也均以这六类为标准,因此本文也以旅游六类要素作为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说明:(1)由于本文旨在分析目的地的能源消耗,所以客源地所消耗的能源不考虑。(2)研究内容主要考虑由能源消耗所产生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没有考虑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类型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与电力等。(3)旅游地旅游产业范围不包括由于旅游地居民外出旅游所发展的产业能源消耗。(4)假设旅游者在旅游地的食物消费全部为餐饮消费,而不包括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费的各类矿泉水、零食等。(5)部分间接能耗由于采用资源流动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法,其涉及到旅游地以外区域的能耗,可在测评体系中说明。

4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4.1总体框架

将旅游产品的能源消耗按旅游活动的6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分为3类,6类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按照直接与间接能耗进行分类分析,如图3所示。能源消耗类型主要包括:电力(年/月耗电量(kwh))、天然气(年/月耗气量(M3)、石油(年/月耗油量(L))、煤炭(年/月耗煤量(t))。

4.2直接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根据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从部门、系统边界、能源消耗载体、能源类型、能源消耗的指标等方面构建旅游业直接能源消耗账户。(1)餐饮类直接能耗载体主要包括星级宾馆、酒楼、特色餐馆、其他旅游食品;(2)住宿类设施直接能耗的载体包括星级宾馆、经济型酒店、社会宾馆、其他;(3)交通类工具直接能耗的载体包括汽车、轮船、索道,等交通方式;(4)游览类景区为游客提供服务活动所直接消耗的能源,主要体现在景区活动,等;(5)旅游购物类场所消耗的能源,例如旅游购物中心、主要购物点;(6)娱乐类直接能耗包括开展旅游节事、娱乐活动消耗的能源,游乐场、戏院,等;(7)其他类直接能耗包括邮电通讯,等邮电局,等。

4.3间接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结合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从部门、系统边界、能源消耗载体、使用寿命、能源类型、能源消耗的指标等方面提出旅游业间接能源消耗研究范围,如表2所示。旅游建筑能耗以单位建筑面积O为计量单元;旅游道路以单位道路长度km为计量卧;旅游装备以各类型装备的计量单位为准,例如旅游巴士以辆为计量单位;旅游商品以件为计量单位。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5

关键词: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提高旅游竞争力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作为新兴产业的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竞争。作为旅游业活动中心的旅游目的地已难以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无论是从旅游目的地自身发展需要、应对旅游者旅游地选择多样性的需求出发还是从旅游市场化运作的客观需求角度出发,都对旅游区域合作提出了要求。随着科技信息进步和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各个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为了争取更多客源和应对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逐渐认识到在本区域外更大范围内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性。

二、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可行性

1.山东半岛地区狭义上指的是由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个沿海城市组成的滨海城市旅游带,是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支柱城市。是我国开展区域旅游合作较为典范和成熟的地区。该区经济发达,不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及旅游收入均占山东省前列。经济基础优越。

该区位于山东腹地,北接京津,南依江浙沪,隔海北与辽东半岛相望,东与主要国际客源市场之一的日韩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势明显。WWW.133229.coM区域内有胶济铁路、兖石铁路,济青、济青南线、同三等高速公路以及青岛、烟台、威海等国际航空港,陆海空交通方便,游客可进入性强。

2.山东半岛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古迹众多,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多种同质性景观,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青岛海岸线众长。旅游资源丰富,道教文化深厚;烟台山海风光秀美,拥有众多海岛;威海以环境取胜,生态环境优良,滨海旅游资源优秀,并富有韩流特色;日照以自然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取胜。半岛地区优越的区位和经济条件及出众的基础资源使得半岛地区旅游区域合作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二)必要性

1.应对高层次多元化旅游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由于交通的高度通达性和旅游活动开放性,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并不仅仅满足于局限在单一地区范围之内,而是更倾向于将眼光投向旅游地邻近或更远的、更大范围的旅游区域。这就使得单一旅游地仅仅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扩大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对单一旅游地目的地来说。由于其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有限性,要想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及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就需要开展地区间的旅游合作,开发多种旅游产品组合。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2.提升半岛旅游竞争力的客观需求

区域旅游合作能更好地整合半岛区域内旅游资源及其他资源,使每个地区合理地承担其在整个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分工职能,使各旅游区分别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提供不同的旅游服务,实现整体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实现半岛城市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环保以及旅游企业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合作和协调发展,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扩大旅游经济效益。

3.山东半岛共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但大多数开发目光狭隘,缺乏长远规划,盲目地跟风攀比、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大量近距离同质性建设项目和资源浪费,自身竞争力及对外吸引力难以提高,加强半岛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半岛地区资源优势,实现各地区之间优势互补。提高半岛地区整体旅游形象和旅游竞争力。

三、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对策

(一)加强宏观调控,突出政府主导作用

山东半岛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有必要组建一个有一定权限的区域合作协调机构,处理有关半岛区域旅游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协调区域旅游合作的各项细则问题。该机构由各行政区相关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专家、旅游企业多方组成,必要时可设立听证会,方便市民参与。总部可下设备区域分支机构。分别负责各城市的旅游业发展问题的统筹。

(二)创新空间驱动力因素,有效整合旅游资源

半岛各地区要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创新区域旅游的空间驱动力,促进半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山东半岛地区应依托空间区位特征。以青岛为一级中心,烟台、威海、日照为次级中心,蓬莱、荣成、胶南为三级中心,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城市,进一步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拓宽合作的领域和深度。根据城市组团特点,建立毗邻旅游线路:青岛—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烟台—威海、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加速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复合型精品滨海旅游产品,并借此建立起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旅游市场格局,增强区域旅游吸引力。

(三)确保利益驱动正方向化

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驱动是叠加在基础动力之上的驱动力,对区域旅游发展有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在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中,各方要将利益协调放在区域旅游发展的首位。在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应该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内利益共享。通过接合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规范区域旅游业制度建设来实现地方与地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转移,从而实现区域旅游利益在合作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保证山东半岛地区旅游合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青岛等各城市的城市年鉴,2009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6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江西省;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

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古色和红色以及绿色旅游资源尤其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立足旅游资源特色和形象视角看江西,鲜明性凸显,其组成具体涵盖了红土地和绿生态以及古文化方面,江西旅游独特魅力被充分的彰显出来。随着“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区域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呈现上升趋势,不断出现众多的新兴旅游方式,而且还存在屡见不鲜的个性化旅游需求。因此,江西旅游应以自身资源优势为突破口,大力打造旅游精品路线,使旅游主题形象的鲜明性进一步增强,进而提升海内外广大游客的吸引力,这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唯一选择。

一、江西省旅游主题形象定位

依托红色摇篮,建设绿色家园与观光休闲度假胜地,是江西现有旅游主题形象,重新确定的这一主题形象是完善和创新现有旅游主题形象的表现,下面几点为具体原因:

1.拥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

江西具有较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内外也是具有最高质量的地方,对于江西旅游发展而言,红色旅游能够担当排头兵和顶梁柱的重担。此外,江西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省份相比,“摇篮”是差别的最为核心之处。因此,江西红色旅游资源特色运用“红色摇篮”进行概括,是最为恰当的,而且广大游客对这一旅游主题形象给予认可,延用下去必要性凸显。

2.拥有众多的绿色家园

从涵盖的内容来看,“生态家园”的广泛性远超出“绿色家园”,游客会产生不能停留在对青山绿水观赏的层面上,还要观赏其它原生态自然景观的感觉,另外,旅游活动还设置了森林浴和垂钓等,这些活动注重对现代旅游者需求的迎合,以参与式和体验式为切入点。基于此,能够增强游客“家园”的温馨,使游客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3.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江西历史文物古迹众多,人文底蕴深厚,能够把江西特色文化充分的体现出来,然而,相比于一些旅游发达地区,其人文旅游发展还相对滞后,亟待提高其知名度。因此,江西旅游未来开发应定位在注重江西文化特点的突出,以“人文胜境”的打造为核心,促进人文旅游的发展上。

二、江西省旅游资源整合与提升存在的瓶颈分析

江西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为此,应合理开发旅游产品,同时,视野也要进一步拓宽,注重把眼光放在发展上,对开发自身旅游资源过程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提升资源整合方面的不足,更是重中之重环节,以下方面为不足的具体表现:

1.旅游资源整合具有较低的利用效率,部分损毁严重

江西开发出的旅游线路能够具备丰富多彩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就当前江西实际开发出的旅游路线状况来看,简单地串联沿线景点为更多的状况,而且特色旅游产品系列性没有形成。同时相对松散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也成为各自为政开发各地旅游资源,匮乏整合力度的直接决定因素,出现没有很多旅游精品的结果,从而使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受到影响。例如,目前开发江西红色旅游资源,没有对游人开放的革命旧址等景点还有很多,旅游线路完善程度不足,恶性竞争在区域内部突出,其威胁和风险日渐明显。而江西有些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受一些人为因素影响,出现较低利用旅游资源的状况,损毁现象也存在,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

2.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匮乏,具有单一产品和较低的品位

目前,相关旅游部门和企业不具备创新开发旅游资源的理念,这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且旅游产品形成单一的结构和内容,仅仅局限于单纯观光游览。就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来看,存在雷同,单一形式。很少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的,往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走红军路等能够让游客参与的活动,在有些景点虽然已经开展,但观赏节目等较低层面为大部分状况,深层次发掘革命文化等不足。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上,较为简单粗放,开发品味层次较低为多数状况,在开发过程中亟待提高互补融合红色和人文两种旅游。目前还在探索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精品较高知名度和系统化还没有形成。

3.旅游资源整合的区域合作水平亟待提升

新的历史时期,区域间旅游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提升,如果能在区域间广泛合作上狠下功夫,充分的结合旅游资源和资金等方面优势,使互利双赢机制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之中,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集聚效应的提升,其意义的重要性凸显。江西受长期的行政区划等客观因素影响,协调和共享利益机制没有实现,协同发展省级区域旅游也没有实现,各自为政现象在各个地市规划布局旅游空间等方面存在,这是在开发旅游资源上,在某一地区范围内受到局限的直接导致因素,呈现出产业零散布局,很难发挥其整体优势。此外,针对周边省份著名旅游目的地等方面,江西旅游与其沟通和交流协同发展不到位,在新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开拓和建立上,还处于空白状态。

三、加速江西省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的发展时期下,江西省应努力突破自身在整合提升旅游资源上的瓶颈,并注重把载体确定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重打造红色等优势旅游资源,从而使江西旅游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以旅游产业大省的打造为目标,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江西旅游而积极的努力。

1.成立统一的旅游协调组织机构,科学做好旅游规划设计

就江西旅游资源来看,其分布状态比较零散,并由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基于此,建议成立旅游协调组织机构,实现统一管理,各地方旅游局积极参与其中,其它相关部门积极的发挥协同作用,而且科学设计规划旅游资源职责由该机构承担。具体体现在调研分析客源市场等方面。立足跨行政区等方面,实现了整合和深度开发提升省内旅游资源,真正使旅游者享受到各类特色生动的旅游资源。具体体现在:

(1)区域旅游规划注重统筹协调有序做好

统筹兼顾、有所侧重应贯穿于旅游规划过程中,需在综合考虑各地各类旅游资源下,实现有机结合开发点、线、面,旨在使旅游区域等形成特色,使区域旅游综合优势鲜明,以期促进旅游者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增强,为江西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奠定扎实基础。

(2)凸显特色精心设计旅游主题形象

江西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实质就是整合提升单体旅游资源主题形象,实现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统一的过程。因此,依托红色摇篮,努力打造生态家园,建设人文胜境旅游主题形象,有利于江西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充分的挖掘发展潜力,提升竞争优势。鉴于此,各景区应注重与实际为出发点,衍生单体旅游资源主题形象,以细微化与具体化以及特色化为着重点,这样将为旅游者全面认知江西旅游资源提供保障,也能够针对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增强旅游者认识上的明确和清晰及生动程度。

2.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品位

就发展区域旅游而言,正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状态,所以对于旅游线路质量和特色的突出,就是至关重要环节。因此,优化江西旅游资源成为当务之急,以“红色、绿色、古色”旅游品牌为针对对象,实现整合的高起点与高品位以及大手笔,围绕红色文化,在青山绿水之上,将人文历史纽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立足于整个区域总体规划旅游发展,以现有旅游资源布局为依据,为更好的满足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围绕旅游资源特色与活动主题的突出大做文章,对若干条旅游精品线路进行设计与打造,实现多功能组合本地区旅游资源,旨在使不同旅游者多样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在旅游业发展趋于成熟和完善下,旅游者个性需求呈现出日益变化局面,单纯简单组合观光游览旅游产品,对其不能满足的状况日益凸显,因此江西旅游业要对现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积极的改变,在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基础上,真正使共享和互补现有资源落实到实际之中,针对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不同层次,在规划安排上注重实现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使开发出的旅游产品,能够具备准确的定位,并能够把区域旅游形象的特色最大限度的被切实体现出来。

围绕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对江西整体旅游形象进行塑造和推广,从而使旅游系列产品真正能够把江西旅游资源优势集中展示,成为江西旅游产品竞争力提升的突破口。以江西旅游资源特色为核心,推动优势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为着重点,促进旅游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有机结合红色等方面旅游资源,使新形成的旅游格局贯穿,红绿相间和古今相映以及雅俗共赏特性。

3.深化区域旅游合作,走开放型旅游发展道路

以竞争为基础,相邻旅游目的地实现合作,就是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推动和实现为其实质内涵。通常,区域旅游合作的实施,是基于资源的相似性等方面实现的。江西具有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大部分地区被涵盖在其区域内,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非常发达的客源市场。因此,江西旅游应基于红色等旅游品牌的塑造,增强思路的开放性,促进省内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速度,同时,注重与周边省份强化联合互动,增强江西旅游大发展谋划视角的广阔性。为使这种合作和互动发展更加强大,立足丰富性和完整性以及系统性等方面,增强旅游产品和线路以及品牌的打造,从而增强其竞争力,依托开展合作等方式,把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建立起来,真正使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等落实到实际之中,通过资源互享等,实现利益互惠,推动江西旅游业地位和影响力全力提升。

四、结论

江西省委省政府以旅游资源优势为突破口,以建立旅游大省和强省为目标,通过实施重大决策,推进江西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红色摇篮为核心定位,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努力对生态家园进行建设,通过人文胜境旅游主题形象的营造,创新旅游发展战略,注重对优势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真正提升旅游产品品味,落实旅游品牌建设的完善,促进江西旅游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芳,赵晓丽.江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1(03).